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注重德育
数学课堂注重德育
施波 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涌泉完全小学 邮政编码 441534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老师们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生和教师最大的优势,上出自己的特点,上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渗透
德育教育
正文: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因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思品课的教育大不相同,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一、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格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因此,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高尚的师德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师爱,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这种爱的内容包罗万象,最能体现这种爱的就是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建立这种责任感。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名同学走上讲台说下个周日是我妈妈的生日,我要用攒下的45元钱给妈妈过生日。妈妈爱吃水果,我想买些水果,我知道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千克5元,桔子每千克3元。对了还要留出25给妈妈买生日蛋糕可以买哪种水果呢?请同学们帮我选选吧。这位同学能记住妈妈的 生日,并且用自己攒下的钱给妈妈过生日。这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中也 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老师简单的几句话通过创设的情境也培养了学生感恩图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美好情感。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文理 《中华教育纵横》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7。
〔2〕《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教育》 中国大学教学,2005、2 〔3〕《数学课程标准》2011 作者简介:
施波,男,1978年4月出生。湖北南漳人,任教于南漳县九集镇涌泉完全小学,小学二级教师,长期从事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担任教研工作。教学中着力于营造快乐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41534,电子邮箱地址:654831927@qq.com
第二篇:注重课堂提问
注重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的提高与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终结目标,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从“思维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提高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课堂教学承载的思维训练,是引导学生的有利契机,教师应有条理,由浅入深地训练他们。从教材中获得信息,联系生活、情境,产生活跃的联想,培养敏锐语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突破常规,因而常常会让学生灵犀骤通,结出思维的奇花异果来。
这里,我就注重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这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授课中心,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启发同学去思考和探求,便于引起讨论。那么,精当地设计课堂提问,其价值取向界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注意问题的矛盾或距离状态。这种矛盾或距离状态是人们心理行程中的“障碍或空隙”,实际上也就是反应了人的主观(已知)与客观(未知)和认识客体对象(未知)之间的认识距离。
2. 巧设富有新奇与重要价值的思维问题,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探究兴趣,增强思维的创新活力。
3. 所设问题要牵引出学生最强烈的内驱力。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不断增加。”伴随着创新思维活动的不断深入,在解决既定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视野又会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从而又会引起另一层次的新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里,问题实际上起着牵引思路廷伸发展,激发人的求知欲,推动思维向前发展的动力作用。
4. 所设问题的答案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哪些呢?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提问的方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填空式
填空式提问法是把问话组织成象试题中的填空那样,然后依次发问。这种提问法,多是根据课本中的一些需要记忆的地方提出来的。象作者、朝代、选自何处、引文内容等。如:
《口技》选自那里?它的作者是谁?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实施、道具等。
《黄河颂》的作者是谁?他共写了那几部有关黄河的作品?
这种提问法,一般是在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回答,在答题时对字数、句数有所要求。因此,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的找出重点,加以记忆,并进行适当概括。经常运用这种提问法,可以训练边看边记、边概括的能力。
二、选择式
选择式是指用选择问句来提问的方式。对于某些最容易混淆、弄错的地方,运用选择式问法,要求在二者或数者之中选一个答案,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辨析。如:
“之”既可作助词,又可作代词,也可作动词,在“辍耕之垄上”这句话中作什么解释?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似乎与确凿同时出现在这里,你认为是恰当呢还是矛盾呢?
这种选择式问法,不仅缩小了问的范围,使答话不致偏离中心,而且能使要辨析的难点更加明显、集中。这种问法,比一般的问这个词怎么解,这句话含义是什么,效果更好。
三、比较式
比较式是指用比较的方法来提问。比较的方法很多仅以语文教学而言,就有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段落、不同篇章的比较等等,就比较的目的而言,既有不同点的比较,也有相同点的比较,因而提问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
“颤栗”这个词,如果换成“颤抖”行不行?好不好?——《安塞腰鼓》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如果换一种说法,“目前的艰难境界,是不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的”,好不好?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个劳动晚归的画面与前一个高原夜归 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爱莲说》、《荷塘月色》都写了荷花,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内容、文章体裁有何不同?
这四问分别是从词语、句式、段落、篇章方面用比较式来提问的。从词语、句式方面用比较式来提问,常常和表假设的连词“如果、假如”等组成问句,构成“文中用„„,如果换成„„,可以吗?为什么?”的问法。在对不同的段落和篇章用比较式来提问时,往往要辅之以一些具体的小问题,以便逐点具体比较。如上面所举的《风景谈》中两个画面的比较,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小问:两幅画面的背景相同吗?人物相同吗?人物的活动相同吗?反映的内容相同吗?等等。从篇章上用比较式提问,综合性强,也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写作目的同否?体裁同否?详略的比较,语言特点的比较等等。
比较式提问既可以比较不同的地方,又可以寻找共同的地方,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四、连环式
连环式提问法是指为了达到表达的目的而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都解决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例如,李而已老师再执教《谏唐太宗十思疏》时,对文中的这一层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是这样和学生进行问答的:
师:这一层一开始就用了一个疑问句。是魏征对这个问题有疑问吗? 生:不,这是个设问句,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紧接着这个设问句后头,魏征就自行回答了这个问题:关键在帝王身上。
师:对。设答的四个句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别是两组对偶句。师:从内容上来看呢? 生:构成鲜明的对比。
师:对。再仔细看看,有什么对比?“在殷忧”和“既得志”是—— 生:前后地位变化的对比。
师:对。“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呢”? 生:前后态度不同的对比。
师:说得好。那么“湖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呢? 生:后果不同的对比。这六问,一环扣一环,先着眼与整体发问,因为整个一层就是一个设问句,然后从形式问到内容,最后从地位、态度、结果方面层层细问,这六问解决了,这一层也剖析清楚了。
教学中的不少难点,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运用连环式提问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在问和答的间隙中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理解的余地,便于他们逐步地消化所学内容,同时也把提问和导读结合起来了。
五、扩散式
扩散式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和以前所学的以及与此有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的提问方法。正如全国优秀教师张富同志所说,“以本篇为基点,生发开去,前篇、前几篇、前几册的;上次、上几次的;作业里、报刊上、生活中的;学过的、从未学过的。”这种提问法,有由新温故、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作用。
例如佟维义老师讲《眼睛与仿生学》时,把所讲的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连在一起,这样来提问:
师: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些词语值得注意“进一步完善„„将可以„„ 还可以”这些词语表明这是表假设、推断关系的句子。这里的意思为什么用假设推断的语气表达?
生:是说在将来研制成功。
师:对。作者是在几年前写的这篇文章,当时能看到的资料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如果今天写这段话,还需要这样表达吗?
生:不用了,今天的人造眼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
师:谁了解人造眼在今天的实用情况?这些问题,看似远了一点,但通过一两个提问把几年前的教材内容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可以弥补现行教材不及更替的缺陷,有启迪思想、开阔视野的作用。扩展式提问法,可以把各方面的知识连贯起来,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培养“立体”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因而比起孤立地学,记得更牢,理解更深。
综上所述,凡有利于学生从各种启发原型中获得收获、经验的课堂提问,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乃至思维能力。当然,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不仅仅是要老师会问、善问,还要求我们的学生会问、善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每节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有“疑”学习,求异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课堂提问,在问中教会学生问。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的渗透工作总结
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发挥数学德育的功能。
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但德育并不只是思品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任务。下面总结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学习统计的一个题目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可借机渗透:“2001年7月13日,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因为一个国家申奥能否成功,不仅仅看这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你们看,现在我国的宇宙飞船上了太空,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小轿车,这些都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
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公德心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一种先下车后上车,一种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方法更好些?渗透学生们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行为习惯。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如从上下车看候车公德,从乘车人数看超载现象„„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激发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三、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
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结合课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在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改革开放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家中各种高档家电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汽车68%„„结合教学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我们
要在教学中更好、更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2013、12
第四篇: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只要秉持着对学生的一种爱心,一种责任心,有机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学生自然就会信任你,和你交朋友。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
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渗透一个观念:他们是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既要为别人的负责,又要为自己的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又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成绩的习惯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一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叶澜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计划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收集复习的有关知识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
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
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