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大全)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亿吨标准煤(折合11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 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10亿吨左右,前4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亿吨,前5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亿吨,1家公司占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12-13亿以上,其中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各地区情况来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1[2]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1t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61元,保守估算,1978~2004年全省产原煤70亿t,生态环境损失约5000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严重的煤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形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将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企业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留的1053座煤矿中,国有占20%,民营占30%,混合所有制占50%;进入2009年11月,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100万吨。
我国煤炭物流
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巨大。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多数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企业自身承担的。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②煤炭物流市场混乱。我国煤炭物流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层层盘剥,交易成本过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流通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③煤炭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调查表明,我国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因此,设立煤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快发展外部配送。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 销售也要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库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
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经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传统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煤炭客户(特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有各自的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
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这些机构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二是资金占用量大。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企业按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间难以调节余缺。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本增加。可行性。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制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可由其落实和体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正常地发展。第二,对资源地与市场而言,可以 通过供应链与两者建立牢固的联系。由于煤炭配送中心介于市场和资源之间,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将更有稳固市场地们,所以组建配送中心将是两者的积极选择。第三,对运输企业而言,融入煤炭配送中心,不但可以借助配送中心的信息优势,使其运输能力得以最大化,还能够能获得稳定的货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第二篇: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 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 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 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 11.60%。我国煤炭 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11%。建 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 70%以上。据有关部门 预测,到 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 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 7.85 亿吨标准煤(折合 11 亿吨原煤),仍占 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 3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 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 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 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 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 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 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 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 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 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 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 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 10 亿吨左右,前 4 家公 司占 70%; 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 亿吨,5 位公司占 71%; 前 印度年产煤 4.5 亿吨,1 家公司占 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 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 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 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 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 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 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 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 停留在初级阶段。(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 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 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 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 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 12-13 亿以上,其中 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从各地区情况来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源 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行 业特征,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 放量的 50%。1[2]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 1t 煤造成的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 61 元,保守估算,1978~2004 年全省产原煤 70 亿 t,生态环境损失约 5000 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 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严重的煤炭环境问 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 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形 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将 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 经济性。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 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 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 2600 座减少到 1053 座,企业主体由 2200 多个减少到 130 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 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留的 1053 座 煤矿中,国有占 20%,民营占 30%,混合所有制占 50%;进入 2009 年 11 月,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 6100 万吨。我国煤炭物流 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部 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巨 大。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多数煤炭企 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 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 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企业自 身承担的。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②煤炭物流市场混乱。我国煤炭物流 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层层盘剥,交 易成本过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 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流通 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③煤炭 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调查表明,我国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 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 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因此,设立煤 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快 发展外部配送。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 销售也要 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库的问 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 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经 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传统 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煤炭客户(特 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有各自的 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 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这些机构虽然发挥了 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二是资金 占用量大。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企业按 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间难 以调节余缺。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既占用了大 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本增加。可行性。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制 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政策 都可由其落实和体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正常地发展。第二,对资源地与市场而 言,可以 通过供应链与两者建立牢固的联系。由于煤炭配送中心介于市场和资 源之间,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将更有稳固市场地们,所以组建配 送中心将是两者的积极选择。第三,对运输企业而言,融入煤炭配送中心,不但 可以借助配送中心的信息优势,使其运输能力得以最大化,还能够能获得稳定的 货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及分析研究
我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都赋存有煤炭资源,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煤炭品种齐全,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65%,非炼焦煤类占72.35%,前者包 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 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 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 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 %。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
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广西合山、四川上寺等地的晚二叠纪煤层属浅海相沉积煤,硫分可高达6%~10%以上。
据统计,中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占探明储量的43.5%以上,大于4%的高硫煤仅为2.28%。
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疏煤,低灰和低硫煤很少。炼焦用煤的灰分一般都在20%以上;硫分含量大于2%的炼焦用煤占20%以上。中国炼焦用煤的另一大特点是:硫分越高,煤 的动结性往往越强,其可选性一般较差。
中国褐煤多属老年褐煤。褐煤灰分一般为20%~30%。东北地区褐煤硫分多在1%以下,广东、广西、云南褐煤硫分相对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20%,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kg。
中国烟煤的最大特点是低灰、低硫;原煤灰分大都低于15%,硫分小于1%。部分煤田,如神府、东胜煤田,原煤灰分仅为3%一5%,被誉为天然精煤。烟煤的第二个特点是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一般在40%以上,因此中国烟煤大多为优质动力煤。中国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其灰分大多为15%-30%,流分在1.5%-5%之间。贫煤经洗选后,可作为很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中国典型的无烟煤和老年无烟煤较少,大多为三号年轻无烟煤,其主要特点是,灰分和硫分均较高,大多为中灰、中硫、中等发热量、高灰熔点,主要用作动力用煤,部分可作气化原料煤。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中国煤炭资源在储量、勘探程度、地理分布、煤种及煤质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1)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回采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2)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3)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不理想。
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4)条件简单,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
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第三篇: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现状论文
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
摘要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同时开展中东部地区深部煤层资源赋存规律和探测与开采技术、深部高效找矿和快速勘探技术的研究,解决600米深厚冲积层下凿井技术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煤炭资源开采领域
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
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使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抽采以及地面、井下相结合的抽采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要重点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的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地层条件下的水害防治技术、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攻关研究,制定矿井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
在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要深入研究高硫煤、难选煤脱硫降灰基础理论,以简化实用工艺系统,实现高硫高灰煤炭的高精度分选,使煤炭洗选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重点攻关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液化技术,并逐步为煤炭液化实现产业化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篇:中国物流现状分析
专题一
中国物流现状分析
一、前言
中国物流市场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现阶段就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条件而言,政府、企业、学界、包括环境的积极性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但是由于中国物流发展时间确实比较晚,同时由于企业本身的资金实力限制,很多企业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并且还存在着一些痼疾,需要及时的调整并予以更正。物流产业的发展重点反映在物流企业的各种状况上面,但是物流企业的发展在现阶段而言并不是特别乐观。基本情况还是维持在一些低水平操作的基础之上,在低水平操作基础上进行着重复建设、过渡竞争等等恶性循环的操作手法,一直为业界所诟病。要想了解中国物流的发展就必须要先了解中国物流企业的现状,现状基本如下:
二、中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分析:
1、多、乱、散、小的状况依然没有太大改变:
1.1、多:我国的物流企业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具有相关物流功能的企业约70余万家,当然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不在我们的考证范围之内,然而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物流企业(或者叫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等等)如过江之卿一样数不胜数,在这些企业里面服务水平的高低更是鱼目混珠,令人难以分辨优劣;
1.2、乱:中国物流企业的混乱来自于各个方面,其中来源混乱导致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的混乱。对于中国的物流企业来源可以说是外国队(外资企业)、混成旅(中外合资企业)、国家队(国有企业)、地方队(地方国有企业)、民间团体(民营物流企业)齐上场,由于大家的来源不同、资金不同、服务客户不同,因此导致价格体系极其混乱,最后给人的印象是这个行业整体混乱;
1.3、散:中国的物流市场散乱的主要表现在于物流产业的领导、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能力散乱,在这里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针对物流产业没有任何一家国家部门能够对整件事情负责,每次召开会议,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多个国家,最后总是政出多头,让物流企业有如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不得其门,而且各个政策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而作为地方政府更是本着各自的利益问题不能为物流企业提供综合的全方位的服务,导致各地物流水平发展不一致,从而为客户很难提供一致的服务;
1.4、弱:中国物流企业头的弱小是勿庸置疑的,像2004年中国物流百强的第一名中远物流一年的流水额不过24亿元人民币,而末尾企业的流水额不过达到1700而已;即使是从中国整体物流的发展来看,即使包括海运,我国海运巨头中国远洋也才是今年才开始刚刚够世界500强的门槛,而像UPS、FEDEX、马士基等企业早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俱乐部。
2、中国物流发展的误区:
虽然说中国的物流发展水平以及中国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多、乱、散、弱的阶段,但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还在做着一些令人感觉疯狂的举措:
2.1、贪大:规模巨大对于物流企业是必要的,但是我国的很多物流企业为了追求规模庞大而不顾企业本身的实际能力,盲目扩张,可想而知在管理水平、操作方法极其低下的时
候,这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此时唯一的结果就是使企业资金链断裂,人才流失,最终企业迅速垮台;
2.2、求全:业务功能全面,企业全方位发展和成长是每个物流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这也要看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定位、资金、人员等公司整体实力。只有企业的各方面成熟的前提下发展综合性业务才有可能促进企业腾飞,否则还是将本行也做专、做精更为稳妥;
2.3、摸高: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企业易名成为时尚,大大小小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纷纷改成物流公司,并且很多的物流企业不切合实际的提出一些新的名次,在本阶段根本不可能的情况提出一些飞跃式的发展目标,令人眼花缭乱,很多的企业式目标直指综合物流、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宝供物流提出要做供应链的链主,而安得物流在人才、管理水平、行业经验欠缺的状况下提出要做第四方物流,这样的提法虽然能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于企业的危害也是致命的;
三、解决方案.物流企业要走联合重组之路,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大企业或成功的先行者要主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业务指导,有可能的话使之发展成为自己的配送中心;中小型企业也要转变观念,联大靠强,通过改造,做一个有效益的区域性的配送中心。通过重组联合,加强横向联合,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间的界限,在物流领域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物流公司,为货主提供全程化、专业化、优质的物流服务,克服物流市场集中度低的缺点,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
总之,企业物流已经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而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中国的物流企业能在这一时期抓住机遇,突破制约物流发展的瓶颈,壮大自己的力量,必将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产业。
第五篇: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二十一世纪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激活民族的创新能力。我们愈来愈迫切地感觉到,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可回避的紧要课题。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回顾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比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总体国民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当然,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教育环节薄弱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人口众多底子薄,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提高国民素质在农村人口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已有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的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出现了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和贫困型同时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即使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仍有不少刚刚达到温饱线甚至仍然在贫困线下的农村地区。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应以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要任务,让所有的失学儿童可以读得起书。在经济已有一定发展、具备基本完善的教学条件的农村地区,就可以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在这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在校学生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读不起书”的物质基础问题,开展素质教育就具备一定的根据和基础。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1996年5月发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十分强调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进程中的基础地位。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人的思想和观念仍然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想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不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人为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总结这些经验我们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
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硬件的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的加强和提高、教育内容的改善和扩展、教学方式的更新和进步。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农村教育特别是硬件投入方面在国家的资金支援和政策扶持下、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下以及各地区加大投入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在师资力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软件方面仍然存在与城市教育明显的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问题,光是物质的投入而无技术更新和支持,就有如在工业生产当中只有低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和简单的资本和原材料投入,而没有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的投入,不但投入产出比低,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甚至是属于淘汰产品。可以想象,两所规模相同、教育设施一样的中学,一所在城市,一所在乡村,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可能相差巨大。同样的资源投入,却出现相距甚远的产出,这仅仅说明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智力差距吗?如果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结构不均衡长期得不到缓解,培养出来的仍然是相对较低素质的学生,而他们又要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农村人口素质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吗?那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又从何谈起呢?这已经不仅仅是那些乡村老师所能担负的责任了。那谁有能力,谁又有资格分担一下他们肩头的重任呢?
《决定》第26条写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可见,提高国民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并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此做一点事情。
几次偶然的下乡探访、几位自愿下乡支教的老师的事迹,激发了几位社会热心人士以社会力量开展下乡义教活动的念头,终于促成了灯塔计划露出水面,寓意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象灯塔一样指引乡村孩子们前进的方向。灯塔计划开始射出第一道光芒。
政府和一些社团院校也曾组织过农村社教、科教文卫三下乡等活动,事实证明了以高素质人群去直接影响和提高低素质人群的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灯塔计划的行动基本原理也是基于这个简单的事实,只是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灯塔计划是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受过良好教育的有较高素质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下乡作为义工开展面向农村地区在校学生的义教活动,加强和提高当地的师资力量、丰富和拓展教育内容、更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农村青少年全面发展,响应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政策号召的一个纯公益社会活动。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义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优秀义工的下乡义教,以他们的言传身教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农村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
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这一层次上的素质是主体可能的先天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后成为主体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这种素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好的素质,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灯塔计划相信:方向引领一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是一个人具有优良素质的综合体现,人生方向是人对人生的正面认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对理想的正当追求。正确的人生方向很难在简单的文化教育中形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成果将直接指导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工作和生活。
灯塔计划有目标地选择在广大农村以义务教学阶段的在校学生作为下乡义教推进素质教育的对象。中小学生可塑性最大,生理发育最快,心理发展逐步趋向成熟,是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中小学打好素质基础,就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建立一个稳定的生长点。
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它的性质是国民基础教育。中小学不是升学教育,更不是英才教育;同时,中小学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生计教育,而是普通教育,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价值和实用价值来评定中小学教育目标。同样,衡量和评价灯塔计划的有成效与否也不能适用以上的价值标准。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教育根本没有可能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但必须帮助他们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保证他们今后能顺利学会新的理论和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灯塔计划响应国家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号召,为素质教育的推广做一些积极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以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灯塔计划并没有什么前人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和参考,更多的时候是依靠灯塔计划的义工自己摸索寻找可行之路。如果可以将灯塔计划下乡义教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或者是作为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力量支持,那么灯塔计划希望能够做更多切合实际而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并能够系统地将灯塔计划的教学经验和活动组织方法总结出来,为后来的同行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