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珠海农信全力推动科技金融平台建设
珠海农信全力推动科技金融平台建设
“成长之翼”助力珠海科技型中小企业
本报讯 记者耿晓筠报道:4月27日,珠海农信与高新区联手搭建高新区中小企业“成长之翼”融资平台,通过全新合作模式帮助珠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瓶颈。
为积极推进珠海科技金融建设工作,探索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有效对接的机制和模式,高新区邀约全市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科技金融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珠海农信积极响应,率先与高新区发起了高新区中小企业 “成长之翼”融资平台合作模式,通过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扩大贷款额度及创新抵质押条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无厂房、无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融资困难,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珠海农信一直在关注和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并见证了高新区乐通新材料、世纪鼎利、欧比特、欧美克、博佳冷源、双喜电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今年已成功上市的所有企业,都是由珠海农信提供融资支持的。
在珠海高新区科技金融平台成立暨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业仪式上,珠海农信与掌媒科技有限公司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签订了融资平台首笔1000万贷款协议。珠海农信理事长郭惠东表示,珠海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一批大型企业孵化器及产学研基地,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集群优势,发展了一批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珠海农信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在进一步整合优化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专业、高效、富有农信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持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作为“成长之翼”平台的首家获益者,掌媒数字董事长柴满表示,科技型企业没有或很少有固定资产,没有质押物,因此很难拿到贷款。而这种将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的形式,是一种金融创新,会助力科技类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篇:构建创意产业融资平台 推动文化科技金融创新
构建创意产业融资平台 推动文化科技金融创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海淀区金融办与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共同搭建了海淀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
根据平台构建框架,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达成支持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为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支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手段,积极配合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指导、协调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为缓解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各项创新性工作。根据协议内容,在未来3年内,北京银行意向性向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人民币1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对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推荐的优秀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北京海淀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的建立是海淀区为积极营造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又一项新举措。
(产业规划发展处)
第三篇:全力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先争优全力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1年,市作风办坚持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充分发挥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引导示范作用,使市直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效能不断增强,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精心组织,坚持科学的工作导向。一是反复论证,科学制定全市机关作风建设的工作意见。紧紧把握机关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在深入总结、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市委的有关精神,多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全市机关作风建设的工作意见《关于2011年在市直机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意见》,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任务、活动载体、主要内容、工作措施,确保全年作风建设开好头、起好步、不松劲。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加强对机关作风建设开展情况的宣传报道,不定期编印了9期《机关作风建设简报》,在全市积极宣传机关作风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还发挥网络、公开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
引导我市机关单位形成争当先进、共创良好机关作风的局面。
(二)落实整改,发挥考核的督办作用。为了确保作风建设考核工作不走过场,将2010机关作风建设考核满意度测
评中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各相关责任单位反馈,督促其积极查原因并加强整改工作。各有关责任单位都能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剖析原因,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因客观因素而无法整改的反馈意见外,其他所有的反馈意见基本都得到了落实和改进,切实巩固了作风建设成果,机关工作效能得到提高。
(三)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考评机制。通过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各类座谈会、调研会,深入基层听取意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机关作风建设考评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11年党政机关作风建设考核实施意见》(讨论稿),并征求市机关作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同意,最后经市党政领导班子会议通过形成了我市今年机关作风建设考核的纲领性文件。今年的机关作风建设考核实现了创新,在政府专项服务测评方面增加了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对建议和议案、提案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和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对领导干部评、考评结果确定、奖惩办法等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实行考评结合,增强了考评工作的针对性,力求把考核和评议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全面、更科学。
(四)狠抓落实,切实增强考核实效。发挥机关作风建设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考核结果和受评单位的“面子”和“票子”结合起来,对作风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落后的单位给予批评。在具体考核中,每个受评单位的得分由“政府专项
服务测评”、“服务对象直接测评”、“考核小组集中评”这三大部分组成。通过公众评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有助于了解机关工作、机关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获取党政机关在效能管理方面的信息,找出管理和服务与公众需求的差距,引导和强化党政机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党政机关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篇: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1、平台建立的背景
2004年10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开发银行等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其目标是以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2014年10月,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以及国家经济形势新常态,科技部火炬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招商银行等共同发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路线图2.0”),旨在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输送创业创新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坚实的微观基础。
作为路线图2.0的主要工作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建设的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于2014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截至到2015年11月底,该平台上线一周年,并先后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15家单位建立常态化路演合作机制,举办了33场常态化路演,在相关高新区举办了16场“中国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投融资巡回路演”;此外,在2015年10月,还登陆“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企业提供融资路演服务。
据了解,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常态化路演和巡回路演,已经覆盖了中关村、武汉东湖、深圳、苏南、天津滨海、成都、西安、珠三角等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济南、青岛、长春、郑州、合肥、大连等国家高新区,对国家高新区的服务覆盖率达到40%。在投资机构用户方面,园区金融平台已集聚了32家国内主流投资机构的8000余位投资人。
作为全国性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园区金融平台运用“互联网+科技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资源之间构建起了科技与金融的互联互通。根据规划,园区金融平台下一步将继续构建科技金融的互联互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协调推进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平台入口及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板块,进一步提高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对接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系。
2、建设内容
3、平台的特点
4、运营体系
5、盈利方式
第五篇:锲而不舍敢于担当 全力推动生态村建设
锲而不舍敢于担当 全力推动生态村建设
-----昆明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生态创建工作经验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让我代表昆明市,就生态创建的有关工作,给大家做交流发言。
一、昆明市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科学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008年3月,我市启动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7月,规划编制完成,9月《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由昆明市政府颁布实施。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同步,我市14县(市)区及下辖所有乡镇都开展了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截至当年年底,我市14县(市)区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同级人大审议,由县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所有乡镇环境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结合《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我市印发了《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将指标按逐年分解,并把14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梯次推进。
(二)强化领导、高位统筹,以创带建、合力推进。
2008年初,昆明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四创两争”工作的实施意见》(昆发[2008]15号)和《关于对“四创两争”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立项督查的通知》(昆办通[2008]11号),成立了仇书记任政委、祖林市长 1 任组长的“四创两争”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一个总指挥部和七个分指挥部,从组织机构上把高位统筹落到实处。同时,专门为市创建办落实了编制和人员,目前,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也相应落实了创建办的编制和人员。此举,在全国是少有的,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七次全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创生”纳入重要工作内容,2010年,随着生态创建向农村延伸,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任务日益繁重,市委、市政府要求所有乡镇都要成立专门的创建机构,负责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目前,我市所有乡镇(含涉农街道)均成立了创建办,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部分行政村(含涉农社区)也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生态村创建工作。至此,我市已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创建机构体系,共同推进全市生态创建。
(三)以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由于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自下而上,逐级、逐个完成的工作。因此,现阶段我市生态创建的重心在乡镇和农村。通过努力,截止目前,全市共有6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23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26个乡镇创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省级验收并已上报国家环保部待命名。此外还有2个村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村,197个行政村(社区)创建成市级生态村。
根据国家环保部印发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环发〔2010〕75号),我市把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列入2011年争创国家生态市的重点工作任务,按照“市级统筹、辖区落实,整合投入、条块协同,统一标准、分级负责”的原则,统筹推进生态村创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生态村创建工作按“442”(即:2011-2013年,按完成全市 40%、40%和20%的行政村创建市级生态村)的要求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均按照计划制定了详细的推进实施方案,生态村创建工作在我市已全面启动。
(四)以奖代补,整合投入,多种形式筹措创建资金
2008年初,在昆明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四创两争”工作的实施意见》(昆发[2008]15号)中就明确了,凡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县(市)区,市委、市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工作补足资金和50万元的奖励;凡获得国家级创建荣誉的乡镇,市委、市政府奖励人民币10万元。2010年,在昆明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意见》(昆通[2011]15号)中明确了“实现市级生态村创建目标的行政村,市级以奖代补1万元”,并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安排农村建设条块资金时,必须紧密结合市级生态村推进计划,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合理调配和安排扶贫、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等专项资金,既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又确保重点指标达标,使有限的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二、昆明市创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多层次、多形式对基层进行培训指导。
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专门举办了全市乡镇(街道)“四创两争”推进培训会,仇和书记亲自做开班动员,邑飞副书记等市领导分别授课,对全市各县(市)区所有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了全面的创建工作培训。市创建办及生态办每年都组织开展3-4次县、乡、村生态创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同时,还制定市级生态村考核办法,编制生态村创建工作指导手册,通过不定期召开全市创生态工作专题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示范村建设和市级复核等工作,加强对基层创生态工作的指导。
(二)做好“五个坚持”,全力巩固创建成果。一年来,昆明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推进创建活动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行动、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提高了认识、尝到了甜头,投身创建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我们始终注意做到“五个坚持”:第一,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金靠山、银靠山,不如群众的硬靠山”。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创建活动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因此,把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做好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就很快打开了局面。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开展创建工作。注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水平,分别提出不同的创建要求,不搞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创建活动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我们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并作为重点来抓,同时始终强调要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切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这是我们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第四,坚持以城带乡、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帮建活动。创建文明生态村,既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各地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创建村进行帮扶帮建,不仅促进了创建活动的开展,而且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好局面。第五,坚持以建为主、建管并重,不断巩固和发展创建活动成果。在创建活动中,按照重在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卫生建设。同时汲取以往的教训,重视建立巩固和发展工作成果的长效机制,努力把生态村的管护纳入制 度化、经常化轨道。
(三)整合资源,把生态村创建与农村“六清六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生态村创建指标由4项基本条件和15项考核指标组成,涉及到农村村容村貌、环境保护、饮用水卫生、户用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生活污水处理、清洁能源普及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绿化等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有关的工作,与目前我市正在农村开展的清垃圾、清粪便、清秸秆、清河道、清工业污染、清违法建设即六清六建”工作、新农村建设等农村专项建设工作在内容上都有重合的地方。为了整合条块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减少重复建设,增强工作实效,2010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在安排农村建设各条块资金时,要紧密结合市级生态村推进计划,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合理调配和安排各专项资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园林绿化、农村扶贫开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饮水安全工程、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储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清洁能源普及推广等专项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生态村创建统一标准,对照指标要求,落实本级负责推进的相关工作,确保完成一项、达标一项。要求各县区、乡镇在生态村创建工作中要在整合资源、统筹协调上做好“文章”,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把各块建设资金整合起来,为生态村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明确乡镇责任,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在生态村的创建工作中首先明确了乡镇是创建的主体,即创建的主要责任在乡镇,要求乡镇(街道)要全面落实生态村创建工作“一 5 岗双责”责任制,切实把生态村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严格考核、严肃奖惩,把生态村创建工作与乡镇干部选任、年终综合考评和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对未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重影响生态村创建工作推进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厉问责。乡镇(街道)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确保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乡镇必须认真研究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各项指标,充分领会各项指标的含义。在市级进行强化培训指导的基础上,乡镇要切实担起责任,工作重心要往下沉,落实一线工作法,要下到最基层,到村组开展指导和服务。生态村创建,不仅需要乡镇(街道)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所以我们要求乡镇(街道)领导要带头行动,深入村组,深入群众,加强宣传动员,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抓出成效,让农村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观,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生态村创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使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讲究卫生成为乡镇(街道)的社会风尚和村民的自觉行动,形成生态创建的良好氛围。
三、昆明市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各县市区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创造了一些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全市创建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就昆明市来讲,各县市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即使创建活动搞得比较好的地方,也存在着标准不高、水平不高的问题。
(一)县区创建进展缓慢
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全市80%的县(市)区成为国家生态县(市)区,昆明市才能申报创建为国家生态市。因此,我市要求各县(市)区与市级创建同步推进,自主创建,自主申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县区对生态县区创建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够,实际工作中虽然有规划、有计划,但落实推进不力,创建工作进展缓慢。按计划,我市14县(市)区以“三大板块”梯次推进的方式开展创建及申报工作。但截止目前,经各县(市)区自查,我市尚无一个县区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要求,形势十分严峻。
(二)未达标指标仍然较多
生态市“基本条件”中未达标的4个细分项分别是: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较大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全省名列前茅,80%的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建设指标”中未达标8个细分项分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单位GDP能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水环境质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上述未达标指标要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部达标,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三)基层创建任务艰巨
按照国家新的指标要求,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需从生态村创建开始做起。据统计,我市目前共有1078个行政村,171个涉农社区,103个乡镇(含22个涉农街道办事处),要达到“三个80%”的要求,需创建市级生态村(涉农社区)100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80个,国家级生态县(市)区12个,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及长期不懈的努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创建生态村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农村发展的美好 前景,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令人鼓舞的新变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昆明市将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扎扎实实地把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我们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描绘出更加美丽富饶的农村新画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