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讨论无过错行政责任
讨论无过错行政责任
------简要案情:王某因为参与打架,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拘留期间突然发作癫痫,后期被鉴定为精神病,该病的发生与拘留行为具有间接因果关系。
------经过法院3次判决,均确认公安局的拘留行为是合法的。但同时根据精神病鉴定结论,该拘留行为诱发了王某的精神病。也就是说,王某确实存在违法行为,而且应当接受行政拘留这样的处罚。但是他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精神失常,至今没有治愈。这样的结果不是任何一方所希望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意外。这一意外结果,与王某的轻微违法行为比较,显然不相适应。
------治安行政拘留的执行,目的是通过强制措施让违法者感受失去人身自由的痛苦,从而督促其悔过自新,珍惜自由,预防再次违法。在王某身上,由于他心理上的因素,这项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他发病的后果。这样的结果,对于王某而言确实不应承受。在本案中,由于对王某的遭遇找不到责任人,所以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特殊情况,按照特困户予以救济,毕竟他的病不完全是自身原因(心理承受因素)造成的。
------在《民法通则》及其相应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内容为“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为对方大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规定虽然不适用于本案,但具有参考价值。
------因为公安局正常执法是其职责需要,是为了当地的稳定和安全,其打击违法行为的最终受益者是当地政府。就公平而言,谁受益,谁就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由此看,可以协调当地政府,在对王某提供扶贫助困的前提下,能否从受益人的角度再额外给付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而不是承担法定义务,更不是赔偿,所以称之为“救助”。------正因为要提供的是救助,所以在方式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完全由政府自定,而不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可以是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可以是提供医疗,或者是综合方式。如果当事人不接受救助方案,政府可以拒绝救助,只按普通贫困户予以扶助。
------关键是地方政府承担这种无过错责任,有没有法律依据?可否提起诉讼?
第二篇:计划生育行政责任制度
计划生育行政责任制度
一、为保证我乡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行使职权,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计生办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规。
2、制定并实施乡人口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3、建立健全计生工作制度,把好计划生育政策关,发放生育证,做好计生台帐和各种报表的填报,并进行分析、总结。
4、做好计生对象工作,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5、负责对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培训,加强计生政策的宣传教育,普及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指导乡计生服务所、计生协会、村专干开展工作。
6、做好乡社会抚养费征、管、用工作。
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一、为进一步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强化依法行政,推选政务公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为:审核计生有关手续和发放《生殖健康服务证》。落实计划生育行政奖励,提出计划生育行政建议。
三、公示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为:《生殖健康服务证》、《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审批和发放程序。
四、有关证件工本费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收费项目及其标准。
五、公开并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和检查考评工作纪律;
六、提倡晚婚,推行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七、对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的重点案件应认真落实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或张榜公布。
第三篇:工伤认定适用无过错原则
工伤认定适用无过错原则
【案情简介】
上诉人(原审被告)孙某。上诉人(原审原告)某印刷厂。
孙某于1997年2月25日起被某印刷厂招用从事印刷工作。同年10月7日,因违章操作,孙某右手被绞入印刷机中,当即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孙某为保住右手,又两次至另一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孙某受伤后,某印刷厂向某区劳动局作出了事故调查报告,并以借条形式支付了孙某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生活费人民币1600元。某区劳动局亦于1998年2月5日作出关于《孙某重伤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的批复。1998年10月16日,为获得工伤福利待遇,孙某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某印刷厂支付误工费人民币3万元,伤残补助金人民币4万元,护理费750元及交通费333.10元。
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查后认为,孙某系工伤应享受工伤待遇。由于尚未作伤残鉴定,故其要求某印刷厂支付伤残补助金等,依据不足,遂裁决:某印刷厂应当向孙某支付工伤津贴人民币30000元,护理费人民币750元,交通费人民币333.10元;孙某其他请求不予支持。
某印刷厂不服,诉至一审法院,称孙某系临时工,月薪只有800元。孙某受伤后,双方曾明确约定了就诊医院,孙某违反约定至其他医院就诊的护理费、交通费,厂方不应承担。厂方无须支付孙某主张的费用。
孙某则认为,其月薪为2500元。某专科医院是医治四肢伤残的专业医院。其为保全受伤的手,才至该院就诊。其系工伤,某印刷厂应
以月薪人民币2500元标准支付其1997年10月7日至判决生效之日工伤津贴;支付其住院期间护理费人民币750元;以日标准人民币20元支付其住院伙食补贴费人民币3600元;支付交通费人民币333.10元;支付其伤残补助金等。
在一审期间,某印刷厂向所在区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对孙某做工伤伤残鉴定。在进入专家面见鉴定阶段,孙某未按通知前往鉴定,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遂按孙某自动放弃鉴定处理。期间,一审法院另委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孙某进行法医学活体损伤检验,结论为:孙某构成五级伤残,伤后可酌情给予休息至评残之日,伤后治疗用药未发现不妥。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孙某在某印刷厂工作期间致残,其有权按有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某印刷厂应按规定支付孙某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护理费及工伤津贴。工伤津贴以孙某实际工资收入为标准计算。伤残补助金,可在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孙某伤残程度作出鉴定结论后再行申诉,遂作出判决:某印刷厂应支付孙某住院伙食补助费人民币1090元,支付孙某护理费人民币750元,支付孙某交通费人民币331.3元,支付孙某1997年10月7日至1999年7月14日的工伤津贴人民币40675.16元。鉴定费人民币500元由某印刷厂负担。
某印刷厂及孙某均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某印刷厂上诉称,孙某在工作期间受伤纯系其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系蓄意违章。根据有关规定,其不应享受工伤待遇。该厂不能按有关工伤待遇标准支付孙某相应费用。
孙某则上诉称,工伤并非其蓄意违章所致。该工伤事故当时已经劳动局有关部门处理,该厂也已按工伤报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
定。对工伤双方并无异议。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其伤残等级已有鉴定结论,一审对其伤残补助金的诉请未作处理不当。要求判令某印刷厂按每月2500元支付工伤津贴至伤残鉴定之日,以日标准人民币20元支付其住院伙食补贴费人民币3600元并支付其伤残补助金等。
在二审期间,孙某另提出未能前往鉴定,系对法医鉴定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不了解,要求继续鉴定。经二审法院委托某区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为:工伤六级。对此鉴定结论,双方均无异议。孙某并预付了该次鉴定费人民币350元。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孙某系在某印刷厂工作期间受伤,上海市某区劳动局对孙某重伤事故已作批复。在一审期间,某印刷厂也已向区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对孙某作工伤伤残鉴定。其现提出孙某系蓄意违章不能享受工伤待遇缺乏依据。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孙某的工伤等级已作出鉴定结论,某印刷厂应根据孙某的伤残程度,按有关规定支付孙某工伤津贴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规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职工伤残等级及其负伤前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计算,而领取工伤津贴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十四个月,一审法院对该项工伤津贴的判决并无不当。孙某要求计算至本次工伤鉴定之日的请求,不予支持。关于工资问题,某印刷厂在一审时提供了该厂各月工资核定表及用途为工资的支票存根,一审法院据此认定孙某月平均工资为1987.86元。孙某对此未能提供相反证据,对其要求按月工资2500元为标准计算工伤津贴及伤残补助金的请求,不予支持。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应按本市企业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放。前次工伤鉴定时某印刷厂已支付鉴定费用,系因孙某未前往鉴定致未能得出鉴定结论,故本次鉴定费用由孙某本人负担。据此判
决:某印刷厂支付孙某住院伙食补助费人民币1090元、护理费人民币750元、交通费人民币331.3元、工伤津贴人民币40675.16元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2446元。【评析】
有关工伤待遇的争议是以劳动者一方因工致残为前提。该类案件的处理涉及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工伤待遇的享受等各个方面。本案涉及的主要是工伤的认定、伤残等级鉴定的部门的问题。
一、工伤的认定
工伤保险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险项目,是国家对因工作负伤、致残、死亡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亦称职业伤害保险。在世界各国,其立法也较为普遍、发展较为完善。从历史上看,工伤责任经历了从劳动者个人责任发展到雇主过失责任直至现在的无过错责任,即无过错补偿三个阶段。工伤无过错补偿原则的确立源于现代化工业生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大幅增加了生产的危险性,工业事故频繁。由于受伤工人举证较为困难,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国立法均将工伤事故规定为特殊侵权行为,由雇主承担无过错补偿责任。迄今,该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公认的原则。对职工工伤,我国早在1953年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部在1996年制定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明确只有职工因犯罪或违法、自杀或自残、斗殴、酗酒、蓄意违章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而负伤、致残、死亡的,才不应认定为工伤,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其中蓄意违章,应指个人对违章行为存在主观故意。为此劳动部亦曾发文,明确指出蓄意违章专指十分恶劣的、有主观愿望和目的的行为。在工伤认定时,不能将一
般的违章行为视为蓄意违章。本案当事人孙某系在某印刷厂从事日常生产、工作时负伤。对此次事故,劳动部门虽然认定是违章所致,但厂方并未举证系孙某蓄意所为或孙某对此存在主观故意。且在诉讼前,厂方已将此事故作为工伤事故报有关部门,并已向有关鉴定部门申请对孙某作工伤伤残登记鉴定。该厂称孙某蓄意违章不能享受工伤待遇显然缺乏依据。
二、工伤职工的伤残等级鉴定应由那个部门作出。
对因工伤残、职业病和疾病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问题,上海市于1994年8月实施的《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暂行办法》及2001年5月正式制定的《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办法》明确规定,市、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是劳动能力鉴定的专职机构。申请人对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工伤鉴定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申请重新鉴定,结论一致的,重新鉴定费由申请方负担;结论不一致的,重新鉴定费由原鉴定机构负担。由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是由数十位医疗专家,通过医疗检查结果、原始病史、及面见被鉴定人等严格程序,并根据鉴定标准集体讨论作出的技术性鉴定结论,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孙某
三、孙某应享受的工伤待遇。
孙某经工伤鉴定为六级伤残,根据上海市的有关规定,六级工伤的职工应享受的工伤待遇包括:医疗期内到指定医院治疗所需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住院期间享受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院确定需护理的,按医院护工标准发给护理费;医疗期间享受工伤津贴;享受标准为14个月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要求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还可以享受标准为25个月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
根据上述规定,某印刷厂未支付孙某工伤医疗期内的伙食补助费、工伤津贴及护理费、交通费不当,应予支付。工伤津贴应按工伤职工负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月工资性收入为标准,领取工伤津贴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十四个月。因孙某负伤前工作尚不足十二个月,故可以其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为标准计算。根据双方的举证情况,法院最终认定孙某月平均工资为1987.86元,并以此为标准判决某印刷厂应支付孙某工伤津贴人民币40675.16元。鉴于双方对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无异议,某印刷厂还应支付孙某标准为14个月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2446元。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应按本市企业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放。
第四篇:房山区司法局行政责任白皮书
房山区司法局行政责任白皮书
区委、区政府关于《构建勤政保障体系深入开展“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今年“服务型机关”创建工作的突出特点和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勤政保障体系。勤政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行政任务目标责任体系、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效能监察考评体系。其基本要求是:行政任务目标责任体系要达到清晰务实;行政权力运行体系要体现廉洁高效;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要符合系统完备;效能监察考评体系必须客观公正。
为贯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文件精神,我局制定并印发了《司法局2008年工作计划要点》、《司法局2008年重点工作折子工程任务分解表》、《司法局2008年法律服务室建设工作安排意见》、《司法局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服务型机关创建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在此基础上,我局按照制定行政责任白皮书的要求,对本单位的任务进行分类梳理,进一步明确了行政任务目标责任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司法行政的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研究确定了本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机关建设等方面共六大类27项重点任务,形成了我局2008行政责任白皮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持续深入的勤政保障体系建设、行政任务目标责任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公平公正的依法行政环境、方便快捷的高效理政环境、风清气正的廉洁从政环境、关注民生为民解忧的为民服务环境,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单位职责
房山区司法局作为房山区人民政府负责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项基本职能,涵盖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帮教安置、社区矫正、公证律师管理、法律援助、“148”法律咨询等业务范围。司法行政系统职能部门主要包 1 括:机关科室处所、燕山司法办、27个乡镇街道司法所、1个区法律援助中心、1个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2家公证处、9家驻区律师事务所和12家基层法律服务所。房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日常工作由局法制宣传教育科承担。司法行政系统队伍结构主要包括:公务员队伍,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专业法律服务队伍,住区监狱人民警察及社区矫正协管员队伍等。作为房山区保障区域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三、责任体系
(一)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类
1、总体方针目标:以奥运法制宣传为中心,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落实,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构建“和谐之区”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2、重点任务及措施:
(1)积极扶持和培育“阳光老人义务普法志愿团”并给予挂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
(2)创办《房山普法》专刊,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我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3)召开大学生“村官”普法经验交流会,加大普法骨干培训力度。
(4)加强房山普法网建设,科学设置栏目,加大民生热点与相关法律等方面宣传的信息量,丰富宣传形式与内容,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5)做好重点地区、景区及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等地的奥运法制宣传工作。(6)做好“五五”法制宣传教育中期检查工作。
(7)加强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宣传,开展行之有效的新法宣传活动。
3、牵头领导:高建荣
4、责任科室及责任人:宣传教育科 肖红云 办 公 室 董 辉
5、督办部门及督办人:政 治 处 吕守元
6、完成时限:第(1)至(4)项任务上半年完成;第(5)至(7)项任务年底前完成。
(二)法律援助与全程办事代理类
1、总体方针目标:加大国务院、北京市有关法律援助方面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畅通申请、受理、投诉渠道,完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努力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重点任务及措施:
(1)区法律援助中心要坚持法律援助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政策,适当降低农村法律援助门槛,积极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2)充分发挥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职能作用,指定专职人员定期深入市、区两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做好农民群众的接待,咨询,受理和申请法律援助的初审工作,实行“分散受理,统一审核”的法律援助便民工作机制。
(3)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在农村的普及宣传力度,适当简化农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受理程序,快速办理严重侵害农民利益案件,千方百计为农民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条件。
(4)不断总结、完善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和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密切联系、标准统一规范的受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5)大力发展和规范乡镇基层法律服务市场,发挥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级法律援助信息员的作用,丰富便民利民的措施和手段,畅通申请、受理、投诉的渠道,保证农村基层弱势群众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
3、牵头领导:任全悦
4、责任科室及责任人:法律援助中心 宿伯阳
5、督办部门及督办人:办公室 董 辉
6、完成时限:各项任务年底前完成。
(三)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建设类
1、总体方针目标: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畅通群 3 众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体系,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推进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等为主题的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培育文明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重点任务及措施:
(1)以开展“服务奥运、促进和谐”为重点,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前后、期间为工作重点,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三次大规模地矛盾纠纷专项排查活动。着力化解一批可能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强化人民调解在奥运安保工作中的社会效果。
(2)进一步拓宽调解领域。在不断完善物业管理纠纷调处体系和认真总结物业管理纠纷调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旅游、集贸市场、外企等专业调委会建设,扩大和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着力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领域。
(4)年底前在区人民法院建立调解室。
3、牵头领导:杨兆宇
4、责任科室及责任人:基层工作管理科 于晓松
5、督办部门及督办人:办公室 董 辉
6、完成时限:第(1)项任务9月底前完成;第(2)至(4)项任务年底前完成。
(四)法律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类
1、总体方针目标:完善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推动法律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建设,促进法律服务健康发展。
2、重点任务及措施:
4(1)深化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总结、推广2007年我局农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的经验,树立典型,巩固成果;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逐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创新联络、运行、服务机制,达到经济、有效地运用法律服务资源。
(2)加强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工作制度建设。从现实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完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室、律师、公证 “多元一体”的职能作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法律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构建法律服务第一线平台。
(3)高质量完成今年133个法律服务室的建设任务。其中:农村法律服务室97个,社区法律服务室36个,3、牵头领导:杨兆宇
4、责任科室及责任人: 基层工作管理科 于晓松 公证律师工作管理科 马爱国
5、督办部门及督办人: 办公室 董 辉
6、完成时限:各项任务10月底前完成。
(五)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类
1、总体方针目标:按照北京市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的奥运安保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逐步形成并完善衔接、排查、管控、教育、突发问题处置的“五位一体”社区服刑人员管控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踏实工作,迎接挑战。
2、重点任务及措施:
(1)认真研究、实施奥运安保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工作“属地管理、专群结合、重点防控、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奥运安保工作标准,深入排查,摸清摸准十种所列重点人的基本情况,落实监控措施。确保实现“双零”指标。
(2)根据奥运安保时间进度,加大对所管对象实施管控力度的等级管控措施,分别实施一、二、三级管控措施,逐步形成衔接、排查、管控、教育、突发问题处置的“五 5 位一体”社区服刑人员管控模式,全面落实“五个确保”目标要求,强化管理工作。
(3)实行对2008年期间刑满释放、解除劳教重点人由司法所、派出所会同其亲属到监狱、劳教场所接回的无缝衔接的办法,严格程序,落实到位,不断强化基础工作。抓实、抓细社区服刑人员的及时接收和管控各环节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人性化措施,确保奥运期间在社区矫正中的每一个人不出问题。
3、牵头领导:杨兆宇
4、责任科室及责任人: 基层工作管理科 于晓松 阳光矫正服务中心 隗合宁
5、督办部门及督办人: 办公室 董 辉
6、完成时限:第(1)项任务5月底前完成;第(2)项任务9月底前完成;第(3)项任务年底前完成。
(六)党风廉政与队伍建设类
1、总体方针目标:按照中央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和市纪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任务目标,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勤政保障体系建设,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树立“为民、务实、廉洁”的理念,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有效的减少和避免责任追究事项的发生。
2、重点任务及措施:
(1)按照局党组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司法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服务型机关”创建工作方案、相关制度及面向社会服务承诺措施。
(2)深入开展党风廉政主题教育月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务求实效。
(3)积极构建行政任务目标责任体系、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效能监察考评体系。推行公务人员岗位效能目标责任制,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和政务公开等制度。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正风行风活动,深化全程办事代理 6 制,加强全程办事代理工作的绩效考评。
(4)从司法行政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抓好行政效能监察立项工作。协助局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局党风、政风、行风特邀监督员从依法履职、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探索创新和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评议,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
(5)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培训,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科级干部述职述廉述学,公务员考核评先评优等项制度,创新激励机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树立正气,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3、牵头领导:谭德茂
4、责任科室及责任人:政治处 赵玉宝 吕守元
5、督办部门及督办人:政治处 马春光
6、完成时限:各项任务6月底前完成。
二00八年五月六日
主题词:司法行政 行政责任 白皮书
报:区纪委,监察局,市局纪委,监察处,区委政法委政治部
送:局领导班子成员,局特邀监督员
发:各乡镇司法所,公证处,律师所,各科室处所
房山区司法局办公室 2008年5月14日印发
共印40份
第五篇:论行政责任的发展
论行政责任的发展
行政责任的定义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行政责任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对国家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即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应由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广义的行政责任意指政府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政府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职责时,我们说政府是有责任的或负责任的。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行政责任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代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因其违法或未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时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政治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后果。因此,狭义的行政责任与违法或未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相联系,意味着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违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对其违法行为承担了法律后果时,我们说政府的责任得到了追究。
行政责任的要件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使行政责任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行政责任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我们可以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应承担行政责任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
1.行政责任主体一般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
行政责任主体不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为限,任何行为主体,只要获得合法从事国家行政行为的资格并实际实施行政行为,就有可能产生行政责任,成为行政责任主体。因此,行政责任主体不以是否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为绝对界限,而以所实施的是否是行政行为为界限。
2.行政行为违法
行政责任必须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公务人员的违法行政行为所产生。这一要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行为必须是执行执务的行为。行政机关作为一种组织,除了行使职权与社会发生行政管理关系外,还有可能以普通民事主体的身份与社会发生一般的民事关系。换句话说,行政机关的行为可以分为执行职务的行为和普通民事行为。由于行政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所以,只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执行公务的行为才有可能产生行政责任,而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以私法意义上的法人名义所从事的普通民事行为则不产生行政责任。后一种行为造成的损害由行政机关或个人负民事责任,而国家并不对此负责;第二,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行为必须是违法的执行执务的行为。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可以引起赔偿,也即可以引起行政责任。
3.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行政责任一种法定的责任,因而必须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必须经由国家法律、法规的确认才有可能产生。没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即使发生损害性后果,也不能产生行政责任。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无法追究行政责任。通常情况下,不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行为的范围多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像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等领域。对这些方面的国家责任,各个国家一般按照“国家免责”的原则进行处理。
4.损害事实的存在行政责任必须有特定的行为后果存在。只有当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造成特定的损害后果时,才产生实际承担行政责任的问题。但由于第三者的行为或自然力的原因所产生的损害不产生行政责任。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损害不产生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国家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已有关于国家赔偿的原则性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这是新中国首次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赔偿的行政责任制度。此外,一些法律、法规中也有部分内容规定了国家侵权的行政责任。例如1954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港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港务局如无任何法律依据,擅自下令禁止船舶离港,船舶得向港务局要求赔偿由于未离港所受之直接损失,并得保留对港务局之起诉权。”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国国家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一度中断。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我国1982年宪法重申了国家赔偿行政责任原则。该宪法第41条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与1954年宪法相比,新宪法的规定在两个方面有所发展,一是规定了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及赔偿责任,二是提出了制定专门法律确认国家赔偿责任的要求。继宪法之后,我国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也规定了国家侵权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以后又陆续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海关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涉及到了国家侵权的行政责任。
我国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于建立我国国家行政责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法专门规定了行政机关的侵权赔偿责任。对行政赔偿责任的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赔偿义务机关、赔偿程序、赔偿经费等问题都作了规定。《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责任制度的初步建立。
行政诉讼法颁布后,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行政赔偿案件也随之增加,为进一步落实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我国于1994年通过了《国家赔偿法》,1995年正式施行。《国家赔偿法》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的行政责任制度的正式建立。
行政责任的追究及其发展趋势
行政责任的追究,是在行政责任确定的条件下,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造成行政责任的行为主体给予一定的行政或法律惩处的制度。这种制度是整个行政责任制度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行政责任制度的归宿,正是这种制度使行政责任得以最终确立。
行政行为是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进行的有组织的国家行为,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因此,当发生损害行为时,一切行政责任在名义上和性质上都由国家或政府承担。然而,国家或政府的行政行为是通过具体的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具体行政活动来体现或实现的,这就产生了行政责任主体的双重性及其区分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行政责任原则上先由国家或政府承担,但国家或政府同时保留对实际负有责任的政府官员个人的追偿权。这就是说,当行政责任确定后,追究行政责任的一般顺序是:先由国家或政府负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政府官员个人存在过错或过失,则在国家或政府履行完行政责任的义务后,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向犯有过错或过失的官员个人求偿。
西方国家政府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一般是金钱赔偿。西方学者认为,以金钱赔偿作为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一方面能使受害人得到实际的补救,另一方面也简便了追究行政责任的方式。金钱赔偿金的来源,一般出自国家税收。
根据西方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行政责任的主体一般为议会、法院、国家检察机关、政府自身和公民个人。作为追究责任主体,有权的国家机关的追究途径一般是立案调查,而作为公民个人,其追究的途径通常是起诉。
再来看看我国的行政追究。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追究行政机关行政责任的主体,可以是权力机关,也可以是上级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还可以是人民法院。由于追究行政责任的主体不同,其所追究的行政责任的范围、方式以及程序也有所不同。
我国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追究行政机
关的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是:可以按法定程序撤销行政机关的违法和不适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可以通过直接干预,要求行政机关自行纠正或者撤销其违法或不适当的决定。
我国行政机关追究行政责任的方式通常是:通过行政命令责令(下级)行政机关自行纠正错误,追究有关机构或人员的行政责任;或者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撤销、变更负有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我国人民法院追究行政机关行政责任的方式是:在公民提起行政诉讼的前提下,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撤销、责令履行职责、赔偿损失等方式,来追究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对于行政机关的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人民法院还可以直接予以变更。
政府官员个人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一般是:在被确定负有某种责任而尚未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将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或纪律处分;在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将受到法律制裁。例如,法国《法国公务员总章程》(1959)规定:“一个公务员在任中或行使职权所犯的任何错误应受纪律制裁,必要时按刑法论处。”再例如,日本《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公务员在违法乱纪、有损全体国民服务员的称号;违反职务义务或渎职条件下应负免职、停职、降薪和警告处分。其它西方国家也有类似规定。
我国公务员承担的行政责任,就是通常所说的政纪责任。行政处分是这种责任的主要形式,即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纪律的公务员所实施的制裁措施。行政纪律由我国《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级别和职务工资。受行政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除受警告以外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我国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依法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决定,其中给予开除处分的,应当报上级机关备案。县级以下行政机关开除公务员,必须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我国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一般要经过立案、调查、审理、处理决定、执行等阶段。行政处分的承办人员应对公务员违纪的事实进行认真的调查取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在初步掌握公务员违纪的情况后,应开会集体研究案情,除特别情况外,应通知当事人出席会议,并听取当事人的申辩意见。案情查清楚后,承办人员应将有关材料上报审批机关。上报的材料应包括行政处分审批表、各种证据材料,受处分人的检查或申辩材料以及处理意见等。未经审批机关批准不得执行处分。公务员犯有严重错误,在行政处分决定尚未作出或批准之前不宜担任现职的,可以先停止其职务。审批机关在审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时应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放过任何疑点,必要时可自行调查,并听取当事人的申辩。行政处分决定一般要在机关首长主持召开的工作会议上讨论决定。处分决定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存入本人档案。
对于行政责任的追究,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有着自己的追究程序。在责任的追究上,我国的现状呈现出一个由个别责任追究向全面责任追究的局面,把群众的监督和参与加入到责任追究的发展中来,是责任追究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更有力更完善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