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育在前进系列报道之――特色教育篇
标题:西樵教育在前进——特色兴校篇
导语:下面继续关注西樵教育在前进系列报道。近几年来,西樵各中小学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与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
录播:西樵镇从去年开始就鼓励各校大力发掘自己的特色教学资源,实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以特色带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各中小学树立品牌教育意识,努力打造西樵教育品牌。
今年初,各学校确定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规划,确定了实施方案和细则并加以实施。当前,我镇第一小学知识产权特色教育已迈开了步伐;第四小学的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成了特色;民乐小学“寻找黄飞鸿的足迹”武术特色、第五小学的古诗经典诵读特色和樵北中学的体艺特色教育也已初见成效。特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中,让学生授用终生。现场同期声:学生
我们学校以体艺为特色,我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了话剧团,入左话剧团之后我学左好多课外的知识,锻炼到自己,我觉得三年的初中生活会更有意义,对日后上高中大学也有帮助。录播:同时,西樵镇教育还加强了对校长和中层干部创建特色学校和品牌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并做好宣传工作,为创建特色学校和推进品牌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现场同期声:李术广
第二篇:特色教育报道
昨日,在“2011年柳州教育特色展示周 ”12中展示点内,社会各界人士饶有兴致地来此观摩该校教育特色展示活动,就连桂林、来宾等地的教师都早早地前来“取经 ”。
记者现场看到,在各个展示的课堂里,不光里面坐上不少家长和来宾,在走廊的窗户外更是或坐或站地聚集了很多人。许多家长在课后纷纷同教师和孩子现场交流,欣悦之情溢于言表。城中区王座社区的颜女士高兴地说:“„零距离‟接触增强了三方了解,对于共同教育好孩子是一种促进。”据了解,这次 展示周以“聚焦亮点,追求卓越,打造幸福 ”为宗旨。从17日起到20日,我市共有22所中小学将通过经验汇报会、公开课等形式,展示各校的教学特色。期间,还将邀请区内外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与龙城园丁共同总结、交流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17日,2011年柳州市教育特色展示周在柳高开幕。来自全区各城市的300多名教师、专家,将与我市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我市的特色教育。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曾艳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杨伟嘉肯定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免费午餐工程等工作。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曾艳对来自全区的教育工作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她说,教育特色展示周活 动是我市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
她希望兄弟城市的教育工作者多提宝贵意见。曾艳表示,借此次展示周的良机,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学校特色化发展步伐,构建起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的新格局 ;为建设更加美好柳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为了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我市“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 ”方略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柳州教育名片,为我市“十二五 ”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市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了此次教育特色展示周活动。
此次活动以“聚焦亮点,追求卓越,打造幸福 ”为宗旨,由柳高、铁一中、景行小学、四十六中、柳江中学等35所中小学共同承办,特邀了全国知名的学者及北京西城区教委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第三篇:我的大学生活之报道篇
我的大学生活之报道篇
吴兴月
炙热的天气,耀眼的阳光,校车不停地穿梭于各大街道,一批又一批的新生被迎进铜仁学院,我亦是其中一员。
我是临近傍晚时分到铜仁的,刚下车就被热情的学生会学姐带到了铜仁学院附中的学生宿舍,在帮我整理好铺盖后她叮嘱我明天去报道后就离去了,寝室里除了我外还有一个同学,她比我早些到,她首先向我表示了友好之意,在相互的自我介绍之后,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话,坐了一天的车,我很累了,便窝上了床准备睡觉了。铜仁的天很热,寝室里没有空调,只有一把陈旧的吊扇,已是开到最大档,但依旧还是很热,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依旧无法入眠,无语的望着那把陈旧的吊扇。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小佑到了,她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算得上是好朋友,我起身去帮她整理了一下东西,随便问了几句,她也弄得差不多了,然后我们就各自躺倒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一觉醒来,已是新的一天,收拾好后就和小佑以及我的新同学我们一起去报道了,学校里有很多人,当我们刚进入学校大时候就遇上了昨天送我去寝室的那个学姐,她问了我们你是那个班的,然后她就把我们带到了我们班主任处去报到。班主任很年轻,可爱的娃娃脸,让人觉得很容易亲近,她很快的给我们开了报名所需要的手续,然后让我们去缴费后在到她那里来登记,我们三个很快就走进了拥挤的人群,缴费这里已是排了长长的两队人,我们相视一眼后无赖的排着队。
天很闷热,让人有些想发毛的冲动,幸好这里有几颗树,为我们当去了大半灼热的阳光。为了相互熟悉一些,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些作为相互了解的话题。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从缴费那里回到了班主任处,在他那里登记好后,她让我们去前面那一小堆人聚结的地方去领饭卡,然后叮嘱让我们明天晚上7点30到1406去,今天就先熟悉一下环境,好好休息一下!领了饭卡后我们在学校里走了一圈,我很好奇这个大家一直以来都向往的大学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就和她们在学校里走了一圈,不大的学校,陈旧的建筑,落后的设施,拥挤的宿舍,让我们这些怀揣没好大学梦的学子大失所望,梦幻中的美丽校园在这里似乎找不到一丝光彩!
失望的心情,回到寝室后,抬头看了一眼那把旋动的风扇,有种被坑的感觉!
第四篇:大跃进时期经济报道之特点
大跃进时期经济报道之特点
提到“大跃进”,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来说,只能联想到“放卫星,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狂热,不切实际”等等历史书中描述的字眼,要想真正了解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情况,还要依赖于存世的真实的文献,资料,还有亲身经历者的回忆。而且我们也很有必要去了解那段“错误”的历史,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其特点,成因及影响等,以史为鉴。
近日,沈毅老师的中国经济新闻史课程讲到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感受颇深,所以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时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做了总结。
“大跃进”口号最早在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发动全民 讨论四十条刚要 掀起农业生产新高潮》中提出,酝酿于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到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最终在1958年8月17-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北戴河举行的扩大会议后,一个“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高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1958年8月,与大跃进运动相配合,中国农村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时期的主旋律是经济方面,所以当时的新闻报道也是以经济报道为主。1958年出现了大量大炼钢铁的报道,《人民日报》开设“以钢为纲,带动工业全面大跃进”专栏,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粮食亩产不断“放卫星”的报道,《东风压倒西风的一个标志:我国小麦总产量超过美国四十多亿斤》这样不切实际的报道堂而皇之出现在《人民日报》上。1959年由于中央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调整,报道开始重视轻工业,1960年像《淮南煤区大办炼铁炼焦“小洋群”》《江西小高炉大改造大发展》等经济报道也非常多,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
综合分析此阶段的经济报道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首先,经济新闻报道构建了一个不正常的舆论场。
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例,大跃进运动时期,新华社在农业方面曾做过如下报道: 新华社所报道的各种卫星,最高的冬小麦亩产7320斤(河南),春小麦亩产8585斤(青海),早稻48925斤(海南),中稻60400斤(广东),北方水稻12万4329斤(天津),红苕25万斤等。还曾宣传过“放开肚皮”“无限量”地吃饭。地方媒体的宣传也配合着大跃进运动。以河南南阳的情况为例,1959年10月,《南阳日报》公布南阳地方工业提前65天完成1959年生产跃进计划,秋季粮食比1958年增产27.7%,万亩水稻亩产800斤以上,22.4万亩棉花亩产皮棉150斤以上,86万亩红薯亩产6000斤以上,22.6万亩玉米亩产350斤以上。实际上,当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75%,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3.02%,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78.76%。
当时新闻界负责宣传大跃进可以说是一项政治任务,而大跃进在发动过程中政治上出现了党内意见的争执,在这种争执中左的倾向占据强势地位,所以当时的新闻媒介在这种压力下,是不敢刊登一些有悖于中央意见的事情的,而对于披露当时浮夸风背后的真相,就更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政治路线上出现问题。因而当时由主流媒体所营造的这个虚假的舆论场不仅不会自行停止,反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会加速蔓延。这由此带来大跃进中存在的不实之风进一步蔓延而得不到有效控制。
正是由于新闻宣传的舆论造势,使得全国从上到下形成的舆论场都是不正常的。舆论应代表公众的意见,但当时的报纸上刊登的内容并没有反映公众意见。在大跃进运动开始之初,有人就曾发表不同看法,但新闻媒体却对这些不同看法进行批判,报纸称这些人是“观潮派”、“怀疑派”,并且还发表很多文章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批判。报纸的这种做法使得大跃进运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一九五八年《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曾这样写道:“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真个叫人心花怒放。跃进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正是因为报纸的宣传攻势,人民群众盲目的激情和热情被点燃了,全国人民充满幻想,编造着千万个美丽的神话。于是在人民群众中营造了一种虚假的舆论氛围,即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人人都需要为社会主义奉献力量。当时的决策者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也是全国的这片大好形势,因而也就相信了自己制订的策略是正确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更大。
第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新闻客观、真实性原则,助长了浮夸风。
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和正确利用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对于新闻报道也至关重要,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生命,然而在大跃进时期,经济新闻报道严重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助长了浮夸风,对大跃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阶段经济新闻报道的不真实性主要表现在:
(一)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不客观真实。
1958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到广西地方诸多媒体报道了环江县放了一颗全国最大粮食“卫星”----“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此事轰动全国,“扬名”海外。这是一例典型基本要素不客观真实的浮夸新闻。在早稻尚未收割完毕的情况下,广西就有27个县报称比上年同期增产1-2倍,环江县宣称早稻增产4倍。当时自治区党委号召各地大放粮食高产“卫星”,要夺取全国第一,事情还未发生,就放出了高产“卫星”。
(二)引用的各种材料不客观真实。
从新闻的定义来看,新闻是被及时公开的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新闻只是对事实的陈述,是对客观事物的写真。因此,新闻报道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客观真实可靠。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在报道中引用各种材料不客观真实,甚至搞假。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河南遂平县楂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韩楼大队小麦亩产3821斤。这个报道引用的材料、数字就不客观真实,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是当地干部为了某种需要要做数字游戏做出来的。为了放“卫星”原来是以20亩地总产量10210.9斤除以2.9亩再加上300斤得出来的。
(三)整体上本质上不客观真实。
从新闻真实性要求看,新闻报道应从整体上、本质上表现客观真实,如果一叶障目,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这样的报道也叫不真实。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只从现象、表面去报道,违背了从事物的整体性、本质上去把握的要求。1958年9月12日,《广西日报》报道了红旗公社党委领导全社八百多人,苦战两天两夜,把十八亩九分抽穗的本地八月黏谷良种禾苗,以高度密植的排插办法,移到一块试验田据估计约有一百三十一万多事情,这个报道采取了这些不能普遍实施办法,不能代表水稻普遍生长规律的亩产,能说明水稻亩产13万斤吗?环江县位于本区北部,山高水冷,过去产量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
第三,新闻文本方面,语言夸张,不准确。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准确、清晰与生动,而“准确”是新闻语言的核心,生动要服从于准确。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为了放“卫星”的需要,报道语言极不准确,极具夸张,因而也不真实。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不同,用语要准确,不能采取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195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的《事在人为,地在人种》,这些标题的文字报道就不准确,用这样的语言文字,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不但起不到指导人民生产的作用,反而误导了群众,导致人们盲干。
虽然新闻工作在大跃进中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很难看清客观局势,引导人民和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也不能因此推卸和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现在新闻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对当前形势有客观清晰全面的认识,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五篇:多彩田园育出“幸福梦”“幸福2013”亮点工作报道之八
多彩田园育出“幸福梦”——“幸福2013”亮点工作报道之八
多彩田园育出“幸福梦”——“幸福2013”亮点工作报道之八
今日江山-2014.2.12 去年12月24日,对江山人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日子,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2013年3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我市榜上有名。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一份用汗水浇灌的荣誉,这是江山人辛勤耕耘所收获的硕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挥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大旗,致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拓宽农业产业功能,打通一条引领三大产业互融互通、经济飞速跨越的新路子,一道耀眼夺目的“七色彩虹”,已在希望的田野上出现。
政策重彩,推动产业腾飞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依托一个个优势条件,我市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来培养,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精心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促力,产业兴旺。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开展了农家乐星级评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创建、美丽田园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点)建设,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博采众长,广纳良方。如何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此,市委书记陈锦标亲自带队,前往遂昌县和武义县等地考察、交流,积极研讨,并确定发展方针和发展原则,合力推进美丽田园、休闲农业示范园、农家乐示范村创建、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等重点工作,建设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业体验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
扎实的基础工作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使我市在休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稳健的步伐。截至目前,我市已有休闲农业重点乡镇(街道)9个,休闲农业重点村117个,农家乐257家。2013年,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2.7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395.3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9万多人,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1940元。
农业多彩,稳健产业基石
我市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县,也是中国“白菇之乡、蜜蜂之乡、猕猴桃之乡”,更有“果菜无公害十强市“、“粮食生产先进县”、“重点产茶县”等诸多荣誉称号。
蜂业规模和效益连续22年居全国各县(市)首位;白菇产量与出口量均居国内县(市)前列;绿牡丹茶摘得9项国家级桂冠;全市拥有农业类商标710件;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6个、绿色食品15个……这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取得,无不归功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对我市“两区六群”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的积极组织、规划和实施,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主导产业群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已基本形成。
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理念,开展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行动,正助推我市传统农业向创意休闲农业转变。我市成功打造了一批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园。目前,我市培育了休闲农业企业45家,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园区面积达2.5万亩,规模休闲农业企业18家,其中营业收入超千万的9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2个。
旅游异彩,助力产业增色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等一张张金名片,飘向全国各地,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等一系列旅游品牌形象日渐深入人心。
我市农业产业主动对接融入休闲旅游产业。从2011年开始,围绕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连续3年利用彩色水稻,先后创作了“江山江郎山”、“幸福江山”、“喜迎十八大”等稻田文化创意图案,把水稻生产赋予文化元素,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得文化创意金奖。我市已形成了以彩色稻田观赏节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主题活动,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毛泽东祖居地——清漾等风景名胜区,逐步形成了以知名旅游景点与农业产业互动、互促的特色发展模式。
顺势而上,不断创新,我市在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上不遗余力。“被列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对推动旅游业‘二次创业’十分给力。”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相告。据了解,我市力争到2015年,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50个以上,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企业(园区)20个左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国内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超40亿元。
多彩田园,编织七色梦想;锦绣江山,共筑多娇未来。江山,正以开放、创新、务实、进取的姿态,投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谱写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华章。
(吴倩倩 祝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