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政府66号文件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采矿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目前,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换发采矿许可证工作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加快整合后煤矿企业复产复工,开展矿井改造和煤炭生产,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100号)要求,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的保留煤矿须在两年内“按规定分期分批完成储量核查和价款处置等工作”(包括资源储量核实及评审备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及评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及备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资源价款处置,以下简称“后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重组整合已换发采矿许可证的保留煤矿做好“后续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工作范围
本次完善采矿登记的工作范围为经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方案批复核准并已按晋政办发〔2009〕100号文件要求领取了两年期采矿许可证的保留煤矿。
二、程序步骤
(一)已领取两年期采矿许可证的煤矿企业按照“后续工作”上报资料要求(附件1),将资料上报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1煤矿企业按照国土资源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及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编制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煤炭资源储量核实基准日为2009年12月31日),经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审查同意后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形式审查合格后,交具有评审资格的机构进行评审,并按照有关规定到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2煤矿企业根据已评审备案的储量核实报告,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大型矿山(生产规模≥120万吨/年)的开发利用方案由省国土厅负责组织评审,中小型矿山(生产规模<120万吨/年)的开发利用方案由各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露天开采的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由具备露天开采设计资质条件的单位编制。
3煤矿企业根据评审备案的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评审备案。
4煤矿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后上报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5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评审备案的储量核实报告进行采矿权价款核定。煤矿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缴纳采矿权价款。
(二)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根据单独保留且不新增资源煤矿、单独保留且新增资源煤矿及整合保留煤矿进行分类复核后,将资料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三)省国土资源厅按采矿登记有关法律法规办理长期采矿许可证。在矿井保有储量能满足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一般按小型、中型、大型矿山分别换发10年、20年、30年有效期的采矿许可证。
三、职责分工
(一)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后续工作”上报资料要求,并负责资源储量核实及评审备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及评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及备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资源价款处置等工作(具体时间要求及办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下发)。
(二)省环境保护厅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工作。
(三)省财政厅负责采矿权价款征收入库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08〕83号)要求,对整合后保留煤矿的采矿权价款进行处置,核定征收整合后保留煤矿的价款,并填写煤矿采矿权有偿使用基本情况表(附件2)。缴入省级财政价款专户,由省级财政部门按规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和拨付县(市、区)、市财政,对于服务年限超过30年的矿山企业,采矿权价款按照动用资源储量30年核定征收,并优先处置旧资源。
对于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应缴而未缴纳的采矿权价款,原则上在采矿权转让前由原采矿权人缴纳,但原采矿权人因故未能在采矿权转让前缴纳的,由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或新矿山企业按原《采矿权价款缴纳合同》缴纳。
四、时间要求
(一)2010年8月20日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后续工作”上报资料的相关要求,通知到有关煤矿企业。
(二)2010年8月2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各市、县(市、区)煤矿资源储量核实评审备案工作要全部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评审工作要完成5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完成30%,采矿权价款处置要完成30%。
(三)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各市、县(市、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评审及采矿权价款处置工作要全部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完成70%。
(四)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各市、县(市、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全部完成。
(五)2011年12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工作总结阶段,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分别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后续工作”资料完善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换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法律性、业务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兼并重组主体责任,本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把握节奏、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资料审查关,确保“后续工作”资料要件齐全、依据合法、内容真实;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进度,保证质量,确保此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要着眼全局,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确保“后续工作”到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适时监督,将资源储量核实、采矿权价款核定等作为监控重点,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提高行政效率,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后续工作”规范、健康进行。
(二)“后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缺一不可。为此,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通知要求,按照规定的时间,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先易后难,确定每个矿山、每个环节具体的工作时间,确保各项“后续工作”有效衔接,协调推进。
(三)在推进“后续工作”过程中,省直有关部门对资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对工作的程序性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特别是在储量核实、资料制作、价款核定等过程中,要派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煤矿企业必须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完成上述工作,并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逾期未完成上述工作的,其法律后果由煤矿企业承担。
附件1:兼并重组整合保留煤矿“后续工作”需提交的资料.doc
二○一○年八月一日
第二篇:2006[108]号文件 文档
国办发〔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 监察部 财政部
商务部 工商总局 环保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各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的要求,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同时,开展了以煤炭等重要矿种为重点的整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做法不规范,只注重运用行政手段,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有的地区对整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
位,有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有些违规矿山企业借整合之名拖延以至逃避关闭等。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整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发布局趋于合理,矿山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矿山开发布局明显合理。按照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定开采规模,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彻底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通过整合,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
(二)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以优并劣,扶优扶强,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三)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存放和二次开发。通过整合,使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明显提高。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整合,使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整合,实施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预防与控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工作应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对有关矿产资源总量控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定,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二)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工作应根据资源自然赋存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企业重组、改制、改造,以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矿山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山。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整合范围
(一)重要矿种。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磷、钾盐等矿种,以及其他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
(二)重点矿区。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
(三)其他矿山。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五、工作安排
整合工作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各省(区、市)要在2007年3月底前,完成整合总体方案的编制、备案工作;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3个以上重要矿种和5个以上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整合工作分为编制总体方案、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和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一)编制总体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整合范围,明确工作任务,编制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和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应包括整合目标、进度安排、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等内容。整合区域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由相关省份协商编制总体方案;协商不一致的,由国土资源部商发展改革委根据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和地质条件协调确定。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省级整合总体方案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整合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方案实施。按照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编制矿山整合技术改造设计方案,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煤矿企业还应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经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
方案组织生产。生产技术方案要充分采用能够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
(四)检查验收。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自查报告。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全国的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加强通力协作,确保整合任务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整合后需重新办理的有关证照。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参与审查煤炭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
审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整合改造后的煤矿依法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的,由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国有矿山企业之间的整合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采用资产整体划拨的方式进行。整合矿山原则上不得扩大矿区范围,确需扩大的,必须列入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整合前矿业权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整合后矿山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得低于规定的开采规模要求。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按整合实施方案设置的采矿权审批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按照实施方案被列为整合对象但不愿参加整合的矿山,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再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纳入整合范围。已列入关闭名单的矿山企业以及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以关闭的矿山企业,不参与整合,其资源
需要重新开发利用的,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组织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土资源部备案后,按规定的权限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
(四)健全制度,加强督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凡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各地要加强政策研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市场准入、矿业权市场配置、矿业权价款收益分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监管,巩固整合成果,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三篇:山西348号文件
晋建建字[2001]348号
各市(地)建委(建设局),省直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中型建设施工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招标投标法大依据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山西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各部门,各单位不得再另行制定与本细则相违背的条款,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西省建设厅 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山西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范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山西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肉从事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简称“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实施对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本细则所称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
本细则所称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委托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其职责:
(一)受理工程项目报建;
(二)审查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资格和招标代理机构资格及委托协议;
(三)审查招标文件;
(四)监督工程开、评、定标;
(五)工程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备案;
(六)工程合同备案;
(七)评标专家库的管理;
(八)依法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省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市(地)、县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监督。
第四条 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按《山西省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将省管工程的部分委托市(地)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施工招标投标活动,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不得对潜在投标人提出与招标工程实际要求不符的过高的资质等级要求和其他要求。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第七条 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应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严格程序、强化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八条 凡从事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均须依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及本细则对招标投标工作负责并承担相关责任。
第九条 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依法对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查处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章 招 标
第十条 工程施工招标(以下简称招标)由招标人依法组织实施。
招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手续的,己经履行审批手续;
(二)工程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已经落实;
(三)有满足施工招标需要的设计文件及其他技术资料;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有形建筑市场即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功能是:
(一)收集、存贮和发布招标投标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企业信息、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科技和人才信息、分包信息等,为建设工程交易各方提供信息服务;
(二)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包括开标、评标、定标等,提供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场所;
(三)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设立的服务“窗口”提供便利条件。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上述招标工程应当进入有形建筑市场交易中心进行招标投标。
第十二条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应当公开招标。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经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其他工程可以实行邀请招标。
第十三条 工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不进行招标:
(一)停建或者缓建后恢复建设的单位工程,且承包人未发生变更的;
(二)施工企业自建自用的工程,且该施工企业资质等级符合工程要求的;
(三)在建工程追加的附属小型工程或者主体加层工程,且承包人未发生变更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招标人日行办理施工招标事宜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法人;
(二)应当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
(三)有专门的施工招标组织机构;
(四)有与工程规模、复杂程度相适应并具有同类招标经验、熟悉有关招标法律法规的工程技术、概预算及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招标。
第十五条 本细则招标人是指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十六条 招标人自行办理招标事宜的,应当在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发出投标邀请书的5个工作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下列材料: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各项批准文件;
(二)本细则第十四条所列条件的证明材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名单、职称证书或者执业资格证书及其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招标人不具备自行办理施工招标条件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责令招标人停止自行办理施工招标事宜。
第十七条 招标代理机构受业主委托按委托协议范围行使招标人权利和义务,从事下列招标投标活动:
(一)代理招标申请;
(二)编制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
(三)发布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函;
(四)投标人资格预审;
(五)组织现场踏勘和招标答疑;
(六)编制工程标底;
(七)组织开、评、定标;
(八)编制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
(九)草拟工程合同。
招标代理与委托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平等、自愿的原则。招标人有权自主选择招标代理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为招标人指定招标代理机构或强制具有自行招标资格的单位接受代理。
第十八条 招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通过国家或省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有形建筑市场交易中心等媒介发布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第十九条 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3个以上符合资格条件的施工企业发出投标邀请书。
投标邀请书应当载明本细则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第二十条 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工程的需要,对投标申请人进行资格预审。实行资格预审的招标工程,招标人应当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载明资格预审的条件和获取资格预审文件的办法。
资格预审文件一般应当包括资格预审申请书格式、申请人须知,以及需要投标申请人提供的企业资质、业绩、技术装备、财务状况和拟派出的项目经理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等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经资格预审后,招标人应当向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发出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告知
在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过多时,可以由招标人从中选择不少于7家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工程的特点和需要,自行或者委托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标须知,包括工程概况、招标范围、资格审查条件、工程资金来源或者落实情况(含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标段划分、工期要求、质量标准、现场踏勘和答疑安排;
(二)招标工程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文件;
(三)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应当提供工程量清单;
(四)投标函的格式及附录;
(五)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
(六)要求投标人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发出的同时,将招标文件报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10个工作日以内发现招标文件有违反法律、法规内容,应当责令招标人改正。
第二十四条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并同时报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该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五条 招标人设有标底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招标文件规定的计价方法和要求编制标底,并在开标前保密。
一个招标工程只能编制一个标底。
第二十六条 招标人对于发出的招标文件可以酌收工本费。其中的设计文件,招标人可以酌收押金。对于开标后将设计文件退还的,招标人应当退还押金。
第三章 投 标
第二十七条 施工招标的投标人是响应施工招标,参与投标竞争的施工企业。
投标人应当具备相应的施工企业资质,并在工程业绩、技术能力、项目经理资格条件、财务状况等方面满足招标文件提出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投标人对招标文件有需要澄清的,应 当以书面形式向招标人提出。
第二十九条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第三十条 投标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标函;
(二)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施工方案;
(三)投标报价;
(四)招标文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一条 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担保。投标担保可以采用投标保函或者投标保证金的方式。投标保证金可以使用支票、银行汇票等,一般不得超过投标总价的2%,最高不得超过50万元。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的方式和金额,将投标保函或者是投标保证金随投标文件提交招标人。
第三十二条 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投标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向投标人出具标明签收人和签收时间的凭证,并妥善保存投标文件。在开标前,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开启投标文件。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后送达的投标文件,为无效的投标文件,招标人应当拒收。
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少于3个的,招标人应当依法重新招标。
第三十三条 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补充、修改的内容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并应当按照本细则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送达、签收和保管。
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后送达的补充或者修改的内容无效。
第三十四条 两个以上施工企业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签订共同投标协议,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联合体各方均应具备承担招标工程的相应资质条件。相同专业的施工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等级低的施工企业的业务许可承揽工程。
招标人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不得限制投标人之间的竞争。
第三十五条 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不得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投标人不得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申标。
第三十六条 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申标无效,在全省范围取消其半年投标资格,并视情节轻重,降低企业资质等级或吊销企业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开标、评标、定标
第三十七条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
第三十八条 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由投标人的代表和监督人员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工期、质量等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
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开标时都应当当众予以拆封、宣读。
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三十九条 工程建设项目的评标定标办法应在招标文件中载明。评分各因素的分值分配以及评分细则应在投标截止日期后、开标前宣布,一经宣布,任何人无权变动。
第四十条 在开标时,投标文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为无效投标文件,不得进入评标:
(一)投标文件末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予以密封的;
(二)投标文件中的投标函末加盖投标人及法定代表人印章的,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无合法、有效的委托书(原件)及委托代理人印章的;
(三)投标文件的关键内容字迹模糊、无法辩认的;
(四)投标人未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供保函或者投标保证金的;
(五)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投标文件末附联合体各方共同投标协议的。
第四十一条 招标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评标活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四十二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与任何投标人或者与招标结果有利害关系人进行私下接触,不得收受投标人、中介人、其它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者其它好处。
第四十三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和与评标活动有关的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前款所称与评标活动有关的工作人员,是指评标委员会成员以外的因参与评标监督工作或者事务性工作而知悉有关评标情况的所有人员。
评标委员会成员向他人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给予警告,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没收受的财物,对有违法行为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取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不得再参加任何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为五人以上单数。评标委员会申受聘专家不得少于2/3,受聘专家必须由招标人在开标前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名册或者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不得进入相关工程的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
确定评标专家,一般项目,可以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技术特别复杂、专业性要求特别高或者国家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的专家难以胜任的,可以由招标人直接确定。
评标委员会设负责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人由评标委员会成员产生或者由招标人确定。评标委员会负责人与评标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有同等的表决权。
第四十五条 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书的送达时间、地点和密封要求。招标人应当拒收逾期送达和不符合密封要求的投标书。
第四十六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系统地评审和比较。招标文件中没有规定的标准和方法不得作为评标的依据。
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应当合理,不得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不得妨碍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的竞争。
第四十七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并熟悉以下内容:
(一)招标的目标;
(二)招标项目的范围和性质;
(三)招标文件中规定的主要技术要求、标准和商务 条款;
(四)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评标方法和在评标 过程中考虑的相关因素;
(五)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四十八条 评标委员会可以书面方式要求投标 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对同类问题表述不一致或者有明显文字和计算错误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说明或者补正。澄清、说明或者补正应以书面方式进行并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者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投标文件中的大写金额和小写金额不一致的,以大写金额为准;总价金额与单价金额不一致的,以单价金额为准,但单价金额小数点有明显错误的除外;对不同文字文本投标文件的解释发生异议的,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四十九条 投标书在开标后由评标委员会审查,审查内容如下:
(一)投标书是否加盖投标人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是否按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供了有关资料。
(二)投标书中有无违法和不正当竞争等内容。
(三)投标人是否对招标文件中的主要条款做出实质性响应。
第五十条 投标人拒不按照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澄清、说明或者补正的,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
第五十一条 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发现投标人以他人的名义投标、串通投标、以行贿手段谋取申标或者以其他弄虚作假的方式投标的,该投标人的投标应作废标处理。
第五十二条 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发现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在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使得其投标报价可能低于其个别成本的,应当要求该投标人用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投标人不能合理说明或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由评标委员会认定该投标人以低于成本报价竞标,其投标应作废标处理。
第五十三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审查每一投标文件是否对招标文件提出的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未能在实质上响应的投标,应作废标处理。
第五十四条 设有标底的,开标后,必须当众公布标底。
第五十五条 标底可以按下列方法确定:
(一)合成法。投标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与暂定标底价加权合成后作为合成标底。权数为暂定标底价/有效投标报价算术平均值=6/
4、5/
5、4/
6、3/7,具体比例当场随机确定。
(二)平均法。投标人的报价(不含最高和最低报价)算术平均后,作为标底。投标人在七家以上的,可采用这种方法。
第五十六条 评标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综合因素评标法。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投标人及项目经理业绩、标书质量、答辨等进行综合评价。
(二)两段式评标法。评标委员会对所有投标人的技术标函评定后,按得分高低排出先后顺序向招标人推荐前三名为合格的中标候选人;招标人根据合格中标候选人最低的投标报价(不低于成本价)确定申标人。
(三)不设标底评标法。以投标人技术标函作为评标的依据。其投标报价只作为评标的参考,不计分。
(四)对专业性较强,不确定因素多的工程项目,宜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或费率招标。
(五)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在投标文件能够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投标人中,评审出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人,但投标价格低于其企业成本的除外。
第五十七条 综合因素评标中的各类因素分值按下列比例确定:
(一)投标报价占35%;
(二)施工组织设计占30%;
(三)投标人承诺、业绩占15%;
(四)项目经理业绩占15%;
(五)标书质量及答辩占5%.第五十八条 综合因素百分制评标中具体分值如下:
(一)投标报价 35分
1、设有标底的:
投标人报价的平均值与标底进行加权合成,作为合成标底。
当投标报价等于合成标底价或低于合成标底价2%(含2%)以内得满分。
投标报价在等于合成标底价或低于合成标底价2%(含2%)基础上每增加或减少1%(含1%),扣1分。
2、不设标底的:
投标报价(不含最高和最低报价)算术平均值做为标底,按第1条进行打分。
(二)施工组织设计 30分
1、施工方案全面完整、针对性强、切实可行 0—8分
2、施工总平面图设计合理 0—2分
3、劳动力计划安排合理 0—1分
4、材料供应安排合理 0—2分
5、关键部位施工方法明确、切实可行 0—3分
6、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切实可行 0—4分
7、机械设备配置满足本工程施工要求 0—2分
8、工期计划合理,保证措施切实可行 0—2分
9、具有可行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降低造价的合理化建议 0-2分
10、在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0—2分
11、施工现场采取环保、消防、降噪声、文明等施工技术措施 0—2分
(三)投标人承诺、资信 15分
1、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质量承诺 1分
2、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承诺 1分
3、投标人近三年承担过的同类型工程每项得2分,最高为 4分
4、投标人近二年市场行为规范的 2分
5、投标人近二年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结果为准)3分
6、投标人近二年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执行情况 0—4分
(四)项目经理业绩 15分
1、项目班子配备齐全 4分
(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质量、材料、安全、计划、技术员、预算员等,根据省建设厅关于工程需要专业人员的有关规定,需要的每一专业人员计0.4分)
2、项目经理近三年组织承担的同类型工程 6分
(每承担过一项计3分,最高分为6分)
3、技术负责人近三年组织参与承担过的同类型工程 2分(每项计1分,最高为2分)。
4、项目经理近三年承担过的工程获安全文明工地 3分
(合格安全文明工地得2分,优良安全文明工地得3分)
(五)标书质量及答辩 5分
1、标书内容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字迹清楚,表述明确,内容齐全 1分
2、经济技术措施切实可行 1分
3、陈述标书主要内容简洁明了,条理性强 1分
4、回答提问针对性强,切实可行 2分
(六)本细则中的同类型工程按下列方法划分:
1、一般砖混建筑;
2、框剪结构(15层以下);
3、框剪结构(15层以上,含15层);
4、大空间、大跨度建筑(24m跨以上);
5、工业建筑与其它建筑。
第五十九条 评委在“施工组织设计”、“标书质量及答辩”两项计分时,每项得分不得低于满分的60%.计算评委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按算术平均法计算得分。评标结束后,由评标委员会写出评标报告。
评标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和数据表;
(二)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开标纪录;
(四)符合要求的投标一览表;
(五)废标情况说明;
(六)评标标准、评标方法或者评标因素一览表;
(七)经评审的投标人排序;
(八)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名单和签订合同前要处理的事宜;
(九)澄清、说明、补正事项纪要。
第六十条 评标报告由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签字。对评标结论持有异议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可以书面方式阐述其不同意见和理由。评标委员会成员拒绝在评标报告上签字且不陈述其不同意见和理由的,视为同意评标结论。评标委员会应当对此作出书面说明并记录在案。
第六十一条 推荐中标候选人的办法:
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的,有效投标人在七家以上的按综合因素得分高低顺序推荐3名中标候选人、四家(含四家)以上不足七家的推荐2名中标候选人。
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的,有效投标人在三家(含三家)以上的,推荐2名中标候选人。
第六十二条 招标人按下列方法确定中标人:
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在推荐的合格中标候选人中择优确定中标人。
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按高分直接确定中标人。
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工程项目,招标人应当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因不可抗力提出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招标文件规定应当提交履约保证金而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提交的,招标人可以确定排名第二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
排名第二的中标候选人因前款规定的同样原因不能签订合同的,招标人可以确定排名第三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
当有效投标人都不能满足招标要求时,重新组织招标.第六十三条 当中标人的投标报价高于合成标底价时,合成标底价即为中标价;当中标人的投标报价低于合成标底价时,中标人的投标报价即为中标价。
第六十四条 招标人依法确定中标人后,在5个工作日内将评标报告连同评标的有关材料报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备案;招标投标管埋机构自收到书面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未通知招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有违法行为的,招标人可以向中标人发放中标通知书,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对中标项目经理实行押证制度。
第六十五条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订立书面合同后7个工作日内,招标人应当将合同送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备案。
中标人不与招标人订立合同的,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并取消其中标资格,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投标保证金数额的,应当对超过部分承担赔偿责任。
招标人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给中标人造成损失的,招标人应当给予赔偿。第六十六条 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担保的,中标人应当提交。招标人应当同时向中标人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第六十七条 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后5个工作日内,应向中标人和末中标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
第六十八条 本细则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六十九条 本细则自2001年10月1日施行。
第四篇:河北省政府文件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的
实施意见
冀政„2011‟52号2011年4月22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渎职侵权、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等问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态势,加快构建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治本措施,着力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加快建设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政府建立、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公平交易”的原则,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整合分散的专业交易平台,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场交易,实现“交易场所、网络信息、交易规则、运作程序、评标专家库”五统一。依托建设省行政服务中心,统筹推进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年底前,设区市建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8月底前制定出台河北省《关于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指导意见》。各设区市要加强对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统筹指导,依托现有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于2012年上半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二)开展招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查处公共工程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采购等领域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问题,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投标和背后的权钱交易问题,借用
资质投标和出借资质收取费用以及违法违规转包、分包等突出问题。年底前省、市向社会公布一批典型案件的查处情况。
(三)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信用信息公开制度。省、市、县于7月底前编制完成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目录和信用信息目录。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网站设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省直部门7月底前完成,设区市、县(市、区)政府8月底前完成。9月底前实现全省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8月底前省出台《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采集、公开、共享管理办法》,省直有关部门制定本行业工程建设不良行为认定标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信用评价办法,建立企业信誉评价制度。9月底前各级政府及部门做到项目信息全部公开。
(四)推行“十公开”制度。在全省各级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中,全面推行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建设“十公开”制度,做到立项审批、土地征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施工过程等重要环节的全过程公开。
二、认真执行《条例》,依法治理征地拆迁中侵害群众权益的问题
(一)着力解决暴力征收、强制征收等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对房屋征收人员管理,规范征收行为。严格按照“决策民主、程序得当、结果公开”的原则,完善征收程序,建立工作机制,保证房屋征收依法合规。上半年各级开展自查自纠;下半年集中开展检查。重点查处采取暴力、威胁手段或者中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道路交通等非法方式迫使被拆迁人搬迁的“突击”、“株连”式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严肃查处《条例》颁布后建设单
位参与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和政府强制征地拆迁行为。加大对农村土地征用、流转的监管力度,纠正“未批先征、边批边征、以租代征”行为。对工作不力、有禁不止、失职渎职引发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二)做好房屋征收评估补偿工作。依法进行评估,确保补偿标准科学合理、补偿资金足额到位。上半年省出台房屋征收评估办法。加大对房地产评估机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估价行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解决房屋征收与补偿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及时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创新管理方式,探索源头治腐长效机制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与国务院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工作,确定取消的坚决取消,下放的做好接收工作。对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6月和12月组织集中检查活动,加强对国务院、省政府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省下放特定区域实施的行政审批权限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指导意见》(冀政„2010‟152号),5月底前各级行政部门全部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报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积极探索推进建立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检查、行政给付裁量权基准制度。12月底前召开调度会,进行总结推广,并组织开展检查。
(三)推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上半年各级政府及部门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和听证公示制度,推行领导班子以会议
形式集体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主要领导末位表态发言的作法。抓好“会审会”、“旁听制”、“处(科)务会议纪要”、“乡镇议事会”等四项制度落实,下半年组织专项检查。年底前制定出台《河北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责任追究办法》,对各项决策制度、权力运行公开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进行问责。全面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年底前基本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负责、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门配合协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参与的制度廉洁性评估长效机制。加大网上公开力度,除涉密事项外,政府及部门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均要通过门户网站“公开栏”向社会公开。
(四)加快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抓紧筹划省行政服务中心,争取尽快投入运行。年底前各设区市、县(市、区)全部建成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办事处)、村(街道)建成便民服务中心(站、室)。上半年,在部分市、县开展编制进驻项目目录试点工作。制定全省统一的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平台技术标准,推进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下半年,调研起草《河北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中心”的管理体制、职能定位、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充分发挥廉洁、高效、便民作用。
(五)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上半年修订完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和省政府部门领导班子廉政风险等级目录,制定并推行廉政风险谈话、报告和督办制度。抓好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新农合资金、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监控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公共企事业单位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推广“制度+科技”经验,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注重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监控科技含量。
(六)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压缩专项转移支付比重。按照因素法,科学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提高专项资金分配
政策、分配办法、分配结果的公开透明度。
四、落实《廉政准则》,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一)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做好对省管干部、处级干部2010集中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不如实报告、隐瞒不报、不按党组织答复意见办理的,依纪严肃处理。注重结果运用,把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作为考察、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问题。全面落实《廉政准则》,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岗位和人员的监管,加强对节日期间、婚丧喜庆等重点时段的检查,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的行为和借机敛财等问题,对典型案件公开处理。探索制定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收送礼金问题的相关制度。
(三)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上半年制定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类职务消费具体项目、人员范围和费用标准。落实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和执行情况备案制度。9月底前,各国有企业要将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按照管理权限向省、市国资委或其出资单位备案。10月底前,省、市政府国资委及其他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对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情况进行检查。健全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确定机制,年底前完成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的修改完善工作,使薪酬标准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严肃查处国有企业负责人通过同业经营或关联交易为本人、亲属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并将其列为监事会办事处对监管企业监督检查的重点。
五、严格控制经费,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
(一)严格各项支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公务接待经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等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切实防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反弹,确保2011年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零增长。加强对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继续实行经费先行审批制度,确保2011年出国经费总量零增长。
(二)继续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严禁以“学院”等名义兴办培训机构、建设楼堂馆所,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建设行为。
(三)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的管理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公务接待范围,不得将非公务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各级抓紧完善公务接待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接待经费开支标准,严禁以会议和培训名义列支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定点接待制度,按标准实行工作餐,不得提高接待标准。严肃查处公款大吃大喝和请客送礼行为。
(四)进一步控制差旅、会议、文件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差旅、会议、培训的数量和规模。认真执行会议计划管理和报批制度,严格控制以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数量、规格和规模,尽可能利用现代通信和技术手段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避免层层开会,政府领导一般不参加部门召开的会议。认真落实会议和出差定点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行和完善定点管理制度,努力节约经费支出。大力减少发文数量,凡是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发文,已全文公开播发的不再印发文件,除涉密文件外,对政府及部门下发的文件实行网上传输,最大限度减少纸质文件。
(五)控制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建设。4至6月份组织开展对全省体育场馆现状调研。对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的城市提出体育场馆选址、建设规模等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竞赛计划,计划外赛事一律不予审批。简化开闭幕式规格和规模,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和学校场馆、健身广场等举办赛事。
(六)严格控制国际会议、论坛、庆典、节会等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举办国际会议、论坛等活动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抓紧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国际会议和论坛,除有特殊需要外,暂停举办新的综合性涉外论坛,效果不明显的涉外论坛一律不再举办,没有必要机制化的坚决不搞机制化。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等活动,凡举办全省性的庆典活动须经省委、省政府审批,举办地方性的庆典活动须经设区市党委、政府审批,必要的报省委、省政府审批。进一步加强对行业性和专业性展览、研讨会的规范管理,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各级各部门要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凡不符合规定的应坚决予以撤销,对继续违规举办和存在违规出席、向企业和个人摊派费用等行为的,严肃查处并予以曝光。
(七)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重新核定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制定执法执勤用车编制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更新公务用车。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加大对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党政机关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以及违规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公车私用等问题,年底前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果。
(八)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治理以假发票套取资金、虚
列会议费和培训费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以资产出租和处置收入、地方财政补助收入、虚列成本费用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购买消费卡等问题。对2010年自查自纠“零申报”、重点检查“零问题”的地方和部门,组织开展复查。对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加强督促检查,搞好整改落实。对国有金融企业“小金库”治理,进行全面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九)深化行政经费管理改革。深化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省级完善异地预算单位财政支付业务支持平台系统,将学校、医院和异地预算单位全部纳入规范化改革范围。整体推进市、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处在转轨阶段的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规范化改革。年底前,实现省、市、县三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覆盖。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年底前实现省级和设区市“公务卡”改革预算单位全覆盖,积极向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推行。加强部门银行账户管理,建立全省各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信息化管理平台,把各级财政资金专户、预算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纳入同一网络平台,实现对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的全面实时监控。
(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以及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细化公开内容,预算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决算逐步细化到“款”级科目。重点公开各级政府“三公”支出的预算和决算,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财政预算和专项资金。主动向社会公开各类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报告,接受群众监督。
六、加大办案力度,充分发挥惩治震慑作用
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重大典型案件,查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建立查处重大复杂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协查、共同预防和监督配合等工作机制。完善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参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危害国土资源案件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发生案件的调查机制。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案件,滥用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危害科学发展和政府投资安全、严重不负责任盲目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渎职犯罪案件。继续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严厉打击受贿行贿等违法行为。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实现惩治的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本地区本部门反腐倡廉建设进行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负总责,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分管领导要切实抓好分管领域的廉政建设,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对《实施意见》确定的重点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
任领导、责任处室和责任人,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落到实处。
(三)自觉接受监督。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直接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自觉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四)强化督导检查。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要对重点任务建立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和督促检查。省直牵头和配合单位要半年报送一次情况,年底报送工作总结,切实做到各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验收。
`附:2011年全省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重点任务责任分解表
2011年全省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重点任务责任分解表 序号重点任务牵头单位配合单位
1加快建设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监察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编委办 2开展招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省监察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财政厅 3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信用信息公开制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省工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省委宣传部、省法制办、省商务厅
4推行“十公开”制度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
5着力解决暴力征收、强制征收等问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法制办、省信访局
6做好房屋征收评估补偿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物价局、省法制办、省信访局
7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编委办
8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省法制办省监察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环境保护厅、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省水利厅、省农业厅
9推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10加快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省监察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法制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编委办
11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省预防腐败局省政府各部门 12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省财政厅省直各单位
13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委统战部、省监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工商局、省公安厅、省外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金融办、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证监局14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问题省纪委
省监察厅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15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省国资委 省监察厅 16严格各项支出预算管理省财政厅省直各单位
17继续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审计厅 18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工作省纪委
省监察厅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接待办、省财政厅
19进一步控制差旅、会议、文件等一般性支出省政府办公厅 省财政厅省直各单位
20控制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建设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21严格控制国际会议、论坛、庆典、节会等活动省纪委
省政府纠风办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审计厅 22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省纪委
省监察厅 省财政厅 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直各单位 23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省纪委
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公安厅、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河北银监局
24深化行政经费管理改革省财政厅省监察厅、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中国银联河北分公司
25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省财政厅省直各单位
26加大办案力度省纪委 省监察厅 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公安厅、省审计厅、省法制办、省司法厅
第五篇: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
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的通报》的通知 :
近期,全国煤矿连续发生4起较大以上水害事故,分别是:
6月20日,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三都镇都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目前已发现5人死亡。6月21日,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老虎台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3人死亡。6月21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汪冲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3人下落不明。6月28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山头村一私开盗采煤井发生透水事故,经初步确认,有6人被困井下。
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和张德江副总经理近期在山西、湖南考察调研安全生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对有关事故所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严防类似事故发生,特提一下要求:
一、切实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编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条款的决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7号)的宣传贯彻力度,督促煤矿企业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加强水文地质基础工作,逐头逐面排查可能引发水害事故的类隐患,特别是周边老空区积水。
二、认真开展煤矿水害防治专项监察。驻各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关于开展煤矿水害防治专项监察的通知》(煤安监调查【2011】21号)要求,认真开展专项监察,加大执法力度,对专项监察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晋煤监统计字【2011】329号 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近期四起较大以上煤矿水害事故
规的规定作出严厉处罚。
三、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开展严厉打
击非法生产建设行为为专项行动的通知》(安委明电【2011】7浩)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督导,突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超层越界、超深越界等盗采资源行为。
四、从重从快查处事故。事故发生地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照“四
不放过”和依法依规、事实求事,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格责任追究。
2011年8月17日
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的通报》的通知:
7月份以来,贵州、广西煤矿连续发生2起重大水害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十份严峻。7月2日9时30分。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牛棚煤矿井下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当班下井31人,事故发生后8人安全升井,23人被困井下。
7月2日12时3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合山煤业公司八矿樟村井发生采空区垮冒溃浆事故,事故当班下井71人,事故发生后49人安全升井,已造成4人死亡,仍有18人被困井下。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汛期煤矿防治水工作。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汛期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二、立即开展水害防治大检查。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所有煤矿企业立即开展水害防治大检查,重点做到“五查“:一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特别是防治水机构、制度是否健全;二查矿井水文地质基础是否齐全,煤矿周边、采掘作业面附近老空积水是否清楚;三查矿井地面及井下防治水设施、探放水设施是否齐全到位。四查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是否落实;五查强降雨期间煤矿企业是否停产撤人,是否有重大隐患以及重大险情应急预案。
三、进一步加强煤矿防治水安全监管监察。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雨季“三防”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煤矿企业成立雨季“三防”领导小组,在雨季“三防”期间派专人观察水清,及时消除隐患,晋煤监统计字【2011】353号 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贵州广西两起重大煤矿水害事故
有效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
四、从重快查事故。事故发生地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 照“四
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失效”的原则,认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依法严惩有关责任人。
2011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