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班主任,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里的“明星”!这句话不是恭维,更没有讽刺的意思,这本是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最佳写照。
说到明星,无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笑星,哪一个不是被包装的光彩耀目;哪一个又不是被众星捧月般奉为掌上明珠。能做到这点,其实是他们背后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团队在运作、支持他们,否则即使再有实力,也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变得大红大紫。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你是否思考过像包装明星一样去思考、运作自己的班级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聊聊。
一、你的团队在哪里?
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收集分力变为合力,并用对方向是个难题。作为一名班主任你的团队成员应该包含班级各科的任课教师,除此之外学校内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应该划入这个范围。只不过因为工作方式不同,与班级实际管理较远,我觉得可以把他们称为“二线队员”。
二、收集团队每一份力量。
了解自己的团队,才能凝聚团队的力量。班主任一般对“主课”教师了解甚佳,在工作中很快能彼此适应,容易形成合力。但对“副科”教师往往就“招待不周”了。为何?想必原因五花八门,在此不一一例举。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科歧视,造成了从上而下的集体“忽视”。时间久已,不自觉中“主”“副”教师差异性形成,不合理也就默认为合理了。但作为班主任,一切力量的集合都将成为班级成长发展中的动力,因此不能忽视。这就迫使你们去主动“收集、利用”这些力量。举个简单的例子以证明这方面的重要性。高中某班某生,几乎“顽固不化”,在班主任眼中可以说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唯有一特长就是体育不错,于是参加校田径队,在杨教头手下吃苦耐劳、挥泪洒汗。(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一次该生犯错,班主任批评无效,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但在杨教头得知后,只用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象征性假打的拳头,就让此堂堂七尺男儿落泪悔过,敢问班主任可知否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什么力量?你们遇到的“死结”苦于难解,但对于有些人确是易解(深层原因下回讨论)。这种力量的“收集”本是轻车熟路的事情,可你们因为“默认”的做法而忽视了这些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班主任收集整理资源为己所用,促使大家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也。
对于前文所提第二梯队,我想用的好的话就能起到隔山打牛的作用。但一定要掌握度,切不可过于依赖。比如政教处,千万别成了某某学生经常光顾的“会所”,如此时间长久这些学生产生心理暗示:“班主任不要我了!我还听他的干嘛。”这样的负面思想产生的破坏力岂不让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三、团队的精神领袖就是你。
“所谓精神领袖就是能给予我们精神鼓舞的人,能领导我们的精神向某个方向发展的人。”班主任作为团队的核心,在掌握大方向的同时,必须以自身言行作为团队的楷模。懒散、抱怨应该尽量克服,努力把负面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你更应该,“多一点忍耐,给谁?”“给你的家人、给你身边的“战友”、给你带来喜怒哀乐的学生、最后给自己。”(写这句话的时候,让我想到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所以念一句法号“南无阿弥陀佛”。)作为班主任,知道自己的苦,也要欣喜自己的乐。不谈苦中作乐,只求待到春暖花开时,你在丛中笑!
最后再次强调:班主任是明星,但更重要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来源:成长的新浪博客
第二篇:不是你一个人在援疆
援疆——“不是你一个人在行动”
3月3日,我们支教团宁波分队一行11人在总领队胡文平同志的带领下,乘着学员参加MHK考试报名的空隙,来到了结对帮助学校——库车县第十三小学,与十三小的付秀菊校长及该校行政班子人员座谈,落实最近的结对帮扶事项,也商量了后续的结对帮扶计划。
刚来援疆时,在宁波援疆指挥部的牵头下,我们支教团宁波分队与库车第十三小学结成了帮扶合作关系。先期的活动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十三小上示范课、听课、评课并辅导兴趣小组,而我辅导的兴趣小组是乒乓球。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十三小没有标准的乒乓球台,于是产生了联系后方学校为十三小捐赠乒乓球台的想法。我把这个情况与我们柴利波校长进行了汇报,立马得到了柴校长的支持。
此行,不是我一个人去,而是带去了我们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1700多位师生对边疆地区师生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委托我把“舌尖上的的二小”义卖活动中筹得的善款5000元捐赠给库车县第十三小学,用于购买标准乒乓球台等运动器材。在这次座谈过程中,我把我们实验二小的捐赠计划与付校长进行了沟通,付校长把获赠以后的使用计划进行了介绍。付校长代表十三小对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对他们这所新建学校的支持多次表达了感谢之情。
我在阿克苏库车援疆支教,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为援疆行动在默默付出的不止我一个人,我的家人为我的援疆作出了牺牲;我原来的工作单外的领导、同事在为我做坚强的后盾;我们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家长和孩子在为援疆而行动;更有余姚市教育局为我们援疆支教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有许多亲人朋友都在关心我们援疆行动中的点点滴滴„„正如柴利波校长对我说的那样“援疆,不是你一个人在行动!”。
第三篇:这世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美文
因为到处拍照的缘故,认识了很多朋友,特别喜欢和每天都正能量满满的人在一起,他们让我觉得人生更有意义。当然,并不是要大家时时刻刻都活力四射,而是觉得,有时候需要停止不必要的抱怨。
认识小T也是因为拍照,她千里迢迢地从外地来杭州找我。第一次见她,我被吓了一跳。说不上她哪里不好,甚至可以看出她穿的、用的都是名牌,但明显能看得到她体重超标,发型散乱。她见我眼神奇怪,不好意思地说:“唉,我都长胖了。”
我知道刚才的眼神特别没有礼貌,连忙笑了一下,安慰她:“还好。”
她反而开始苦大仇深,低着头说自己确实长胖了,都是因为失恋什么的。
我想了一下,问她:“你是不是不喜欢现在的状态?”
这是我的心里话,因为我总觉得,如果真的热爱生活,哪怕是个胖胖的吃货,也会不顾别人眼神地快乐下去。
果然,小T长叹一口气说:“是的,非常不喜欢现在的感觉,走在街上好像都老被人笑。”
我觉得奇怪,问她怎么不减肥。小T的眉毛拧在一起,气馁地回道:“这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等你吃胖了你就会发现,瘦子可以很轻易地长时间保持一种瘦的状态,胖子却很难减下来。”
当然不必举我是怎么瘦下来的例子了,因为小T现在已经完全困在了自己的想法里。
之前浩森老是叫我文胖子,这个外号后来传开了。
说也奇怪,巡拍和工作这么久,应该是很累的,但我的体重一直没有多大变化。直到去年下定决心每天出门跑步,我才瘦下来。
小T现在的想法,和从前的我有些类似。以前总觉得体重并不重要,但偶尔听到有人恶意调侃我是个胖子时,心里还是有点难受。
当然,随便调侃是不对的。但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我自己也对这种胖胖的状态不满意。毕竟大家现在都喜欢小鲜肉,其实这也是人们内心想法的影射——人人都想要漂亮。
我是个俗人,虽不至于为了好看做很多事情,但还是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
同样是因为工作认识了不少俊男美女,他们并不是很多人脑补的那样不思进取,光是我认识的女模特,有很多都是在不断地控制自己的体重。节食、运动,还有各种“旁门左道”,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我慢慢从他们身上发现,大部分好看的人,为了维持自己的漂亮也要付出很多努力。
所以,让我意识到该减肥的,不是因为别人言语的过分,而是明白自己的内心也是渴望变瘦的。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几乎只要在杭州就会出去夜跑。连好久不见的朋友看到我,都说我有了尖下巴。
我跟别人分享这些,并不是鼓吹减肥有多大的效果,而是觉得,大家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T这样的人我见过太多了,包括觉得自己很穷又不肯努力的男孩,还有想放下一切去偏远小镇上住的朋友。他们最终都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为此懊悔不已。
可人生哪有这么简单?
一个人当然可以因为自己懒惰而不去减肥,但与此同时,你并不能完全离开那些嘲笑的声音。嘲笑是不对的,可这世上永远不会有完全正确的。
真的想要减肥,那就减吧,努力的时候,想想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努力地想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跑跑步、做做运动又算得了什么呢?最可悲的是,想要拥有一个好身材的同时,又不肯付出一点努力,才是最不快乐的。
心里不由得感叹,似乎这世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努力生活。
大家都在往自己想要的状态奋斗,而那些不必要的抱怨,还是越少越好。
第四篇:你不是一个人在忧伤,基本归因错误
你不是一个人在忧伤
沉默的马大爷2011-02-20 18:27:20
为什么只有我有坏情绪?别人总是淡定笑呵呵?其实,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低估他人的负面情绪,因为人们更愿意把乐事和别人分享。而更低估同伴负面情绪的人也更容易感到孤独。建议看点儿悲剧,告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忧伤。
经验说:别人看上去总是很快乐,我却总是处于坏情绪
实验说:不是别人真的快乐,而是我们倾向于低估别人的不良情绪 为什么只有我这么紧张、伤心、绝望? 为什么他们看上去都如此地平和、放松?
你环顾四周,看到一些人在聚餐聊天,一些人在打电话时开怀大笑,另一些人沉浸在小说或报纸当中。好像世界上只有你拥有一种独特的情绪,叫“忧伤”。其实,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低估他人的负面情绪体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Alexander Jordan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告诉我们。这种知觉偏差造成了一种集体幻觉,使得我们认为快乐才是常态,并努力伪装出一个快乐的外表。
Jordan 的研究团队要求63名大学生描述了他们近期的负面或正面情绪体验。与预期一致,负面的情绪体验(例如:与人发生争论、被一个男孩/女孩拒绝)与正面的情绪体验(例如:参加一个有趣的聚会、吃了一顿每餐)相比,更倾向于在私底下发生,并且这些大学生更倾向于隐藏这些事情引发的负面情绪。
接下来,研究者把上一个研究中最常被提到的事件呈现给另外80名学生,让他们评定自己在过去两周内有多少次类似的经历,并估计一下他们的同龄人会有多少次。双重标准出现了:这些学生会显著地低估同龄人经历负性事件的频率(比评定自己低17%),同时略微高估同龄人经历积极事件的频率(比评定自己高5.6%)。也就是说,他们眼里好事都被别人赶上了,倒霉的总是自己。
那么密友之间又如何呢——我们对于他们的情绪是不是知觉得更准确? Jordan等人利用200名学生的博客研究了这个问题。在这些博客里,博主每周末写一篇周记,评估他们在这周内体验到的各种正面和负面情绪,持续一个学期。接下来,每个博主要提名出一个好友或是恋人,让 ta 来估计博主在这学期中体验到的情绪。好友和恋人也好不到哪去,他们也会倾向于低估博主的负面情绪体验,高估博主的正面情绪体验。但这也不是他们的错,博主自己是有责任的。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对于负面情绪的低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博主对于负面情绪的刻意压制。
把别人想得快乐一点儿有什么不好吗?
Jordan的研究还发现,那些更倾向于低估同伴负面情绪的人也更倾向于感到孤独,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陷入穷思竭虑。为什么忧伤的总是我?
低估他人的痛苦对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可能是有害的。当然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反向的(孤独和不满使得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比实际上更加快乐),或是双向的。作为科学研究,不可以对“相关关系”贴上“因果”的标签。研究者自己也承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检验这种关系。
但是让我们先假设这些结果是正确、可被重复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持续地低估他人的痛苦? 我们都很清楚,自己的负面情绪体验大都发生在私底下,并且在社交生活中自己经常会戴上一副勇敢、快乐的面具。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情绪垃圾丢给别人。为什么我们不会推测别人也会这样做?Jordan和同事认为这可能与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基本归因错误——有关。这种错误使得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与解释自己的行为时相比,通常会更加低估情境的影响。我这样做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这样做因为他就是这种人。这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悲剧艺术(无论是戏剧、音乐还是书籍)会那么流行。“在虚构的悲剧中,人们有机会见证‘那些生命中悲惨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隐藏在幕后’的”,研究者引用的话来自契科夫,“这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推论:自己的那些负面情绪体验也是正常的。”
Jordan, A., Monin, B., Dweck, C., Lovett, B., John, O., and Gross, J.(2010).Misery Has More Company Than People Think: Under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Others’ Negative Emo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 120-135
第五篇:竹林七贤: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竹林七贤: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恒昌
他们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群体,为历代所罕见。他们大都出生于比较富裕,至少不为衣食所愁的家庭;他们的父辈多在朝中为官,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三曹”所领导的打造建安文学、培育建安风骨的社会实践之中,并有所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仅是经济生活上的“富二代”,也是精神传承上的“富二代”。
他们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文学创作;他们有着相近的政治倾向——不予合作;他们有着相投的生活态度——消极中蕴含积极;他们有着相似的行为习惯——狂放不羁。他们从不结盟,但虽然出身于不同家庭,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却又不自觉地走到了一起,以独特的方式与那个时代相抗争,演绎属于他们自己的狂放与风流。
他们共七个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竹林七贤”。在传承“富一代”所遗留的“清洁精神”和“建安风骨”上——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嵇康:他心中只认一个信念——“道不同,不与尔谋”。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主要不在于他的文学成就,而在于他与司马氏坚决不合作的态度。有道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嵇康这里,傲气和傲骨他都有!纵观他的一生,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为人之道和交友之道。他一生中的三次重大抉择,都与朋友有关。
嵇康从小立志于学,学识渊博,文学、玄学、音乐无不精通,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人才。对这样的人才,一心想夺取魏家大权的司马氏自然会高度重视,极力拉拢,想为我所用。一天,司马昭派他的心腹钟会前来拜访嵇康,目的只有一个劝说嵇康到朝中为官。钟会兴致勃勃地来了,本来还想在嵇康跟前落个好人,私下告诉嵇康,自己在司马大人那里垫了不少好话,他绝对没想到,热脸碰到了冷屁股。嵇康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让我去给司马昭当走狗?门都没有!快快离开我这里,哪里发财哪里去!
嵇康之所以拒绝司马昭的“美意”,除了“道不同,不与尔谋”之外,很重要一点,就在于他是曹氏家族的亲戚。他的老婆,是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亲戚者,最好的朋友也。朋友不能背叛,作为亲戚的他又怎么能干背叛亲戚、吃里扒外的勾当?
嵇康拒绝了,拒绝得很有道理,也很有气节!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也自此引发了后来的杀身之祸。
官运这东西,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求之不得的好东西。但是,在嵇康那里,却像躲不开的小鬼,总是缠绕着他。嵇康拒绝钟会的邀请不久,他的老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出面了。为了社稷考虑,为了嵇康本人着想,山涛在没有征得嵇康同意的前提下,向司马昭推荐嵇康到朝中为官。
消息传来,嵇康那个气啊,简直别提了。以前,总以为山涛是自己的好朋友,可是,这家伙居然连自己最基本的价值观都不了解,这算哪门子朋友啊?这样的朋友,要不如不要。随之,嵇康做出一个非常“雷人”的决定,断然宣布与山涛断交,断交就断交吧,他还专门写了一封信,昭告天下,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信中说:
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
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信的最后,嵇康还说,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意思是,我写这封信,除了向你解释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还郑重告诉你,咱们拜拜了,从此全当我不认识你,没有你这个朋友。
朋友之间产生误会,见过有断交的,但从没见过因为推荐对方做官而断交的,更没见过用如此方法断交的。由此可见,嵇康的交友原则,也可以看出他不入世的决绝态度。
对于那些并非真正的朋友,嵇康一旦发现之后,表现得非常绝情,而对于那些真正的朋友,嵇康又是那么有情。有时甚至为了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辞海里,只要你是我真正的朋友,无论如何,我都要和你站在一起。
公元263年,嵇康的好朋友吕安遇到了麻烦。他被自己的哥哥诬告为不孝,遭到朝廷的缉捕,从而面临最严厉的处罚。看到吕安遇到了麻烦,很多朋友都躲得远远的,唯恐受到牵连。这时候,唯独嵇康站了出来,冒死进谏,试图替他洗脱罪名。对于吕安的为人,嵇康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果说他不孝,那么天下就没有孝子。然而,嵇康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引火烧身。很快,曾被他伤了尊严的钟会,便把矛头对准了嵇康。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最大的罪证。很快,嵇康被判了死刑,但他绝不后悔!
刑场上,太三千学生为嵇康求情,司马昭不为所动。临刑,嵇康泰然自若,一曲《广陵散》,荡气回肠,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嵇康为心中的价值观念和真正的朋友而死——
他,死得其所!
阮籍:他说,你可以强迫我的意志,但不能改变我装醉和装傻!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从嵇康身上,人们看到的是可敬;从阮籍身上,看到的则是可爱。他俩好似一个硬币的A面和B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对司马王朝的抗争。
因为阮籍才华横溢,名冠内外,掌权的司马集团也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始终保持着真真假假、若即若离的关系。这其中,阮籍还非常“油菜”地搞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笑话。
有一年,司马集团给他委任了一个官差——东平太守。对于这一任命,他表示坚决拥护,感谢组织的信任和重用,下决心不辜负领导重托和期望,一定要把工作干好,并很快骑着一头破毛驴报道。可是,到了东平之后,他下达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命令,让手下人“拆墙透绿”,把衙门的隔墙统统拆掉,搞“政务透明”或曰“阳光政务”。等把隔墙都拆完之后,他又骑找毛驴,像阿凡提一样,悠哉游哉地又回来了,说什么那个工作根本不适合他,搞得司马昭哭笑不得,又不好发作。
过了一段时间,阮籍主动向朝廷打报告,说自己在家闲得难受,主动申请要官,而且非要到部队工作,指名要干步兵校尉。司马昭本以为他有所悔改,真的想干事了,谁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官的目的居然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酿酒,而且军营中藏有美酒300斛,足够他喝上一段时间。当官期间,他根本不顾军人上班时间不准饮酒的规定,天天与刘伶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但愿长醉不愿醒。遇到部队召集会议,研究工作,他总是躲到一边,一言不赞,从不发表任何见解。官当到这个份上,堪称一景。
后来,晋文帝司马昭的儿子,看上了阮籍的女儿,于是想和他解围亲家。阮籍知道之后,酒当即醒了大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岂能嫁给这等无能之辈,说什么也不能答应。但是,碍于司马昭的淫威,他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故意装醉,一装就是60多天,让司马昭根本没有开口的机会。直到对方揣测到了他的本意,意识到强扭的瓜不甜,才肯罢休。他的作为,不知羞煞多少攀龙附凤之辈!
等到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政权之后,阮籍的人生理想彻底宣告破灭,选择了彻底放纵和逃避。他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走到哪里算哪里,行至日暮途穷之处,一个人放声大哭。
谁在这个世界上无端端哭?在哭着我!
山涛:面对风云变幻,他始终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被朋友和世人误读最深的一位。他在魏晋时代的作为,以及他的形象,有些类似于“文革”时期的周恩来。面对司马家的权威,他选择的既不是嵇康式的硬抗,也不是阮籍式的装傻,他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理性、周旋和保护,在斗争中保护正义的力量。
表面看来,山涛很喜欢当官,其实,这不过是他在特殊年代生存的一种方式。四十岁时,他步入仕途,先后担任郡主簿,功曹,上计喙等。据《山涛传》记载,他第一次做官,并没有圆满,干了没多久,就悄悄逃走了。这一举动,于阮籍有异曲同工之处。几年隐居生活之后,山涛再次入仕,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山涛为官,貌似是司马家的忠臣和得力干将。但他做得一切,都对的起自己的天地良心。当初嵇康公开写信,宣布与自己断然绝交,并嘲笑和蔑视自己的人格,山涛对此一笑而过,并没有耿耿于怀,更没有打击报复,说明他具有——
不一般的情怀!
他在当官期间,为政清廉,雅操清明,勤勤恳恳,体恤百姓。不仅没有任何迫害或参与迫害曹氏成员的“不良记录”,更没有杀害过正直之士,而是对那些司马家族意欲迫害的人才,想办法保护,对那些有才之士尽力提拔重用,试图通过改变朝中的干部结构,改良晋朝的政治。
在山涛所担当的最重要的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务中,他充分发挥自己通晓官界里复杂的人事关系,具有慧眼识才能力,以及以派任官吏人事为主的职能作用,尽最大努力选贤任能,一时朝廷上下,汇集了不少有见底、有学士、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山涛对待朋友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嵇康临刑前,虽然已经公开宣布与山涛绝交,但是依然对儿女作出最后的安排,让女儿投靠山涛。嵇康为何这样做?显然是基于山涛的高洁人格。而山涛也没有辜负嵇康的期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他的儿女。他以自己的操守和行动,证明自己——
无愧于竹林七贤的名号!
刘伶:自从刘伶在世,谁还敢夸口自己能喝善饮呢?
竹林七贤中另一个值得一书的人是刘伶。不是因为他的文采,而是因为他的“酒菜”。他以最大胆的叛逆精神,把酒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形成巨大讽刺。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喝酒和品酒闻名天下,堪称酒场“牛人”
他嗜酒佯狂,任性放浪。据称,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站在自己屋里。来客十分诧异,问其缘故,没想到他却振振有词:“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这是我的自由,谁也管不着,你们为何进入我的裤裆,而且不打声招呼?”此等论调,为后人“裸奔”找到了合理依据。
有一次,他的酒瘾上来,难以控制,要妻子快拿酒来。妻子饱受他喝酒之害,又担心他的健康,哭着把酒洒了一地,然后把酒瓶子摔掉,痛哭流涕地劝他:“你酒喝得太多了,再这样喝下去,会把胃和肝统统喝坏,把自己的身体给糟蹋了,你还是把酒戒了吧!”刘伶听后,眼珠一转说:“好!好!喝酒的确很伤身体,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必须在神明前发誓,让神灵监督。麻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我马上在神灵面前发誓,坚决戒酒。”
妻子信以为真,听了他的话,按照他的说法,准备了酒肉供在神桌前。刘伶当即跪下来祷告:“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意思是说,我刘伶是为喝酒而生,为喝酒而活,老婆的话,还是不听为好。说完,取过酒肉,又喝得大醉了。对酒的迷恋和忠诚,可谓举世无双。
刘伶晚年,他经常乘鹿车外出,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其情其景,透着无言的凄惨和苍凉。
都云刘伶痴,谁解此中味?
天色向晚,飞鸟远去,伴随嵇康、阮籍、刘伶等人的歌唱,魏晋时代渐行渐远。天地陷入一片黑暗,而黑暗的力量如同白昼的力量一样强大而不可战胜。
2010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