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省煤炭工业五年大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省煤炭工业五年大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和生产大省。做强做大煤炭工业经济既能更好地承担为国家提供可靠能源的重任,又能为我省经济大跨越发挥强大引擎作用。2004年铜川陈家山煤矿“11.28”瓦斯爆炸事故之后,我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的措施,实现了连续五年煤炭工业经济以高于全部产业增幅的速度加快发展,同时由煤矿事故多发省跃入全国安全先进行列。认真研究分析以往特别是近五年来我省煤炭工业大发展成功做法,借鉴其它省的先进经验,对于加快推进煤炭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五年我省煤炭工业的成就与特点
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产业的产能总量是决定其在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总量小关注率低,发展的支持率低,吸引投资的力度低。近五年来,我省坚持以加快新区开发和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煤炭产业的投入,大项目建设和技改投入年均百亿元以上,煤炭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明显得到提高。煤炭产量由1.32亿吨提高到2.96亿吨,年均增长3000多万吨,年均增幅24.8%,煤炭产量仅次山西、内蒙古,居全国第三。2009年仅原煤实现总产值133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6%。煤炭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煤矿安全持续好转。我省是全国煤矿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2005年前也是全国煤矿事故多发省份之一。2005年我省进一步加强完善煤炭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在煤炭产量逐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连续五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煤矿事故年死亡人数由299人降至34人,年均减少53人,百万吨死亡率由2.298降至0.115,年均下降19%。2009年全省煤矿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6.7%和69.9%。百万吨死亡率同比下降78.4%,比国家控制指标低82.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1%。未发生瓦斯死亡和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国家下达控制指标的27.86%,比全国平均水平84.48%低56.6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我省已由煤矿事故多发省跨入全国煤矿安全先进行列,先后四次在全国介绍经验。我省加强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的做法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煤炭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结构性、区域性矛盾一直是制约我省煤炭产业加快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省按照“稳定渭北、加快西进北上”和实施“三个转化”的发展战略,加快煤炭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彬长大佛寺、黄陵2号井、榆林凉水井等一大批煤矿大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同时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关闭小煤矿305处,单井平均规模由五年前的14万吨提高到近50万吨。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蒲城100万吨二甲醚、兖矿60万吨煤制甲醇、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等一批煤炭转化循环利用和洗选加工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或投产,以煤为基础的多元协调发展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我省煤炭产业的五年跨越发展既有艰难的奋斗历程,又有一些做法值得总结和坚持。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煤炭工业摆在经济主战场的领头羊地位,创造出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好环境。二是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整合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职能,夯实管理责任主体,有效解决了煤炭行业管理“九龙治水”局面,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了煤炭产业发展的有效性、长期性、稳定性。三是加快煤炭产业结
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矿和煤转化大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煤炭经济总量。四是不断强化以煤炭行业管理为基础安全监管手段,促使煤矿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强安全管理的自觉性。
我省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来看,我省煤炭工业发展具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大环境持续向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决定了我国能源发展仍将处于一个增长较快的历史阶段。我国煤炭储量世界第三,消费量世界第一,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需新增产能21亿吨。特别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把鄂尔多斯盆地确定为21世纪重要的能源开发基地,为我省煤炭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作为成长型的产煤大省,煤炭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对煤炭工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提出的“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相继出台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势头强劲。我省煤炭资源不仅赋存量大、保存相对完整,而且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资源量居全国之首。中、外投资我省煤炭开发的势头不断递增。四是煤炭行业的总体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我省多数煤矿的装备和基础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特别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经过改制调整,以人为本、重视安全、多元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发展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晰,工作措施更加明确,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为我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煤矿安全基础还不牢靠,安全生产压力仍然很大;煤炭生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矛盾更加突出;专业人才短缺、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与走新型煤炭工业化道路的矛盾也是影响和制约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乘经济发展对煤炭工业拉动和国家对煤炭工业发展大力支持之势,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将是我省推进煤炭经济强省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建设一流煤炭经济强省的认识与思考
凸显资源优势,抢抓先机,以更大的气魄和更切实的措施推进煤炭工业跨越式发展,应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产业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加快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我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80%煤炭资源煤层厚、倾角小、埋藏浅、开采成本低,适合建设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特别是低灰、低硫、高热值优质煤资源约1000多亿吨,占全国的50%,居全国第一。这部分资源焦油含量高、化学活性好,是加工转化的优质资源,具有发展煤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是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仅原煤经过洗选、矸石及煤泥发电、精煤干馏焦化、煤气焦油综合利用初加工,产值可增长1-2倍,继续向下游产品延伸,附加值可增长5-10倍。再用5年左右,力争使我省煤炭产量达到5亿吨,同时加快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我省煤炭经济总量完全有可能赶超山西、内蒙古,成为全国第一煤炭经济强省,煤炭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将达到四分之一以上,实现由煤炭资源大省向煤炭经济强省的转变。
进一步加大煤矿安全监管力度。煤炭开采属地下作业,开采条件、安全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环节多、难度大、专业性强,安全风险和责任重大,必须从开拓布局、采煤工艺、瓦斯防治、结构调整、科研攻关、矿井标准化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基础工作抓起,突出技术和行政管理与现场监管相结合。同时应建立煤矿安全和科研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吨煤0.1元的标准设立煤炭开采及安全科研资金,重点用于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灾害防治、采煤方法、瓦斯综合利用等共性的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研究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开展大型煤炭企业整合改造小煤矿的试点。根据我省煤矿保有储量、企业生产规模和地域分布特点,以技术和管理力量强的大矿为主体,通过并购联营重组等方式整合改造小煤矿,促进优势资源向大企业聚集,形成1-2个年产亿吨级、3-5个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一批3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力争在近期内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600处左右,单井平均产能达到60万吨以上。到2015年,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400处左右。实现“优进劣退”,“大进小退”,减少小煤矿数量,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煤炭流通市场建设。从构建国际国内煤炭大流通交易平台入手,借鉴山西经验,实行煤炭销售票证制度,建立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煤炭交易市场,发展期货交易,降低价格风险,排解恶性竞争矛盾,防止煤炭产业大起大落。严格控制非法煤炭资源进入市场,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从根本上解决非法开采、违规开采顽疾。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在现有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基础上,在全省实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重点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因采煤引起的其他社会性问题。在重点产煤市县实行资源开采与当地经济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地方财政收入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一体化,生产与安全监管一体化,促进煤炭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进一步完善集中统一高效的产业管理体制。针对煤炭生产属于高危行业,点多线长面广和专业性强等特点,把发展和管理的责任夯实在一个责任主体上。依据国务院在山西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改革试点做法,进一步调整理顺我省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整合煤炭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职能,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涉煤管理职能进行集中归口,明确一个责任主体,履行对煤矿建设、生产、安全、销售、用工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推动全省煤炭产业加快发展。
第二篇: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干部的廉政建设事关重大。“大”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其一,村干部直接面对的是一个村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的群众,如果他们不廉洁,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群众思想上的反感,并由思想上的反感导致行动上的反对,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一个地方不稳定,乱哄哄的,什么小康啊、和谐啊、增收啊,都搞不成了。其二,我们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党员,如果他们身上不干净,一头的“小辫子”,群众一抓一大把,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声誉,进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其三,对村干部不廉洁的问题,如果不管不问,最终会害了村干部自己。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加强村干部的廉洁建设,文章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第一,认识要提高。要彻底摒弃“民不告官不究”的观念,各级党委要把村党支部的廉政建设纳入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之中,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第二,积极探索村干部廉政建设的机制。法律规定,上级组织和个人不能罢免、撤换或调动村干部(特殊情况例外)。这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但这并不意味对村干部的管理就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多从贯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角度,来探索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问题。例如,为了保证选举能选出好人,领导机关完全可以在选举的设计和程序安排上做得更科学,如此等等。第三,强力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群众的民主觉悟提高了,腐败现象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三农”是党和政府中的重中之重。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是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村干部的廉政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三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于此,2004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先后对衡阳市的石鼓区、耒阳市、祁东县,衡东县,永州市的祁阳县、东安县,株洲市的荷塘区、天元区、醴陵市和常德市的临澧县、石门县等4市11个县55个村的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对象既有处于城郊结合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千部,也有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干部。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进村入户,有针对性地召开市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党政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及普通村民等各个层次的座谈会53次,直接访问村干部195人,访问村民571人,调阅村务档案、帐册50多卷,各种资料60多份。本文力图通过这些调查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村干部为政不廉的主要表现、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推进当前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对策。
村干部廉政建设的现状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村级组织近4.6万,“村官”队伍达20多万。其中,我们所调查的4市的村干部总数为7.02万,党员5.51万,党员村干部占78.49。“村官”拥有广泛的权利,管理着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行国家的某些管理职权。由于“村官”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的是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认真做好新时期农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常德、衡阳、株洲、永州4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村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近年来,4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6号文件和[2004]17号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村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些措施主要有: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干部队伍法律素质,增强村干部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意识,各地广泛开展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普法网络,构建县法制总校、乡法制分校、村法制教育夜校、组法制学习室、户法制学习园地五级普法网络;不断创新农村普法载体,从1997年开始,各地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五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专家学者等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据统计,近3年来,4市共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327场次;重点抓好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衡阳制定了全市2001年—2005年村干部培训规划,重点辅导《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讲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内容。教育培训的深入,使村干部普遍增强了廉政建设的意识。
二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我省自1990年开始民主选举村干部,特别是从1996年第三届换届选举开始,普遍采取直接(海选)方式,使违法乱纪的村干部大部分落选,大多数村的选举呈现出如常德石门县的“五多”现象,即党员当选多,比例高达80;一肩挑的多,多达70;一次选举成功多,比例为95;年轻干部增多,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近3岁;学历高的多,高中以上学历占50以上。直选的成功,从源头上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地普遍建立了协调机构,积极完善“三会议”、“两小
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听证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制度,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扩大村民参与的范围,全面落实“四权”。各地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常德市临澧县的“三级财权”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十公开”“四统一”制度,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代表的“四有”(有职、有权、有责、有章)。
四是强化民主评议和审计监督。衡阳各县市区和乡镇狠抓“三个环节”:一是抓好民主评议,严格实施党员评议支部、支委和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及成员的制度,村支两委每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质询;二是强化审计制度。各县市区和各乡镇都成立了由纪检、经管、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村级财务审计小组,负责对村干部实行审计和离任审计;三是秉着“把农民举得更高,把干部管得更严”的精神,积极开展评选“农民喜爱的干部”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
五是加大了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永州市把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纳入乡镇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和村干部责任目标考核中,采取定期全面检查,不定期重点抽查等方式,严格考核兑现。对村干部违纪违规行为,坚持预防与惩治相结合,做到了有访必接,立案必查,违纪必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群众通报查处结果,达到了查处一起教育一批的效果。
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目前,4市大部分村“两委”团结协调,群众拥护,绝大多数村干部能不负村民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党支部”、“模范村委会”和以谢建国等为代表的优秀村干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省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但问题也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违纪违法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近年来,各地立案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主体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财务人员。衡阳市信访局2005年以来共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方面的问题225件次,反映村支书、村主任及村财务人员的问题的,占95。他们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或单独作案,或相互勾结合伙作案,这表明了村干部违纪违法人员由管物向掌权人发展的特点,违法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权型转化。
(二)经济问题突出,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在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中,经济问题最为突出。常德市第五届村支两委共查处涉及村干部的各类违纪案件442件,其中经济类案件410件,约占93;衡阳此类案件约占72;株洲81%;永州约占65。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贪占、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形式非法占有村民的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承包款等资金和物资。二是在村建集体工程、项目上吃回扣,拿好处。工程项目承包招投标不公开,搞“暗箱操作”。有的利用机会从中提高承包金额索要回扣。三是挪用公款,有的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以获取利息,有的公款私用或借给亲友使用。四是在国家和集体资产处置中如企业改制、资产转让等过程中非法占有集体资产。五是利用职权乘机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或受贿,不见礼不办事。六是财务管理混乱,吃喝挥霍,随意开支等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涉案金额不等且呈上升趋势,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如衡阳市石鼓区友爱村塑胶厂设立帐外帐多达350余万元,多次违规虚支公款谋取私利。
(三)违纪违法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地区特征明显。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多发生在两头:一头是经济较发达的城乡结合部;另一头是欠发达村。在经济较发达的村,村干部违纪违法主要表现为利用职权侵吞集体资产,在土地征收征用中非法或越权占用土地、变相买卖集体土地、侵占集体土地征用资金。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村,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较为集中在:一是以势压人,恃强欺弱。一些有权势、宗族势力的村干部信奉“拳头当权”,侵犯村民人身权益;二是滥用职权在土地转让、租赁、承包、处理纠纷、审批宅基地等方面索拿卡要,有的甚至挪用救灾救济、移民、扶贫等专项资金,如常德澧县三岔河镇某村原村支书2002年至2003年贪占挪用移民建镇专项资金达10万元之多。
(四)作案手段复杂多样,隐蔽性强。从作案方式看,村干部采取的手段复杂多样,有的相当隐蔽。其违法手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经手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的便利条件,直接贪污挪用;或利用小金库截留款项不入帐,进入小金库或体外循环从中贪污挪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或以发补助、奖金的名义集体私分;或借招待客人、跑项目、拉关系、购物资等事项,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等等。在违法主体上联手作案突出,各地查处的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的案件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作案。主要表现为领导集体私分公款,村支书、村主任与经管人员合流贪污,主要领导和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共同贪污等。如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某村原村支书利用职务和之便侵占公款3.9万元,并伙同会计设置帐外资金近9万元。
“村官”虽小,然而一但发生蜕变,其危害性却极大。山于村干部面向基层,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触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深恶痛绝,因此最容易激起民愤,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衡阳市石鼓区友爱村因村支书等干部的经济问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一直难以调和,部分群众以上访形式与干部对峙,矛盾不断升级,2003年就曾有13位村民集体进京上访反映村塑胶厂与村支书的经济问题等,影响很大,今年的换届选举仍受到影响,成为“难点村”。村干部的腐败,还是家族势力、宗派势力、黑社会势力的诱因和保护伞。一个人的腐败,常常搅得一个村鸡犬不宁,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村干部的腐败问题不解决,将使村无宁日,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决心割掉这个“毒瘤”。
村干部不廉政的主要原因分析
村干部腐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一)少数村干部综合素质较低。
衡阳市石鼓区计生局长刘卫国说,当前村干部年龄结构明显偏大,思想比较陈旧,后备干部严重不足。当前年富力强素质较好的、能胜任村干部的大都外出打工经商,在乡种田的大多综合素质较低。醴陵市官庄乡的干部反映,他们那里是"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部队,很难选出连长(村干部)、排长(村民小组长)和班长(村民代表)。我们这次重点调查了9个村57名村干部,小学文化的12人,占21.1;初中文化的31人,占54.4;高中以上文化的14人,占24.50问卷调150名村民对村干部的评价,认为村干部能胜任或基本胜任本职的27人,仅占47.4。调查中发现,确有不少村干部因为他们文化不高见识不广,而造成被动,甚至违法违纪的。在谈话中,近半数的村干部对村民自治、合同法、会计法、纪检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党的农村政策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懂。他们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中常常搞“公私兼顾”、有的还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如永州市东安县横塘镇某村支书平时不学法,遇事不懂法,多次截留、挪用公款5万余元用于本人建房、小孩读书和赌博,直到立案后,才知道触犯了法律。少数村干部思想道德水平差,政治素养不高。这些干部的公仆意识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不牢,特别是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有的私欲膨胀,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日常生活中,能占则占,能捞则捞,奉行我就是法,权(拳)就是法的原则;有的村干部为官动机不纯,他们认为担任村干部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能多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财务的钱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
(二)村务公开在少数地方未落到实处。
我省1997年起就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此后不断强化。然而,在一些地方,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彻底”、“全程”、“全面按时”的村务公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的村只是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写进村务公开栏,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政务、事务而对反映权力运作的重点内容却巧妙回避,如涉及到村提留款、集体经济收益的使用、村干部的报酬、土地出租承包、宅基地使用、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村民十分关注的内容不公开;有的村对群众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明细支出项目不公开,群众无法知晓,难以发现漏洞;有的村则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是公开后对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公开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我们调查的55个村,有村务公开栏的43个,占78。村务公开较好的占24;一般的占63;自2003年以来既无公开栏、又未曾公开一次村务的占13。在村务公开的内容上,村民最关心的财务收支问题没有公开或只按会计科目公开,无细帐可看。313位村民(占调查人数的60.5)反映:“村务公开是做给上级看的,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
一些村民主理财小组名存实亡。衡东县泉新村胡义俊、彭直生等村民反映:“村里8年没有记过帐了,还谈什么帐目公开”。有的村主任和村支书兼任财务监督小组的组长,明显违反了省《村组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同时,村务公开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处理措施。在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上级对村务公开的规定太原则,不便于操作和监督。
(三)村干部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按照《村组法》,由选民管理监督村委会成员;按照《党章》
规定,由党的上级组织领导管理监督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但是,党组织和选民管理监督村干部是困难的。就上级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哪个部门是管理村千部的主管部门,当前有关部门是按职能分工各管一块,组织部门管党建,民政部门管选举,农委(农经)管集体资产和离任审计,违法违纪归纪检监察部门,职务犯罪归司法机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对少数村归司法机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对少数村干部的种种问题各职能部门都管又都不管,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管理监督。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对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基本上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以常德市为例,该市基层农业经管站的编制一般只有两个人,平时应付各种报表都很紧张,兼顾村干部的审计就更吃力,遇上村委会集中换届(离任)审计,9个县市区3951个村,根本审计不过来。这些方面的漏洞为某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提供了可能性,也使一些“问题干部”的问题久拖不决。
不少乡镇领导认为村干部能办事就不错,不能要求过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对村干部监管有“三不”,即“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有的乡干部反映,依照法律规定,乡镇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政府不便对村干部进行监管,这是“不能管”;很多村干部是乡镇人大代表甚至是县人大代表,乡镇干部要接受人大监督,管多了对自己不利因此思想上有顾虑,这是“不敢管”;在调研中,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查处难度大,主要是人情干扰,有的乡镇干部与村干部有利害关系,所以“不愿管”。还有的乡镇干部在开展农村诸多中都要依靠村干部,拉不下脸皮来进行管理。重使用、轻管理的后果导致村干部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对村干部中违法违纪的问题,一些乡镇干部片面理解“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一味强调教育,导致执法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村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取决于举报的效果。常德市一位人大代表说,大多数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背后往往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一些群众意见大、媒体曝过光的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长年久拖不决。这一方面挫伤了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有些村干部自恃“后台硬”不怕查。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少数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
(四)资产财务管理混乱使村干部违法有机可趁。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农民担任,业务素质相对低下,多是凭自身经验来做,帐目大多混乱,村干部可趁机浑水摸鱼。有些村的主要干部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换届时不仅换村委会成员,财务人员也跟着换成自己的亲信,为他们违法违纪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白条子入帐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税收流失),而且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有些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出纳和会计不定期对帐、现金短款现象严重,而且存在大量用借据或白条抵库存的问题;有些村公款私存、公私不分,导致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财务票据管理不严格,票据不统一,开出的收据不及时入帐,造成个别村干部侵吞、挪用集体资金现象屡有发生。
三是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有些村在将集体企业、土地转让、出租、承包以及工程承包时从不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在发包时偏向亲友、有的搞假承包,有的村干部在集体企业改制、集体土地或房屋出租等公务活动中,有意损害集体利益,压低价位,使之成为收受贿赂和好处的“发财”之道。
(五)债务问题和保障问题仍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
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来源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附加税为主要资金来源。2005年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收入自行消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成为村级正常运转的唯一来源,村级收支缺口将会更大,乡村债务将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将更加艰难。据统计,湖南省近80的村没有任何经济积累,村平均负债18万元。不少地方规定,村干部借贷,谁签字谁负责偿还,因此,村干部看见帐上有钱就还债,甚至违规使用土地补偿费、直补款、救灾救济款,主要是垫付统筹款、抵充基础教育达标费、报销往年积累餐费等。如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某村原支书于2002年挪用市政府下拨的水利专项资金3万余元用于偿还个人借款和集体借款。2001年挪用农业特产税和镇统筹近6万元用于偿还各种债务。可见,久拖不决的村级债务问题,仍然是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一个诱因。
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无保障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原因。村干部无稳定经济收入,同时由于村级收入少、村级债务多,许多村干部不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的甚至一年辛苦到头,连最基本的误工补贴也难以兑现,倒还撂下一笔农业税垫付款。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就成了平衡心理的一架天
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怎样才能保证村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常德市临澧县等地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要管好村干部,“民选是关键,公开最有效,监督不能少”。其他地方也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为村干部廉洁自律打好基础。由于《村组法》对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只有原则规定,容易使一些品行不良的人混入村干部队伍,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解决好选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明确候选人的条件。临澧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推选村干部的重要标准,主要坚持“四看”:一看是否廉洁自律,行为上过得硬;二看作风是否务实,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三看有无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四看是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对村委会换届选举进行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参选人竞选条件、行为规范和村委会成员罢免等程序,促进农村民主选举健康发展和农村组织廉洁自律建设。
其次是要进一步抓好现任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端正其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加强对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正确理解公共权力的性质,正确理解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法纪、权力与民主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廉洁办事的意识,以保障权力的规范运行;加强对村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明辨是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不可见利忘义,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积极探索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成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同时,应切实指导各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大中专毕业生、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现有的大专院校、行政学院、党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一批农村干部正规化培训基地,对村干部开展依法民主治村、民主兴村的系统性教育培训。
(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洁自律的长效机制。
廉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靠制度落实。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继政务公开之后的又一项“阳光工程”。它能从机制上防止不正之风的滋生,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权利,从而促使村干部依法治村、勤政廉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各项政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要把“村务公开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农村广大村干部公开村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把村务向村民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务公开作为考察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估时,对于村务公开做得好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在村务公开中敷衍了事,抱应付态度的,给予批评;对不及时公布的,有关政府机关应责令其及时公布;对拒不公布的,可建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罢免程序。
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只有公开,没有反馈,这样的村务公开,其意义要大打折扣。因此,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建立村民意见栏,让村民自己在反馈栏里写上意见;或建议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簿、意见箱等等以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沟通。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可由村民自己选出本村中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正义感强的人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村民对本村行使监督权,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在每次村务公开的前,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情况必须公布,并查明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公开程序的规范性以及是否存在避重就轻现象。
(三)强化监督,形成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干部的行为如果不受监督约束,就容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谋私的工具。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监督,建立起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
一是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的监督。上级必须理顺村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总,组织、民政、涉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体制,将村干部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监督的职责,对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加强农村内部监督。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适当分解权力,重大的事项应由集体决定,不能一人说了算。凡涉及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杜绝那种做决策由个别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现象,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群众民主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制约。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搭建反腐倡廉的教育平台。石门县先后在电视台、电台、信息导刊上开设了“廉政之声”“党建时空”、“条例专题讲座”、“石门人说石门事”等栏目,让广大村干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教育,效果显著。各媒体既要大力宣传村干部廉洁自律先进典型,加强示范教育;还要对违纪违法的现象和处理的结果及时报导、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要深刻剖析,加强警示教育。
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增强村民民主参政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改变农民从小百姓到国家主人、从农民到公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农民如果不懂法,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村干部就比较傲慢,就可能违法。因此,通过向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让农民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并学会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利,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能给村干部以无形的压力,能帮助村干部建立服务意识和问责意识,为保证村级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四)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村级财务人员管理。村财务人员也要象其他行业一样持证上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查纠不合理开支,控制和降低费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理财管人。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动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追究制度。村委要有专人分管财务,计帐和出纳要分开,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明细账,严格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杜绝白条报账、少支多报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坚决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对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是定期审计,加强管理。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村级财务账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处理办法。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不断优化推进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外部环境。
理监督。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对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基本上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以常德市为例,该市基层农业经管站的编制一般只有两个人,平时应付各种报表都很紧张,兼顾村干部的审计就更吃力,遇上村委会集中换届(离任)审计,9个县市区3951个村,根本审计不过来。这些方面的漏洞为某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提供了可能性,也使一些“问题干部”的问题久拖不决。
不少乡镇领导认为村干部能办事就不错,不能要求过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对村干部监管有“三不”,即“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有的乡干部反映,依照法律规定,乡镇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政府不便对村干部进行监管,这是“不能管”;很多村干部是乡镇人大代表甚至是县人大代表,乡镇干部要接受人大监督,管多了对自己不利因此思想上有顾虑,这是“不敢管”;在调研中,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查处难度大,主要是人情干扰,有的乡镇干部与村干部有利害关系,所以“不愿管”。还有的乡镇干部在开展农村诸多中都要依靠村干部,拉不下脸皮来进行管理。重使用、轻管理的后果导致村干部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对村干部中违法违纪的问题,一些乡镇干部片面理解“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一味强调教育,导致执法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村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取决于举报的效果。常德市一位人大代表说,大多数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背后往往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一些群众意见大、媒体曝过光的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长年久拖不决。这一方面挫伤了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有些村干部自恃“后台硬”不怕查。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少数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
(四)资产财务管理混乱使村干部违法有机可趁。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农民担任,业务素质相对低下,多是凭自身经验来做,帐目大多混乱,村干部可趁机浑水摸鱼。有些村的主要干部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换届时不仅换村委会成员,财务人员也跟着换成自己的亲信,为他们违法违纪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白条子入帐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税收流失),而且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有些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出纳和会计不定期对帐、现金短款现象严重,而且存在大量用借据或白条抵库存的问题;有些村公款私存、公私不分,导致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财务票据管理不严格,票据不统一,开出的收据不及时入帐,造成个别村干部侵吞、挪用集体资金现象屡有发生。
三是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有些村在将集体企业、土地转让、出租、承包以及工程承包时从不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在发包时偏向亲友、有的搞假承包,有的村干部在集体企业改制、集体土地或房屋出租等公务活动中,有意损害集体利益,压低价位,使之成为收受贿赂和好处的“发财”之道。
(五)债务问题和保障问题仍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
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来源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附加税为主要资金来源。2005年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收入自行消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成为村级正常运转的唯一来源,村级收支缺口将会更大,乡村债务将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将更加艰难。据统计,湖南省近80的村没有任何经济积累,村平均负债18万元。不少地方规定,村干部借贷,谁签字谁负责偿还,因此,村干部看见帐上有钱就还债,甚至违规使用土地补偿费、直补款、救灾救济款,主要是垫付统筹款、抵充基础教育达标费、报销往年积累餐费等。如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某村原支书于2002年挪用市政府下拨的水利专项资金3万余元用于偿还个人借款和集体借款。2001年挪用农业特产税和镇统筹近6万元用于偿还各种债务。可见,久拖不决的村级债务问题,仍然是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一个诱因。
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无保障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原因。村干部无稳定经济收入,同时由于村级收入少、村级债务多,许多村干部不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的甚至一年辛苦到头,连最基本的误工补贴也难以兑现,倒还撂下一笔农业税垫付款。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就成了平衡心理的一架天
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怎样才能保证村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常德市临澧县等地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要管好村干部,“民选是关键,公开最有效,监督不能少”。其他地方也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为村干部廉洁自律打好基础。由于《村组法》对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只有原则规定,容易使一些品行不良的人混入村干部队伍,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解决好选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明确候选人的条件。临澧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推选村干部的重要标准,主要坚持“四看”:一看是否廉洁自律,行为上过得硬;二看作风是否务实,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三看有无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四看是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对村委会换届选举进行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参选人竞选条件、行为规范和村委会成员罢免等程序,促进农村民主选举健康发展和农村组织廉洁自律建设。
其次是要进一步抓好现任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端正其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加强对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正确理解公共权力的性质,正确理解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法纪、权力与民主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廉洁办事的意识,以保障权力的规范运行;加强对村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明辨是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不可见利忘义,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积极探索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成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同时,应切实指导各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大中专毕业生、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现有的大专院校、行政学院、党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一批农村干部正规化培训基地,对村干部开展依法民主治村、民主兴村的系统性教育培训。
(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洁自律的长效机制。
廉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靠制度落实。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继政务公开之后的又一项“阳光工程”。它能从机制上防止不正之风的滋生,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权利,从而促使村干部依法治村、勤政廉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各项政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要把“村务公开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农村广大村干部公开村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把村务向村民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务公开作为考察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估时,对于村务公开做得好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在村务公开中敷衍了事,抱应付态度的,给予批评;对不及时公布的,有关政府机关应责令其及时公布;对拒不公布的,可建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罢免程序。
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只有公开,没有反馈,这样的村务公开,其意义要大打折扣。因此,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建立村民意见栏,让村民自己在反馈栏里写上意见;或建议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簿、意见箱等等以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沟通。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可由村民自己选出本村中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正义感强的人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村民对本村行使监督权,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在每次村务公开的前,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情况必须公布,并查明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公开程序的规范性以及是否存在避重就轻现象。
(三)强化监督,形成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干部的行为如果不受监督约束,就容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谋私的工具。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监督,建立起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
一是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的监督。上级必须理顺村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总,组织、民政、涉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体制,将村干部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监督的职责,对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加强农村内部监督。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适当分解权力,重大的事项应由集体决定,不能一人说了算。凡涉及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杜绝那种做决策由个别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现象,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群众民主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制约。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搭建反腐倡廉的教育平台。石门县先后在电视台、电台、信息导刊上开设了“廉政之声”“党建时空”、“条例专题讲座”、“石门人说石门事”等栏目,让广大村干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教育,效果显著。各媒体既要大力宣传村干部廉洁自律先进典型,加强示范教育;还要对违纪违法的现象和处理的结果及时报导、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要深刻剖析,加强警示教育。
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增强村民民主参政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改变农民从小百姓到国家主人、从农民到公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农民如果不懂法,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村干部就比较傲慢,就可能违法。因此,通过向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让农民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并学会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利,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能给村干部以无形的压力,能帮助村干部建立服务意识和问责意识,为保证村级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四)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村级财务人员管理。村财务人员也要象其他行业一样持证上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查纠不合理开支,控制和降低费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理财管人。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动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追究制度。村委要有专人分管财务,计帐和出纳要分开,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明细账,严格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杜绝白条报账、少支多报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坚决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对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是定期审计,加强管理。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村级财务账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处理办法。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不断优化推进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外部环境。
查处案件必须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的方针,既注重从健全制度上预防腐败,又要从典型案例上从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群众举报的案件,一经查实便从严处理。对以宗族、家族势力相威胁而控制村务的村委会干部,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对与流氓恶势力和黑社会势力相勾结,控制村务搞腐败的,一经发现,要坚决打击。对于在协助乡镇政府从事有关行政管理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村委会干部,要按照2000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给予等同于国家公务人员犯罪时的刑罚。要通过教育与处罚,使廉洁自律的警钟长鸣。
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突出重点,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要打破情面,敢于查处,善于查处,以儆效尤,绝不能以情代纪,以情代
罚。要善于用反面典型案例来教育村干部,增强拒腐防腐意识。在对村干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村干部家属的定期联系,充分发挥“廉内助”的作用,做到警钟长鸣,使村干部自觉筑起拒腐防变之墙。
(六)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是促进村千部廉洁自律的重要途径。
村级债务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隐患,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常常导致基层干部违反规定挪用、截留上级拨付款物。因此,认真研究解决好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不良债务和资金运转困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债务势在必行。
化解村级债务要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相结合,与规范村级财务制度相结合,与开展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积极稳妥地开展村级债务化解。根据各地实践经验,采取“核、冲、收、改、剥、降、议”七条主要措施化解乡村债务较为切实可行。
“核”,就是清理账目,摸清底数,分类处理乡村债务存量,在此基础上核减村级债务。“冲”,就是理清村与农户的债权、债务关系,以账冲抵化解债务。对村欠农户、农户欠村、农户互欠形成的三角债甚至多角债,由村认真核实和积极协调,理清关系,办理相关手续,实现村与农户之间多角度冲减债务。“收”,就是分别情况,回收债权化解债务。首先严格男定税费尾欠,合理的保留,不合理的一律取消;其次明确清收重点,对乡村干部家属、亲戚以及富裕户的税费尾欠,加大清收力度,对困难农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予以减免,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对经教育无特殊原因不还公款的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强行清债。“改”,就是积极推进农村相结合的办法强行清债。“改”,就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化解债务。“剥”,就是将企业债务从村级债务中剥离出来,认真界定债权、债务关系。“降”,就是对民间高息债务降息抵债,对银行贷款要停息挂帐。“议”,就是经群众讨论评议,用一事一议筹资或“两工”化解债务。
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村干部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村干部能够集中精力把农民的事情办好,而不必担心退位后没有生活保障,从而产生干一届捞一点,捞一点算一点的想法。
一是政治上坚持评优评先向村干部倾斜,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坚持推行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在常德的临澧县就有6名村干部被录用到乡镇任职。每年开展评选“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活动。
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村干部补助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落实村干部的待遇,有条件的乡镇可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助标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可由乡镇按村情分类调剂分配,重点倾斜村集体经济收入差的村。同时,通过开展“下基层日”、乡村夜话等活动,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村务,珍惜岗位,增强责任意识。
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对村干部逐步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优惠等政策,将退任后的村干部纳入社会保障,为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第三篇: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干部的廉政建设事关重大。“大”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其一,村干部直接面对的是一个村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的群众,如果他们不廉洁,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群众思想上的反感,并由思想上的反感导致行动上的反对,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一个地方不稳定,乱哄哄的,什么小康啊、和谐啊、增收啊,都搞不成了。其二,我们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党员,如果他们身上不干净,一头的“小辫子”,群众一抓一大把,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声誉,进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其三,对村干部不廉洁的问题,如果不管不问,最终会害了村干部自己。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加强村干部的廉洁建设,文章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第一,认识要提高。要彻底摒弃“民不告官不究”的观念,各级党委要把村党支部的廉政建设纳入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之中,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第二,积极探索村干部廉政建设的机制。法律规定,上级组织和个人不能罢免、撤换或调动村干部(特殊情况例外)。这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但这并不意味对村干部的管理就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多从贯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角度,来探索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问题。例如,为了保证选举能选出好人,领导机关完全可以在选举的设计和程序安排上做得更科学,如此等等。第三,强力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群众的民主觉悟提高了,腐败现象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是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村干部的廉政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三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于此,2004年以来,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对衡阳市的石鼓区、耒阳市、祁东县,衡东县,永州市的祁阳县、东安县,株洲市的荷塘区、天元区、醴陵市和常德市的临澧县、石门县等4市11个县55个村的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对象既有处于城郊结合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千部,也有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干部。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进村入户,有针对性地召开市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党政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及普通村民等各个层次的座谈会53次,直接访问村干部195人,访问村民571人,调阅村务档案、帐册50多卷,各种资料60多份。本文力图通过这些调查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村干部为政不廉的主要表现、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推进当前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对策。
村干部廉政建设的现状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村级组织近4.6万,“村官”队伍达20多万。其中,我们所调查的4市的村干部总数为7.02万,党员5.51万,党员村干部占78.49。“村官”拥有广泛的权利,管理着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行国家的某些管理职权。由于“村官”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的是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认真做好新时期农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常德、衡阳、株洲、永州4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村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近年来,4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6号文件和[2004]17号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村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些措施主要有: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干部队伍法律素质,增强村干部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意识,各地广泛开展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普法网络,构建县法制总校、乡法制分校、村法制教育夜校、组法制学习室、户法制学习园地五级普法网络;不断创新农村普法载体,从1997年开始,各地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五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专家学者等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据统计,近3年来,4市共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327场次;重点抓好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衡阳制定了全市2001年—2005年村干部培训规划,重点辅导《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讲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内容。教育培训的深入,使村干部普遍增强了廉政建设的意识。
二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我省自1990年开始民主选举村干部,特别是从1996年第三届换届选举开始,普遍采取直接(海选)方式,使违法乱纪的村干部大部分落选,大多数村的选举呈现出如常德石门县的“五多”现象,即党员当选多,比例高达80;一肩挑的多,多达70;一次选举成功多,比例为95;年轻干部增多,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近3岁;学历高的多,高中以上学历占50以上。直选的成功,从源头上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地普遍建立了协调机构,积极完善“三会议”、“两小
第四篇: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省地勘队伍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省地勘队伍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受到制约,已经影响到地勘单位的安定,影响到我省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分析问题、掌握实情,促进全省地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由我厅牵头,与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国土资源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就全省地勘队伍现状与发展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召开多层面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了两个多月的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省地勘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我省省属地勘单位包括地矿、有色、核工业和煤田四
个地勘局,拥有61个二级地勘单位;全部职工4192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2689人,占职工总数的54.12%,在职职工19236人,占职工总数的45.88%;资产总额221940.24万元,其中:负债117421.13万元、净资产104518.1万元。四个地勘局原都属中央在*全额预算拨款事业单位,2000年前后下放我省实行属地化管理。
50多年来,我省地勘队伍艰苦努力工作,在全省发现矿产141种,发现各类矿床(点)6000余处,探明储量价值1.22万亿元,在已探明的矿产中,钨、铋、普通萤石、海泡石、隐晶质石墨储量居全国之首,为湖南赢得了“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的美誉。地质勘查极大地促进了矿业开发,截至2004年底,全省建成矿山6810座,矿产采选业从业人员近50万人,总产值140亿元,矿产品出口占到了出口总额的20%,因矿山开发而兴建的城镇上百处。我省地勘队伍在全国享有盛誉,有7个地质队曾获“国家功勋地质队”殊荣。核工业地质局在我省找到了全国第一批铀矿,并通过土法炼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做出了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勘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地勘队伍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包袱沉重。全省地勘四局拥有一支过于庞大的队伍,总人数达4.2万人,其中离退休22689人,占到了54.12%,未来五年还将有2000多人陆续退休;在职19236人,其中只有30%的人员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达到1:1.2。在职人员中待岗和提前退养人员达6577人,占在职人员的34.2%,剔除离退休、待岗、退养人员,四万 多地勘职工仅30%在岗。各单位离退休人员负担较重,如建立于1955年的核工业地质局2004年离退休人员费用达7143万元,占到了整个事业费拨款的54.3%。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工作条件差,矽肺病、血吸虫病及工残人员412人,因公死亡职工遗属221人,每年支付该部分人员的工资、抚恤费、医疗费就多达900万元。地勘队伍历史欠帐较多,主要是缺乏社会保障条件,失业、医保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能纳入省直事业单位统一规范,长期遗留的职工工资待遇、医疗费欠帐、基地搬迁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地勘队伍发展。据调查摸底,4个地勘局医疗费欠帐累计3200余万元,基地搬迁资金缺口达3.17亿元。全省地勘队伍住房改革都因补贴不到位大部分没有落实,如省地矿局职工总户数9235户,没有按政策参加房改、住房没达到标准的就有4064户,占到44%;并有占总户数1/4的2485户还居住在六、七十年代干打垒平房中。一些老职工认为自己艰苦奋斗一辈子,单位进城难、儿女就业难、孙子上学难,是“献了青春献子孙”,情绪比较低落。
(二)投入不足。一是中央财政下放基数安排不足。煤田、地矿、核工业局、有色地勘局,于1998年至2000年间先后下放实行属地化管理。
地勘四局下放情况一览表
单位
下放时间
下放人数
下放基数
(万元)
人均基数
(元/人)
省煤田局
1998年
5780
4340
7508
省地矿局
1999年
1918
11722
28979
省核工业地质局
2000年
9996
9722
9726
有色地勘局
2000年
7430
7711
10378
地勘四局属地化后,省财政对地勘四局调资按离退休人员增资100%、在职职工增资70%(其中煤田局100%)追加了基数,但由于先天造成的预算缺口过大,人员过多,人均预算水平一直偏低。如地勘职工多次上访反应的210元问题,实际上就是省里1994年定的月误餐费人均60元和1997年增发的月生活补贴150元。当时省里规定,60元月误餐费只给政策,来源由各单位自行解决;150元月生活补贴财政给一部分,各单位自筹一部分。省直单位执行这210元补贴时,地勘单位当时还没有下放到省属地化管理,下放属地化管理时中央又未认可该项补贴。如果现在应地勘职工要求,由省财政将这两项补贴按省直全额预算单位发放的标准打入工资,省财政对四个地勘局需增加预算基数10565万元。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逐年减少。地勘投入长期以来是由中央大包大揽,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后,中央投入已只限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对关系地方矿业经济发展的地勘工作很少投入。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前的1995年-1999年五年时间中央给地勘单位的项目经费拨款为3.2亿元,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后的2000年-2004年五年时间中央给地勘单位的项目经费拨款仅1.5亿元,同比减少1.7亿元,减少53%,而省地勘投入机制又尚未建立起来。目前全省真正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含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的仅1641人,只占到在职职工工总数的8.5%;2004年四个地勘局实现经营收入8.73亿元,其中地质找矿业务收入(含商业性地质找矿收入)仅4616万元,只占到5.29%。找矿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危及到我省矿业开发和发展。据有色地勘局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省已关闭大中型矿山,造成近10万矿工下岗,若从市场矿产品需求和资源潜力看,只要前期地质勘查投入适量资金,这些矿山都还远远没到关闭的地步。
(三)体制不顺。一是从地勘系统看,专业力量分散,工作和建设重复,无序竞争。我省四家地勘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队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以地质找矿为例,四家地勘局都分别设立了地质调查院,找矿技术力量分散在全省若干个地质队伍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相互争资金和项目,有关方面分配项目和资金时不得不平衡、照顾,降低了地质勘查投入的有效作用。特别是地勘四局所属的各地质队,基本上都从事地质找矿、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务,仅郴州市区就有从事相同业务的5支地质队,资源配置严重重复。二是从地勘单位看,事企并存的体制弊端严重。四个地勘局基本实行局队体制,局和队都是事业单位,按事业机制运行,队以下众多的公司、工厂、实体大都按企业办法管理。地勘单位以事业单位身份获得财政拨款,同时在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用于补充地质事业费的不足,维持着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四)发展乏力。以地质队为基础的地勘队伍大体情况相似,基础条件薄弱,设备老化,人才匮乏,基础设施陈旧,经营性资产少。近年来,通过地勘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地勘经济在市场机制运作、经营理念创新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地勘企业的创立由事业费投资形成,办好了,利润被庞大的队伍吃掉,本身没有积累或很少有积累,一旦需要更新改造,又要申请地勘费投入;办得不好造成亏损也要由地勘费补贴维持;维持不下去时,又退到事业上来。负盈不负亏,没有破产问题,难以形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二是没有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局下辖众多地质队,地勘经费分散、有限,所办的企业多是规模小、技术简单、功能雷同,缺乏竞争力。三是管理滞后。相当多的地质队企业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分,人员不精干,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推进地勘队伍改革十分必要
我省地质勘查队伍作为全国地勘实力最强的队伍之一,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积极引导、支持地勘单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改革重组摆脱困境,各自找准优势重新发展壮大起来,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务院对地勘单位改革有明确的要求。1999年,在地勘队伍属地化过程中,以国办发〔1999〕37号文印发了《地质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中央和省一级保留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将其余地勘单位逐步改造成按市场机制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地勘单位企业化有一个过程,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央和地方都要对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国务院国办发〔2003〕76号文指出,对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大贯彻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力度,一方面努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营造好的改革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坚决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使地勘单位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
(二)湖南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地勘队伍的改革。地质勘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很强的工作。我国作为人口、资源和发展中的经济大国,90%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依赖于矿产资源,资源的永续利用只能走“自给为主、进口为辅”之路,因而立足于勘查开发本土资源来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地勘队伍虽然面临历史包袱沉重、队伍过于庞大的较大困难与发展危机,但这支队伍作为矿业开发乃至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目前,我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已日益突出,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能源供应吃紧,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新一轮煤炭开采热、有色矿山热又在持续升温。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地勘资金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结果带来资源储备速度远低于资源开发速度,矿产资源储量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探明量,导致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保障度大幅度降低。比如,2000年至2004年五年我省矿产采选业实现产值共计达592亿元,而这五年内包括中央投入在内我省地质勘探仅投入1.5 亿元。1958年到1980年全省平均每年完成钻探工作量55.9万米,20世纪90年代年钻探工作量下降到20万米,2000年至2004年钻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作量再次下降到每年2-4万米。根据地质勘查一般规律,发现一个矿床约需5-10年时间。因此可以说,过去一个时期是靠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勘探的资源老本,维系了矿业的迅速发展和满足工业经济发展之所需。象目前这种地勘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持续下去,将有矿山枯竭、矿业经济无以依托之忧。因此,引导支持地勘行业摆脱困境与重组发展,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维稳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不单是地勘行业本身的事,而且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社会大局。只有帮助地勘行业尽快走出困境,优化结构重组一支适应现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精良的地质队伍,进一步发挥其国民经济发展先行军的作用,才能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从缓解财政压力和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来看。我省省直全额预算单位总人数约13.86万人,地勘四局就达到4.2万人,所占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队伍省级财政是难以完全负担的,必须推进改革,保留一块、搞活一块、剥离一块。另就地勘行业发展而言,根本出路是要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推进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地勘业务大量减少的艰难情况下,地勘队伍面向市场需求谋求新的发展出路,结构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行业实现工程勘查和基础施工业务收入5.63亿元,工业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2.64亿元,分别占到了其业务总收入的64.43%和30.28%;真正地质找矿的业务收入仅0.46亿元,还不到全行业收入的6%。因而从业务收入结构看,地勘队伍的主要力量已进入市场,主要困扰在体制不活、企业竞争力还比较弱。只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甩掉包袱和整合资源,使地勘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要求,依托其现有技术实力、设备优势和资质条件,彻底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三、推进我省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地勘改革
参照内蒙、广西等省地勘改革的成功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设想地勘改革要实行“并局、剥离、重组”。
并局。将现有省地勘局、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合并为省地质勘探局,作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地勘队伍的日常管理及改革与发展、改制改组和改造。
剥离。(1)剥离地勘队伍办社会职能,将现有学校、医院等按属地和归口原则划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2)剥离离退休人员,比照企业单位政策进入省直社会保障体系,费用从地勘单位事业经费中切出;
重组。(1)在并局的基础上根据全省成矿条件和经济布局重新跨部门、跨专业实行行业重组,通过结构优化重组一支精干、精良的公益性地质找矿队伍,承担中央和全省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并参与商业地质工作竞争,队伍规模控制在1000人以内;(2)考虑到地勘四局经多年来的内部改革,已各具优势、自成体系,实施企业化、公司制改革分流时,依托原有基础和实业组建优势产业集团。(3)依托重组后的人员、资产和原办企业,组建新的集团公司:一是对能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和相关劳务、从事矿业开发的组建一批勘查或矿业公司;二是依托现有工勘施工公司,凭借相关的资质,组建一批勘查施工或路桥公司;三是按产业关联、专业优势,组建一批加工、实业等企业或公司。(4)对现有需重组的职工,依托重组后的资产和企业,比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对优惠的政策,转换职工劳动关系,将其所应得的补偿金直接转作占有企业股份,引导支持所在企业发展为股份制企业集团。(5)对目前已下岗人员且不能实行重组的,或由重组后的地勘局统一管理,负责其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相关劳动技能培训,进行再就业;或者直接进入社会低保体系,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管理,相关费用从地勘费中切出。
(二)建立完善地勘投入产出机制
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风险;通过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地质勘查有效投入,实现资源储量的探明量与消耗量平衡,增强我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根据湖南省地质勘查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需国家投资地勘资金7.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亿元,省级财政5.51亿元,即平均每年不低于1.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主要从财政预算内拨款、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中解决。一是要建立国家投资形成的矿产地以市场竞争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制度。凡属国家投资(包括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资)的地勘项目,项目结束后注销探矿权,选择有利时机投放市场,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代表国家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开出让探矿权或采矿权。各级财政获得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大部分用来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投资。二是要建立收购储备矿产地制度。鼓励地勘单位和其他社会投资者寻找矿产资源,形成的矿产地由国家收购储备,然后再以竞争出让的方式有计划地投放市场。三是要建立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益分配制度。地勘单位发现的找矿靶区、承担的国家地勘项目,在发现或探明有进一步勘查或开采价值的矿产地后,如国家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则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益分成,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地勘单位多找矿、找好矿,发展和壮大地勘经济。四是要积极调整地质事业费支出结构,加大地质事业费用于地质找矿和注入国家资本金的比重。
(三)妥善解决地勘队伍遗留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两项补贴”问题。“两项补贴”即我省1994年开始发放的每月60元的误餐费和1997年开始发放的每月150元的生活补贴费。“两项补贴”在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已执行10来年,并已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统发范围。去年以来,由于“两项补贴”问题引发地勘职工多次群体性上访,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一次性拨款和调增基数,使矛盾有所缓解,暂时稳定了群众情绪。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按人均每月210元进入预算。由于地勘单位财政保障度较低,其经营收入一时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难以有较大的发展,靠自身不可能解决210元问题。考虑到年初已对地勘四局追加了基数1050万元,我们建议由省财政从今年开始分两年追加基数9514万元,彻底解决困扰地勘四局的210元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地勘单位财政拨款基数,也有利于地勘四局推行改革。
二是逐步消化解决地勘职工住房补贴问题。按照国办发[2003]76号文件,根据省、市两级房改部门测算审核,四个地勘局房改需支付住房补贴总计达4.06亿元,盘子过大,靠省财政一次性集中解决难以承受,我们建议,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向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积极反映地勘四局的住房一次性补贴问题,争取中央能够予以解决。如地勘队伍改革顺利实施,不论中央是否解决此问题,地勘队伍都按省直事业、企业住房改革政策享受同等待遇,分三年消化到位。
(四)切实加强对地勘工作的领导。推进地勘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建议成立由省领导挂帅,人事、组织、编委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加的省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尽快研究地勘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对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地勘队伍解决职工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费欠帐、住房补贴、基地搬迁、历史债务等一系列的遗留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能,大力支持,加强协作,共同促进我省地勘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五篇: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干部的廉政建设事关重大。“大”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其一,村干部直接面对的是一个村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的群众,如果他们不廉洁,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群众思想上的反感,并由思想上的反感导致行动上的反对,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一个地方不稳定,乱哄哄的,什么小康啊、和谐啊、增收啊,都搞不成了。其二,我们的村干部绝大
多数都是党员,如果他们身上不干净,一头的“小辫子”,群众一抓一大把,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声誉,进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其三,对村干部不廉洁的问题,如果不管不问,最终会害了村干部自己。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加强村干部的廉洁建设,文章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第一,认识要提高。要彻底摒弃“民不告官不究”的观念,各级党委要把村党支部的廉政建设纳入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之中,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第二,积极探索村干部廉政建设的机制。法律规定,上级组织和个人不能罢免、撤换或调动村干部(特殊情况例外)。这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但这并不意味对村干部的管理就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多从贯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角度,来探索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问题。例如,为了保证选举能选出好人,领导机关完全可以在选举的设计和程序安排上做得更科学,如此等等。第三,强力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群众的民主觉悟提高了,腐败现象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是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村干部的廉政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三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于此,2004年以来,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对衡阳市的石鼓区、耒阳市、祁东县,衡东县,永州市的祁阳县、东安县,株洲市的荷塘区、天元区、醴陵市和常德市的临澧县、石门县等4市11个县55个村的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对象既有处于城郊结合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千部,也有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干部。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进村入户,有针对性地召开市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党政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及普通村民等各个层次的座谈会53次,直接访问村干部195人,访问村民571人,调阅村务档案、帐册50多卷,各种资料60多份。本文力图通过这些调查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村干部为政不廉的主要表现、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推进当前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对策。
村干部廉政建设的现状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村级组织近4.6万,“村官”队伍达20多万。其中,我们所调查的4市的村干部总数为7.02万,党员5.51万,党员村干部占78.49。“村官”拥有广泛的权利,管理着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行国家的某些管理职权。由于“村官”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的是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认真做好新时期农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常德、衡阳、株洲、永州4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村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近年来,4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6号文件和[2004]17号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村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些措施主要有: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干部队伍法律素质,增强村干部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意识,各地广泛开展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普法网络,构建县法制总校、乡法制分校、村法制教育夜校、组法制学习室、户法制学习园地五级普法网络;不断创新农村普法载体,从1997年开始,各地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五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专家学者等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据统计,近3年来,4市共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327场次;重点抓好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衡阳制定了全市2001年—2005年村干部培训规划,重点辅导《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讲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内容。教育培训的深入,使村干部普遍增强了廉政建设的意识。
二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我省自1990年开始民主选举村干部,特别是从1996年第三届换届选举开始,普遍采取直接(海选)方式,使违法乱纪的村干部大部分落选,大多数村的选举呈现出如常德石门县的“五多”现象,即党员当选多,比例高达80;一肩挑的多,多达70;一次选举成功多,比例为95;年轻干部增多,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近3岁;学历高的多,高中以上学历占50以上。直选的成功,从源头上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地普遍建立了协调机构,积极完善“三会议”、“两小组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听证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制度,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扩大村民参与的范围,全面落实“四权”。各地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常德市临澧县的“三级财权”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十公开”“四统一”制度,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代
表的“四有”(有职、有权、有责、有章)。
四是强化民主评议和审计监督。衡阳各县市区和乡镇狠抓“三个环节”:一是抓好民主评议,严格实施党员评议支部、支委和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及成员的制度,村支两委每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质询;二是强化审计制度。各县市区和各乡镇都成立了由纪检、经管、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村级财务审计小组,负责对村干部实行审计和离任审计;三是秉着“把农民举得更高,把干部管得更严”的精神,积极开展评选“农民喜爱的干部”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
五是加大了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永州市把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纳入乡镇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和村干部责任目标考核中,采取定期全面检查,不定期重点抽查等方式,严格考核兑现。对村干部违纪违规行为,坚持预防与惩治相结合,做到了有访必接,立案必查,违纪必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群众通报查处结果,达到了查处一起教育一批的效果。
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目前,4市大部分村“两委”团结协调,群众拥护,绝大多数村干部能不负村民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党支部”、“模范村委会”和以谢建国等为代表的优秀村干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省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但问题也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违纪违法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近年来,各地立案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主体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财务人员。衡阳市信访局2005年以来共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方面的问题225件次,反映村支书、村主任及村财务人员的问题的,占95。他们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或单独作案,或相互勾结合伙作案,这表明了村干部违纪违法人员由管物向掌权人发展的特点,违法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权型转化。
(二)经济问题突出,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在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中,经济问题最为突出。常德市第五届村支两委共查处涉及村干部的各类违纪案件442件,其中经济类案件410件,约占93;衡阳此类案件约占72;株洲81%;永州约占65。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贪占、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形式非法占有村民的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承包款等资金和物资。二是在村建集体工程、项目上吃回扣,拿好处。工程项目承包招投标不公开,搞“暗箱操作”。有的利用机会从中提高承包金额索要回扣。三是挪用公款,有的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以获取利息,有的公款私用或借给亲友使用。四是在国家和集体资产处置中如企业改制、资产转让等过程中非法占有集体资产。五是利用职权乘机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或受贿,不见礼不办事。六是财务管理混乱,吃喝挥霍,随意开支等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涉案金额不等且呈上升趋势,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如衡阳市石鼓区友爱村塑胶厂设立帐外帐多达350余万元,多次违规虚支公款谋取私利。
(三)违纪违法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地区特征明显。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多发生在两头:一头是经济较发达的城乡结合部;另一头是欠发达村。在经济较发达的村,村干部违纪违法主要表现为利用职权侵吞集体资产,在土地征收征用工作中非法或越权占用土地、变相买卖集体土地、侵占集体土地征用资金。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村,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较为集中在:一是以势压人,恃强欺弱。一些有权势、宗族势力的村干部信奉“拳头当权”,侵犯村民人身权益;二是滥用职权在土地转让、租赁、承包、处理纠纷、审批宅基地等方面索拿卡要,有的甚至挪用救灾救济、移民、扶贫等专项资金,如常德澧县三岔河镇某村原村支书2002年至2003年贪占挪用移民建镇专项资金达10万元之多。
(四)作案手段复杂多样,隐蔽性强。从作案方式看,村干部采取的手段复杂多样,有的相当隐蔽。其违法手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经手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的便利条件,直接贪污挪用;或利用小金库截留款项不入帐,进入小金库或体外循环从中贪污挪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或以发补助、奖金的名义集体私分;或借招待客人、跑项目、拉关系、购物资等事项,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等等。在违法主体上联手作案突出,各地查处的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的案件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作案。主要表现为领导集体私分公款,村支书、村主任与经管人员合流贪污,主要领导和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共同贪污等。如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某村原村支书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侵占公款3.9万元,并伙同会计设置帐外资金近9万元。
“村官”虽小,然而一但发生蜕变,其危害性却极大。山于村干部工作面向基层,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触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深恶痛绝,因此最容易激起民愤,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衡阳市石鼓区友爱村因村支书等干部的经济问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一直难以调和,部分群众以上访形式与干部对峙,矛盾不断升级,2003年就曾有13位村民集体进京上访反映村塑胶厂与村支书的经济问题等,影响很大,今年的换届选举仍受到影响,成为“难点村”。村干部的腐败,还是家族势力、宗派势力、黑社会势力的诱因和保护伞。一个人的腐败,常常搅得一个村鸡犬不宁,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村干部的腐败问题不解决,将使村无宁日,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决心割掉这个“毒瘤”。
村干部不廉政的主要原因分析
村干部腐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一)少数村干部综合素质较低。
衡阳市石鼓区计生局长刘卫国说,当前村干部年龄结构明显偏大,思想比较陈旧,后备干部严重不足。当前年富力强素质较好的、能胜任村干部的大都外出打工经商,在乡种田的大多综合素质较低。醴陵市官庄乡的干部反映,他们那里是"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部队,很难选出连长(村干部)、排长(村民小组长)和班长(村民代表)。我们这次重点调查了9个村57名村干部,小学文化的12人,占21.1;初中文化的31人,占54.4;高中以上文化的14人,占24.50问卷调150名村民对村干部的评价,认为村干部能胜任或基本胜任本职工作的27人,仅占47.4。调查中发现,确有不少村干部因为他们文化不高见识不广,而造成工作被动,甚至违法违纪的。在谈话中,近半数的村干部对村民自治、合同法、会计法、纪检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党的农村政策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懂。他们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工作中常常搞“公私兼顾”、有的还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如永州市东安县横塘镇某村支书平时不学法,遇事不懂法,多次截留、挪用公款5万余元用于本人建房、小孩读书和赌博,直到立案后,才知道触犯了法律。少数村干部思想道德水平差,政治素养不高。这些干部的公仆意识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不牢,特别是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有的私欲膨胀,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日常生活中,能占则占,能捞则捞,奉行我就是法,权(拳)就是法的原则;有的村干部为官动机不纯,他们认为担任村干部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能多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财务的钱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
(二)村务公开在少数地方未落到实处。
我省1997年起就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此后不断强化。然而,在一些地方,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彻底”、“全程”、“全面按时”的村务公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的村只是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写进村务公开栏,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政务、事务而对反映权力运作的重点内容却巧妙回避,如涉及到村提留款、集体经济收益的使用、村干部的报酬、土地出租承包、宅基地使用、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村民十分关注的内容不公开;有的村对群众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明细支出项目不公开,群众无法知晓,难以发现漏洞;有的村则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是公开后对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公开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我们调查的55个村,有村务公开栏的43个,占78。村务公开较好的占24;一般的占63;自2003年以来既无公开栏、又未曾公开一次村务的占13。在村务公开的内容上,村民最关心的财务收支问题没有公开或只按会计科目公开,无细帐可看。313位村民(占调查人数的60.5)反映:“村务公开是做给上级看的,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
一些村民主理财小组名存实亡。衡东县泉新村胡义俊、彭直生等村民反映:“村里8年没有记过帐了,还谈什么帐目公开”。有的村主任和村支书兼任财务监督小组的组长,明显违反了省《村组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同时,村务公开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处理措施。在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上级对村务公开的规定太原则,不便于操作和监督。
(三)村干部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按照《村组法》,由选民管理监督村委会成员;按照《党章》规定,由党的上级组织领导管理监督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但是,党组织和选民管理监督村干部是困难的。就上级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哪个部门是管理村千部的主管部门,当前有关部门是按职能分工各管一块,组织部门管党建,民政部门管选举,农委(农经)管集体资产和离任审计,违法违纪归纪检监察部门,职务犯罪归司法机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对少数村归司法机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对少数村干部的种种问题各职能部门都管又都不管,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管理监督。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对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基本上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以常德市为例,该市基层农业经管站的编制一般只有两个人,平时应付各种报表都很紧张,兼顾村干部的审计工作就更吃力,遇上村委会集中换届(离任)审计,9个县市区3951个村,根本审计不过来。这些方面的漏洞为某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提供了可能性,也使一些“问题干部”的问题久拖不决。
不少乡镇领导认为村干部能办事就不错,不能要求过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对村干部监管有“三不”,即“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有的乡干部反映,依照法律规定,乡镇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政府不便对村干部进行监管,这是“不能管”;很多村干部是乡镇人大代表甚至是县人大代表,乡镇干部要接受人大监督,管多了对自己不利因此思想上有顾虑,这是“不敢管”;在调研中,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查处难度大,主要是人情干扰,有的乡镇干部与村干部有利害关系,所以“不愿管”。还有的乡镇干部在开展农村诸多工作中都要依靠村干部,拉不下脸皮来进行管理。重使用、轻管理的后果导致村干部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对村干部中违法违纪的问题,一些乡镇干部片面理解“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一味强调教育,导致执法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村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取决于举报的效果。常德市一位人大代表说,大多数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背后往往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一些群众意见大、媒体曝过光的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长年久拖不决。这一方面挫伤了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有些村干部自恃“后台硬”不怕查。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少数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
(四)资产财务管理混乱使村干部违法有机可趁。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农民担任,业务素质相对低下,多是凭自身经验来做,帐目大多混乱,村干部可趁机浑水摸鱼。有些村的主要干部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换届时不仅换村委会成员,财务人员也跟着换成自己的亲信,为他们违法违纪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白条子入帐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税收流失),而且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有些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出纳和会计不定期对帐、现金短款现象严重,而且存在大量用借据或白条抵库存的问题;有些村公款私存、公私不分,导致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财务票据管理不严格,票据不统一,开出的收据不及时入帐,造成个别村干部侵吞、挪用集体资金现象屡有发生。
三是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有些村在将集体企业、土地转让、出租、承包以及工程承包时从不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在发包时偏向亲友、有的搞假承包,有的村干部在集体企业改制、集体土地或房屋出租等公务活动中,有意损害集体利益,压低价位,使之成为收受贿赂和好处的“发财”之道。
(五)债务问题和保障问题仍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
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来源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附加税为主要资金来源。2005年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收入自行消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成为村级正常运转的唯一来源,村级收支缺口将会更大,乡村债务将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将更加艰难。据统计,湖南省近80的村没有任何经济积累,村平均负债18万元。不少地方规定,村干部借贷,谁签字谁负责偿还,因此,村干部看见帐上有钱就还债,甚至违规使用土地补偿费、直补款、救灾救济款,主要是垫付统筹款、抵充基础教育达标费、报销往年积累餐费等。如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某村原支书于2002年挪用市政府下拨的水利专项资金3万余元用于偿还个人借款和集体借款。2001年挪用农业特产税和镇统筹近6万元用于偿还各种债务。可见,久拖不决的村级债务问题,仍然是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一个诱因。
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无保障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原因。村干部无稳定经济收入,同时由于村级收入少、村级债务多,许多村干部不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的甚至一年辛苦到头,连最基本的误工补贴也难以兑现,倒还撂下一笔农业税垫付款。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就成了平衡心理的一架天
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怎样才能保证村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常德市临澧县等地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要管好村干部,“民选是关键,公开最有效,监督不能少”。其他地方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为村干部廉洁自律打好基础。由于《村组法》对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只有原则规定,容易使一些品行不良的人混入村干部队伍,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解决好选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明确候选人的条件。临澧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推选村干部的重要标准,主要坚持“四看”:一看是否廉洁自律,行为上过得硬;二看作风是否务实,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三看有无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四看是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认真总结,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参选人竞选条件、行为规范和村委会成员罢免等程序,促进农村民主选举健康发展和农村组织廉洁自律建设。
其次是要进一步抓好现任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端正其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加强对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正确理解公共权力的性质,正确理解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法纪、权力与民主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廉洁办事的意识,以保障权力的规范运行;加强对村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明辨是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不可见利忘义,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积极探索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成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同时,应切实指导各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大中专毕业生、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现有的大专院校、行政学院、党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一批农村干部正规化培训基地,对村干部开展依法民主治村、民主兴村的系统性教育培训。
(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洁自律的长效机制。
廉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靠制度落实。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继政务公开之后的又一项“阳光工程”。它能从机制上防止不正之风的滋生,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权利,从而促使村干部依法治村、勤政廉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各项政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要把“村务公开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农村广大村干部公开村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把村务向村民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务公开作为考察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估时,对于村务公开工作做得好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在村务公开工作中敷衍了事,抱应付态度的,给予批评;对不及时公布的,有关政府机关应责令其及时公布;对拒不公布的,可建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罢免程序。
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只有公开,没有反馈,这样的村务公开,其意义要大打折扣。因此,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建立村民意见栏,让村民自己在反馈栏里写上意见;或建议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簿、意见箱等等以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沟通。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可由村民自己选出本村中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正义感强的人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村民对本村行使监督权,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在每次村务公开的前,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情况必须公布,并查明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公开程序的规范性以及是否存在避重就轻现象。
(三)强化监督,形成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干部的行为如果不受监督约束,就容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谋私的工具。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监督,建立起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
一是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的监督。上级必须理顺村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总,组织、民政、涉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体制,将村干部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监督的职责,对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加强农村内部监督。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适当分解权力,重大的事项应由集体决定,不能一人说了算。凡涉及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杜绝那种做决策由个别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现象,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群众民主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制约。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搭建反腐倡廉的教育平台。石门县先后在电视台、电台、信息导刊上开设了“廉政之声”“党建时空”、“条例专题讲座”、“石门人说石门事”等栏目,让广大村干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教育,效果显著。各媒体既要大力宣传村干部廉洁自律先进典型,加强示范教育;还要对违纪违法的现象和处理的结果及时报导、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要深刻剖析,加强警示教育。
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增强村民民主参政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改变农民从小百姓到国家主人、从农民到公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农民如果不懂法,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村干部就比较傲慢,就可能违法。因此,通过向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让农民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并学会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利,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能给村干部以无形的压力,能帮助村干部建立服务意识和问责意识,为保证村级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四)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村级财务人员管理。村财务人员也要象其他行业一样持证上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查纠不合理开支,控制和降低费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理财管人。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动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追究制度。村委要有专人分管财务,计帐和出纳要分开,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明细账,严格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杜绝白条报账、少支多报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坚决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对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是定期审计,加强管理。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村级财务账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处理办法。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不断优化推进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外部环境。
查处案件必须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的工作方针,既注重从健全制度上预防腐败,又要从典型案例上从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群众举报的案件,一经查实便从严处理。对以宗族、家族势力相威胁而控制村务的村委会干部,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对与流氓恶势力和黑社会势力相勾结,控制村务搞腐败的,一经发现,要坚决打击。对于在协助乡镇政府从事有关行政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村委会干部,要按照2000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给予等同于国家公务人员犯罪时的刑罚。要通过教育与处罚,使廉洁自律的警钟长鸣。
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突出重点,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要打破情面,敢于查处,善于查处,以儆效尤,绝不能以情代纪,以情代罚。要善于用反面典型案例来教育村干部,增强拒腐防腐意识。在对村干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村干部家属的定期联系,充分发挥“廉内助”的作用,做到警钟长鸣,使村干部自觉筑起拒腐防变之墙。
(六)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是促进村千部廉洁自律的重要途径。
村级债务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隐患,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常常导致基层干部违反规定挪用、截留上级拨付款物。因此,认真研究解决好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不良债务和资金运转困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债务势在必行。
化解村级债务要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相结合,与规范村级财务制度相结合,与开展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积极稳妥地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根据各地实践经验,采取“核、冲、收、改、剥、降、议”七条主要措施化解乡村债务较为切实可行。
“核”,就是清理账目,摸清底数,分类处理乡村债务存量,在此基础上核减村级债务。“冲”,就是理清村与农户的债权、债务关系,以账冲抵化解债务。对村欠农户、农户欠村、农户互欠形成的三角债甚至多角债,由村认真核实和积极协调,理清关系,办理相关手续,实现村与农户之间多角度冲减债务。“收”,就是分别情况,回收债权化解债务。首先严格男定税费尾欠,合理的保留,不合理的一律取消;其次明确清收重点,对乡村干部家属、亲戚以及富裕户的税费尾欠,加大清收力度,对困难农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予以减免,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对经教育无特殊原因不还公款的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强行清债。“改”,就是积极推进农村相结合的办法强行清债。“改”,就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化解债务。“剥”,就是将企业债务从村级债务中剥离出来,认真界定债权、债务关系。“降”,就是对民间高息债务降息抵债,对银行贷款要停息挂帐。“议”,就是经群众讨论评议,用一事一议筹资或“两工”化解债务。
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村干部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村干部能够集中精力把农民的事情办好,而不必担心退位后没有生活保障,从而产生干一届捞一点,捞一点算一点的想法。
一是政治上坚持评优评先向村干部倾斜,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坚持推行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常德的临澧县就有6名村干部被录用到乡镇任职。每年开展评选“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活动。
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村干部补助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落实村干部的待遇,有条件的乡镇可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助标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可由乡镇按村情分类调剂分配,重点倾斜村集体经济收入差的村。同时,通过开展“下基层日”、乡村夜话等活动,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村务,珍惜岗位,增强责任意识。
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对村干部逐步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优惠等政策,将退任后的村干部纳入社会保障,为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