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不突出的课堂特征
重点不突出的课堂特征
一、照本宣科
把教材当教案。以为上课就是处理教材。这种情况,深层原因在于没有重点意识,不懂教学是需要把握重点的。最典型的照本宣科是一字不落地念教材、说教材。此外还有两种变式——一是照本宣科地问答,老师说教材的上半句,学生答教材的后半句;一种是照本宣科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学,答案完全出自教材。这两种变式是“披了学生主体外衣”的照本宣科。照本宣科所以为我们所不取,不在于对教材表层信息的处理不应该,错在仅仅把处理教材的表层信息作为全部教学任务,不挖掘,不延伸,不整合,不加工,将弄不清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教教材。照本宣科地流弊来于传统教学。在传统教学那里,学生负担轻,考试压力小,学生只需背背记记即可应付考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处于关键环节,只有理解了才能有效应用。
但是“照本宣科”不是一点价值也没有,它适合于快速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的表层信息。而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表层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文科教学中,如果不顾教材的表层信息就进行深层分析,这就是架空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大忌。须知,快速处理教材也是一种能力——教材驾驭能力。这些表层信息不处理不行,因为它是深层知识的载体。照本宣科只要改变一下时间观念即可改变它的弱势地位——给以时间限定,快速阅读、快速圈点、快速筛选、快速处理。这样,无论是老师做还是学生做,都增加了难度和学习强度,将剩余的时间用于对重点的挖掘、强化和对难点的破解。
二、避重就轻
简单知识大讲特讲,疑难知识避而不谈;学生会的大讲特讲,学生不会的能回避就回避;表层知识精细讲解,深层知识浅尝辄止或不去涉及。其深层原因可能有:第一,理解不深,不知讲;第二,水平不高,不会讲;第三,把握不准,不敢讲;第四,责任心不强,不愿讲。
三、突出不够
有重点,但突出力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深层原因可能有:第一,面面俱到,不敢取舍,结果重点失去了应有的重视;第二,方法误用(例如不该自学的叫自
学、不该讨论的叫讨论、不用提问的的提问了等),时间浪费,导致没有时间突出重点;第三,内容太多,或重点太多,或难点太多,没有时间得以突出或没有精力去突出;第四,教法简单——教学方式不充分,深入分析不到位,知识分解不到位,想突出但不知道怎样才能突破重围。
第二篇:突出教学重点完善课堂模式(反思)(范文)
突出教学重点完善课堂模式 ——第十四周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 七年级语文组
亮点:
★212班语文高效课堂晒课非常出彩,人文关怀和生活服务在语文课堂得到了充分体现;
★七年级语文教学按部就班,按原计划有序进行,能维持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的好局面。
问题: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尽心尽力来为高效课堂学习设计,包括导学案和学习流程;
※课堂流于形式化,走过场,还欠缺实质性的深入研讨学习,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激情锐减。举措:
■加大课前研讨力度,强调集体备课的群策群力的重要作用;
■继续晒课(时间、班级、任课教师待定),诗歌单位以“读——品——展”为主线来展示学习; ■第七单元小考复习。
第三篇: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重点不突出
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重点不突出
在初中生的作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最常见的是:孩子文章写的很平,没有高低起伏,没有主次之分。很多同学在老师提醒后,还是会很困惑,我写的内容很多啊,怎么还说我没有重点呢。
其实,文字的多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重点。而在写作中,对文章重点的要求是:主题突出,重点地方要浓墨重彩的刻画。
而对很多作文水平一般的孩子来说,他可以把整件事情写得很清楚,但就是让人记不住,和流水账一样,让人看过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告诉他们“文似看山喜不平”,也很难起到效果,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主题突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1 适当的文题照应
适当的文题照应是指通过文章的中心句来点明文章的主题。说到中心句,孩子们最习惯的是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写,其实不一定。中心句可以借助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情感的抒发表达出来,中心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荔枝蜜》中的这一段: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里就是通过作者的心里活动来点明中心的,我们要学着在文章中使用这种点明中心的方法。通过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人文章的主题之一就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得动作和语言,将其细致描写。
如某一个胆小的同学,他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的动作总是“挠挠头”,“眼巴巴地看着你”,慢慢说“怎么办啊?”,这些小动作就可以突出这个同学胆小的特点。再如某一个胆子很大的同学,他的动作是“拍拍胸脯”,“紧紧拉着”胆小同学的手,大声说到:“别害怕?有我呢!”
这些小的动作和语言,可以很好地在字里行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记住,人物的每个动作和行为都是和人物性格相关的,但我们需要选取最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不要选取一些普遍性,没有代表性的动作。通过不同人物反应表现文章中心
在写人文章中,要表现一个主题,比如要赞颂某人的正直、善良,有一种写法是直接的正面描写,还有就是通过对不同人反应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不是在开头或结尾处直接陈述主题。
如面对灾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面对灾难临危不惧,积极思考应对的策略,安抚其他人的情绪,鼓舞士气。有的人则哭天喊地,没有信心,丧失斗志。文章的主题就这样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了。重视对事情经过的描写
文章的中心在文章开头、结尾处往往是最为薄弱的,所以,要想在字里行间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要重视对事情经过的描写,在写人文章中,要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如母亲对你的关心,是通过母亲的一举一动体现出来的,而不只是依靠在开头结尾的直接点明。
而这一点,是学生们尤为欠缺的,对事情经过的描写不细致,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讲一件事情写得具体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也是造成作文得不了高分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可以采用以下的技巧,来快速的提高写作能力。
技巧一: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事情的经过,决不是“一团乱麻”的,总是有先后顺序的,总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换而发展变化的。
这就需要同学们依据“过”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然后,再 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这样,既做到了有条理,又为把“经过”写具体打下了基础。
技巧二: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写“经过”,不必要也不可能把其中的每一个阶段、情节、场 面都写得详详细细。但是,又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阶段、情节、场面,加以细致地描写,以使读者如历其事,如临其境。
技巧三: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事情是人做的,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起着直接揭示事件意义的作用。
总而言之,写事写人的作文,都需要能对描写的事情或者人物起到“重现”的效果,让人物活起来,让事情生动起来,这样,文章的重点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突出了。
第四篇:求职信:重点突出
求职信注意事项
(1)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既不吹嘘自己,又不贬低自己。
(2)重点突出,有条理,有针对性,篇幅以2―3页,1500字以内为好。过长,使人厌烦;过短,显得不严肃、不认真,给人留下印象不深。
(3)文笔要流畅,表达要准确,字迹要工整、漂亮。这实际上是首次考试,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就要认真地写,并在署名后注明“亲笔敬上”等字样;如果你的字写得不好,你最好打印或请人代写,尽管这样做效果不好,但总比歪歪扭扭、难以认识的“天书”要好。
(4)精心选择照片,以便招聘单位目测。无论是免冠半身照,还是全身照,都要近期的,图象要清晰、柔美,不失真,可事先请亲朋好友参谋一下,选自己最好的照片寄去。
(5)学会用多种文字书写求职信。比如中、英文对照,或中、日文对照等,这既表明你的外语能力,又表示你对招聘单位的尊重。
(6)书写时最好使用钢笔、毛笔,圆珠笔也可以,但不能使用红笔和铅笔。因为,在国外红笔书写表示绝交,铅笔书写表示对人不尊重。书写完结后,最好仔细检查几遍,确认没有错别字和重漏字。
(7)信纸和信封,一定要选择较好的来使用,不要用太薄、太黄、粗糙的信纸和信封,在信封正面,最好贴上一张精美的邮票,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第五篇:历史课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课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指一门学科所阐述的重要概念、原理、规律、技能,是学科思想方法或学科特色的最集中体现。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一节课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重点,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面面俱到、平均使力,不仅难于操作,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面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教学重点进行选定和突出。
课程标准中只是平行列出了教学目标,教科书也是组织编排一些内容来阐释和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说明哪些目标是教学重点、哪些不是教学重点,更没有说明一节课内容里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确定,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明确教学重点,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我根据长期教学实践与观察中得出结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这样得到确定:地位作用分析法、课题分析法、习题推断法、学情分析法。
地位作用分析法。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就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课题分析法。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习题分析法。重点内容往往都是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因此,在教科书中,一般都对其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并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最后形成学科技能与能力。所以,分析教科书中的习题可以确定出我们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知识本身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往往也是变化的,变化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实际情况。所以在“备教材”时也要“备学生”。
在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中,往往有几个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也有着不同特点,所以,突破重点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重点来进行取舍。在教学实践中,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可行:
历史假设法。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提问。例如《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资本家在美国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再互相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在同一信息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材料讲解分析法。分析史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通过材料的分析和讲解比较容易突出重点。比如,教师在讲有关共产党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问题时可出示相关材料:陕甘宁边区1941年11月召开第二届参议大会,所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有7人,当时共产党员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换上一名党外人士。之后通过让学生结合史料进行讨论:为什么要采取“三三制”这一做法?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精讲引导,为学生揭示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使之真正认识这一政权在团结人民、调动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阶级和阶层的积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
列表对比法。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较好地实现教学重点问题的解决。例如: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往往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直观图示法。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生动、形象、具体的史实,情景性强,引人入胜。因此,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既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加深记忆,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学重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历史教师一定要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并要掌握突出重点的方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