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德育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德”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现代化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注重对学生进行“德”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跨世纪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历史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要深入浅出地挖掘教材,认真备课,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怀。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注重对学生进行“德”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要数史论结合、古今对比等方法。例如:我们讲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段历史时,就常采用这种方法,然后着重指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中国人民生活在列强政治、经济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所吓倒。有多少仁人为寻求救国的道路而身陷囹圄,有多少志士为解救国人的苦难而慷慨就义。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名震中外的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命运,而只有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才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终于扬眉吐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史实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些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其次,在讲授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时,我们要着重向学生贯穿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哪一个朝代没有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更何况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些世界之最,更是枚不胜举。诸多事实表明:华夏儿女用自己的超人智慧,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中华大地成为世界文明的摇篮。通过对过去光照千秋的中华民族优秀科技文化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
再次,通过对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讲述,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今中外,杰出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既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报效祖国,曾前仆后继,甘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在讲述时,应让学生从这些人物中找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从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领悟做人的道理。比如:酷刑前,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林祥谦;年仅十五岁,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降的刘胡兰;“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张自忠等。通过对这些栩栩如生的典型事例的讲述,使学生从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中被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所陶醉,其爱国之心不引自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某些青少年中,出现了过分追求打扮、比吃比穿的现象。为此,在青少年中加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上无数模范人物的艰苦朴素事迹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精神对其启发诱导,从而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使他们自觉养成艰苦奋斗,不追名利、不求享受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历代有名的诗词歌赋,以及革命烈士的遗言、遗书等,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深化教材以外,还要进行启发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光彩夺目;各方面成就卓越辉煌;中国古代诗箱浩瀚,不朽之作彪炳青史,令世界各国叹为观止。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烈诗词,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集中反映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谭嗣同“为中国变法而流血牺牲者,请自嗣同始”,爱国之情何其壮哉。类似的史料举不胜举。教育学生爱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鼓舞,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好好学习的正确观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认真开辟第二课堂。针对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渗透性、蕴含性等特点,除了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外,还要注意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历史专题教育。比如:利用七一、十一等定期给学生做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在这方面,我们先后举行了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祖国的宝岛-台湾”等专题历史报告会。使学生抚今追昔,从催人泪下的史实中,受到一次次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注重 “德”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尤其对历史教师,更应该时时进行。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区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第二篇: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活动目的
校园文化在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的形成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持久的影响。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激励他们“面向新世纪,豪情意气发,苦练本领建中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团队精神。
2、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民族气概。
3、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进而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四、参加对象:三至六年级
五、活动内容
1、爱国主义主题手抄报
2、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比赛。
3、建设优良学风的主题班会。
爱国主义活动方案
坊子工业发展区罗都屯小学
2013.12
第三篇: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凤霞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必有的素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科教学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将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
1、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当堂教学到的名人故事,如讲“宋金对峙”时,同学们就在课外阅读《岳飞传》,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同学们就搜集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岳母刺字”让学生慷慨激昂,“**亭”让学生唏嘘不已,李四光抛弃国外的金钱和学位,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的故事,更使学生钦佩之至。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延续课堂知识,又增长见识,培养爱国情感。
3、看名人视频
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互联网弥补了这些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楚辞>》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4、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的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诗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的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经过多年实践,我觉得这些方法既可行,效果又好,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四篇: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活动方案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个性是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值此建国69周年,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决定在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活动。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感受祖国变化。
3.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构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构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活动主题:了解中国前进史,立志为祖国成才。
三、活动时间:2018年10月
四、具体安排:
1、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时间:2018年10月8日
2、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时间:2018年10月9日(各班自行安排)。
3、手抄报活动: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8日——10月14日(3-6年级进行)。
4、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活动时间:2018年10月10日
5、国庆征文:活动时间:2018年10月
6、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活动时间:2018年10月
《雷锋日记》、《赖宁的故事》、《雷锋的故事》、《赖宁的日记和作文》、《高玉宝》、《中国魂》、《党在我心中》、《董存瑞》、《英雄少年赖宁》、《祖国明天更完美》。学生自选1—2本。
7、“庆国庆、唱红歌”合唱比赛:活动时间:2018年10月12日,3-9年级。
8、爱国主题黑板报。各班于2018年10月16日之前完成。
五、活动要求:
1、此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做到紧密围绕主题,突出思想内涵。
2、各班按要求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活动。
3、发挥聪明才智和团队精神,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尽可能显示本班特色。
4、此次爱国主义活动宣传,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着力深化和拓展思想教育资料,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丰富活动形式,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改革开放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师生既怀爱国之情,又树报国之志。
印田中学 2018年10月
第五篇:注重学生习惯培养
注重学生习惯培养,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南部县铁佛塘九年一贯制学校刘海斌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林格在《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一书中指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进行过论述(1)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2)稳固性和可变性。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除。(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4)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①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人们也常说知觉的、认知的、情感的习惯。②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③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④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他特别指出,最后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而事实证明,好的学习好的命运确实离不开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需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基础教育阶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更为重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坚持听说先入为主
在入门阶段尤其要加大听说训练的比重。要求学生除了仔细听懂老师、磁带、VCD等的英语并认真模仿外,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课本中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目前,英
语广播、电视台播放的英语节目、英语辅导软件、网络上的有声材料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学习听说的机会。当然,学生不可能听懂这些节目的全部内容,有时只能听懂个别的词和句子,但如果坚持下去,你会感受到正规的语调、讲话的速度,逐渐培养语感。
二、要养成开口说的习惯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学习第一个字母起,就要乐于开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大声朗读单词,朗读句子,朗读课文。学习顺利时候,要朗读;学习开始感到吃力时,更要坚持朗读。学习课文时,尤其要把好开口关。每天早晨或晚上要坚持课文的朗读训练。较短的课文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较长的课文要坚持会改写成短文,并在写好短文的基础上口头复述课文。要养成课堂上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要养成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良好习惯。要养成在课内外说英语的习惯。可以利用学校的英语角、英语广播练习说英语。在遇到外国人时,不妨大胆地和他们谈几句,检验一下自己英语口语学得如何。
三、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同学们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英语是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学科,学生们每一次的课上积极发言都是一次听说的训练;其次,培养积极发言的习惯可以使同学们课堂上集中精力,对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至于脑子“开小差”;再次,课上积极发言可以使学生们对较难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要怕说错,不要当哑巴。因此,学生们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争取四十五分钟的高效率。
四、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充分道出了勤记笔记的重要性。老师讲课时,学生们要使自己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转。老师讲的内容都是语言规则、重点和难点,要及时记下来。这样,一方面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致走神;另一方面,以便课后复习,若有不懂,可及时询问。课外,记一些谚语、名句等,作为朗读的材料;也可记录一些生词,以便自己能常常地背诵、记忆。这样,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也可以记一些日记或周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每天课后要复习当天的内容。过一阶段,还要进行阶段复习,使学的知识在脑子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复习即战胜“遗忘”。复习计划要长短结合,粗略相宜。有的学生制定了长期的计划,但因种种原因,大多不能实现。建议学生制定一个短期计划,因为考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知识点要连贯。学生可在短期集中精力在一种题型上下功夫。比如:针对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集中复习动词的时态,掌握助动词、时间副词等在时态中的作用。通过这种短期复习,各种专项练习题就可迎刃而解。短期复习计划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六、认真完成书面作业的习惯
从字母书写开始,就要按规格的要求进行书写。初始阶段应该在规范的英语练习本上进行。要防止在白纸上乱写乱画。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好每一个字母、单词、句子,这对今后整个英语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单词潦草或不规范的抄写,对学习单词的读音有很坏的影响;马虎的句子书写对建立句子概念和识别句型也是不利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培养坚毅的学习毅力与刻苦的学习精神有极大的作用。
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获得英语单词的拼读能力后,学生即应开始自学。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等环节。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并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只将眼光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课前预习应该是既为新课做准备,又要初步掌握新课的词汇、句型和课文。预习时,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过知识的一面镜子,并力求找到与新知识的联系。这样的预习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在课后复习中,面对已学教材尽力回顾老师讲课的情景,要回顾老师的表情、板书、语言乃至老师的教法。养成这样的复习习惯,对学习英语大有意义。复习中尚存的疑难问题要在反复思考之后,及时请教老师、同学。课堂作业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自我解答疑难,更应立即回顾课堂情景,以提高自我反馈的效果。家庭作业应在复习的基础进行。同时要把家庭作业作为检查课堂学习的标尺。要善于养成把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习惯。轻易问他人或畏惧难题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
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同理,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想法。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为你“效劳”。好习惯,坏习惯,均是如此,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
总之,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每位英语老师都能按照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英语学习惯。
例如勤于思考习的培养可以这样操作: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中学时代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成果就是思考的结晶。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先认真想一想,改变学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遇到学习上的知识困难时随时翻查字典等工具书,而不是仅从老师那儿问答案。要求学生把平时在读书、看报时碰到不认识的单词、不理解的词语记录下来并及时翻查字典等工具书加以解决,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费力不大能给你带来巨大好处的英语学习习惯。这样做既帮助你理解了不懂的内容,又能扩大了词汇量,还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多功能英汉词典》、《现代朗文双解词典》、《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和上网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增长了许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