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融“情感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融“情感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浅谈“情感教育”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25009)李庆国
物理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学生之所以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之外,其物理量多、公式应用条件灵活、思路分析复杂等因素,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但即便这样,把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和把物理教得很好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就我个人而言,工作二十年来所带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比较喜欢物理,班级物理成绩均名列前茅,高二文理分班学生绝大部分都选择了理科。根据我的经验,若能把“情感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物理的学和教也就变得容易多了。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的进步都与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和物理知识的应用分不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这是以17-18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的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社会的发展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是从19世纪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理论开始的,这些理论推动了电机、电器、电信设备的发明和制造,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进入了电气时代;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是以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和发展为基础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认识物质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的视野,促进人们大力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和微电子技术。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有学好物理,才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改变生活、改变世界,为人类造福。通过讲述这些富有情感的内容,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对社会进步虽然作用巨大,但要学好物理毕竟不容易,一定要向学生适时渗透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物理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不能因为一两次物理考试没考好,就对自己的物理学习失去信心。比如:开普勒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观察行星运动,才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法拉弟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居里夫妇为提炼放射性元素镭而甘受放射性的损害,他们的女儿、女婿也因从事这项工作而英年早逝„„教育学生要学好物理一定要有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精神,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2.把物理知识和生活联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有一次年级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前的物理课上,我对所教的两个班从物理方面进行了指导,比如说重心的高低、双脚的站位、身体的倾斜度等。比赛时又进行了现场指导,结果这两个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两个班学生非常高兴,真正体会到了“学有所用”,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同时,我也明显感到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多了一些佩服和尊敬。
自从刘谦在春晚上表演过魔术,许多电视台就开设了不少与魔术有关的电视节目,许多学生也对魔术感兴趣。我就有意识上网搜集一些不很复杂且和物理有关的魔术,又买了一些魔术道具。在物理课上学到与此相关的物理知识时,就把魔术道具拿出来演示。比如,我在网上买了刘谦表演的“意念螺母”的道具(只要几元钱),在讲到传感器时,我表演了此魔术,学生非常惊讶。我揭示了此魔术的原理:螺母内部有一个干簧管、小电机、钮扣电池,表演者的手指上贴有一块很簿的磁铁,当手指靠近螺母时,干簧管接通电路,电机带动螺母转动。当手指远离螺母时,螺母停止转动。学生听后发出了“喔,原来是这样!”的声音,在这样的感叹声中,不仅包含了对魔术揭秘的快感,也包含了学生对物理知识更深的理解。这一“揭秘”过程拉近了学生和物理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了物理学的魅力。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感到亲切,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现象建立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生动鲜活,避免了物理知识的抽象化、空洞化,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知识,生活中蕴含着物理规律,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把自身对本门学科的热爱的情感在无形中传给学生
物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热情还是厌倦,这体现了物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
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物理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从而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听课容易分心、走神,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则敷衍马虎,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物理学科的消极情感。
我习惯在上课前20分钟重新熟识讲义,使自己的情绪始终处于饱满振奋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课堂气氛也就随之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4.建立亲和的师生情感,使学生“爱屋及乌”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存在着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信息交流,两种交流相互影响,当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都畅通时总流量最大。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视察学生心理世界,有助于取得真实的心理信息。因此我热爱亲近学生,更热爱、亲近学习上落后的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尽力及时解决他们各方面存在的困难,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他们有什么心理话,遇到什么困难都喜欢跟我谈,也喜欢上我的课,并积极配合好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物理成绩进步较快。
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默契,这样才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物理课应该是“微笑的课堂”,我始终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一个和蔼可亲、语言幽默、感情丰富的物理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学生从喜欢物理老师开始,到喜欢上物理课,最终喜欢物理这门学科。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的良好情绪逐渐上升为学物理、爱物理的情感。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就是因为信任和尊重某位老师,而这位老师的一句话或某一件事,决定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作出杰出的贡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某些学科可以学得很好,而另一些学科却学得很差。不少学生,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精神抖擞,而在另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却情不自禁要睡觉。我觉得问题可能更多地出现在老师身上,老师没能做到让学生“亲”,反而让学生“疏”,作为老师难道不要反思吗?
我们有时听说有些老师会“骗”学生学习物理,而学生也甘愿被“骗”,其实这些“骗术”中包含了老师的智慧和魅力,同时也说明学生对物理充满兴趣。“骗”与“被骗”体现了师生融洽的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温馨的画面。
我们也听说有些老师很厉害,用学生的话讲就是很“凶”,布置大量的作业,一旦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就罚站、喊家长,经常占课。学生惧怕他,所以在他的科目上花的功夫比较多,班上的物理成绩因此比同类班级高一些,而此类老师也因此洋洋自得。但这种做法真的可取吗?他们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创造力会有帮助?其实“凶”是一种急功近利,或者说是一种无能的做法。眼前也许是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学生的终生发展却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是一种摧残,甚至会因此而扼杀了一个未来的物理学家。
5.让学生有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比如说:答对一道题、做好一个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等,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我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比如说课堂提问,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而让能力弱的学生回答一些容易的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学生作业情况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种反映。我经常在批改作业时加上一些简短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如“好”“很好”“不错”“有进步”“计算能力有提高”等;又如做对的地方打勾,而做错的地方不打叉,单位错了画个圈,答错了打个问号等;对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则在课堂上进行表扬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心理研究表明:人人都喜欢表现,人人都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
物理课上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现在有很多物理老师为了图方便,实验
基本不做,变成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听实验”与“做实验”的效果截然不同。老师这一次讲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忘记了,还要再讲。有时老师还抱怨学生太差,脑子笨,殊不知问题恰恰出在老师身上。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发现了与书本上讲过的类似的现象或得到了某个结论,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深刻的。
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点,有些学生在认真学习物理并坚持一段时间后,考试成绩明显上升,他们的信心就会极大提升,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但也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仍与以前一样,甚至分数还不如以前。这样的学生就特别容易放弃学习物理。在这方面我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在试卷批改上动一些“手脚”,对那些努力了但没考好的学生,在改卷时扣分松一些,但也不明显让他看出来,让他也小有进步。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欺骗而是一种策略,就我而言,我看到了这种策略带来的好效果。因为这小小的进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这种信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物理课堂上探究自然规律是一种最快乐的精神享受。教师要有机地运用情感的作用,有意识地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教师要增加情感投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在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以及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去学习。
第二篇:融情感教育于聋校数学课教学
融情感教育于聋校数学课教学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因此,作为聋校教师,更应该将积极的情感灌输学生,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是教学与情感共融,从而有效提高聋校数学的课堂质量。本文主要从: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②创设有效问题情境、③引发参与,开展争论、④在探索实践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⑤注重聋生的情感评价五方面简述聋校数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聋生 数学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活动的客规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聋校多年的数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残疾学生,教师更应该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聋生的情感品质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信息的传输,而建立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尊重。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原因,整日生活在无声世界当中,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聋生不仅要尊重,更重要的是真心爱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这种爱不仅有师爱,而且有母爱。这种爱不仅
表现在课堂上,还要表现在生活上,心理上等诸方面。
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是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靠坚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写作。读完了大学,成了精通五国文字的大作家和教育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探寻海伦•凯勒成功的秘诀是源于父母、老师让他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希望。我不能奢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海伦•凯勒,但是只要我给与他们温暖,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的良好品质,激起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同样能成为海伦•凯勒那样身残志坚的人。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不仅要灌输聋生数学知识,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要给他们思考、“发言”、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互助的氛围,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适时借助身边残疾人的事例,教育他们不怕困难,培养他们勇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在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共同挑战数学难题,探究数学的奥妙。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聋生“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品质。
二、创设有效情境,调动聋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所谓有效情境,就是通过创设具有深厚生活气息,贴进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从而调动他们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约分”时,我开展“找朋友”游戏,准备若干张卡片,游戏可以分几次进行,每次选10名学生参加,每名学生分得一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分数:1/
2、2/
3、1/
4、3/
5、8/
16、30/
45、12/
24、9/
18、8/
32、9/15)。然后要求学生找到和自己所拿分数相等的“好朋友”,看一看谁的“好朋友”最多。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所学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竞赛。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2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我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此刻,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之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暗中为自己的组加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总之,在课堂中级给聋生创设有效的、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改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引导参与,开展争论,激发聋生的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领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习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者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活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但他们天资聪颖,好胜心强。在学习中,他们用娴熟的手语和饱满的神态进入交流、沟通。所以聋校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引发参与,培养他们的活跃思维。在参与中引发争论,在争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得出比的意义后,老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白其道理。
四、探索、实践,激发聋生主动学习的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去思考问题。以实践操作引发兴趣。
在“圆的认识“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动手画圆,用圆形纸片折叠的探索情境。学生在“想办法找出圆形纸片的圆心”这个问题导引下有了探究的欲望,通过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用折叠的方法找出了圆心,把这张对折的纸展开,面对纸上的折痕,“除了圆心,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双自然转入探索半径与直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这些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在独立操作,观察测量,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从人人动手画圆到动脑探索,自己发现知识。教师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带路人”、“参谋”和“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
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欣喜,获取了发现的快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因此,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五、注重对聋生情感评价,调节聋生情感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的渠道少,视野狭窄,其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对聋生的情感评价。把握正确的评价方向、标准和原则,同时要走进学生,营造情感环境。教师要注意评价语言和表情的积极参与、以真诚促进双方情感的双向沟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情感性评价的含义
情感评价是规范性评价之外的一种补充,是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自然交往时,在言行中、在情感上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评价。它区别于规范的评价,如学生学业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等等。
2、情感性评价的意义
由于评价体现情感性,所以这种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了尊重和保护,关心每个学生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又突出了发展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情感性评价不能常用或滥用,过多过滥会造成学生习以为常,不能起到调节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3、情感性评价在聋校教学课堂中的作用
在聋校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和图像语言对聋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情感评价。例如学生板演一个教学题时,他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解法,我们可以翘起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如果有学生一进答不上来但经过思考后重新板演出
来时,我们作为教师可以为其鼓掌,然后走近他拍拍肩膀,打着手语“你不甘示落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哦”等等。这种情境化,个性化地评价作为评价的一个积极因素,其作用不可低估。
又如:在学生作业批改中,我们一般都用钩或叉来评判对和错,用优和良等评定学生的等级。这种一贯以来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说已习以为常,毫无兴趣而言了。笔者改变了以往这种做法,而改用我们常见的表情图案“笑脸”和“哭脸”来替代以前的优良等,学生一下子感兴趣了。当看到自己的作业上是“哭脸”时,学生自然有点难过,纷纷主动要找出错误的原因,争取下次得个笑脸。而对作业做得很好的学生,可以画上两个甚至多个笑脸。
情感性评价作为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远远不止这几种,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作为聋校数学课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聋生的一片爱心,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乐观的心理。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甚至对聋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情感是教育的基石。在聋校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使聋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方献
1严育洪:经情感加温的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2003 2周志英:寻觅聋校数学课教学有效备课之途径,现代特殊教育2009.4 3孙孝忠: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现象的理性思考,南通小学数学2009
第三篇:寓安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寓安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结合物理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防溺水
暑假期间,许多同学都喜欢结伴出游,特别是因为天热,大家都愿意到水边玩耍、游泳,往往这时,就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方面的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在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岸上看池子里的水会变浅,让学生意识到在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可轻易下水游泳,以防溺水。又如在学习了《浮力》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人在水里是要下沉的,所以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会游泳要使用救生圈,以增大浮力,增强安全性。再如在学习了《压强》时,让学生讨论,若在冰面上滑冰时,突然听到“咔嚓”一声,应怎么做?不小心,陷入了泥塘中,为什么越动陷的越深,该怎么办?
二、防火
火利用得好能为人类造福,为人类服务。如果随便玩火或防火意识不强,火就会对我们进行严酷的惩罚。因此,我们要有防火意识,随时注意防止发生火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如在学了《透镜》后我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题:“小红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矿泉水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不可私自乱扯电线,乱用大功率用电器?若发现因电起火,为什么要赶快切断电源,不带电泼水救火?另外,针对学生多数为寄宿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到: 在宿舍内不要使用电炉、热得快、电暖器等大功率电器,以免电路超负荷,引起火灾;不要在房间内乱拉电线,以免电路缠绕搭头引发火灾; 晚上熄灯后不要在宿舍内点蜡烛照明。
三、防触电
电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家用电器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也给家庭和孩子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在使用家用电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电器损坏、人身伤亡和火灾等事故 在《组装简单的家庭电路》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闸刀开关为什么不能倒装;用电器的开关为何要接火线;螺丝口灯泡的螺旋套为什么接零线;大功率用电器的插座,为什么
只在火线上接一根保险丝等。另外,针对安全教育的内容,我们开展了题为《安全用电,人人有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班内校内交流展览,向自己周围的人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认识到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让学生了解雷电知识,增强防雷意识。
四、防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
如在学习了《惯性》后出示题目:“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请写出任意两条。”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如请系好安全带;请勿超速行驶;雨雪天气,路滑请慢行;严禁超载行驶等等。又如学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分析:“铁路部门在站台的两边画有警戒黄线,当有列车通过时,严禁行人在铁道边黄线内行走或停留,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快速行驶的列车周围空气流速增大,因而周围气压减小,行人靠近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容易被卷入火车轮下。
五、防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海啸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海啸等灾害。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让学生分析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可以通过敲打上下暖气管道以求生,分析其中的道理。又如在学习了《超声波》后,让学生认识到,声音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是我们人耳可以听见的可听声,但是对于小于20Hz 的次声和大于20000Hz 的超声,是我们人耳所不能听见的。地震、海啸来临时动物会很敏感,主要原因是某些动物能接收地震、海啸时产生的次声波。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等等进行预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安全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意识,切实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操作有极大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德育寓于物理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 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第五篇: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物理组王红强
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是人们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某些观念、意识、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①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我们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采用的方式应更多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分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其中还包涵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些适时对学生教育,使学生的智力、人格的得到全面的提高。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基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智同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品质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较大的可变性、可塑性。总观人们对科学精神的诠释,不难发现求实、进取、公正、合作、献身等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这些也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物理学发展史中,无数科学家,以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这样的史实在我们中学物理教材中是举不胜举的。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需要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而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由于仪器及学生实验技能的限制,能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学中对实验的解释,观点与理论的得出,虽然可能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是在众多物理学家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完成的。下面结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品质。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这部分内容以物理学史为主,理论内容相对较少,我采用了合作研究的教学方式。我根据课本内容及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相关物理学史,将要讲解的内容分为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三个
知识板块,并由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讲解。每个学习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每个组内的同学又需分工合作来完成资料搜集、课件制作、课堂讲解等任务。班内的其他学生自学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组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提问或辩论。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班内每个学生都会体会到单凭自己很难对万有引力定律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大家相互借鉴、共同讨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合作品质得以提高。
在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之中有下面两段材料:
1、开普勒定律的提出是开普勒在其导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4年多的计算,否定了19种设想而提出的。
2、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②这里的巨人是指胡克、笛卡儿、伽利略、开普勒和哥白尼,也就是说牛顿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我班两组学生分别从继承前人成果的角度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总结时,我将这两组材料中蕴涵的合作精神进行了点拨,使学生明白物理理论整体的发展与完善是离不开众多物理学家的合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合作品质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中还有更多的德育素材可挖掘。例如,第一组谈到被哥白尼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第二组提到第谷坚持了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计算,先后否定19种设想的才提出了三定律,要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及坚强意志;第三组为同学们讲了牛顿因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这又是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实例。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整体上应以寓于物理知识教学中的、经常性的熏陶、喻示、诱发为主,使学生通过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并进而和其他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融会。因此,在教学中关键要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①《物理教育学》乔际平/续佩君江西教育出版社
②《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全日指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