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环境教育在品社教学中的体现
浅谈环境教育在品社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环境问题的一再出现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们的道德习惯与伦理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将环境教育纳入品社教学是较为适宜的。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本为依托,做到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环境教育、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各种资源来加强环境教育以及通过同学们的身体力行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和环境意识,唯其如此,人类和世界的明天才有光明和希望。关键词:环境教育品社教学体现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层出不穷,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大量砍伐、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等等,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长江江豚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导致物种危机和某些不良厂家向地下偷排废水等事件更是将环境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环境问题再不能等闲视之,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让孩子们知道当今世界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同时我们有责任将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在小学的某些学科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如鄂教版品社二下的“爱护我们的家园”、四上的“家乡的变化”、六下的“只有一个地球”等章节中均有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题材,这些内容的开展对于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启蒙、强化和提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作为一名品社老师,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孩子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并引导他们以理践行,这样,可让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
一、教学设计中要体现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要以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为前提,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并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地进行创造性设计。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板块,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体验感悟能力。小学品社教学分为三大模块:基础课程部分、拓展延伸部分、研究性实践部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基础课程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同时研究性实践学习也应贯穿始终。如,我们在教授四下“家乡的水怎么了”这一小节内容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乡的水会受到污染?水资源为什么会减少?水污染和水减少有何危害?并由这些问题联系到我国及整个世界在工农业、居民用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可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探索的需求。在研究性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如针对水质恶化、耕地大量减少、白色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林木资源遭到破坏等效应,寻找原因并撰写成实验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思维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品社新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新教材中的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是以文字讲解、图片说明并结合活动探究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根据小学生的性格、认知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我们在讲授四下“我的发现与担心”一节中的“一幅画引起的思考”这一小节内容之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家乡存在哪些污染状况,这样在讲解这一课时学生有了准备,上课时的效果就比简单的讲述要好许多。再如,当我们给二年级同学讲解“节约水和电”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讲完课后带领学生们到用水处去观察水龙头关好没有,若没有关好,则叫同学们关好,并教育他们以后用完水要及时关好水龙头,以免造成水的浪费;在节约用电方面,我们可教育学生在天气晴好、中午就餐和放学时要随手关灯并组织学生对此进行检查,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们提高了对有关环境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养成了节约水和电的良好习惯。同样,在二年级讲解“变废为宝”这一课时,我们可开展一节动手课,让同学们进行手工制作,将易拉罐制成笔筒,将旧鞋盒做成置物架,将一次性筷子做成相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又减少了浪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环境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涉及到每一个单位、家庭、社会成员,也必然涉及到教育。落实到品社学科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一)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
在学校里,要加强对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内容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如,通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爱护我们的家园、节约水电、爱惜每一张纸、不往江河湖泊中扔倒垃圾、少用塑料袋等等,这些事简单易行,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一般很容易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做到。再者,在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进行宣传,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观看与环境相关的影视资料等形式来对学生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通过这些视听措施,学生们可加强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保护环境的相关思想和意识。
(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行动之中,让学生们在活学活用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和督促学生将其所学的有关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他们通过具体行动来进一步加深、强化保护好环境的思想观念。如,在学习“爱惜每一张纸”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纸是怎样制成的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们要爱惜、节约每一张用纸。联系到实际,我们可以教育同学们在教室里不要乱扔纸屑、每一张纸要把它用完、没有用完的本子可集中订起来再用、平时积攒的废纸可送到回收站再加以利用等等,这样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孩子们的节约用纸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用纸方面比以前节约很多。再如,在学习了“保护水资源”这一节之后,我们可以教育并给学生们演示一水多用,即擦洗桌椅的水用来涮洗拖把,然后用来浇花或冲洗厕所;平时用完水龙头即时关掉,遇见有人浪费水时进行制止;洗衣时不用含磷洗衣粉等等,这样同学们的爱水节水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学习了“爱护小动物”这一节后,我们可在实际中教育同学们要爱护小鸟、小动物,在春天小鸟繁育之时我们在校内给小鸟做窝,遇见有人伤害动物时要及时进行制止、劝说或报警求助;在学习了“人们为地球母亲过节日”这一小节内容之后,在植树节前夕,我们可购进一些小树苗让同学们在校园进行栽种;在保护母亲河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河流情况进行调查并反馈,通过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学们做到了将书本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自己也在具体行动之中养成了关爱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和教学相关的环境建设社会活动中去
当今社会,环境建设的成效如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他们的移风易俗,现行的《品社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之中去,因此,我们的环境教育不应当只局限在校园之内,我们要设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周边、乡村和集镇社区的环境文明建设活动之中,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早日实现。
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措施,如,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保护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再如,现在倡导“低碳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让学生自制一些与低碳生活相关的宣传手册和宣传画报,然后组织他们深入到社区、企业、乡镇等场所,开展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来响应和支持这项行动。在节假日,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污染治理等环保服务和生态建设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和锻炼,从而养成积极参与环境文明建设社会活动的情趣和理念。
四、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在点滴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细微影响并成就习惯”,要想让同学们将课本所学内化为自身所得,并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建设行动中来,还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促其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行动和习惯。
在品社的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和细微之处做起。如,在学校,除前面所提到的节约水电和纸张外,我们还可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不攀折树木、不损坏学校公物等。在外面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在野外游玩,不燃放鞭炮,不焚烧垃圾、树叶,保护大气环境。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废弃物,不随地吐痰。在家中,倒垃圾时要做好分类处理,废旧电
池要放入废旧电池回收箱中等等。通过从这些细小方面着手,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一定会养成热爱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
总之,如何利用品社新教材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使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和逐渐摸索的过程,它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和汗水,也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努力!
第二篇:浅谈《品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品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夷陵区张家口小学刘会林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忽视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在学生心目中是可悲的,在教学中遭到是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因素。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的传递——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品社教学中怎样做才会有效,自己的感受是;
传递亲情,平易近人
品社教学中如何建立亲情的师生关系?教师传递真情的方式有很多,主要体现有声的表达;无声的交流。
有声表达首先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精讲、多学、合作体验。其次是语言表达,语音的快乐与感伤的传递。如《在自然灾害面前》讲到四川汶川地震时,中小学生遭受的痛苦以及失去亲人悲壮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由不懂到痛心与悲伤。再讲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共闯难关,重建家园,全国人民捐钱捐物。使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快乐。品社教学中的真情流露,起到了感染学生的作用。
肢体语言传情达意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在自学课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一个眼神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眼睛环视全体,停留个别学生脸上,让它与学生加强沟通。探寻学生“你自学有收获吗?合作学习的怎样?你有新的观点要展示吗?在学习中有什么疑问?”等。发自内心由衷的表扬和鼓励在真情表达之中。一个手势会起到提醒与赞美的作用。针对不爱学习的学生,不要用严厉语言去批评,它会促使学生厌学,老师通过眼神,动作,传递真情,使学生受到鼓舞,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情亲传递,和谐平等,激发了学习热潮,提高了合作学习效果。
转变角色,其乐融融
品社教学中,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角色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与老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发现自己,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潜力、心灵成长、自由个性、健康人格的愉悦。如,在《依依不舍情》教学中,播放音乐视频《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时,学生的心被一种情亲所感动,在这种意境中,给予亲切语调,激起学生对老师的回忆。想想自己临近离开母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老师、母校。这节课用情景创设为主题,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快的火花,其乐融融。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
感受辉煌中国,做自豪中国人
看了系列纪录片《辉煌中国》,很喜欢这样一组数据,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 世界第一 2020 年将达15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 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 世界第一;光缆线路3041万公里 世界第一;世界前10斜拉桥 中国占7座;世界前10悬索桥 中国占6座;港口吞吐量世界前10 中国7席……,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党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成就的取得还不到七十年,我们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发展成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轻视的伟大中国,我们正朝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前进!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我们中国进口的时候就会是天价,只要我们中国掌握的技术,马上就变成了白菜价。作为一个教育人,自我感觉,任重而道远,感觉到科技发展的力量,而科技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及参与音乐活动实践能力,经常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创造法、表演法、唱奏结合法、兴趣诱导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四年级音乐教学《打花巴掌》一课,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竟:播放歌曲《郊游》师生律动。
二、导入:放“音乐百花园”课件,让学生猜一猜都有那些花,从而揭示课题。
三、介绍: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四、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打花巴掌》。放课件,视听结合,完整感受歌曲艺术形象。
2、按节奏边拍手边读歌词。
3、在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学会歌曲。注意在唱歌过程中,咬字、吐字要准确、清楚。
4.歌曲基本学会后,可做拍手游戏,在拍手过程中记熟歌词拍击时可在教室内原座位不动,两人对拍,还可以与前后桌的同学对拍。
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编创各种拍击动作,但一定要与歌曲节奏或节拍相吻合。
5、编创歌词
开始可在课本规定处编创歌词,熟悉后还可以编唱各种花的名字,补充到歌曲中来。
6、随堂检测:分组唱、独唱、对唱等。
五、小结:教师点评,表扬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
总之,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五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张帮胜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国家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同时,环境教育是德育和科技教育的交叉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却还做得不够。只要留心看一看运动会之后和野炊之后的草地,以及栖息在河边树丛上的各色各样的塑料袋就可以知道。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中学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在中学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保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具有许多“环境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教材上看,有些增删就反映了编者的环保意识,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语教材中增加了诸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这样的课文,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也将《猎户》这样的文章删去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从正面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但是还有一种方式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使学生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环境教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境教育。
教师应将环境教育巧妙地、恰当地插入我们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 们在学习语文 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境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这些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穿插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境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以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以及赤潮等。
二、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一是忧患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就是当今世界令人头疼的三大难题。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收有孙犁的《荷花淀》一文,此文有对白洋淀的精彩描写:白洋淀的苇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白洋淀的荷花——“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如今的白洋淀还有这么美吗?据《人民政协报》2003年7月15日《白洋淀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文中说,由于50年代盲目地围湖造田和上游多处水库的建立,白洋淀淤积严重,来水不畅,自1984年以来,已多次出现干淀现象,“昔日滔滔大淀,如今只余经脉”,“不光鱼踪难觅,随着水的减少,白洋淀就像一位供血不足的老人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退化,或者我们叫它生物多样性的减退。从前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和水生植物现在更是难得一见”。孙犁笔下的苇子呢?“王家寨村从前人均有1亩多苇子地,自从旅游等项目占地后,目前,人均只有3分苇子地。因为水少,苇子的长势也大不如前,苇子的收入人均只有一二百元”。想一想,当年多少抗日英雄为了保卫家乡白洋淀而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了生命。如今这块养育了一代代人的鱼米之乡,正面临着“水乡干涸,鱼乡无鱼”的困境,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环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二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
有关资料表明,美丽的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已濒临绝种,某些城市的风沙日益严重„„所有这些,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应是互相适应和协调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应该谋取的是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三是节约意识。
我们应从提倡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块煤饼这些小事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节约能源从某种角度讲是最好的生态保护。四是参与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可为,且人人该为。要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鼓励学生种一棵树,养一盆花,不随意抛弃垃圾,摒弃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收捡废旧电池等。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挖掘潜在的环境教育材料,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
1、根据教学实际及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解环境教育内容,将有关知识点分配到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环境教育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2、在各个教学内容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
一是在课文教学中穿插环境教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应用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素材。例如,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中欣赏到天山的美丽多姿、黄山奇观、日月星辰和草木鸟兽之美,这些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能够从正面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过度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的危害性。如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就有了记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才建成了阿房宫,供他自己享受。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最终被一把大火烧成了一片焦土,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学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可以结合近年来沙尘暴侵袭日趋严重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沙荒的危害,明确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重要性、紧迫性。又如,《包身工》一文中讲到:“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在环境保护领域关于音响(噪声)、尘埃(粉尘)的定义,湿气(潮湿气体)的含义,以及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了解噪声、粉尘等的危害,也加深了对文中包身工们所处恶劣环境的认识,更加同情包身工们的处境,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是在写作训练时渗透环境教育。如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的征文活动;开展“只有一个地球”、“环境与居住”、“警惕全球变暖”、“儿童与环境”、“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分享”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供写作练习的环境教育题材很多。可以在调查周围环境状况后进行专项写作竞赛,撰写有关环保宣传的文章。比如,某印染厂的污水排入厂旁河流,严重污染该河段,河水时紫时红,水体散发出恶臭。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受污染的河段看看,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让他们查资料、向环保人士请教,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结果,学生写出了《小河在哭泣》或《鱼儿的抗议》等习作。这样,学生们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三是在听说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可以在即兴发言、课前演讲、辩论比赛中加入环境教育内容。如,举行一场论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演讲比赛;开展“环境保护更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更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的辩论赛等;开展以环保为内容的语文游艺会、灯谜晚会等。
3、开展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进行环境教育。初中阶段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就是围绕环保教育进行,可结合自然学科的知识进行校园植物种类调查,调查校园附近的植物种类或到公园、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考察活动等。可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到学校附近工厂进行参观,了解环保工作现状等。高中阶段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设立环境研究小组,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让学生参与环境监测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教育。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搞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要求写出社会环境调查报告。每年搞一次“环境教育”宣传周,每学期一次环保知识讲座,一次废旧物品雕塑赛或科技制作展等。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授课的实际,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环境知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教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从网上获取有关泥石流的资料,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感受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当然,环境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环境教育要适时、适量,切忌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