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
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
创新思维深化改革
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
牧农民增收问题,特别是促进偏远乡村牧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县××*乡地处偏远高寒地区,人口稀少,经济以粗放式自然牧业为主,如何在新的发展机遇期,理清发展思路,抓好牧民持续增收工作,是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笔者在“千名干部百驻村蹲点”活动中,通过走访牧户、数据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乡总面积1899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年无霜期仅58天。草场以山川、半荒漠类型草场为主,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500平方公里。主要饲养的牲畜种类有山羊、绵羊、牦牛、马、骆驼等,其中××绒山羊是我国优质绒山羊品种之一。这里气候寒冷,牧草返青迟,枯黄早,牧民居住极其分散,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全乡辖五个牧业村,共有牧户××××户,总人口××××人。截止2005年年底,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655元。
二、牧民增收因素的历史分析
××*乡作为一个偏远牧业村,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人均年纯收入却高达6655元,有其特殊的原因:
外部因素:县区经济发展带动了牧民增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县经济快速发展,对××*乡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全乡牧民收入也和全县经济一样经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牧农民收入为持续增长阶段,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36.7,每年增加145.64元。增收因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牧农业生产力,农畜产品产量尤其是粮食产量和绒毛价格大幅度增加,带动了牧民收入的增长;二是牧农村经济逐步突破了单一的牧农业生产格局,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为牧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每年增长307.47元,主要因素是市场经济拉动畜产品价格上涨。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年增收速度仅在一位数内。主要因素是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加之自然灾害,种养品种单一,市场价格因素影响,收入增速急剧下降,由过去16的增长速度下降到8,2000年增速下降到5,牧农民收入呈现低谷状态。
内部因素:一是调整畜产品结构、优化品质、提高效益加快了牧民增收。近年来,××*乡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加快绵羊出栏周转,合理发展牦牛、骆驼,控制马匹增长,使畜牧业走上了良种化、周转快、易管理、效益好的轨道,对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拉动了牧民增收。近五年,乡党委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向上争取项目建设,为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诸如××公路建设、××河源头流域综合治理、××××*至帮××××10多公里的盘山便道整修、××*自然保护区晋级、退牧还草工程、××育草基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拉动了牧民增收。
三是招商引资发展矿山开采业,扩大了乡财政收入渠道,促进了牧民增收。乡党委政府利用辖区矿产丰富的优势,兴办乡镇企业,利用区域外资金开采,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了对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牧民增收。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总体上看,××*乡牧民收入高于全县5303元的平均水平,但这样高收入的背后却埋伏着潜在的危机,要进一步促进增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是严酷的自然条件的制约。由于草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加之过载放牧等因素,造成干旱、少雨、沙尘等自然灾害频发,草场沙化、退化、碱化的趋势严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过去主要依靠的人均占有牧场面积大,过载放牧,增加总量,粗放式自然放养,几乎无生产成本等增收因素已不复存在。牧民在高寒缺氧地区,自然游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抗灾抗病能力脆弱,生活质量与其收入水平极不相适应。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制约。近年来虽然年年坚持大搞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草场环境比较复杂,牧民高度分散,交通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加之财力有限,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年久老化,配套率低,作用和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牧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乡科技服务能力薄弱的制约。经过多年的努力,近年来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科技意识还不是很强,熟练掌握的实用技术不多,学科技用科技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造成科技推广难度大,接受新技术比较慢,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同时,乡科技服务体
系不够健全,科技服务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好,科技人员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加工能力差,流通渠道不畅的制约。受地域、环境、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加工规模小、能力弱、流通不畅,缺少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缺乏高质高效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四、增加牧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要促进偏远牧村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适应牧农业和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新的战略思维认知牧农业基础作用,特别要树立既要重视牧农业、依赖牧农业的思想,又要跳出就牧农业抓增收的传统思维模式,走牧农业与非牧农业一起抓,两方并举,相互补充的新路子。
1、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加快牧民增收。
从实践中看,凡是牧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多种经营等,我们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牧农民“以土地草场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草场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草场作价入股,使牧农民成为股民,确保牧农民“失地失场不失业”,让土地草场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大农业积聚。
2、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拉动牧民增收。
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集体所有权、牧农户承包权、土地使用权“三权分离”,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政策,鼓励牧农民进企入厂从事二三产业,加速城乡土地的有序流转,实现牧村土地的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积极创造条件,减轻牧民负担,为牧村改革,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取消牧农民离开牧农村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庄园主”,牧农民进城当工人,解除套在牧农民身上的土地草场枷锁,使土地草场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牧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3、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促进牧民增收。
在抓好土地流转,完善牧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抓好近期和远期两步走的战略。既要抓好畜种结构、适龄母畜比例、区位畜种配置调整的近期工作,又要抓好走特色之路,精品之路,品牌之路的长期工作,打好“××白山羊绒”品牌,提高“××羊肉”产量,推出“雪山牦牛肉”品牌,促其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新突破。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保障牧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项目建设、国家生态园、退牧还草政策的落实为龙头,以矿山开采业反哺牧业,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加大牧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公益型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建设上大做文章,努力改善边缘牧区的定居设施、人畜饮水、集水防洪和引水节水、乡村道路条件,启动实施牧民新城小康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抗灾抗病能力,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增加牧民收入。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牧民素质,引导牧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要以党员先进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了解村情民意,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党员明星户”评选等活动,加强各村两委建设。进一步完善牧农业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和牧民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牧农村经济和牧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导牧民致富。
第二篇: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牧民稳步增收调研
如何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如何依托**优势,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如何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带着这些问题,4月1日至10日我办对神农公司、吉利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我县农户的蔬菜大棚建设及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设施
农业的发展背景:
**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准葛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交通便利(319、217国道和229省道构成了内部及对外交通的主干网络),四通八达、土地光热资源充足,全年光照时数2800.5小时,日照率为63%。全县可开垦耕地面积88万亩。共辖5乡2镇41个行政村,由汉族、哈萨克族等15个民族组成。全县人口3.7万,农业牧业人口共1.92万,其中农业1.15万,牧业0.77万。**县目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县吉利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农副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边境小额贸易,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的国有独资企业,并与新疆农科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建立了系统的科技协作关系。
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09年,我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现有200座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投资900万元,在托普铁列克乡、恰勒什海乡再建100座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使全县的设施农业面积增加到538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维纳斯西红柿、寒月黄瓜、冬月黄瓜、彩辣椒、农椒、葫芦瓜、葡萄等10几个品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在种植上述品种的基础上,增加菌草、瓜果、鲜花等的种植面积。大棚一年可种植两季,(3月-6月、7月-11月)每座西红柿棚种植菜苗900-1000株,(西红柿每株一季可结果实5-6公斤,按每座棚900株计算一季可结果实4500公斤)。每座彩椒种植菜苗900-1000株(彩椒每株一季可结果实3-4公斤,按每座棚900株计算一季可结果实2700公斤)。每座棚纯收入为3-3.5万元。温室大棚内主要种植葡萄、蔬菜、草莓、桃子等水果。
2、配套设施:为解决上市蔬菜的储存与保险等相关问题,**县**商贸公司应对哈国市场需求,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国内农产品基地,着力打造**县城北仓储物流园区果蔬冷藏库。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69787.8m2,储存量10000吨。2008年完成一期建设,储量为5000吨的冷藏保鲜库土建、设备安装及公用设施的投入,建筑面积4277m2。
3、技术服务:2009年3月份,县委农办、吉利公司积极与自治区设施农业领导小组联系,将我县吉利公司作为新疆农科院设施农业联系点,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进农科院先进科研成果及技术,同时依托其先进的蔬菜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无公害施水肥量化管理技术;通过推广与实施这些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基地蔬菜的优质与丰产,达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市场需求分析:中亚目前有人口5700多万,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使其消费能力不断增长。中亚及俄罗斯国家独立17年来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设施农业方面刚刚起步,反季节季蔬菜供应严重不足。2006年哈萨克斯坦消费量超过48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1公斤,同期生产量仅能够满足消费量的34.3%,需求缺口高达60%以上;预计到2010年,设施蔬菜缺口将增加到52 万吨,2015年缺口达到61万吨。通过市场调研,俄罗斯及中亚反季节季蔬菜数量少且价格高,如西红柿、黄瓜2008年冬季卖到每公斤8美元、茄子达到10美元,蔬菜的短缺和高价格已影响到百姓的基本生活和餐饮业。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2006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21.7万公顷,总产量5.83亿吨,占世界总面积的40%以上,产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我国蔬菜生产成本低,市场价格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8,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优势类农产品之一,出口方面具有很强的潜在优势。据海关统计,目前我国的蔬菜出口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是世界第五大蔬菜出口国。截止2007年11月我国累计出口蔬菜736.66万吨,出口创汇55.78亿美元。然而,我国蔬菜出口量仅占世界总贸易量的9%左右,约占国内蔬菜总量的1.3%。可见,我国发展出口蔬菜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巨大潜力。
**县环境优良,无污染,病虫害少,具有生产有机蔬菜、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良好条件,同时境内拥有常年通关的国家一类陆路**-****,具有通往中亚、俄罗斯、欧洲的国际贸易通道,而哈萨克斯坦国对高品质蔬菜尤其是反季节蔬菜有着强
烈的市场需求和很大的市场容量,是国内设施农业产业向外延伸的大市场。**县绿色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前景,市场潜力巨大。
四、主要问题:
1、基地建设资金不足,保鲜加工发展落后: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资金缺乏,主要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政府扶植资金有限,社会参与资金不足,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金融部门主渠道作用
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设施农业目前出口的蔬菜、水果全部是初级产品,加工、保鲜方式落后,精深加工基本上是空白,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现有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县是地道的传统农牧业县,大部分农牧民对蔬菜、瓜果及特色农业的大棚种植经验知之甚少,迫切需要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但目前我县相关技术人员屈指可数,从而对提高农牧民的大棚种植技术存有很大程度的约束力。
3、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低,农牧民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我投入意识淡薄,对技术服务人员依赖性强。
五、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1、加大项目“跑办”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科技兴新、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能挂靠的挂靠,能捆绑的捆绑,集中支持出口基地建设。
2、加强对地区、县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的争取力度。努力争取地区和县财政对出口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争取将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3、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培育**商贸有限公司和吉利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当地涉农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以独资、控股、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同时争取引进一批实力强、经验丰富的物流、加工、外贸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带动基地发展,扩大订单生产。
4、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种植效益。一是规范日光温室建造模式。规范建棚标准、各类参数和建造工艺,大力推广最适宜我县气候条件的日光温室。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以将吉利公司作为新疆农科院设施农业联系点为契机,加强技术培训力度。首先是对技术人员培训。邀请农科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对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其次是对农民的培训。把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民再就业技能培训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温室大棚建造到生产技术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民培训。
5、依托**优势,搭建中哈两国沿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睦邻友好互信合作关系。要与哈国东哈州,斋桑县及其他邻边县(市)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互访,增进双方沟通了解,加强经济贸易、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斋桑县、吾兰县的合作,力促达成实质性协议,推动双方共赢发展。
6、全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产品出口,对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要在已经实现蔬菜基地备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积极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生产标准化进程,加快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对外开放经营模式,加快培育和扶持以**商贸为主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第三篇:创新思维促进发展
以创新思维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活动中的创新需求决定管理者必须有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繁多的市场信息,管理者只有敢于和善于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推动经济不断前进。通过近期的学习、观摩和调研,结合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探讨如何以创新思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一、创新思维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创新思维是经济管理者现实的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优胜劣汰成为竞争中不可抗拒的潮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管理者要善于打破陈规陋习,只有用创新的思维作出适应市场的决策,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
2、创新思维要求经济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善于创新思维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科技、金融、法制等方面知识等。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自觉地更新观念,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动脑筋,谋事、成事,才能推动经济管理不断发展进步。三是要有
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创新思维与风险相伴,承担风险的勇气是对一名领导者德识、胆略、才智的考验与检验。
3、创新思维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与群众智慧的关系。既要有独特的见解,能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还要集思广益,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对待和利用好群众的智慧。二是大胆探索与科学求实的关系。经济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决策中,就是建立在科学求实基础上的大胆探索。三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而没有发展,经济就不会进步,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要敢于突破陈规。四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不是要牺牲稳定求发展,而是要促进发展保稳定。
二、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喀什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确立、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及喀什经济特区的成立,为喀什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1、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项目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南疆四地州互通的交通枢纽,喀什地区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已突显出全国全疆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国家和自治区对喀什的重点政策和项目支持为打造喀什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以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喀什边境轻工业园、重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农副
产品深加工、轻工业、建材业、外贸旅游业、石油天然气及下游产品等五大支柱产业。
2、发展外向型农业出现新机遇。发展外向型农业为喀什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新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在发展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及其他产品交易市场已成规模,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3、以工补农的基础条件正在完善,产业格局逐步建立。工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规模业已形成,工业园区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的发展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以工补农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和服务业创造产值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开拓了广阔前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有了一定保障,农民依靠二三产业发展增加个人收入的途径正在不断拓宽。
4、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喀什地区在旅游、商贸、土地、光热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喀什地区的资源优势,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经济价值,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由于喀什地区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政策重点考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喀什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是需要处理好喀什地区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与县域发展定位的关系。喀什的社会转型起步较慢,新一轮援疆给喀什地区的社会转型以强大的动力,是喀什地区社会转型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快速社会转型的开始。在喀什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把进一步发展工农业摆上了重要日程,我们应该把握好这社会转型给区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机遇,科学确立发展路径,按照统筹城乡和农村区域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出优化整合区域定位、实行差别化区域调控政策,以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在战略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全球视野和本土眼光的关系。喀什的社会转型和内地的社会转型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条件。就国内来讲,内地的社会转型已经基本定型,就全球来讲,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喀什的社会转型应该跳出喀什看喀什,跳出新疆看喀什,跳出全国看喀什。只有在全球视野当中,才能看清喀什发展的时空条件和时空定位,才能准确找到喀什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把全球视野与本土眼光结合起来来看喀什的社会转型,来思考喀什的战略定位,来确定喀什的发展路径,来制定喀什的发展举措,才能够确定适应本地情况的发展方式。在喀什
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汇聚点,是推动全局的一大枢纽。解决农村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应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逐步完成。应在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下大气力,使城镇化带动农村一体化发展区率先走在发展的前列,按照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一体梯度推进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积极构筑喀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产业新格局。要牢牢把握将喀什市建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格局,选准两个发展模式(即园区经济带动模式、能人经济带动模式);推进三种建设类型(以工补农—增强基础建设型、以工补农—优势资源转换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型);发展壮大农村四大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二三产业、劳务产业、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实施建设四大工程(公共设施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工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不同区域统筹,不同区域相互协调,不同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梯度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推进。
三是要处理好政府行为和市场逻辑的关系。不能习惯于用政府的力量去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要用市场的眼光去观察问
题,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如果把各项工作纳入市场的机制去思考,很多资源就会变成资本,就会盘活区域内很多资源,增加发展动力。
四是要处理好具体操作上的执行上级规定与创新创造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能违背国家的有关法令,都要执行上级的战略部署和分配的有关任务。但是,如何发展,如何遵循国家的规定,如何完成上级的部署和任务,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就要做好结合文章,提升创新力,用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方法去推动工作。
五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要高度重视稳定,短期的发展靠稳定,长期的稳定靠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动力所在。
今年是实施新一轮援疆开局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喀什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实现喀什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每一位经济管理者身上。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立足当前,从长计议,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才能实现地域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创新实干方法促进农民增收
创新实干方法促进农民增收元谋地处滇中高原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国土面积2021平方公里,辖10乡3镇,总人口20.4万人;属南亚热带干燥气候,年降雨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9℃,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以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年产15万吨的鲜销蔬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两年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和州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全县人民要求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凝聚人心、吸取众智,挖掘资源和社会新特点,整合优势资源,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系统创新实干方法,大胆实践,在经济领域方面,制定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发展战略,按照发挥优势、打牢基础,突出绿色、建好一会一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形成两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开拓两大市场,实现两大目标的思路,首先在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社会发展方面,按照扩大民主,推广科学,建立竞争,引导宗教,加强法制,树立公证,巩固地位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全县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全县1至11月,国内生产总值共完成642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5万元,增长8.7;财政收入共完成36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4万元,增长13.8(如按同口径相比,比去年同期增加759万元,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2元,增长19.8(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60元,比上年净增374元,增长19.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6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0万元,增长8.64。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稳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我县从过去的倒数第二名上升到了顺数第二名,各类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得到杜绝。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我们经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后认为,基础是运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展思路,关键是找准难点和突破口,运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着力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创新,开拓经济增长源在元谋,反季节蔬菜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性产业。但从1998年开始,由于种植结构、内在质量与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经济效益日渐下降,2000年全县蔬菜产值降到了1亿元以下。如何使反季节蔬菜这一基础性产业尽快适应形势和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成为了县委政府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首要问题。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要想使农民快速增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重新挖掘元谋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形成我县的核心竞争力,使蔬菜产品走入国内超市、走进国际市场才能达到目的。市场需要无公害产品,而我县除了天然温室和铁路运输优势外,还有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良环境优势,将这三大优势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县蔬菜产业二次创业的目标--种植无公害反季蔬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重点建立两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三是聚合力量,开拓市场,竭力疏畅农产品销售渠道。竭力开拓市场,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是驱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县委政府始终站在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牢牢地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聚合力量开拓市场摆在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把县蔬菜公司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交县农业局行使,而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蔬菜公司改善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集中精力加强同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使之成为销售型龙头,稳定和发展客户,并逐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产品流通窗口和直销点,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开拓市场空间。其次是在全县确定100户重点扶持的经纪人,实行正科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经纪人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上重点给予支持,使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畅通,有效提高群众生产的针对性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和开拓市场。第三是以能人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布局特点,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并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机动灵活的优势,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采用“好品种加订单”的方式,行ё橹Ъ彝蚧Ы惺卟松种玻保嗲馈⒖砹煊蚩倥┎废凼谐。敌卸┑ド投┑ハ邸5谒氖亲ソ舳灾饕卟似分纸形薰Σ分柿考觳馊现ぃ炖砩瘫曜⒉岬羌牵纳瓢疤跫蛟臁疤烊弧薄ⅰ拔薰Α逼放疲凳┢放朴5谖迨羌哟蠖允卟伺⑹谐〗灰字刃虻那謇碚倭Χ龋侠鞔蚧髌坌邪允行形骱迷肆叵担识燃趺饨灰追延茫档徒
第五篇:创新实干方法促进农民增收
创新实干方法 促进农民增收
元谋地处滇中高原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国土面积2021平方公里,辖10乡3镇,总人口20.4万人;属南亚热带干燥气候,年降雨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9℃,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以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年产15万吨的鲜销蔬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和州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全县人民要求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凝聚人心、吸取众智,挖掘资源和社会新特点,整合优势资源,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系统创新实干方法,大胆实践,在经济领域方面,制定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发展战略,按照“发挥优势、打牢基础,突出绿色、建好'一会一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形成两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开拓两大市场,实现两大目标”的思路,首先在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社会发展方面,按照“扩大民主,推广科学,建立竞争,引导宗教,加强法制,树立公证,巩固地位”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全县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全县1至11月,国内生产总值共完成642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5万元,增长8.7%;财政收入共完成36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4万元,增长13.8%(如按同口径相比,比去年同期增加759万元, 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2元,增长19.8%(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60元,比上年净增374元,增长19.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6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0万元,增长8.64%。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稳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我县从过去的倒数第二名上升到了顺数第二名,各类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得到杜绝。
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我们经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后认为,基础是运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展思路,关键是找准难点和突破口,运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着力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创新,开拓经济增长源
在元谋,反季节蔬菜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性产业。但从1998年开始,由于种植结构、内在质量与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经济效益日渐下降,2000年全县蔬菜产值降到了1亿元以下。如何使反季节蔬菜这一基础性产业尽快适应形势和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成为了县委政府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首要问题。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要想使农民快速增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重新挖掘元谋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形成我县的核心竞争力,使蔬菜产品走入国内超市、走进国际市场才能达到目的。市场需要无公害产品,而我县除了“天然温室”和铁路运输优势外,还有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良环境优势,将这三大优势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县蔬菜产业“二次创业”的目标--种植无公害反季蔬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重点建立两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三是聚合力量,开拓市场,竭力疏畅农产品销售渠道。竭力开拓市场,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是驱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县委政府始终站在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牢牢地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聚合力量开拓市场摆在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把县蔬菜公司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交县农业局行使,而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蔬菜公司改善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集中精力加强同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使之成为销售型龙头,稳定和发展客户,并逐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产品流通窗口和直销点,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开拓市场空间。其次是在全县确定100户重点扶持的经纪人,实行正科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经纪人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上重点给予支持,使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畅通,有效提高群众生产的针对性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和开拓市场。第三是以能人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布局特点,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并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机动灵活的优势,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采用“好品种加订单”的方式,行ё橹ъ彝蚧ы惺卟松种玻保嗲馈⒖砹煊蚩倥┎废凼谐。敌卸┑ド投┑ハ邸5谒氖亲ソ舳灾饕卟似分纸形薰σ分柿考觳馊现ぃ炖砩瘫曜⒉岬羌牵纳瓢疤跫蛟臁疤烊弧薄ⅰ拔薰α逼放疲凳┢放朴5谖迨羌哟蠖允卟伺⑹谐〗灰字刃虻那謇碚倭χ龋侠鞔蚧髌坌邪允行形骱迷肆叵担识燃趺饨灰追延茫档徒灰壮杀荆ず褪迪植松碳安伺┑乃妗?br>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经纪人及农民“土专家”的积极作用,采取“好品种+订单”的经营方式,每年引进数百个名特优新品种,进行“籽种革命”,用订单的形式引导群众推广种植,提高群众生产的市场针对性和产品的商品率。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销售型龙头企业的作用,广泛开展市场调查,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安排种植计划,使粗细菜结构合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降低生产风险。四是调整种植时令。采用信息发布会、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推介全国各大市场行情,指导群众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确保蔬菜产品适时均衡上市,有效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阶段性物贱伤农,努力提高蔬菜上市后的经济效益。五是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追求更大利润空间。为7个协会和企业争取到了进出口经营权,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建设项目。今年12月22日,省外经贸厅将在昆明为元谋反季蔬菜专门举行一个推荐会,向国外200-300名客商推荐元谋蔬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去冬今春菜季,全县10万亩冬早蔬菜实现了量价同增,产量达到14万吨,产值达到1.74亿元,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32元,比上个菜季增长了46.7%。农民现金收入中仅出售蔬菜一项就达到602元。今冬明春菜季,截止11月底,全县12万多亩蔬菜共已外销31600吨,与上个菜季同期相比增长了32%,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着力在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上创新,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工作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组织群众,二是如何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顺利对接。只有解决好这两大难点,群众的劳动才能从无序进入有序,才能从盲目进入有效。针对这两大难点问题,县委政府一手抓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一手抓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上,我们首先是把分散在全县各地的懂生产、会经营的农村能人组织起来,并分别安排给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结对联系,从思想教育、政策落实、项目开发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的给予协调和帮助,使其成为联系生产与市场的经纪人。然后是以经纪人为核心,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种植特点成立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协会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群众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为会员提供专业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施产销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在实际运作中,我们考虑到协会虽然对千家万户生产具有广泛的号召力,但由于缺少法人实体资格,对开拓市场、开展经营有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再次分别不同情况,对那些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协会进行公司化升级,以协会为基础成立公司,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负责产品的经营和销售。创新出“协会、公司、经纪人”为组织形式,以“好品种+订单”为经营模式的农民联营经济制,使农产品生产、流通与市场紧密衔接,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沟通融资渠道,理顺与其它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经营合作关系,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地成为组织生产、服务农户、连接市场的龙头。经纪人在协会与公司之间是灵魂人物,就协会而言经纪人是组织者,就公司而言经纪人是法人代表、管理者,经纪人通过协会和公司使群众的生产与市场实现顺利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经过认真分析总结,我们把“协会、公司、经纪人”这种联营经济组织在全县进行及时推广。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成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58个,会员达到2938户,其中,经济实体型22个、服务型15个,普及型21个。这些协会或联营经济组织在全县农村“引导农民看、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带动着全县5万亩土地的生产与经营,成为了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在龙头企业的培植上,我们把在能禹镇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作为龙头企业的培植发展平台,以能禹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规划创建占地500亩,集农产品交易、保鲜、包装、深加工、储运企业、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市场体系,吸引汇源集团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以108国道两侧为中心,重点培植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东山大沟、丙间中沟和龙川江沿岸为中心,重点建设农产品优质原料种植区。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国企改革、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加快了园区建设进程。自园区建设以来,已有29户企业签订了进园投资合作协议,另有14家企业入驻建设并相继建成投产,3家小香葱加工企业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产品销往韩国、日本、新加坡,蔬菜公司、瀚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龙川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已初步地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北京汇源果汁集团与元谋的果蔬深加工合作项目也已进入了实质性的筹建阶段。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的建设,使全县工业经济出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势头,1至11月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3943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
三、着力在党的组织工作上创新,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领导是关键。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快慢,关键是要有一支愿集中精力谋业干事的领导干部队伍。用什么机制选用领导干部,是引导领导干部队伍和社会力量投身建设事业的关键。经过实践证明,元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发展的快慢最终决定于各级领导干部、决定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一是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前提下,引入公开、民主竞争机制,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将近几年先进的选用人方法科学组合,采取“公开、民主、竞争、差额、票决”的方法选拔任用乡镇党委书记,通过这样一种方法,一方面扩大了民主,提高任用干部的公信度和权威性,实现好中选优、优中择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起到一个非常强烈的导向作用:让干部知道怎样当官;让社会看到公正;让优秀人才看到希望。“公开、民主、竞争、差额、票决”方法的实行及所产生的效果,得到了全社会以及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认可,经过认真的归纳总结,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广泛地运用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二是对县级机关实职副科干部实行公开竞职,广开识人用人渠道。三是在县级机关坚持凡进必考的制度,在充实机关工作力量,促进作风转变的同时,为基层培养后备干部。四是抓住热点问题营造社会公正,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招工招干一律坚持公开招考,择优录用,聚合社会人才充实各级干部队伍。五是建立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库,把农村和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土专家”纳入县级人才管理,享受政府津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六是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开展“一提高、两增强”学习活动,织牢农村基层工作网底。首先是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着力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并解决好实践“三个代表”农村党员怎么办等问题,树立“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党员要先富”的强烈意识,以发挥农村党员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县近几年来在调整农业结构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农村党员的市场意识,逐步提高围绕市场调整家庭种植结构、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第三是结合我县建设无公害绿色产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用科技培训,有效地增强农村党员的科技意识,带动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促进群众增收。
创新,使我县在实践省委和州委发展思路,实现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方面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信心,今后,我们要保持这种创新的劲头,抓住州委、州政府把我县作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机遇,迅速作好园区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设进度,形成新一波带动群众增收的推动力,并恳请省州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的扶持力度,使我县蔬菜产业近期产值达到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