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大慈大爱普救含灵之苦
用大慈大爱普救含灵之苦
“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据此,福建南安的吴光烈老中医就可以称为苍生大医。,吴老出生于六代中医世家,是全国首批500名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福建省南安市中医院名誉院长,擅治内科各类疑难杂症,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吴老从医65周年之际,我忆起受济于吴老之事,感慨不已。
1984年春节后,父亲因胃癌须到南安县医院动手术,我从部队请假回来。我们家在农村,我是长子,下面还有几个年幼的弟妹。遇到父亲生这种病,就如天塌下来一样,惊慌失措的一家人愁苦万分。怎么办呢?同村的人出主意,“吴光烈医生在县医院的中医科,他在我们莲塘呆过,去找找他”。找吴医生?可我心里想,吴医生在中医科,父亲在外科,科室不同呀。况且,我与吴医生素昧平生,父亲也没与他交往,他凭什么帮忙呀。但是,为了父亲的病,任何机会我都不能放弃!我找到吴医生,说明了来意后,吴医生亲切和蔼地安慰我:“不要急,我想想办法。”吴医生一边问一边拿出本子记下父亲的情况,跟我商量做法。当了解到我是从部队请假回来,在县城连一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时,安排我与他的儿子同住在一个屋。后来在父亲动手术住院的一个多月里,我都住在吴医生家中。那段时间,吴老每天都到病房关心我父亲的病情,在父亲出院后,还经常过问健康状况。
“心存仁义,精通道艺,不计其功,惟期博济”这是中医世家吴家的祖训,吴老身体力行,不仅以高超医术治病救人,更是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像我家这样受济于吴老的,比比皆是,在老家莲塘,说起吴老的事情,那感人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且不说吴老是怎样一生痴痴钻研,求得“药无虚发,方必有效”,耕耘不止“镕汇古今,成一家言”。也不说吴老是怎样培训赤脚医生,筹建中医院,广惠大众。单是说说吴老年近九旬仍然以陋室为诊所,为病患排 1
忧解难就让人唏嘘不已。我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后,分配在泉州市区工作,身边的朋友或同事每每有疑难杂症,带去找吴老,吴老都热情地免费诊治。每次他都是细致地诊断病情,耐心地与他们交流,然后专注地书写药方,温和地叮嘱注意事项,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令人倍感舒心,如沐春风。说真的,我从来没有看过吴老用冷漠的表情,或三言两语就打发掉病患,即便是他白天在医院忙碌了一天,晚上又要诊治登门求医的我们。儒雅的吴老,以他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诠释着大医形象。《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用在吴老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吴老曾说:“舍得一身累,换来万家欢。”的确,工作时,吴老是如此,退休后,吴老也是如此。吴老家的储物间,成了吴老至今仍普救含灵之苦的地方。近九旬的高龄,65年的从医历程,有多少人,多少事,可以书写出吴老的大慈大爱,期中的点滴感泣,又岂是短短数行,薄薄片纸能够写尽,唯有在此祝愿吴光烈大医永远健康,永远长寿!
第二篇:普救寺导游词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其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约1160~1220年)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 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间,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
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之中,《西厢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18世纪末,《西厢记》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统文学尖锐对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现代各主要剧种中,几乎都有有关《西厢记》的剧目,而且在国外出版和上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一千多年来,〈西厢记〉所选用崔莺莺与张生恋爱的故事题材,曾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再出现,几乎是不间断地流传着,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熟知,影响到今天各种地方戏曲、小说、说唱等,甚至影响到外国文学。
第三篇:永济普救寺导游词
永济普救寺导游词
山西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山西普救寺导游词一: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山西普救寺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其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约1160~1220年)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 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间,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
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之中,《西厢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18世纪末,《西厢记》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统文学尖锐对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现代各主要剧种中,几乎都有有关《西厢记》的剧目,而且在国外出版和上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一千多年来,〈西厢记〉所选用崔莺莺与张生恋爱的故事题材,曾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再出现,几乎是不间断地流传着,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熟知,影响到今天各种地方戏曲、小说、说唱等,甚至影响到外国文学。
山西普救寺简介:
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折叠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第四篇:用大爱赢得大和谐【王天普】
用大爱赢得大和谐
——市三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纪实
走进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总有太多的感动,这里各种主题鲜明的活动标识,处处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尤其是当您走近三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亲眼目睹医护人员为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那一幕幕的动人场面时,三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让人不禁产生出无尽的感慨。
(一)走出去,开拓视野
2011年4月14日,在灵宝市卫生局副局长刘韧、医政科科长李玉朝及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潘邦峰的带领下,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各科护士长、质控护士等20多人,奔赴河科大二附院,专门参观学习那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三院一班人从医院试点病区的工作流程、护理人力调配、基础护理落实和护士绩效考核等方面,认真借鉴和汲取这里全省闻名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先进经验,开拓了视野,为切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给广大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康复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基础,敢于创新
在成功借鉴和汲取全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三院院委一班人迅速行动起来,专门成立了以潘院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医院实际,研究制定了明确的活动方案,采取先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全面推动的方式,在神经内科两个病区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围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三院进一步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从美化医疗环境入手,先后在示范病区制作了3个“卡通”吉祥物,21种温馨提示标牌,30个“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提示牌;34条宣传标语;2个“医患沟通桥”; 45个治疗室物品分类标识和2个意见箱。如今,走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区,这里300多条主题标语随处可见,到处都是一派温馨和谐的医疗氛围。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三院投资五万余元,专门开设了70平米的“医护技能操作示教室”,安置了30把观摩椅,购置了基础护理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各1具,经常开展各种医护人员的技能操作培训、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和“患者健康大学堂”,为提高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操作水平,加强健康宣教、医患交流搭建了平台,再塑了白衣天使的良好职业形象。
围绕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三院为各病室配备48
台32寸的液晶电视,开通了内部闭路电视,定时播放健康教育专题片和娱乐节目,为患者提供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教育。又投资
1.6万余元,专门购置了洗头车,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密切了医患关系,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温馨和谐的优质护理服务。
(三)用行动,诠释爱心
为使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三院通过召开各科护士长、质控护士动员会、新上岗护士座谈会及全院护理人员动员大会等形式,不断完善护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夯实护理基础,为活动注入更加丰富的新内涵,围绕医患沟通这一主题,各试点病区在护士站张贴了温馨的活动标语,专门设计了富有人性化的“护患沟通桥”、“爱心树”,设置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意见箱”,通过多种渠道,方便医患之间的沟通。
护理部人员从为住院病人穿病员服装,改变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称呼,规范护理人员工作礼仪这些细节入手,不断丰富和提升护理服务内涵。在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专门到病人床前,亲自为病人穿上病员服, 以大叔、大妈、阿姨、师傅等温馨亲切的称呼,让患者倍感亲切。从而拉近了护患距离,进一步规范了住院病人管理制度,也极大地减少了住院病人交叉感染的发生率,让患者在日常护理中愉悦身心,早日康复。
(四)用真诚,感动患者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三院医护人员工作热情高涨,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倾力贡献。
护理部专门开展了“无缝隙基础护理”,除了常规医疗护理工作外,和病人实现零距离接触,为病人洗头、洗脚、修剪指甲,做规范的全身护理。走廊里护士们搀扶病人,精心呵护,病房里护士们热情洋溢的微笑,为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做无缝隙服务。
试点病区的护士长张晓丹,从活动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她带头制作标语、安排布局、张贴温馨提示、完善基础护理档案,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用行动默默地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护士们。内三病区的质控护士李艳萍对待患者就像亲人一样,微笑是她走进病人心灵的钥匙。有一次一位卧床病人多日便秘,痛苦不堪,她细心地为患者灌肠后,她还不怕脏、不怕累,又戴上手套一点一点为患者抠出大便,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三院的医护人员,就是这样,用小小的行动,浓浓的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诠释着白衣天使的真正内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院的一班人,用她们全新的服务理念、娴熟的护理技术和优质的基础服务,以至亲至善的真诚大爱,赢得了医患之间的空前和谐。5月9日,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区
荣获“三门峡市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示范病区”荣誉称号,内三病区护士李艳萍荣获“三门峡市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今后,三院人将继续努力工作,全力以赴,为广大患者创造更加温馨和谐的康复环境,为推动灵宝的卫生医疗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王天普 ***
Wtp111@126.com
第五篇:用爱普师魂 --- 师德师风演讲稿
用爱铸师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用爱铸师魂》
让我以一首小诗开始今天的演讲吧: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广博的天空/我们用爱撒播希望……
我喜爱这首诗,因为,它能给我们欣慰,给我们希望,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求知的双眼,看到他们孜孜不倦勤奋学习身影,听到那一声声温暖而亲切的问候时,在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无穷的动力在推动着我,让我在教育这片原野上不断前行,那就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爱和责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爱是微弱的、平凡的,我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与责任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只有那些在危难时刻,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才是新时代最伟大最崇高的师德师魂。
5.12汶川大地震中至今令我难以忘记的一幕:搬开坍塌的教学楼,大家都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伏在废墟上,双臂紧紧的搂着两个孩子,人们惊喜的发现孩子还活着,而他,却已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双臂已僵硬,为救孩子,救援人员只得含泪锯掉他的双臂,他就是映秀镇年仅29岁的张米亚老师,在那天崩地裂的时刻,在那极其短暂的生死考验中,用自己瘦弱的双臂为学生们扛起了一扇生命之门。还有51岁的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的一刹那张开双臂拼命撑住课桌护住四个孩子,而他张开的双臂、守护的身躯在那一刻定格为永远。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他们让我再次懂的“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