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片创作
专题片创作课
个人创作阐述
08编导班08523193袁红专)
2010年11月2日(片名:血色绽放
创作来源:腾讯新闻——全国多地血库告急;“血荒”
创作价值:本片属于偏宣传性质的公益专题片,时效性强,主要是当前全国多地血库告急,出现血荒现象,致使许多病人的手术一推再推,所以此时媒体宣传刻不容缓。本片意在引起人们对无偿献血这一公共慈善事业的关注,以及普及献血知识,呼吁人们加入到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行列来,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需要职员:编导1名全程监制;记者2名各配2摄像跟拍;后期2名; 需要外援:播音专业解说员1名;朗诵1男1女
采访要求:记者不出镜,声音必要时可以入画,特殊情况下可使用电话采访
总时长:10分钟
结 构
新闻引子40S’:全国十余座城市用血告急 医院五成手术被迫推迟
(图片、3D图、空镜+解说词:昆明,截至今年10月中旬,血液中心库存的O型血仅2200毫升;北京,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的一半;南京,“血荒”已经持续10个月;截止到28日15时,长春市中心血站实时库存22万毫升,是该站正常库存的20%,达到库存三级预警。这样的血液库存仅是长春市两天的临床用血量。武汉、太原、重庆、青岛„„近一个月来,从各地媒体关于“血荒”的报道中得知,各地医院因缺血而推迟的手术至少五成,高的甚至达到九成。血荒,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蔓延,急需血液进行手术的病人和家属或四处求援,或苦苦等待„„)
出片头特效15S’:鲜血一滴一滴地滴成一朵朵小红花(配滴血的音效),小红花堆叠成一个心形,然后飞散成片名字——血色绽放
第一站:昆明95S’
医院缺血病人命悬一线
(新闻原稿:2010年10月25日23岁的黄绍波躺在病床上,她的丈夫王新华坐在床沿闭目养神,疲惫和焦虑一直困扰着这个汉子。十多天以前,怀有身孕的黄绍波患缔结组织病住院,需要手术,但迟迟没能进行,住院的这段时间内,医院已经给她下过两次病危通知书。没能手术的原因只有一个:医院缺血。黄绍波的贫血很严重,而且有孕在身,必须先将孩子引产,才能继续下面的治疗。给她治疗的另一个前提是输血,每天要300毫升常规输血,做手术还需要输血。住院以后,黄绍波的丈夫只为妻子要到了一次红细胞300毫升,两次血小板2000毫升,远远不够妻子治病的用量,能要到这些血也是先保命。王新华知道,医院也要不到血,实在是没办法。)
看能否采访到当事人和主治医师,了解当时的危机情况,两次病危通知书,以及
现在的状况,串接处配说明性的解说词
第二站:北京35S’
血液中心官方理性数据
(新闻原稿: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北京市血库正常库存至少在12000单位(每200毫升为1单位),而现在只有6000单位的存量。前不久的一天,全市只采到437单位的血,而当天的用血量却达到1200余单位,并且连续10天都是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
采访刘江或北京市血液中心的其他负责人了解一下北京的血荒情况
第三站:南京55S’(20S’+35S’)
街头采血车 随机调查
(新闻原稿:南京一名负责街头采血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双休日每天献血的人约150人,工作日每天约100人。而往年的10月,双休日每天接近300人,工作日每天150多人。相比较而言,今年的献血者少了一半。)
采访街头采血负责人的献血数据情况;随机在街头流动采血车边采访不同的人对自己是否愿意献血的看法
插片花5S’
专家采访,“血荒”原因分析60S’
1-2位专家,中间配空镜头
(新闻原稿:在北京,九成采血量来自街头流动采血。北京市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连日低温导致采血点周围流动人员大幅减少,影响了街头采血量。武汉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6.65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其中50%以上是武汉高校学生,献血量达到20.8吨。到了寒暑假,大学生放假返乡,就明显出现“血荒”。专家认为,国家公务员、医务人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例过低,农民工和大学生一直是献血队伍的主力军,采血渠道过于单一是血荒爆发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暴露出我国义务献血方面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献血队伍结构简单,义务献血的群体太过单一,缺乏稳定性。如果献血人群的主体转变成“本地人”,献血人群的稳定性就能得到保证。)
大学生热情70S’
运用已拍资料:学校红十字协会,定期组织献血活动,还有我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刘洋同学的专访资料
第四站:天津70S’
记者亲身体验献血,提前预约天津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中间可采访一同捐献的人、陪护的护士等
插片花5S’
演播室 健康知识大讲堂 普及无偿献血常识90S’:
找一个人体血液的科研人员讲解,后期配图片结合讲解
无偿献血好处多:
使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能降低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血栓、脑溢血)
及高血压的发生,又能减少癌症发病率。
无偿献血者平均寿命高于未献血者。
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配偶将会获得免费用血。本人三
年内享受献血量三倍、三年后享受等量用血,超过800亳升将无限量用血,直系亲属、配偶将享受等量用血。
无偿献血者获得一次免费体检。
片尾60S’
片中采访的每一个人都说一两句表达自己的希望后期剪辑在一块,形成排比的强大的感召力
感人的献血场面的图片+聚光灯下的诗歌朗诵:
男:血是生命重回人群的力量和源泉
我一次次站在无偿献血者的行列里
女:当鲜红健康的血液缓缓淌进需要者的躯体
当生命的希望又重新燃起
男:我欣慰
无偿献血的行列里需要更多的人站起
合:你们都有一个自豪的名字(开始出职员表)
女:无偿献血者
合:你们都有一个无私的愿望
女:挽救生命救死扶伤
男:你们都用自己的血液
浇灌了绚丽的博爱之花
女:你们都以挚诚的心
构筑起捍卫生命的长城
第二篇:大连华视映像广告公司:浅谈汇报片的创作
大连华视映像广告公司:浅谈汇报片的创作
近两年来,随着广告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宣传体裁——汇报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继纪录片、专题片后的又一新秀。
大连华视映像广告公司,为大型企业和公司拍摄制作电视广告片、企业宣传片、城市形象宣传片、三维动画片、公司形象广告片,以专业水准为广大企业打造一流品牌形象。高档创意策划,整合企业运作理念、行业优势、品牌形象,打造企业高端品牌形象,概念化宣传企业总体形象。
公司多次与政企单位合作拍摄汇报片,在有限的十几分钟内,做到把过去的辉煌、现今的努力、未来的展望阐述的详尽得当,加之拍摄技术的专业、包装制作的精良,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根据公司多年积累制作拍摄汇报片的经验,让我们浅谈一下关于汇报片的创作吧!
过去,上级领导到下级检查工作,通常都是由下级领导手拿预先准备好的汇报稿,一字一句念给领导听,听起来枯燥无味、令人厌倦。而视听兼具的汇报片既形象、直观,又鲜明活泼,使汇报工作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汇报片,是同纪录片、专题片相近又有区别的一种新的电视宣传体裁。内容上,纪录片是社会生活“客观”的“再现”,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专题片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汇报片在记录社会生活、展现生活上和电视纪录片相同或者相近,有所不同的是汇报片叙述的事件更加真实。
结构上,纪录片,一般是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向结构”;专题片,一般是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汇报片在结构形态上既和电视纪录片相同,又和电视专题片相近。
选材上,汇报片一般选取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重大事件,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而纪录片、专题片的选材除了事件,还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纪录片、专题片的受众是社会群体,而汇报片的受众则是少部分人的“个体”。
综上所述,汇报片是以电视片的形式,对某一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进行专门的、深入详尽的工作汇报,它的生命就是真实性。
汇报片利用影像、声音、动画等资讯,显著提高书面报告的说服力度,将有力展示工作的辛劳与成绩!
第三篇:创作格式
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创作总结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创作总结题目
毕业作业及总结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总结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总结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作业及总结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电影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作业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毕业作业的各类文本,允许毕业作业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毕业作业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毕业作业。
(保密的毕业作业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毕业作业内容
本部分详细说明毕业作业的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
创作总结正文:
1、创作总结要求结合毕业作业写作,不能脱离毕业作业内容;
2、创作总结写法比较灵活,没有一定之规,但切忌不能写成流水帐;
3、建议创作总结的正文或正文段落选择以下两种逻辑方法写作:一是演绎法,即先有一个普遍的理论前提,然后结合毕业作业详细论述如何实践这个理论,通过实践是否对理论有所补充。二是归纳法,即通过毕业作业的多个类似的实践环节,归纳出某个创作环节的一般规律。
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第四篇:创作年表
冰心
(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关注“爱”的哲学。
1919年,发表《两个家庭》崭露头角
1919~1920年,进入文坛,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陆续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最早加入该会的少数女会员之一。1921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标志着冰心对社会种种问题“爱的哲学。” 1922年发表《烦闷》
1922年《晨报副镌》间续刊登冰心的小诗《春水》 1923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繁星》
1924年发表《悟》。《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部曲”
1931年,发表《分》,之后陆续发表《六一姊》、《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等。
1943年发表《关于女人》,是冰心抗战时期在重庆《星期评论》上以“男士”笔名发表的重要作品。1999年2月28日,作家冰心逝世。创作变化: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1931年发表的《分》,划出了冰心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爱的哲学”与早已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有爱有憎代替了“万全之爱。”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开始学习写作。1924年底,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集《龙朱》
1933年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
10月,在其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发“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原载于《国闻周报》第十一卷 1935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八骏图》 1938年,创作长篇小说《长河》 1940年,发表短篇小说《绅士的太太》 1945年,发表长篇小说《长河》
1988年5月10日,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创作变化: 进入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越写越少,而针对现实问题和较抽象的哲学问题的文章大量增加。由表达对理想人性赞美的湘西主题小说转向关注现实,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慨,由返朴归真,充满温暖抒情浪漫气息的柔和之笔转向面对现实,蕴藉愤慨富于讽刺色彩的批判之笔所代替。
徐志摩
(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抒情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辞藻华美,风格明丽。1916年,赴津、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选课听讲。1922年,回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1925年,发表诗集《志摩的诗》
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发表《翡冷翠的一夜》
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徐志摩与闻一多负责编辑,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出版《猛虎集》,同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32年,出版《云游集》
创作变化: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她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凡尘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张爱玲
(1920~1995)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故事以人、以人性的探索为中心,呈现出现代小说的特征,同时,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描写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都市特征。
1943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创刊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当即引起海上文坛的关注。
1943年9月——10月,《倾城之恋》收入《传奇》 11月——12月,《金锁记》收入《传奇》 1944年5月——7月,《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入《传奇》 1944年8月,出版小说集《传奇》 同年12月,出版散文集《流言》 1956年,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1968年,《半生缘》现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1975年,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79年,《色戒》收入《惘然记》 1995年9月,逝与洛杉矶,享年七十四岁
创作变化:
张爱玲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创作风格,追求中国古典小说那种“平淡而自然”的审美境界。但后期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注重在小说中表现“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白描手法的完美运用、松散的叙事结构,这些新的转变和尝试极富意义,形成了张爱玲后期创作中的突破,但却往往为学界所忽视。
张恨水:
(1895~1967)原名张心远,原籍安徽潜山,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了大量社会言情小说。
1927年2月——1932年5月,《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连载,曾被誉为“民国《红楼梦》” 1930年3月——11月,《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富于社会批判的色彩,在艺术上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1939年12月——1941年4月,《八十一梦》在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连载,以犀利的锋芒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作者以梦的形式,来建构小说。
1945年,创作小说《虎贲万岁》该书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
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1949年初发表他的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写作生涯回忆》。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
创作变化:
1954年,大病初愈,重操旧业,自动选择写作的内容与方式:故事新编这种写作,简单说,就是从“祖国优秀民间传说”中撷取素材,结合时代精神,将其敷陈得较为可观,来满足初级文化程度读者的需求。它是改编,脱离了原创性写作范畴。还有一个变化:解放后张恨水的写作,传播范围主要被放置到中国本土以外;其中,肩负面向海外华人宣传之责的中国新闻社,似乎与张恨水形成了固定合作关系。1957年,张恨水回到了原创性写作,写出了《记者外传》,由上海《新闻日报》连载。20年代、30年代,他担心自己落伍于时代,不断企图超越自己。40年代,他已不再把文学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与新文学作家一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钱钟书:
(190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1935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获B.Litt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1937年,出版《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5年,出版《猫》
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1948年6月,上海开明书店印行诗学著作《谈艺录》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8年,出版学术著作《宋诗选注》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旧文四篇》;中华书局出版《管锥集》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七缀集》 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槐聚诗存》
创作变化:
钱钟书属于讽刺小说家,但是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察了人生的虚无、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很高,他的两部学生著作《谈艺录》(1948)《管锥篇》,显示了他渊博学识。有人说,钱钟书是现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不仅对精通古典学术,而且对欧洲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非常精通,甚至令西方学者相形见绌。所以,现在有“钱学” 的说法。他的学识,对他的小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学者型作家并不少见,但是,惟独钱钟书把学者的知识熔铸在小说中。他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与小说叙述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贴切。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舒婷:
(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舒婷诗歌的核心思想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 1992年,出版《始祖鸟》 1994年,出版《舒婷的诗》
创作变化:
舒婷前后期诗歌风格变化明显,题材上,理想、信念大题材转向生活化;语言、语体结构上,日常生活取代了古典诗词味,单一抒情转向日常语调的述说;意象上,由传统、密集型转向杂多疏散,社会性意象突出。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出版小说集《邂逅集》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80年,发表《受戒》
1987年,出版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岁寒三友》、《徙》等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创作变化:
汪曾棋的作品内容平实,文笔淡雅,寓哲理于自然,寓凄婉于幽默.于宁静淡泊、雅洁闲适而又不无奇崛的艺术风格中不断地超越和创新,给人以常读常新之感.而尤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见长,语言简约、生动、传神.意味、情韵均在字里行间溢出,无法转换,难以明言.本文就其散淡典雅、含蓄蕴籍的语言加以阐释和评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第五篇:小品创作
大拇指与食指
甲:(唱)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看过来,我这里讲得很精彩。
乙:(唱)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明白.甲: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胞们!各位女同胞们,男同胞们,女不女男不男的同胞们—— 乙:你就不用介绍自己了。
甲:人人都有一双手,人人都有手指头。
乙:废话,谁没有手指头。
甲:指头有长有短,有大有小。
乙:没错,这是睁眼说实话。
甲:可是我越看越喜欢它(竖大拇指),越恨它(竖食指)。
乙:五指一握才成拳,怎么能说爱哪个恨哪个呢?
甲:唉,你是不知道,在我家“大拇指”是我爸,“食指”是我妈。
乙:怎么越说我越不明白了?
甲:举例说吧,有一天,我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真高兴!
乙:是该高兴。
甲:我一蹦一跳地回到家,高兴地喊了声“妈!”。
乙:那你妈肯定也很高兴。
甲:可谁知,话音刚落,“食指”就来了。
乙:怎么?你家还有客人?
甲:(伸食指)“食指”是我妈。“你怎么搞的,衣服脏成这样,又跑哪儿撒野去了?要知道学习不刻苦,不如卖红薯。”
乙:唉,你妈可真厉害。
甲:我口渴了刚想拿苹果吃,“食指”又来了。
乙:又怎么了?
甲:(伸食指)“你怎么就知道吃,快点写字,写不完不能吃!”
乙:吃都不让了?太抠门了吧……
甲:我刚坐下写了两个字,就想尿尿。
乙:唉,这尿也不争气。
甲:哎呀,憋不住了!
乙:那就快去吧。
甲:不行啊,“食指”又来了,(伸食指)“你这孩子,真是懒驴上磨屎尿多,快做作业!” 乙:唉!这还真没办法啊。
甲:就这样,“食指”的屡次出现使我做作业都没了精神。
乙:换了谁都不会有精神。
甲:越没精神就越出错,越出错我妈就越批评我。
乙:这叫“恶性循环”。
甲:你说我能不恨它吗?(伸食指)
乙:“食指”在你家也真没趣,那“拇指”呢?
甲:“拇指”就不同了,GOOD!GOOD!GOOD!棒!棒!棒!你真棒!
乙:看!一说就来精神了。
甲:这不,我作业刚做完,老爸就回来了。一推门就这样满脸堆笑,赞赏地说(竖大拇指)
“儿子,你真棒!回家就知道学习。”一句话说得我怪不好意思。
乙:看,一句表扬,就象一缕阳光。
甲:为了回报老爸,我去给老爸拿拖鞋,取报纸,开电视——
乙:看,给点阳光,他就会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坊,给一滴水就泛滥。
甲:结果,老爸又表扬我了(竖大拇指)“我儿子真乖,就是知道体贴人。我说么,我的儿子是最棒的!”我听了,甭提有多高兴了!
乙:瞧他美的!
甲:你说我能不喜欢它吗?(竖大拇指)
乙:是该喜欢,连我都羡慕你家的“大拇指”了。
甲:“大拇指”表示的是赞美,“食指”表示的是批评。
乙:天下哪个孩子不喜欢表扬?
甲:所以,以后我要有了儿子,我就多用这个(竖大拇指)!
乙:唉,那还早着呢。
甲:你说,他们能一样吗?
乙:是不一样,连表情都不一样,“大拇指”是这样的(笑脸),“食指”是这样的(凶相)。可你也比我好多,我每次考完试回到家,80分以下是女子单打,70分以下是男子单打,60分以下是男女混合双打啊!
甲:这怎么说?
乙:80分以下老妈揍我,70分以下老爸揍我,60分以下老爸老妈一起揍我 甲:哎!我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是这个呀!(竖大拇指)
乙:你妈会的,那不她来了!
甲:啊(吓跑)?!
乙:唉,看把他吓的!
(甲回来和乙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