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题答案综合3
论述题(15分,600字以上)
一.通过本次培训中《认识班组长》、《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等课程的学习,①试剖析你自身从事班组管理工作的需求、动机、行为和目标。②试结合本企业的情况,谈谈你所在企业是如何组织员工培训的。
答:①.本人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班组进行技术工作,在师傅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认真学习,扎实工作,逐步掌握了本行业的基本技术技能,从一名普通班员慢慢成长为了一名班组长。成为一名班组长以后,我在更加勤奋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技能,不断学习管理和人际技能的基础知识,勇于开拓,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对新技术新工艺加以应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我现在不仅能够完全胜任本岗位的各项工作,还能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解决一些新的工作难题,从一名普通学员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岗位技术能手。我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承担更大的责任来回报社会,来回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作为一名班组长,我的目标是:
带领本班组成员,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不断开拓,集合班组成员的力量,从而多、快、好、省、安全地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为企业创收争效益、为职工发展谋利益。
②.作为水电施工企业单位,我们主要长期在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施工作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如下的一些培训工作:
1、每年年初和年中都与公司的技术职能培训中心联系,由技术职能培训中心安排专门的老师到工作现场进行一周以上的安全、技术、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集中培训,并进行书面考试。
2、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派人员到相关的技能培训中心或设备生产厂家进行学习培训。
3、每年由公司的技术职能培训中心组织,对各专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相对应的技能鉴定。
4、由项目部根据工作实际,安排资深班组长随时随地在工作现场结合实践工作对班员和新进的学员进行安全,技术技能培训。
5、岗位练兵,公司工会每年会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统一对公司的各专业技术工种进行技术技能大比武。
二.权变管理的理论认为,高明的管理者应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变换自己的领导方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时机地适应外界的变化。管理模式主要受领导者的水平、被领导者的素质、工作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制约。通过《认识班组长》、《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等课程的学习,①请结合工作实际,依次谈谈各要素和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②试讨论权变管理方法在班组管理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答:①、影响领导的三种因素:被领导者素质、领导者素质、工作环境。A、被领导者素质就要指被领导者素质的成熟度即:技能、心理、态度。团队成员的技能高低有别;心理状态不一,受文化素质、年龄等影响;受工作环境即企业文化状度、工作作风等影响。这要求领导根据相应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
B、领导者素质:主要是指领导者的知识、人格、性格、能力。C、工作环境:主要指企业文化、工作作风。领导与被领导主要根据成熟度来确定双方关系:
上级比下级成熟度高的很多:命令方式;上级比下级成熟度高略高:说服方式;上级与下级成熟度相当:参与;上级比下级成熟度低:授权。
根据工作环境综合利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在社会多元化、人员多元化的现实环境中要能充分利用柔性管理,就是一种权变管理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的从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出发,统一进行管理;小处即从个性的人性、心理、行为及群体的直接性、感染性、混沌性着手,分类进行管理。
②、权变管理方法在班组管理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A、根据“二八”原则,20%的优秀员工作80%的工作。主要需将这20%的员工思想工作做好。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工作完成。这些人要充分授权才可以调动积极性。
B、根据“脸谱”原理,20%优秀员工,60%一般员工,20%落后员工。这要求我们工作中抓好两头,但最难抓的后20%,往往现实中的60%是看这20%的行为在工作,这迫使班组管理不得不面对这难啃的20%人,这需求极高的管理艺术。C、社会多元化、职工思想差异化明显,命令、控制方式已不在适合,须转型为激励、推动的方式,这也要求我们采用权变管理。
D、权变管理正是适应管理理论的更新、现实工作实际出发,从工作环境、人性出发来解决问题,它具有可行性及通用性。
三.激励往往会陷入误区,结果反而使激励客体动机失常、行为扭曲、目标反向。通过《认识班组长》、《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企业文化与班组团队管理》、《管理沟通实务》等课程的学习,①试举你身边班组激励中陷入误区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②请结合工作实际,讨论班组激励中存在哪些误区。
答:①在我们班组制定的一些激励制度中,往往只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的措施,以至于对员工的管理只有奖励,没有处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制度的制定者不能深刻理解激励的含义,激励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二是批评、处罚,即负激励。从激励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激励既包括鼓励、激发,以某种利益来诱导之意,也包括监督和约束之意,约束不利企业发展的不良行为。但是我们有的管理者把激励这两方面的含义割裂开来,仅仅把激励理解为激发、鼓励,而忽视了激励还有批评、处罚的意思。
②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还有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注意:
一、激励理念的滞后性许多企业的激励机制还是物化激励,在他们眼中激励只不过是多给员工一些钱,不懂得尊重人,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他们没有认识到激励制度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的竞
争力,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激励理念,形成一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激励机制。只有转变激励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创造各种条件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企业激励制度才能迅速走上正确轨道。
二、激励标准的主观随意性在许多企业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领导者在确定员工报酬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想给多少,就给多少,甚至不给,这样就会造成员工有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就会通过离职、偷懒等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公平感,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而要克服这种主观倾向,就必须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做到任何人必须按照制度来执行。
三、激励没有针对性许多企业在实行激励制度时,没有针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一刀切”地针对所有人,采用一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调动。
四、认为只要建立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某企业实行“年中奖”制度,本意是希望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但是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平均主义”,打击了有贡献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光建立一个激励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使组织员工出现不满情绪,也会抑制和消减员工努力程度。四.6S管理是对工作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等六个方面的一系列现场管理活动。通过《班组现场管理》、《班组基础管理》、《企业文化与班组团队管理》等课程的学习,①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班组开展6S活动的作用和意义。②你所在的班组是怎样开展6S活动的,请举例说明。
答:6S活动起源于日本的5S活动,后流行于世界,在企业中积极有效的推行6S活动有助于改善物质环境,提高职工素质,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班组作为生产一线的最基本单位,切实有效的在班组工作中开展这项活动,将会对班组及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6S的概述1.6S的含义:6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整理-清除杂乱,腾出空间;明确区分需要和不需要的物品,在生产现场保留需要的,清除不必要的物品。
整顿-随手可取,节省时间;对所需要的物品进行有条理的摆放,这些物品始终处于任何人都能方便取放的地方。
清扫-亮丽环境,消除污染;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无垃圾无灰尘的状态。清洁-维护成果,养成习惯;经常进行整理整顿和清扫,始终使现场保持整洁的状态,包括个人清洁和环境清洁。
素养-遵章守纪,自我规范;自觉执行企业规定和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安全-根除隐患,保证安全。安全就是通过制度和具体措施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止事故发生。安全是现场管理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没有安全,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2.6S活动贵在于坚持,在现场开展6S活动最终要达到以下目标:(1).保证质量,提高工效。(2).降低消耗,减少成本。
(3).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4).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5).提高班组长和工人现场改进能力的途径。二.在企业班组中开展6S活动的意义:
班组作为最基层的生产单位,一个企业各项安全生产活动、规章制度的执行、经营指标实现的好坏,取决于每个班组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水平。其意义在于:
(1)加强班组管理的条理性,对班组台帐、公用台帐、安全工器具和技术资料等进行有效管理,即强调了在班组中对物的管理。
(2)在班组内创造一个言行规范的工作氛围,使现场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
(3)改善班组工作环境,提高班组人员的满意度,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提高班组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培养班组成员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规定,减少班组人员违章操作的数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规范生产操作,减少浪费,节能降耗。三.6S活动在我们班组具体的开展方法:
班组管理主要分为班组“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两方面。“物”的管理主要包括:技术资料管理、安全资料管理、班组内工器具的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应用6S的“清理”活动,使物品“整顿”,对工器具的管理还要适当应用“清扫”和“清洁”,如对存放的地方进行清扫和保持工器具的清洁等。
“人”的管理重点要应用6S的“素养”活动,人员言行的素养一定要能够保证其他5S活动的顺利进展。
6S活动在班组开展中,班组长首先要身体力行,要带领大家做到持之以恒,要经常对班组成员进行6S教育等有效活动,直到养成习惯。
五.通过本次培训中《认识班组长》、《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管理沟通实务》等课程的学习,①请结合你的工作思考,谈谈班组如何才能保证上级的指令得到迅速、有效地执行。②不同班组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作对企业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你所在企业的沟通与协作机制是怎样的。
答:①在班组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上级的指令得到迅速、有效地执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为班组长,首先要保证对领导的意图能够充分理解。只有明确意图,才能使班组在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
二、制定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工作实施的要点进行重点标注,并要明确完成的时间;
三、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对生产任务进行认真分解,及时安排到人,在布置了生产任务后,要求班员做出承诺;
四、建立有效的考核管理办法,对每个班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考核;
五、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好授权、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及时纠偏,同时与各职能部门充分协调,保证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
六、建立反馈机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意外问题,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很大关系;效率源于管理,科学的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组是企业经济与成本核算的最小经济单位。所以,无论从班组的生存发展,还是企业管理创新都要优先收益。尤其是在我们这种野外作业班组,更是要做好对材料的控制,人工的管理,安全的投入,质量的持续有效管理,才能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组织人员及时处理。
②横向沟通是指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目的是在于消除部门间的障碍,以便共同努力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企业在横向沟通与协作方面做到了如下几点:
1、明确职责,编写职务责任表,解决工作中的接口问题,努力做到管理零空白。各项工作科学分解到人,明确规定主管人、责任者、配合着、审核者、见证材料、工作程序,是每件事情都有专人负责,每个考核目标都有据可循。
2、每天召开例会。针对于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情况,每天下午召开工地例会,侧重于处理重复发生,但需要随机处理的问题。
3、由施工主管部门组织会审会签。即以施工部门为主,对其职责范围的工作提出设想和意见,然后由有关部门审查和签署意见,这样容易得到其它部门的配合,也有利于促进与其它部门的信息交流,从而促进横向协调。
4、联合现场办公制度。对于那些涉及多个部门的例外事件、时间紧急的例外事件或者是关系复杂,涉及到人事冲突的例外事件,采取现场办公,联合调度的方式,较快克服横向协调中的种种障碍,及时达成一致意见,提高办事效率。
六.通过本次培训中《班组计划与目标管理》、《认识班组长》、《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等课程的学习,①请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班组计划分解的重要性及其作用。②试举你身边班组计划中陷入误区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答:①.作为水电施工企业,针对工作条件恶劣,工作面广,班组人员较少的具体情况,班组计划的分解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要围绕工程的年度目标,将班组的核心目标量化到人,这是班组计划管理高执行力的精髓。作为班组长将班组的每一个细小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班组成员的身上,在班组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将班组的每份成功分享给班组成员,是促使班组成员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激励机制。
其次,可以将管理看作是两个任务。
一.“理”得清。“理”得清意思就是说,将班组的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化大为小”,然后将分好的小目标落实到每个班组成员身上,让所有的班组成员共同来完成这份大目标,人心齐泰山移,结合大家的力量才能达成目标。
二.“管”出更好的效果来。意思就是说将人、机、料、法、环五大生产现场要素优化配置好后作为班组的原则,然后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最后让班组成员做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完场地清,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的工作要及时清理并且每天有所提高。
②在我周围的班组中,经常会出现班组没有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导致任务不能有效落实,班组成员责任心缺失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安全事故发生等现象。作为一名班组长,在班组工作中我们也要提倡海尔的管理方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当我们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将这项计划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要落实到每个班组成员身上,要让班组成员做到“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这样才能有效的将班组成员都调动起来,达到计划的效果。当然,只是强调还是不够的,班组长还要严格督查班组成员在实施计划的情况,即要事事到人,还要层层督查到人,如果查到某位班组成员没有完成计划目标,就得将责任具体落实到这位成员身上,因为只有严格加强对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才能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作为班组长,在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将这些计划合理的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然后由个人去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事。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明确每个人的具体责任,要将这些事的具体责任落实到班组成员身上,与此同时每个责任人在完成任务时必须分担所负责事项的责任,即做到“分配到事,责任到人”,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班组成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才能真正杜绝班组成员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场发生,才能真正有效的推进班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通过本次培训中《认识班组长》、《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班组现场管理》等课程的学习,①请根据你所学习到的班组管理的具体特点,结合你所在班组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班组管理效能;②结合企业实际,你认为在班组管理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进行班组管理活动。
答: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班组就像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只有人体的所有细胞全都健康,人的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为此,班组管理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管理效能:
一、管理零空白。我们企业主要从事的是水电工程,作为一线的班组管理,涉及到现场生产、技术技能、劳动保护、业务培训、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所以要分轻重缓急、分场合、分时宜、分时段进行重点对待和区别对待,不要形成管理真空,不要出现诸如“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等情况。
二、用人所长,优化组合,合理分工。在班组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好班组成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班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特长,将所有人的特长聚集起来,优化组合,那么班组管理将会有奇效。在生活上,工作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敢于无情管事,有情管人,这样每个班员的责任感也会随之加强,班组的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同样班组的生存与维系也是靠成本和效率决定的。成本源于过程控制,尤其生产一线的成本管理十分重要,班组人员能否在生产实践中履行成本控制,与班组管理有
最大化。
四、计划总结统筹安排。年末岁终,对一年工作的总结,来年工作的计划安排是必须的,编制班组年度计划和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都有利于班组的目标实现与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这种野外作业的班组,班组管理是一个全面实施控制的过程,只有做到计划与总结的协调统一,才能显示其效益的稳定增长。
八.请认真阅读题干,然后回答问题。①你是如何理解企业管理的,请简述管理的五大职能。②请简述班组长岗位职责,你认为一个合格的班组长应具备哪些技能与素质?③通过培训,你哪些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在你的工作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对你的工作有哪些改善?请举例说明。
答:①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 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第二、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第三、管理的对象是组织可支配的资源。第四,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构成管理概念的四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环境是管理活动存在的“土壤”,资源是管理活动直接作用的对象,职能是管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目标是管理活动要达到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因为任何组织都有特定的组织目标,都有其特定的资源调配和利用问题,因此,也就有管理问题。当然,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管理原理和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
企业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一)计划。计划是对未来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所进行的安排或筹划。(二)组织。组织工作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等等。(三)领导。所谓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四)决策。决策就是选择,渗透在管理的所有职能中。(五)控制。控制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发现偏差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②(二)企业管理者的职责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和成效的大小,关键是能否制定出本系统、本组织发展的总目标。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总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体现企业管理者和大多数成员的意志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能够为组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足以激发组织成员奋发向上的发展目标。
2.企业管理者是计划者。制订计划是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企业管理者指引组织发展、调动成员力量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计划,并善于制订计划。亨利•法 约尔说:“缺乏计划或一个不好的计划是领导人员无能的标志。”企业管理者制订计划,要认真 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保证计划的科学性。
3.企业管理者是组织者。组织,就是把管理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联结上,从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做到较好的结合。因此,作为一个组织者,根本的职责是保持组织的统一、精干、高效。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配备工作人员。其次是通过对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与预测,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使组织不断地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
4.企业管理者是指挥者。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地发布命令,下达指示,制定措施,以此来统一组织及其成员的意志和行为,所以,企业管理者又是一个指挥者。指挥者的任务就是要在严密组织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计划,对所属组织和人员指明目标和计划,合理地分配任务或布置工作,并督促和检查执行情况,及时指导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只有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纵观全局,对管理过程实行统一指挥,才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实现有效的管理。
5.企业管理者是协调者。管理要有成效,各要素、各功能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这种协调的实现,需要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不断进行统筹和调节,所以,企业管理者又是一个协调者。作为一个协调者,他的任务就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统一安排和调度,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更不相互矛盾。协调包括纵向和横向协调,内部与外部协调,也包括对人财物的协调及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等。
6.企业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企业管理者要想使自己确定的目标、方向、决策得以正确贯彻执行和组织实施,必须恰当的选拔和配备人员。企业管理者只有知人善任,并恰当地进行人员配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达到管理目的。因此,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亲自对下属各部门、各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选拔任用。
第二篇: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画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湿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4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 最后 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吧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4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5、相当力量正是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联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谈谈应如何理解2013年1月5日,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1、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2、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
3、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条件
4、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实践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实践的坚持和发展
5、不能把两个时期割裂开来,要用发展的辩证的实践的眼光看问题。
6.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60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2、是由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是由我国实现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特点决定。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60分)
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在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8.邓小平曾经说过:“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0分)
1、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要求。
4、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9.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谈谈你对十八大报告中拟定的奋斗目标的认识。(60分)
1、第一步,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GDP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品;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gdp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行动纲领。
10.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6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2、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远景;
3、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1.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谈谈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
2、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一观点的认识,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3.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谈谈如何准确定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2、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3、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
14.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谈谈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时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5.结合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勤学下的苦功夫求的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16、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1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9.结合台湾问题的实质和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变化过程,谈谈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20.结合影响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谈谈中国为什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环境法论述题及其答案
论述题
答案:
26.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8.试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中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做了3个层次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地方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首先,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而由于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其次,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督体制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公民、媒体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定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9.列举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规划制度2.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制度3.环境标准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环境保护责任制度6.“三同时”制度7.排污收费制度8.限期治理制度9.排污申报登记制度10.公众参与制度
31.试论“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意义和贯彻途径。
33.试分析公民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 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
特征: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
作用: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其三,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享有和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其四,有利于预防、遏制、惩罚侵犯公民环境权的行为。其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治建设。
论述题
34.试述环境责任原则的内容、意义和贯彻(要求包括污染环境者、破坏环境者、开发者和政府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内容:该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环境保护所必须遵循的市场经济法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污染者负担,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
意义:环境责任是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国家、法人、公民合法环境权益的有效手段。该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防治环境污染,体现环境正义和责任公平精神的原则。可以加强开发者、利用者、污染者、破坏者在进行某一项经济行为时充分考虑对于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权衡经济利益和环境价值之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人类的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的最低限度。
贯彻:贯彻环境责任原则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制定、实施体现该项原则的有关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也就是说通过有关环境立法、执法、守法活动来贯彻。首先,为了有效贯彻环境责任原则,我国有关法律对此作了各种强制性规定。其次,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最后,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环境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制度改革、创新。
35.试述环境许可证制度(要求包括环境许可证制度的概念、种类、意义、程序和保障措施)。
概念: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于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是对环境行政许可的简称,是有关环境行政许可的原则、条件、内容、程序、保证措施的法律规定的总和,是环境行政许可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
意义:
1、便于主管机关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止不当规划、开发及各种损害环境的活动,及时发现违法者,加强国家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能的行使。
2、便于把影响环境的各种开发、建设、排污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轨道,把各种影响环境和排污活动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
3、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规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尽量避免和减少污染和破坏,从而使各种法规、标准和措施的执行更加具体化、合理化。许可证的种类主要有:排污许可证(如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和排放水污染许可证)、海洋倾倒(废物)许可证、放射工作许可证、核设施安全许可证、化学危险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等。
管理程序大致包括:(1)申请。提出书面申请,附为审查所必需的各种材料。(2)审查。一般要在报刊上公布该项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征求公众和各方面的意见。(3)决定。作出颁发或拒绝颁发许可证的决定。同意颁发许可证时,主管机关依法规定持证人应尽的义务和各种限制条件;拒绝颁发许可证应说明拒绝颁发的理由。(4)监督处理。主管机关须对持证人执行许可证的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可修改许可证中原来规定的条件。可中止、吊销许可证,违法者要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析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和法规体系。
论述题
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改善环境所产生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系统。它包括:1.指导性的环境法律规范,综合性的环境法律规范和部门性的环境法律规范;2.实体性和程序性的环境法律规范;3.有关环境资源的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国家法律规范。也可以将环境法律规范分为制裁性、奖励性、命令性、禁止性、授权性、义务性、任意性、解释性等各种不同功能的法律规范
环境法规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改善环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系统。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可以从立法体制和法规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来认识其组成和结构
1.从立法体制看环境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法规有体系有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地方环境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地方环境行政规章、其他环境规划性文件等七个层次
2.从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法规体系其基本组成有:综合性环境法律、单行性专门环境法规、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资源标准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计划和有关这类计划的法律规定、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定。
试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示: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适用范围、内容和实施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属于预断性评价,有不同于一般的预断性评价,是一项决定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能实施开工建设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直接意义。可使决策的研究不仅从建设项目的外部条件分析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还要考虑建设项目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反馈作用,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的运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是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
具体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论述题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即(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过程和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综合性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与规划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专项规划及其中的指导性规划,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做出决策前,先由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提出书面意见。
由省级以上政府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报告书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试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意义并结合改革开放谈贯彻这一原则的方式。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意义:环境质量好坏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第二,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每个公民都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因此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环境法中的体现: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虽然没有出现公众参与的字眼,但是却有关于公众参与原则的体现。早在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的“三十二字方针”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的要求。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从对环境污染破坏者的检举和控告方面赋予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还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应尽的义务加以规定。该法第8条关于“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的规定,可以说是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该法第ll条第2款规定的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制度,则是公众参与原则中知情权的具体体现。其它环境和资源法律法规中也都有关于单位和个人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检举和控告权以及奖励环境保护成绩显著者的规定。1996年修改的《水 4
论述题
污染防治法》中增加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的规定,这是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进一步体现。
述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41.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国务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确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4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限期治理制度的规定。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限期治理的对象 目前法律规定的限期治理对象主要有两类: 一是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按规定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要限期治理。
论述题
二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实践中通常是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是否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是否严重扰民、经济效益是否远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否属于有条件治理而不治理等情况,来考虑是否属于严重污染。
2.限期治理的决定权 :按照法律规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3.限期治理的目标和期限
限期自理的目标,就是限期自理要达到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是浓度目标,即通过限期治理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
限期治理的期限由决定限期治理的机关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治理的难度、治理能力等因素来合理确定。其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
何谓环境保护专门立法和相关立法?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各种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试述我国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1973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9年颁布的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设专章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责”.1982年正式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境保护局.根据1983年底和1984年初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建议,1984年5月正式成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把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并提出报告,监督环境与资源变化方面法律的执行,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开展与各国议会之间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一些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国务院设立环境保护委员会(SEPC),负责研究和审议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最后报送国务院浦准在全国实行.1988年成立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市,县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中国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监理,统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的总人数达10.3万人.中国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全国多数大中型企业设有环境保护机构,负责本企业的污染防治以及清洁生产.目前,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人员已达20多万人
论述题
试述环境的责任原则
环境责任原则是环境保护的决策部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单位或个人的一种责任规定。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环境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环境意识有了大大提高,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环境污染也包括环境破坏。国际通行的环境原则是“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则。实行这一原则可以促进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社会公平。两者的共同精神是追究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责任,主要不同点是:责任主体不同、责任形式不同和责任范围不同。我国环境责任原则新内容是“谁开发(利用)谁保护”,并衍生出“谁开发(利用)谁保护、谁污染(破坏)谁治理、谁主管(承包)谁负责”的系列环境责任原则,这些改变使环境意识中认识对象更加完善。
从立法体制和法规内容这两个方面论述环境法规体系。
1.从立法体制看环境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法规有体系有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地方环境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地方环境行政规章、其他环境规划性文件等七个层次
2.从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法规体系其基本组成有:综合性环境法律、单行性专门环境法规、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资源标准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计划和有关这类计划的法律规定、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定。
试述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2)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法救治(3)贯彻该原则的主要措施:加强对计划(或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管理;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
试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示: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适用范围、内容和实施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建设项目(二)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或登记表由行业部门预审,环保部门审批。(五)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六)征求公众意见。
论述题
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的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一,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推广和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体系,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公众参与。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强化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完善环境法治,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
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
所谓行为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在经济行为中,它既包括生产的负外部性,也包括消费的负外部性。为有效减少和控制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就应当使得外部成
本内在化。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交易人数的众多等原因,使
得科斯定理难以适用于现实。为此,就需要政府采取管制、征收庇古税等公共政策来应付外部性问题。然而,与“市场失灵”一样,也往往存在“政府失灵”现象,从而使得负外部性问题难以有效得以克服。
(二)环境危机的制度根源
经济学家认为,当决定使用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危机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退化问题。从经济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有这样几个原因是环境危机的制度根源。
第一个是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能够正确的估计和分配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当中,商品和劳务没有反应出他们的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的失效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环境的成本外部化。第二,对生态系统价值的估值不当。在没有市场的前提下,这部分的成本是外部化,同时也不会对生态系统的价值估量。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在于产权界定的不清,也是今天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自然资源的权属关系的混乱导致人们无视资源的无形价值而去看有形的经济价值。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第二个原因是政策失误。当然政策失误与市场失灵本身是有关联的。有的政策,比方说我们国家的某些地方政府也知道某些政策选择会造成长远的环境危机,但是为了个人的政绩,即使会造成长期的环境危机,但是在短期内还是要谋求我任期内的经济增长。在它的指导下,当然会出现问题、偏差。那么更多的是单一市场和对资源能源的补贴政策。用的越多,我给你补贴越多,或者说把你的价值定的非常低,在鼓励你使用的过程中,你也不会去珍惜它。它也会造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当然了,还有贸易壁垒的措施或者说地方保护主义,明明我这个企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但是可以给当地政府带来利税。为了保护地方的企业从而排挤外来的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显然这也是政策失误的原因之一,当然了,其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科学的不确定因素。这对整个决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整个决策来看,科学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我们决策于未知之中。风险是尚未到达的可能损害。那么这种尚未到达的可能损害与即将到来的可能利益相比,往往会选择后者。
第四个原因是贸易。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贸易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目前对环境能够产生不良影响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涉及对环境影响的商品交易。第二是,能够引起环境问题 8
论述题 的贸易活动。第三个是国际投资。无论是国际投资把一个生产落后的设备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也好、一国大量输出自然资源也好、还是说对于濒危野生珍稀动植物,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需求还大量存在,人们也往往铤而走险。这也是环境问题的成因。
第四篇:行政管理论述题答案
第五大题:论述题
一、联系实际分析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基本思路。
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现代国家各级政府的权力应该来源于成文宪法,中央和地方政府依宪法行使职权,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限制,不得滥用权力或者越权、侵权。(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实质上是由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决定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财政制度问题。要理顺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关键是实行科掌规范的财政体制,合理规范两者的利益分配关系。(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地方自治赋予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在地方事权范围内相对自主的权力,使地方能够灵活机动地处理本地方的事务,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促进地方政府更好地回应人民的需求。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权力如果失去了监督和制约,就有被滥用的危险。特别是在向地方分权实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比较多,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较大。
二、联系实际,分析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答;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评估体制,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三、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具体途径。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有:
一、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1、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理念,是当前我国最需要的行政环境。
2、政治体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法治政府的建立,加强了对行政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为提高 政府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 行政绩效。
1、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2、实现依法行政。
3、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1、加强学习,掌握广博知识。
2、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
3、勤政廉洁,树立良好政风。
四、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绩效管理需要立法保障。
2、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四、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及其主要内容。答:必要性: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我国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
五、联系实际分析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与功能。(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7)绩效评估还具有政治合法化、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
六、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答: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第五篇:部分论述题及答案
部分论述题及答案
1、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论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否定又肯定,既批判又继承,其实质是“扬弃”。②依据辩证否定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坚持辩证否定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毕竟又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演,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将文化传统元素进行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改造与变革,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③应反对割裂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
2、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们在实践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真理的两种相反的属性,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是紧密联结、不可分割的,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地转化的。
②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真理,没有解决世界上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具有相对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由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反对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3、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阐述“要把社会主义看成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命题的正确性。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是解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根本途径,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整体上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经不再具有普遍的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③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尽善尽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因素就会不断出现,如果不通过持续不断和逐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恩格斯关于“要把社会主义看成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命题是正确的。
4、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理论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①联系是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②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总结提出并在其后逐步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其基本内容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③社会生活是一个由各个方面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系统整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存在与发展都不能与其他相关方面相脱离,而必须彼此相互协调。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