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融环保教育于数学教学一例大全
环保教案
一百万有多大
孝直中学 贾传福
教学目的: 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教学过程:
[出示数据1]中国国家图书馆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占地约40万平方米;山东图书馆目前约有400万册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约有藏书2000万册等数据。(让学生感受较大的数)[小组活动] 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和本校的占地面积、本校操场的占地面积作比较;
我们孝直中学有约学生1000人,如果每个学生借书5册,那么山东图书馆可供多少所孝直中学这样规模的学校借阅?
孝直镇有人口约64000人,如果每人借书10册,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供多少个孝直镇来借阅?
统计我班家庭藏书量总数,并与山图作比较。(进一步感受大数)[小组活动] 测量我们所使用的这本数学书的厚度,估计一下100万册这样的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我们这间教室能否装下这些书?
估计我们使用的这本数学教材大约有多少字?照此推算,一本100万字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什么叫“印张”?我们使用的数学书每本需要多少印张?
印刷我班使用的数学书共需多少纸张?我校初一年级呢? 如果以我们使用的数学书为标准,为印刷我校同学使用的数学书,每年需要多少纸张?我们整个平阴县呢?整个济南市呢?
(自评:如果单纯从教材到教材,那么这些“大数” 对学生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无形的数字,而通过他们自己动手计算,那么学生就可以“看见”这些“大数”,对这些大数就有了相应的认识;
如何计算这些纸张的需要量?还需要获取哪些数据吗?以此培养学生按一定层次和顺序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问:你是否知道为印刷这些书,需要砍伐多少木材作为造纸原料?
[出示数据2]1999年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类图书出版量为2954万千印张,如果按普通图书每千印张44公斤计算,就是130万吨纸张;如果按照17棵成年树可造1吨纸张计算,制造2954 万千印张纸张就需要砍伐2210万棵成材树;如果按照每公顷成材林750棵树计算,1999年我国仅为出版科学文化教育类图书,就要砍伐2.94万公顷成材林。[活动] 以我们目前所用的数学书为标准,请计算为印刷我们平阴县初中学生所用的数学教材,每年需要砍伐多少林木? 那么整个济南市呢?全山东省呢?全国呢? [出示数据3] 关于树木的价值,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达斯教授做了一个全面的估算:一棵长了50年的大树,在市场上出售仅能卖到50~125美元不等,其实,这只是它真正价值的0.3%。达斯教授认为,一棵树的真正价值必须包括如下3个方面:以每年平均释放氧气1000公斤计算,50年生产的氧气价值达31250美元左右,同期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力,产生的价值达68750美元;在为牲畜和鸟类提供挡风遮雨的地方和筑巢栖息的场所、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价值约31250美元,与此同时创造动物蛋白的价值2500美元左右。这位科学家说,这几项相加总计价值19.625万美元。至于大树每年开花结果、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活到10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产生的价值,还没有计算进去。加工100万吨废纸可使60公顷林木免遭砍伐。
国际有关数据表明,以文化用废纸为造纸原料,每生产1吨再生高档文化纸,可节约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或9棵百年大树、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少产生3立方米固体废物、60磅工业废气,可节省大量用于处理废渣的资金。由于我国技术含量不如发达国家,若按国内标准,将节约得更多。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最近发布的报告称,除每年的森林火灾毁灭的林木外,人类的过度索取,是毁灭森林的最大杀手。最近50年来,全世界的纸品消耗量激增了5倍,年耗量已达到3亿吨左右,仅2001年就增加0.9亿吨。目前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木材被用于造纸。世界各国的纸品消耗量差别巨大,工业化国家人口占22%,但消耗了72%的纸品,如果按人均消费量计算,差距更是大得惊人,目前,工业化国家人均年耗纸量164公斤,而发展中国家仅为18公斤。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的人均年耗纸量为335公斤,日本为249公斤,德国为192公斤。而在发展中国家,巴西为39公斤,中国为27公斤,印度仅为4公斤。不过,发展中国家纸品消耗量增加也很快,例如,印尼纸品消费总量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7倍,韩国和泰国也增加了4倍。
询问学生的感想
孝直街上有多少餐饮摊店?每天要消耗多少双一次性筷子?需砍伐多少棵成材林木?100万棵成材林木能够维持临平镇几天?
课后回思:
按教材的要求,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感受较大的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的素材(数米粒),学生可能只是从教材到教材,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执教者课前收集了相应的数据,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去感受大数。
在收集数据时,笔者首先收集到了“加工100万吨废纸可使60公顷林木免遭砍伐”,意识到这应该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次良好时机,于是继续收集数据。
在进行了“纸张需要量”的计算后,进入“木材砍伐量”的计算,自然会使学生对计算结果有个较深的印象。这样的过渡,自然而然,无人工斧凿的痕迹。
数据3完全由学生自行阅读,因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解说什么了。 教师将在网上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向网友请求帮助的过程(帖子)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收集信息。
在备课时,也准备了若有可能,让学生讨论旧教材的重复利用问题。
第二篇: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论文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卧龙区谢庄乡中心学校
王
蕾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改进教学模式
健全评价机制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他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正文】
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他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研究教材中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哪?
一、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创新热情。新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提倡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在知识传授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当然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应有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他们才能乐学勤学,今儿激发创新热情。课堂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的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的问题,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与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作为数学教师也应及时抓住机会对该生积极勇敢回答问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要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式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在分析其他问题时,也就能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激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教师可在学生解题方法灵活、步骤简捷时给与鼓励给与创新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二、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创新思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不是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而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日久天长,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倡导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具体说来,一是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有转变,以前只备课本、备知识,现在则要多备学生,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上。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的接受程度以及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同事,还要处处注意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还要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提问题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既要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去参与,又要以对话者、研究者旳身份融于学生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引导,及时鼓励。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思维,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所谓开阔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自己的思维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发散开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让学生放飞思维,克服呆板、机械地套公式的做题方法。同时还应从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上进行扩散,具体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解题才会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反比例的相关内容,这样把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此类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多想一步。例如,在圆的教学中,谈到同圆或等圆中的圆心角时,大家也应想到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也相等。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指思维方式的新颖性、独创性和想象性。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始终以教材为主旨。
2、课堂上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3、对学生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培养。
四、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批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模仿数学”,“无价值数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提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折,建立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新方法”。教学本身源于生活,所以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如在进行“统计”部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实践,引出课题,把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让他们懂得知识源于生活,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教育也必须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投影、录像、电脑与网络,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情景性强,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是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同为学习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自主交流,平等学习,进而形成多方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流,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健全评价机制,合理的利用考试、测试、抽查等标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这就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充分利用评价机制。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下课程功能的改变,评价功能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重心应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因此教师不要只看重一次两次大型考试中学生的分数高低,而应该从平时的提问、小抽测、检查抓起,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价和衡量。在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调动学生自我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具有时代的意义。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
第三篇:融“情感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融“情感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浅谈“情感教育”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25009)李庆国
物理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学生之所以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之外,其物理量多、公式应用条件灵活、思路分析复杂等因素,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但即便这样,把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和把物理教得很好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就我个人而言,工作二十年来所带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比较喜欢物理,班级物理成绩均名列前茅,高二文理分班学生绝大部分都选择了理科。根据我的经验,若能把“情感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物理的学和教也就变得容易多了。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的进步都与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和物理知识的应用分不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这是以17-18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的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社会的发展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是从19世纪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理论开始的,这些理论推动了电机、电器、电信设备的发明和制造,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进入了电气时代;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是以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和发展为基础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认识物质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的视野,促进人们大力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和微电子技术。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有学好物理,才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改变生活、改变世界,为人类造福。通过讲述这些富有情感的内容,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对社会进步虽然作用巨大,但要学好物理毕竟不容易,一定要向学生适时渗透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物理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不能因为一两次物理考试没考好,就对自己的物理学习失去信心。比如:开普勒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观察行星运动,才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法拉弟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居里夫妇为提炼放射性元素镭而甘受放射性的损害,他们的女儿、女婿也因从事这项工作而英年早逝„„教育学生要学好物理一定要有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精神,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2.把物理知识和生活联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有一次年级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前的物理课上,我对所教的两个班从物理方面进行了指导,比如说重心的高低、双脚的站位、身体的倾斜度等。比赛时又进行了现场指导,结果这两个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两个班学生非常高兴,真正体会到了“学有所用”,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同时,我也明显感到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多了一些佩服和尊敬。
自从刘谦在春晚上表演过魔术,许多电视台就开设了不少与魔术有关的电视节目,许多学生也对魔术感兴趣。我就有意识上网搜集一些不很复杂且和物理有关的魔术,又买了一些魔术道具。在物理课上学到与此相关的物理知识时,就把魔术道具拿出来演示。比如,我在网上买了刘谦表演的“意念螺母”的道具(只要几元钱),在讲到传感器时,我表演了此魔术,学生非常惊讶。我揭示了此魔术的原理:螺母内部有一个干簧管、小电机、钮扣电池,表演者的手指上贴有一块很簿的磁铁,当手指靠近螺母时,干簧管接通电路,电机带动螺母转动。当手指远离螺母时,螺母停止转动。学生听后发出了“喔,原来是这样!”的声音,在这样的感叹声中,不仅包含了对魔术揭秘的快感,也包含了学生对物理知识更深的理解。这一“揭秘”过程拉近了学生和物理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了物理学的魅力。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感到亲切,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现象建立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生动鲜活,避免了物理知识的抽象化、空洞化,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知识,生活中蕴含着物理规律,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把自身对本门学科的热爱的情感在无形中传给学生
物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热情还是厌倦,这体现了物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
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物理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从而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听课容易分心、走神,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则敷衍马虎,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物理学科的消极情感。
我习惯在上课前20分钟重新熟识讲义,使自己的情绪始终处于饱满振奋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课堂气氛也就随之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4.建立亲和的师生情感,使学生“爱屋及乌”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存在着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信息交流,两种交流相互影响,当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都畅通时总流量最大。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视察学生心理世界,有助于取得真实的心理信息。因此我热爱亲近学生,更热爱、亲近学习上落后的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尽力及时解决他们各方面存在的困难,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他们有什么心理话,遇到什么困难都喜欢跟我谈,也喜欢上我的课,并积极配合好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物理成绩进步较快。
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默契,这样才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物理课应该是“微笑的课堂”,我始终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一个和蔼可亲、语言幽默、感情丰富的物理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学生从喜欢物理老师开始,到喜欢上物理课,最终喜欢物理这门学科。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的良好情绪逐渐上升为学物理、爱物理的情感。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就是因为信任和尊重某位老师,而这位老师的一句话或某一件事,决定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作出杰出的贡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某些学科可以学得很好,而另一些学科却学得很差。不少学生,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精神抖擞,而在另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却情不自禁要睡觉。我觉得问题可能更多地出现在老师身上,老师没能做到让学生“亲”,反而让学生“疏”,作为老师难道不要反思吗?
我们有时听说有些老师会“骗”学生学习物理,而学生也甘愿被“骗”,其实这些“骗术”中包含了老师的智慧和魅力,同时也说明学生对物理充满兴趣。“骗”与“被骗”体现了师生融洽的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温馨的画面。
我们也听说有些老师很厉害,用学生的话讲就是很“凶”,布置大量的作业,一旦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就罚站、喊家长,经常占课。学生惧怕他,所以在他的科目上花的功夫比较多,班上的物理成绩因此比同类班级高一些,而此类老师也因此洋洋自得。但这种做法真的可取吗?他们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创造力会有帮助?其实“凶”是一种急功近利,或者说是一种无能的做法。眼前也许是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学生的终生发展却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是一种摧残,甚至会因此而扼杀了一个未来的物理学家。
5.让学生有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比如说:答对一道题、做好一个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等,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我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比如说课堂提问,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而让能力弱的学生回答一些容易的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学生作业情况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种反映。我经常在批改作业时加上一些简短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如“好”“很好”“不错”“有进步”“计算能力有提高”等;又如做对的地方打勾,而做错的地方不打叉,单位错了画个圈,答错了打个问号等;对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则在课堂上进行表扬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心理研究表明:人人都喜欢表现,人人都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
物理课上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现在有很多物理老师为了图方便,实验
基本不做,变成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听实验”与“做实验”的效果截然不同。老师这一次讲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忘记了,还要再讲。有时老师还抱怨学生太差,脑子笨,殊不知问题恰恰出在老师身上。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发现了与书本上讲过的类似的现象或得到了某个结论,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深刻的。
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点,有些学生在认真学习物理并坚持一段时间后,考试成绩明显上升,他们的信心就会极大提升,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但也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仍与以前一样,甚至分数还不如以前。这样的学生就特别容易放弃学习物理。在这方面我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在试卷批改上动一些“手脚”,对那些努力了但没考好的学生,在改卷时扣分松一些,但也不明显让他看出来,让他也小有进步。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欺骗而是一种策略,就我而言,我看到了这种策略带来的好效果。因为这小小的进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这种信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物理课堂上探究自然规律是一种最快乐的精神享受。教师要有机地运用情感的作用,有意识地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教师要增加情感投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在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以及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去学习。
第四篇: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
让数学融于生活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2、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以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全部学生举手,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会骑自行车的自然就多。自然而然地就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6米。生乙:我行了5.8米。生丙:我行了8.2米。生丁:我只行了5.5米。„„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前齿轮转的圈数)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后齿轮和后车轮是同心圆)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够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群体讨论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也跟一定转动一个齿。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联系到钟表,齿轮传动)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汇报交流。
[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要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
前齿轮齿数:40,后齿轮齿数:16,车轮直径:70厘米。⑴蹬一圈走多远? ⑵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就越远,速度也就越快。为了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回忆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上衣和裤子的搭配,其实是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知识)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第65面的表格,并汇报情况。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蹬相同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越远。[这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圆的周长、排列组合、比例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辅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1.知识容量大,教学过程清晰。先以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然后通过质疑引入例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说一说、试一试的活动中分两个层次由浅及深地全程参与到“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的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并收集数据计算出结果。最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通过一组开放题的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学习中让学生自行车实际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3.教学设计梯度明显,将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由基础开始探究,理顺了探究知识的方法,遵循了由浅入深、扶放结合的原则。
个人感受: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让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第五篇:融情感教育于聋校数学课教学
融情感教育于聋校数学课教学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因此,作为聋校教师,更应该将积极的情感灌输学生,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是教学与情感共融,从而有效提高聋校数学的课堂质量。本文主要从: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②创设有效问题情境、③引发参与,开展争论、④在探索实践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⑤注重聋生的情感评价五方面简述聋校数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聋生 数学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活动的客规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聋校多年的数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残疾学生,教师更应该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聋生的情感品质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信息的传输,而建立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尊重。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原因,整日生活在无声世界当中,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聋生不仅要尊重,更重要的是真心爱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这种爱不仅有师爱,而且有母爱。这种爱不仅
表现在课堂上,还要表现在生活上,心理上等诸方面。
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是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靠坚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写作。读完了大学,成了精通五国文字的大作家和教育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探寻海伦•凯勒成功的秘诀是源于父母、老师让他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希望。我不能奢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海伦•凯勒,但是只要我给与他们温暖,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的良好品质,激起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同样能成为海伦•凯勒那样身残志坚的人。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不仅要灌输聋生数学知识,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要给他们思考、“发言”、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互助的氛围,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适时借助身边残疾人的事例,教育他们不怕困难,培养他们勇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在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共同挑战数学难题,探究数学的奥妙。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聋生“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品质。
二、创设有效情境,调动聋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所谓有效情境,就是通过创设具有深厚生活气息,贴进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从而调动他们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约分”时,我开展“找朋友”游戏,准备若干张卡片,游戏可以分几次进行,每次选10名学生参加,每名学生分得一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分数:1/
2、2/
3、1/
4、3/
5、8/
16、30/
45、12/
24、9/
18、8/
32、9/15)。然后要求学生找到和自己所拿分数相等的“好朋友”,看一看谁的“好朋友”最多。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所学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竞赛。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2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我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此刻,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之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暗中为自己的组加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总之,在课堂中级给聋生创设有效的、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改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引导参与,开展争论,激发聋生的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领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习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者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活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但他们天资聪颖,好胜心强。在学习中,他们用娴熟的手语和饱满的神态进入交流、沟通。所以聋校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引发参与,培养他们的活跃思维。在参与中引发争论,在争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得出比的意义后,老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白其道理。
四、探索、实践,激发聋生主动学习的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去思考问题。以实践操作引发兴趣。
在“圆的认识“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动手画圆,用圆形纸片折叠的探索情境。学生在“想办法找出圆形纸片的圆心”这个问题导引下有了探究的欲望,通过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用折叠的方法找出了圆心,把这张对折的纸展开,面对纸上的折痕,“除了圆心,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双自然转入探索半径与直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这些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在独立操作,观察测量,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从人人动手画圆到动脑探索,自己发现知识。教师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带路人”、“参谋”和“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
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欣喜,获取了发现的快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因此,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五、注重对聋生情感评价,调节聋生情感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的渠道少,视野狭窄,其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对聋生的情感评价。把握正确的评价方向、标准和原则,同时要走进学生,营造情感环境。教师要注意评价语言和表情的积极参与、以真诚促进双方情感的双向沟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情感性评价的含义
情感评价是规范性评价之外的一种补充,是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自然交往时,在言行中、在情感上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评价。它区别于规范的评价,如学生学业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等等。
2、情感性评价的意义
由于评价体现情感性,所以这种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了尊重和保护,关心每个学生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又突出了发展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情感性评价不能常用或滥用,过多过滥会造成学生习以为常,不能起到调节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3、情感性评价在聋校教学课堂中的作用
在聋校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和图像语言对聋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情感评价。例如学生板演一个教学题时,他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解法,我们可以翘起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如果有学生一进答不上来但经过思考后重新板演出
来时,我们作为教师可以为其鼓掌,然后走近他拍拍肩膀,打着手语“你不甘示落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哦”等等。这种情境化,个性化地评价作为评价的一个积极因素,其作用不可低估。
又如:在学生作业批改中,我们一般都用钩或叉来评判对和错,用优和良等评定学生的等级。这种一贯以来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说已习以为常,毫无兴趣而言了。笔者改变了以往这种做法,而改用我们常见的表情图案“笑脸”和“哭脸”来替代以前的优良等,学生一下子感兴趣了。当看到自己的作业上是“哭脸”时,学生自然有点难过,纷纷主动要找出错误的原因,争取下次得个笑脸。而对作业做得很好的学生,可以画上两个甚至多个笑脸。
情感性评价作为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远远不止这几种,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作为聋校数学课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聋生的一片爱心,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乐观的心理。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甚至对聋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情感是教育的基石。在聋校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使聋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方献
1严育洪:经情感加温的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2003 2周志英:寻觅聋校数学课教学有效备课之途径,现代特殊教育2009.4 3孙孝忠: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现象的理性思考,南通小学数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