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5:5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第一篇: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第二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

Jack作品

以赣州宁都县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但这些调研中,普遍视野较局限,同时缺少专业知识来分析情况及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该方向带有学术性的论文发表。本文借助在赣州宁都实践调研获得数据及走访采集资料,从新农村建

设与生态环保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保 和谐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农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正在发展中的农村普遍存在各式生态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畜养殖污染等。这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红色土地”之称。在中国宏观经济大势下,作为承担着推动“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性,通过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的发展战略,足以体现。同时又出于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战略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赣州市宁都县正是在这战略规划下,一方面要招商引资承接邻省广东的产业转移,另一发面又需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曾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宁都,在护住这个荣誉光环的时刻,又需实现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城镇。

可见,调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生态调查中,具有代表性。而正如上面所述,有“红都”之称的宁都县是集合江西省经济建设和环境关系的特点的模式县。

对宁都县的生态调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

我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承担了对我院暑期实践队活动地点——赣州宁都的生态调研任务。2004年7月14日至7月20日,全体成员共19人在院团委书记谭菊华老师的带领下,对宁都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调研,随机走访了对坊乡、刘汉乡、垦田乡、田头乡等地及县城周边地区村庄的农户,完成《农户调查》问卷51份,《村庄调查》问卷3份。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实地考察了部分新农村建设基地,听取了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介绍

和县内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真分析了这些乡镇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大体了解了当地在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

研究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生态环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有所提高,力度有待加强

村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村有做专门的规划,100%的人认为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这说明政府部门已改变以往将农村作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观念,开始为农村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庭饮用水类型”题中,选“自来水”的与选“手压井水”的人数持平,“厕所情况”中选“室外旱厕”的与选“室内水冲”的人数相等,表明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在逐步改善;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78%的人承认参加过有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但有100%的人承认村无专职保洁员,3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环保资金投入(农村调查问卷第17题),41%认为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于当地政府(农村调查问卷第18题),而且在17题中选择“法制法规建设”的只有6%。这些数据表明,当地政府已开始为农村生态环保做工作,但工作层面不够深入。目前,村民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已不仅只在政策宣传、法制法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以实际行动来唱响环保之歌,这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

进来。

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将农民问题提到国家议案层面上,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提高,多数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房。但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3%的人认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生活垃圾,而只有11%的家庭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在“家庭污水来源”一题中,92%的人选择了“生活污水”;同时,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32%者认为空气污染来源于垃圾,35%者认为水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24%者认为噪音污染来源于机动车发出的引擎声(仅次于“没有噪音”一项)。而在谈及环境质量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关系时,31#者认为影响不大。这都反映了农村中因工业较少,所以污染主要来源于村民生活。要恢复农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要坚持不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的立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采取适当措施,以往“托付”给自然的方式已无力解决目前村民生活污染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就发现,不能回收的废弃塑料袋在乡村随处可见。这些废弃物让土壤来腐蚀“消化”的话,要两百年之长!这是人类发展所不能等待的时间。所以,我调研组认为,对于城市居民提倡的环保观念,如今也完全可适用于农村环保宣传——讲明生活污染对土壤、对村民

生活的危害,提倡村民们使用环保生活用具,比如使用可回收的塑料袋、合理处置废气电池等。

三、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制约了环保工作的落实

村庄调查中,对于“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题,所有的被调查村都选择了“农业”和“副业”;农户调查中,69%的人承认家庭收入来源于务农。这表明,大多数村民的生计仍依靠“一亩三分地”。生计的需要,使得大多数村民不关心任何与“农田”无关的事情。甚至在我们走访村中河水浑浊的农户们时,多数人认为村中无污染,这也看出了国家的环保政策至今未落到农民心坎上的原因。假如不能让农民明白生态环保对他们家庭收入的助益作用,环保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暂时上级任务的层面上。只有将环保工作和村民的生计挂上勾,才能使农民们自觉地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构建和谐农村而尽各自

一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兴办的各种企业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来源

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1%的人认为家乡的环境污染对当地工业发展有制约;35%的人认为家乡由于企业的兴建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本题选择率最高项),而这些新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上;在“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的性质属于”题中,选“食品加工企业”、“造纸、制革、印染、电镀企业”的各达5%,“养殖、屠宰企业”达10%,另“冶炼、炼焦、建材企业”也有人选。这相比往年江西省农村污染源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村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生活污染,而如今各种企业污染也出现在调查结果中,说明了由于企业刚起步阶段,注重经济收益,不承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责任,而使乡村污染源逐渐变得复杂化,为日后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对于以上问题,我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在加强环保法制法规建设的同时,落实职责到部门,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解决目前的农村污染问题。我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号召下,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制法规已建立得相当完善。特别是县环保局便民的举措使各地的问题能及时地上报,并能迅速地做出解决办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及历史观念原因,当地环保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局限于县城境内和周边地区,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多是处在“文件”层面,这使得再好的治理之道也只是村民心中的“美好期待”。目前农村的污染并不严

重,污染源较单一,及时治理的话,容易控制。这也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途。

其次,将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擦边球”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农民心中。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基本上较多关心农业生产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一特征,环保工作人员应采取变通方式,将环保的成效和农民们的收入相结合,可以传授创收科普知识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好环境,不仅利于社会、他人,也利于自己的“小家”。这样能使农民从内部、外部因素影响上

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的环保事情里去。

经过调研组的努力,大家终于对宁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较透彻的分析。调研走

访的这几天,成员们也各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们也很关心村庄环境的变化,但自主意识较弱,期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在与农民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对过去“好山好水”的怀念,一说到村庄旧貌,基本都表达一个意思——虽然地方穷,但是山青水秀的,环境很宜人。可当说到目前的污染状况时,要么归咎于附近的企业,要么就从没想过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还有一种观念——祖辈们都是这样处理废弃物的。所以当他们感觉身边环境真变差了,只是一味希望政府“买单”,可对自身的行为却依然没约束。素不知,即使政府帮忙买单,到最后还得靠村民们自

己维护。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影响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调研中,我们时常碰到老乡不明白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污染”,以至于刚收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基本上交白卷。由此发现,就算我们当地环保工作作做得多么有声势,但村民们不理解,这也是枉然。所以,我调研组认为,乡村环保也要从教育抓

起,从小抓起,这样才能治“本”。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标。根据我调研组考察的几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规划房做的很漂亮,也考虑了地势差异,但环境并非最佳。多数的规划村区都坐落在老村区的村口处,而这些地方以前多为杂草,即使有树也因建房而被锯掉。这使得漂亮的规划房屋暴晒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冬天也可能无物挡风而成为“冰房”。同时,规划房内虽设计完善,但规划房外的排水渠道等都没经过任何处理措施,或直接排入村中唯一河流,或直接排到空地。这将使未来的村庄可

能遗传到发展中城市的“房屋虽美,水质难闻”的特征。

调研后记

本次调研活动得力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明确了调研方向和方法,达到了我大学生想了解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目的,实现了我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调研报告形

成之际,特此感谢!

第三篇: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的压力

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然

而,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与

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即经济越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就越大,环境问题也越严重 而且,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正

相关还难以改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增大 特别是城

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废弃污染物排出

(2)改善环境的经济承受力较弱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仍然较落后的经济现状,一方面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控制和治 理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美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问题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美元,日本虽较低,也超过了

美元中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 美元,人民的生活水

平还很低,况且还要兼顾基础建设 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等多方

面的投资需求 因此,在目前的国力下,社会还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质量,也很难指望在近期内经济实力发展到足

以跨越环境问题这一关

(3)社会心理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不高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和选择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环境所付出的代价随时间收入价值

观念等而发生变化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关心通

过生产来满足各项基本的消费需求,而对于更高一级的环境享

受则属于奢求之列,环境意识淡漠 这一方面导致在生产过程中

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对环境治

理监督的社会驱动力减小

(4)政策偏差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政

策,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污染治理设施有比较苛刻的经济运行

规模要求,而大多数单个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财

力不足,筹集污染治理设施所需建设资金困难大代价大 这就

使得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造成一些企业的污染

治理流于形式,有人检查就应付一下,或者交一些罚款,还留下

了寻租的隐患另外,在垃圾处理水处理能源领域的价格管

制和价格补贴政策方面,实际上也在鼓励企业和居民排放

(5)战略扭曲

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扭曲为以

增长为中心,环境保护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实际很低 受发

展战略扭曲的影响,我国粗放型的工业化 城市化方式并未得到

改善,污染排放强度长期居高不下 一些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地区,为了 的增长,超环境容量大上工业项目,甚至是污

染强度大的重化工业项目,使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政府的失灵

环境保护和治理存在失灵现象,其根源在于现行的政策体制缺陷中国的官员并非由选举产生,而是由上

级提拔,而提拔的首要标准,是看官员贡献了多少 因此,各

级官员只关心经济增长,而不管付出多少环境代价 这使得地方

政府在 增长和环境保护目标产生冲突时,会发生职能错位

特别是存在强大区域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 和

财政收入,可能对创造 和税收但却破坏了环境的企业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包庇怂恿,从而,由环境保护的监管者变成不作为者从现行的环保监管体制来看,也使得政府失灵成为可

能总之,现行的官僚体制也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7)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

为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或部门往往置国家法律和法规于不顾,对损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采取放任自流 这种以牺牲资源与

环境为代价而寻求短期快速发展,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

寻求地方眼前利益的发展模式,造成一些地方经济畸形发展中的保护主义 比如,有的地方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由,禁止环

保部门开展执法检查监督他们通过制订和实行绿卡进厂审

签 预约执法 挂牌等土政策,为地方企业提供特殊保护,不

准或禁止环保等有关执法部门到企业进行正常的监督管理和执

法检查,造成了环保部门在环保执法中的盲区,这在一定程度上

保护了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有的地方干预环保部门依法全面

足额征收排污费。

(8)人口多,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们一味强调 地大物博,其实这

一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中国看上去是地域辽阔,但

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土地和空间却是有限的,正如

陈云同志明确提出的: 人多地少他还联系人口状况,讲到我国缺少木材油料和煤等 可见,地大并不等于人们会拥有更多有效土地和其他资

源 就物博来说,我们也要作具体分析 比方说,我们石油天 然 气 本 来 储 藏 量 就 少,只 占 世 界 左

右 就其他矿产资源来说,品种虽多,但质量不高,且储藏量有限,那么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了 因

此,我们沉浸在地大物博的观念中已经不合时宜

了 地大物博的说法一没有顾及中国资源的具

体状况,二没有考虑资源的人均水平,是不利于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因此要予以变革创新

中国资源短缺,这有资源本身的原因,但人口多

也不容忽视 在陈云同志看来,人口多不仅会引发

生产生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而且不利于农业生态和农业生产

(9)传统的经营运作方式,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传统的经营方式,即在经济

发展中只注重外延的扩大,而不大重视内涵的扩大 这样一来,经济发展一味注重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 扩张,其结果是工农业生产大量消耗着资源 能源,这不仅增大了资源能源短缺的压力,而且造成了生 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和人畜疾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范围的竞争愈演 愈烈,并且竞争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一度时期纷纷追求的增长,使原本存在的环境问题更加恶化加重,中国 也不例外 陈云同志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明 确指出: 现在工农业生产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掠夺 式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

(10)环境保护和治理滞后

长期以来,我们事实上走着一条 先污染,后治 理的传统经济发展路子 我们一贯强调 发 展,但 由于片面理解发展,并没有做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这样一来,种树只有号召,但成活率低,包成林 没有很好实行,生态环境恶化局面没有得到扭转 已经看到了工业三废污染,但我们并没有在经济 运行过程中治理环境问题,往往是在受害于环境污 染之后,才开始意识到环境治理问题 这就是说,我 们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还相当滞后,亟待根本改变 在陈云同志看来,对保护和治理环境,我们应当 有全局观念,并且要切切实实地抓治涝治污染和种树

第四篇: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

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

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西北地区干旱、多风、土壤风蚀强烈;南方多暴雨,广大丘陵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

二、次生环境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在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的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多种

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达到鼓励保护者,惩罚破坏者,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

(1)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2)坚持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正确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国家在主要河流源头地区设立特殊生态保护区,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

行为。

(5)政府积极作为

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4结束语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孙英兰.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6):722~724

[2] 王力,李裕元,李秧秧.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J].自然资源

报,2004(3),19(2):263~269

[3] 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学,2011,12(2):173~179

[4] 陈永奇.浅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生态问题[J].自然哲学,2005,1(2):273~275.[5]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百度文库

[6] 如何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百度文库

第五篇: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损失的经济危机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损失的经济危机

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家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的第7。曲主席,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邀请发表了题为“我国生态安全”的主题报告大会。该论坛已成为领导和国家高度重视环保专家。近位环保专家和学者对上述战略的生???文明和国家安全问题,他们的意见。

曲在报告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生态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的立场。如果生态安全不牢固的,这意味着大面积土地损失的承受能力的国家经济,割让领土作为一个国家无法衡量的损失;生态对环境的损害,这将导致工业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没有两个字母。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安全和国防和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同样重要,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国家的安全。

他说,目前的??地和自然资源,我国面临着许多问题,构成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主要表现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质量恶化,非农业建设用地,使大量增加耕地资源继续减少,等等。最后,曲生态建设我们的国家安全作出了一些建议:一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两国建立了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及时的信息,对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趋势为国家的最高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三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进一步改善相结合的个人资源和环境保护法。

下载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1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作者:[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著 董金玉 译 国外理论动态美刊《每月评论》2007年2月号刊登了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题为《生态的破坏》的文章,认为资......

    库峪河生态环境破坏调查报告

    关于库峪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调查 调查时间:2008年10月1日----2008年11月1日 调查人:肖奔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 调查对象:库峪河中上游(库峪口村至黎明村段约8里)......

    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共5篇)

    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 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

    周口市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周口市环境状况随机调查报告 1619106088 园艺学院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三班 徐建杭 一.摘要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这几十年来,我......

    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其规模也得到相应的扩展,因而养殖业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一直以来人们的关注点始终是该行业的发展和效益,却并未重视其迅速......

    关于生态环境或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事例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污染水源,过分开采资源,过多砍伐树木。 ■60年: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要,在过去的60年中,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

    xx街道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报告

    xx街道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报告一、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一)在凝心聚力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工作1.抓责任,层层落实河长制。以五条主要河流为重点,街道党工委书记任镇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