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暨烤烟产业发展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暨烤烟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节点刻不容缓;二是会议内容异常重要。鉴于今天的会上,县政府党组成员XX同志和县扶贫局X局长已经就相关的业务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按照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关于“开短会、说实话
”的会议要求,结合县情实际,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统筹谋划发展,我讲三点意见。
一、抓好两项工作
(一)抓好烤烟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目的。抓烤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抓烤烟就是“抓钱”,因为烤烟是一项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带来财税增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推进富民强县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年以来,围绕能不能把烤烟作为一项重要的增收项目来抓?以及如何来抓、如何来定位等课题,我多次与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两任副县长、农业局局长以及烟草局长深入探讨,大家都认为发展烤烟切实可行,都很支持抓烤烟生产。后来,又多次深入东、西片片区多个镇办的一线调研,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县政府各副县长、党组成员层面,包括征求的部分县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和有关县级领导意见,都一致同意把烤烟定位为一项农村主导产业,两个月以前我们在政府常务会上把它定下来。随后,我们又反复调研论证,从决策和执行层面达成了发展烤烟产业的共识。其次,要深化认识。过去我们曾有过因技术服务不到位、运行机制不顺导致烤烟生产失败的教训。但是,过去与现在的时代、环境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去、今两年,各相关镇采取加大扶持帮扶力度、改进技术服务方式和推行密集烤房、实施“种烤分离”等有效措施,使全县今年烤烟生产突破7000亩,不仅给广大烟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让一些镇实现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所以说,抓烤烟种植就是抓增收,抓烤烟产业就是抓强县,抓烤烟“翻番”就是真正地抓发展。目前,我县还没有哪一种农业项目能够象烤烟产业这样能给农民增收、地方财税增长带来这么快、这么直接的效益。近两年,烤烟产业在西部地区发展态势和经济效益一直较好,特别是在石门、民主、堰门、铁炉等镇,烤烟种植规模和效益一直在提升,县政府也多次组织在西部地区召开动员会议,在民主召开的会议就不下3次。今天,我们根据年初政府出台的考核办法、奖励办法和税费征返政策,由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兑现2012年度烤烟生产考核奖励的通知》,9个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都受到了表彰奖励。除暂时还没发展烤烟的镇办外,这次获奖最高的是堰门镇,给镇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兑现奖金1.72万元;获奖最低的是蔺河镇,给镇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兑现奖金300元,表彰奖励的目的不在于奖金多少,而在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这项工作。其
三、要推动发展。今年10月8日,我带领县委农工部、农业局、烟草局和17个镇办的负责同志,先后到湖北恩施、重庆彭水考察烤烟产业,看到了两地抓烤烟基地带来的发展上的巨大变化,大家的感触非常深刻,抓这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也应该更加坚定。今年,我县实现了烤烟种植面积、产值、利税“三个翻番”,应该说,预期目标已经实现。同时,我们还落实了明年种植1.5万亩的烤烟种植任务。那么,明年的烤烟产业如何来抓?我想,应该一步一步做实,重点要突出亩均农民现金收入、税收收入的提高,明年要力争有5个镇办的烟叶税收突破百万大关,县上将予以重奖。各镇办的同志要象刚才几位同志在会上表态发言的那样,坚持长期抓、下大力气抓,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的烤烟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从而将镇办的可用财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党和国家届时要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作一个圆满的交代。我县地处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下一步面临的发展约束非常严,国家要求2014年前汉江出境水质必须达到Ⅱ级以上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抓烤烟是不行的,抓农民增收必须抓烤烟,抓烤烟必须求效益,既要保证面积,更要提高效益。各镇办要进一步优化烤烟产业布局,选择宜种、能种的地块,将任务落实到种烟地块和种烟农户,确保种植面积、产值、税收逐年“翻番”。
(二)抓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一是要正确看待成绩。XX是一个神奇的地方,XX的干部是能打硬仗、能够创新的。在实施生态移民和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中,我县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展示了广大干部队伍的聪明智慧。正因为我县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我们才创造了“孟石岭移民扶贫经验”,特别是我县在实施2011年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省委、省政府多次肯定并推广XX的经验、做法,省政府在全省表彰大会上予以表彰,赵省长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认识。从刚才县
扶贫局局长丁世才同志通报的情况看,虽然我县2011年度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第二轮的工作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建设进度达不到要求,分散安置比例较大,集中安置点多而小,相关手续和资料办理不及时,工作上有畏难情绪和简单化倾向。由于一些镇办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不能正确研判形势、对政策的严肃性把握不准,个别同志主观认识不到位、调研不
够深入、考虑自然条件差怕麻烦,加之当前大多政策都是惠民性质的,对群众的要求较少等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镇办的主要负责同志还不同程度有“只要执行了上级政策,至于群众搬与不搬,往哪里搬不强求”的思想,在2012年度的搬迁中镇办上报的分散安置数超规定比例达到760户。同时,目前仍有一些部门对年初明确和交办的相关手续和资料还没办理完善,甚至推诿不办。这些问题说到底是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执行不严格,工作落实不到位,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三是要落实好任务。基于对上级政策形势的判断,每一年的政策口径和侧重都不一样,要求越来越严格。省市要求,2011年、2012年度的安置点建设规模必须达到30户以上,要保证80%的集中安置率,分散安置中贫困户只能占10%、其他占10%,可见分散安置的空间十分有限;2013年的安置点建设,必须100%实行集中安置。当务之急,各镇办要抓紧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务必于12月中旬前完成2012年的目标任务“收关”,确保顺利通过省、市检查考核,争取排名靠前。同时,还要及早谋划2013年的工作,对集中安置点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农民培训等问题都要统筹谋划、尽快上手。否则,农民搬迁后,若后续无法发展,生产生活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极有可能出现返贫及回迁等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出现象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二、树立一个理念
树立一个理念,就是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最近,市委书记方玮峰同志在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对李克强同志撰写的《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理论文章作出专门批示,并下发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区,要求主要党政负责同志务必抓好学习。会前,我已安排政府办将全文转发到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并组织班子成员、全体干部仔细研读。
学以养性,学以广才,学以致用。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我们领导干部自身都不明白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世界的潮流是啥?我们如何来引领发展和驾驭全局?学习李克强总理的理论文章,要把握要点,领会精髓。一是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我们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沿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下去。二是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5%左右。这说明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三是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四是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关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基本国策。必须切实处理好建设占地和耕地保护的关系,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以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五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统筹解城镇化战略、土地利用、户籍改革、资源支撑、生态环境等问题。
就我们而言,应该明确现代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经营城市的概念、要素和实现途径。城市能力就是汲取财政能力、执行中央政策能力、行政调控能力、公益服务能力。经营城市就是政府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构建区域价值平台,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刺激城市发展,满足人居需求。经营城市就是要把握可识别、可选择、可供给三个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因素、企业因素、文化因素、人力因素、政府因素、形象因素等六个要素,通过法规规划调控引领;建立城市资产经营的有效机制;搞好土地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机制,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资产,激活城市功能;加强法规建设等五项具体路径来实现。
三、建设美好XX
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建设美好XX是各级各部门面临的中心任务,建设美好XX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撑。
如何推进城镇化?我们必须切实抓好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一手抓以烤烟、魔芋、矿电、花炮、旅游和涉水产业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一手抓教育、医疗、扶贫及避灾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等为重点的社会民生事业。
推进县域城镇化,钱从哪里来?我县把烤烟定位为主导产业,抓好烤烟生产就是一种战略选择。我县属于烤烟适生区,漳河、官元、滔河、横溪等海拔较高的镇办都曾成功试种烤烟。可以说,全县17个镇办都具备发展烤烟产业的条件,只是产量、收益高低有别,我们必须扎实抓好烤烟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积累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资本。
推进县域城镇化,人从哪里来?就是要促进农民成为市民,其中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就是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30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在国际上创造了“中国奇迹”。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能够长期保持经济持续高位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红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在生产要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聚集人口,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各镇办、各部门要根据“一城五镇”的总体布局,按照“富人进城、能人入镇、中高山人群向低山搬迁”的思路,通过扎实抓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来推动农民梯次搬迁,加速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建设美好XX的过程,必须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要走经营城市的路径,坚持用市场手段,整合和经营土地等自然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人类文化遗产资源、行政资本资源和良好的形象资源,构建区域价值平台,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刺激城镇发展,满足人居需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步伐,使城镇逐步形成城市所具备的聚集财政能力、执行中央政策能力、行政调控能力、公益服务能力。
建设美好XX,就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各镇办要优化产业布局,算好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本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特色资源潜力,不断地壮大支柱企业、培育规模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创税能力,切实增强县域发展实力。要扎实推进城镇扩容,加快聚集城镇要素,增强城镇引导发展的能力,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三位一体”的县域发展格局,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第二篇: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暨烤烟产业发展工作会议讲话
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暨烤烟产业发展工作会议讲话
2012-12-25 13:03:42
来源:
评论:0 点击:0
在全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暨烤烟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节点刻不容缓;二是会议内容异常重要。鉴于今天的会上,县政府党组成员XX同志和县扶贫局X局长已经就相关的业务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按照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关于“开短会、说实话”的会议要求,结合县情实际,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统筹谋划发展,我讲三点意见。
一、抓好两项工作
(一)抓好烤烟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目的。抓烤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抓烤烟就是“抓钱”,因为烤烟是一项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带来财税增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推进富民强县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年以来,围绕能不能把烤烟作为一项重要的增收项目来抓?以及如何来抓、如何来定位等课题,我多次与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两任副县长、农业局局长以及烟草局长深入探讨,大家都认为发展烤烟切实可行,都很支持抓烤烟生产。后来,又多次深入东、西片片区多个镇办的一线调研,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县政府各副县长、党组成员层面,包括征求的部分县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和有关县级领导意见,都一致同意把烤烟定位为一项农村主导产业,两个月以前我们在政府常务会上把它定下来。随后,我们又反复调研论证,从决策和执行层面达成了发展烤烟产业的共识。其次,要深化认识。过去我们曾有过因技术服务不到位、运行机制不顺导致烤烟生产失败的教训。但是,过去与现在的时代、环境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去、今两年,各相关镇采取加大扶持帮扶力度、改进技术服务方式和推行密集烤房、实施“种烤分离”等有效措施,使全县今年烤烟生产突破7000亩,不仅给广大烟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让一些镇实现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所以说,抓烤烟种植就是抓增收,抓烤烟产业就是抓强县,抓烤烟“翻番”就是真正地抓发展。目前,我县还没有哪一种农业项目能够象烤烟产业这样能给农民增收、地方财税增长带来这么快、这么直接的效益。近两年,烤烟产业在西部地区发展态势和经济效益一直较好,特别是在石门、民主、堰门、铁炉等镇,烤烟种植规模和效益一直在提升,县政府也多次组织在西部地区召开动员会议,在民主召开的会议就不下3次。今天,我们根据年初政府出台的考核办法、奖励办法和税费征返政[本文来自第一公文网http://gongwen.1kejian.com]策,由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兑现2012烤烟生产考核奖励的通知》,9个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都受到了表彰奖励。除暂时还没发展烤烟的镇办外,这次获奖最高的是堰门镇,给镇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兑现奖金1.72万元;获奖最低的是蔺河镇,给镇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兑现奖金300元,表彰奖励的目的不在于奖金多少,而在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这项工作。其
三、要推动发展。今年10月8日,我带领县委农工部、农业局、烟草局和17个镇办的负责同志,先后到湖北恩施、重庆彭水考察烤烟产业,看到了两地抓烤烟基地带来的发展上的巨大变化,大家的感触非常深刻,抓这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也应该更加坚定。今年,我县实现了烤烟种植面积、产值、利税“三个翻番”,应该说,预期目标已经实现。同时,我们还落实了明年种植1.5万亩的烤烟种植任务。那么,明年的烤烟产业如何来抓?我想,应该一步一步做实,重点要突出亩均农民现金收入、税收收入的提高,明年要力争有5个镇办的烟叶税收突破百万大关,县上将予以重奖。各镇办的同志要象刚才几位同志在会上表态发言的那样,坚持长期抓、下大力气抓,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的烤烟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从而将镇办的可用财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党和国家届时要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作一个圆满的交代。我县地处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下一步面临的发展约束非常严,国家要求2014年前汉江出境水质必须达到Ⅱ级以上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抓烤烟是不行的,抓农民增收必须抓烤烟,抓烤烟必须求效益,既要保证面积,更要提高效益。各镇办要进一步优化烤烟产业布局,选择宜种、能种的地块,将任务落实到种烟地块和种烟农户,确保种植面积、产值、税收逐年“翻番”。
(二)抓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一是要正确看待成绩。XX是一个神奇的地方,XX的干部是能打硬仗、能够创新的。在实施生态移民和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中,我县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展示了广大干部队伍的聪明智慧。正因为我县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我们才创造了“孟石岭移民扶贫经验”,特别是我县在实施2011年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省委、省政府多次肯定并推广XX的经验、做法,省政府在全省表彰大会上予以表彰,赵省长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认识。从刚才县扶贫局局长丁世才同志通报的情况看,虽然我县2011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第二轮的工作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建设进度达不到要求,分散安置比例较大,集中安置点多而小,相关手续和资料办理不及时,工作上有畏难情绪和简单化倾向。由于一些镇办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不能正确研判形势、对政策的严肃性把握不准,个别同志主观认识不到位、调研不够深入、考虑自然条件差怕麻烦,加之当前大多政策都是惠民性质的,对群众的要求较少等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镇办的主要负责同志还不同程度有“只要执行了上级政策,至于群众搬与不搬,往哪里搬不强求”的思想,在2012的搬迁中镇办上报的分散安置数超规定比例达到760户。同时,目前仍有一些部门对年初明确和交办的相关手续和资料还没办理完善,甚至推诿不办。这些问题说到底是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执行不严格,工作落实不到位,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三是要落实好任务。基于对上级政策形势的判断,每一年的政策口径和侧重都不一样,要求越来越严格。省市要求,2011年、2012的安置点建设规模必须达到30户以上,要保证80%的集中安置率,分散安置中贫困户只能占10%、其他占10%,可见分散安置的空间十分有限;2013年的安置点建设,必须100%实行集中安置。当务之急,各镇办要抓紧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务必于12月中旬前完成2012年的目标任务“收关”,确保顺利通过省、市检查考核,争取排名靠前。同时,还要及早谋划2013年的工作,对集中安置点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农民培训等问题都要统筹谋划、尽快上手。否则,农民搬迁后,若后续无法发展,生产生活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极有可能出现返贫及回迁等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出现象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二、树立一个理念
树立一个理念,就是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最近,市委书记方玮峰同志在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对李克强同志撰写的《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理论文章作出专门批示,并下发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区,要求主要党政负责同志务必抓好学习。会前,我已安排政府办将全文转发到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并组织班子成员、全体干部仔细研读。
学以养性,学以广才,学以致用。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我们领导干部自身都不明白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世界的潮流是啥?我们如何来引领发展和驾驭全局?学习李克强总理的理论文章,要把握要点,领会精髓。一是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我们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沿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下去。二是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5%左右。这说明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三是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四是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关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基本国策。必须切实处理好建设占地和耕地保护的关系,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以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五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统筹解城镇化战略、土地利用、户籍改革、资源支撑、生态环境等问题。就我们而言,应该明确现代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经营城市的概念、要素和实现途径。城市能力就是汲取财政能力、执行中央政策能力、行政调控能力、公益服务能力。经营城市就是政府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构建区域价值平台,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刺激城市发展,满足人居需求。经营城市就是要把握可识别、可选择、可供给三个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因素、企业因素、文化因素、人力因素、政府因素、形象因素等六个要素,通过法规规划调控引领;建立城市资产经营的有效机制;搞好土地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机制,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资产,激活城市功能;加强法规建设等五项具体路径来实现。
三、建设美好XX
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建设美好XX是各级各部门面临的中心任务,建设美好XX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撑。
如何推进城镇化?我们必须切实抓好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一手抓以烤烟、魔芋、矿电、花炮、旅游和涉水产业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一手抓教育、医疗、扶贫及避灾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等为重点的社会民生事业。
推进县域城镇化,钱从哪里来?我县把烤烟定位为主导产业,抓好烤烟生产就是一种战略选择。我县属于烤烟适生区,漳河、官元、滔河、横溪等海拔较高的镇办都曾成功试种烤烟。可以说,全县17个镇办都具备发展烤烟产业的条件,只是产量、收益高低有别,我们必须扎实抓好烤烟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积累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资本。
推进县域城镇化,人从哪里来?就是要促进农民成为市民,其中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就是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30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在国际上创造了“中国奇迹”。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能够长期保持经济持续高位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红[本文来自第一公文网http://gongwen.1kejian.com]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在生产要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聚集人口,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各镇办、各部门要根据“一城五镇”的总体布局,按照“富人进城、能人入镇、中高山人群向低山搬迁”的思路,通过扎实抓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来推动农民梯次搬迁,加速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建设美好XX的过程,必须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要走经营城市的路径,坚持用市场手段,整合和经营土地等自然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人类文化遗产资源、行政资本资源和良好的形象资源,构建区域价值平台,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刺激城镇发展,满足人居需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步伐,使城镇逐步形成城市所具备的聚集财政能力、执行中央政策能力、行政调控能力、公益服务能力。
建设美好XX,就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各镇办要优化产业布局,算好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本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特色资源潜力,不断地壮大支柱企业、培育规模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创税能力,切实增强县域发展实力。要扎实推进城镇扩容,加快聚集城镇要素,增强城镇引导发展的能力,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三位一体”的县域发展格局,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编辑:老鱼)
第三篇:避灾扶贫搬迁规范管理办法
**市避灾扶贫搬迁规范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避灾扶贫搬迁规范管理,推进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规范化,全面提升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水平,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筹措方案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运行机制的通知》和《进一步做好陕南陕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立足市情实际,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坚持从落实生命至上、避灾优先的安全工程,改善生存条件、加快脱贫致富的扶贫工程,保护自然环境、推进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实现住有所居、提升生活质量的安居工程,促进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的先导工程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认识,科学定位,统筹安排,高点规划,推动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向 “建设管理项目化、搬迁群众主体化、搬迁规划体系化、建设主体市场化、购房关系合同化、质量监管全程化”转变,全面提升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三条 做好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要坚持四条原则:1.坚持把避灾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注重与统筹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一体的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有机衔接,为实现搬迁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快致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助推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2.坚持集中安置为主,政府主导,县级统筹,科学规划,企业运作;实行市县统筹谋划,一盘棋部署,一体化布局,分实施。
3.坚持安全至上、节约集约、适度规模、抓大缩小、基础配套、长治久安,统筹市域、县域搬迁布局规划,鼓励搬迁对象进城入镇住社区,推进跨区域安置。
4.坚持因户施策,工作到人,实行以户定建、以户定业、以户定扶,确保搬迁群众住的称心、服务跟进、增收有门。第四条 避灾扶贫搬迁要紧紧围绕提速度、强管理、重配套等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抓好落实。
1.提速度,即着力加快避灾扶贫搬迁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1)工作布局提前,工作进度提速。每年第三季度即下达下工作计划,当年集中安置房年初实现全面开工,年底实现主体竣工。上安置房在年中要达到入住条件,年底入住率达80%,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对象确定、规划布局、项目配套早落实、早衔接。要对搬迁对象全面进行分类、摸底,对象一定三年,做到有的放矢。布点坚持进城入镇和单元式安置为先,抓大缩小,提升水平。配套项目要超前安排,提前上报,先行先建。(3)规划设计、建设用地、配套资金提前落实。每年下半年开始做好第二年安置房和配套建设的前期工作,确保工作进度。(4)及时加强巡查、督导和评比工作,随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对搬迁安置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按工作进度适当调剂。
2.强管理,即全面实施避灾扶贫搬迁规范管理,落实资金配套政策,提升工作水平。(1)对象要定准。搬迁对象类型要明确,标准要统一,严格审定程序,坚持避灾户、危居户、特困户三优先。(2)规划要审定。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加强对集中安置社区布局规划和社区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查备案,确保规划科学合理。(3)管理要严格。要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坚持基础先行、设施配套,全程精细化管理,加快进度,严控工程造价,最大限度的保障搬迁群众权益。(4)资金要落实。市县要认真落实配套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坚持标准,兑现到户,资金到项目、补助到对象。强化资金监管,确保使用安全。(5)用地要规范。落实避灾扶贫搬迁用地专项指标,规范管理程序,坚持省市标准,严格限制超面积用地和超标准建房,最大程度地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3.重配套,即强化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管理和服务,全面做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创业工作,实现增收致富目标。(1)社区管理:实行人和房与地和林的异地管理办法,依法科学、有效管理。按照居住地政府的公共服务、群众的自治组织、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可持续的维护运行的思路,积极探索政府、市场、业主分工合理、相互衔接的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原住地土地、林地和水塘等承包、收益权益不变,一切财产权益均受到依法保护。(2)集中力量落实搬迁户增收致富的“一区一策,一户一法”措施。将社区与园区、产业与创业、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逐社区、逐户制定增收计划,倒逼产业发展。要明确每个移民安置社区、每户搬迁群众集约土地发展产业、集中培训促进就业、集成政策促进创业的具体措施,加快增收脱贫步伐。各县区要全面落实龙头企业培育与到户的增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3)建立健全减负增收制度。要进一步减轻搬迁群众负担,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信息、技术服务力度,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第二章 对象认定
第五条 搬迁对象类型。凡符合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扶贫、生态或工程移民(符合搬迁条件)五种类型之一的农村群众,即可确定为避灾扶贫搬迁对象。搬迁对象依照类型分别由县区发改、国土、水利、扶贫和民政等主管部门审定。
第六条 时间界定。凡在 2011 年 1 月 1 日以后新建或购买新房,且实际搬迁入住的才能确认为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对象。从2011 至2020 年,同一搬迁对象只能享受一次搬迁安置补助政策。
第七条 审核程序。按照本人申请--村张榜公示、向群众反馈确认后上报--镇政府初审、张榜公示向村组反馈后汇总上报--县区张榜公示、向下反馈实施的“三上三下、三级公示、三榜定案”审批程序,张榜公示期为7 天,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第八条 避灾户、危居贫困户、特困户是搬迁安置的重点对象,要按照“避灾户优先、危困户倾斜、特困户交钥匙”的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搬迁方式和搬迁时序,实施有序的梯次搬迁。对避灾户要优先实施搬迁。危居贫困户搬迁要采取政策倾斜、干部包抓等办法加大支持,加快搬迁。特困户主要采取“交钥匙工程”,即由政府负责建设5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供特困户无偿居住,周转使用,产权归公。对五保和孤寡老人等特困户还可以通过入住敬老院(敬老院安置不能超过当年特困户安置总任务数的40%)、调剂闲置房、能人托养等方式进行妥善安置。避灾户、危居户和特困户安置户数每年不低于总搬迁任务的30%、20%和10%。
第九条 鼓励搬迁群众进城入镇,跨县区、跨镇办、跨村组集中安置。对跨县区进入集中安置社区的,迁出县区只负责对象资格审查认定,完善相关资料,其他工作由迁入地负责,搬迁任务计入迁入地。跨县区搬迁一律由农户向迁入地申请,由迁入地汇总后报市搬迁办通知迁出地进行资格审查和资料完善,由市搬迁办将相关资料、手续转入迁入地。对没有进入集中安置社区的,由迁出县区按迁出市外政策兑付。
第十条 分散安置必须是经过统一规划,完成地灾、洪灾评估等前置审批手续,选择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好的区域,重点用于进城入镇、特困户安置以及中心村庄整治和传统村庄的保护,以多户联建为主,杜绝新的单庄独户,避免复制传统农村,堵塞各项管理漏洞。每年分散安置户数不超过总搬迁任务的15%。
第十一条 搬迁对象分户以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为准。对2011 年以后符合分户条件且在公安部门办理分户户籍的搬迁对象,可以按新户籍享受搬迁安置政策。
第十二条 对干部、职工或城镇人员家属(父母、配偶、子女)是农村户口且符合搬迁类型的,可以享受搬迁安置政策。
第十三条 坚持实行以户定建,搬迁群众全程参与,增强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搬迁安置对象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
第三章 规划设计
第十四条 规划选址
1.避灾扶贫搬迁社区建设选址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层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各类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向城镇、干线公路、中心村、川道、产业聚集区靠近。
2.将避灾扶贫搬迁与区域内市政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敬老院、重大工程建设搬迁安置等结合起来,做到以户定房,以人定建,平衡供求关系。
3.避灾扶贫搬迁规划选址必须进行地质、洪涝灾害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价。对分散安置和100 户以下集中安置小区,地质、洪涝灾害及环境影响评估评价由县区移民搬迁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后,进行综合论证,并按规范出具结论性意见书。对100 户以上集中安置小区,由县区移民搬迁机构委托符合相关资质要求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书,县区住建、规划部门将其作为核发 选址意见书的前置要件。
第十五条 规划编制
1.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统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精心编制总体规划和县区布局规划,每个安置小区要结合实际编制完善建设规划,形成避灾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县区布局规划和小区建设规划为一体的避灾扶贫搬迁规划体系,统揽避灾扶贫搬迁工作。
2.规划编制应以县区为单位,委托具备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
3.规划编制标准。(1)总体规划要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资源环境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搬迁群众意愿。(2)布局规划要坚持县级统筹、集中安置、进城入镇为主的原则,结合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对每个集中安置社区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安置户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资估算、建设时序等进行统筹安排。(3)建设规划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等相关要求进行编制,对群众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坚决避免因规划建设不当造成二次搬迁,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浪费。(4)群众自建住房应符合《陕南地区移民搬迁自建住房技术规范》,满足适用、经济、安全、卫生和环保等基本要求。
4.对100 户以下的集中安置小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自然村的标准,规划水、电、路等基本生活所需;对100-500 户的集中安置小区,按照行政村的标准重点保证;对500 户以上的集中安置小区,要按照集镇的标准,实现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
第十六条 规划布点由各县区组织初审后,于每年 9 月底前将第二年确定的符合要求的各集中安置点布点规划报市搬迁办审定,经批准后进行规划并评审,未批准的不列入移民安置计划。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做好规划评审和技术审查工作。各县区应编制《避灾扶贫搬迁布局规划》和《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并做好规划评审。各县区将初评完成的《避灾扶贫搬迁布局规划》报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完成报批后30 日内报省住房建设厅备案。对《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安置户数100 户以下由各县区住建、规划部门组织评审;安置户数100-400 户的由各县区住建、规划部门初审,报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安置户数400 户以上的,由县区住建、规划部门评审、市规划管理部门初步技术审查后,以县为单位报送省住建厅进行技术审查。完成技术审查的规划设计方案都应根据相关法规按程序进行报批。市搬迁办会同市规划局每年末和第二年初集中开展来年规划审查,属省住建厅审批的,由市规划部门邀请省住建厅专家到市上进行集中审批,优化服务,加快进度,提高质量。
第十七条 在避灾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规划,按规划实施。凡是没有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或边规划边建设的,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责令立即停止纠正,并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有关规定强化规划监督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八条 避灾扶贫搬迁工程要严格按项目管理的要求,以县为主,以安置社区为单位实施,形成以规划定规模、以规模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全程监管、终结审计的项目化管理机制。
第十九条 县区政府是避灾扶贫搬迁的实施主体,县区移民搬迁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各相关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督。对集中安置项目,各县区搬迁办要按照规划设计、项目核准、项目备案、招投标、项目验收、终结审计的项目管理程序,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项目备案审批
1.避灾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必须按照程序进行项目备案。集中安置项目备案内容:(1)移民搬迁对象台账;(2)县区人民政府对移民搬迁对象的审批文件;(3)集中安置社区项目详细规划方案;(4)布点审批和规划审查意见(依据建设规划分别由省、市、县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5)建设用地预审文件;(6)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洪涝灾害评估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分散安置备案内容:(1)移民搬迁对象台账;(2)县区人民政府对移民搬迁对象的审定文件;(3)建房用地审批文件;(4)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环境影响评价意见。
2.建立搬迁对象台帐,并逐级报备。按照以户定建、以人建房的要求,准确建立移民搬迁台帐,报县区政府审批。避灾扶贫搬迁对象台帐主要内容包括:县区名称、集中安置区名称、安置规模、搬迁安置类型、户主姓名及身份证、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县区移民搬迁办将经市、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定批复的各类报批手续以及对象台帐准备齐全,报市移民搬迁办进行初审后,报经省移民搬迁办公室进行技术审查,合格后确认备案。
3.未经备案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不得开工,不能纳入搬迁安置范围,财政不予拨付建房补助资金,不提供周转金,不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和目标任务考核。
第二十一条 强化质量监管
1.坚持质量安全“零容忍”和“终身制”,全面做好质量安全管理。认真做好环评、安评、质监工作,采取“行政、中介、群众自治”三结合的办法,抓好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2.严格执行项目管理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1)所有集中安置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办法,实施招投标,严禁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市搬迁办与市规划部门要强化源头管理,从筛选和加强招标机构监管入手,加强招标管理。(2)市县规划、建设、质监部门要依法加大避灾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划部门要加强规划制定、审查和规划执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建设、质监部门要将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督范围,并在工程开工时全面介入监管。(3)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中介机构要同心协力,各尽所能,确保质量。建设单位要对质量全面负责;勘察单位要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单位要精心组织设计;施工设计文件审查单位要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设计文件进行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监理单位要按照监理规范和规定程序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确保各项检测数据真实准确。(4)积极发挥搬迁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全程参与工程监督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安全。(5)将避灾扶贫搬迁联建、自建工程纳入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所有工程保质保量建成。
3.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1)实行质量安全终身制。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工程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注册执业人员对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质量负终身责任。(2)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隐患要及时督促限期整改,并负责跟踪,直至整改完毕。(3)对工程建设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严肃处理,依据情节,从重进行处罚,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记入企业不良信用档案。(4)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的,依法追究参建单位、法定代表人和有关人员责任。对在安全监督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第二十二条 县区移民搬迁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住房项目实施监管和验收。统规统建项目按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 号2009 年10 月19 日)有关要求进行验收,形成竣工验收资料和《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自建住房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自建住房技术规范》(DBJ/T 61_62_2011)有关要求进行验收并形成竣工验收资料。
第二十三条 避灾扶贫搬迁档案资料包括对象基本信息、对象入住信息、电子影像信息、项目信息、资金信息等,所有资料都要实时准确录入陕南移民搬迁信息化管理系统,严禁随意调整、空项、漏项等。
第二十四条 推进社区化管理
1.对在城镇规划区建成的30 户以上的集中安置小区,按城市社区标准设立社区。在城镇规划区外安置规模在300 户或1000人以上,且具备相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移民居住区,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设立移民搬迁社区;安置规划在300 户或1000 人以下的移民居住区,不单独设立移民搬迁社区,作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纳入相邻社区或安置点所在村委会管理。社区建设、管理运行、经费保障等,按照《陕西省民政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陕民发〔2008〕80 号)和《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2〕9 号)执行。
2.用合同方式依法规范搬迁安置群众购房关系,明确买卖双方权责。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避灾扶贫搬迁制式合同,约定搬迁户和政府间的权利义务。
3.由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安置社区、安置方式、房屋面积、房屋位置,并取得房屋土地证、产权证,自主决定是否转移户口、自由处理原有财产、继续享受原土地、林地承包权以及由此产生的收益及各项惠农政策。搬迁群众同等享受新居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及社区提供的各类服务。
4.各县区政府要及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必要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方便生产生活,促进群众入住。依法依规对群众进行管理,加强对搬迁安置群众的素质教育和文明教育,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搬迁安置群众逐步改变生活习惯,适应新环境,建立新关系,享受新生活。
第二十五条 坚持有业安置与有土安置相结合,以有业安置为主。
1.区别情况,分类安置。要按照“一区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逐安置小区、逐户制定增收办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全市搬迁群众家庭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摸底,逐户掌握人口、劳动力情况,以安置社区为单位形成台账,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移民户劳动力就业状况信息库。对家庭无就业、无劳动力的移民户,纳入社会保障,按政策享受农村低保等优惠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缺乏劳动技能的,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的培训项目,结合贫困人口创业培训工程,大力开展移民户创业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和机会,促进群众增收;对接收移民搬迁对象就业的企业、社会组织,要给予优惠、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
2.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安置社区服务岗位和门面房经营安置一批、城镇经商安置一批、园区景区提供就业岗位安置一批、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安置一批,确保户均至少有一人就业。
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土地、山林等涉农生产要素流转信息服务系统,创新流转管理办法,打造流转平台,实现有土安置。要规划产业板块,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建设农业园区,落实一村一品,培育壮大山林经济和涉水产业发展,降低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资金筹集
1.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省上每户按1.5 万元,特困户再增加0.9 万元的标准补助建房资金;省上整合的项目资金,用于集中安置到户补助和“小配套”设施建设,户均3.9375 万元(按照总搬迁安置任务的80%计算);鼓励楼房化安置奖励资金户均0.5 万元(单体建筑物在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搬迁户)。
2.市、县(区)按省政府有关规定,落实农户搬迁建房补助资金,每户不少于1.5 万元,特困户再增加0.9 万元。市、县(区)财政分别于当年10 月30 日和11 月30 日拨付并归集到陕南移民搬迁共管账户。
3.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辖区避灾扶贫搬迁工作需要,足额预算项目前期工作费用,确保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正常开展。搬迁群众要加大自筹资金力度,采取投工投劳、亲友邻里互助、金融信贷等方式筹措建房资金,发挥主人翁作用。
4.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入技术、资金参与移民搬迁工程,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能人通过回报家乡等形式投入移民搬迁工程,允许村组干部、农村能人带头投身移民搬迁工程,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捐赠、捐助资金投入移民搬迁工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工商资本、返乡能人、村组干部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机制。
第二十七条 建房补助
1.建房资金补助严格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兜底政策,最低不能少于市上确定的建房差别化补助标准,即按照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占天占地、一户一宅)、楼房化安置三种类型,每户至少按3 万元、4 万元、5 万元予以建房补助。对入住统规统建单体四层及以上楼房的搬迁安置户,每户再增加0.5 万元建房补助资金。各县区对进城入镇上楼的户,还可制定更加优惠的补助、帮扶政策,加大力度。所有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兑现到户。
2.对市内跨县区入住集中安置社区的,由迁入县区负责兑现建房补助资金;对迁出市外或市内跨县区安置但没有进入集中安置社区的,由迁出县区负责兑现补助资金。
3.在优先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前提下,按照搬迁对象自愿的原则,可利用存量保障性住房安置搬迁对象,并严格按照保障性住房的有关规定管理。搬迁对象资格审查确定后,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县区移民办和保障房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县区移民办按成本价格统一回购保障性住房,并按程序分配到移民户,建房补助资金具体兑付和住房分配、管理办法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八条 资金管理
1.各县区都要统一设立“陕南移民搬迁资金专户”,资金代码为“305021”,省市县政府筹集的资金以及搬迁群众按要求自筹的建房资金,都要在当年12 月底前筹集到位并全部归集到“陕南移民搬迁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2.各级财政、监察、审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等部门要严格执行市监察局、市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办下发的移民搬迁“十严禁”工作纪律,切实加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防止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截留、套取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六章 用地管理
第二十九条 坚持依法依规用地、专项指标保障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集中安置、统规统建、社区化管理。
1.各县区要完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布局,优先将移民搬迁安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2011 年起,陕南移民搬迁用地计划单列下达,由市国土局根据各县区搬迁安置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
2.避灾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农用地转用审批方法和程序:项目承担单位申请--所在地县区国土部门初审--市国土局审核--市政府审批。
3.移民搬迁供地方式:申报市人民政府通过农用地转用审批的移民搬迁项目,按照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对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土地的,可按照经济适用房的用地政策,按划拨方式供地。
4.县区申请受理土地审批项目应完善的相关资料:用地请示、项目立项文件、规划选址意见书、环评意见、地灾评估、用地预审、征地协议、集中安置点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勘测定界报告及勘界图、用地平面布置图等。
5.严格控制占地面积,分散安置户均不超过0.25 亩(含附属房屋及院落用地),集中安置安置户均不超过0.2 亩(含公共用地),且集中安置率要达到85%以上,上楼安置率要达到60%以上,城镇安置率要达到60%以上。住房面积人均25平方米,户均按照60-120平方米确定,最大不超过140平方米。
第三十条 土地、房产证办理。按照“搬新拆旧、一户一证”的原则,移民搬迁使用国有土地安置的,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安置的,可在公安部门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后,按宅基地进行土地登记并按有关规定核发土地使用证。县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土地登记及规划许可结果,依法对移民搬迁安置房进行确权登记,并及时颁发房屋产权证。
第七章 成本管理
第三十一条 严格控制房屋成本。通过招投标、价格听证、搬迁群众代表与建设企业商讨、配建商品房补差以及争取各类补助资金等多种方式,控制成本,降低价格。
第三十二条 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市县区财政、税务等部门要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陕政发[2012]4 号)等有关文件规划,减免避灾扶贫搬迁有关税费,降低建设成本,减轻群众负担,最大限度保护搬迁群众利益。
第三十三条 实行最高限价制度。搬迁安置房屋必须低于同一地段相同水平的商品房价格,在农村建设的集中安置社区房屋最高造价不超过1200 元/平方米,对在中心城市、县城及集镇规划区内建设的集中安置房和高层安置房、建设成本超过1200 元/平方米的,要报经市搬迁办组织听证、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八章 落实责任
第三十四条 加强领导。各县区政府为陕南移民搬迁责任主体,“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工作安排部署、规划实施、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扎实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县区政府要成立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部门的职责,相互配合,高效工作。要设立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正科级规格,原则上挂靠县扶贫开发局(也可以单设),落实10-15 名人员编制。要保障经费,配强力量,确保避灾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第三十五条 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要从斩断贫困复制链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重大意义,广泛开展大调研、大培训、大宣传活动,提高干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搬迁步伐。
第三十六条 部门职责。避灾扶贫搬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职,合力攻坚,协作推进。(1)市、县(区)扶贫局(搬迁办)具体做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牵头抓总工作,负责总体规划制定、政策研究、任务下达、组织实施、督查指导、核查验收等相关工作。(2)发改部门要将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制定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配套规划,负责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编报、争取、捆绑和资金整合工作,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组织落实。(3)财政部门负责足额筹集按时拨付避灾扶贫搬迁安置资金,做好资金监管工作。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陕政发[2012]4 号),牵头制定我市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到位。(4)规划部门负责市、县(区)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布局规划和各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制定、评审和报批工作,制定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5)住建部门负责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建设质量管理和搬迁安置房屋确权发证工作,并按照要求出台税费优惠政策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6)国土部门负责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用地报审、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出台搬迁安置户办理土地证的具体办法,对搬迁安置房屋办证、测绘、评估等给予收费优惠。(7)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编报、争取和集中安置社区洪涝灾害评估工作。(8)农业部门负责制定避灾扶贫搬迁产业配套规划,做好土地流转及产业发展工作。(9)林业部门负责做好林地流转政策配套和具体落实工作。(10)公安部门负责搬迁安置群众户籍迁移政策制定和管理服务工作。(11)教育、民政、卫生、环保、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要积极编报公共服务项目,做好项目争取和衔接工作,确保尽快配套到位。(12)金融办要组织人行、银监部门制定金融支持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具体办法,并督促相关金融机构认真落实。(13)各有关项目主管部门都要按市、县(区)政府统一安排,协助移民搬迁部门做好集中安置社区所有项目的规划、申报、实施、监管和验收等相关工作,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问题。全市上下都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尽所能,全力以赴,全面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顺利实施。
第三十七条 严格奖惩。坚持每月检查通报、每季度检查评比、半年考核、平时考核和年终单独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考核结果与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市政府每年从避灾扶贫搬迁省级整合资金中提出10%,用于奖励当年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大型集中安置社区建设;对没有完成任务、没有按照省市标准兑现补助资金、工程质量安全存在严重问题,并因此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县区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的,严肃追究县区主要领导责任;对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弄虚作假,或移民搬迁建房擅自超规划、超面积、超标准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套取、骗取搬迁住房的,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并依法收回住房;对移民搬迁过程中渎职和贪污、侵占、截留、挪用移民搬迁资金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在此之前市县制定的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避灾扶贫搬迁各项政策、规定,一律停止执行,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执行中,中省出台了新的避灾扶贫搬迁政策、规定,以新规定为准。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
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避灾扶贫搬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决胜之势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赢得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问题,全力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我市作为避灾扶贫搬迁发源地、决策地和推进地,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一套具有xx特色的工作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和认可,并上升为国家“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取得了以搬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防灾减贫、民生改善、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的效果,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变革,达到了多赢效果。
一是实现减灾安居,改善了生态环境。避灾扶贫搬迁是面对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的理性选择。五年来,受灾害威胁的2.8万户10.6万人彻底远离“灾害源”,与XX年相比,全市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破解了长期以来“遭灾—救灾—重建—再遭灾”的困扰。移民搬迁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的人为扰动,五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育林3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保持了一方净水净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
二是促进脱贫致富,提升了民生质量。坚持“一点一策、一户一法”,开展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叠加式套餐扶贫,5.65万户近20万贫困人口“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居住在有公共服务的环境中,改变过去依靠贫瘠山地维生的状况,让他们有尊严地劳动,有体面地生活,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了经济发展。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为主,城镇安置率达75.1%,向城镇搬迁安置5.7万户19.2万人,拉动城镇化率提升8个百分点。五年来,各级投入搬迁资金123亿元,拉动全社会综合投资超过600亿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的探索实践,明晰了思路、完善了政策、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探索了汉滨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旬阳依托白柳、吕河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安置社区,白河仓上、紫阳双安等一批“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典型模式,不仅推动搬迁工作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轨道,也为今后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避灾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搬迁群众融入迁入地是复杂的、渐进的社会转变过程,社区管理难度较大。少数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有限,就业机会偏少,抓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措施不力,加之生活成本上升,群众生活压力加大。一些社区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缺失,不能完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需求。随着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分离,城乡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承包留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各县区和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都要积极探索。
“十三五”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这项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已上升到中央和国家层面,成为国家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举措之一,中央的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会更大更多。二是我市是全国四个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市之一,农发行陕西分行把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支持重点,未来3年将投放我省扶贫开发贷款540亿元,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项目,为我们缓解移民搬迁融资难题搭建了良好平台。三是五年搬迁的实践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基层干部群众对移民搬迁的认识深化、愿望强烈。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可能把任务往前赶、时间往前压;另一方面要下更大的力气、出超常规的举措,谋划好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增收帮扶措施,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避灾扶贫搬迁任务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是实施避灾扶贫搬迁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和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要紧扣这个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重点任务。
一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脱贫攻坚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避灾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市避灾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还需要搬迁12.9万户49万人,属于扶贫搬迁对象的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近一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发展不足的“夹心层”,自身无法独立承担政策补助之外的搬迁资金,又不符合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要求,是避灾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突出抓好危居贫困群众搬迁。居住在地质灾害和洪灾威胁的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搬迁,今年“两灾户”搬迁安置必须全面完成,确保群众不再因山洪地质灾害出现问题。要进一步加大贫困户搬迁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依据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实施搬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力争2018年全面完成贫困户搬迁安置任务。
二要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我们在搬迁工作最重要一条经验就是按照城乡一体的理念,通盘考虑城乡空间和人口布局,主攻集中安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复制农村”的问题。中央《决定》明确要求“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始终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城镇安置为主的基本原则不动摇,结合镇村改革调整规划,靠城镇、靠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选址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城镇化步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期间,我们顺利完成49万人的搬迁安置,城镇化率又将提高十几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要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要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要大力推广平利“社区工厂”模式,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实现增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小区里面规划一部分经营用房,引导搬迁群众在社区里办家庭工厂、农家乐等方式扩大创业就业。要抓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坚持“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增强吸引力,建成一个社区,形成一个特色景点,增加群众增收渠道。要加强就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工作,让每一个搬迁户有一人从事二、三产业或有一个稳定的就业门路,真正做到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
四要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实施移民搬迁不仅要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要按照省上“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和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群众就医、社保、子女入托上学等工作。要用足用好中省支持政策,精心策划一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更多支持。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本着实效实用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住房面积,让群众搬迁得满意、住得舒心。要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安置点,要按照省上有关抓好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落实社区管理人员编制和待遇,努力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让搬迁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要落实责任。各县区政府是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抓好资源统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和督促检查,县区长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抓。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全局意识,把项目、资金向扶贫开发和避灾移民工程捆绑、倾斜。要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避灾扶贫搬迁。重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二要统筹推进。把移民搬迁与区域整体发展统筹推进,合理布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发展项目,促进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把移民搬迁与精准扶贫措施统筹推进,科学配置脱贫攻坚的力量、政策和资源。把移民搬迁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移民搬迁宅基地退出、承包土地经营流转、房屋确权颁证等方面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盘活资源和发展潜力。
三要严把质量。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保证建设质量安全,让搬迁群众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要严格程序、标准和资金管理兑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全流程跟踪,有效防范监管漏洞和廉政风险,管好用好群众的保命钱。
四要加强督查。继续坚持月动态报告、季汇总通报、半年小结点评、年终全面考核制度,对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实施全程动态监管。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纳入政务督查重点内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督促解决存在问题。要加强对搬迁政策落实、工作进度、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追责问责。
越是任务重,越需要担当,越需要过硬的工作作风。各级干部都要强化担当精神和实干意识,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切实把避灾移民搬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邹顺生同志讲话
这次会议是继市委全委会、市政府全体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足见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与紧迫,也足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紧抓不放的态度。这次会议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徐市长的讲话中,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就落实好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再作以强调。
回顾“十二五”,我市的移民搬迁工作经历了探索起步、交替攻坚、规范提升三个阶段,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全市上下形成了“抓机遇、提速度、上水平”的共识和行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题,探索了一系列在省内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模式。五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移民搬迁已经成为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正当我市移民搬迁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战斗号令,并把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一批”,这是对以我省为代表的基层实践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移民搬迁已经从省级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一是目标更明确。中央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科学统筹规划,围绕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后续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和推进落实。二是重点更突出。中央的《决定》紧盯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的搬迁对象,提出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三五”的头三年,必须聚焦地灾影响户、洪灾影响户和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实施更加精准的搬迁,确保XX年“两灾户”搬迁安置划句号,力争2018年贫困户搬迁安置划句号。三是保障更加有力。中央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提高补助标准。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科学的编制和对接“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加快建立县级投融资平台,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两个手段,平稳有效的衔接扶贫搬迁对象与其他搬迁对象的有关政策。
纵观五年的工作实践,移民搬迁已经进入攻坚期。一是已经搬出的13.2万户,稳得住、能致富的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容易搬的和特困户交钥匙工程等搬迁对象已经优先实施了搬迁安置,进入“十三五”需要搬迁的对象多数属于“硬骨头”;三是从搬迁安置社区的空间布局看,用地条件相对较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配套,后续产业支撑相对有力的区域已相继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后期的安置区规划选址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面对中央和省上的好政策,面对搬迁工作步入深水区的实际,今后五年的搬迁如何在认真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务实的推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中省新精神的学习理解和一系列的调研座谈,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一方面要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进展。
一、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
(一)坚定从市域、县域发展的全局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高度去认识和谋划移民搬迁工作。切实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扩投资、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
(二)坚定“提速度、上水平”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线,保持在陕南“走在前面、干在实处”的工作定位。
(三)坚定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优化人口布局,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继续推进进城入镇住社区,推进集中安置,引导和鼓励规模安置,规范对分散安置的管理。
(四)坚定主攻搬得出,切实落实地灾影响户、洪灾影响户、建档立卡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三优先,多措并举加力破解“夹心层”搬迁问题,确保搬迁工作的健康有力可持续。
(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更加紧密地把搬迁与脱贫结合在一起,落实“搬迁一户、安居一户、脱贫一户”的新要求,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
二、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围绕鼓励搬迁对象进城入镇,在按照以户定建的原则,继续推进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城市棚改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开发主体优惠,对象自主选购,政府定额补助,引导集中安置,配套推进落户的办法,把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去商品房库存的政策与移民搬迁的政策综合叠加,放大鼓励农民进城入镇的正向效应。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撤并乡镇的公共资产和集镇已有的各类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中心社区,合理布局在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区域建设跨村域的集中社区,在特色产业鲜明的地方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美丽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建设特色社区。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具备离土、离乡条件的扶贫搬迁对象的集中搬迁安置问题。让他们居住在农村,享受与城镇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从事现代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
(三)用好分散安置政策,规范分散安置管理。明确分散安置指标主要用于急需搬迁而又无法集中安置的“两灾户”和贫困户。明确分散安置的规划选址必须安全可靠、基础配套,具备以地兴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明确分散安置必须与现有村庄院落有机结合,不准搞单庄独户,更不能简单的旧址重建,甚至搞修修补补、应付了事。分散安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脱贫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符合群众意愿,又能稳定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四)鼓励各县区制定破解“夹心层”搬迁难的特惠性政策。在安置方式、建房面积、基础配套、补助办法等方面综合施策,可以探索共有产权的方式,可以推行按揭贷款购房的方式,鼓励为搬迁群众提供专项贴息贷款,解决“夹心层”有愿望、缺能力、搬不起的问题。
(五)完善交钥匙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正视交钥匙工程中存在的空置现象,配套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新规划的交钥匙工程在选址上一定要靠集镇、靠村庄、靠园区,方便生产生活,方便后续管理。在设计建设上,一定要保基本、保面积、保质量,不能“短斤少两降标准”。在管理上要落实交钥匙工程安置对象的房屋产权,确保他们公平享受国家补助政策;在具体布局上,可以将交钥匙工程、兜底保障与敬老院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一院两制的集中供养模式。
(六)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移民搬迁与农村危改、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系统推进,取得村变面貌、户脱贫的实在效果。
(七)充分发挥县级平台的融资作用,用足用好新的融资政策,综合实施搬迁工作的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园区建设、后续产业培育;探索移民搬迁与资产收益扶贫的有机结合,探索宅基地腾退、梯度搬迁利用、资产购置开发等多种形式,对腾退的旧宅及宅基地加以有效利用。
三、扎实推进XX年的工作
XX年是移民搬迁决战决胜的一年。既要抓好当年2.7万户10.2万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还要完成XX年3.5万户13.3万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同时要持续做好已搬迁安置的13.2万户50.2万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
(一)主攻搬得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搬得出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夯实以县区为主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快工作节奏,做到搬迁对象早落实、计划早衔接、项目早整合、建设早开工,形成下年项目上年开工,确保当年项目当年竣工,力争年底多数能达到入住条件。要进一步提高搬迁对象精准度,优先搬迁“两灾户”和贫困户,集中力量完成三类对象的搬迁,今年全市“两灾”户搬迁安置要划句号。
(二)围绕稳得住,推进精细化管理。深化与拓展“原籍管理地和林、现籍管理房和人”的内容,管理重心进一步向社区转移,把社区管理由一般性的社区分类、社区组建、粗放管理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搬迁群众居住权益保障面以及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转变,拓展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使搬迁群众进一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享受均等化服务。
(三)围绕能致富,与产业精准脱贫、就业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集中解决搬迁群众致富增收问题。按照产业精准扶贫的新要求,用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的新政策,抓好“一区一策、一户一法”增收致富试点工作的扩面与提升。在具体工作中,依托本地资源,积极探索特色现代农业精准脱贫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园区景区牵动、能人穷人联动、综合帮扶驱动的“五动模式”,采取互联网+、富硒+、龙头+、园区+、景区+、合作社+、能人大户+、大学生创客+、大学生村官+贫困户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效助推搬迁群众与市场对接,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四)以“两灾户”即搬出即腾退为切入,推动旧宅基地腾退,实质性启动“两证”办理工作。明确“两证”办理的政策与程序,按照“搬新拆旧、一户一宅、一户一证”的原则,移民搬迁使用国有土地安置的,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安置的,按宅基地进行土地登记并按有关规定核发土地使用证。各县区要依法加快开展移民搬迁房屋确权颁证,以新房办证促进旧宅腾退,今年要将旧宅基地腾退和“两证”办理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五)搞好现有政策、项目、资金、管理与新的融资方式的有效对接。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强化金融意识,深入了解掌握和认真研究中省有关金融政策和信息,灵活运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破解移民搬迁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单位的沟通衔接,衔接新的融资模式,认真解决避灾扶贫搬迁当中涉及建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旧宅基地腾退的信贷金融支持问题。
同志们,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指引,有中省市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有全市上下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移民搬迁工作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通过移民搬迁,一定会为实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第五篇: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避灾扶贫搬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决胜之势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赢得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二是促进脱贫致富,提升了民生质量。坚持“一点一策、一户一法”,开展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叠加式套餐扶贫,5.65 万户近20 万贫困人口“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居住在有公共服务的环境中,改变过去依靠贫瘠山地维生的状况,让他们有尊严地劳动,有体面地生活,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了经济发展。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为主,城镇安置率达75.1%,向城镇搬迁安置5.7 万户19.2万人,拉动城镇化率提升8 个百分点。五年来,各级投入搬迁资金123 亿元,拉动全社会综合投资超过600 亿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的探索实践,明晰了思路、完善了政策、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探索了汉滨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旬阳依托白柳、吕河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安置社区,白河仓上、紫阳双安等一批“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典型模式,不仅推动搬迁工作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轨道,也为今后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避灾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搬迁群众融入迁入地是复杂的、渐进的社会转变过程,社区管理难度较大。少数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有限,就业机会偏少,抓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措施不力,加之生活成本上升,群众生活压力加大。一些社区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缺失,不能完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需求。随着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分离,城乡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承包留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各县区和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都要积极探索。
“十三五”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这项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已上升到中央和国家层面,成为国家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举措之一,中央的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会更大更多。二是我市是全国四个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市之一,农发行陕西分行把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支持重点,未来3 年将投放我省扶贫开发贷款540 亿元,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项目,为我们缓解移民搬迁融资难题搭建了良好平台。三是五年搬迁的实践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基层干部群众对移民搬迁的认识深化、愿望强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可能把任务往前赶、时间往前压;另一方面要下更大的力气、出超常规的举措,谋划好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增收帮扶措施,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避灾扶贫搬迁任务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是实施避灾扶贫搬迁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和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要紧扣这个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重点任务。
一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脱贫攻坚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避灾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市避灾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还需要搬迁12.9 万户49 万人,属于扶贫搬迁对象的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近一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发展不足的“夹心层”,自身无法独立承担政策补助之外的搬迁资金,又不符合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要求,是避灾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突出抓好危居贫困群众搬迁。居住在地质灾害和洪灾威胁的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搬迁,今年“两灾户”搬迁安置必须全面完成,确保群众不再因山洪地质灾害出现问题。要进一步加大贫困户搬迁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依据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实施搬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力争2018 年全面完成贫困户搬迁安置任务。四要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实施移民搬迁不仅要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要按照省上“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和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群众就医、社保、子女入托上学等工作。要用足用好中省支持政策,精心策划一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更多支持。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本着实效实用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住房面积,让群众搬迁得满意、住得舒心。要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安置点,要按照省上有关抓好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落实社区管理人员编制和待遇,努力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让搬迁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三要严把质量。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保证建设质量安全,让搬迁群众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要严格程序、标准和资金管理兑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全流程跟踪,有效防范监管漏洞和廉政风险,管好用好群众的保命钱。
四要加强督查。继续坚持月动态报告、季汇总通报、半年小结点评、年终全面考核制度,对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实施全程动态监管。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纳入政务督查重点内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督促解决存在问题。要加强对搬迁政策落实、工作进度、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追责问责。越是任务重,越需要担当,越需要过硬的工作作风。各级干部都要强化担当精神和实干意识,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切实把避灾移民搬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邹顺生同志讲话
这次会议是继市委全委会、市政府全体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足见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与紧迫,也足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紧抓不放的态度。这次会议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徐市长的讲话中,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就落实好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再作以强调。回顾“十二五”,我市的移民搬迁工作经历了探索起步、交替攻坚、规范提升三个阶段,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全市上下形成了“抓机遇、提速度、上水平”的共识和行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题,探索了一系列在省内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模式。五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移民搬迁已经成为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纵观五年的工作实践,移民搬迁已经进入攻坚期。一是已经搬出的13.2 万户,稳得住、能致富的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容易搬的和特困户交钥匙工程等搬迁对象已经优先实施了搬迁安置,进入“十三五”需要搬迁的对象多数属于“硬骨头”;三是从搬迁安置社区的空间布局看,用地条件相对较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配套,后续产业支撑相对有力的区域已相继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后期的安置区规划选址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面对中央和省上的好政策,面对搬迁工作步入深水区的实际,今后五年的搬迁如何在认真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务实的推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中省新精神的学习理解和一系列的调研座谈,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一方面要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进展。
一、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
(一)坚定从市域、县域发展的全局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高度去认识和谋划移民搬迁工作。切实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扩投资、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
(二)坚定“提速度、上水平”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线,保持在陕南“走在前面、干在实处”的工作定位。
(三)坚定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优化人口布局,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继续推进进城入镇住社区,推进集中安置,引导和鼓励规模安置,规范对分散安置的管理。
(四)坚定主攻搬得出,切实落实地灾影响户、洪灾影响户、建档立卡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三优先,多措并举加力破解“夹心层”搬迁问题,确保搬迁工作的健康有力可持续。
(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更加紧密地把搬迁与脱贫结合在一起,落实“搬迁一户、安居一户、脱贫一户”的新要求,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
二、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围绕鼓励搬迁对象进城入镇,在按照以户定建的原则,继续推进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城市棚改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开发主体优惠,对象自主选购,政府定额补助,引导集中安置,配套推进落户的办法,把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去商品房库存的政策与移民搬迁的政策综合叠加,放大鼓励农民进城入镇的正向效应。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撤并乡镇的公共资产和集镇已有的各类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中心社区,合理布局在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区域建设跨村域的集中社区,在特色产业鲜明的地方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美丽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建设特色社区。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具备离土、离乡条件的扶贫搬迁对象的集中搬迁安置问题。让他们居住在农村,享受与城镇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从事现代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
(三)用好分散安置政策,规范分散安置管理。明确分散安置指标主要用于急需搬迁而又无法集中安置的“两灾户”和贫困户。明确分散安置的规划选址必须安全可靠、基础配套,具备以地兴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明确分散安置必须与现有村庄院落有机结合,不准搞单庄独户,更不能简单的旧址重建,甚至搞修修补补、应付了事。分散安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脱贫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符合群众意愿,又能稳定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四)鼓励各县区制定破解“夹心层”搬迁难的特惠性政策。在安置方式、建房面积、基础配套、补助办法等方面综合施策,可以探索共有产权的方式,可以推行按揭贷款购房的方式,鼓励为搬迁群众提供专项贴息贷款,解决“夹心层”有愿望、缺能力、搬不起的问题。
(五)完善交钥匙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正视交钥匙工程中存在的空置现象,配套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新规划的交钥匙工程在选址上一定要靠集镇、靠村庄、靠园区,方便生产生活,方便后续管理。在设计建设上,一定要保基本、保面积、保质量,不能“短斤少两降标准”。在管理上要落实交钥匙工程安置对象的房屋产权,确保他们公平享受国家补助政策;在具体布局上,可以将交钥匙工程、兜底保障与敬老院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一院两制的集中供养模式。
(六)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移民搬迁与农村危改、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系统推进,取得村变面貌、户脱贫的实在效果。
(七)充分发挥县级平台的融资作用,用足用好新的融资政策,综合实施搬迁工作的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园区建设、后续产业培育;探索移民搬迁与资产收益扶贫的有机结合,探索宅基地腾退、梯度搬迁利用、资产购置开发等多种形式,对腾退的旧宅及宅基地加以有效利用。
三、扎实推进2016 年的工作
2016 年是移民搬迁决战决胜的一年。既要抓好当年2.7 万户10.2 万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还要完成2015 年3.5 万户13.3 万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同时要持续做好已搬迁安置的13.2 万户50.2万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
(一)主攻搬得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搬得出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夯实以县区为主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快工作节奏,做到搬迁对象早落实、计划早衔接、项目早整合、建设早开工,形成下年项目上年开工,确保当年项目当年竣工,力争年底多数能达到入住条件。要进一步提高搬迁对象精准度,优先搬迁“两灾户”和贫困户,集中力量完成三类对象的搬迁,今年全市“两灾”户搬迁安置要划句号。
(二)围绕稳得住,推进精细化管理。深化与拓展“原籍管理地和林、现籍管理房和人”的内容,管理重心进一步向社区转移,把社区管理由一般性的社区分类、社区组建、粗放管理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搬迁群众居住权益保障面以及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转变,拓展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使搬迁群众进一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享受均等化服务。
(四)以“两灾户”即搬出即腾退为切入,推动旧宅基地腾退,实质性启动“两证”办理工作。明确“两证”办理的政策与程序,按照“搬新拆旧、一户一宅、一户一证”的原则,移民搬迁使用国有土地安置的,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安置的,按宅基地进行土地登记并按有关规定核发土地使用证。各县区要依法加快开展移民搬迁房屋确权颁证,以新房办证促进旧宅腾退,今年要将旧宅基地腾退和“两证”办理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五)搞好现有政策、项目、资金、管理与新的融资方式的有效对接。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强化金融意识,深入了解掌握和认真研究中省有关金融政策和信息,灵活运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破解移民搬迁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单位的沟通衔接,衔接新的融资模式,认真解决避灾扶贫搬迁当中涉及建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旧宅基地腾退的信贷金融支持问题。
同志们,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指引,有中省市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有全市上下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移民搬迁工作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通过移民搬迁,一定会为实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