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部门如何抓好农村市场的农资监管工作
众所周知,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大春生产的顺利进行,让涉农物资真正为农民服务,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工商部门应该把农资监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涉农物资经营主体很难规范,“挂靠”经营者日益增多。无论是严格的专营或是适度的专营以及宽松的专营,它的落脚点始终是专营,而不是分开经营。虽然经营主体是规定了的,但是,无权经营却采用“挂靠”的办法,自筹资金、自找经营场地、自找购销渠道,这实际上是一种租用营业执照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该类行为的查处。
2、涉农物资市场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在农村,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向农民售假,再加上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辨假能力有限,相应给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工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强化宣传,向农民群众讲解相关的识别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构建全民参与的防控假冒伪劣网络。
3、价格上存在一定的欺诈行为。由于涉农物资供大于求,不法经营者利用以次充好等办法来迎合农民追求廉价的心理。在对农资经营者的监管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农资商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厂址、生产日期、商标、包装装潢等的监督检查,严防价格欺诈行为发生。
为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农村农资市场,工商部门应采取“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惩处,法制保障”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遏制涉农物资在经营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真正实现了“红盾护农”工作目标。
第二篇:农资监管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资监管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资监管是农业执法机构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我市在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践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方式方法,采取“样板引路、逐步推行”的方法,探索出一条农资溯源监管新路子——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该项制度推出后,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充分肯定,还受到了国家媒体的关注,今年3月14日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所报道。
一、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推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农资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同时农资监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资单位进货渠道乱。个体经营户经销的农资产品有些是连锁配送的、有些是厂家直送的、有些是从县外市场进的,有些是游商游贩送的、购进的农资产品混杂,质量难以保证。
2、农资从业人员素质低。由于农资经营者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对农资产品真假识别能力差,有的经营户不懂技术,盲目服务,有的经营户法律意识淡薄,为获取高额利润,甚至经销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3、经营台帐制度 实施难。这种理论上看似简单的台帐制度,但实施起来却难以到位,致使监管部门无法实现有效监管。一是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资经营活动集中,经营户没时间记帐,二是农民索票索证意识差,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经营户懒得记帐,三是有的经营人员文化程度低,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起来,经营户没办法记帐。
4、农资监督管理难度大。由于大多数农资店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且经营人员进销货台帐不全,查获违法行为涉及金额小,处罚也起不到震慑作用,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大大小小农资打假活动,但坑农害农事件时常发生。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农资长效监管,必须切实解决农资商品追溯难问题,因此,我们在瑞安进行小农资整规试点工作中,立足农资行业现状,从根源着手,推出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推进农资商品溯源管理。
二、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主要内容
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个一”。
1、一组身份代码。将全市农资经营单位按行政区域进行统一编码,为每家农资店确定唯一的身份代码,如鹿城区为330301XXXX。售出的农资商品,由标价机打出价格信息,连同农资单位身份代码,贴于农资包装袋的规定位置。
2、一项建设标准。将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实行标准与小农资店的建设标准规范相结合,主要对证照、场所、店面布局、设施、标价、台帐、服务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达到 小农资建设标准规范的,经我们验收后列入农资单位身份证管理范围,确定身份代码,发放标价机,实行身份证管理。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按小农资整规工作的要求进行取缔。
3、一本购销台帐。在实行身份证制度的农资单位,必须同时做好农资购销台帐和销售凭证等工作。
4、一套管理制度。建立了农资单位身份证运行管理制度,包括证码公示、行为规范、身份代码备案、身份代码上墙等制度。主要是由县大队对农资单位进行身份编码,向社会进行公示,报市支队备案,身份代码与举报电话上墙接受社会监督,农资经营单位实行身份证制度后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运行,我们将其作为日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管理,同时要求农资批发企业将身份代码纳入管理系统,实行双重管理。
5、一个信息平台。我们已完成农资监管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建设,主要对全市的农资经营单位进行GPS定位,将企业基本情况、身份代码、门面招牌、证照图片、信用等级、执法记录等信息录入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农资监管地理信息系统。
三、推行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保障到位。我们局党组高度重视,把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 作来抓。划出专项经费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由市局统一采购了标价机、统一制作标识牌、制度牌和标签纸,并开发了农资监管地理信息系统。
2、抓好示范,典型引路。我们确定农资店较多、执法基础较好的瑞安塘下和马屿进行试点,集中市、县的二级执法力量进行重点推进。并适时召开了现场会,让其他县现场学习,随后全市推开。
3、加强巡查,全面推进。采取分片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全面督促符合条件的农资单位办理身份证,将其信息录入农资监管地理信息系统,对纳入身份证管理的经营单位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保障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户,让有农资单位身份证的经营户得到发展。
4、重视宣传,加强教育。取得初步经验后,积极主动地与有关媒体联系进行宣传,让领导、经营者、消费者都认识到农资单位身份证的作用与意义。利用农民信箱、网络、报纸、放心农资下乡等渠道进行宣传,一方面,向农民宣传要到正规的有身份证的农资单位购买农资,另一方面,教育经营者守法经营、严格自律,营造重信誉、讲诚信的良好经营氛围。
第三篇:农资打假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农资打假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农资打假工作,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为农牧业生产安全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切实开展农资打假工作,紧盯春耕备耕关键节点,增加优质绿色农资供应,保障春季农牧业生产,启动农资打假“春雷”行动。
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农资集散地为重点领域,围绕种子纯度不合格(套牌生产)、肥料养分含量不足、农药有效成分含量不符合、兽药非法添加等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牧民利益、危害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惩治一批违法生产经营主体,公布一批制售假劣农资违法失信企业,强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部门之间联防联动配合,共同推进社会共治,促进农资市场秩序健康平稳,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领域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针对农村牧区市场农资假冒伪劣行为易发多发的情况,从产、供、销三方面同时治理,加强市场监管执法,维护农村市场秩序。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流动商贩,严厉打击利用培训班或展销会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
种养殖生产基地:严格落实限用农兽药制度,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依法查处生产销售禁用农药、兽药违法案件。建立农药、兽药、饲料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农兽药使用制度,完善种养殖用药记录,加强安全用药知识普及,提高种养殖用药水平。加大对农兽药残留超标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把农牧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关口。
农资经营集散地:提高农资产品准入门槛。加强农资经营门店的许可证管理,规范农资经营行为,重点整治查验进货台帐制度及购销台帐记录是否完善,产品标签标识是否真实。建立健全农药、兽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和种子、肥料审批登记信息平台,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加大线索摸排和联合打击力度。加快推进兽药使用环节追溯。
(二)重点品种
农药: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以农药经营资质和农药购销台帐检查,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监督抽查为重点,严厉打击无证经营、不执行农药购销台帐、非法经营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添加农药隐性成分等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秩序。
种子:完善种子检验标准和体系建设,以标准引领质量提高。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以监管净化种子经营市场;重点检查种子销售台帐、备案登记等,规范种子经营行为;全面查处种子质量不合格、套牌生产、侵权假冒、未审先推等问题,落实法定制度;严厉查处非法转基因种子生产与销售;开展种子生产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以信用推动品牌创建。
兽药:深入实施检打联动,加大对假劣兽药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兽药存在含量不合格、非法添加等问题,针对*年农业农村部通报的假劣兽药、重点监控企业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全力推进兽药追溯实施工作,实现兽药生产、经销全覆盖,加快推进兽药使用环节追溯。
肥料: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查处肥料存在养分含量不足、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合格率低、标签标识不规范等问题。
农机:加大对农机生产企业中的“三无”产品、质量残次品的查处力度;重点检查农机生产企业产品的包装标识、出厂记录等;检查销售农机企业销售记录是否完备;检查农机维修网点的农机维修质量、维修设备以及安全生产情况。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重点检查经营门店饲料生产许可证,查验产品标识、生产日期,重点查处饲料生产企业在加工过程中违法添加违禁药物等行为。
三、工作任务
(一)迅速开展隐患排查。
重点要对辖区内所有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检查生产经营行为,规范进货台帐、购销台帐记录等。针对性排查非法添加、含量不符合要求、侵权假冒等问题。严格农资生产经营许可条件和标准,严格限制高残留、高污染、高耗能农资产品重复登记。二)从重从快执法办案。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特别是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制售假劣农资要严惩不贷,公开惩戒。对发现的每一条问题线索都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案件,可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对危害性高、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要会同有关部门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疫情防控期间要简化案件办理程序,倡导运用电子送达、在线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互联网远程视频等方式办理案件,加快案件办理进度。
(三)快速开展监督抽查。
针对假劣农资可能冒头的情况,要按照“双随机”要求,开展对种子、化肥、农药等春耕备耕急需农资监督抽查。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对投诉举报多、发现问题多、新闻媒体曝光多的产品和企业,纳入重点抽查范围。做到快抽、快查、快出结果。迅速清理不合格产品。对问题隐患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督促及时整改,必要时采取内部通报、约谈等方式加强自我监督。(四)依法强化审批准入。
提高农资产品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农药、兽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和种子、肥料审批登记信息平台,鼓励生产绿色高效农资产品,严格推行农药审批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全力推进兽药追溯体系建设。(五)继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利用现场咨询、展览展示、乡村课堂等方式,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推广安全用药和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农牧民科学使用种子和肥料等农资产品,提高识假辨假和依法维权能力,把安全优质的农资产品和质量安全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积极曝光农资打假典型案件,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营造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六)广泛开展宣传引导。
这次农资打假“春雷”行动要充分依靠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利用疫情期间乡村广播大喇叭、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对农牧民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擦亮眼睛、提高认识,做到知假辩假不买假。通过畅通“*”举报电话、网络举报信箱等渠道,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农牧民对假劣农资线索投诉举报。(七)健全追溯制度。
加强农药、兽药、饲料、种子生产经营追溯管理。进一步完善农兽药经营门店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依法推进使用电子追溯码。在饲料生产企业全面推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要求企业建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记录表单,实现企业使用的每种原料可查可追溯。贯彻落实新《种子法》要求,规范种子标签和信息代码标注,实现种子的全程可追溯管理。(八)推动诚信建设。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通知》(农办质〔*〕*号)要求,率先在国家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自治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对严重失信的主体实行联合惩戒,加快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把主体信用情况作为各类农牧业项目评选、主体资格审查、行政许可审批、制定分类监管措施的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九)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配合。
为确保农资市场安全,切实维护好全市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积极与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形成农资打假合力。通过“双随机”方式组织开展农资市场联合执法检查行动,保障农牧业生产顺利进行。四、重点工作安排
(一)*月,局属各相关科站所、各旗县市区农牧局要按照全国*年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启动*年乌兰察布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暨“春雷”行动。
(二)*—*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举办“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农资购买和使用高峰时节,引导农牧民理性购买和科学使用农资产品。
(三)*--*月,组织开展农药、肥料、兽药、饲料质量监督抽查。
(四)全年,农牧业综合执法部门查办大案要案。
(五)全年,组织农畜水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实施检打联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旗县市区农牧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切实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农资打假合力。全力以赴为农资打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二)能力提升到位。
夯实县域监管基础。加强基层农资打假执法培训,提升人员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乡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协查和巡查作用,提升农牧执法快速反应能力。(三)责任落实到位。
要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各旗县市区农牧主管部门要负起农资质量监管责任,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四)作风转变到位。
农资打假关系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加强作风建设,力戒形*主义和官*主义,加强对农资打假监管工作的调查研究,扎实做好数据统计、信息报送、案件信息公开等基础性工作。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接诉即办,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第四篇: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资经营行为“乱”。主要是进货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管理乱,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经营户,在农资销售旺季时经销农资,多以杂货店、百货店的形式出现。极少数经营户对食品、服装、化肥、农药等混和经营,未能严格分开,危及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存在着二次污染的可能。
2、农资经营主体“弱”。调查发现,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工商户,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技人员自己承包经营,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原供销社解体后,原职工个人经营。多数农资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一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无赔偿能力。
3、农资经营布局“散”。由于农村存在着自然村落和农村地域广博,无论交通是否便利,农资经营户都会在各个村落中存在。这样农资经营网点星罗棋布,既形不成规模,其布局也不尽合理,又无相关证照。给行政执法监管也带来一定难度。
4、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化肥农药无照经营较多。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
1、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
2、植物保护站;
3、土壤肥料站;
4、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5、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
6、农药生产企业;
7、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的规定,化肥也只能农资公司、供销社已改制,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经营,这些经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化肥、农药无照经营现象较为普遍。
5、农村食品安全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比较突出,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建议
1、要严格涉农经营的市场准入。尤其是经营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企业,不仅要审查经营主体资格,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好农资商品的货源进出环节,建立完善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制度。
2、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指导和督促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的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农村食品质量信誉卡、农村食品质量责任书,推动诚信经营,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监管效能。对涉嫌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企业,也要进入企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对其实施市场禁入,并追究其违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在农药市场管理中,工商部门负责农药经营的注册登记(即颁发营业执照)、假农药、劣质农药、虚假农药广告的查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农业局设置有专职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农业部门是农药监管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应主动与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和执法技术,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清除高残留剧毒农药。
4、按照“三定”方案加强对化肥的管理。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管理。为了杜绝劣质化肥进入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加大管理,彻底杜绝不合格化肥流入市场,确保农业增产增收.5、严把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先证后照,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得核发营业执照,坚决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6、严格食品质量管理,加强对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一是严把食品入市质量关,健全完善食品市场准入体系,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二是严格食品质量监测,按照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和工商机关抽检的办法,健全完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三是严格食品退市的监管,健全完善对不合格食品实施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确保不合格食品规范及时退市
第五篇:关于工商部门如何抓好重点企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商部门如何抓好重点企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的调研报告
(广西梧州岑溪市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
2009-6-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也应该成为工商部门职能工作的重中之中。今年是全国“安全生产”年,6月又是安全生产月,在新的形势下,工商部门应如何全面系统地抓好重点企业及其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广西岑溪市工商局从工商部门当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当前工商部门对重点企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少数地方没有及时对重点行业的企业档案进行清理检查。
(二)登记工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前臵许可文件不齐全。比如:某市对于宾馆、饭店、酒店、游艺厅等营业性公众聚集场所,在登记注册及年检时,均未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要求提交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某市登记的一家娱乐城没有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准文件;二是前臵许可文件不符合规定。比如:某市一家娱乐场所只提交了《娱乐场所 经营单位审核意见书》,而不是文化主管部门核发的《娱乐经营许可证》,却取得了当地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并通过了年检;三是登记事项与前臵许可核准的内容不一致。比如:某工商局登记的一家企业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为“XX金宝宾馆”,而相关许可证上写的则是“XX鑫宝宾馆”。此外,一些地方没有依照前臵许可文件、证件核准的内容登记许可经营项目。比如:某市一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提交的《危险品运输许可证》上写的是“危险品运输”,而当地工商局核准的经营范围是“公路化学危险品、货物运输”。四是书式材料不够规范。比如:一些企业、个体户提交的复印件没有注明“与原件一致”,或者提交材料方没有在复印件上签字或盖章。五是经营范围的核定不够规范。一些地方没有在经营范围中核定经营方式,这种现象在烟花爆竹、燃气等行业尤为严重,致使无法从经营范围中判断相关企业是从事危险品的生产、运输,还是批发、零售,不利于后续监管。有的没有按《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的要求,在经营范围中对前臵许可经营项目的经营期限进行登记;六是企业类型与企业名称不一致。比如:某工商局登记的一家企业,名称为“XX烟花厂”,核发的却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执照。
(三)违规登记比较突出。一是越权登记。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工商局有关文件规定,对于新设立以及整顿验收合格后需重新登记的煤矿企业,目前是由自治区工商局授权地级市工商局办理注册登记,县级工商局(分局)没有登记权。但个别工商局越权登记煤矿企业,甚至给没有取得前臵许可的煤矿办理登记注册,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规定,违反了企业登记工作纪律;二是违反规定,核发重点行业经营筹建执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关于贯彻国家 工商总局专项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桂工商发„2008‟74号)以及《自治区工商局办公室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桂工商办发„2008‟87号)文件明确规定,对于从事重点行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户,一律不得核发项目筹建的营业执照。但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目前仍在核发重点行业企业和个体户的筹建执照,或为筹建期满的企业、个体户办理了延期手续。
(四)档案管理不够完善。有的工商局登记档案的整理、使用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有相应的制度但没能落到实处,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档案丢失的现象;一些地方没有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档案库房,档案管理混乱,不便于查询;一些地方的企业和经营户年检验照、变更档案变动较多,但工商部门没有及时对档案资料进行很好的更新归类整理。比如:某市一家企业经营范围变更已2年,但在登记档案中没有该企业的变更登记材料;某县一家花炮厂的登记档案中缺少6个的企业年检材料。
(五)对重点行业的后续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工商局对企业登记电子数据及后续监管信息的录入、修订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地方工商所的日常巡查记录不够完善,流于表面,过于简单;有的工商局没有将日常巡查记录录入电子监管系统当中;一些地方基层工商所对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责任没有落实,登记机关与工商所的联动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二、工商部门加强重点企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做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多,相当私营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管理松弛,事故隐患严重,这对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树立新观念,采取新方法,探索新模式,建立新体系,使辖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以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工商部门在重点企业及其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的弱点:思想意识的不重视、业务的不熟悉、法律法规掌握不透、制度的不完善、监管的不到位、重服务轻安全等等。一旦出现工商责任的安全事故,就面临很大的行政执法风险,被追究行政过错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重点企业及其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的责任意识。工商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和讲政治、保稳定、保安全的高度出发,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以人为本的阐述,清醒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和生活。为了有效地加强对这些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工商部门每年都要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将本局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全部分解到各基层所和有关股室,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依照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配合有关部门,在辖区范围内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专项行动,使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不至于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二)严格执行前置审批许可规定,严把市场准入关。工商部门作为企业登记注册主管部门,必须按照《行政许可法》,严格执行登记注册前臵审批许可规定。只要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前臵审批许可,坚决执行,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进行“变通”。对于某些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尚未明确为工商登记前臵审批许可,但又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取得行政许可的,工商部门应该一律视为前臵审批许可。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前臵审批许可文件必须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方可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只有把好市场准入这一关,才能有效杜绝带有安全隐患的生产企业的存在,只有严格了前臵许可审批的条件,才能有效促使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才能有效让工商部门人员规避风险。各工商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哪个辖区什么行业领域是比较多,或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在工商登记时和每年的企业年检工作就把那个行业领域作为重点监管,一旦该发现业主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擅自从事超范围经营,及时要进行查处。
(三)创新监管模式,构建“四化”工作格局。工商部门应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大力加强重点行业监管工作,努力构建 “建档立册规范化、动态监管日常化、监管网络立体化、监管责任明确化”的工作格局。
1.建立双档案双台帐。对辖区内的重点行业企业档案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检查其前臵审批许可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对前臵审批许可文件不齐全或已失效的,限期补办;逾期不办理的,依法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双档案双台帐。一是建立书式档案和电子档案。按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重点行业 书式监管档案,把ABC三类企业分别贴上红、黄、绿牌标签。同时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全面收集企业信用信息(企业登记的静态信息和日常监管巡查记录中企业的登记变化、守法或违法情况等动态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划分企业监管类别,进行预警巡查监管。二是建立书式台帐和电子台帐。统一格式、统一内容,按重点行业分类建立重点行业企业书式台帐,直观反映该行业的数量、辖区分布情况以及重点行业企业具体情况。相应内容也录入电脑形成电子台帐,记录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的巡查监管情况。
2.实行双重巡查。一是巡查管理人员的巡查。巡查人员按照“四定”(定人员、定地段、定目标、定责任)“三包”(包属地、包巡查、包查处)原则对重点行业经营单位进行巡查,巡查结束后及时将检查情况录入监管档案、巡查台帐和业务信息系统。二是基层工商所领导巡查。要求每季度巡查1次以上,巡查的重点不仅包括对重点行业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落实整改情况)复查,还包括督查本所巡查人员的巡查落实情况,检查巡查信息录入监管档案和巡查台帐情况等。
3.落实责任包干。从市、县局到工商所,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登记、监管等业务部门和工商所各负其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层级负责制,将重点行业监管责任落实到辖区单位,落实到个人。同时按照“谁审批(核准)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对超越登记注册权限、程序等违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落实巡查责任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造 6 成重大事故发生的,除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
4.动态分类管理。市工商部门以前臵审批许可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齐全为依据,将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前臵审批许可有效期已满或证照不齐全的违法经营的,列入A类警示企业,用红牌标示;前臵审批许可有效期内在本即将期满的,列入B类警示企业,用黄牌标示;证照齐全的,列入C类警示企业,用绿牌标示。以电子预警系统自动生成、自动提示的动态信息为基础,实施分类监管。
除此之外,工商部门还应开发重点行业巡查监管系统,监管系统结合企业动、静信息划分监管类别,全面收集企业信用信息,将企业登记静态信息和日常监管巡查记录中企业的登记变化、守法或违法情况等动态信息及时录入电子台帐中,形成“录入、预警、巡查、监管、录入”的良性循环。一进入系统,就显示行业类别及警示分类汇总表,可以对辖区内的重点行业的地区分布情况、行业分类情况、前臵审批许可文件情况以及巡查预警情况总体把握,一目了然。
(四)严格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切实履行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职能,增强监管力量,开展对重点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清理检查。工商部门需要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1.以从事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烟花爆竹、化学危险品、矿产品、农资、煤矿、粘土矿等生产、加工、销售的行业,从事水陆交通运营行业以及电子游戏、娱乐行业为监管重点,加大对重点行 业的设立、变更登记的前臵审批和日常监管。为了对重点行业监管到位,工商部门利用自治区工商局专用网络,建立完善了区市县所四级企业“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将安全生产监管的责任落实到所、到人,对工作不落实,责任不到人,措施不到位,导制重大安全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由于明确责任,各项监管措施到位,一些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处理。
2.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全面清理未领取营业执照的无照经营单位,核实经营单位是否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检查其许可证是否有效,对前臵条件失效的,限期补办,限期不补办的,依法予以处理。
3.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积极主动和各有关部门沟通,互通情况、齐抓共管、互相支持和配合,明确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制,认真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4.以食品安全为重点,保消费安全。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开展市场巡查。以农资打假为重点,保安全生产,开展 “红盾护农”行动,通过对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及其配件等商品质量监测,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
(五)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安全发展观。长期以来,工商部门在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只要安全而忽视企业的发展,在安全生产上搞一刀切,一旦有企业发生事故,便采取“一人得病全体吃药”责令所有同类企业停产整顿的措施。看似重视安全,实则与发展经济相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简单方法,对企 业发展和安全工作都是有害的;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企业的发展,放低安全标准,致使小厂、小矿一哄而上,结果不是要大力治理整顿,就是要关闭取缔,“低标准入市,高标准关闭”,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企业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想协调发展,就必须搞好安全生产,优化经济增长环境,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首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各类企业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工商部门既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又要降低门槛,帮扶企业渡难关,但怎样帮扶,“安全”二字不能忘,做到安全发展,否则科学发展无从谈起。
(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意识。所谓“防患于未燃”,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防范意识的强弱以及防护措施的得力与否。工商部门单独或联合安监、消防等部门,经常对重点企业及其领域进行法律法规、安全方针、目标以及职责权限教育的培训,增强企业决策人员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企业管理层“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只有提高人的防患意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人患”,才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