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感言

时间:2019-05-11 23:2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作感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作感言》。

第一篇:创作感言

创作感言

《我要找回自己》这一剧本,是由我组七人合力而成的作品。应属家庭伦理一类的剧本。主要是描述肖轶的感情生活。剧本分成六分,每人各写一段,再由陈旭同学完成整合工作。本人所写的,是该剧的结尾部分。

就我自己的创作感言而说,我是不太赞成这么多人一起来分担这么一个剧本的,原因如下:

一、多个剧作人担当剧本创作的任务,因个人风格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剧本就会不一样,需整合的工作量就很大;

二、每个剧作人所承担的剧本,基本上都没分割成一小段相对独立的故事,剧情的上下连接就会显得很不流畅;

三、各个剧作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因为合写剧本,就会对剧本的创作带来一些问题,如剧本意思上的表达问题,或者说是剧本上的逻辑错误等等;

四、多个剧作人共同完成剧本,在没有一起沟通的前提下,各自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剧作人的创新,由于对剧情的不了解,大家会顾忌,自己写的东西,会和别人的剧本产生矛盾之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剧作人的想象与发挥。

但是,由多个剧作人合力创作,也有他的好处。比如,多个剧作人共写剧本,能合理的分配任务,从而减轻了大家的负担等。但就我个人认为,以我们现在的水品来说,还没有到那种相互配合的很默契的程度,所以,我比较赞同一个人创作出一个剧本。这样,从能够完完全全的展现出自身的特点。

就我描述的故事来说,是在最后的末尾,也就是大结局的部分。肖轶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想起了自己想要挽回的一切,但是在最后,妻子的伤心欲绝,给了肖轶彻彻底底的答案。但是,在我之后看了改过的剧本后,发现,最后的结尾被改动,一下从凄凄惨惨的悲剧性结局,变成了一个比较温馨的开放式结尾,也就是后面说的,肖轶回到了原职,老婆也回到了他的身边。不晓得这样的想法会不会违背了创作人之

一、陈旭同学最初的构想。但,就我个人而言,悲剧性的结尾和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令人温馨的结局,我更倾向于悲剧。固然,最后肖轶与老婆破镜重圆,我们希望看到,但是,也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我们对这一对情侣的想象。也许,画面停留在肖轶的回忆想象中,我们感到的是无限的悔恨与自责,或许还有一些些对他们“覆水可收”的期许;但,当结尾的画面定格在肖轶与林珊重逢那一刻,我们能想的,只有是他们的复合。虽说是开放式的,但是,给观众们的感觉却是一致的统一。另外一点,往往悲剧,对人内心所产生的震撼会更深,更能让人们去思考,喜剧性的结尾,可能反之,会稍稍弱那么一点。所以,综上所述,我还是比较喜欢原来没改之前的结尾方式,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否定现有的结局,试问,有谁会希望天天品评别人尽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呢?

对于《我要找回我自己》这个剧本来说,是个存在很大问题的剧本。因为,我们所有的剧作人都不成熟,基本功都不是很扎实,水品都一般,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严格来说,都是很令人头疼的作品,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就像我们自己一样。创作是个很艰辛的过程,我们现在是刚刚入门而已,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但是,这也是一种历练。不是说,我们稚嫩,就能自暴自弃,更不可吹嘘自大。我们要时时刻刻的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心,不要原地踏步,更不能往后倒退。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剧本创作的大致感触,以后的创作道路还很长,所以,我们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我们的剧本创作之中,争取能写出能令我们自己满意,让老师觉得不错的作品!

学号:20090501206

姓名:蒋国涵

班级:09戏文(2)班

2011/6/16

第二篇:寓言创作大奖赛第七名获奖感言

当我获知自己获得“京华杯”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寓言创作大奖赛第七名时,心中欣喜不已,我真的很感谢评委会的各位老师。特别是推荐点评我的寓言的张鹤鸣、洪善新老师,是老师的指点,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所长进。

这篇寓言写在暑假数学建模集训的时候,那时,我们组有一位同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追逐名利,踏踏实实地每天完成自己制定的数学学习的计划,两年自学了大学本科要求的所有数学课程,并自学相关的数学体系。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踏实与坚毅。学校里许多人都在为了成绩、名利而学习,但是,他依然踏踏实实地专心于基础学科的学习。我很欣赏他能潜心学习数学这门如此基础的学科,却怡然自得。他还跟我们说他有时为数学而烦恼时,就会去钱塘江边散步,宽阔的江面让他能收获一种豁达。于是,我就写了这么一篇寓言,我希望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些自己喜欢的知识,不仅仅是告诉自己,也希望能与君共勉。

这段时间,我也关注过中国寓言网的大众评委投票及点评活动,我留意了一位老师(大概是贺维芳老师吧)给我的点评,认为如果能故事性再强一些就更好了!我觉得这个建议很中肯。的确,寓言是以故事为载体的,而我写的这篇故事性相对较弱,更像是在叙述一件事。虽然,这次比赛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依旧会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间把它们写成小故事,或许,这就是以前老师们常说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最后,我还是要向老师们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肯定与建议,以后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第三篇:创作格式

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创作总结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创作总结题目

毕业作业及总结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总结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总结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作业及总结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电影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作业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毕业作业的各类文本,允许毕业作业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毕业作业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毕业作业。

(保密的毕业作业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毕业作业内容

本部分详细说明毕业作业的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

创作总结正文:

1、创作总结要求结合毕业作业写作,不能脱离毕业作业内容;

2、创作总结写法比较灵活,没有一定之规,但切忌不能写成流水帐;

3、建议创作总结的正文或正文段落选择以下两种逻辑方法写作:一是演绎法,即先有一个普遍的理论前提,然后结合毕业作业详细论述如何实践这个理论,通过实践是否对理论有所补充。二是归纳法,即通过毕业作业的多个类似的实践环节,归纳出某个创作环节的一般规律。

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第四篇:曾小云楹联创作感言(中华国粹网)

曾小云楹联创作感言(中华国粹网)

纷繁花下三千履,寂寞人间五百年

——“天下归德古城商丘”征联特等奖作品创作过程与体会

白云乡黄叶村(曾小云)“商丘南站”。2015年8月下旬,我出差河南一下车站,看到这4个字,原先沮丧的心情立时变得晴朗温暖起来。为什么呢?看看我当时的诗作《坐火车误站》“推敲自得意悠悠,未觉征程已过头。正怪耽诗常走火,下车还好是商丘。”原来,我坐错了车,只好在商丘出站。

直到现在,我也没去弄清坐错车的原因。但我相信应该没错,这是特意安排,我的目的地正是商丘。其时,我刚完成“天下归德,古城商丘”征联大赛投稿,满有信心获奖,甚至拿头奖。如今,这个目标圆满实现。

回顾创作过程,不禁涌出诸多感慨,想通过文字记录下创作过程与体会。一来感谢主办方和评委,二来与联友分享交流,三来作个总结和纪念。

一、创作过程

首先谈谈创作过程。需要说明,我列出一二三四仅仅是方便叙述,实际不可能这样按部就班。

(一)树立信心,确定目标

与其他大部分奖额高、奖项多、能激发我兴趣的联赛一样,此次应征我也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冲击特等奖,正是我刚得知消息时就定下的目标。我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定下宏伟的目标,就会有强大的动力促使你拼命去实现,结果也可能接近目标。正如此次,如果目标是三等奖,那么最终可能获优秀奖;如果目标是特等奖,那么结果可能是一等奖。然而,我凭什么来冲击头奖呢?实力?人脉?运气?我分析了以下5个有利条件:

第一,我到过商丘,游览过商丘古城。2012年我获得商丘清凉寺征联二等奖并出席颁奖活动。商丘古城的一些景点我熟悉,也有体会。特别对壮悔堂、侯方域印象和感受尤为深刻。尽管陆游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并非绝对,但是身临其境应该比凭空想象更有灵感,也更有优势。

第二,此活动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无须担心活动的公平公正,只管认真写。特别是评委老师评联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而这正是自己多年参赛所追求和坚持的。

第三,历史人物和景区对联是我自认还擅长、有激情的类型。我相信能够充分发挥才情。实践中所获奖项也多是此类型。至于春联、企业联等,是我最不擅长的,成绩也乏善可陈。

第四,此次征联改革对我非常有利。征联评奖以作者为单位,决定奖次不再以某一副联作水平,而是以某一作者所有入围联作总体水平。只要我想写,写一百两百副都没有问题。其他人可能不易做到。

第五,我相信自己比绝大部分联友更加认真对待。比如,时间安排,我打算用一个月时间集中重点写商丘;材料搜集,我会充分利用网络搜罗到能够搜罗到的几乎全部材料;联稿修改,我将把每稿打印出来,反复修改直至自己再也找不到需修改之处。

(二)广搜材料,确定重点

无论是否身临其境,搜集与联题相关的材料都是应征对联最基础的环节。此处拈出“联料”一词。联料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涵盖所有关乎联题之材料,狭义者仅指能入联文之语料。所得语料,或为一联之基石,全联以之架构;或为一联之锁钥,全联由之引控;或为一联之联眼,全联为之生色。如何搜集材料?我主要做到以下3个关键词。

第一,多。就是材料尽量搜集繁多,最好齐全。这是基础的基础。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越能够激发创作灵感,越能够抓住联题个性特征。此次我阅读的材料,包括《聆听古城》(10万字,何新年著),《中国对联集成·河南卷》(彭玮主编、李文郑执行副主编),《中国祠庙陵墓楹联精选》(解维汉编选)等,网上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特别是历史人物的资料,以及参观商丘古城时拍的照片。为确定壮悔堂现有悬挂的对联内容,我反复比对图片,并把全部联作抄录下来。一些联友认为材料缺乏难以下笔的联题,比如商丘“八大家”中的刘家、杨家,“七大户”中的柴家、胡家,我也找到相关联料。

第二,原。就是尽量找到有关联题的原文、原诗、原联。一些词语可直接入联。如在全国各地双忠庙对联中,“屏障”“江淮”“孤城”“忠义”是高频词,我不客气“拿来”,写成协忠庙联:“屏障江淮,孤城全仗诸公协;保完忠义,百战终成万古名。”有关帝喾的材料,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明代孙承恩《古像赞二百零五首·其八·帝喾》、三国曹植《帝喾赞》,其中有几句四字句稍作改动即可入联,遂集成帝喾陵联:“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威并施,日月并明。”史载张渭酒后常自叹:“吾马周也,天下方有事,胡不用我?天下且不知文士,况能知我?”遂写成题张渭联:“人前自谓狂生,醉成阮籍;天下不知文士,徒羡马周。”用现成语句不仅显得典重,且更切实,不至流于轻飘、空泛。但要准确理解,甚至深入研究,避免寻章摘句,胡乱拼凑。如题吴伯裔吴伯胤兄弟联:“一门俱挺秀,有博学难兄,善书难弟;异代竞风骚,看竹林二阮,雪苑二吴。”“难兄难弟”一词,在曾国藩等人的联作中屡次出现。此处“拿来”,并非机械套用,而是在深刻理解之后准确运用。难兄难弟,因“难”读音不同而有两义:一指兄弟皆优秀;二指同处困境者。二吴兄弟皆为雪苑成员,艺文皆优秀,符合其第一义;二吴皆死于李自成军破城之时,又符合其第二义。故此处用词准确且意蕴深厚。

第三,特。尤其注意能够体现联题个性、细节特点的词语。同样是有政声廉名的官吏,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写对联就应突出“这一个”和“那一个”。如宋权,我注意到其两个特征:一是继承其族祖父、吏部尚书宋纁为官清廉的家风;二是救助过侯方域。遂写成宋太保文康公宅联:“有祖为官明尚书,清正相传一脉;无公援难侯才子,文章岂得三家。”如高第,为明清两朝山海关总兵,功勋显耀,得顺治帝赐“开国元勋”匾额,解放初犹存高家祠堂。遂写成高家祠堂联:“大将高功,山海关楼悬日月;元勋开国,祠堂门第耀荣恩。”抓住“山海关”特定地名和“开国元勋”匾额文字,且巧嵌“高第”。此联虽未入评委法眼,然敝帚自珍。

搜集好材料之后,就要确定写哪些联题。启事列出了商丘城内和城外的景点,我打算一个也不放过。但是不可能平均用力,须分清主次。重点写自己很有感觉的人物及其纪念景点,有的不仅写一两副,可以写五六副,从不同角度写,用不同风格写,写深写透。比如侯方域与贾开宗,我就分别写了7副和5副,是我所有联作中用力最勤最狠的,也是自认质量最高的。至于县衙、文庙、城隍庙之类,可以用旧作,或稍作修改。最终,我投出106副,其中新作92副,旧作(含新修改者)14副;结果淘汰30副,入选76副。

(三)精心构思,潜心创作

近读刘太品先生《对联的语言与命意》一文,深有同感。刘先生认为:“纯粹的‘意在笔先’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那必须要按部就班的依照‘拟定主题思想→做好谋篇布局→安排上联→对出下联→调整平仄对偶并润色文字’的程序进行创作,但在真实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少数超长联大致是按照这种程序来操作外,一般中短联语的写作并非刻板地分成这么多步骤,而是几个步骤混杂在一起,甚至很难分清命意和语言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确如此。在我的对联创作实践中,构思往往是内容和形式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没有既定步骤,分不清孰先孰后。大致来说,我特别注重以下3个方面:

第一,注入感情。在创作期间,我经常处于激情、亢奋状态,仿佛置身商丘古城,置身明末清初。那些人物和场景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我和他们对月把酒,吟诗作赋;时而欢笑,时而悲泣;一起指点江山,一起傲视王侯。为他们的才情而倾倒,为他们的风雅而感染,为他们的人格而敬仰,为他们的遭遇而慨叹。对侯方域、贾开宗两人,我倾注了尤其深厚的感情。如贾开宗故居联:“骋才惜未尽,太傅三十三,开宗六十六;学剑恨无成,浮云北山北,流水南山南。”在犹豫第一分句用四言还是五言之后,我不顾联友可能对3个分句字数相同(实则句式不同)缺少变化的指摘,狠下“惜”“恨”这两个感情色彩浓郁的词,以深化感情。当写出李香君墓联:“扇面怒桃花,商女亦知恨亡国;陌头新柳色,夫君应悔觅封侯。”我反反复复朗诵吟哦,揣摩体会“怒”“恨”“悔”三字饱含的深厚复杂的感情,眼睛不禁湿润。我想象自己就是侯方域,在李香君墓前不停拍打苍老的脑袋,流下悔恨的泪水。2005年到南京游秦淮河夫子庙,看到媚香楼,竟然没进去。2012年参加商丘颁奖,很希望看看李香君墓,遗憾未能如愿。若还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商丘祭拜千古芳魂,奉上一瓣心香。

第二,稳切联题。重点联题尽量做到移易他处、他人不得。如侯太常执蒲宅联:“至忠事君,至孝事伯;东林树帜,东园树人。”分别引用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至孝,事伯如父”、孔尚任《桃花扇》“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和侯执蒲罢官后在侯府东园“课读诸孙”的记载,凸显其至忠至孝、领袖群伦、教育后人的品质和事迹,不能移易于其他侯氏族人和东林党人。题胡家联:“卓尔出贤才,学承安定,业绍文定;蔚然成望族,根系淮阳,枝繁睢阳。”切合睢阳胡家。壮悔堂联:“桃花扇底歌声杳;翡翠楼中明月悬。”此联悬挂于翡翠楼非常适合,但可能没人想到实为集句。上下联分别出自宋人张炎《珍珠令》、明人区大相《从军行·其三》。

第三,属对工巧。工巧,主要体现在词性(特别是方位、颜色、植物、动物、干支等名词小类,数词)相对,借对、自对等对仗技巧,重言、复辞、引用等修辞手法。如壮悔堂联:“节义话南明,只在梅花数点,桃花一扇;风骚遗后世,还看雪苑诸君,文苑三家。”方位名词、数词相对,当句自对,还有复辞手法。宋尚书庄敏公(宋纁)宅联:“为官三十年,只有清风,携归两袖;迎柩两千里,皆为泪雨,哭到三陵。”“三”“两”数字有规则重复,“清风”“泪雨”借对也很巧。宋荦西陂别墅联:“竹有百千竿,池上钓鱼唐白傅;桃开三两簇,西陂放鸭宋黄州。”“唐白傅”“宋黄州”之对,最为工巧。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联:“气势如潮,军民破竹扫淮海;指挥若定,刘邓投鞭过大江。”“破竹”对“投鞭”既工巧,又形象。

(四)反复修改,注意细节

此次征联原定7月15日截稿。原计划用6月一个月时间重点写,但因写另外一篇文史长文,并处理杂事,到7月才开始动笔。真正集中精力创作的时间是一周。开始写得不很顺利,也不很满意,可能与联题有关。后来写到人物才渐入佳境。临近原截稿时间,我已完成80多副。正当感觉意犹未尽未达预期之际,忽得知延期截稿。经核实,我决定暂缓投稿,继续写,继续改。之后我几乎每天都要认真修改,不时增加新作。仅打印出来的纸质稿就有5稿,小改动无法计算。除写遍启事所列全部景点和人物,还涉及其他内容。写完一个联题,就划上一个勾,当划满全部,我特地拍照以作纪念。具体说来,我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修改:

第一,订正史实。有两联史实明显有误,后来均作订正。这是粗心所致,提醒我必须仔细研读材料,特别要准确掌握基本事实,切忌犯常识性错误。对表述不一致、不明确的材料,须反复核实甄选,采纳自认正确的说法。

第二,贴近联题。为使联作更加切题,补充实事和细节。如叶侍郎廷桂宅联,初稿为:“力保政通,理案堪称霹雳手;不同人合,督军空老赤诚心。”总觉稍嫌空洞,特别是前一分句。后我注意到两个数字:一是两个月清理积案300余起,二是盈余额银6万余两如数上缴。遂修改定稿为:“三百宗积案盈堂,理政允称霹雳手;六万数余银充库,奉公素抱藿葵心。”用数字说话,更凸显个性特征,使之不与其他廉吏能臣混淆。如余尚书珹宅联初稿为:“奉旨巡边诸帅栗;仰天无愧一官归。”初觉空洞浮泛。史载余珹谕二黔酋以天子威德,使之皆受约。复奉特旨巡视九边。九边诸帅皆服栗。甲申之变,余北向稽首,哭而焚之曰:“老臣不忍以空言取名后世,而彰先朝之失策也!”为使余珹事迹更显具象可感,遂改成两分句联:“直谕之威德捕黔酋,掷地有声诸帅栗;不忍以空言名后世,仰天无愧一官归。”“威德”对“空言”、“黔酋”对“后世”、“掷地”对“仰天”,亦更见工巧。

第三,替换词语。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替换成更合适的词语,使之表达更准确、生动、形象,感情更饱满,意蕴更深厚,对仗更工巧。有的词语因此被炼成全联之联眼。如李香君墓联:“扇面怒桃花,商女亦知恨亡国;陌头新柳色,夫君应悔觅封侯。”上联“怒”未定稿曾为“染”“喷”。怒,不仅形象地描绘桃花怒放的情态,更体现出李香君的愤恨之情和节义之心。贾开宗故居联:“仿相如阮籍而为,骋狂雪苑诸君子;怀定远武乡之志,遗恨空文八阵图。”初稿“空文”为“雄文”,改用“空”,更突显其“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愤慨和“有志不获聘”的遗恨。杨家(杨镐)联:“辽海重防,垦荒谷熟百三顷;藩邦再造,报捷稷山第一功。”“谷熟”原为“田亩”,改后不仅对仗更工巧,语意也更丰厚。谷熟,既指粮食丰收,又暗指杨镐家乡谷熟镇(今属商丘市虞城县)。

什么时间投稿为宜?我选择在截稿期前十日。我视此时为安全期,截稿前五日为危险期。对于大活动,我一般不会在危险期投稿。有两个细节需引起重视。一是随时注意动态信息。征联期间,得知主办方邀请刘太品先生作对联讲座,讲稿发表在博客。刘先生结合实例谈商丘古城对联的创作要点,对我启发很大。得知截稿延期,让我更从容写联。若未及时注意信息,可能匆匆投稿,即使后来得知延期还是会增添麻烦。二是尽可能得到主办方收稿反馈。在此次活动之前和之后,我都有过主办方未收到稿件的情况。在经过几次询问确保稳妥之后,我才放心。

二、构思例谈

联作构思如何进行?构思过程什么状态?我曾在《精提联料成佳构——例谈对联创作构思方法》一文有过论述。兹抄录如下:“可入联之语句既得,则以联料为原点,运联想之功夫。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诸子百家,文理百科,大至沧海,小至纤尘,正反类比,远近因果,无所不联,无所不想。陆机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也。一入联想之佳境,则火花四射,势不可挡;灵感骤来,妙不可言。如飞泉泻玉,如白雨跳珠。如顾恺之之啖甘蔗,如孙悟空之吃蟠桃。至一联既成,则吟之咏之,舞之蹈之。或欣然于属对之工巧,或陶然于句式之飞动;或自喜于面目之清新,或辄叹于骨格之劲健;或得意于用典之无痕,或称道于用字之走险。一时放浪形骸,物我两忘,恍惚天下之第一快意者,只在我一人、只在此一联耳。未及投寄,已自鸣得意;比及获中,则益加忘形矣。”马萧萧先生也曾有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第一闪念是很重要的,很可贵的,因为它最鲜明,最生动,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我非常注重灵感这个“第一闪念”。“第一闪念”是最初看得见的火花,它可能最先闪耀在脑海,但肯定不是最先萌发,只是更显亮眼些,更先被捕捉。在地表的和在地底的,耀眼的和暗淡的,远的和近的,火花之间互相激发,互相撩拨,互相点燃,灵感的星星之火渐至燎烧成壮阔的火海。到了这个地步,我浑然不知灵感何时变成“快感”。下面以8副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联的构思,尽量还原灵感的生成过程。

1、沈太保文端公(沈鲤)宅

筑千秋堤堰,苏氏学士,沈氏学士;

尊三代帝师,睢阳文端,寿阳文端。

此联为典型的拉人作衬的人物联写法。沈鲤为三代帝师,拜东阁大学士,修筑过黄河大堤,人称沈堤。我想到与同为大学士的苏轼和同为三代帝师的祁寯藻。极巧的是沈、祁二人皆谥文端,且籍贯重一字。正好让我“炫巧”。虽然此联思想内容说不上深刻精辟,但因运用技巧联常用的复辞等手法,增加了创作难度,达到“陌生化”效果,让人印象深刻。正如拉人作衬的经典作品山西永济关帝庙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能够在难以计数的同题对联中脱颖而出,并非因其思想内容多么深刻,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形式,具体而言即对仗工巧。

2、壮悔堂一

节义受香君而感,故尔远阮大铖,亲史可法;

诗文为学士所崇,比之唐李太白,宋苏东坡。

此联通过点出与侯方域相关的人物,赞扬侯的道德文章,避免了单调,丰富了内涵。最初注意到以下材料:有人告发侯方域图谋不轨,河南巡抚吴景道欲治罪之。宋权对吴说:“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今之方域亦昔之李苏也。”乃使侯免害。遂将宋、李、侯写入下联。后想到李香君劝侯远离阮大铖及侯投奔史可法的史实,又得上联。此处直呼“阮大铖”“史可法”其名,而未如下联一样敬称字号,是便于读者明白所指。

3、壮悔堂二

雪苑溯曾经,纷繁花下三千履;

风流寻不见,寂寞人间五百年。

此联写壮悔堂中的雪苑社。由明之雪苑之热闹想到今之雪苑之湮没;由侯方域,想到与其齐名的王士祯《高邮雨泊》“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中的秦观。两相对比,感慨至深。五百年,此为夸张说法,原作“四百年”,编入联集时改。典出《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当时未想到此典,只是据侯所处时代距今约四百年而改,应不算大谬,但“五百年”意蕴更深。虽无涉具体事件,时间感和空间感却极强,且运用对比手法,增加了情感浓度,颇具感染力。

4、贾开宗故居一

骋才惜未尽,太傅三十三,开宗六十六;

学剑恨无成,浮云北山北,流水南山南。

此联为我最满意者。最先由贾开宗想到其先祖、西汉梁王太傅、梁园常客贾谊,意外发现两人享年非常巧合,前者33,后者66。遂以此做文章,得上联后两分句。但要对上出句,诚非易事。忽想到孔尚任《桃花扇》记述侯方域、李香君两人入归道山,侯往“南山之南”,李往“北山之北”,不禁欣喜若狂,何不用“北山北南山南”相对?此典源于《后汉书》。扶风太守请法真做官,法真婉拒说:“若欲吏之,(法)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后以“北山北南山南”一典指隐居不仕。侯方域《与方以智书》亦用此典。正好与贾开宗辞军隐居切合。“浮云”“流水”引自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用以烘托归隐环境,亦寄寓作者和贾开宗恨功名无成、叹岁月无情之感慨,视富贵如浮云、看名利如流水之态度,有含蓄蕴藉之妙。

5、贾开宗故居二

空赚白头,昭谏七十七,开宗六十六;

曾经沧海,人情水是水,世事山是山。

在查找可类比贾开宗的文人之时,我注意到罗隐。罗隐至少10次不第,贾开宗7次不第。当然,更让我惊喜的依然是享年,前者77,后者66。在完成上一联之后,我想再作挑战,看能否再用其他来对。很快想到又一与山水有关的典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由山水又想到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人情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遂“故伎重施”对出下联。第一分句也是引自古诗名句。完成两副高难度联作后,我感觉不是在写联,而是在探险登峰。

6、题徐作肃

啸傲竹林,嵇中散不堪者七,不可者二;

咏觞菊圃,陶渊明有柳唯五,有径唯三。

此联亦是拉人作衬手法。类比最忌牵强,此联却比之有据。《徐恭士先生传》载,徐作肃终生隐居不仕,有劝其出仕者,则曰“吾负嗣宗(指阮籍,此误,应是嵇康)七不堪,仆仆焉何为”。《徐恭士墓志铭》载,徐作肃“每当春时,辄往旧所谓城南之野莳花种树,灌畦刈蔬以自娱”。遂想到同样拒绝做官的嵇康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即以“七不堪、二不可”“五柳”“三径”之典作为联料,完成全联。

7、宋荦西陂别墅

竹有百千竿,池上钓鱼唐白傅;

桃开三两簇,西陂放鸭宋黄州。

此联由“宋黄州”3字得到灵感,发散开来,足成全联。宋荦初任黄州通判,自认与苏轼“契合”,后人遂将宋比苏。如王士祯《寄荦诗》:“谁识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王鹏运《木兰花慢·归德访西陂故址》:“悠悠。往事问沙鸥。文采宋黄州。”洪亮吉《北江诗话》评宋荦诗云:“毕竟后来才士少,诗名数到宋黄州。”其晚年号西陂放鸭翁亦效仿东坡。由西陂放鸭翁想到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由宋荦宋黄州想到唐代太子少傅白居易。由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想到白居易《池上篇》:“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由放鸭想到宋荦幼时在西陂钓鱼。翠竹与潜水之鱼,红桃与知春之鸭,构成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图画。

8、李香君墓

扇面怒桃花,商女亦知恨亡国;

陌头新柳色,夫君应悔觅封侯。

此联本拟题壮悔堂,后觉得更适于题李姬园村李香君墓。灵感源于“壮悔堂”名称和相传侯方域题李香君墓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由堂名和墓联想到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遂化用其诗意,初得下联。由侯的悔恨想到李的节义,进而想到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遂反其意而用之,复得上联后分句。由陌头柳色又想到扇底桃花,遂补上上联前分句,完结全联。“恨亡国”本应为平仄仄,因是半集句,故可从宽,亦可以拗救视之。王诗中之翠楼,亦让人想到李香君的卧室翡翠楼。“怒”字前文已具陈其妙,“新”字亦寄意遥深。旧人,新人。旧朝,新朝。人面已去,柳色常新。写完此联后读到陈于之《题桃花扇》“玉树歌残声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更觉“新”字之妙,不输“怒”字。

三、创作体会

我2005年起参加网络征集活动,开始主要写广告语,2006年初参加征联,渐至如今基本不写广告语,重点写对联、诗词和辞赋。和其他不少联友一样,我最初获奖联也带有广告味。这引起我的警醒和反思。一段时期,我为自己进步缓慢而苦恼,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写对联的材料,打算专事更为擅长的诗词。后来关注论坛联友特别是重庆联家文伟的联作,追溯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奉清代对联为圭臬,视吴恭亨《对联话》为宝典,我忽然找到对联创作的正确方向。于是,我遥拜我曾氏先祖曾文正公为宗师,立志以弘扬对联文化祖业为己任。在联坛获奖联广告味越来越浓、套路越来越滥的趋势下,在研读清联原著和今人论述的同时,我努力摒弃“应征体”联和“老干体”联常有的俗套化、口号化的弊病,并尽量避免“高仿体”联可能的浮华、陈腐气息,从而走上一条去广告化、重个性化的征联创作新路,初步形成独特风格。我感觉近两年对联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并自认对联水平超过诗词。

下面,针对此次征联,结合实践和思考,谈谈几点征联创作体会,重点讲3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对联创作和诗词、辞赋等传统文体乃至地方戏等其他文艺样式一样,当前要务不是着力在创新,而是在打好基础,做好传承。清联应该是对联仅有的一个高峰。但传承清联,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我们做得都还很不够。我认为,清联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联的文学属性、文体特性和文体优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独抒性情,二是文辞典雅,三是对仗工巧,四是句式灵动。如果抛弃这些特点和优势,妄图“另砌炉灶”“独辟蹊径”,那将把对联引向死胡同,对联的独特魅力将丧失,对联的独门绝技将失传,所谓创新也就成空话。此处重点谈对仗工巧。为什么大多数应征联千篇一律呢?首先,在思想主题上。比如某个先贤人物,绝大多数人歌颂其精神,不可能故意翻案贬低他。故思想内容创新空间极其狭窄。在对联史上类似赵藩武侯祠联发表独特见解并不多也可作证。其次,句式安排上。对联一般形制短小,大部分征联出于实用悬挂需要要求中短联,这样句式方面的腾挪空间亦不大。故十五言大部分是四四七的安排。主题雷同,句式雷同,再看对仗。如果对仗也四平八稳,那对联也就千联一面、毫无亮点了。当今的很多获奖联正是如此。反观清代联家,无一不精于对仗,有的对仗工巧几至变态地步。实践证明,也只有对仗才更有驰骋空间,更能显示作者才情。以祝寿联为例。祝寿联内容上不可能做到多么高深、独特,大抵就是说好话,文字上也不可能脱离那么几个常用陈语,剩下的只能在对仗上逞才炫巧。我坚持认为,对仗工巧,是对联之所以成为对联的最重要的本质属性,没有之一。借用西方文论,对仗工巧即“有意味的形式”。对联让我酷爱甚至着魔,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工巧。我前文曾用“快感”一词形容我沉湎于对联创作、自得于对仗精工的状态。这也是我此次写100多副联而不觉厌倦且越写越有劲的原因。综观入选联作,可看出大多具有清联风味,其显著特点之一即对仗精工。但很遗憾,我们看到的各类征联获奖作品,很多是“锦绣”对“辉煌”、“四海”对“千秋”此类死对,很少有清联常见的丰富多变的对仗手法。如果完全抛弃对仗工巧来写对联,那无异于让关公扔掉大刀改耍双截棍,让屠呦呦丢弃青蒿素转而鼓捣哥德巴赫猜想。

(二)内容和形式的问题。《红楼梦》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谈作诗时云:“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是说当内容和形式发生难以兼容的冲突,形式必须迁就内容。作诗如此,作联亦应如此。然而对于这一问题,联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求稳妥,很多评委宁愿选出格律无问题却堆砌口号、手法雷同的作品,也不给立意较好、有个性亮点却在格律上略有“微瑕”的作品留一席之地。在格律至上论者看来,我此次商丘获奖联作有几副格律是有问题的。如侯太常执蒲宅联:“至忠事君,至孝事伯;东林树帜,东园树人。”二四字平仄失替。宋太保文康公(宋权)宅联:“并范文程为大明之骨、大清之肉;称侯方域即在唐一李、在宋一苏。”“明”“清”“ 骨”“肉”“唐” “宋”“李”“苏”平仄失替又失粘。题徐作肃联:“啸傲竹林,嵇中散不堪者七,不可者二;咏觞菊圃,陶渊明有柳唯五,有径唯三。”“堪”“可”“柳”“径”亦平仄失替又失粘。宋荦西陂别墅联:“声留鄂鲁赣苏,心迹鉴沧浪,天下清廉推第一;才擅诗文书画,眼光识璧玉,国初精粹集为三。”“识璧玉”三仄尾。水莲台联:“百战功成鸟兔狗,千秋谊重竹松梅。”“鸟兔狗”亦三仄尾。但我认为都不是问题。有联友说幸好碰上宽容的评委,否则很可能被埋没。无论是否获奖,我都不会改变有意突破格律的尝试。如近期联作,题刘大绅联:“遗爱在齐鲁,论赈民忤吏,理庵如清风,寄庵如霖雨;播声遍洱滇,视传道著文,介庵为后继,升庵为先型。”题纪晓岚联:“遥相呼异代文宗,宋文忠一肚皮不合时宜,清文达满烟袋尽装学问;各自占翰林春色,解春雨嘉绩著永乐大典,纪春帆高名垂四库全书。”两联均未获奖,评委或以为前者不规则重字,后者二三分句平仄失替、失粘非常严重。2016年春联:“奋将金棒,扫清八十一重雾;化作花针,绣出五十六幅春。”或许因重字而落选。对此,我不以为意,依然故我。其实,以上所谓违律之处是作者权衡利弊、综合考虑而造成的。有的是不能以诗律来苛求的合格作品,有的是不得不为的权宜之计,有的是有意而为的特色亮点。

(三)有我和无我的问题。刘太品先生认为,实用性对联有“有我之境”者在格调上优于“无我之境”者,但当代征联活动有主办方特定的主旨和初衷,限制了张扬独特个性的“有我之作”获奖。我认为,所谓“有我”,不仅表现为熔铸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为体现创作的风格个性。刘先生同时指出,“有很多参赛者不甘于这种‘无我之作’的写作,努力从语言和立意上渗透进自我的意识和印记,但这种努力在当代征联活动中通常是不成功的。”作为不甘于写“无我之作”的参赛者之一,除了极少数特定题材之外,我力求在联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风格个性。从效果来看,有大获成功的,如此次商丘征联。有不成功的,如上文提到的题刘大绅、纪晓岚联,均未获奖。还有不怎么成功的,如五里桥联:“此桥由黄县尉同赵太守诸公造就,问过雁留声,何处存朱子新祠,郑藩旧邸;今我自水心亭到海潮庵一路行来,寻飞鸿照影,当时有桃花羞面,柳叶低眉。”相思洲联:“洲曰相思,是雎鸠关关蒹葭苍苍所在,恰好吟风咏月;景称最美,当流水悠悠斜晖脉脉之时,正宜摘翠烹鲜。”均仅获优秀奖。同样,无论是否征联,无论是否获奖,我都将视创作“有我之作”为自觉追求,以臻于更加成熟的风格个性。

“雪苑溯曾经,纷繁花下三千履;风流寻不见,寂寞人间五百年。”明末清初的那场风花雪月和家国悲欢,早已烟消云散,却依然让我们感念怀想,让我们慨叹唏嘘。幸好还留下遗迹,幸好还留有文字,幸好还有这些对联。感谢侯方域和他的伙伴们,感谢商丘古城,感谢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给我一次对话先贤、升华心灵的机会。这次征联活动将留给我美好而难忘的记忆,永不磨灭,一如商丘城头的那轮明月,一如雪苑社中的那些诗酒,一如翡翠楼边的那枝桃花……

第五篇:创作年表

冰心

(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关注“爱”的哲学。

1919年,发表《两个家庭》崭露头角

1919~1920年,进入文坛,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陆续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最早加入该会的少数女会员之一。1921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标志着冰心对社会种种问题“爱的哲学。” 1922年发表《烦闷》

1922年《晨报副镌》间续刊登冰心的小诗《春水》 1923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繁星》

1924年发表《悟》。《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部曲”

1931年,发表《分》,之后陆续发表《六一姊》、《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等。

1943年发表《关于女人》,是冰心抗战时期在重庆《星期评论》上以“男士”笔名发表的重要作品。1999年2月28日,作家冰心逝世。创作变化: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1931年发表的《分》,划出了冰心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爱的哲学”与早已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有爱有憎代替了“万全之爱。”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开始学习写作。1924年底,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集《龙朱》

1933年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

10月,在其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发“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原载于《国闻周报》第十一卷 1935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八骏图》 1938年,创作长篇小说《长河》 1940年,发表短篇小说《绅士的太太》 1945年,发表长篇小说《长河》

1988年5月10日,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创作变化: 进入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越写越少,而针对现实问题和较抽象的哲学问题的文章大量增加。由表达对理想人性赞美的湘西主题小说转向关注现实,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慨,由返朴归真,充满温暖抒情浪漫气息的柔和之笔转向面对现实,蕴藉愤慨富于讽刺色彩的批判之笔所代替。

徐志摩

(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抒情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辞藻华美,风格明丽。1916年,赴津、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选课听讲。1922年,回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1925年,发表诗集《志摩的诗》

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发表《翡冷翠的一夜》

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徐志摩与闻一多负责编辑,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出版《猛虎集》,同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32年,出版《云游集》

创作变化: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她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凡尘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张爱玲

(1920~1995)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故事以人、以人性的探索为中心,呈现出现代小说的特征,同时,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描写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都市特征。

1943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创刊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当即引起海上文坛的关注。

1943年9月——10月,《倾城之恋》收入《传奇》 11月——12月,《金锁记》收入《传奇》 1944年5月——7月,《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入《传奇》 1944年8月,出版小说集《传奇》 同年12月,出版散文集《流言》 1956年,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1968年,《半生缘》现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1975年,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79年,《色戒》收入《惘然记》 1995年9月,逝与洛杉矶,享年七十四岁

创作变化:

张爱玲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创作风格,追求中国古典小说那种“平淡而自然”的审美境界。但后期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注重在小说中表现“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白描手法的完美运用、松散的叙事结构,这些新的转变和尝试极富意义,形成了张爱玲后期创作中的突破,但却往往为学界所忽视。

张恨水:

(1895~1967)原名张心远,原籍安徽潜山,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了大量社会言情小说。

1927年2月——1932年5月,《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连载,曾被誉为“民国《红楼梦》” 1930年3月——11月,《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富于社会批判的色彩,在艺术上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1939年12月——1941年4月,《八十一梦》在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连载,以犀利的锋芒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作者以梦的形式,来建构小说。

1945年,创作小说《虎贲万岁》该书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

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1949年初发表他的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写作生涯回忆》。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

创作变化:

1954年,大病初愈,重操旧业,自动选择写作的内容与方式:故事新编这种写作,简单说,就是从“祖国优秀民间传说”中撷取素材,结合时代精神,将其敷陈得较为可观,来满足初级文化程度读者的需求。它是改编,脱离了原创性写作范畴。还有一个变化:解放后张恨水的写作,传播范围主要被放置到中国本土以外;其中,肩负面向海外华人宣传之责的中国新闻社,似乎与张恨水形成了固定合作关系。1957年,张恨水回到了原创性写作,写出了《记者外传》,由上海《新闻日报》连载。20年代、30年代,他担心自己落伍于时代,不断企图超越自己。40年代,他已不再把文学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与新文学作家一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钱钟书:

(190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1935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获B.Litt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1937年,出版《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5年,出版《猫》

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1948年6月,上海开明书店印行诗学著作《谈艺录》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8年,出版学术著作《宋诗选注》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旧文四篇》;中华书局出版《管锥集》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七缀集》 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槐聚诗存》

创作变化:

钱钟书属于讽刺小说家,但是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察了人生的虚无、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很高,他的两部学生著作《谈艺录》(1948)《管锥篇》,显示了他渊博学识。有人说,钱钟书是现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不仅对精通古典学术,而且对欧洲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非常精通,甚至令西方学者相形见绌。所以,现在有“钱学” 的说法。他的学识,对他的小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学者型作家并不少见,但是,惟独钱钟书把学者的知识熔铸在小说中。他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与小说叙述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贴切。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舒婷:

(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舒婷诗歌的核心思想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 1992年,出版《始祖鸟》 1994年,出版《舒婷的诗》

创作变化:

舒婷前后期诗歌风格变化明显,题材上,理想、信念大题材转向生活化;语言、语体结构上,日常生活取代了古典诗词味,单一抒情转向日常语调的述说;意象上,由传统、密集型转向杂多疏散,社会性意象突出。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出版小说集《邂逅集》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80年,发表《受戒》

1987年,出版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岁寒三友》、《徙》等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创作变化:

汪曾棋的作品内容平实,文笔淡雅,寓哲理于自然,寓凄婉于幽默.于宁静淡泊、雅洁闲适而又不无奇崛的艺术风格中不断地超越和创新,给人以常读常新之感.而尤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见长,语言简约、生动、传神.意味、情韵均在字里行间溢出,无法转换,难以明言.本文就其散淡典雅、含蓄蕴籍的语言加以阐释和评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下载创作感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作感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品创作

    大拇指与食指甲:(唱)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看过来,我这里讲得很精彩。乙:(唱)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明白.甲: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胞们!各位女同胞们,男同胞们,女不女男不男的同胞......

    藏头诗创作范文大全

    最近经常有网友为自己寻求姓名藏头诗,在下也乘兴帮忙写了不少用网友姓名嵌字藏头的短诗和对联。但很多网友并不了解藏头诗联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主要是这方面并没有比较详......

    专题片创作

    专题片创作课个人创作阐述08编导班08523193袁红专)2010年11月2日1 ( 片名:血色绽放创作来源:腾讯新闻——全国多地血库告急;“血荒”创作价值:本片属于偏宣传性质的公益专题片,时效......

    童谣创作

    学具歌 铅笔盒 肚量大 学习用具排一起 学知识 学文化 铅笔钢笔作用大 小橡皮 真细心 知错能改不骄傲 长格尺 超精确 厘米分米不容差 春天,你真美。 春天,你真美。 你让冰河融......

    关于硬笔书法创作

    辅导三关于硬笔书法创作处在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会用到硬笔这一交际工具,硬笔以其实用方便而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从而形成了自己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硬笔书法是在这样的基......

    个人创作(范文模版)

    学习县领导在庆祝教师节会议上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大侯村小学董云飞 通过学习县委书记李志刚、县长王芃在教师节上的讲话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所担负的深重责任,在以......

    创作背景

    《校园的早晨》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的作品。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风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声手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创作阐述

    一、作品简介我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名称是《一旅芳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的提升,而生活压力却不断的增加。现在,很多人在满足自身的物质追求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