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快乐学案2

时间:2019-05-14 06: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快乐学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快乐学案2》。

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快乐学案2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学案

教学目标:

1、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优越性。

2、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2、外向型经济、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问:谁知道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并知道分布在哪里吗?(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和海南。其中深圳、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

二、新授: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优越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位于热带„„

活动:(1)、要求学生打开地图册,在珠江三角洲上画了北回归线。

(2)、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属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3)、回答珠江三角洲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活动后,得出结论:珠江三角洲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2、读60页图7、2“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分析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学生阅读“全国著名的侨乡”,了解该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支持。

4、完成60页活动: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小结:,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外向型经济

1、阅读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资来源。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后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

2、举出珠江三角洲的轻工业产品的例子: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

3、引导学生分析“外向型经济一例”图,归纳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特点:

(1).资金、技术、管理人员多由港澳台提供

(2).土地、工人由内地提供

(3).以轻工业产品的加工为主

(4).产品以外销为主

4、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前店后厂”内容,选10位同学,分三组表演“前店后厂”。其中2 1

名表演港港等主要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向5个地区承接订单和对外销售。5名同学代表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厂商主要是与港澳签约、提要求,付外汇等;另3名同学表演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与港澳紧密合作。

5、完成62页活动: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了解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的差异。归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课堂检测:

1、珠江三角洲位于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中、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3、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网,自然条件这里人口,经济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4、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其根本条件是()

A、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丰富B、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C、农业基础好D、地处我国广东省的东南部沿海,毗邻港澳

5、珠江三角洲外资主要来源地是()

A、港澳地区B、台湾地区C、西欧D、美国

6、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国家政策C、自然条件好D、气候暖热

7、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南部B、珠江三角洲的外资主要来自台湾

C、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D、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区之一

四、布置作业:填充图册

五、教后小记:

第二篇:7.1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教案8 (人教版八年级下)

一、课标分析

人教版教材选取珠江三角洲为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课标中的以下两条:“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在这两方面代表性很强,教师教学应围绕这两方面展开:指导学生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运用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及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前两章已学习了区域的划分和部分省级区域,对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分析并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利用有关事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因素

2、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2、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有关地图和景观图片。

六、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东南沿海地区图”。教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六个经济特区?

学生: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和海南岛,(屏幕上,当学生说对一个分别会相应的地方闪烁,补充2010年5月17日,新设新疆喀什为经济特区。)

教师:在广东省的有哪几个? 学生:汕头 深圳 珠海在广东。

教师:其中深圳和珠海在珠江三角洲(屏幕上显示珠江三角洲位置),而整个珠江三角洲也在1985年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那么为什么珠江三角洲能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狭义的。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

设计思路

通过讲解国家把特区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并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在心中存在一个疑团,从而产生想迫切知识答案的心理,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通过读图分析,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再加上适时的鼓励、引导和点拨,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地理位置到底有何优越性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接着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学生回答:珠江三角洲的地形主要是平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属于湿润地区。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海陆交通便利,气候条件优越(水热充足),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沿海地区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评价点拨: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 师生活动

占全国的比例》(课本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回答: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加以引导并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教师讲述: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和课本50页的知识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活动中的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教师讲述: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讲述霍英东的事迹)。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分组讨论:通过上述所讲内容,讨论珠江三角洲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优势。(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学生发言:各组指派代表发言。(略)

评价点拨: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

通过讲述华侨的爱国事迹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同时使学生认识以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通过分组讨论,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设计思路

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全国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课堂活动:利用课本的活动,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学生回答:(略,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并及时鼓励)教师小结:结合学生回答归纳出以下几点:

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利用课件将归纳内容展示出来)[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2、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因素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认识更加深刻。

(1)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第三篇: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

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讲授新课]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国家政策

相当优越

旅游

雨林

热带动物王国

景点

分散

缺德

被破坏

大同小异

科学合理

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使学生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范围,认识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强化读图能力。

2.通过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读图归纳西双版纳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学会从一个地区图表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分析归纳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河西走廊的地形图,一边指图,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人。

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绵绵祁连,南北山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l 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白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

板书: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讲授新课] 古今交通要道

1.指导学生渎读图8.

14、图8.15和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明确河西走廊所在的省份、地理位置以及河西走廊得名的原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介于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读图确定这三座山脉的位置)之间,长达l 000多千米,因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2)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3)认识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 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2.指导学生读图8.16和图8.17,如果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教师亦应提前做好准备,适当补充一些资料。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之明长城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黑山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带来干旱、扬沙、沙尘暴等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影响西部大开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讲授新课]

板书: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1.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8.18来完成。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明确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

(2)从图8.15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溉区的精华宝地。

(3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梁、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酒泉得名的原因,以及酒泉作为著名卫星发射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的骄人成绩。

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图8.

21、“信息传递”以及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来完成。

(1)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

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

(2)分析水资源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影响。水是河西走廊的第一资源,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永恒矛盾。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节水人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指导学生读图8.20,在读图时要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什么 重要意义?(4)组织学生就如何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禁止再新开荒地,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积极参与”参考答案

3.(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北纬3l42′~0o03935′,东经10529′~11015′,北界内蒙古,西临宁夏、甘肃,南接川、渝、鄂,东与山西、河南为邻。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宽约160—490千米。

(2)陕西境内地形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交错。秦岭呈东西走向,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巴山位于陕西最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秦岭、大巴山之间形成了汉江谷地。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陕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盆地,南部是秦巴山地。(3)陕西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千米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盆地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汉江谷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降水的分布,也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陕西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4)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关中盆地。

(5)陕西的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渭河所在的关中盆地(关中平原)历史上就是我国农业发达之地,兼有灌溉和舟楫之利。现在不仅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还是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6)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o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找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四、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归纳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章的题目,认识本章要阐述解决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

教师:所谓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指的是自然和人文方面。中国的地理差异当然是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不一样的地方。

过渡:对于区域有一定的理解后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二)新课

思考: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分类。

请同学们阅读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展示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1.图中四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并分类。

2.有哪些区域类型?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每组学生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展示片)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②牧区—— ③东南沿海—— ④经济特区——

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⑥热带—— ⑦旅游区—— ⑧长江三角洲——

⑨农业区—— ⑩工业区——

自然区域: ③⑥⑧ 经济区域:②④⑦⑩ 行政区域:①③⑤ 教师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教师: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教师可以提问我国行政区域是怎样划分的?温度带是怎样划分的?

我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省、县、乡 对于温度带的划分,大家知道有哪些不同的级别?

(首先分为五带中的热带、温带、寒带;第一级的温带中可进一步分为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第二级的温带还可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可见在同一种类型的地理区域中,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活动1 了解了地理区域的存在,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地理区域的划分。请大家阅读第三页上“活动1”的要求,考虑如何按要求进行区域划分。

(1)图中表示了哪些地理事物?(看图例)

(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你能说出图中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吗?(东南部地势高,坡度大;北部、西部地势低,坡度小)

(3)山区和平原属于什么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域)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状况)分界线是什么?(100米等高线)

(4)林区和农耕区属于什么类型的地理区域?(经济区域)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农作物和树的分布)

图中100米和300米等高线之间既没有农作物,也没有树木,你认为它应该属于林区还

是农耕区?为什么?(因为该区域地表坡度较大,在这里植树造林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分界线是什么?(100米等高线)

(5)图中的两类区域划分的界线相同,这意味着什么?(经济区域与自然区域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为了加强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过程中有科学的依据,我们首先对中国进行大尺度的区域划分。

活动2 教师: 同学们,假如新疆有一位网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片)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活动3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展示片)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④秦岭—淮河。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4. 师生总结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

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非季风区、深居内陆、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 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节 中东(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河流及气候。2、文化差异。3、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学习重难点:文化差异 学习过程: 课前展示: 自学解决疑难:

三、匮乏的_____资源 1、与丰富的石油资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东的水资源却_______。中东地区气候______,河流_____,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_______地区。匮乏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______以至人们的______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热点。

2、从P59的图中找出当地的主要水资源: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______________河水

约旦、以色列:________河水

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__________河水 思维PK:3、做P59活动1:中东地区以_________________气候为主。

提升你的智慧:做P60活动2:从P60的图8.8可以看出,当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_差异

1、中东的人种主要是________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__________教,少数居民信仰________教、_________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___________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沙特阿拉伯的________,是伊斯兰教创始人____________的诞生地,被____________教尊为圣城。

2、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___________人,信仰____________教。这些国家被叫做“_________________”。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主要信仰_________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主要信仰_________教。

3、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阿拉伯人喜爱_____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色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白色对强烈的阳光具有________作用,吸热______。有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面带_________。黑纱上只留两个小孔,以免遮挡视线。比较开明的国家已经抛弃这种习惯,妇女用_______或________代替黑纱,男子多穿_______。

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气候_______,极少________,夜晚人们常把床铺安排在_________。4、中东问题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___________地区。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地区,大小规模的流血冲突不断,这里的人民一直在棋盘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小试身手: 1、伊朗的居民多信仰: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佛教 2、阿拉伯人的下列习俗与当地气候有关的是:

用心

爱心 A、妇女外出,必须面带黑纱

B、男人穿宽大的白色长袍 C、信仰伊斯兰教

D、讲阿拉伯语 3、下列地区,几乎没有河流的是:

A、阿拉伯半岛

B、小亚细亚半岛

C、印度半岛

D、中南半岛 4、中东地区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佛教 5、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是:

A、耶路撒冷

B、麦加

C、麦地那

D、罗马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欧洲联盟国家的联系密切。

2、欧洲西部主要国家和首都。

3、繁荣的旅游业 学习重难点:国家、首都和繁荣的旅游业。学习过程: 课前展示: 自学解决疑难:

一、________国家集中的地区

1、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_________。这里人口______,国家_______,绝大部分是_______国家。

2、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叫做_____________(简称欧盟)。目前,欧盟共_____个成员国。欧洲加强了本区国与国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__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P63的图感受“欧盟成员国密切的联系”:

(1)人们能够在欧盟的任何国家工作、_______、________和旅游。(2)_________流通方便,人们可以在任何国家购买到欧盟的产品。(3)人们可以使用统一的货币---___________。

(4)人们可以到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或出售__________。

(5)在欧盟旅游时,人们在人很国家都可以享受_____________服务。

3、根据P64的图找出下列欧洲的主要国家和首都:

A_______ 首都______ B________ 首都________ C_______ 首都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G________ H________ I_________ J________ 首都_________ K_________

四、________的旅游业(P70)

根据P70的图,找出下列欧洲的旅游胜地:

A处英国伦敦的________

B处法国巴黎的___________ FGE处荷兰的__________

F处北欧挪威的_________ AEH处西班牙的__________ CDI处瑞士境内的____________山滑雪

BI专心

JHK

J处_________沿岸(意大利)的阳光沙滩 K处希腊雅典的_____________ 提升你的智慧: 除了上述旅游资源外,我们还应当知道奥地利维也纳的__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另外,你还记得本区围海造田著名的国家是__________吗?

小试身手:

1、发达国家集中分布地区在:

A、欧洲东部 B、欧洲南部 C、拉丁美洲及东亚 D、欧洲西部

2、欧盟形成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本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并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 B、进一步扩大贸易合作与互相吞并,逐步形成一个区域性大国

C、在欧盟各国中,国与国之间仅限于贸易交流,人们之间交流学习还很少

D、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一个区域性组织,可加强在国际中的地位

3、拥有“峡湾风光”的国家是:

A、意大利 B、英国 C、瑞典 D、挪威

4、关于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叙述正确的是:

A、北欧峡湾风光---芬兰 B、斗牛场---葡萄牙 C、埃菲尔铁塔---英国伦敦 D、巴特农神庙---希腊雅典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2、传统的畜牧业。学习重难点:传统的畜牧业 学习过程: 课前展示: 自学解决疑难:

二、以_________业为主的工业

1、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________的地区之一。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2、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_______。制造业是把_______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部门,例如把________制造成_________、________等。本区许多国家从国外进口________、________、粮食,向外出口_________、________、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为国家带来财富。提升你的智慧:(注意:GDP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读图8.16可以知道,发展中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较______,人均GDP较_____; 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较______,人均GDP较_____。其中3个发达国家中人均GDP最高的是_______。

3、本区的工业中心_____,分布______。自_________向东到_________境内,自______________半岛南部到__________,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三、传统的_________业

用心

爱心

1、欧洲人酷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欧洲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与这里发达的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为什么欧洲人爱吃牛羊肉?

地处_______________的地理位置,以_____________气候为主,地形以________为主,因此多汁牧草、_______广布,畜牧业发达。

老师点拨: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多,光照不足,因此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3、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_____________”,足见他们对畜牧业的重视。在_______,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_______、_______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其中________的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4、读阅读材料,根据第二段学习乳产品的生产过程。

本区劳动力_______,但生产高度_________化。拿乳畜业来说,从牧草及饲料作物的耕种到挤奶工作,都采用现代化机械。每个牧场都有专门的_________,每天________运作。挤出的鲜奶用不锈钢大容器________并加以__________。每天由_________将收集到的牛奶运往_____________加工。

小试身手:

1、世界上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

A、美国东北部 B、中国东北三省 C、欧洲西部 D、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2、GDP和制造业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为:

A、发达国家人均GDP大于发展中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大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人均GDP大于发展中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小于发展中国家 C、GDP发应的是国民收入发展速度,制造业反映的是工业产量、种类等行业 D、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制造业发达,GDP提高

3、欧洲各国畜牧业发达,根本原因是: A、欧洲人酷爱乳畜产品和牛羊肉

B、当地气候、地形有利于牧草生长,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C、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D、科技水平提高,培育了大批优良品种,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4、在欧洲西部各发达国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的是: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5、乳畜产品出口在本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法国 B、英国 C、丹麦 D、荷兰

专心 2

下载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快乐学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快乐学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