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乡资料
一、乡情介绍
牌坊回族满族乡成立于1994年10月,位于肥东县城以北7公里,近城临县。合徐、合六高速公路,合蚌、店白公路穿乡而过,交通便捷。全乡以回、满、汉三个民族为主,是全省唯一的多民族乡和全市唯一的民族乡。2006年11月,肥东县乡镇区划调整,将原草庙乡和牌坊乡整建制合并,成立新的牌坊回族满族乡,乡域总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4.9万亩。现辖13个村,306个村民组,总人口4.2万,其中少数民族村5个,少数民族人口5700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先后被团中央、国家民委和全国青联授予“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合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二、经济发展成就
乡历届党委、政府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立足乡情,发挥优势,用活政策,扎实苦干,使牌坊由建乡时的“一穷二白”实现了如今的历史性大跨越,成就斐然。一抓绿色农业。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发展蔬菜面积近7000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近4000亩。09年新建8处大棚蔬菜基地,将大棚蔬菜种植覆盖到了所有少数民族村。绿色杭椒、西红柿等特产远销省内外。二抓生态养殖。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养殖企业。共建成26个市、县标准化饲养小区,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养殖龙头企业,合肥鑫华、安徽桂和公司的肉、奶牛存栏量已达2000多头。生态养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三抓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1、加大集镇建设投入。累计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牌坊团结东街商品住宅区,草庙新街汽车客运站正在建设中,大大改善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
2、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累计约400万元实施三王甲岗自然庄“缩村让地”工程并圆满完工,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
3、狠抓民生工程。“515”牌坊中心敬老院工程建设已完工并实现入住。已完成9个村卫生室建设,下剩4个村将于今年6月底结束。积极推进水库移民项目的实施,已完成投资200余万元。新建民族自来水厂,并于2010年元旦实现试运行,争取尽快正式运营,将解决周边10000多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及时发放了大病统筹、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款等民生工程款。民生工程的保质保量实施,有力改善了乡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切实改善了民生。四抓招商引资。重点抓规上企业突破。投资约3000万元的三德制药厂正在洽谈中。0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亿元,财政收入6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三、社会事业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积极引导和参与民族宗教活动,促进各民进族共同团结进步和发展,使民族和谐之花在牌坊大地盎然绽放。兴建了清真寺和汇景民族生态园,并后续进一步完善了配套。同时,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狠抓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自05年连续三年被市表彰,08、09年在县均获先进。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尤其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100%。近几年共投入327万元,改造学校危房2580平方米,并争取市县教育部门支持120万元,建起民族学校学生宿舍楼和阶梯教室、学校围墙,尤其是利用港资新建了民族中心校何文田狮子会教学楼。群众就医环境和质量进一步改善,新建了牌坊和草庙卫生院门两所门诊楼。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2010年即将开工建设乡文化活动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有序,2006年获“合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称号。
第二篇:民族乡问题和建议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民族乡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民族乡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
目前,民族乡虽然建成和上马了一些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项目,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是小本生意和日常用品店等,长期效益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由于地理环境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4、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乡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民族乡,山高、坡险、路陡,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生产成本,形成了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极易形成因灾返贫的现象。
5、乡级财政收入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乡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项目工程建设。因为无固定税源,乡财政运转完全依靠转移支付,财税收入少,因此乡财政压力很大。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因而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6、干部队伍严重缺编、村干年龄老化严重。
近几年干部缺编,村干年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民族乡都属边远山区,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愿来民族乡工作。以民族乡现有的生活条件,不仅人才不愿来,而且人才都往条件好的地区和县城流动。例如平乐乡缺编16个,共有20名公务员,被县级单位借调人员6名。
7、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缺乏,呈现青黄不接。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乡加快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情况熟悉,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相通,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乐
乡公务员中只有1名少数民族干部,而且已借调县部门,因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中,缺乏培养对象,缺乏后备干部。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大思想,才能推动大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修建通村公路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瓶颈。民族乡因财力不足,要通过自身努力从根本上摆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市、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的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民族乡进行倾斜。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虽然五个民族乡现阶段发展条件差,困难很大,但同时却有着各自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制约条件正不断逐步消除,民族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将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民族乡要抢抓机遇,以战略眼光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民族乡的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要发展二三产业。近几年农村新建房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因此,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为农户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新建商业门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贩运,实现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要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5、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现阶段,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严重缺乏、民族乡干部年龄偏大、在职在编人员偏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学历、年龄等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中,这就要求我们放开视野,加大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上挂、借用等形式,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民族干部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以长远的战略目光从政治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继续对民族乡倾斜,专门划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录考,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能脱颖而出。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出台民族乡工作干部的优惠政策,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应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工作,以解决民族乡的的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矛盾。
第三篇: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条
为了促进民族乡经济、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增强民族团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民族乡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政区域。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乡,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设立民族乡;特殊情况的,可以略低于这个比例。
第三条
民族乡的建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民族乡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以地方名称加民族名称确定。
第四条
民族乡人民政府配备工作人员,应当尽量配备建乡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五条
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
第六条
民族乡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项事业。
第七条
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八条
民族乡财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优待民族乡的原则确定。
民族乡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当给民族乡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乡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周转使用。
第九条
信贷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乡用于生产建设、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用品生产方面的贷款给予照顾。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税收管理权限,可以采取减税、免税措施,扶持民族乡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专项资金及其他固定或者临时专项资金时,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乡给予照顾。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扶贫专项物资时,应当照顾贫困民族乡的需要。
第十二条
民族乡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管理和保护本乡的自然资源,并对可以由本乡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在民族乡依法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应当照顾民族乡的利益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配套加工产品的生产和招收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方面做出合理安排。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加强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扶持民族乡发展交通事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师资、经费、教学设施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帮助民族乡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
民族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兴办小学、中学和初级职业学校;牧区、山区以及经济困难的民族乡,在上级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可以设立以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学校。
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中小学,其教育行政经费、教职工编制可以高于普通学校。
民族乡在上级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开展扫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有关大中专院校和中学中设立民族班,尽可能使民族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入学。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协作。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帮助民族乡创办广播站、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保护和继承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遗产。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帮助民族乡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扶持民族乡办好卫生院(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医疗保健人员,加强对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第十八条
民族乡应当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优生优育优教,提高人口素质。
第十九条
民族乡应当在上级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第二十条
民族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提供优惠待遇,引进人才参加本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调派、聘任、轮换等办法,组织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到民族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长期在边远地区的民族乡工作的教师、医生和科技人员,应当给予优惠待遇。
第二十一条
少数民族聚居镇的行政工作,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二条
辖有民族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
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落足点,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决定着执政的成效。新时期,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而对于少数民族乡来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更为重要。结合当前我太和土家族乡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少数民族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
按照市委、县委相关要求,在机关、村以及乡属单位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规范完善公开承诺、岗位定责、“一讲二评三公示”等制度,并将其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将创先争优活动与乡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进行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先进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委政府全面工作顺利开展。
当前,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普遍存在结构不优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逐日削弱的状况。有的农村党支部甚至组织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党员一盘散沙,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以一把手为核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一个地方的工作搞得好与差,关键在班子。因此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领导群体十分重要。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应认真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使政治优秀、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有效地改善班子结构,增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针对现在一些农村基层班子存在着年龄、思想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应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同时,要建立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对当前经济待遇普遍低、政治前途到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进行逐步改善。对他们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工资由固定和奖励工资两种组成,成效突出的,给予重点奖励,切实提高经济与政治待遇。
二是党员队伍的建设要加强。把好入口关,对发展党员以保证质量为主,发展数量为次,不硬性下达发展考核指标,力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创新培养机制,扩大培养范围,不断的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对于在思想上发生变化、拒不履行党员义务、违反党纪法纪等的党员,建立党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处臵力度,该要处分的就处分,要开除就开除,决不放松管理。三是在党内建立完善一套针对党员的保障机制。使党员能切实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关怀无处不在。如对农村的贫困党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定期进行慰问,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二、积极培育党建示范点,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准确把握农村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继续坚持培育典型,以金子村和石盘村为示范,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加强村级活动场地建设,力争用两年的时间使全乡8个村全部建成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场所。2011年,全力培育金子村、石盘村2个县级党建示范点,其他6个村争创南岸片区党建示范点。
在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必须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位臵不能代替,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适应,也不是被动的服务,不能理解为党的建设只是被动地围绕经济工作来搞。农村党建工作如果停留在被动适应上,那么党建工作搞不好,经济工作也搞不好。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把关定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领导干部不了解“三农”是不称职的表现,不重视“三农”是政治上不清醒的表现。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农村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上的宣传激励。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把各级党委确定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上的保障。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选好配强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好的党风带一个好的政风、民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根本,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
一是健全干部与农户的帮扶机制。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实行全乡所有干部每人联系一户以上农户的制度,科学规划,指导农户实际情况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二是充分利用好民族乡优惠政策、扶贫开发和市、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配套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猕猴桃种植、食用菌培育、金银花、山药等特色种植业。
三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好烤烟业,大力推进地道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优化药材业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着力打造高山药材业基地,把药材业发展作为万元增收工程的重点培养项目,促进太和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四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实践验证,每一次思想上的飞跃都会带来工作上的飞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从思想建设入手,扎扎实实抓思想解放工作,努力做到“四要”:一要敢于否定过去的的东西,从传统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振奋的精神,全新的姿态开展工作,建功立业;二要敢于否定自我,从自我满足中解放出来,确立更新的目标,寻求更快的发展,实现越位奋进;三要敢于否定成功的经验,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传统增长方式中走出来,走高效加速、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四要敢于否定常规,从传统的常态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尊重客观规律与打破常规的统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围绕县上出台的“六项规定”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狠抓执行落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镇村干部的廉政教育,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以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为保证,形成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保障机制。为了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明确责任入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工作中应强化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建工作的任务。将党建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划分,定出量化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基层党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予以确定,年终检查考核,逐项评比打分,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同时,以齐抓共管为目标,形成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最终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并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六是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载体、创建平台,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健全和完善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篇: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
文章标题: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
我乡始建于xx年xx月,xx年xx月正式成立乡党委、政府。全乡占地总面积30余平方公里。现辖xxx个行政村,xx个村民小组,总人口xx户,xxx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其中汉族占
44、少数民族占56。由于我乡群众全部从贫困地区迁入而来,多数群众都是文盲,思想观念淡薄,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违法乱纪。如抢劫、偷盗等时有发生。自成立乡党委、政府以来,乡党委、政府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在群众中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讲解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制度。建乡以来,我乡以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而农村和农民小康的核心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点和突破点。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和研究。
一、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1.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本乡实际,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围绕“稳粮扩经强三产,种草养蓄抓带田”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民创收。这直接关系到我乡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关系到全县经济的大力发展。
2.农民增收,关系到我乡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我乡的社会稳定。因此生态、农业重点产业调整培育工程、劳务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在某种程度上为农民起了创收,增收的作用.3.农民增收,关系到我们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充分实现。农民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只有农民基础和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牢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牢固,只有农民不断增收,逐步富裕,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得到根本体现。立足本乡优势,坚持走好“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1881"工程,通过“1881”工程的实施,力争实现养殖业收入xx万元,人均xx元,占人均收入的xxx。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乏力。一是耕地资源极度稀缺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增长空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二是乡财政的支持能力虽大,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地盐碱较大,植被稀少,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种植收益不高。四是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群众刚步入温饱水平,在农业种植以及操作技术学习上投入不足。部分群众对当地水浇地的种植操作规程没有完全掌握,不会用科技改良土地,还存在投入大于收益的现象。五是水利设施破损严重,农业灌溉十分困难。特别是八、九、十支渠下段无法引水,加之又无机井,有近xxx亩土地荒芜。六是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新鲜事物慢,不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务技能。大多数群众受生活条件所限,无力购买农业机械,机械化生产能力不高,生产效率低。七是生态用水短缺,且用水政策不明确,树木及时灌水受严重制约,树木干枯现象日趋明显。八是农户迁移到点率低,无法解决房屋破损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村容村貌整治效果。九是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约束加剧,耕地日益减少,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研滞后,农技推广应用率不高。
2、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农业产业化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太短,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下降,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较少,收入比重较小;尤其在非农产业方面,发展水平低,较低层次的交通运输、建筑、饮食业等占相当比例,而较高层次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信息咨询、金融等几乎为空白,在低层次行业上的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3、农民自身素质存在问题。全乡农民收入低,学科学,学知识观念淡薄,导致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占87,部分上学儿童流失较为严重达到6。因此造成大部分农民对市场意识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市场经济条件的需要,对市场的超前预测和有效分析还十分有限,加之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素质较低,大部分农户仅仅只限于追求眼前利益,对土地的投入不断减少,也给较快增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依靠价格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已走到了尽头,新的形势下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
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力争今年全乡劳务输转人数达到xxx人以上,劳务输出收入达到xx万元,人均收入xx元,占人均收入的xxx。(全乡劳力xx余名,户均输转1年以上劳务工xx名,全乡xx人,实现xx万元,人均年收入xx0元,户均输出季节性短工1名,全乡xxx名,收入xx万元,人均收入xx元)带来信息、带来钱财、带来致富门路、带走贫穷。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来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和商业一条街建设为载体,新建商业门点xx户,同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返运、本乡现有乡村个体门点多方收入,实现二、三产业收入xx万元,人均xx元,占人均收入的xx。(全乡22台机械,2450年/台元,实现收入5.4万元;23户个体门点2500年/户,实现收入5.75万元)。
3、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稳粮扩经抓带田”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继续稳定粮食作物面积7960亩,其中:粮食作物6600亩左右,逐步扩大经济作物套种面积,由06年的130亩,增加到今年的1360亩,大力发展以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玉米套孜然为主的带田种植面积600亩,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亩均效益,力争实现种植业收入60万元,人均147元,占人均收入的16.4。(粮食作物(小麦、大麦)6600亩,平均单产440斤,全乡总产290.4万斤,平均价0.77元,实现收入223.6万元,减去物化投入亩均250元{籽种60斤×0.8元/斤=48元;化肥:底肥-二铵40斤×1.3元/斤=52元,追肥-尿素40斤×0.66元/斤=26.4元;机播18元/亩 机收35元=53元;水费66元/亩;农药5元/亩},物化总投入165万元,实现纯总收入58.6万元,亩均88元;若遇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减产亩均收入60元左右,实现纯收入39.6万元;1360亩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120--140元,实现总收入17.7万元)
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纪检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落实治慢工程,抓好“五项建设”达到“四个目标”为实现“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五、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卫生等上级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七墩的业务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给予政策、经费的倾斜。确保部门业务的正常开展。
2、建议将我乡上报批准为省扶贫困乡,并给予政策倾斜。
3、建议今年继续投资完成我乡八、九、十支渠下段所有渠道改造工程。
4、建议为我乡每年提供一定量生态用水,明确持续生态用水政策和标准。
5、建议对我乡xxx公里乡村主干道路黑色路面铺筑。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
《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Rz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