第一篇:读,让孩子走进绚丽的火烧云
读,让孩子走进绚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上坝小学--田昌伟
一、走近火烧云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字。火,着了火的火;烧,燃烧的烧;云,云彩的云。(师边写边说)齐读课题:火烧云。
师:谁来连起来说。
生:像着了火似的燃烧着的云彩。
师:请再读课题,读出像着了火似的、燃烧的感觉。(生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教学挂图)这就是像着了火似的燃烧着的火烧云。
师:这美丽而千变万化的火烧云,作家萧红会用怎样的语言描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火烧云》
[火烧云是大自然的妙手一挥,在天边留下的鲜艳夺目的彩霞。在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时,孩子心中已有了一些对火烧云的印象,再让孩子连起来说、读课题、看教学挂图,将思维、形象结合在一起,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对火烧云的兴趣,点燃起学生乐读的火花。]
二、走进火烧云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读完课文学生齐声鼓掌。
师:(问一学生)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课文写得很美,我很想像老师那样读课文。
师:那就拿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吧。要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范读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文章很美,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说明老师的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是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读出自己的感受”则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抒发内心的情感,注重了个性化的体验。]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响亮。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生字。
(2)出示词语:喂猪、笑盈盈、跪着、凶猛、蹲着、镇静、揉揉眼睛。学生读词,指导学生读出“笑盈盈、凶猛、镇静”的词感;做跪、蹲、揉的动作。
(3)指导书写:盈、跪、蹲、揉、喂。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仍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可忽略。第一环节初学生字,主要由学生教学生,共同认读生字。第二环节巩固字词,在读词语的时候,几个动作词“跪、蹲、揉”,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在做中很好地把词体验一番。在读“笑盈盈、凶猛、镇静”等词语时,让学生通过自己语言、神情、动作来展示词语的意思。第三环节强化生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从而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完之后,我们要进行
一个抢答活动,看谁答得多,答得好。(学生默读课文,神情专注)
师:抢答活动现在开始,选择题:(1)《火烧云》是写()的文章?a.人,b.事,c.景。
生:是c,写景的文章。
师:(2)《火烧云》描绘的是什么情况下的云?a.悠悠白云,b.艳丽朝云,c.如火夕云。
生:是c,如火夕云。
师:答得好!下面是问答题:“火烧云”中的“烧”字用得好不好?文中哪一句点明看到的云叫火烧云?用横线画下来。(生浏览课文,画句子)生:火烧云中的“烧”字用得好。因为„„(生说不出来)
师:课文哪一句点明看到云是火烧云呢?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朗读一般)
师:谁想再读这句话?(一生读,比较有感情)
师:谁还想读?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有感情,强调“烧、红、着了火”)
师: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把“烧”字读得那么好?
生:火烧起来是很红、很艳、很亮的,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说明火烧云很大片很多;红彤彤的,可以看出火烧云很红很美;作者还运用比喻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让我感到火烧云很红、很艳、很美。
生:我觉得火烧云中的“烧”用得好,因为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红彤彤和艳丽。
师:是呀,那就让火烧云烧得更红、更艳吧!
学生齐读: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老师扣住一个字“烧”设计问答题,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找出句子,体会“烧”字的妙处。在学生说不出为什么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而是暂时搁一搁,让学生读读句子,在读中感悟、体验,当学生读到一定的火候,时机成熟,在老师的一句“你为什么把烧字读得这么好?”中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下面是一道简答题: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句子来告诉大家,火烧云是怎么来?怎么去?
生: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生: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师:晚饭过后——
生:火烧云上来了。
师:一会儿工夫——
生:火烧云下去了。
师:作者这样开头和结尾,叫首尾相互照应,我们在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首尾相呼应的方法。
师:最后一道是填空题:读了《火烧云》这一课你想对火烧云说什么?请你填一填:火烧云你的和最美。
生:火烧云你的颜色和形状最美!
[在走进火烧云这个环节中,设计时尚的、带有鼓动性的抢答活动,容易激
起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默读时特别认真、仔细。在快速、欢乐、闪烁智慧的抢答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在这种气氛下破解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轻松快乐,效率高,而云之美丽也在读悟的同时映入学生的心中。]
三、美读火烧云
师: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多端、异常美丽,同学们,放开你的声音去朗
读,用你的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火烧云的美丽吧。(学生放声朗读,寻找美丽)
师:把你感受到的美丽跟你的同学讲一讲。(学生小组合作,畅谈美丽)师:火烧云的美无处不在,把你感受到的美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写火烧云颜色的这一段特别美。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它的美。(生读段)
师:你觉得她读得美吗?
生:挺美的。她把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都读得很好,她读“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时,我感到好像真的还有很多很多颜色。生:我觉得她读得是挺好的,如果她能把第一句话中的“极多”读得再重一些,再强调一下那就更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极多”表示火烧云变化非常多,不仅仅是书上写得这些颜色,它还有许许多多的颜色,我从“极多”这个词中感受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得不得了。师:你很会读书,能够从一个普通的词“极多”中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多得不得了,多到及至。真能干!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生读)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还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很快。你看书上用了四个“一会儿”,这么多“一会儿”说明变化快嘛,如果他把“一会儿”读得再快些,舌头再卷些,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读,读好儿化音)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天边的火烧云颜色的绚丽多彩、变化莫测,你看,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请你展开想象,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生:红艳艳、黄澄澄、紫薇薇„„
生:桃红、菊黄、玫瑰红、苹果绿„„
生:半红半紫、半粉半红、半紫半咖啡色„„
师:同学们所说的颜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里。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一段,去享受火烧云带给我们的美丽吧!(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个环节的教学,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人人读,反复读,多层次读,给“读”以自由的天空,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个“极多”,引领着我们来到了绚丽多彩天边,欣赏火烧云那千变万化的颜色;四个“一会儿”,让我们的眼睛赶不上火烧云变化神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不也从学生想象中展示出来了吗?教师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没有简单的告诉,只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来解读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在积极自由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美丽。] 总评:
1、导课开讲具有形象性。
上课伊始,老师在板书课题时,用简练的语言展开了一幅“像着了火一样燃烧着的云霞”的画面,再通过出示图画,让学生欣赏火烧云的美丽景象,在学生的惊叹中引导:这么美丽而千变万化的火烧云,作家萧红会用怎样的语言描绘?让我们走进课文火烧云。这样,既形象地创设了情境,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问题抢答具有实效性。
在学生默读之后,设计四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避免了枯燥和乏味。问题的设计并不是随意性的,而是紧跟教学进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能扎实学生的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如,“烧”字用得好不好?文中哪一句点明看到的云叫火烧云?这个问题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品评理解——读中感悟”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读、议、评、悟来感悟“烧”字的准确和形象。问题的设计,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情况,为后续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3、朗读指导具有适当性。
整堂课上,书声琅琅。以读贯穿全课,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十分充分。读的引导得当:你觉得她读得美吗?(我觉得她读得是挺好的,如果她能把第一句话中的“极多”读得再重一些,再强调一下那就更好了。)为什么?(因为“极多”表示火烧云变化非常多,不仅仅是书上写得这些颜色,它还有许许多多的颜色,我从“极多”这个词中感受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得不得了。)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生入情入境读)你从他的朗读中还感受到什么?(我还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很快。你看书上用了四个“一会儿”,这么多“一会儿”说明变化快嘛,如果他把“一会儿”读得再快些,舌头再卷些,就更好了。)那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读,读好儿化音)你们想读吗?想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这样,读与评的处理得当,总是向着更好的目标发展,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读得美。避免了吹毛求疵或互相揭短,避免了老师抽象的朗读技巧的说教。读的时机得当、目标明确,做到了通过读语文学习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有机结合。读,让火烧云燃烧得更美丽。
第二篇:让孩子走进阅读世界
让孩子走进阅读世界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能使我们吸取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而要使吸取的“营养”全面就离不开五谷杂粮式的“杂读”——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在多年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摸索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基础,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让那些方块字吸引住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他们心灵的“话”。然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立竿见影。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必须谆谆善诱。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相机进行各种活动,用来激发学生兴趣。
举行故事会,对于不愿课外去阅读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没有负担,反而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古今中外名人、书籍中动人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故事后书中名人不知不觉给 1
学生树立了榜样,引导他们向人物学习。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读课外书的欲望。
表演书本剧,学生阅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情节动人的部分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演一演。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增加了学生对课外阅读课的兴趣。
开展朗诵会,在学生阅读到精彩篇章之后,举行学生朗诵比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又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进行“书评”展示,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奇事要闻、风俗风光从主要内容、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说出来,这样也有利于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兴趣。
同时,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可以进行展览评比。对读书多的学生还要多加表扬鼓励。
二、充分挖掘课外阅读内容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卫生的精神粮食。例如,学习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就介绍读她的《城南旧事》;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介绍读他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学习了《鲸》这篇课文,便推荐读一读《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等。
结合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既要全盘考虑,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结合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因而,向他们推荐浅近的童话、寓言、儿歌、童谣等。中年级较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因而,向他们推荐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等;高年级学生较易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因而,向他们推荐小说、散文等。
结合师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有助于引领学生自愿、自觉的跨进浩瀚的书海。在学校、班级开展活动之前,可给学生推荐相关课外书籍。如:学校开展“校园童话节”,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
结合重大节日,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重大节日来历相关的历史故事书籍,促进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之心。
结合民俗风情,学到描述民俗风情之类文章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字事物之理。
三、注重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一味地盲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
读,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独立去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1、默读与朗读。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其实也叫“心读”。如果外界环境比较安静时可以默读。默读时要用心去感受,用心
去思考,才能体验到书中人物的生活情趣。朗读是出声地读出来。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嘈杂就可以大声朗读,这样可以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提高阅读的能力。默读与朗读是课外阅读中最重要的方法。
2、浏览。浏览就是大略地看。浏览是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阅读指导时,对于篇章比较长的书籍,可以让学生进行浏览,形成大概印象,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就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高年级学生要求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这样,在阅读中做到粗中有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速读。速读不只是追求速度的快读,而是注重阅读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般可以采用整体速读法。读时用眼睛平扫,用心记,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材料,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4、复述。复述是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常用的一种方法。复述的方式主要有详细的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低年级学生由于概括能力较差,一般采用详细的复述;而中、高年级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可以采用简要的复述和创造性的复述。特别是创造性复述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填补书籍的空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5、做好读书笔记。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小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形式有三种:摘抄好词佳句、列提纲和写读后感。低年级适于摘抄好词佳句,丰富语感;中年级应该学会列提纲,培养概括能力;而高年级则要提倡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水平。因此,做好读书笔记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6、组织读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通常只是看自己感兴趣的一类书籍,怎样让学生全面地读各类书籍,增长见识呢?我想,就要根据不用年级、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本学期学校举行第二届读书节以来,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了美文诵读比赛、故事会、佳文赏析会、演讲比赛、图书推荐会等,这样,让不喜欢阅读的学生爱上了阅读,让爱阅读的学生更恋上阅读,收获甚佳。
7、检查阅读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检查评价,能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的动力,其检查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是举行抢答赛,可以是阅读成果展示会,也可以是评书会。在检查过程中,教师宜多采用导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让学生乐读、多读。
四、运用课外阅读实践
阅读应有量的保证,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养成是保证阅读量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对课外书籍爱不释手,我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后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自身进步、收获的喜悦。我在课前几分钟,针对学生阅读的内容,学生自已选择参赛方式——谈、读、讲、演甚至唱都可,这样学生不仅能自主的反馈读书情况,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了让学生动口外,我让学生不定期动手,对课外阅读内容分门别类地办专题手抄报,出校刊、班刊等。把课外阅读搞得“绘声绘色”,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在这开放阅读的氛围下,学生的手、口、脑充分动起来了,在课外求得了“发展”,这时老师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课外阅读了。总之,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认真读书的习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提示阅读的方法,组织读书活动和检查阅读效果。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才能真正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第三篇: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心灵”
雷家巷完全小学杨国云
“以人为本、以本为纲”,是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抓实‘双基’的同时,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完整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我们教师要依靠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进行有效的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激发;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学生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课堂变成了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一、用生活教材,拨动学生心弦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品(课前收集),要求分的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 “今天我是小主人”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招待客人要烧开水,洗茶杯、拖地等具体事情,结合时间,如何统筹安排等。
设计生活性的数学作业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又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写写数学日记,走进超市,走进商店,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二.以活动游戏,激荡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让会剪纸的同学剪出拿手的图案来分析,折一折,剪一剪,帮助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用镜子玩,发现镜子的奥妙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在学完1—6的乘法口诀以后,和学生一起玩过山洞的游戏,请十位同学上前,两个两个把手举起,搭成山洞,五个山洞分别是“2”、“3”、“4”、“5”、“6”,其他小朋友分别代表1、2、3、4、5、6中的一个数字。过山洞时,就将自己代表的数字和山
洞上的数字相乘,如果算对了,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这个山洞,去过下一个山洞,算错了就回到座位上去背口诀。又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做游戏,一生当迷路的小鹿,在迷路的情况下,打电话请朋友遥控指挥,用上所学的方位词,帮助其走出困境,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对知识巩固得非常好。
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充满了情趣,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了新知。数学游戏带来的欢乐成为学生喜欢研究数学的巨大动力。
三、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心智
“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这句话是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说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生2:“为什么要凑十?”生3:“为什么
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让学生尝试摆出竖式计算,然后出示正确的竖式,引导生观察,并提出疑问:生1“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生2“为什么不象整数一样末尾对齐呢?” 生3“为什么整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省略,小数部分可以省略呢?”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小数的加减与元、角、分的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以开放评价,滋润学生心田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修订后的大纲把“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实施开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和创新上。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切忌思想僵化、行为模式化。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句“你讲得好!”“谢
谢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
总之,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离不开游戏;数学离不开问题;数学离不开评价。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在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学好知识;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在兴趣盎然,开放评价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走进数学,学好数学,喜欢数学。
第四篇:让青春绚丽起来
高中的学生,谁不拥有自己的青春梦想?高中的学生,哪一个不活力四射、斗志昂扬?高中的学生,又有谁不愿意自我得到极力地展示和别人的认可?
面都不乏表现突出者。作为班主任,该按照什么样的用人标准来取舍,让他们在班级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呢?
一、班干部。因为班干部是班级工作的基层管理者,是班主任老师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所以对班干部的选用要慎之又慎。班主任应着重考虑候选人的工作能力、个人威信、工作态度和学习。
二、敢说敢做者。每个班几乎都有若干名性格直率者,有的在同学中相当有威信,有的则毫无影响力。但是,不管他们在班内属于哪种情况,班主任都要着重看其说的和做的是否有利于形成乐学、文明的良好班风,是否有利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如果利于,班主任就要“扬”,给予肯定,最好是当众表扬,并且可以考虑令其充任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否则,则予以“抑”,不能给他们的那些“毫无意义”的言行以丝毫的生存空间,不能让它有片刻的存在。若有必要,则考虑在班内开展主题班会,就事论事,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三、富有才华者。班级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才能培养出一支勤奋、进取的团队。班主任对有特长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在平时和各类集体活动中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得自信,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培养他们热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抑”和“扬”的原则:
一、看学习。任何一位班干部或各项活动的积极组织者,都应是学习优秀者,起码不能是学习上的差生。这样,当他们在班主任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具有较高的威信时,其他同学才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及时地获取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正面影响。而那些学习上的差生,多半不能严以律己,以致学习兴趣越来越淡。这样,极易“无事”则“生非”,时间长了就会给班集体造成负面影响。
二、看积极性。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积极性,我们就已经在通往成功的征途上行进了一半的路程。当班干部更是如此。如果一名学生有威信,有能力,学习好,惟独从心底不愿意当班干部,并且不论班主任如何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那么,班主任最明智的决定就是“抑”,消极被动的“抑”。
第五篇:让童谣走进孩子的生活
让童谣走进孩子的生活
——二年级语文X+1小结
识字教学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2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字会写”。低学段识字量大大增加,既是教材的亮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可是当前低段识字教学却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即教师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然而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浓,识字效率不高,生字的回生率也是居高不下。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二年级组语文老师以儿歌为载体,充分发挥儿歌的优势,将儿歌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1、拜歌为师 读准字音(1)利用儿歌
纠正方言音
语文课程标准的识字要求中指出:要正确识记常用字的读音,注意常见、常用、易错字的读音。我们地处农村,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很难区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些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生字编成儿歌,让学生经常反复地进行朗读。时间一长,让学生便能准确地读出生字的读音,很好地区分它们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案例】在汉字中,凡字根一致的,不管读音是否相似,一般情况下,前后鼻音、平翘音是一致的。比如“艮”字是前鼻音,由“艮”字,加上不同偏旁后组成的字——“银”“很”“跟”“根”等,不论读音是否相似,都是前鼻韵。再比如:“良”字后鼻音,而带有“良”字部件的“粮、娘、朗、浪、狼”等字都是后鼻音。同样平翘音也具在相同的规律,如:“子”是平舌音,由“子”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仔、字”也是平舌音,“中”是翘舌音,带有“中”字的“种、冲、钟”等字也是翘舌音。因此在学习这类生字时,我们可以把它们进行归类,找出规律,然后把它们编成儿歌,进行专门练习。下面几首是笔者在教学中自编的儿歌:
方访放房芳纺 ———四四方方一座房,房里住着纺织娘,高高兴兴去采访,不见她来只见房,房里种着一株花,芳香扑鼻满房飘。
跟根很朋蹦棚 ——小朋友跟着妈妈去凉棚,棚外很热棚下凉,枝叶茂密树根深,蹦蹦跳跳真高兴。
澡操燥躁——有水去洗澡,有手去做操,有火空气燥,有足脾气躁。儿歌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利用儿歌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又能使他们轻轻松松地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纠正学生的方言音。(2)借用儿歌 区分多音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识字要求中还指出: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所谓多音字,就是同一个字有几个不同的读音,而且代表着几个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多音字的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教学多音字时,有的教师经常采用的是据词性定音法,据词意定音法,但这些方法对于低年级来说,难懂难记。有的老师在教学时,直接告诉学生多音字有几个读音,或让学生直接说出读音组个词。以为这样就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多音字,但当多音字换个语境,学生又把它搞错了。为此在识字教学中,本人经常运用儿歌教学法辨别多音字。即把多音字分别按不同的读音,各自组词,然后把这些词语编成一首儿歌。
【案例】多音字在低段教材中虽然不多,但学生很易出错。在教学中,如果通常采用多音字组词,或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等形式,学生兴趣不大,而且把多音字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仍然还是分不清。在课堂上我采用“串词成歌”的方法,效果不错。
例如:在学习多音字“乐”时,我先让学生给“乐”组词,学生组出“音乐、乐曲、乐器、快乐”等词语,接着我把学生的组的词编成一首儿歌:(乐yuâ lâ)音乐课上听音乐,听完音乐唱乐曲,唱完乐曲打乐器,音乐课上真快乐。学生读得兴致勃勃,在欢乐的氛围中将多音字的儿歌中的不同读音都读正确了。
在复习的时候,我也经常把多音字归纳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它们来串写儿歌,从中挑选出一个写得最生动,最容易记的儿歌,作为全班学生复习多音字的资料。学生创编出了一篇篇佳作:(都dōu dū)北京是首都,你首都,我爱首都,他爱首都,我们都爱首都。我们都是中国人。
(着zhe zháo)看着窗外,听着雨声,心里着急,想着妈妈,在外打工,多穿衣服,不要着凉。
(干gān gàan)我的妈妈爱干活,扫庭院拖地板,洗碗筷擦桌子,收拾屋子整理房,爸爸夸奖真干净。
在教学多音字时,采用这种“串词成歌”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多音字的读音、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在考试时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2、交歌为友 掌握字形(1)辅用儿歌
认识象形字
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教材的识字内容也是遵循了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编排的。因此教学象形字是识字教学的起步。象形字是构成形声字的重要的部件,象形字的掌握直接影响以后会意字,形声字的掌握的正确性。这些象形字虽然具有实物的形象,与图形非常相近,笔画简单,容易识记,但很多象形字中往往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一笔。如果忽视这一笔的教学,会为以后认识会意字,识记形声字埋下隐患。因此在教学这类象形字时,教师要能够根据象形字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实物,直观的图形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创编一些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
(2)运用儿歌
领悟会意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我们在教学生识字时就要根据会意字本身的规律进行教学。所谓会意字,就是会合两个以上的意义表示一种新意义的合体字。根据会意字的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们串编成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这样便能事半功倍。
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创编的儿歌进行识字,让学生了解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且知道会意字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儿歌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既易学又好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
(3)使用儿歌
识记形声字
汉字大多数都是合体字,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最多,接触最多的就是形声字,大多数汉字形声字的部首表示一个字的意思,声旁表示一个字的读音。形声字的教学重点在于“形”。教师在教学这类字时,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先分析形声字的表意功能,如“三点水”与水有关,“木字旁”与树木有关,“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再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化成一首首小儿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生记住字形。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从形旁和声旁着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创编儿歌的形式掌握学习形声字的方法与规律,不仅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在记住这些汉字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形声字”的“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
总之,儿歌是识字教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我们善加运用,它就能照亮识字教学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