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爱情观念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4: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的爱情观念》。

第一篇:中国人的爱情观念

中国人的爱情观念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爱情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爱情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第二篇: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

2008年10月25日 00:00:34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中国人从遵从权威向平权开放的过渡,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在思想观念上的成果。□ 文 / 侯玉波

“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发展,使社会上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处理不当,将引起适应力的大崩溃。”这是阿尔温·托夫勒

在《未来的震荡》这本书中对社会变革与人的关系的阐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的观念的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所带来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具体到心理学术语上,就是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是思想启蒙的结果,而且也代表了人的社会适应性的增强。

◎从“遵从权威”向“平权开放”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把中国人塑造成了遵从权威的典型。杨国枢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权威取向时,对这一点做了生动的描述。他指出,中国人崇拜权威采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绝对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常常是无条件地崇拜,而且不加批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威是不会犯错的,或犯错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应该的,人们常常用“圣人也是人”来为权威的过错开脱。其次,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范围很广,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权威,那么在其它方面也会变成权威。这种权威泛化很容易形成“全能权威”的观念。最后,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在时间上也有绝对化的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威并无时间上的限制,家长永远是家长,老师永远是老师,“一日权威,一世权威”。改革开放前,人们对毛主席的态度就是遵从权威的典范。30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人,平等的思想已经成为每个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小平同志带头执行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就是这种平权思想的体现。看看现在的报纸和电视,老百姓对政府批评,学生对老师挑战,每个人都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放在30年前,是你想都不敢想的。因此,中国人从遵从权威向平权开放的过渡,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在思想观念上的成果。◎从“孝亲敬祖”向“独立自主”

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孝顺、增光、赡养、继承志业、侍奉在侧等一直是中国传统孝道的要求。中国人有“父母在,不远行”之说,尊老、养老、敬老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为了强化这种孝亲敬祖的观念,中国人一直把孝看成是一个人人品好坏的标准之一。一个缺乏孝道的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会被人嘲笑的。中国的家族主义就是以这样的传统组合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倾向,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体现在对家族的认识、情感和意愿三个方面:从认知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强调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以及家族荣耀;从情感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一体感、归属感、荣辱感、责任感及安全感;在对家族的意愿方面,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耐、顺从、为家奋斗、长幼有序以及内外有别等。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在运作上处处以家族为主,家族的荣辱重于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团结重于个人的自主,家族的目标重于个人的目标。在这里,家族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服从团体的原则主要限于自己的家族,因而是一种家族集体主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集体主义逐渐被强调个人独立自主的观念所取代。改革开放所造成的人口大流动,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观念变化的结果。在新一代中国人的眼里,地域、家乡、宗族等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而靠自己奋斗,不必在乎他人怎么看的观点则越来越清晰,现在的人们知道,只要自己的行为不违背法律的规定,别人就无权指责。从我们所谓的80后、90后以及“非主流”身上,更容易看到这种转变。

◎从“安份守成”向“积极进取”

传统的中国人相信宿命,所以强调自守本分,与人无争、逆来顺受、不求进取和依赖亲友。这种宿命观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基础,只有相信自己的命运是上天决定的,现实中的人才不会有非分之想。从陈胜吴广发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历代统治者都采用的是愚民政策,让老百姓安分守己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老百姓就想尽千方百计来发展和别人的关系,通过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并且在做人的时候要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地避免冲突。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依亲疏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人们往往依据与他人不同的亲疏程度决定利益的分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强的互赖性,与他人发展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互赖性引起的回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肯定以及鼓励自主创新,使得人们对关系的依赖大大降低。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个人积极努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所表达的青年人追求、迷惘、愤怒和反叛,到超级女声的PK规则,不仅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个人的关注,而且从客观上也推动了社会的革新。

◎从“宿命自保”向“尊重情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明哲保身、凡事利己而又靠运气的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直是中国官场的通行准则。所以中国人一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明哲保身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不做事就不会犯错误,不犯错误就会不断升官。但改革开放真正意义上冲击并且改变了这种观念。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以及成就体现价值的观念使得新一代的中国人不再宿命自保,而是在发展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尊重情感观念的结果,这种观念强调以真实的感情作为交往的依据,而不再看重外在的身份和地位,强调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观,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打破终身制,能上能下以及各种各样的准入制度,都体现了这种现代特征。

◎从“男性优势”向“男女平等”

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女有别、女不如男的观念一直制约着女性的自我展示。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像武则天那样的杰出女性,但封建文化对女性的制约和贬低却一时也没有停止过。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倡导男女平等。改革开放给中国男女平等提供了一个最为广阔的舞台。一方面,社会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不论男女,只要有能力就给你机会。比如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女性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尤其是独生子女制度的诞生,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社会生物学家用性别比例来说明男女平等的机制,他们认为一个适当的性别比率是男女平等的基础。现在的独生子女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男女平等的含义,男孩女孩都一样已经被人们普遍所接受。

以上五个方面的变迁,正是中国人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历程。这种转变与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总结出的个人现代性特征有相似之处。英克尔斯认为,现代性包括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个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重视生活和工作的有计划性;尊重事实和知识;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主张平等相处,追求自由和民主等。尽管不能把两种观点完全对应起来,但一些主要的思路还是很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观点不是把传统性和现代性对立起来看,而是把二者统一在每一个个体身上。认为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既有传统的影子,也有现代的特征,这种所谓的对比只是看传统性和现代性表现的程度。并且,随着人们对文化和传统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断地意识到并不是现代性的特征就比传统性的特征好。比如对孝道观念的认识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在特定的时候我们把孝道当作封建糟粕批判,但现在我们慢慢地认识到孝道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维度,它是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五个方面的变迁的程度也是不平衡的,平权和平等的观念变迁的程度高,而和人际关系有关的观念的变迁则程度低一些。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的30年给中国人的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有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这种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实践的基地。正如媒体在看待北京大学1993年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推到南墙,而2001年又重建南墙时的态度那样,推到是创新,重建则是又一次创新。(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第三篇:误导我们的爱情观念的感想

细数那些一直误导我们的爱情观念

本人的一些体会: 1.天涯何处无芳草

每当陷入感情危机的时候,很多劝分的人都会说类似的话,什么“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女人满大街都是”、“要一切向前看”等等。造成不良心理暗示:我能找个更好的,所以现在的感情不要也罢。这样会让一个人丧失理智,从而放弃对现状的客观分析,放弃对感情危机做出努力,进行挽救。然而,现实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你放弃了这段感情不一定能找个更好的,甚至找个差不多的都很难。要知道,感情,经历得越多就越没有最初的感觉。

2.靠事业来振兴感情

有些朋友在感情受挫的时候,常化悲痛为力量,把精力转向事业。甚至很多长者认为,你事业有成,就能拥有感情,或者就能挽回当初的感情,或者能寻觅一份更好的感情。有人干脆就把事业当成自己在感情上的筹码。造成不良心理暗示:认为事业决定着感情。但现实并非如此。

一、有些人就是很纯粹,只看重感情而不看重事业,至少不以事业当标准来寻觅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你苦心经营的事业对他/她而言就如粪土;

二、可能有些人不纯粹,他/她会认可你的事业,但是这样的感情你认为纯粹吗?他/她找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这个人的事业?

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人认为,这种想法很聪明。能让你不断地“自我提高”,把感情玩弄于股掌之上,很有成就感。造成不良心理暗示:这种观点看似很“成熟”,实际很幼稚,它让你失去了对感情的判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以一种挑剔的目光来审视感情,总觉得还有好的,常会让你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再一个,有人持这种观点,纯粹为了玩弄感情,这会让你在内心深处淡漠责任,到头来,想要认真的时候,追悔莫及。

4.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半会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感情都有机会挽回。造成不良心理暗示:不珍惜感情,或者对感情关注度不够,或者对感情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怠慢,因为他们认为“可以挽回”,但是,现实是,有时候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一回首就是一辈子。或者,有些关系即便是可以挽回,但情犹如破镜,该如何重圆?

5.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说实话,很多人在处理自己感情问题上缺乏独立性,要问父母的意见,要听朋友的看法,还要在乎人前的面子。尤其是女生,对闺中密友的看法尤为关注。造成不良心理暗示:总觉得恋爱中人智商为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殊不知感情方面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的意见再好,也是仅作参考,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性,自己要有自己的主意。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下帮助

第四篇:“人情”社会视角下中国人的法律观念

“人情”社会视角下中国人的法律观念

摘要:当代中国的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精神与人情社会的传统文化并存的特殊法治文化。人情观念是中国社会法治文化的传统和重要特点,也是当今中国法治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今日之中国,人情观念伺机变通法律的运用,存在于暗处,挑战司法公正。要从立法、司法改革、加强法律监督和增强司法人员素质方面入手,才能更好的平衡人情社会与司法公正。

关键词:法治文化“人情”观念 人情社会 法律监督 法治精神

一、法治文化与中国的法治文化

(一)法治文化的概念

法治文化,是一种以“法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是深深扎根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个人生活中必须贯彻始终的文化和精神,是人们普遍借以行动的生活样式和社会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借鉴人类法治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体现出的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规范化、社会化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活动。

(三)“人情”观念下的法治文化

“人情”观念作为法律观念的一种,自古以来便对中国人的法律心理影响深远。“法理不外乎人情”这种法律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作为中国特色的一种法治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司法理论及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人情社会与其影响下的法律观念

(一)人情社会

人情社会指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构成的一定利益集团的社会关系。单从“人情”一词看,不能简单判断人情社会的是非对错,“人情”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含义,比较容易混淆和误解,比如“讲人情”和“讲私情”“拉关系”“走后门”并列时,再主张“人情大于王法”就是歪曲和非正义的。

概括而言,人情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家族私有化。人情在社会交往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亲缘血脉产生的家族关系和朋友邻舍产生的私交关系,带有明显的私人性。

第二,社会裙带关系。家族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年关系,同乡关系等几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以金钱为编织绳,以人情为助推剂的严密的社会裙带关系网。

第三,历史文化传统的惯性。古代宗法制度使人们的家族观念极强,家法,族规等观念深深地融入在历代民众的血液里。这种巨大的惯性也就成为当代人情社会的显著特征。

(二)“人情”社会影响下中国人的法律观念

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仍然未能建立现代法治社会。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现在仍然深受封建因素的惯性――人情观念影响,且其影响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法律观念极具特色。在“人情”观念影响下,中国人的法律观念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1.目前中国人淡薄的法律观念

(1)对法的理解。法律被视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是“阶级法”。人情社会里,熟人之间有点事用不到法律,比如借款,口头说说就行,大家都知根知底,签订合同有时候甚至被看做“不给面子”。

(2)对法的本位的理解。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律的遵守应该包括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两个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认为法律的遵守仅仅是履行义务,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未得到较大改变。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性。

(3)对法的独立意识的理解。我国的司法独立是相对的、有限的。我国的司法独立规定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司法机关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同级的立法机关,法官不仅不能独立于法院,而且法官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司法不能完全独立也体现了中国人司法方面法律观念的淡薄性。

2.中国人情观念在诉讼中的体现

(1)中国人诉讼的人情化。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要使裁判结果符合人情,为使当事人所接受并真正地解决纠纷等因素,不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作出超出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判决和裁定的行为。

(2)无讼的追求。中国封建社会是自己自足的农业社会,加上受“家国同构”宗法制度的影响,人们活动范围小,案件发生时能忍则忍,不能忍宁愿找人调解也不打官司。

(三)“人情”为重法律文化的弊端

在法治国家的大环境下,人情并不会公然与法律对抗,却以潜规则的形式暗行于法律之下,寻找机会变通法律的运用。

1.人情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冲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法治社会里,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人情观念里,法律对有些人在有些地方却不适用。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法治社会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隐而不彰且无所不在的人情传统的惯性影响,在许多方面使法治精神大打折扣。

2.人情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冲突性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实现优胜劣汰、节约社会资源和机会的目的,社会机会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是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的。若让人情观念来染指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合理流动,则公平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起来,且必定会滋生腐败。

3.人情社会下百姓对司法机关执法整体的信任和拥护亟待加强

法国著名学者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违法行为更可十白,不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判决则把水源给破坏了”。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加强是十分必须的,公平合理公正的裁判使得百姓会对司法机关执法能力产生信任,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增强,司法公信力形成。然而,当今的各种不良社会认知却加剧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的丧失。

三、人情社会下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建议

(一)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先制定“良法”。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不能存在法律空白、法律>中突等现象,做到法律体系协调统一,使法律更加符合公民的现实生活,有效地避免了法律自身成为制造利益>中突和社会矛盾的根源。其次,要求立法走向民间,走入民众,对人情观念持适度宽容的态度,剔除人情社会中的糟粕,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强法律的亲切感。

(二)深化法律体制改革,严格法律实施

1.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格法律适用

首先,要绝对地坚持司法公正。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损害法的权威,一方面破坏法治社会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导致人情的泛滥,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司法制度,完善司法公正。其次,要致力于提高法官素质,使其在司法审判活动能够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此外,法官还要合理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对案件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情做出判决。

2.司法实践中均衡情与法的关系

首先,加强司法机关内部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并强化执法责任机制,不断提高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特别注意执法的人性化、合法化、合理化,使之更加符合我们固有的良好的人情观念,发展灵活的非诉调节机制,如情理之中的调解、和解、协商、仲裁等。在判决书中,判决理由不仅要合法,也要陈情说理,通过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理由做出的判决结果,合情合理,更容易让当事人信服。最后,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保障侦查审判合情合理。

3.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法律适用和执行

首先,要强化过国家的法律监督,国家的法律监督在法的监督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最有效、最快捷的监督方法。其次,要多样化、法律化、合理化社会组织、新闻舆论和公民的法律监督。

4.完善司法主体选拔任用制度,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素质

关于司法主体选拔任用的法规制度必须科学、合理、明确。一要树立正确用人理念,本着“公平竞争,民主择优选用’,原则,任人唯贤。二要坚决抵制不良人情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三要加强监督,规范司法主体定期考核制度。

第五篇:浅谈中国人

浅谈中国人性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20年前由柏杨先生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中国大陆84年被禁,88年出版。

或许是被封锁消息的原因,或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关于这本书,我是直到高中才在书摊上见着,还听说是“禁书”。高中语文老师一直力荐这本书,课堂上也常常提到书中语句,这勾起我无限的兴趣。然而,时值高考,实在是狠不下心再去看一本、读一本、品一本书。于是到了大学才赶紧买下这本书。说来可笑,20年前被称“十恶不赦”的禁书,而今可谓风靡全国了。

切入正题吧,看这本书,我感觉到,柏杨为我们打开的关于中国人丑陋的潘多拉的盒子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完全合上。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但并非没有美丽的一面,看这本书要有思想准备,不然就会因事实的存在而入偏激了。

读后感慨颇多。

作为一个想要从言行修正自己的中国人、要想真正、彻底改变自己身上的劣根、劣性,那可是一项不小的压榨工程。对照着自己,还有身边的人和这个社会来读这本书的,每件事都深表赞同,万分佩服柏杨先生的敏锐洞察力和敢说敢做的精神。看到身边太多不平事和太多的问题。也常常感叹,但是又能怎样?只能自己尽力为之,希望可以做好自己,影响身边的人。

既然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我也来总结一下,柏杨先生所说的“丑陋”到底丑在何处。整本书或许也有细节为被我见到,但大体而言,书里体积较多的便是中国人的内斗、虚伪、自私、不团结以及没有规则、缺乏诚信。

柏杨先生真是一个智者,他话说的一针见血,让我觉得燥热、刺痛,但还是依旧茫然,我不知道我一个微小的力量能做些什么,是他的话让我觉社会变得透彻而麻木,我甚至觉得傻子的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

中国人向来喜欢和自己的同胞明争暗斗。这种明争暗斗争己持续几千年了,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一种不可缺乏并且与生俱来的斗争。总觉得在中国,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仇家,走在街上相对的都是冷漠的眼神,一些主动帮忙的热情总会被认为是图谋不轨。很多中国人走那都带着那虚伪的面具,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以面具这种方式示人,虚情假意的逢迎。虚假更象是一种礼貌,不可缺失。当这种风气蔓延开来的时候,真实的内心就已经被掩藏起来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一切倒置,并且我们习惯这变成常理的时候,我们以与真实己背道而驰了。

自私是人的天性,正因为人的自私才推动这个社会进步,我觉得自私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伤害别人利益的自私是一种与己、与人不负责的行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权利伤害另外一个人,没有责任感是我们的通病,所以很多人不会看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和扰乱了社会的秩序。没了原则,也就没了道德底线,利己却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那么人们之间只会不断的互相伤害,并且是无休止的伤害下去。

中国人漠视规则,不尊重程序。很是痛恨不守规则的人,多少事实证明己崛起的大国,都是有着严格的执行制度的,而中国有着太多的人情化的东西,已经严重障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人情大于法,这些事己是举不胜举了,百姓对此更是寄希望于情了。当然我们不能坚决否定法的作用,但它和冤假错案混在一起时,又是种什么味道?什么心情呢?

中国有众多的人基本没有什么信用度可言,就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已经比比皆是,领导、工人、平民百姓皆有,也许是中国人的缩影了。痛恨那些对自己和别人都不负责任的人和行为,信用的低下,是这个社会才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似乎做生意就是一定要欺骗别人才可以,有时我都怀疑把踏实做事的精神和诚恳待人的态度坚持下去,那会不会是个死胡同?

让我茫然。

咨询了父母与外婆:“对于中国人的个性,有什么想法呢?中国人丑陋吗?”

父母生存的时代是相同的,都在默认着这种变化。不同的是,母亲更寄希望于我们,相信我们这全新的一代将会改变这种变化;而父亲,一直以来十分认真,与我认真分析了当前局势,我归结为这几点:

一、中国无论从政治还是民情上都存有缺陷,这也是造成上述中国人个性的原因之一,若要改变,一定要从根开始;

二、对他人抱怨无用,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是中国大环境带来的,别国也有着各自的问题;

三、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他人。

外婆可以说代表老一辈人的思想,对于现状不住叹息,原来的人们远不是这番光景,没有那么多心计与名利猜疑。当然,这也与外婆生存的并非大城市有一定关系吧。

我的总结是对读后感得一点补充,不同时代的人,经历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总而言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确是十分值得一阅的。

如今柏杨先生已去,也用此文做一个小小的悼念吧。

下载中国人的爱情观念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的爱情观念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范文模版)

    中国人何炅 1、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 这是个季节 我们将离开 难舍得你 害羞的女孩 就想一阵清香 萦绕在我的心怀 2、栀子花开 如此可爱 挥挥手告别 欢乐和无奈 光......

    中国人的现代“七夕”爱情故事:爱情仍在征服距离

    中国人的现代“七夕”故事:爱情仍在征服距离 来源:新华网 由www.xiexiebang.com小编整理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

    当代中国人缺乏爱情和高离婚率的心理学原因

    当代中国人缺乏爱情和高离婚率的心理学原因 当代中国人的离婚率高了,有专家说这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崛起的表现,真实扯淡!中国人离婚率高的原因其实是来自严重贫富分化下的女人心......

    论唐传奇中阻碍爱情发展的门第观念

    论唐代传奇中阻碍爱情发展的门第观念 摘要:唐代是一个讲究出身、郡望、注重门第的朝代,这在传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本文结合社会地位、文化传统、婚姻关系、家法门风四个......

    文明中国人

    文明中国人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乃至中国带来沉重的打击,然而一段历史结束的时候,又是一段历史开始的时候,地震毁掉了四川人民的家园,却给中国点亮了一簇火把,让火把下的人民......

    《中国人》读后感

    实话讲,很久以来我就对林语堂的书充满好奇,渴望拜读之心已久,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中国人》这本书明显地透出作者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