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叶城二牧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叶城二牧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农三师叶城二牧场,1953年建场,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后勤基地,位于昆仑山北麓——叶城县以南60公里的乌恰巴什镇。牧场地跨新藏公路,左、右两边是叶城县柯克亚乡、西合休乡、乌恰巴什镇,西接柯克亚油田,交通比较方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76º30ˊ——77º35′,北纬36º40′——37º30′之间,牧场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60公里,牧场海拔2200——4850米,属于国家规定的六类高寒地区;叶城二牧场是国家级边境贫困团场,三连与印巴克什米尔控制区接壤。
一、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现有少数民族总人口1119人,常住少数民族766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85人,主要由维、回、土家族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其中:一产业从业人员144人、二产业从业人员30人、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46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均收入3984元,职均收入11360元。
二、民族文化情况
1、婚姻状况:我场以维吾尔族居多占少数民族的98%,婚姻以本民族为主,有维、回通婚的情况,没有维、汉通婚情况及与其他民族通婚情况。
2、民族文化:团场建有一座宣传文化活动中心,两个
连队建有宣传文化活动室,硬质化的球场5个。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球赛。在重大节日,都要举办职工群众自编自演的晚会,经常举办兵、地篮球友谊赛;由于是昆仑山深处的牧场,职工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文字,文化遗产保留得分散,无完整的继承发扬民族文化。
三、文教卫生事业的基本情况
牧场使用的是双语教学,有双语寄宿制小学一所,民族教师2人,寄宿在校学生256名。双语幼儿园一所,在校幼儿48名,共有在编教职员工23名。学校无初、高中,牧场的职工子弟上初、高中要到叶城县及农三师中学上学。牧场小学每年升学率为100%。目前,全场本科学历2人,大专10人,中专2人,高中147人,初中258人,小学347人。上大中专返场的职工子弟的比率为汉7%、维12%。目前,牧场通过争取国家义教二期工程,在场部新址杏花镇建设了占地面积3574.31平方米的新教学楼一座、寄宿制宿舍楼一座、学生食堂,新建幼儿园一所,设施齐全。
三、社会保障情况
牧场有正式民族职工在职职工279人,离退休人员189人,全部得到医疗、养老保障。国家给予兵团农牧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牧场每年有70户、140人享受了低保政策。目前,牧场的低保政策运作良好,将进一步继续完善低保政策制度的落实,使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产生活
安定和谐。
四、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情况
少数民族干部现状:少数民族干部22人,平均年龄32.1岁;其中:男17人,女5人,占全场党政领导干部的27.8%,学历主要是大专,全日制、成人及党校培训;现任职务分别为场领导、基层管理及技术人员、小学教师等。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一是按照选拔使用干部办法,优先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人才,将具备一定政治素质,德才兼备,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选拔使用使用到管理岗位,给以压担子;二是将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每年一轮训,两年一次选派挂职交流;三是将有潜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逐级推荐到领导岗位,同时向师市党委推荐。
农三师叶城二牧场
2011-1-4
第二篇:2010年叶城二牧场学校少工委年终工作总结
2010年叶城二牧场学校少工委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少先队工作在场团委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以育人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的方法和生动的教育活动吸引少先队员,结合 ‚养成好习惯,争当小主人‛,积极探索新课程下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辅导员明确的岗位意识
众所周知,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对少先队组织教育作用的发挥及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没有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就不会有生机与活力。因此,本学期,少先队大队部认真组织班主任培训,大力号召辅导员认真学习少先队理论知识,要求辅导员争做理论型、科研型的辅导员,积极做好少先队的工作。通过班主任一次次的培训及在实践中的思想交流,班主任老师都受益匪浅。
二、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新一代有责任感的小公民。
继续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制度(除恶劣天气外),上好晨会课,每周一全体师生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品德。
三、结合学校实际,抓好日常工作。努力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加强精神文明检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少先总队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并落到实处。要求各中队成立红领巾监督岗,主要监督全校学生卫生、晨读、出操、佩戴红领巾、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情况等,检查成绩与班主任工作量化评比挂钩。每班安排校园卫生监督员每天早晨、中午去检查各中队的卫生保持情况,去引导规范队员们的不文明行为。其次,要求各中队常教育、常督促,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宣传相关卫生、安全各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游戏中有注意安全的意识。每天的监督岗检查,吃零食、学生在操场上乱抛纸屑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督促学生养成道德好习惯,受到广大队员的欢迎,队员文明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三、各类活动及时开展,教育效果显著。
3月5日,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了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掀起了少年儿童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利用3月12日的植树节,组织体少先队员在场内附近进行植树绿化和清扫垃圾活动,增强少先队员的环保意识,养成常植树绿化环境的习惯,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并受到了劳动教育。
4月17日我校开展了组织了‚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14岁青春宣誓仪式,整个活动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行。此次活动对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望每一位年满14岁、迈入青春门的中学生,以更高的目标规划人生,以科学的理论导航人生,以进取的姿态开拓人生, 志存高远,勇敢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年五月,是自治区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叶城二牧场学校(汉语小学)与乌夏巴什乡中学(维吾尔语中学)在5月17日开展了‚民族团结月手拉手活动‛,活动使叶城二牧场学校与乌夏巴什乡中学两校民族师生们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了。通过开展此次‚民族团结手拉手‛联谊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民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使学生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了学生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四年级宋永康同学写的日记进入师团委举行的手拉手书信比赛初选中。
安全教育一直是我校少先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5月12日是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增强全校师生的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制定了《防灾减灾活动方案》,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并举行了防震、防火演习。此外,学校还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进行一次防灾减灾教育课、出一期黑板报、等其它活动事项。
5月14日开展了‚争当‘四好少年’做屯垦戍边事业接班人‛故事会。同学们准备的故事题材各异,表情丰富,动作大方,表达清晰,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评委老师和现场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五年级西日乃同学的故事获得去兵团参加决赛的资格,可由于时间紧迫,没能去成。通过本次比赛,不但给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让同学们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六月份我校举行了 ‚快乐健康成长‛的庆祝六一文艺汇演。在庆祝大会中,共吸收了32名优秀儿童加入了少先队组织,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入队仪式;同学们表演了舞蹈、独唱、合唱、快板、集体舞、诵读三字经等文艺节目。用各种表现形式,表达了他们心中快乐、幸福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我校少年儿童的风采。
6月4日上午,学校举行了‚我的低碳生活‛启动仪式。参加此次启动仪式的有全校师生251人。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同时把这种习惯渗透到每个家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低碳生活‛成为整个社会新的生活方式。
六年级蒋文同学在场团委的大力关心下,先后荣获兵团优秀少先队员、兵团十佳美德少年、自治区民族团结好少年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到来之际,叶城二牧场学校又有24名新同学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了光荣的少先队员。结合全校同学们争当‚四好少年‛的表现,在六个年级中经过同学们评选选出了12位‚四好少年‛。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知恩图报的立身处世风范,10月20日下午,我校举办了‚感恩 责任‛的演讲比赛。10月20日学校德育办与场司法所联合开展了‚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制宣传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怎样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懂法、知法、守法及用法的重要性。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唱响时代主旋律,丰富校园文化,展示学生风采,我校于10月29日特举办红歌唱响校园演唱比赛。在老师精心排练下,同学们以精彩的表演取得了比赛的成功。
为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11月19日开展了‚习惯在我心‛知识竞赛等多类活动。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的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又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将道德意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结合开展‚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各班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开展了‚读爱国书刊‛活动,同学们也积极地写出了学习心得。学校广播站坚持在下午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播放爱国歌曲。
回想这一学期,在整个少先队工作中,虽然大局工作整体能较以顺利的开展,但是工作中的部分细节之处,还远远做得不够细,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完善工作中的不足。
叶城二牧场学校少工委 2010年11月
第三篇: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 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 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 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 民族众多的省份。
三、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 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 (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 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 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 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 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 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 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 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 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 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 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
五、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解密
1、云南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 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餐饮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 餐饮菜肴形状与用料;艺及民族烹调技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发展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对策:第一,挖掘、整理、创新、宣传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是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出发点;第二,品牌经营——名店经营——产业经营是民族饮 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点;第三,实现生产 专业化、供应规模 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侧重点;第四,建立生态餐饮文化企业和培育民族生态餐饮文化龙头 企业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形成的突破点。
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 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云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长期的建设、运 输和管理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行业特色的使命、愿景、精 神和价值观,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展现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交通文化的构成: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也就是说,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交通文化。
4、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 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 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5、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云南省有 25 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 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 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 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理、生活环境是云南少 数民族艺术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云南少数民族的变迁史 是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的历史原因。内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质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相对不变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 成的内聚力。
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
一是传统的文娱活动如山歌、民谣、民间舞蹈“三穿花”、“六穿花”等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加多,40岁以下的年青人参加少,很多年青人听不懂山歌,更不说会唱了。调查显示,一些民间团体在组织举办山歌大赛,在参赛300多名歌手中,40岁以下的仅有27人,40岁至50岁的有80人,50岁以上的有210人,观众60%以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流传中的壮族山歌对唱(当地叫唱家),40岁以下的人80%无法听懂。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民间艺术出现后继无人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多,政府行为少,经费不足,发动面不够广,从而造成规模小、比赛项目少、质量不高。三是留下为数不多的文物遗产没有落实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人员、经费。四是壮文的进校、推广、应用效果逐年减弱。可见,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亟待加强。
七、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2)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县、乡、村没有落实相应的专业人员、资金、交通工具等,现在的文联、文化职能部门的办公经费极少,对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力不从心。
(3)文物部门对一些珍贵的文物保护措施没有广泛地进行调查,保护意识欠强,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把文物弄得斜塔面目全非,令人心痛不已。
第四篇:辽源市少数民族情况调查报告
辽源市少数民族情况调查报告
辽源市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共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20个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4%。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一个民族乡、14个民族村。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有:
民族乡1个:东丰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
民族村14个:
东丰县6个:三合乡鲜明朝族村、三合乡义合满族村、横道河镇鲜光朝族村、拉拉河镇鲜丰朝族村、黄河镇鲜农朝族村、那丹伯镇那丹伯回族村。
东辽县7个:泉太镇长西朝鲜族村、泉太镇六马朝族村、泉太镇新农满族村、泉太镇大顶满族村、白泉镇集贤朝族村、安石镇朝阳朝族村、辽河源镇公平朝族村;经济开发区1个:友谊朝族村。
民族学校3所:东丰县朝鲜族学校、市朝鲜族小学(龙山区实验小学)、市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市职业高中附设班)。
民族幼儿院1所:市政府第一幼儿院回族班。
民族企业1个:金昌企业集团肉牛加工厂(国家审批的民族用品企业)。
辽源市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少,但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民族工作,坚持以贯彻《吉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依据,紧紧围绕“两个共同”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 1
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做到了认真贯彻《条例》,确保散居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上实现平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为民族乡村争取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族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辽源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验中学八年十九班张晨溪2011年3月20日2
第五篇: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信仰的调查报告
班级专业:13级历史学2班
姓名:陶金龙 学号:2013139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视的地方,而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然而,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这使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的寄托。
云南少数民族成分多,而我也是地地道道的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因此选择我的家乡——云南作为此次调查的地点。
一、云南民族及宗教信仰概况
1.云南民族众多,有2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2.宗教派别齐全,世界五大宗教都有广泛传播。
3.跨境民族多,有16个跨境民族,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繁杂。
这些概况决定了云南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群众性的相互交织,但是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是云南民族宗教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
也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云南的宗教发展情况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经过有关文献的查找,姚顺增在《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是存在的,在客观上使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无形中在逐渐缩小,追求向往的东西日趋一致。高志英在《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中认为云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宗教、民族无小事”,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首先要继承云南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既重视境内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和睦相处,又重视与境外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友好往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激发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而促进边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云南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并存交融
经过一些学者专家的调查,还有我对一些有关文献的阅读,发现云南的宗教发展的确有着自身的很多优点。
1.26个民族分别信仰的多种宗教和睦并存由于历史、地域、民族诸原,云南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宗教形态最为多样的省份。
除了各少数民族各种传统宗教(原始宗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均有传播。其中,云南佛教按所用经典的语系分类,又包含了梵文经典系佛教(又称印度密教或云南阿咤力教)、汉文经典系佛教(又称汉传佛教或汉地佛教)、巴利文经典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藏文经典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四大派系,使云南成为别具特色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云南除宗教门类齐全之外,每一种宗教内部又有诸多支系和教派,比如云南道教主要有天仙派、龙门派、全真派。云南伊斯兰教主要有格底目、哲赫林耶、伊赫瓦尼三个教派。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宗教类别,却能够和睦并存、共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可以说是罕见的。
这就是云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值得骄傲的地方。
2.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在云南,在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也有信仰多种宗教的。
除了回族是单纯信仰伊斯兰之外,其余24种少数民族在普遍信仰各自的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分别接受了两种以上其他宗教,形成一种宗教被多种民族信仰, 一种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情形。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宗教类型众多,,宗教派别也众多的情况。
3.同一民族信仰的同一宗教吸纳融合多种宗教而有多源、多元之特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宗教、各个教派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而并行不悖。以丽江地区为例,东巴教和藏传佛教、佛教和道教、佛教和喇嘛教、显教和密教以及儒、释、道的合流交融。
(1)东巴教和苯教、藏传佛教。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宗教,早期受藏族苯教影响,明末清初藏传佛教传入,有的东巴画幛就直接请藏族喇嘛画师画。丧葬是纳西族民间最重要的活动,在永宁地区,巫师达巴(即东巴)和喇嘛共同举行法事。
(2)佛教和道教。明代白沙壁画中,佛道合流表现得很明显,如大宝集殿西面佛龛后壁“如来佛会图”,上层为小佛坐像;中层为道教的帝君、天女、神将等,下层画的是和尚、帝君、天女之属。
(3)佛教和喇嘛教。丽江福国寺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是纳西族地区最早建立的佛寺,被徐霞客誉为“丽江之首刹”。木氏土司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改为喇嘛寺, 为丽江喇嘛寺之始, 这种和平的蜕变, 说明了两者之接近和交融。
(4)显教和密教。永宁喇嘛寺平时可以广泛结交阿注, 这正是受密教的影响。(5)儒、释、道合流。丽江佛教有和尚, 道教则无道士, 文人则尊孔、兴庙学, 各教教徒或信徒, 都对孔子、释迦、玉皇毫不敢怠慢, 而且在城乡业余洞经会(坛经班)中, 既有文人、道士、佛教徒共同参加, 也可同场挂孔子、释迦、三清神像, 并陈金刚、明圣、普门品等经书, 互不矛盾,互不干涉, 合三为一。
总之,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儒教等相继传入后,与东巴教并行于纳西族社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多元格局,出现了诸教寺庙融为一体、不同宗教教徒同堂和平共处的文化现象。多种宗教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当中的和睦并存, 源于云南各民族对诸多宗教信仰的宽容、认同和吸纳,反过来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三、云南各民族宗教信仰中的不和谐因素
在云南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发展历程中也不尽然是一派祥和景象,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诸多教案就是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之后发生的。在个别地区,也存在过同一宗教派别内部各教会之间的矛盾。
解放以来,由于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消除了各种宗教及教派、教会之间产生激烈冲突的基础,虽然宗教门类之多,其下各支系、教派之多在全国所罕见,但各宗教、各教派之间总的发展趋势是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和睦并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一,局部地区宗教活动管理混乱,一些地方宗教活动频繁,宗教节日、教堂落成等宗教活动规模扩大,对社会影响力增强。其二,个别地区和民族中出现非法(或非正常)宗教传播问题。四、一些对策
云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和睦相处之原因,,首先是在云南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各民族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也是基于社会制度变迁,党和政府实行切合中国实际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结果。江泽民说过“宗教、民族无小事”,在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尤其如此,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不但关乎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换言之,没有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建设边疆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
1.提高宗教与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法制建设方面,引导各宗教加强自我管理,使宗教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3.坚持在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下的改革开放,在重视对跨境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的同时抵御宗教渗透。
4.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根本上抵制宗教渗透,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信云南能够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处理得更加完美,从而促进云南社会稳定,帮助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奔小康,一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