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共)
发展现代农业加速“立县”步伐
共**县委副书记
(2006年4月)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富民之本、立县之基。作为全省典型丘陵农业大县的**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实情,总结成效,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一、“五小五大”彰显初步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县把发展
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取得初步成效。
(一)小水利克敌大干旱。围绕“治水改土夯基础,通讯修路畅通道,美房沼气洁环境”总体思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攻克了百年难遇特大干旱。仅2006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3亿元,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976处,水毁修复1325处,新增有效灌面1.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打机压井4890口,建微水池1250口、沼气池5400口,完成滴灌减灾面积1278亩。如水利设施完善的竹北、二郎等乡实现了“干旱不减产、大灾不减收”,“幸福桃园”已经成为达州市农建亮点。
(二)小农户连成大基地。截止2006年底,全县建成规范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25.8万亩。其中:优质粮油基地80万亩、苎麻基地26亩、蚕桑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20.4万户(其中专合组织带动农户17.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5以上。同时,通过优惠政策的培育,财政投入的催生,全县有6个村达产业化示范村标准、2个乡镇达产业化示范乡标准。
(三)小专合联结大市场。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2006年,新发展专合组织23个,全县农村专合组织总数达351个(全国百强协会1个,四川省百强协会5个),切实提升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农产品市场销售总额2.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0余元。
(四)小企业扶优大龙头。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余家,达到了每个产业都有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整合、技改扩能、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固定资产总额3.33亿元、销售收入达5.5亿元。2006年,东汉醪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金桥麻业公司销售收入1.72亿元,大枫树丝业成为达州市茧丝行业的一枝独秀。
(五)小农技撬动大农业。本着“先进、科学、适用、经济”的原则,狠抓新机具、新技术、新良种等推广工作。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0.1万亩、推广优良品种15个,推广粮经作物生产新技术12项,仅2006年推广苎麻打剥机、示范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新机具622台。农业机械22.46万台件,总动力19.86万千瓦,百亩耕地达24.2千瓦,机电提灌控灌面达33.1万亩,占全县田面积69.6。如五丰、江水、新建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三变,即牛耕变机耕、人收变机收、天灌变机灌。
二、“五个欠字”透视存在问题
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和可鉴经验,但还处在初级发展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结构层次不高。畜牧产值比重低,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二是产品优势不优。优质苎麻、粮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宏观政策、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三是龙头企业不多。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0家,竹材加工龙头企业空白,且与农户多为买断卖断关系。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二是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金融部门实行商业化后,放贷转向、规模缩减,尤其对“三农”投入有所减弱。三是农用物质有价高质差现象。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大县,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政策环境不宽松。重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轻视发展规模以下企业;重扶规模企业,忽略发展种养大户;重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轻农户生产发展投入。二是污染治理不彻底。产生污染的养殖业主、加工企业等与群众矛盾没有根本消除,纠纷难以遏止。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大多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四大工程”加速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大县的当务之急。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县委把“农业立县”作为四大战略之一,力争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和经过3-5年努力,建成产业化示范县、争当全市农业产业化排头兵、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打造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加速农业资源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 基地 蚕农”、“公司 基地 农户”及“协会 基地 养殖户”等产业化经
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三车间并建”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建好“第一车间”。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建好农业生产“第一车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苎麻,做实粮油,做优畜禽,做大劳务,做精蚕桑、做特绿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大枫树丝业、东汉醪糟、通源油脂等龙头企业原料缺。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县新建规范化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
2、舞活龙头,建好“第二车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加大新上项目和技改投入,重点扶优扶强金桥麻业、大枫树丝业、通源油脂、东汉醪糟等老龙,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新龙,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4家,其中国家级1家;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形成一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通过建设苎麻园区,实现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由内销型向出口型转变。
3、繁荣商贸,建好“第三车间”。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支持供销社、粮油企业、邮政系统进行合作。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5个省级百强协会和3个省级示范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中国苎麻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建设麻、竹、丝、禽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下访群众工作队”和“千名干部访万家”、“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政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努力提高全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苎麻脱胶技术、竹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重点抓好适合我县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苎麻打剥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乡党校、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县职中、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县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县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农民工输转稳定在25万人次以上,内转收入占劳务收入比重大幅提高。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强添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县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行“山水林田路气电机园房”配套建设、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综合治理。重点解决用水难、地力低问题,彻底治理病险水库、山坪塘,改造中低产田,抓好万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1小时**”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招呼站,突出解决群众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掘麻文化、竹文化、田园文化、傻儿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五峰山、净土寺、清河古镇、幸福桃园等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度假村”等乡村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由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支农资金、涉农项目。坚持“一资带三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各级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抓好今年村支两委换届工作,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3、健全服务网络。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切入点。一是良种服务。加强良种良繁体系建设,培育种子种苗龙头企业,组建种子种苗专业化服务组织。二是农资连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发展标准农家店,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新体系;三是技术服务。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四是信息服务。实施好金龙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整合网络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江州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十二五”时期一项重大战略考量和抉择。
一、江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成果(略)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每年的水灾、旱灾均给江州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但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基地绝大部分还达不到旱涝保收的程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脆弱。
(二)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江州人均耕地仅0.57亩,低于全国人均1.455亩,也低于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认定的0.79亩的警戒线。二是农业投入资金紧缺。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企业固定资产量少,可抵押的资产也少,且抵押率低,融资渠道不畅,贷款供需差距较大。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尽管近年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素质的提高还不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明显,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年龄偏大和农业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
(三)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江州还是空白,省级也仅有2家,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档次、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初级加工产品所占比重高,产品科技含量、档次不高,产品同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农业龙头企业的缺乏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外,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不能保证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需要。
(四)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还缺乏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面对不断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现有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尚待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手段尚显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农民依标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五)农产品市场仍显狭窄。农产品走出江州的不多,主要销售市场仍在县内,市场狭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平衡。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农产品进超市、配送中心销售、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对农产品销售有一定制约。农村经纪人、营销队伍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恶性竞争、盲目购销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开拓具有很大的无序性。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调整,以科学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一是逐步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按照特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的要求和业已实施的《江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巩固和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蜂产品、茶叶、蔬菜、干鲜果、竹业、名优水产、蚕桑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突出规模调大、品种调优和质量调高。做大山核桃、板栗、香榧炒货产业,做强蔬菜、竹笋加工出口业以及竹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二是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是抓好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制定并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力争建成一批省、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安全。立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特色优势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1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若干个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及产品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二)培育龙头企业,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食、蔬菜、杂果的深加工,进一步树立工业的理念,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江州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一是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科企联姻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做大做强。二是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畜禽、果蔬、油茶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等各种措施,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来。
(三)健全服务体系,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信担保公司。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三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产品监管和质量追溯范围;完善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档案、投入品使用管理档案,加强标识标签、产地准出证明、二维码耳标和产地产品检测监控管理;进一步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能。
(四)推广农业科技,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大规模引进、试验、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为江州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为切入点,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培训方式上,建立以职业学校为中心,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在县、乡、村中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五)建立农产品市场,以市场需求拉动现代农业。一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市场要坚持起点高、特色突出的原则,采取优惠互利的措施吸引客商入驻市场,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二是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同时,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江州农产品的竞争地位。三是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四是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通过资格认证,造就一大批持证的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倡导信息共享、组团作战,形成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良好格局。
(六)改善农业基础,以现代化设施装备现代农业。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标准农田提升、强塘固房、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特别在水电气路等方面尽快完善配套,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向产业化方向靠拢,使新技术项目的实施更加便利,更加适宜。二是加快现有农业生产物质装备的换代升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机遇,加快装备的更新和升级,使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三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以日光温室、节水灌溉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种植、棚架种养,支持喷滴灌设施、产业基地道路建设,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拓展发展空间,尽可能利用低丘缓坡、中低产田等途径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土地流转,努力形成一批专业合作社和设施农业产业化基地,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档次、规模和效益。
第三篇:*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精选)
发展现代农业加速“立县”步伐
共**县委副书记
(2008年4月)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富民之本、立县之基。作为全省典型丘陵农业大县的**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实情,成效,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一、“五小五大”彰显初步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县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取得初步成效。
(一)小水利克敌大干旱。围绕“治水改土夯基础,通讯修路畅通道,美房沼气洁环境”总体思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攻克了百年难遇特大干旱。仅2008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3亿元,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976处,水毁修复1325处,新增有效灌面1.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打机压井4890口,建微水池1250口、沼气池5400口,完成滴灌减灾面积1278亩。如水利设施完善的竹北、二郎等乡实现了“干旱不减产、大灾不减收”,“幸福桃园”已经成为达州市农建亮点。
(二)小农户连成大基地。截止2008年底,全县建成规范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25.8万亩。其中:优质粮油基地80万亩、苎麻基地26亩、蚕桑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20.4万户(其中专合组织带动农户17.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5以上。同时,通过优惠政策的培育,财政投入的催生,全县有6个村达产业化示范村标准、2个乡镇达产业化示范乡标准。
(三)小专合联结大市场。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2008年,新发展专合组织23个,全县农村专合组织总数达351个(全国百强协会1个,四川省百强协会5个),切实提升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农产品市场销售总额2.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0余元。
(四)小企业扶优大龙头。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余家,达到了每个产业都有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整合、技改扩能、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固定资产总额3.33亿元、销售收入达5.5亿元。2008年,东汉醪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金桥麻业公司销售收入1.72亿元,大枫树丝业成为达州市茧丝行业的一枝独秀。
(五)小农技撬动大农业。本着“先进、科学、适用、经济”的原则,狠抓新机具、新技术、新良种等推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0.1万亩、推广优良品种15个,推广粮经作物生产新技术12项,仅2008年推广苎麻打剥机、示范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新机具622台。农业机械22.46万台件,总动力19.86万千瓦,百亩耕地达24.2千瓦,机电提灌控灌面达33.1万亩,占全县田面积69.6。如五丰、江水、新建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三变,即牛耕变机耕、人收变机收、天灌变机灌。
二、“五个欠字”透视存在问题
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和可鉴经验,但还处在初级发展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结构层次不高。畜牧产值比重低,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二是产品优势不优。优质苎麻、粮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宏观政策、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三是龙头企业不多。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0家,竹材加工龙头企业空白,且与农户多为买断卖断关系。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二是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金融部门实行商业化后,放贷转向、规模缩减,尤其对“三农”投入有所减弱。三是农用物质有价高质差现象。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大县,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政策环境不宽松。重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轻视发展规模以下企业;重扶规模企业,忽略发展种养大户;重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轻农户生产发展投入。二是污染治理不彻底。产生污染的养殖业主、加工企业等与群众矛盾没有根本消除,纠纷难以遏止。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大多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
三、“四大工程”加速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大县的当务之急。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县委把“农业立县”作为四大战略之
一,力争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和经过3-5年努力,建成产业化示范县、争当全市农业产业化排头兵、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打造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加速农业资源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 基地 蚕农”、“公司 基地 农户”及“协会 基地 养殖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三车间并建”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建好“第一车间”。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建好农业生产“第一车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苎麻,做实粮油,做优畜禽,做大劳务,做精蚕桑、做特绿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大枫树丝业、东汉醪糟、通源油脂等龙头企业原料缺。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县新建规范化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
2、舞活龙头,建好“第二车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加大新上项目和技改投入,重点扶优扶强金桥麻业、大枫树丝业、通源油脂、东汉醪糟等老龙,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新龙,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4家,其中国家级1家;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形成一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通过建设苎麻园区,实现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由内销型向出口型转变。
3、繁荣商贸,建好“第三车间”。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支持供销社、粮油企业、邮政系统进行合作。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5个省级百强协会和3个省级示范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中国苎麻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建设麻、竹、丝、禽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下访群众队”和“千名干部访万家”、“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政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努力提高全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苎麻脱胶技术、竹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重点抓好适合我县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苎麻打剥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乡党校、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县职中、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县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县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农民工输转稳定在25万人次以上,内转收入占劳务收入比重大幅提高。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强添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县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行“山水林田路气电机园房”配套建设、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综合治理。重点解决用水难、地力低问题,彻底治理病险水库、山坪塘,改造中低产田,抓好万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1小时**”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招呼站,突出解决群众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掘麻文化、竹文化、田园文化、傻儿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五峰山、净土寺、清河古镇、幸福桃园等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度假村”等乡村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由农村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支农资金、涉农项目。坚持“一资带三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纳入各级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抓好今年村支两委换届,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3、健全服务网络。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切入点。一是良种服务。加强良种良繁体系建设,培育种子种苗龙头企业,组建种子种苗专业化服务组织。二是农资连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发展标准农家店,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新体系;三是技术服务。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四是信息服务。实施好金龙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整合网络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第四篇:*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加速“立县”步伐
共**县委副书记
(2008年4月)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富民之本、立县之基。作为全省典型丘陵农业大县的**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实情,总结成效,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一、“五小五大”彰显初步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县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取得初步成效。
(一)小水利克敌大干旱。围绕“治水改土夯基础,通讯修路畅通道,美房沼气洁环境”总体思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攻克了百年难遇特大干旱。仅2008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3亿元,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976处,水毁修复1325处,新增有效灌面1.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打机压井4890口,建微水池1250口、沼气池5400口,完成滴灌减灾面积1278亩。如水利设施完善的竹北、二郎等乡实现了“干旱不减产、大灾不减收”,“幸福桃园”已经成为达州市农建亮点。
(二)小农户连成大基地。截止2008年底,全县建成规范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25.8万亩。其中:优质粮油基地80万亩、苎麻基地26亩、蚕桑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20.4万户(其中专合组织带动农户17.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5以上。同时,通过优惠政策的培育,财政投入的催生,全县有6个村达产业化示范村标准、2个乡镇达产业化示范乡标准。
(三)小专合联结大市场。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2008年,新发展专合组织23个,全县农村专合组织总数达351个(全国百强协会1个,四川省百强协会5个),切实提升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农产品市场销售总额2.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0余元。
(四)小企业扶优大龙头。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余家,达到了每个产业都有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整合、技改扩能、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固定资产总额3.33亿元、销售收入达5.5亿元。2008年,东汉醪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金桥麻业公司销售收入1.72亿元,大枫树丝业成为达州市茧丝行业的一枝独秀。
(五)小农技撬动大农业。本着“先进、科学、适用、经济”的原则,狠抓新机具、新技术、新良种等推广工作。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0.1万亩、推广优良品种15个,推广粮经作物生产新技术12项,仅2008年推广苎麻打剥机、示范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新机具622台。农业机械22.46万台件,总动力19.86万千瓦,百亩耕地达24.2千瓦,机电提灌控灌面达33.1万亩,占全县田面积69.6。如五丰、江水、新建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三变,即牛耕变机耕、人收变机收、天灌变机灌。
二、“五个欠字”透视存在问题
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和可鉴经验,但还处在初级发展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结构层次不高。畜牧产值比重低,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二是产品优势不优。优质苎麻、粮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宏观政策、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三是龙头企业不多。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0家,竹材加工龙头企业空白,且与农户多为买断卖断关系。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二是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金融部门实行商业化后,放贷转向、规模缩减,尤其对“三农”投入有所减弱。三是农用物质有价高质差现象。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大县,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政策环境不宽松。重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轻视发展规模以下企业;重扶规模企业,忽略发展种养大户;重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轻农户生产发展投入。二是污染治理不彻底。产生污染的养殖业主、加工企业等与群众矛盾没有根本消除,纠纷难以遏止。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大多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四大工程”加速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大县的当务之急。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县委把“农业立县”作为四大战略之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促进设施农业、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金塔县正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刘志冬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基础。金塔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近年来,金塔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格局。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全县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机制。三是产业层次低,缺乏大企业支撑,缺少名牌优势产品群,存在适应市场调节、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的情形。四是农业企业融资难。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致使银行对农业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五是 1 市场运营机制差。由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很多与龙头企业签订的种养借贷合同难于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总体来看,虽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如何发挥固有的优势、基础和潜力,整合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政府和农业发展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金塔县正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公司前身为恒泰食品有限公司和灿阳食品有限公司。2015 年 4 月公司利用原有厂房并进行装修改造,购买国内先进屠宰加工设备,建设生猪和肉羊屠宰生产线 2 条,屠宰规模扩大为年屠宰10万头生猪、1 万只肉羊,现有厂房及办公用房1万平方,拥有固定资产3100万,建成了年配送能力5000吨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一套,保证市场需求。两年来,公司先后在张掖甘州区建设年出栏6000头标准化肉猪养殖基地一个,东风基地建设年出栏10000头肉猪标准化肉猪养殖基地一个。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市场,生猪冷鲜肉成功进入酒泉肃州区市场和嘉峪关市场,先后与正大集团,东风基地,酒钢正天超市,酒钢正天养殖公司,酒泉北京华联超市,中核集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和《生猪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肉羊屠宰操作规程》和《肉羊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进行生产、检 2 验,同时纳入了甘肃省农牧厅屠宰远程监管系统,实现了养殖、屠宰、销售全程可追溯,确保了公司产品的优良品质,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的明显提升,造成了原料供应的难题日益凸显,已经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了有效推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经企业多方调研,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主题,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
一是要从广义上制定促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要从狭义上对规划的实施定标准,定措施,实时盘期,定时跟进,持之以恒的坚持;要加大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力度,形成“特色帮扶式反哺、科技提升式反哺、资源转化式反哺”等合作共赢形式;积极探索信贷新模式,降低门槛,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信贷力度,设立现代农业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捆绑使用农业项目资金,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企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迅速形成资金优势、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作用,引导农民加大生产投入。
二是要引入“市场型”发展模式,立足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和分析市场,注重市场运作,提高驾驭市场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发展订单农业,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 3 可以要求企业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收益有保障、不受损失,实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推进农工贸一体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全县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农业向前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要狠抓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引进竞争机制,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
二是要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要发展产业带,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向规模经营转变,扶持一批专业社、专业村、专业乡,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重点培育、壮大、发展特色基地;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产业块状经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
三是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切实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以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4 要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把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
四是拓宽渠道,着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市场流通是实现产品到消费的桥梁。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为卖而产,为赚而卖,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培育带动面广、带动力强的流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要注重发挥“双带”作用,支持农产品流通大户、农村致富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流通,形成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