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津县现代农业评价报告
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评价报告
近年来,新津县委、县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按照城乡统筹“整县推进”、“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坚持借鉴抓工业的思路和理念抓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津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先后涌现了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袁山獭兔循环养殖、秸秆沼气及沼气发电、青年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方兴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等特色亮点和典型。特别是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探索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更是受到国家部委、省、市肯定,在全省推广。总体讲,新津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在部、省、市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并呈现五大特点。
一、发展现代农业思路清晰。新津县立足实际,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为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证。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已为全县走龙头企业带动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二是“集成打造,重点推进;提档升级,高位求进”,围绕龙头抓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的工作思路,理顺了扶持培养龙头企业、抓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按照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习惯,确立了粮油、蔬菜、水果、畜牧等四大主导产业,为各镇(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效参考,大大增强了全县上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机制体制创新有新突破。一是创新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新津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从统筹全县的角度,由分管县领导主抓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并成立现代农业功能区管委会,下设五大片区,由专门团队负责协调推进园区的产规、基建、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与制度体系建设。二是以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为平台,通过“办农业黄埔,育种田将军”,探索把解决就业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
三、资源整合集中投放成效明显。新津县研究、吃透、用足、用活相关政策,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整县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畜牧、农机、农业、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支农资源、资金和项目有效整合,统一投放到综合示范典型项目的打造上。同时通过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明显。2006年以来,先后制定《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与招商促进办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并充分用足用活这些政策,激活农业市场活力,大力引进各类民资、外资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引进社会资金总额达5.7亿元。引入项目,既有高端,也有规模,同时也兼具特色,其中亿元以上的有“兴义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和“古藤堡葡萄园”,柳江万亩蔬菜示范园经资源整合集中投放,仅2010年总投资就达4000万元。
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亮点频现。新津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把握成都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整合资源投入,狠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农业园区5个。其中,新津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被授予“成都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现代农业园示范园区”称号,并在“创业成都嘉年华”评选活动中作为三圈层唯一获奖区县夺得“最佳创新模式奖”,其将涉农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努力建成培养职业农场主的学校,受到各级领导高度关注,春城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好事。注意培养,总结推广”;柳江万亩蔬菜示范园,经南区拓展项目建设,总建成面积达到3万亩,核心区面积1.2万亩,这两个园区近年来受到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已接待领导来访参观30余次。
五、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全市领先。新津县在成都市率先完成6个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片站建设,并按照三个下移(人员下移、工作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选派技术服务人员120余人入驻。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实现了农技服务直接到村、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四到服务”,受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篇:新津2016年财政决算情况的报告
新津县2016年财政决算情况的报告
—在新津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新津县财政局局长 史忠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县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新津县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目前,我县2016年财政决算已编制完成,并经县政府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有关规定,向本次会议报告新津县2016年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2016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战略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工作主基调,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要求,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县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 收支决算情况良好。
一、2016年财政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2016 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1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24%,增长8.26%。加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余后,收入总计39.42亿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8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9.96%,下降1.57%。加上解支出、债券还本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出资金后,支出总计37.59亿元。收支相抵,全县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1.83亿元。
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预备费0.7亿元,实际支出0.7亿元。主要用于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支出0.25亿元,公车改革后交通补贴及部分单位新增项目支出0.45亿元。
2016年初我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3亿元,减去编制年初预算时动用的0.2亿元和执行中调入使用0.43亿元,加上盘活存量资金1.04亿元按规定转入后,2016年末我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71亿元。
2016年我县预算周转金规模没有发生变化,周转金余额仍为3万元。
2016年我县结转资金为1.83亿元,主要包括:卫生、社保、教育、文化和体育方面0.36亿元,科学技术、资源勘探、商业服务业和金融方面0.4亿元,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和住房保障方面0.33亿元,农林水和粮油储备方面0.66亿元,公共安全、国防、一般公共服务和其他社会管理方面0.08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2016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22.7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01%,增长1.7%。加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上年结余后,收入总计37.78亿元;全县政府性基金支出22.92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2.6%,增长1.28%。加上解支出、调出资金、专项债券还本支出后,支出总计37.33亿元。收支相抵,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结余0.45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16年,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0.03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0.035亿元,年末无结余。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根据《预算法》第一章第十一
—— 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规定,我县实施的社会保险项目均属省级和市级统筹层次,县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无收支结余。
以上报告的全县2016年财政决算,与在县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报告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相比,由于办理收支对账和上下级结算,一般公共预算结余增加1.01亿元,政府性基金结余减少0.6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结余无变化。
二、预算执行效果和落实人大决议情况
2016年,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有关决议,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发挥财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突出抓实增收节支为先,实现财政平稳高效运行。一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定期分析财政收入形势,加强收入征管督导,完善综合治税体系,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二是持续优化支出结— 4 —
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资金统筹,确保各项民生工程及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三是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系列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2016年全县“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27.22%。四是加大存量资金消化力度,全年盘活消化存量资金1.26亿元,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
(二)突出保障重点项目为要,卫星城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全年投入4.91亿元,用于全县城乡基础建设、治水兴水、城乡环境治理等项目支出。完成132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建设、建成农村公路33.8公里;完成南河流域14个污水治理项目,建成团结岛等污水管网44.6公里;深入实施“四改六治理”专项行动,完成7个棚户区,400户城中村住户,30个老旧院落和11个老旧市场改造;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34个入河排口整治。
(三)突出保障结构调整为重,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提升。全年投入6.24亿元,用于全县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培育重点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支持加快建设千亿级园区,推进园区提升改造,实施技术改造85个,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促进
—— 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全面落实普遍性降费政策,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共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3项、停收4项、扩大免征范围18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发展水上休闲旅游;围绕农业公园建设,支持新增和提升乡村旅游项目20个,打造成新蒲、梨花溪等乡村旅游热点区域项目建设。
(四)突出保障民生共享为本,公共服务事业均衡发展。全年投入民生支出26.2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19.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27%。一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精准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第一批24户市级贫困户实现脱贫,全面消除市级贫困村;支持开展“一门救助、协同处理”大救助,发放各类救助金1700余万元;新增养老服务点17个、新建和筹建养老床位1000张。推动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开展“菁蓉汇”.新津“蓉漂茶叙”系列主题活动,构建了“孵化+创投”众创空间模式,提供就业岗位28401个,引进培训机构16家,完成就业培训3612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6702人;支持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改革,改造C、D级危房642户。二是教育发展进— 6 —
一步提质。推进教育岛项目建设,启动13所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完成7所成都市标准化幼儿园建设的配套设备采购;支持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新班级多媒体100套,更换部分学校老旧设备,新增网络教室23个、数字化实验室6个、电子阅览室27个;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市第一、二名,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教育优先发展实验基地”。三是卫生服务进一步改善。人民医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推进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建;支持推进分级诊疗,构建四级医疗协同体系,县内就诊率连续5个季度达到90%以上,基层首诊率提升到52%,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至年人均440元和52元,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受到国家通报表扬。四是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完成“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新建农村固定电影放映点,新增电影院数量,更新全民健身设施23处78件;完成10个新增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点、15个新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惠及群众10万人次。
(五)突出推进改革创新为基,财政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 一是绩效预算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精神,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结果运用”全过程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开展45个重点项目绩效支出评价考核,涉及财政资金2.07亿元。二是财政投入方式不断创新。创新财政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放大和撬动作用,支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政府债务管理不断加强。根据《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有关规定,全县政府债务规模处于省政府批准,省财政厅核定的债务限额以内,风险可控。对县属国有公司实施融资计划管理;提高债务管理决策层级,加强政府债务“借、用、还”全链条管理。四是财政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完善了财政资金和内控监督管理制度11个,对全县12个镇乡(街道)开展了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对2013—2015年全县各部门、各镇乡(街道)重大资金使用情况、财政扶贫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严肃财经纪律和私设“小金库”、大额资金使用情况、非税收入收— 8 —
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内部监督等开展专项检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党代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做好新常态下财政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副中心、现代滨江花园城”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
第三篇:实施产业倍增助推城乡统筹加快新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实施产业倍增助推城乡统筹
加快新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狠抓项目,产业倍增提速加快。依托中粮、三旺、美好等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完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33.17亿元,精深加工率达37.8%;依托翔生有机农场、古藤堡等项目,积极推进有机高效农业发展,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0.6万亩,有机农业产值达0.42亿元;依托科联玉米制种、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等项目,积极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建成4500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300亩玉米制种基地;依托牧歌高端设施农业项目、柳江万亩示范园等,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新建成标准温室23.8亩、简易大棚7460亩,设施农业产值达6.1亿元;依托梨花节、有机草莓采摘节等会节经济和花舞人间、朴宝园等文旅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达127.6万人次,收入达1.4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梳理包装,对上争取成效明显。认真梳理研究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结合全县“两镇十村”、“一线一品”、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实际,积极包装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组织各镇乡分管农业领导和十村负责人,逐一研究梳理完成了
2012年全县“两镇十村”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共21个,涉及资金10.86亿元,其中2012年投入资金1.79亿元。今年上半年,共争取落实2012年现代农业发展、双创双建、高产创建、新增百亿斤粮食等涉农项目8个,涉及资金2341万元,到位资金651万;正在争取2012年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专合组织申报等涉农项目5个,涉及资金44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三)拓宽思路,改革创新取得进展。启动了全县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改革工作,通过完善人员岗位设置、强化科技示范推广、加大日常管理考核、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进一步做好了片站管理服务工作。坚持“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全县高端种业发展,实现了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进一步深化“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在新平-安西建成1.4万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基地,其中核心安西镇4300亩,创新推出了“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的经营方式,其主要做法被市农委转发推广,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三个发展”,加速产业倍增。
突出高端产业发展。以翔生有机农场、柳江万亩蔬菜示范园、文井特色野菜基地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力争2012年全县有机农业面积达1万亩,产值达0.7亿元;以柳江示范园再提升项目、工厂化食用菌项目等为重点,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力争2012年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84万亩,产值达
7.49亿元,特别是加快推进牧歌高端智能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以智能设施农业展示和高端有机蔬菜配送为主的农业主题公园,打造“农业迪斯尼”,力争建成西南单体最大的设施农业项目;以县种子公司杂交制种基地、新平“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文井科联玉米制种基地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力争今年出口优质杂交水稻种子超过1000吨,完成5000亩杂交水稻高端种业制种基地建设任务,西南地区最大的全程机械化玉米制种出口基地初具规模。
突出“接二连三”发展。以中粮集团为核心,依托三旺农牧、大北农、美好食品等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力争2012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7%,产值达到65.26亿元。以“成新蒲快速通道”为主轴,完善兴义段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带建设、抓好兴义镇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古藤堡葡萄产业园、文井乡中药材等项目建设,办好国际有机产业峰会、柚花节等会节活动,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力争全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数250万人次,总收入2.5亿元。
突出台创园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
相关管理制度,分解落实相关工作目标,健全具体工作推进机制;突出兴义镇全域、五津镇-文井乡的吴店片区、花桥镇-花源镇的柳江区域,加快修编完成台创园发展规划;结合全县现代农业招商办法修订,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台创园招商做法,制订出台我县台创园招商专门办法;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台交流招商,进一步创新“会节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着力吸引一批台湾高端种植业、休闲精品农业和精深加工业,进一步推动新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二)着力“三个深化”,推进城乡统筹。
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已确权颁证承包经营权的日常纠错与管理工作,形成长态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平台建设,做好农村产权流转信息的收集建库、资源共享工作;积极探索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建土地股份合社,力争全年新增20家以上;综合采取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积极推进承包地流转;做好农村经营权证颁证工作,推进经营权证的抵押融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着力深化“两镇十村”建设工作。围绕“两镇十村”确定的21个项目,积极做好相关到位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对上、对外项目资金的争取招商工作,以及对内项目的促建工作,进一步加大服务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管理、问题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做强“两镇十村”产业支撑,推动全县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深化“一线一品”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大件路示范线产业定位,加快编制完善相关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以兴义翔生有机生态农场项目、柳江万亩蔬菜基地再提升项目、牧歌立体智能农业项目等为重点,在示范线沿线纵深1公里范围内,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连片农业风光打造。同时,积极整合粮经产业双创双建、新增百亿斤粮食、高产创建、旱涝保收等项目,优先安排到示范线所在镇乡,集成投入,打捆使用,形成叠加放大效应,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实施。
(三)强化“三个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提炼完善我县粮食规模经营模式,做好示范推广工作,着力解决“谁来种粮、谁来带动、谁来服务”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三化”引领的全县高端种业发展方式,积极做好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的提质扩面工作,着力打造西部种业发展高地;依托全县6个基层农业片站,创新做好现代农业“1+4”模式推广工作,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内部管理、做好科技推广示范,做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
创新专合组织发展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专合组织发展,帮助其健全机构、规范制度、理顺机制,推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力争全年新增20家农民专合组织,同时重点培育2-3家带动力较强,示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年培育和壮大3—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
业,新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85%以上。
创新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全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田间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科技带头人、实用技术人才、生产技能等培训,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田能手”、“专业大户”、“营销大户”、“小农场主”等新型农民,全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9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1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
第四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报告
我国现有农业园区活力再现的对策与例示
现代农业园区是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十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已由最初的探索阶段不断发展,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园区已经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孵化、新型农民培训提升、高端要素吸引聚集、创新机制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政策背景
2010年7月,农业部按照《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基础上,认定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开启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一轮实践探索,示范区建设第一年,51个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3700多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4374万吨,同比增长1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蔬菜、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分别增长24%、7.8%和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与效果已显现,成为各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
2011年04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制度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要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农业部决定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加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还积极实行了多项财政支农政策包括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态效益林补助等等。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连年扩大。2005年财政支农投入资金2975亿元。2012年,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安排12287亿元(见图1)。
图1:2005-2012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增长走势(单位:亿元,%)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概况和主要问题
(一)现代农业园区的类型和功能
我国建立的农业园区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按行政体制划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园区;按经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政府主办型、园地联营型、民间兴办型、民办官助型;按示范内容划分,可划分为设施园艺型、节水农业型、生态农业型、特色型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型园区等等。现代农业园区是农科教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形式,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教学、农业推广、以及农业体闲等结构,具体可分为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研究实验、科普教育、生态观光、聚集辐射等基本功能。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
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业园区30000多家。其中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其中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20000多家;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农业产业标准园5500余家,其中有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1555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00多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24个园艺作物标准园。
(三)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行,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等基本情况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在规模、产业化水平、经济效益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政策滞后,管理不健全;重复建设,缺乏宏观指导;园区建设资金缺乏,扶持力度不够;土地流转和要素集中程度低,产业聚集功能不明显;盲目引进,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活力;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和辐射带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三、园区运行机制分析以及发展对策和措施
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必须以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科技、信息、企业家才能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为核心,在动态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四大机制,四大运行机制相互作用形成各地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使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进而通过辐射带动机制,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以及对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们针对响应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与措施。
(一)科学定位,统一领导、协调园区总体规划 首先,应建立一个负责总体规划、指挥协调的战略机构,通过对园区周边的自然、经济、科技等环境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充分论证,提出合理建议,并总体控制协调规划;其次,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园区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制定园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发展计划,把园区建设成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引进、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
不能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专业水平高、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可通过建立新式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国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合作和交流,提高园区的整体科技水平。同时,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三)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多元化的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在耕地条件较好的示范区,着力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方面,推进土地集中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农业承包大户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经营等多种形式。在耕地条件较差的示范区,着力从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完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经营等方面,实行合作服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形式。
(四)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1.完善有关投融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进园,以股份、独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园区投融资体制。2.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3.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4.把各有关涉农部门计划投人到园区发展的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5.在不断增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
四、国外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特点及启示
(一)以日本代表的都市农业园区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二)以美国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为代表的科技主导型园区 美国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强国,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起来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很大,并且坚定不移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同样,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以家庭农场的现代化为基础。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农场主,首先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或租赁土地、改善路、渠、整改土地等基础设施,配备各种农业机械。
(三)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集约型设施农业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符合市场规律,很经济且适应市场发展,同时保存了个体农户的独立经营方式。
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及其相关设备、良种等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出口大量的技术设备, 优良种子。通过高度集约化栽培, 作物实现高产优质, 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以色列农业科技的重点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大量引进外来资源, 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而出口, 以色列每年投入的资金和从事科研的人都较多,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
(四)国外园区发展对我国园区发展的启示
20多年来,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平台、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农业技术培训的推广平台及现代农业要素的集成载体,其社会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当前我国园区建设还存在着诸如覆盖面不足,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科技产业规模较小,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企业和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有限,推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地理区位和政策措施差异,东中西部园区建设与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问题,客观分析现有农业园区的运行状况,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园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园区在经营管理、金融、人才培养、政策服务、产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推动园区的健康高效发展。
2.园区产业带动能力构建:探讨建立孵化器及技术孵化产业,延长园区农业产业链及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等策略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进一步促进和发挥我国农业园区产业的带动能力。
3.园区竞争力培育:探讨构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深入考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管理工作机制等在促进园区竞争力培育上作用,逐渐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方式与方法。
4.农业园区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研究:探索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种生态、经济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园区发展模式。
5.深化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结合国际农业科技资源分布状况,谋划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领域和方向,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动植物种质资源、现代农业装备和高端技术,以及国外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五篇:现代农业项目报告
建园区调结构促发展增效益
——福兴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一、万亩高山有机蔬菜产业园
(一)基本情况
“万亩高山有机蔬菜产业园”位于福兴镇成都平原边缘的龙泉山脉,辖福兴镇三王庙村和长乐村,两村所辖个村民小组,农户,共计人,蔬菜种植两季复种率达60%,三季复种率达40%,两村常年种植蔬菜共计1.5万亩。园区位于龙泉山脉中段境内的一处天然山间坡地,距县城约10公里,与梨花沟、三学寺等风景旅游区相毗邻。园区内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茂密、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平均海拔896米。这里土壤(以砂质土、壤土为主)深厚、肥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十分适合高山有机蔬菜的培育和栽种。2010年12月,在福兴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两村的村组干部共同组织成立了“福兴镇三王庙村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专业合作社+自愿入股农户+农科院所+农村经纪人”的模式,在两村发展高山有机蔬菜,目前,带动农户由点连片实现规模种植5300亩,年产量为万吨,年产值万元。预计到2011年底,园区所在村人均蔬菜年销售纯收入将达到0.81万元。
(二)好风凭借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统筹使用各种项目资金,加快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户修建150立方蓄水池1个、购买微型抽水机1台;修建产业道路8公里、生产便道10公里;成立农业机具互助社,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自筹资金,购置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培养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园区有机蔬菜成功实施农超、农校对接,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是落实技术推广。合作社长期保持与省、市农科院所、川农大、县级农技部门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大力向农户推行地膜覆盖、育苗移栽、节水灌溉、病虫防治等先进技术,着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加强农产品营销。通过培育农村经纪人,构建营销渠道,与“沃尔玛”、“欧尚”、“易初莲花”、“家乐福”、“建稚农业”等大型卖场合作,以参加农博会、第四届中国商标节等多种营销活动为契机,让园区的有机蔬菜在社会的认知率和认可率得到普遍提升,市场销售率稳步提高
五是打造品牌效益。合作社充分利用福兴镇“中国南瓜第一镇”的美誉,致力于建设优质蔬菜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以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力强的优质蔬菜品牌为目标,坚持品牌培育,实现以品牌带动品牌的不断产生,使品牌链条良性地滚动和循环。目前,合作社申请注册成功“福兴南瓜”、“旱山王”等蔬菜商标,并已获得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产品认证。
六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了“专业合作社+自愿入股农户+农科院所+农村经纪人”的生产销售模式,按照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的“五个统一”管理要求,推进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有机蔬菜连片规模种植。变农民单一的种植收益为入股分红、购销返利和高品质带来的产品附加值增利,并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农民的增收。
(二)金堂县福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基本情况
“金堂县福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金堂县东北部,距县城约20公里,距成德南高速出口3公里,是“田园门户新城集贸重镇福兴”的“前沿”。辖福兴镇园觉寺村、三合碑社区及牛角村。园区内总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1.68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0000余亩,年人均纯收入7236元。园区以龙泉山脉为天然屏障,以东风水库为依托,气候温润、水源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厚,形成了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的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园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大园区、小业主”、“大园区、多业主”发展模式,流转土
地实现连片规模种植亩,年产量为万吨,年产值万元。预计到2011年底,园区所在村人均蔬菜年销售纯收入将达到0.72万元。
二、一是“搭台”。镇、村、组三级自筹资金160万,完成4.5米宽、4.9公里长的产业道路建设,建成引水渠3公里、150立方的蓄水池12个,高位水塔3个、提灌站1座、安装200kw变压器2个,形成了水网、电网、路网基本覆盖。
二是“唱戏”。福兴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占地5000亩,已成功引进旌湖金紫豆(原藤本豆)、亿和农业、食用玫瑰等产业项目。2011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现已累计投资4100万元,完成计划136%。
1、引进成都旌湖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建设万亩藤本豆产业示范园(含100亩藤本豆繁育基地、2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5000亩种植基地及加工厂)。目前,建成高位水塔3个、500立方米大型蓄水池1个、排水沟2.2公里、喷滴灌设施103.5亩、提灌站1座、U型槽2139米。建成产业道路路基1000米。建成标准化大棚89个,种苗培育已完成,完成300亩藤本豆种植。投资120万的实验大楼已动工。
2、成都市亿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三合碑社区规划建设400亩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建成排水沟500米、产业道路路基3000米,20亩人工湖一处。已搭建钢架温室大棚60个、农业拱棚286个。种植蔬菜200亩。
3、富卉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000万,在圆觉寺建设400亩标准
化的食用玫瑰园,配套建设圈养400头以上肉牛的养殖场1个、200吨的冻库1个。目前,已改良土地100亩,栽培食用玫瑰100亩,建成20亩肉牛养殖场一处,养殖肉牛120头,建成沼气池5座。
4、金堂金福源土地专业合作社,拟在三合碑村投资2000万,吸纳农户入股土地3000亩,合作建设有机蔬菜基地。目前,已吸收入股土地300亩,建蔬菜温室钢架大棚46个。
三是“提升”。引导帮助园区企业成功注册了“金紫豆”、“金亿和”、“金福猪”、“金林”等金字牌商标,蜜本南瓜、二荆条辣椒等5个品种获得“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高了福兴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农产品产销两旺。
四是“出新”。一是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带动农户参与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实施科学的农机耕种,使其达到高效率、高产出、高回报,对农民起到了明显的带动和推动作用。二是实施产品销售网络化,实现 “农商对接”,以龙泉驿区聚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庆市盘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德阳市旌阳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为依托,建立蔬菜批发部。三是构筑电子商务市场,依托“阿里巴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四川农经网”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开展网上营销,培育无形市场。
五是实施“三推模式”,始终把服务园区发展作为福兴政府使命的“第一要务”。
一、服务推前。从项目招商、立项备案到土地流转,推行“绿卡”服务,要求从党委书记到村组干部,为
引资项目提供“一对一”的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延时服务。
----管理推细。为扶持园区企业的发展,福兴镇成立了“项目促建促投领导小组”,实施“首问责任制”和落实“责任倒查制”,争取项目尽快出形象、出规模、出效益。
----举措推新。针对服务对象需求,福兴镇紧扣职能,创新服务举措。一是严格落实扶持政策;二是培育各类农村经纪人36人;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四是开展司法助农工程,大力开展“事前防范、事中监督、行政调解”三项助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