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犯罪学的一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犯罪观和分析犯罪现象的理论框架,由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领悟并初步掌握犯罪学这一学科的精髓,能够以犯罪学的视角来洞察和理解社会生活过程的犯罪问题,并为此后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法律职业造就正确的研究路径。
学习要求
1.犯罪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刑事法学科,内涵着刑事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它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的研究离不开法学有关学科如刑法学、犯罪侦察学、监狱学等,也离不开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通过对犯罪学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犯罪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为其正确看待犯罪问题创造坚实的条件。
2.犯罪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主题,并力求从理论上探索有效地解决犯罪问题的正确途径,因而,应当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阐释犯罪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犯罪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抽象的犯罪学增添灵活性和生动性,比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司法实践中案例说明和案例分析,也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教学内容
: 前言
第一编 犯罪学概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学的源起
第一节 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节 犯罪学的萌芽与形成第二章 犯罪学理论总览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的各种学说评介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新角度—被害人学
第三节 西方犯罪学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前社会主义国家犯罪学研究简介
第五节 我国犯罪学现状
第六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了解:早期的犯罪学思想;犯罪学的萌芽和形成;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状况。理解:犯罪学的产生问题及其标志;犯罪学理论的各种学说及其评介;犯罪学的概念辨析;犯罪学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内容。
掌握:犯罪学产生的时代及代表人物;犯罪学各种理论学说中具有代表性学说的内容;被害人学的内容和研究被害人学的意义。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学?
2、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什么是被害人?
4、犯罪人类学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
6、异化交往理论
7、文化冲突理论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现象概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研究犯罪现象的意义
第二章 犯罪分类
第一节 犯罪分类概述
第二节 国外犯罪学分类举要
第三节 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分类
第三章 犯罪现象的描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测量
第二节 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结构
第四节 犯罪现象的动态
第五节 犯罪现象的危害
第六节 犯罪现象的区域性欲时间性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现象的研究意义;国外犯罪现象的分类;我国犯罪现象的分类。理解:犯罪现象的概念和内容;犯罪现象的描述及其内容;
掌握: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点;犯罪现象的测量;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犯罪现象的结构;犯罪现象的动态;犯罪现象的危害;犯罪现象的区域性与时间性。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现象?
2、犯罪现象的特征有哪些?
3、什么是犯罪分类?
4、国外犯罪分类的状况
5、我国犯罪分类的状况
6、什么是犯罪率?
7、什么是犯罪现象的结构?
8、犯罪现象的区域性
9、犯罪现象的时间性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原因概说
第一节 犯罪原因和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犯罪原因论的两种认识途径
第三节 犯罪原因论的结构体系
第二章 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
第一节 各种文化冲突的存在第二节 思想道德教育放松
第三节 社会管理和监督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四节 在一定时期对犯罪打击不力
第三章 引起犯罪发生的个体原因
第一节 个体原因与犯罪
第二节 个体方面影响犯罪的几种主要要素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原因论的认识途径。
理解:犯罪原因与犯罪原因论的区别;犯罪原因论的结构体系。
掌握:犯罪原因中的社会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对犯罪的影响;监督体系薄弱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原因中的个体原因;年龄与性别对犯罪的影响;精神障碍对犯罪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原因?
2、犯罪原因与犯罪原因论有何区别?
3、什么是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
4、什么是个体犯罪原因?影响个体犯罪原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预防概述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称谓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内容和范围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
第二章 犯罪预防的前提—犯罪预测
第一节 犯罪预测概说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种类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要求
第三章 我国的犯罪预防
第一节 我国犯罪预防的总体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预防的称谓;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犯罪预防的指导思想。理解:犯罪预防的内容与范围;犯罪预测概说;犯罪预测的要求。
掌握: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犯罪主体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类型预测和犯罪率预测;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刑事预防与社会预防;总体预防与分类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问题与思考:
1、什么犯罪预测?
2、什么是犯罪预防?
3、犯罪预防与犯罪预测的区别?
4、犯罪预测的意义是什么?
5、犯罪预测种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7、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区别是什么?
8、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五编 犯罪类型选论(8学时)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说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文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第二章 女性犯罪
第一节 女性犯罪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女性犯罪的预防
第三章 职务犯罪
第一节 职务犯罪概说
第二节 职务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 职务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职务犯罪的预防
第四章 涉税犯罪
第一节 涉税犯罪概说
第二节 涉税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涉税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涉税犯罪的预防
第五章 计算机犯罪
第一节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计算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计算机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计算机犯罪的预防
第六章 有组织犯罪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的预防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类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对犯罪各种类型进行分类的意义。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原因与特点及其预防措施。
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与原因;女性犯罪的概念与原因;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概念与原因;涉税犯罪的概念与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
2、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3、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什么是职务犯罪?
5、预防职务犯罪的途径有哪些?
6、计算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7、什么是有组织犯罪?
8、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对策有哪些?
任课教师、岳平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杜雪晶 女讲师刑法博士
王娜女讲师在读博士
胡屹立 男讲师刑法硕士
联系方式
本课程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统一为:
上海政法学院 刑事司法系(021)39225256、3922521
5使用教材、选用教材:《犯罪学要论》
参考书目: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绍彦:《犯罪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篇: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明确
有人在网上做个这样的调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人,结果是:
27%的人没有目标,成为穷人(乞丐);
60%的人有目标,但模糊,成为上班族;
10%的人有目标,清晰,成为专业人士;
3%的人有目标,清晰,且白纸黑字写下来,成为顶尖人物。
可见,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有目标和把目标写下来是绝对不同的。所以,设订目标是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目标在人生当中那么重要,那么,目标的作用是 什么呢?
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你努力的依据;二是你的鞭策。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才有学习的热情。学习有一股热情,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目标给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随着你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你就会有成就感。有9 8%的人对心目中的世界没有一幅清晰的图画。如果计划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了你的积极性。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赛尔,它在没有被发现之前,还是一块贫脊之地,那里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那儿,而是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去。当一个现代的西方人到了那儿,听说了这件事后,他决心做一次试验。他从比赛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出来了。
经过此事,他终于明白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因此,他告诉当地的一位青年,要想走出大漠。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大漠。那个青年照着他的话去做,三天后果然来到了大漠边缘。
青年人也因此成了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了小城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目标开始。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给你带来什么启示,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功的人,他们的行为几乎都是指向于自己设定的目标。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
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他儿子读小学五年级,一天到晚就是打电脑游戏,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前三名(倒数),儿子不行,全家人都没有精神,他做生意,很有钱,但整天为儿子唉声叹气:我与他交谈并制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期结束,学习成绩由倒数第二名前进了10名,全家到饭店吃饭庆贺,我也去了,小孩非常兴奋,因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饭后,我对小孩说:你太了不起了,你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你想不想下学期前进20名呢?他说:想呀,20名太多了,能做到吗?我说:你半个学期前进了10名,基础打好了,一个学期前进20名比前进10名还容易。他说:真的,那要怎么做?我说:你今天晚上列一个时间表,你每天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打电脑游戏、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睡觉,有一个详细计划,每天严格做就可以了。于是,他以前进20名为目标,天天按时间表去做,一个暑假,他复习了上学期所有课程,预习了下学期的课程。开学半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前进了15名,期未考试,又前进了10名。超额完成了目标。
一、有目标才能走向成功
我们要想成为学习的优等生,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树立一个成为学习优等生的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是否找准自己的目标,只有选准方
向,才能持久稳健地走下去,才有望达到“顶峰”。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握,最终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
台湾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追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6%的人没有目标;61%的人目标模糊;9%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不同,4%拥有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不懈;若干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干,他们之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9%拥有短期目标的人,多半生活在社会的中上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品质稳定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1%目标漠糊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阶层,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6%没有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属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二、如何制定目标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制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力量,努力朝着所定的目标前进。目标,是一种希望,在希望的激发之下,人才会不断地追求进步向上,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设立非常明确的目标。
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三,不要给学习不努力找借口
我还应提醒大家的是,大多数人总是在没有做这件事之前信誓旦旦,但是一到把这件事情真正做起来,往往就只有三分钟热乎,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前进。
(一)运气借口症
眼下在社会上出现一种流行病,人们张口闭口爱说什么“祝你交好运!”“你的运气真好!”这类语言作为吉利话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此类话流传广了,特别是流传到学生中,就用这种思想总结自己学习成功或挫折的原因,那就会产生消极作用,每次考试下来总有人说:“我的运气太差了,复习记忆的东西一个也没考,专考我做不倒的题”。有的学生迟到或吸烟受到老师批评语后,丧气的说:“我真倒霉,又被老师碰上了”。有少数人为了解自己的运气,竟然去找算命先生去抽签,并且信以为真,使运气借口症更重。
患有运气借口症的人,常常把受到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运气不佳,他不是从挫折失败中接受教训,转败为胜,而是坐等好运。进而严重的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进步,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防治方法有两个:
第一,接受科学的因果观念。我们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我们也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可以把学习成功的人与学习差的人比较一下,看看成功与失败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运气起多少作用。从而明白:学习成绩好靠的是勤奋加好方法,绝不是运气。
第二,不能妄想不劳而获。靠运气不会成功,算命先生不能预卜你的前程。只有靠自己,靠实践,靠科学方法,靠自己的拼搏和奋斗,才是迈向成功之路的正确途径。
(二)兴趣借口症
有些学生对某学科学得不好,成绩很差,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没兴趣!”有些学生说:“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学不好,我不学了!”不想学习就说没有兴趣,不愿干的事也说对某事没有兴趣,这类人常以兴趣为借口,行其懒惰不愿做事之实者,我们称之为兴趣借口症。
兴趣借口症的主要症状是不愿意学习或不愿意做事,其实质是懒惰:一是思想懒惰,对学习的内容不愿下功夫,不愿意记忆,更不愿意动脑筋思考,因此学不会;二是行动懒惰,不愿实干,更不刻苦钻研,连基本的作业任务也不完成。
可见,不愿意学习或做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而不是没有兴趣。
如何防治呢?
首要的是勤奋和认真,努力认真地去学就会有收获,就会有兴趣,也就不再以没兴趣为借口;其次,正确认识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努力的结果,兴趣是后天培养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是不断改变的。
(三)勤奋借口症
勤奋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勤奋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要想成功除勤奋之外,还需要方法,内在动力等因素。有些学生片面强调勤奋的重要而不顾及其它重要因素,一旦考试失败,仍抱住勤奋不放,耗时间,死学习,以苦为安慰,以此为借口,说什么“我尽到努力了,学不好没办法”。有的学生学习废寝忘食,不辞辛苦,可称为“拼命三郎”,但效果如何却全不顾忌,只求心里安慰,“我尽力了!我拼命了!我无愧了!”我们说他们是患了勤奋借口症。
怎么防治勤奋借口症呢?
一是勤奋加方法,在勤奋的基础上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记忆和思考,提高学习质量;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加强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主体精神等。总之,讲究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是防治勤奋症的一剂良药。
二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勤奋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条件下,体验学有所获的喜悦,能增强学习兴趣,兴趣浓学习效果更好。
三是激发深层次的学习动力,即进一步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求知,创造和审美的需要。把学习当作自己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当作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时候你的潜能的激发都能达到最高水平。只顾蛮干,盲学而不顾效果的勤奋借口症就能彻底治愈。善于思考,充满兴趣的勤奋,才是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
(四)环境借口症
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学习效果不好成绩差,不从自己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反而埋怨环境条件,把自己学习失败的原因全推向客观环境,此种思想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患了环境借口症,他们常抱怨学校条件差,生活也差,不能安心学习;也埋怨着教室不安宁,老师讲课听不懂;也有学生为家庭条件差而自卑,比不上别人有吃有穿有钱用等等,治疗此症有以下几种:
第一,正确对待环境。人很难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以积极的态度从外部环境条件中吸取有益养分,为我所用,不能只看到环境差的一面。正确态度就像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说:“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己无补”。要记住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认清决定学习成败的因素,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外界环境是外因,人的主观因素是内因。治疗环境借口症首先得学会从自身找原因,然后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三,寻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如,学会记忆和思考,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和自尊,发挥个体潜能和激发内心的动力等。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确叙写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很多老师所叙写的教学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两则有关辛亥革命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值得商榷。
案例1:《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设计1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案例2: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2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2案例选自山东教育网.2008年暑假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历史作业,2008年7月30日 案例选自扬州市某一学校网的文章,2008年1月10日。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这两则教学目标的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多数老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格式撰写的。与以往相比,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进步。
第一,目标的确定以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为标准。两则目标的表述,先出示课程标准辛亥革命内容的学习要点,再表述教学目标,反映了以课程标准为纲的指导思想。相关内容的表述,无论是知识点的范围、还是学习要求大多没有超越学习要点的规定。第二,目标的分类基本规范。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每个方面提出1—2条要求。改变了过去分类名称混乱、内容臃肿的毛病。第三,多数句子采用“行为动词+名词”的表述方法。这说明多数老师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教学实践,已经基本掌握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叙写方式。但是,当我们以行为目标陈述的要求对照相关的表述时仍然可以找出一些毛病。
众所周知,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能够传递确定意义的句式,这就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句式一般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惟有综合了这四个要素的陈述方式,才能使有关内容的呈现,在把握其方向、程度和范围的意义上更为明确和具体。
“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句式中,为行文方便通常省略主语“学生”,可称为无主句。案例1、2均采用无主句的方式陈述,但受传统的影响,句式中大量使用“发展学生”、“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表述。其省略的主语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词汇运用的问题而是教学观念的问题。旧的观念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师的目标,而不是学生的目标。
“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明确指向的,否则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照着做。即使做了也难以测量,不知道有没有实现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部分,案例1以“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为标识,案例2连这样的标识都没有。采用单纯罗列知识点的方式,既容易误导教学去适应“应试”的需要,又不能清晰地、有效地提供“标准”。在其他部分的目标陈述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较为笼统和模糊。如“培养„„”和“教育„„”等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可测性和可比性差。这样设置的目标,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没有实际的意义。
“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案例1、2所表述的目标,大多没有陈述通过怎样的过程或手段实现预设的结果。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如“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或方式,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案例1、2的表现程度过于宽泛、没有标准。如“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样的表述基本上没有程度的限制。当然也无法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同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各自的角度设计。目标之间没有联系,缺少整合,割裂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这样的目标设计,容易误导人们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是分别进行的,需要一个一个地实现。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采取先分解后综合的方式进行。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有关内容,理出思路。然后,从一堂课的整体考虑,从分析各项目标的关系入手整合相关的内容,形成简约的目标陈述。其格式可以采用综合的方式,一课写上三、四条即可,但其中尽量要含有目标的多个要素。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目标的表述有多种方式,如果以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为主要目的,其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简要过程,敬佩革命先烈为民主事业的献身精神。(基础性目标)
2.学会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基础性目标)
3.在解读《临时约法》的材料和联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理想。(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发展性目标则是在基础性目标之上的提高性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第四篇: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总要求
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总要求
小班
一、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喜欢上幼儿园,习惯幼儿园生活和教育常规。
二、逐渐学习并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言语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逐步学会与家人、小朋友、教师等友好相处,学习并关心别人。
四、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接受疾病预防措施,知道一些最基本保护身体的常识并具备初步的有关能力。走、跑、跳基本动作正确。
五、对家庭和幼儿园的日用品名称及用途较熟悉,对与自己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人物较熟悉,了解家和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六、对自然现象有兴趣,愿意观察,知道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
七、学习用语言与周围人交往,具有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形成初步的数概念,学习一些概括和分类的方法。有比较事物外表简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九、愿意听优美的音乐,看动人的图画,愿意大胆地画、想、唱、跳、说。
十、初步学习分辨事物是非,掌握最基本的原则。
十一、初步学会遵守集体、公共的有关规则。
中班
一、体魄键壮,文明行为习惯基本定型,动作姿势正确,自我服务能力较强。
二、对事物的兴趣广泛,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认识范围明显扩大,能比较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事物和现象。
三、参加活动的意识强烈,活动前的意向性较明显,活动中处理问题的独立性较鲜明,活动过程中有一定的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四、好奇心明显增长,愿意询问,愿意在成人指导下寻求答案。
五、初步建立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服务。
六、能主动与人交往,愿意与同伴分享所得。
七、对事物的行为标准比较清楚,学会用正确的标准衡量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开始学习克制自己不良行为和习惯。大班
一、体魄健壮,积极主动参加各种锻炼活动,基本定型动作正确,姿势优美。
二、牢固地掌握生活常规,并形成习惯,具有较稳固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自信心。
四、增强对集体、国家要领的感知和情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情加深,并逐步熟悉己有的认知和探索新的认知。
六、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阅读能力。
七、加强专注力、记忆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培养初步逻辑思维的能力。
八、增强集体意识,对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要求,增强对集体作用的认知和感情。
九、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积极性和认真的态度。
十、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表达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五篇:学习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学习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重知识的讲解,轻能力的培养,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重烦琐的内容分析,轻情感的体验,不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课程目标就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性。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呢?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不是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实际并非如此,它需要通过创造情景、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的。课程功能变化了,相应的实施方法也应该变化。
其实,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接受学习。我们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如果这节课我就是以让学生获得某个知识为目标,那么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比如“ ”怎么写,告诉学生就行了。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方法就是随着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应运而生,因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具有多功能性。
比较而言,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标志的接受学习,更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学习结果指向知识与技能;而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把“三维目标”有效地融合起来,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需要愉快的教学过程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愉快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激发情感体验,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