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读《我侬词》的感受
再读《我侬词》的感受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我侬词》 元*管道升的原诗
再读《我侬词》深感把夫妻关系比喻做泥,让人拍案惊奇。从两个人复杂的制作过程(捏塑、打破、调和、再塑),我们可以想象夫妇两个经历的不平凡,已经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彼此,无法离弃的地步,应是爱情与情感的衍生了坚固的围城。
此词设喻十分婉转,但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特别是末句“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只要活着就跟你睡一被窝,死了也要进同一口棺材),表达了爱情排他性的誓死坚持。
更加理解爱情与爱的关系是爱的衍生,,,爱是一种渴望,一种憧憬,一种沉醉。渴望和自己爱的人幸福结合,憧憬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到老,沉醉在乐此不疲。爱是寒冷中的火,风雨中的伞,一颗真心就能代表,不分对错。
爱情是风雨后的花,经的起风吹雨打,存活下来才能开的更艳。
爱情是清澈的溪水,经过山涧泥石后,依旧清亮的汇合到潭中。
爱情是两颗真心相互的交融,不可分离所凝聚的情感之爱的花朵,更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是自私的,容不得他人分享。只有经历过已婚的砥砺,才会懂得爱情需要培养而不是幻想,需要经营而不是追求。
得到爱情时,学会珍惜,在能爱的时候,懂得守护,爱情没有华丽,只有真实,真实的责任,爱情的真实的生活,本就是粗茶淡饭,就算每天卿卿我我,也有腻烦的时候,只有懂得守护爱情,不逃避爱情中需要担负的责任,那才是《我侬词》所言的爱情真谛,否则,稍纵即逝,倘然无存。
2012-10-17相望我爱而书于家中
第二篇:元.管道升《我侬词》
【出处】元.管道升《我侬词》
【全文】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椁。
【注释】:元初赵孟頫,精绘画,擅书法,能诗文。他的妻子管道升,是一位贤良多才的女性,善画墨竹、兰、梅,亦工山水、佛像,诗词歌赋也造诣很深,本来是女子中的佼佼者。但赵孟頫不满足,异想天开地要纳妾,可又不便开口直言,便填了一首词给夫人看,词中意思说:“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同时,还安慰她:“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道升看了以后,自然很不高兴,可又不便公开吵闹。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她采取了与丈夫同样的办法,填了一首格律清新,内容别致的《我侬词》予以规劝,词云:“我侬两个,忒煞情多!譬如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来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期间啊那期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生睡一床被子,死后棺材放同一个椁。”词中口语和畅,形象鲜明,感情真挚,令人深思,使赵孟頫深为内疚,终于回心转意,打消了纳妾的念头。此词表示两人情深意重不可分割。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和田雨结婚的那天晚上,田雨写了这首词给李云龙。
第三篇:品词品句 感受英雄形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中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学生体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佳篇。课文中描述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非典,对农村四年级学生来说,有的可能已经遗忘,有的始终陌生,对非典的危害性感触不深,对医生抢救病人的感人事迹了解更少,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并结合农村教学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做出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从平凡人的事迹中读出人物精神的伟大,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让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精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
人物情感,让学生初步培养自己从文中学课文、读课文、悟课文的能力。
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叶欣资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展示,加深感悟人物形
象。在课堂上以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中心句,教师创设情境,紧抓关键词
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深化。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英雄形象,从而进一步品味
叶欣这一平凡普通的人物身上所表现的伟大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情境渲染、唤真情”、“精读感悟、感受英雄形
象”、“换位思考、升华情感”三个教学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具
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一)情境渲染,唤真情
导入课题,教师配乐朗诵小诗。
“轻轻的,您走了,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慢慢的,您倒下了,树立起来的,是人们对您的敬重。为人、为妻、为母,责任虽重,可白衣
战士的职责,却胜过自己的生命。47岁,瞬间即逝,叶欣,走好,请一路
走好,您将永远活在百姓心中。”
这是一位网友写给叶欣护士长的,诗中道出了无限的怀念与敬重,一
位如此平凡的医护人员,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深刻的怀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叶欣,去细细感受她的不平凡。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声情并茂朗诵小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质疑的铺设,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积极
性,有利于他们走进文本,走进叶欣。
(二)精读感悟、感受英雄形象
1、读议结合,了解英雄事迹。
课文的4—7段重点写了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
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事迹。这是教学的重点
部分。教师通过激情导入,直接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4—7段,找出能够
概括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工作、斗争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交流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
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领悟人物的精神,强
调“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结合句子谈感受,朗读体会精神。接着教
师让学生去细读品文,从4—7段中找出具体描述叶欣“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句子,划一划,品一品。
(1)理解“高风险”让学生找一找,从哪里看出“高风险”:抓住“极
具有传染性”;“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
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病患终于没有放过她”等。考虑到学生可能还不
能很好地理解,再补充一些图片、资料等。
(2)理解“高强度”、“高效率”。面对如此“高风险”。叶欣是怎
样做的?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教师着重引导、读议、感悟。
①“从2月8日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这句体会
叶欣来不及、也顾不上与家人说一句话、说明她以工作为重、以病人为重、争分夺秒、体会她的身先士卒。
②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
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抓住“拖”体会叶欣不停地工
作、不顾疲劳、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叶欣迅速赶来,娴熟„„终于脱离了危险。”“3月4日清晨„„密
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等体会她业务水平高,工作效率高。
④从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声色俱厉的神态,通过“真情无悔、默默、心甘情愿”等词语感受到了她身先士卒、不怕危
险、关心同事、临危不惧的品质。指导读好此句话。
到此,教师设问:你认为叶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应板书:(舍己为
人)。顺势引发:舍己为谁?让学生领悟叶欣舍己一是为了病人,一是为了
国事。
此时,再来读中心句,学生情感得到了再次升华。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导入后,直接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抓住
文中中心句让学生进行品词品句,深入体会人物精神,让学生初步培养自
己从文中学课文、读课文、悟课文的能力。
2、感受真实场面,进一步感悟形象。
在学生感受到叶欣那崇高的品质,并受到感动时,先让学生深情朗读1、8、9自然段,我适时播放叶欣追悼会的照片及相关场景。结合出示“花圈
如海,泪水如雨”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看去想,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们对她的怀念、敬仰不舍。此时,再配乐朗读,加深感受。
3、读题议题,延伸情感。
回到课题,讨论:为什么称“白衣天使”为“白衣战士”?
让学生理解:叶欣是一位白衣天使,但更是一位战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英勇牺牲,她是一位天使、也是一位战士、更是一位英雄,与白
衣天使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更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同
时也使学生明白人物形象的提升:天使→战士→英雄(板书)。所以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最后补充出示图片:介绍像叶欣一样抗战在非典战场上的英雄,此时
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对这些白衣战士们说些什么?
最后,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怀念与崇敬,再次声情并茂的齐读课题。
(三)换位思考,升华情感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再度升华,我将设计这样的小
练笔:写话训练、深化体验:
叶欣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她的亲人、孩子、患者到来了。
如果你是她的孩子,你想说:妈妈。
如果你作为同事,你说:。作为患者:。
作为你:叶欣阿姨,我想对你说。
设计意图:这一角色的互换,既使学生的理解、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得到训练。
(四)布置作业
1、制作一张爱心卡片,将你想对叶欣一样的白衣战士们说的话写在上面,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2、收集有关非典时期“白衣战士”的感人事迹、图片等资料、在班中交流展示。
(五)板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舍己为人
天使—战士—英雄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篇:我的感受
我的感受
看了《我们都是小绿人》这一本书,我能感受到读书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这本书写了小叶子、爷爷和小晓等人一起去探秘。这本书的作者是金波爷爷写的。里面写了人变成小绿人的事情,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另一个世界。读了这本书的作者的心灵会有所触动。《我们都是小绿人》是一本童话书,这本书不仅属于孩童,也属于已经长大的你,也属于已经长大的我。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快乐、智慧和难忘的童年。卡夫卡说过一句名言,我记得是﹕书籍必须是能够凿破我们心中坚冰的一把斧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时候遇到一本书,就像遇到一把利斧。当一个人由人变成小绿人,再由小绿人变成一棵会行走的树,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但终将以最温暖的方式从喧嚣的人世回归最初的寂静,树代表的就是这寂静的生命形态。童话故事中的小叶子看到小晓和爷爷都能变成小绿人,他也很想拥有另一个世界,到后来,小叶子就不知不觉地在奔跑中变成了小绿人,他成功了。这件事情就可以发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就会取得成功。金波爷爷是一位诗人,他写了好多作品,比如:《影子人和绿房子》我都特别喜欢看。在《我们都是小绿人》中,写了小叶子等人一起去参观新校址,小叶子的爷爷是顾问,对他们的新校址非常熟悉,然后就引起了后面的故事。这里面小叶子的妈妈舍不得小叶子离开她身边,所以她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当你看到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会很感动,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这种温暖的感动像时隐时现的小溪,给我无数的享受;读完这本书,我仍然在时时回味,那温暖心灵的感动,一直涌向我生命的深处。这本书能让我感到快乐,也能让我感到伤心。这本书就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你想起童年时的往事。这些都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我的感受,我认为读书才是最快乐的。
《我们都是小绿人》 学校﹕潘家坝 班级﹕四(1)班 姓名:董芸茜 指导老师﹕孙乐炜
第五篇:再读《让我听见你的声音》有感
再读《让我听见你的声音》有感
首先,我想请问:有谁读过《让我听见你的声音》这本书?请你来说说本书内容,好吗?
(一个家庭战胜孤独症的故事)
玛丽和米歇尔是自闭症患者,母亲凯瑟琳积极学习。正是通过行为干预,她成功地帮助一双儿女康复,挣脱了孤独症的束缚。
再读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1.没有最好的特殊教育,只有最适合的特殊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适合学生本性和个性、回归人的天性的教育。书中的玛丽和米歇尔都是自闭症患者,但他们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马莉与人交往更封闭、更害怕,而米歇尔与人互动则好一些。语言方面,马莉的交流能力比米歇尔来得容易。所以对他们的行为治疗课程设立也不同。
我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今,“适合的教育”已然成为江苏教育界的一种主流话语,并逐渐进入办学管校的日常实践。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准确理解“适合的教育”的内涵并积极探寻其实现的途径和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了“提供基于评估的服务”这一残疾人教育的专业取向。规定了评估实施的主体——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这是一支由跨部门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性团队,他们提供包括身体状况、接受教育的能力、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估服务。之所以要从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多角度开展评估工作,就是为了以专业评估促进精准服务,为了给每一个残疾学生提供“适合”的特殊教育。此外,台湾地区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能力现况描述”部分包括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学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动作/行为能力、感官能力、社会化及情绪行为等方面,足见其对残疾学生评估的专业、细致和周全。
(二)调整课程
特殊教育的课程并非固定不变。即便是面对同一残疾类别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根据不同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切性的调整,生本化、班本化、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举例来说,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就在追求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人性化教育,即尊重人的多样性、充满选择性的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以人为本的“适合的教育”。构成“适合”的特殊教育的基础就是研究适性发展的生态伙伴课程,其中就包括了分科课程、融合课程和康复课程等,与此同时,“一生一课表”的课程运作则在彰显课程多样性的同时,凸显了选择性,大大满足了特殊学生的康复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
2.谈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介入
<让我听见你的声音>是本书作者凯瑟琳。有两个孤独症子女的母亲的心声,他的家庭故事激励着世界各地众多有孤独症子女的家庭。坚定信念,不言放弃他的经历启示,人们寻找和选择有科学依据经验证明的干预方法。他的顽强,拼搏告诉我们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需要父母的付出的爱,坚定的承诺,自身学习的毅力。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肃然起敬,每个孩子都一样,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社会文化学习的场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课程的导师。但是如果当孩子被诊断有泛自闭症的特质时,家长可能会开始心慌,甚至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而当家长四处寻求最好的介入方案时,别忘了,其实孩子最好的介入者就是你自己。
父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多数的时间在家中互动,家庭的生活由每日的吃、喝、睡、清洁等例行性活动组成。孩子在居家的活动可以分为游戏、常规活动和情境中个别需求活动。例行游戏例如听音乐跳舞、户外游戏、臬上活动、扮家家酒游戏等等,常规活动例如换尿布、洗手、吃东西、穿鞋等等,转换活动时也会发生例行性活动,例如选择要看的书、收拾玩具、向人打招呼等;对自闭症幼儿来说,如果将社会性活动的介入融人每日例行活动中,学习到的技巧将会比较有功能性也具有意义。
游戏占据孩子生活大部份的时间,因此家中如何和自闭症幼儿玩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生理特质的不一样,孩子喜爱的玩具或游戏的方式也不一样,家长第一步的功课,就是去观察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孩子可能喜欢排列、冲撞、跑跳,看起来象是无意义的游戏,但爸妈先别紧张,先进入孩子的世界中,接纳孩子所有的游戏行为。第二步功课,想办法营与孩子喜爱的活动,大人要想办法在誉与孩子的游戏时,运用生动活泼的动作、声音与表情,吸引孩子的社会性注意力,提供机会让孩子回应我们发出的讯息,第三步才引导扩充孩子的社会性技巧,可以和我们一来一往的互动。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观察到孩子喜欢在家中不断跑来跑去停不下来,提供拼图游戏,拼个两片图,又开始在家中乱窜了。但一放上巧虎的音乐,孩子就静下来听。这时成人可试图进入弦子世界,帮孩子的跑来跑去的动作,以夸张地歌声配个巧虎的歌曲,孩子听到巧虎的歌,也许有兴趣地跑得更快,我们就唱得更快,也许停下来不动,我们就停止歌声。刚开始,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的互动与自己行为的关系,当孩子开始注意到我们的歌声和孩子的跑步产生了连结,这就产生了互动,孩子故意跑让我们唱歌,我们有时也故意不唱歌,让孩子跑到我们身旁要我们唱歌,原本看起来无意义的活动,逐渐转变成为有意义的互动。
常规活动的进行,也常常让父母很头痛,例如孩子玩具乱丢、随手拿东西就吃、吃饭时到处跑。规律例行活动的进行,能建立孩子未来做事的组织,孩子在家中就有概念在何时伺地进行什么事情,并能遵循指令完成事情,未来入学校才有学习学校常规的基础。规画家中清楚的作息空间,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需要知道吃饭或玩玩具规矩,就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座位、将小茶几搬开并铺上垫子变成游戏的角落,如果孩子总是在沙发或床上弹跳,令人难以忍受,就给孩子一个小弹簧床。有时,我们可以将饼干放透明罐里譆孩子看得到拿不到,来向我们提出要求;有时,我们可以故意拿爸爸的袜子给孩子穿,譆孩子表达反对的意见;有时,我们可以故意装傻,不知道孩子到底要看哪一部影片,让孩子在两个影片中做出选择。生活常规需要建立,相对也提供亲子互动的机会。
家庭生活可以一成不弯也可以变得有趣,成人辛苦处理的家务,也可以变成孩子参与的家事活动。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就会看到和孩子互动的良机降低认知的指导、专注让孩子玩游戏,就会看到乐于互动的孩子;带着愉快心情,开心和孩子互动,就会看到情绪平稳的孩子。家庭其实真是可以“好好”玩的地方。
我校31班的刘俊祥同学,就是一个自闭症儿童,最初,他不进教室,四处游荡,破坏公物----后来,因为有爷爷的陪伴,家庭的关爱,当然,他也遇到了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现在,刘俊祥在梁老师的教育下,不仅能坐在教室听课,写作业,还由能捡拾垃圾到扫地。
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读一读: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青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