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06: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

第一篇:《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

本书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和独裁主义国家是如何在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生活状态的社会工程项目中遭到致命性的挫败,俄国的集体化、巴西利亚的建设、强制的坦桑尼亚乌贾玛村庄等等一系列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世界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斯科特说:“对我们和我们环境的真正威胁在自于对认识论知识的普遍主义自负与独裁主义社会工程的组合。在城市规划中,在列宁的革命观点中,在前苏联集体化中和坦桑尼亚的村庄化中都有这种组合在发挥作用。在科学农业的逻辑中隐含了这种组合,并且清晰地体现在其殖民地的实践中。当这类项目越是无视或压制了米提斯和地方的变异,越是接近于实现他们不可能的梦想的时候,他们的实践就越可能失败。”

本书反复出现两个关键词汇:极端现代主义和米提斯。哈维认为极端现代主义是对在知识和生产标准化条件下的直线进步、绝对真理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理性计划的强烈信念;现代主义引起的结果是积极的、技术统治的和理性的。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极端现代主义可以被理解为对科学的机械化的绝对信仰和服从,它科学所界定的简约公式、模式是最纯粹和崇高的真理。而关于米提斯,斯科特指出它“包括了在对不断变动的自然和人类环境做出反应中形成的广泛实践技能和后天获得的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米提斯位于天资灵感与被编纂知识间的巨大的中间地带…它以不易言传和经验为核心特征,背景特点是短暂的、不断变化的、无法预计和模糊的,这些条件使他们不能被准确地测量、精确地计算或有严格的逻辑。”极端现代主义是控制和规划那些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工程项目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制度,而米提斯则是作者崇尚的解决问题之关键,二者相互交融与对比,贯穿本书始终。

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自然规律为指导,所谓规律,只能谨慎地利用和遵循,同时拒绝忽略与改变。人类的“Naive”中又多出一层暗含的意味:无知,愚昧。想要成为主宰者,最终的结果只是“被宰”而已。有时想,在自然面前,人类如此渺小和无助,那无形的自然之力总在带着些许暧昧和讽刺地观望着我们的自妄,然后不失时机地给予刺激,提醒我们人类本身只是灵长类演进的一个阶段,在宇宙浩淼的时空尺度内是无限接近于零的虚无,可是这些刺激仍然不够强大,因为可怜的我们未曾停止犯错误,于是,我居然开始企盼一种接近毁灭性的灾难,只有经历足够痛苦的浩劫,也许才会有一个重生般崭新的开始,也许才会有一个永恒不灭的良性循环。人的“理智”和本性居然显露出尖锐的矛盾,或者,我们已经在自己垒筑的工业化围城中变得愚钝和麻木不仁,在不断追逐利益和所谓更高质量的舒适生活的道路上逐渐偏离了属于自然、扎根于土地的本性?我不相信,即使有这样的怀疑,但因为还有希望,那些纯真的孩童还在和着泥土,保留着对自然最原始和纯真的直觉。

也许,适当的时机,人类应当对所处的环境(自然的和非自然的)保持漠视的态度,看看生命的奇迹将如何引导我们,如果这种引导使我们愉悦、松弛和产生安全感,这便是正确的方向。

极端现代主义的国家机器和管理者欣赏的,极端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所坚守的完美城市以网格状或呈几何状的定居模式为核心特征,作者认为这种模式很可能起源于简单的军事逻辑。历史演变自然形成的非规则“杂乱”布局在极端现代主义者眼中毫无美感可言,是完全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因此是不能被容忍存在的。这里谈到逻辑,极端现代主义者的逻辑似乎有强烈的教条主义倾

向,而教条主义无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看似相仿的个体之间细微的区别,统一、僵化的培养、孕育模式无疑会造成致命的后果,自然的魅力正源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人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用不同的手段对待它,前提是尊重,这对于以清晰化、规模生产为前提妄图创造巨额利益的统治者往往是恼人、混乱以及不合逻辑的,而逻辑又是什么?无非是麻痹的程序,机械的工业化时代之产物而已,我们只知人类的逻辑,却忽视更为重要的自然之逻辑,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本能的反应则是坚守前者,无视后者,因为前者的合理性在某些偶然因素作用导致的二者和谐存在的那一刻被无限放大了,更因为它符合我们日渐“成熟”的审美情趣和日益膨胀的自负,这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本能倾向。

从国家的视角,人不再是有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和需求的个体,而成为为了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在国家认为是最高效、理性的编制程序和运转模式下机械地劳作与生产的零部件。正如作者对于集体化的评论:“集体化的目的在于将最小的、落后和零碎的小农场转变为联合的、大的公共农场,它们具有现代化科学的机械和科学的数据,可以为市场大量生产谷物。”“除了列宁高度赞扬的极端现代主义农业的表象外,国家根本不能实现任何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强大的能力可以使农村的生产者被再农奴化,解除他们自己的制度,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农民以及采取野蛮的方式征收。”然而国家机器施加于人民的强制力就如同施加于弹簧的力,压得越紧,反抗就越强烈。或者说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的总体)存在一种使自身回归平衡状态的趋势,“越要求与官方制定的微观秩序内在一致,那么要维持这个神话就需要越多不符合要求的实践。”那些被视为“离经叛道”的非正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极端现代主义造成的损失。本书最后,斯科特深入分析了农业、林业、邻里规划中米提斯的真正科学性。农业种植的多样化可以增强农业系统的抵抗突变不良因素的能力;轮作尽可能少地打扰景观和生态,在可能的情况下,模仿植物的共生关系以适应环境的逻辑,体现了生态上的谨慎。农民依据长期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而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更适合自然的复杂性与易变性,并非一切简单、明显、概括化的公式都能解释自然,从而被利用来改造自然,任何大型过程或有机系统的运作都是复杂和微妙的,更多的是人类尚未发现和理解的,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智能的界限,而不是掌握了些许的真理就以为掌控了世界。谦虚,尤其在自然面前。

第二篇: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篇一: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国家的视角》一书很难读,在书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独裁主义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书中介绍了巴西利亚建设的失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城市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认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

一、追求宏观目标也要考虑微观现实。比如书中介绍管理者为了对某种美学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气势、对称的格局、表面上看严整规则的秩序),致使他们未考虑到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合理结构。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建造,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亚符合清晰整洁、简单有序的几何美学标准和公平合理、严谨科学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亚的规划者尽管考虑到城市宏观水平上的和谐与健康,却忽略了微观秩序上的复杂性。如果强行从地理上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机构隔离开来,城市微观的社会秩序就被人为地破坏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将受到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把一个静止的格局置于丰富的未知可能性上。国家管理者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采取清晰简单、一刀切的运作方式,忽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细节。规划者试图将动态发展中的城市束缚在静态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复杂结构之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假设一个勤勉的规划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所有个体不同的需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虑规划问题时需留有余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理性和科学的局限之处,注重实践的知识和本土知识,给不可预期的事物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发展留一点弹性空间。勒库布西耶的规划者关注的是整体城市景观形式和将人从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规划者则自觉地给非预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没有产出的人类活动留出空间,这些活动构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关键。所以说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控,总是被居民再构建和塑造。城市建设须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多样性,这使它们可以满足为数众多的不同目标,包括许多尚未形成的目标。

【篇二:国强民富在何种视角下崛起】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在其名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事务的实证分析,作者发现:软弱的公民社会、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斯科特教授指出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导向社会工程的成功和意义实现,从而揭示国强民富之路。

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作者纵横捭阖,从森林木业的现代化谈起,到现代城市规划,再到革命政党执政,最后到村庄的集体化和强制村庄化等。其涉及的范围跨度大,分析的事情也林林总总,但是主要分析点都会落到自上而下的视角、盲目自信的社会工程实施者以及永远处于“被规划”状态的社会工程客体。通过对社会工程过程详尽和深刻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论证了正是这种视角指导下的实践导致了社会工程的失败。并且,作者睿智地洞察到,在正式宣布的规章、运行过程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运行的机制和“地下经济”。而且,也恰恰是这些非正式运行机制,推动了正式规章和机制的生命力延续。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任何社会工程都具有有限理性,如果不保证工程客体的参与和推动的话,那么这些工程往往会走向失败,与最初实施该工程的想法是背道而驰。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国家能力的建设问题。作者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国家能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对统治范围内税收收取的精确与否。在结合事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深刻指出,靠从国家视角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能力建设往往效果甚微,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视角根本就没有考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利益保障。其实,两者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提升国家能力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富裕、幸福的民众组成的国家,其能力一定不会差,并且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乃至貌似科学规划的现代林业,看了之后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事例就发生在笔者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下面,从正反两方面,谈谈笔者看了此书后对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先谈正的一面。看了该书对苏联城市和农庄现代化试验实例分析后,联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与实践,感觉中国之所以能在苏联解体后发展和崛起,就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鼓励自下而上探索改革的路径。自从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提出著名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在保持政治统一前提下,在经济政策上容许、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农民首创,最终得到政府承认,并在全国推广,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再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特区、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中央政府在维护政治权威前提下的放手地方改革取得的成绩。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推进,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权限逐渐延伸到行政体制、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等。已经普遍实施的村民自治、闻名全国的“仇、和执政模式”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中央政府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很好的保持和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活力。

也正是在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放权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也因为其尊重地方性知识、地方实践,鼓励地方创新改革,不但没有步前苏联的后尘,还走出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再来谈谈负的一面,或者说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一面。当下中国大陆,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时间,城市里大楼林立,楼层越盖越高,越建越漂亮。让人放眼一看,感觉中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已经是非常之高。但是,貌似漂亮、现代的城市里,有着大量买不起房的“蜗居”一族,高企不下的房价蒸发了很多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在城市居民享受还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权益时,同一座城市里还有一部分人—城市外来人口,他们为城市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其他人,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由于户籍政策、社保制度等原因,都无法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甚至连子女入学都成问题;在快速城市建设中,看似推进“城中村”非贫民化的举动,实质大大损害了居住其中居民的利益,并且也给其他社会群体带来不便;沦丧的社区精神,社会信仰缺失,导致城市暴力犯罪增加。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正如《国家的视角》一书分析的,不同视角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对规划者的意义和对居住者的意义不同的。而我们要的是对居住其中的民众有意义的城市规划,是民众视角下的城市化。如此,城市生活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国家视角》一书指出和以上引申两个事例分析,不同视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的发展前景是不同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其指导下的社会工程试验因缺乏与地方的互动,违背地方实际情况,导致试验往往走向失败。而从参与者的民众视角出发,尊重地方性知识,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和不断修正,往往会取得社会工程试验的成功。中国当下的得与失也很好的验证了此理,未来的发展就更要以此为警示,从民众参与者视角出发,注重民众的互动,引导未来民众生活更加幸福,国家也更加强大!

【篇三: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作文

《国家的视角》一书角度新颖,集中阐述了在上层设计和国家控制力思维推动下德、英、苏、巴西等多个国家简单而刚性的林业经济、城市建设、农业与农村改革、税收征管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失败案例与种种不良弊端。美国籍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一位从事政治学和人类学研究近半个世纪的著名学者。他以全球的视野、国家的角度平和地分析社会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平常很容易疏忽的一种思考方式。独裁主义、极端现代主义现象,其实在我们当前的国家建设各个方面都有若有若无的影子存在。因此,《国家的视角》给我的启示是,开展斯科特式思考对我们温岭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来说,显然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温岭人多地少资源缺,区位优势不足,这样的城市其实是很脆弱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强调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业绩考核首论GDP,淡化了环境保护、淡化了科学建设,结果陆续出现河道污染、空气质量变差、违章建筑普遍、流动人口暴增、社会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低档设备缺省安全保护装置、全国性流动的农民工摇身一变而成产业工人后缺乏有效劳动技能培训和必须安全常识,导致了机械工人频繁出现断指伤害。

工厂环保措施不足,忽视职业健康预防,导致鞋业刷胶工人出现胶水慢性中毒等职业病危害。

工业性生产出现大量的废旧物品被拆解或者焚烧,导致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源源不断产生。

地方政府把重视税源征管作为重要短期目标,以获取更多的地方可支配财政资源。工厂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简化了所有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以及教育培训。薪酬采用计件式工资,导致工人自身忽略了疲劳作业、环境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等需求。

走进学校我曾发现,规格一致的教室,穿着统一的学生,网格式整齐划一的四平米教师办公区间。这样的模式简直就像工厂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毫无个性展现和审美培养意义。学校看上去就像工厂无异。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国家的视角》启发我们,推进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围绕“沿海开发、城乡融合、产业转型、开放带动、环境提升”发展战略,必须要进行系统、理性地思考,必须要重视对自然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怀。必须避免和摒弃掠夺式、过度利益化等短视症做法。和谐社会建设,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尤其是要多一点斯科特式的思考。

第三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读书笔记

《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陈隆升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

P5: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本身的展示和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

P11

对学生提问、回答、作业、谈话、评价进行探查,不论对错,都可以算作是学生的经验,反映他们对教材理解的真实水平。

第四篇:法律视角非政府组织读书笔记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下篇之中国非政府组织读书笔记

本书是由任进所著,2003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当代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丛书系列。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下篇从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将中国非政府组织放到整个国家宪政制度和法律制度中研究,阐述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社会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及社会团体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介绍了具有独特公共服务组织地位的事业单位的有关法律制度,并对非政府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相当长时期里,经典理论是这样描述社会基本分工的: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由此可将社会组织分为提供公共物品的政府组织(又称公共部门),与提供私人物品的企业部门(又称私人部门)。但物品的公共性可以从0到100%,介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的就属于准公共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生产这类准公共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组织归属什么部门?”

由此我们引入非政府组织的概念。所谓非政府组织(英文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是指一个介于政府体系与市场体系之外的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又称第三体系或第三部门。在我国,官方一般将其称为民间组织。

美国学者萨拉蒙(Lester M.Salamon)曾归纳出非政府组织五个基本属性:组织性(即这些机构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民间性(即这些机构都在制度上与国家分离)、非营利性(即这些机构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自治性(即这些机构都基本上是独立处理各自的事务)、志愿性(即这些机构的成员都不是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而是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时间和资金的自愿捐献),这被看作是“非政府组织”属性的权威性概括。

如果严格按照萨拉蒙概括的上述属性来分析,我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其主要是因为我过目前尚不具备形成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完整、能够与政府、企业并驾齐驱的非政府组织的条件。简单来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处于起步阶段,计划体制的印痕依然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第二、从总体上看,我国改革的基本进程是:经济始发,政治体制尤其是政府体制改革紧密配合,其后向社会领域延伸。因此,相对于经济、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的改革明显滞后。

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并不意味着我国在政治组织、企业组织之外就是一片空白。事实上,我国目前已有成千上万个极有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它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即民办事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等等,其中,大量存在的公益性的人民团体、免于登记的社会团体、工商注册的社会组织和未注册的非政府组织等不是政府机关的社会组织群体仍值得讨论研究。

我国直到20世纪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期间,出台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草案)》等,确立了我国社团登记制度,至此,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社会团体。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与实施则是到1989年了。但是,到了1992年,我国公民的结社和社团活动基本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特别是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1998年国务院制定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并制定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后,有关机构、部门、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有登记的社会团体13.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1万个,基金会上千个。

由于我国国情所致,我国非政府组织总体而言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我国非政府组织多半属于政府主导型,具有明显的官民二重性,特别是由政府机构改建而来的非政府组织。

这类非政府组织的机构、人员、设施等多半源于政府。许多重要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所管理的业务基本一致,并保持密切联系,有的还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或补贴;有的社团组织特别是重要的社团的主要领导职务由一些原政府部门的领导或政府机关改革分流出来的原政府官员担任。这就使得我国目前许多的非政府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对政府依赖性较大,而自制程度较低。第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尚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带有某种过渡性。而这种过渡性又是与整个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政治与行政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这一宏观背景相联系的。第三,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程度仍较低,且具有不规范性。这主要是由于现有法规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民办事业单位)、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的规范不够健全和完善所致。

现在根据该书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介绍作出如下整理:

一 基本理论:1,“社会团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按照一定的法律,自愿结成的不

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按其民间化程度分为:官办、半官办、民办三类;按其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分为:合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无法人地位的次级社会团体(即挂靠在合法登记的社团之下,实际上独立开展活动的社团),以企业发人身份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未进行注册的“非法”社会团体;其按法定性分类为: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和联合性社会团体(“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其以通过资金的资助推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有以公益为目,以财产为基础,主要财产来源于社会捐赠等基本特征。现在由其归口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对其实行双重管理。其详情可参见《基金会管理办法》)。2,“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非营利性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过去习惯讲的民办事业单位”或“非国有事业单位”。其特征在于:民间性、非营利性、社会性、独立性和实体性。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的,有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习惯上有官办和民办之分,但据我国相关规定,现在事业单位仅指官办的,民办的事业单位被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二 基本制度:

(一)管理体制:官方认为,我国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基本

框架为“统一登记,双层负责,分级管理”。具体而言,所谓“统一登记”,是指社会团体和非民办企事业单位统一由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其他任何部门无权审批和颁发证书。“双层负责”是指对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施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层负责管理。据相关法律规定: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职责有三项,包括负责其管理对象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备案,对其管理对象实施检查,对其管理对象违法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和对其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分。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责有五项,包括负责其管理对象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监督、指导其管理对象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按照章程开展活动;负责其管理对象检查的初审;协助登记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其管理对象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其管理对象的清算事宜。“分级管理”是指按照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活动领域分级等级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有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其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与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同的是,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不是民政部门,而是各级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如国务院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二)社会团体自身内部制度建设:1.制定章程或行业公约,以规范组织及其活动的开展。

2、会员制度,即会员资格、会员入会程序、会员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规定。

3、组织机构,即会员大会或会员

代表大会、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等的设置。

4、社会团体负责人,其一般是指社会团体的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等。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各党政机关在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包括境外)领导职务(含其分支负责人)。

5、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置。其具体情况可参见《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

6、社会团体内党团组织的设立。《关于在社会团体内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就是: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凡是有正式党员三名以上的,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尤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审批。

7、财务制度。这主要是指社会团体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方面的规定。一般包括经费来源如会员出资、接受捐赠、社会资助以及财产使用原则等内容。

8、奖惩制度。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团体等组织自身的章程中。如《中国足球协会章程》中有规定,凡会员协会、会员俱乐部违反本章程及有关规定,中国足球协会常务委员会均有权作出暂停会员资格的处罚。

三 法律地位: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来看,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具有行政相对人,准行政主体

和民事主体三种法律地位:

1、作为行政相对人。这是从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而言,非政府组织在其与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业务主管单位共同构成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如参与权、知情权、收益权等)且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如遵守法律和法规,服从行政命令等)。

2、作为准行政主体。从其依法管理公共事务而言,一些非政府组织可以作为“准行政主体”、“类行政组织”或“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但须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如根据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授权性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3、作为民事主体 这是从其从事各种民事活动而言,即依法经核准登记,取得合法资格。对事业单位的民事主体地位,现行法律、法规有专门规定。如根据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0条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但对于我国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事主体地位,现行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规定,只是在相关条列中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准予登记的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发放相应登记证书。

四 与政府的关系: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组织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都共同致力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政府与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具有共存、共处与合作的坚实基础。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管理实践,政府与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一)政府对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与培育。如政府通过逐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来进一步发挥社团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社会团体的独立地位和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法规授予或政府委托社会团体一定的社会职能;政府对其业务上的指导而非直接干预;政府对其必要的财政支持等。

(二)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管理和业务机关对其业务管理。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社会团体等登记成立采取的是审批登记制,即成立社会团体等,发起人先要取得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登记管理机关在审查该批准文件和非政府组织自身的一定条件后,才决定是否给予登记注册。对社会团体等的业务管理,是指在其登记前后,由登记管理机关以及其他机关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其中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撤销登记、罚款、没收非法财产、依法取缔等,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负责人员行政处分以及取消从业资格、罚款等。

(三)社会团体等对政府的服务。如社会团体协助政府部门执法或教育和组织会员遵守法律法规;协助政府对本行业、本领域、本学科的指导和管理;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协助政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接受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办理某项专门事项等。

(四)社会团体等对政府的监督制约。如社会团

体通过参与立法和政府决策进行监督;通过行政复议进行监督(与非政府组织管理密切相关的行政复议范围包括对登记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单位监督行政处罚不服,对有关许可证等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等);通过行政诉讼对政府进行监督(但社会团体处于相对人地位时,如果对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其他有关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当可以提前行政诉讼)。

五 与社会成员的关系: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在法律、法规规范下,对其联系的各行业、各领

域社会成员提供服务、代表其利益、反映其要求,并对其进行自律性管理,实现其管理的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本团体、本行业的发展。

六 区别:

(一)1,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的区别主要在于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等的不同。

前者由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机关业务管理,后者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管理和有关机关行政管理。此外,两者在举办者和资金来源上也有区别,2,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主要是:社会团体是按照会员共同意愿集合而成的社会组织,根据章程开展活动;而民办非企业单位没有会员,而是由固定人员、固定专业和固定场所面向社会服务的实体。3,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区别主要在于举办主体和资金来源不同。前者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后者是有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从事营利性活动。前者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只能用于章程规定的目的和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不得在其成员中分配,注销时资产不得转让和私分。)

(二)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即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一般而言,作为《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我国四种法人之一的事业单位法人,与其他三种法人组织相比,除了设立目的的不同之外,还有以下区别:一是获取法人资格的注册程序和开展活动的凭证不同:国家机关法人依据组织法规定的机构设置程序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履行职能时不需要证书类法人凭证;而事业单位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或备案,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经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要《社会团体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企业法人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构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二是活动领域不同: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活动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企业法人主要活动在生产流通领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机关法人的活动领域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三是产出不同:事业单位法人的产出,主要是精神产品和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等公益性服务行为;企业法人的产出,主要是各种物质产品和运输、销售、餐饮等经营性服务行为;机关法人的产出,主要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各种行政行为。

三 非政府组织的意义:

(一)非政府组织的产生是公民结社自由的需要。结社是宪法规定的公

民的基本权利。

(二)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的中间层次,可以有效的避免公民直接面对行政权力,同时组织起来的公民可以对政府加以监督和钳制。这样,不仅可以使政府政策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协调、转达得以接受,也使公民获得利益表达途径而消弭对政府的对立情绪,为任何社会都可能积聚起来的社会压力设置了基本的缓冲器和安全阀,众多不同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是社会和平、稳定的特征。

(三)非政府组织具有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即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分为无偿服务于全体

公民如国防、外交、环保等的纯公共产品和需要服务对象支付一定的费用如邮政服务、交通设施、卫生服务等准公共物品),解决社会公共需求的功能。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但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日益增长,政府往往因为其的力量有限而使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产品的缺乏问题。如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动员民间资本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提供一定的有偿服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口。

(四)发展非政府组织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快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走向联合与合作的进程。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审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非政府组织在公益事业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社会中介组织,一些社会事务由它们处理往往能显著降低成本,如进行区域调查。所以,非政府组织常常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力伙伴,在很多情况下,能比政府提供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服务,有利于节约成本,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五)非政府组织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在我国目前登记的13.3万多个社会团体、上千家基金会和11.1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中,粗略估计有工作人员200多万,且具有日趋活跃的对增加就业机会方面的潜力。

七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大难题:

(一)许多非政府组织独立性差,带有

明显的官办色彩。如前所述,我国很多由政府部门改建而来的非政府组织,仍然是官办或半官办的“二政府”。

(二)非政府组织职能不到位。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多数行业协会划分大而粗,人员和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企业认同度低,在行业内没有权威,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非政府组织总量不足,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数量上,从全国的需要来看,数量明显不足,有些急需的非政府组织尚未建立起来;从结构上来看,有的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的布局不科学、结构不合理,存在有的行业覆盖面过大,分类不科学,行业特点不明确,不符合产业升级要求,有的重复设置或在兴新行业中行业组织弱小等问题;从地区分布来看,非政府组织主要存在于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政府组织明显不足,作用也很有限。

(四)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滞后。目前,结社法、社会团体登记法、民办事业单位管理法、基金会法、行业协会法、商会法等基本法还没制定;已有的规定多是侧重登记管理的规范,且有的规定不尽科学合理,有的对相对人权利保障不够,有的规定与上位法不一致。

(五)非政府组织的运作和管理不够规范,相关法律缺乏。

(六)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还未理顺。从1989年以来,我国确立了对民间组织实行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并不可否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持续这种体制,但这种体制既不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也使程序繁琐,且易使不同部门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发生分歧。

八 最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建设,和针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主要面临的以上问题,作者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作出如下三点展望:第一,明晰和规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第二,多非政府组织进行统一规划,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要对现有的非政府组织进行改造和优化,调整布局,优化结构,逐步使非政府组织在数量、种类、层次,布局等方面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实行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针,优先发展一批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优势行业、重点领域的非政府组织,逐步建立起分类科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运作规范的非政府组织结构体系。第三,加快建立起一整套对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杜莎莎(0944013050)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2010 年10 月28 日

第五篇:《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121300029

陈伟林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在其名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后称《国家的视角》)一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事务的实证分析,作者发现:软弱的公民社会、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斯科特教授指出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导向社会工程的成功和意义实现,从而揭示国强民富之路。

译者王晓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从他从译者的角度写的导言和后记来看,《国家的视角》自始至终是他本人翻译的,这在当下已经不多见了。许多的教授作为译者仅仅是挂个名头,其实是组织了一批博士、硕士象流水线作业一样完成的,教授顶多做做统稿和译校工作,所以中译本很容易出现前后章节风格不一致,甚至完全不考虑原文的“context”,靠查词典甚至翻译软件进行“word to word”的翻译,结果往往会翻译出很多“硬伤”。《国家的视角》自始至终保持了相同的语言风格,通俗又不失学术规范,充分体现了译者工作作风的严谨以及对自身所研究领域一些专业术语以及背景知识的驾轻就熟。

斯科特不是在办公室的图书馆学者,他深入到村庄从事实际研究。他深刻的洞见到了社会真相的真正原因。通过不断的比较,他从个别到一般,揭示出真正隐藏在国家自上而下地重新设计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大规模社会工程背后的逻辑。所有的研究中都贯穿着他特有的人类学视角与方法。

作者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比较研究法。虽然运用的案例材料相当多,但是没有表现出杂乱无章,他以一条主线——国家自上而下地重新设计自然与社会的大规模工程背后的逻辑将所有案例有机地串起来,案例之间联系紧密而不孤立,从而使论证步步深入。科学林业的案例中所揭示科学林业的原理至始至终都能从其他的案例中找到它的影子。不同领域的案例不断地演绎着科学林业的基本原理。该种案例比较研究法突破了传统的孤立案例孤立研究的思路,建立了按主题串联案例,以案例解释案例的独特模式。

这本书用翔实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我们不期望但却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当局者非常自负以改善人类状况为目的而启动的一些项目,往往是以失败告终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一些“辉煌”和人类改变自然的意愿的价值。从主流的衡量指标和方法、从短期效应来看,20世纪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人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121300029

陈伟林

类的能力被各种科学大大地扩张了。但是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些指标体系、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是要大打折扣的,甚至我们还可以从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辉煌的项目背后,发现已经或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斯科特在这本书中阐述了许多失败的项目,其中既包括自然工程,也包括社会工程:从德国的科学林业到苏联的农业;从巴西的城市到坦桑尼亚的强制村庄化运动;等等。„„斯科特并非抽象地谈论失败,也不是从国家的角度,而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讨论这些社会工程。

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作者纵横捭阖,从森林木业的现代化谈起,到现代城市规划,再到革命政党执政,最后到村庄的集体化和强制村庄化等。其涉及的范围跨度大,分析的事情也林林总总,但是主要分析点都会落到自上而下的视角、盲目自信的社会工程实施者以及永远处于“被规划”状态的社会工程客体。通过对社会工程过程详尽和深刻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论证了正是这种视角指导下的实践导致了社会工程的失败。并且,作者睿智地洞察到,在正式宣布的规章、运行过程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运行的机制和“地下经济”。而且,也恰恰是这些非正式运行机制,推动了正式规章和机制的生命力延续。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任何社会工程都具有有限理性,如果不保证工程客体的参与和推动的话,那么这些工程往往会走向失败,与最初实施该工程的想法是背道而驰。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国家能力的建设问题。作者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国家能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对统治范围内税收收取的精确与否。在结合事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深刻指出,靠从国家视角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能力建设往往效果甚微,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视角根本就没有考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利益保障。其实,两者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提升国家能力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富裕、幸福的民众组成的国家,其能力一定不会差,并且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乃至貌似科学规划的现代林业,看了之后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事例就发生在笔者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下面,从正反两方面,谈谈笔者看了此书后对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先谈正的一面。看了该书对苏联城市和农庄现代化试验实例分析后,联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与实践,感觉中国之所以能在苏联解体后发展和崛起,就在于中国走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121300029

陈伟林

出了一条鼓励自下而上探索改革的路径。自从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提出著名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在保持政治统一前提下,在经济政策上容许、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农民首创,最终得到政府承认,并在全国推广,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再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特区、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中央政府在维护政治权威前提下的放手地方改革取得的成绩。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推进,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权限逐渐延伸到行政体制、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等。已经普遍实施的村民自治、闻名全国的“仇和执政模式”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中央政府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很好的保持和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活力。

也正是在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放权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也因为其尊重地方性知识、地方实践,鼓励地方创新改革,不但没有步前苏联的后尘,还走出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再来谈谈负的一面,或者说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一面。当下中国大陆,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时间,城市里大楼林立,楼层越盖越高,越建越漂亮。让人放眼一看,感觉中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已经是非常之高。但是,貌似漂亮、现代的城市里,有着大量买不起房的“蜗居”一族,高企不下的房价蒸发了很多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在城市居民享受还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权益时,同一座城市里还有一部分人—城市外来人口,他们为城市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其他人,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由于户籍政策、社保制度等原因,都无法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甚至连子女入学都成问题;在快速城市建设中,看似推进“城中村”非贫民化的举动,实质大大损害了居住其中居民的利益,并且也给其他社会群体带来不便;沦丧的社区精神,社会信仰缺失,导致城市暴力犯罪增加。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正如《国家的视角》一书分析的,不同视角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对规划者的意义和对居住者的意义不同的。而我们要的是对居住其中的民众有意义的城市规划,是民众视角下的城市化。如此,城市生活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国家的视角》一书指出和以上引申两个事例分析,不同视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的发展前景是不同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其指导下的社会工程试验因缺乏与地方的互动,违背地方实际情况,导致试验往往走向失败。那些社会工程的失败源于那些自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121300029

陈伟林

负的官员和科学家要为社会做出详细的设计,并把这些设计强加于社会。而那些经过严格设计的方案和计划在地方上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也反映了自负的官员和科学家对于最基层在历世历代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乡土知识”的蔑视(斯科特很形象地将这些知识比喻为“米提斯”)。而从参与者的民众视角出发,尊重地方性知识,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和不断修正,往往会取得社会工程试验的成功。中国当下的得与失也很好的验证了此理,未来的发展就更要以此为警示,从民众参与者视角出发,注重民众的互动,引导未来民众生活更加幸福,国家也更加强大!

下载《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命运》读书笔记

    看了《国家命运》,感慨万千。书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在经济、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且核材料缺失的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动人故事。抗美援朝结束......

    《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读书笔记

    张康之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以下简称《视角》一书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行政伦理学和行政学著作,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哲学著作。该书的基本特性是......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汉斯 ·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和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著述,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读书笔记(共5篇)

    网络社会“万花筒” ——读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 王微 20130011124 摘要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

    读书笔记 原创系列《国家兴衰探源》

    《国家兴衰探源》读后感姓名:许磊学号:2052707327班级:艺术074班闲暇之余,翻看了《国家兴衰探源》,这本书中奥尔森根据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

    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读书笔记范文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书笔记 小乔流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