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把原料保障上水平这篇文章做好
“真正把原料保障上水平这篇文章做好”
——余云东访谈录
作者:本刊记者 彭娟来源:《中国烟草》2010年第10期2010-05-1
5重任在肩 责无旁贷
中国烟草:余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烟草》的采访。今年的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将“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业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您是如何理解“卷烟上水平”这项工作的?
余云东:今年,国家局审时度势地做出“卷烟上水平”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我认为,这是加快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继工商分设后,行业改革发展的又一场深刻变革。这项改革必将涉及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行业的每一位员工也都将参与到这场重大变革中来。
中国烟草:那么作为改革的参与者,您认为云南烟草商业推进“卷烟上水平”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呢?
余云东:“卷烟上水平”作为烟草行业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原料、科技、管理等都是支撑“卷烟上水平”的关键要素,其中原料是基础,是产业链的源头,是实现“卷烟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云南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优质烟叶产区,肩负着保障全国卷烟原料有效供给的重任。所以,推进“卷烟上水平”具体到云南就是要以原料保障上水平为抓手,促进云南烟草商业全面上水平。
彭娟 摄 中国烟草:刚才您提到要以原料保障上水平为抓手,促进云南烟草商业全面上水平,目前整个云南烟草商业的原料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余云东:云南烟叶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肩负着为行业“卷烟上水平”提供优质原料保障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在国家局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局(公司)坚持“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主攻质量、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围绕“强基础、提质量、增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工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布局烟叶生产;以加强基础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品牌发展为根本,持续改善烟叶质量,提高烟叶可用性;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确保烟叶种植规模、烟叶数量相对稳定,保持烟叶资源长期稳定供应,有效支撑和实现重点骨干品牌原料的有效供给,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烟草:4月中下旬,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在特殊时期到云南进行考察调研,对云南的原料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云南省局是如何理解的,将如何贯彻落实?还有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
余云东:这次姜局长到云南考察指导工作,对云南烟叶的地位进行了定位,认为云南烟叶发展事关行业发展的全局,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原料保障上水平”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姜局长对云南的原料保障工作寄予了厚望。因此,做好“原料保障上水平”这篇文章不仅是国家局的一项要求,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下一步,云南烟草商业将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开展工作,坚持“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主攻质量、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坚持总量控制,供需平衡的原则,坚持品牌引领、工业主导的原则,坚持质量为先、品质取胜的原则,积极实施大品牌、大基地战略,巩固提升云南烟叶国内国际优质原料的领先地位,巩固提升云南烟叶在中式卷烟配方中的核心地位,巩固提升云南烟叶在卷烟上水平原料保障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实现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全面实现烟叶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
虽然,目前云南的原料保障工作还走得比较靠前,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卷烟上水平”这场深刻的变革才只是拉开了序幕,将来的工作要求还更高,各州(市)局必须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一,烟叶原料供应的总量基本平衡与重点骨干品牌需求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全国烟叶总量基本达到供需平衡,云南烟叶现有产量也基本满足工业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对云南烟叶需求逐步增加,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这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第二,分散的烟叶生产方式与高度集中的大品牌工业基地化生产原料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云南省烟叶生产可谓“点多面广”,涉及种烟农户50多万户,上万亩连片规模种植程度不高,山区种烟面积较大,这种现状难以适应大品牌、大基地生产的需求,亟须改变。
第三,现行的原料分配格局与重点骨干品牌发展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烟叶原料分配主要是按原有计划基数执行,分配存在不合理因素,但优化配置的难度较大,难以适应重点骨干品牌发展对原料的需求。
中国烟草: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有哪些解决措施?
余云东:按照姜局长在云南省调研期间的指示精神和国家局关于原料保障上水平的思路,云南原料保障工作要适应行业“卷烟上水平”的新要求,必须增强“三个意识”,实现“三个转变”。即,必须切实增强云南烟叶保障“卷烟上水平”的责任意识;必须切实增强整体提升中国烟草核心竞争力的全局意识;必须切实增强云南烟叶为全国卷烟工业,特别是为“532”、“461”品牌发展的服务意识,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改善烟叶质量,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追求数量规模向提质创优转变;由满足工业一般生产需要向保障重点骨干品牌发展需求转变;由生产主导向工业主导、工商合作转变,促进云南烟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云南烟叶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满足卷烟重点骨干品牌发展对云南烟叶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努力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
关键之年 重拳出击
中国烟草:具体到微观层面,现阶段,推进云南烟草原料保障上水平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余云东: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切实加强当前烟叶生产抗旱工作;二是大力推进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三是把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四是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努力开创“卷烟上水平”的新局面。
中国烟草:能和我们具体谈谈吗?
余云东:好的。我先说说当前烟叶生产抗旱工作。今年,全省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对全系统而言,是考验之年、挑战之年、苦战之年。一方面,烟叶生产能否在最佳时令完成移栽工作,能否确保烟叶计划得到落实,能否在移栽后保证烟苗成活,能否在大旱之年烟叶质量不受影响,能否在大灾之年烟农收入不受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烟叶生产规模能否有效控制,烟叶质量能否有效提升,烟叶市场能否有效掌控,这些问题是对我们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可以说,做好今年烟叶工作比任何一年难度都大,而且意义非常特殊,事关云南烟叶持续健康发展大局。
目前,通过全省各级的共同努力,烤烟生产抗旱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实现了最佳时令育苗播种。全省7880个育苗点65.04亿株烟苗,均在3月5日前完成了播种,新增抗旱救灾专项计划也按省局要求如期完成育苗播种。二是摸清了抗旱移栽水源保障情况。据统计,目前全省规划种烟面积620万亩,有水源保障的栽烟面积占42%,需远距离拉水栽烟面积占48%,无水栽烟面积占10%。三是春耕备耕工作有序开展。全省机耕面积已达464万亩,约占计划种烟面积的75%;完成预整地580多万亩,约占计划种烟面积的94%。对此,姜局长在考察期间高度评价云南烟草商业的抗旱工作,认为抗旱救灾动手早、工作实、讲科学。
眼下,全省抗旱移栽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烟叶生产抗旱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把当前烟叶生产抗旱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抓好。按照姜局长的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夺取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中国烟草:百年不遇的旱灾,给云南烟叶生产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旱情肆虐的情况下,烟水配套工程在抗旱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余云东:是的。此次姜局长在云南考察期间就感叹,如果没有烟水配套工程,今年的抗旱将面临更大困难,更加不可想象。今年,全省大型烟水配套骨干工程普遍发挥了作用,受益面积5000亩以上的7万多件工程支撑了今年抗旱保生产的局面,前几年搞的小型水利工程如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在抗旱中深受老百姓欢迎,作用不可小视。因此,下一
步我们将把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水平,为原料保障体系建设搭建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平台。
中国烟草:现代烟草农业的深入推进也是云南原料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点,最近,云南省局提出要打造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有关情况吗?
余云东:2009年11月,国家局以“卷烟上水平”和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为目标,提出“整县推进、单元实施”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思路。
为此,云南省局按照国家局的部署安排,将国家局确定的8个示范县中的石林、泸西、陆良、师宗4个县连成一片,共规划基本烟田117.31万亩,打造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我们希望能将以泸西为核心的滇东4县打造成全国、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烟草农业开发示范区和最具影响力的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区,突出解决好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为跨州(市)大区域、大规模协同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中国烟草:可以说今年是云南烟草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关键一年,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是实现“卷烟上水平”的关键,云南省局(公司)是如何推进精神、文化层面建设的?
余云东:云南烟草商业是行业“卷烟上水平”最主要的原料基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特别是今年我省烟叶生产面临严峻干旱考验,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是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卷烟上水平”的强大动力。为此,按照省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今年在全系统开展“坚持四项标准,提升精神状态”专题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为标准,以模范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和云南烟草商业“利国惠民、至爱大成”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动力,全面提升精神状态,以崭新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全力推进“卷烟上水平”,努力推动云南烟草“做优做强”。
中国烟草: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
云南省局大力推进滇东现代化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彭娟 摄
第二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我认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好它,必须进一步学习总书记概括的邓小平的“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这六大崇高风范,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上的是建设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珍惜把握机遇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我们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这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知行统一、脚踏实地。言行一致,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第三篇:关键是做好“放活”这篇文章
关键是做好“放活”这篇文章
中央“1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在认真严格地落实“多予、少取”的同时,关键是用心着力地做好“放活”的文章。
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放”的内涵和要求。我认为,“放活”绝不能理解为放任不管,“放”本身就是作为、就是改革,“放”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放”过去统得太死的方面,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东西。一是束缚农民增收的思维方式要放。思想上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就“三农”抓“三农”,只能使农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窄,必须跳出这一思想束缚,树立“大农业”观念,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来统筹考虑。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现代化。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抓“三农”,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把农民作为产业工人来对待,解决好农村经营主体“缺位”问题。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和探索,对探索性实践予以理性支持而不横加限制,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总结而不简单否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束缚农民增收的限制性法规要放。中央“1号文件”提出“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从根本上为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打开了“闸门”。只要符合法律法规,让农民群众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能干多大就干多大,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三是束缚农民增收的工作方式要放。目前、有些基层的党委、政府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惯性工作模式运作,行“长官”意志,搞强迫命令,这是制约农民自主增收的主要症结。要坚决革除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坚持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工作,从过去催耕催种催收中解脱出来,多做服务引导和示范带动的工作,把生产经营主动权交给农民。四是束缚农民增收的管理方式要放。政府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新机制,把管理农村的职能转到依法行政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宏观决策、抓外部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上,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要放开。
其次,要明确“活”什么,“活”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放”是手段,“活”是目的,“活”就是活跃人们的思想,活跃一个地方的经济,最终实现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一要让农民群众的思想“活”起来。农民群众的思想越活,创造力就会越强,农村工作就越主动。现在多数农民重农轻商、守土恋家的意识比较浓,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限制了眼界,束缚了手脚,最终制约了增收。因此,要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进一步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这是治本之策。二要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办法“活”起来。要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搞多种经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引导广大农民恋乡不守土,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闯”,一个产业没效益,就寻找新的致富产业。最终要让农村经济真正“活”起来。要多措并举,在农业、农村经济中掀起“五股”热潮。一是结构调整的热潮。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二是产业化经营的热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为农民架好通向市场的桥梁。三是科技兴农的热潮。整合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四是务工经商的热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民这两篇文章。五是支农投入的热潮。健全农业投入长效机制,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水、电、路等瓶颈,强化发展基础版权所有
第四篇: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
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
更多释放市场活力 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1月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编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整篇文章做好,更多释放市场活力,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李克强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转。对于激发市场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克强指出,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把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成效不断显现。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加快改革与调整结构叠加的效果,超出人们预期。
李克强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重点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接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社会,不得截留。放,就是把地方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特别是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应一律取消,决不能打“小算盘”、搞“小九九”,防止“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管,就是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到位。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监管行为,克服随意性,着力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创业“火”起来。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尤其是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惩不贷。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让违法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要加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好底线,促进社会公正。
李克强指出,地方机构改革要着力搞好“控、调、改”。控,就是严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总量,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重点强基层、强一线,转变“头大腿细”现象。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挖掘机构编制潜力,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中央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
李克强说,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同时,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他最后强调,要加强基层政府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关心基层干部,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切实保障,特别是不能拖欠工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编制委员会副主任刘云山主持会议,赵乐际、栗战书、杨晶出席会议。中央编办和广东、上海、吉林三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第五篇:做好项目建设这篇大文章
做好项目建设这篇大文章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发展,解决天门经济社会生活的一切问题靠发展。项目是发展的载体,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都要靠项目来体现,没有项目建设,一切目标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经济跨越发展,要求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做到“五个善于”。
一、善于“高屋建瓴”谋划规划
没有项目的规划,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没有规划的项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调研出思路,思路出规划,规划出项目。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进二次创业,实现天门跨越发展”的战略构想,将天门定位为武汉城市圈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度假基地,汉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和江汉平原综合性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思路。需要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和省支持重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围绕“两型社会”建设,高起点、全方位谋划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不断充实和丰富思路,使规划与天门实际对接,具有可行性;与国家和省规划对接,具有承接
性;与天门未来发展对接,具有战略性和可延续性。诠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内涵。
二、善于“无中生有”策划项目
项目从策划中来。需要我们冲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和开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项目策划就是要从“无” 中生“有”,从“小”中做“大”。围绕小项目、小企业、小产品进行大策划、大包装、大整合,策划出一批大项目;策划项目就是要“变废为宝”,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看似无用的东西进行再利用,策划成新的好项目,不局限于现有的产业和基础。一是依托规划策划项目。“实现天门跨越发展”要以项目作为载体,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需要项目作为支撑,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都需要通过项目来实现;二是依托资源优势策划项目。天门是农业大市,是全国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湖北省最大的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江汉平原最大的淡水产品养殖基地,要实现农业资源向工业优势转变,成为武汉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度假基地,需要围绕资源禀赋策划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三是放大比较优势策划项目。我市水泵、医药、纺织机械、轮毂等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但与行业的裂变、整合、发展的速度与其自身的发展潜力相比还不相称,与大企业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加强项目策划,实现企业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善于“贪大求洋”包装项目
俗话说“三分长相, 七分打扮”。资源再好, 不转化为项目也没用;项目再好, 不包装也无法融资。通过小项目折射大内容,带来大发展,创造大效益。无论是政府进行招商引资,还是企业融资, 争取投资,对项目的包装 ,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张家界黄龙洞开发初期,投资者将洞内一石柱上升到“镇洞之宝”的角度,投保一个亿,并进行广泛的新闻炒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装项目一是要选准“兴奋点”。在招商引资进入白热化的攻坚阶段时,客商的投资需求、投资意愿、投资方向是项目包装的重点, 有针对性地包装项目, 将会更大的激发客商的投资热情;二是要找准“对接点”。当前,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含金量很高,为我们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顺着国家产业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投资导向,挖掘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扶持方向的重大项目,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将会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获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三是要打造“亮点”。“两型社会”建设是一块金字招牌,省政府将从今年起,对
武汉城市圈安排的预算资金,实行资金打包,每年集中3亿元,采取竞争方式公开招标,支持圈内九市的重大项目建设,武汉城市圈各市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推进城乡统筹体制机制、“两型”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机制四大专项改革的重点内容,并配套实施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以“一镇十村”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工程、以交通物流为接点的一体化建设工程、以“一河两湖”为核心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的环境保护工程等五大示范工程包装项目,提升项目的品质,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的亮点,实现突破和创新。
四、善于“市场运作”建设项目
当前,用地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市项目建设的重要瓶颈,我们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切实加以解决。以市场化方式运作项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一是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带动、条块联动、企业主动、社会推动、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二是要创新项目运作机制,集中精力抓好基础性、公益性和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对一般性项目,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三是要创新项目建设投资融资机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启动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开投融资领域,制定优惠政策,以资
源和市场换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项目建设投入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及民间资本投资公建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四是要加大盘活土地存量的力度,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善于“拓宽思路”筹措资金
资金是项目的“命脉”,没有足够的资金,再好的项目也无从下手。据初步测算,今年仅我市确定的重点项目工程的总投资就将达60亿元以上,靠市内自筹难以解决。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采取“多个一点”的办法广泛筹集资金。一是“两眼向上”争一点。要抓住扩大内需、产业振兴、“两型社会”建设等多个产业扶持政策叠加的契机,积极跑省跑京,加强汇报衔接,动用所有人脉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争取最大的份额。二是“两眼向前”贷一点。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优质项目,争取贷款支持,充分发挥投资集团、工业园区融资平台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实现银企双赢、产融互动,完善贷款担保体系,通过担保资本的“倍数放大效应”,增强“造血”功能,缓解资金压力。三是“两眼向外”引一点。千方百计用政策换项目、项目换资金,吸引外来资金涌入天门。四是“两眼向内”筹一点。我市民间资本十分丰富,200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124亿元,投资潜力巨大,积极发展BT、BOT、TO
T项目融资、发行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扩大利用民间资本的规模,解决项目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