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栽培灵芝正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栽培灵芝正名
核心提示:课题组成员赴四川灵芝的模式产地采集获得了可靠的标本,并采用ITS、IGS和rpb2三个基因片段对包括目前广泛栽培的灵芝在内的7个相关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灵芝与四川灵芝为同一物种。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的证据,四川灵芝被证明是目前广泛栽培灵芝的正确名称。灵芝自古称“瑞草”,作为传统中药被中华民族使用的历史已近两千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吉祥、如意、神圣、长寿等美好寓意。灵芝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被列为“草部上品”,现代医药研究也证明其对人体具有多种功效。“灵芝”在广义上包括分类学上的灵芝科及其近缘科属的种类,而在狭义上就是指目前已被广泛栽培的灵芝这一个特定的种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次成功人工栽培这一物种,目前其栽培技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省区,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并正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扩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年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真菌,其正确的科学名称一直没有得到澄清。
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灵芝的真菌学家邓叔群院士于1934年记录的4个灵芝种类中就包括了狭义的灵芝,并将其鉴定为“Ganodermalucidum(Cutis)P.Karst.”。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九十年代,分子系统学方法应用到了灵芝的分类研究中,中国栽培灵芝的名称受到了质疑。多个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国的“G.lucidum”与产自英国的真正的G.lucidum并非同一物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大型经济真菌课题组姚一建研究员早在1996年就对中国栽培灵芝的名称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了不懈的探索。最近,该课题组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该物种的上百份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比较,发现其宏观形态多变,而一些微观特征相对稳定。中国栽培灵芝与G.lucidum及其他具有似漆样光泽的相关的种类在微观形态上差别明显,而与1983年自我国发表的一个新种四川灵芝(Ganodermasichuanense J.D.Zhao & X.Q.Zhang)十分相似。课题组成员赴四川灵芝的模式产地采集获得了可靠的标本,并采用ITS、IGS和rpb2三个基因片段对包括目前广泛栽培的灵芝在内的7个相关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灵芝与四川灵芝为同一物种。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的证据,四川灵芝被证明是目前广泛栽培灵芝的正确名称。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58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立。40多年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学科齐全、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人数29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专业技术人员240人左右;在学研究生300余人及部分客座流动人员。
以微生物所第一任所长戴芳澜院士以及邓叔群院士、阎逊初院士为代
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是我国真菌学、放线菌分类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典著作至今仍在微生物学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以方心芳院士
为代表的老一辈工业微生物学家为我国微生物发酵产业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多年来,我所科学家在植物病毒、医学与动物病毒以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在国际国内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颇有造诣。
根据中科院创新试点工程的要求和微生物所的长远发展目标,确定了以微生物资源、工业与应用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及免疫为主要研究领域,旨在建立从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努力为提升我国微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目前研究所拥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设有微生物资源、能源与工业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分子病毒和分子免疫等研究中心和一个为科研服务的技术与信息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具有 40 万号标本的菌物标本
馆和一个国内最大的具有 17000 多株菌种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批准的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单位。同时还有一个藏书 6 万余册的专业性图书馆。
多年来,研究所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170 项,其中国家奖 29 项。发表论文 30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250 余篇,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杂志《 cell 》和《 Science 》等,出版专著 100 余部;申请专利 100 多项,授权 62 项。
在微生物研究所挂靠的单位有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微生物所和上述有关学会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菌物学报》及《生物工程学报》。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高校代码:99999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3号
联系电话: 学校传真: 学校址:
第三篇:研究方向和内容目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目标
研究方向
(1)(2)(3)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 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催化与转化
研究内容、目标
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
重要微生物资源的收集和评估:在物种、基因和元基因组水平上,系统调查和收集我国的极端微生物和放线菌资源,对所获取资源的遗传和代谢多样性进行评估,认识极端微生物及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我国重要微生物资源的储备,为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
极端古菌基本生物学过程及环境适应性:以极端嗜热及嗜盐古菌为模式,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手段,开展极端古菌基本生物学过程及环境适应机理的研究,为开发极端古菌资源奠定基础并提供技术手段;
微生物物种库和信息数据库:建立并不断完善重要微生物资源的物种库和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微生物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
微生物次生代谢及其分子调控:采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探讨微生物次生代谢途径及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提高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发掘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微生物多糖代谢及其利用:通过对模式微生物的糖组学研究,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学功能,建立抗微生物药物筛选模型,并为微生物活性多糖的开发创造条件。
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前期开发:利用现有和引进的筛选模型,从微生物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开展菌种改良、发酵提取工艺优化等研究,为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产业化提供技术。生物催化与转化
微生物酶:采用多种方法,从本室收集的微生物资源中,筛选具有生物技术开发前景的酶、特别是极端酶;通过对酶的分子改造、发酵及后处理工艺优化,建立有产业化前景的酶制剂生产技术。 微生物转化:通过菌种筛选和改良、发酵条件优化,建立微生物功能产物(例如:PHA、长链二元酸等)发酵生产的技术体系。
手性化合物生物合成与转化:通过筛选用于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中间体的新酶,建立新的手性生物合成及转化的技术。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4月
第四篇:《党规学》读后感:为党规研究正名
《党规学》读后感:为党规研究正名
袁嘉忆 党规研究小组
和其他专业的友人一起聚餐,席间他问我,你们这个党内法规专业是新设的,一部分原因是总书记现在重视治党管党,可有一天政策变了,你们何去何从?回来后深深反思自己,带着这些问题重读了《党规学》这本教材,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党内法规、甚至于党规学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作者:党规研究小组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2018年10月第1版
字数:350千字
ISBN:9787542664877
定价:58元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党规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注重自身建设,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已经提出“党内法规”概念,自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逐渐发展壮大。即使在没有党内法规这个专业之前,我们党就已经颁布了若干党内法规,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一系列详细规定。并且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管党治党、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在将来,不管国家政策如何变化,领导人如何更替,对党规的研究绝不会停滞不前,更不会后退。党规的研究虽然是新兴的一个学科,对党规的研究,不可能是昙花一现。
党规的正当性基础
党争民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特征,但是制度本身并不具备一定的合法性。孟德斯鸠和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政体是否优良不在于是一个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统治,而在于统治者是为了统治者利益还是为了整个共同体利益行事。麦迪逊也曾指出,“党争就是一些公民,不论是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利益。”党争民主制的价值不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集合利益”。
党导民主制,其主要表现为由共产党掌握国家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前进。党导民主制是一个先进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首先是一种引导式的民主,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内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充分反映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其次,党导民主制还是一种融合式的民主,它承认社会的多元性,并将多元性利益融合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再次,党导民主制是一种金字塔式民主,其轴心是共产党,外围是民主党派和其他团体,并有一定的层级关系。党导民主制上下联动、政治协商更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力量和政治团体之间的妥协,促进达成共识,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了长期保持党与人民形成的共荣利益体,就必须重视党的建设,也就必须有一套稳健运行、合理有序的党内法规运行体系。所以,党规研究任重而道远,有效的党内法规运行体系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修改完善。党规研究像其他研究一样,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走出资本主义法治误区
法治的历史告诉我们,法治模式是某个国家特定时期政治需要的产物,必将随着政治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是自治型法治,有几百年的历史,比较成熟,而这些国家又大多是发达国家,人们自然认为国家的强大与自治型法治之间有因果关系,也自然的认为所有国家都应当采用自治型法治模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走自治型法治道路就必然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共产党的领导与自治型法治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共产党的领导,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法治模式的选择往往处于回避状态,不能正视共产党的领导在法治中的地位。如果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法治中没有规范,这个国家不可能真正走上法治道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将共产党的领导权纳入法治的轨道,社会主义国家就永远走不上法治的道路。现如今我们应该按照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选择合适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走领导—管理型法治的道路,在宪法中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赋予党的领导合宪性合法性,为党规研究的正当性正名。
党规与国法的一体化建设
在分析了党规研究的历史渊源和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之后,接下来从党规研究最常见的问题“党规与国法的关系”入手,理解“党规严于国法”和“党规引导国法”。所谓“党规严于国法”,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作为一个先进党领导国家,管理自身建设的法规自然要求更严。按照党导民主制的政党制度逻辑,“党规引导国法”是一种必然趋势。党导法规对国法的引导作用实际上是党对国家领导的体现,党对人民的领导是一种引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
我认为对党规的研究,以及党内法规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它不仅顺应了时代趋势,更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是具有远大光明的新兴事物。我们有幸作为将它发展壮大的一代人,更应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努力学习,为党规研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袁嘉忆,中国政法大学2018级党内法规硕士研究生)
《党规学》作者介绍
主编:柯华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实效主义法学和改革哲学、党导立宪制、党导民主制和共同自由等理论的创立者。微信:Lawgame
副主编:杨明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专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党内法规。微信:ymycupl
编者:党规研究小组,小组于2016年在“党规之治”选修课的基础上由柯华庆教授组织成立,成员由来自法学理论、行政法学、纪检监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和青年教师组成。参编《党规学》的成员有:柯华庆、杨明宇、霍沛、田燕刚、郑阳、姚天宇、宋凯、戴小华、李画、卜令全、范不凡、宋晨翔、谭岗凤。
第五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新生入学须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新生入学须知
一、报到时间 2009年9月1日8:30-16:30,集中办理报到手续。请不要提前来所。有生管理规定》,报到时间最多推迟10个工作日。
二、报到地点及乘车路线
报到地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科院微生物所 乘车路线:(1)北京站乘地铁至安定门站,换乘328路中科院地理所站下车。
(2)北京西站乘695路中科院地理所站下车
三、自带物品及费用
1.本人近期一寸正身免冠彩色光面纸相片2张和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2张。2.请随身携带毕业证(学位证)、二代身份证、户口卡或迁移证,党员组织介绍信、共青团团员证等重要证件,切勿邮寄或托运。
3.由于需办理相关手续,请先准备好两个月的生活费。4.差旅费和行李托运费自理。
四、党组织关系转接
1.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必须是带有回执联的2007年新版方为有效,填写(团)级以上党委组织部(京、津、沪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组织部,中央各部委党委组织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机关工委组织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工委,部队师[旅]以上政治部或组织部)开具,将组织关系转到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组织部。报到时,将组3.从中国科学院京区单位来研究生院报到的研究生党员,可直接将组织关系转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组织部。
4.接收新生组织关系时间截止期:秋季入学新生为当年12月31日。超过部出据党员预备期间的现实表现鉴定,由党总支部盖章密封后交由本人。来研究生院报到后交所在院系党总支部。6.因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而没有就业的非应届毕业生预备党员,请要求组织关系所在地基层党组织(如人才交流中心),出具党员预备期间的现实表现鉴定;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预备党员,请要求所在地基层党组织按要求如实记载流动期间的表现,并加盖基层党组织章。转入研究生院时预备期已满并超过一年的预备党员,将不再讨论其转正问题。
五、户口迁移
1.户口迁移证上必须盖有迁出地派出所的户口专用章。2.户口卡或迁移证内容要清楚准确,特别是姓名要与入学通知书相符。如更改事宜。
3.“出生地”和“籍贯”两项中,须具体填写到XX省XX县、XX省XX市或直辖市(可以带县)。不能只写省(自治区),也不必填写市属的区、镇、乡。户口迁移证中各栏目必须填上有效内容。
4.请把户口迁移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户口迁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三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5.户口迁移证上的和本人持有的身份证中的身份证号与报考时的身份证号保持一致。如果发现有误,应及时在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予以更正。
6.未领身份证或者身份证遗失,请自行记录身份证号。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生部 邮政编码:100101,E-mail:edu@im.ac.cn 电话:010-64807592(韩老师)
预祝你来所顺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部二OO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