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

时间:2019-05-14 08:4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城市规划》。

第一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编辑本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而国外,比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生态城市。通过比较可发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

践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结语:总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燎原之势,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的完善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仍存在着在交通组织形式、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体现社会公平上的不足之处,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提高我国生态城市的质量是今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在生态城市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我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上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也是我们需要反复进行思考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沈清基、吴斐琼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3.《城市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忠玉,蒋洪强 编——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3出版)。

第二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刚开始选这门课程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它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城市规划是那么的重要,生态建设是那么的重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深深的了解到,我们中国,更甚北京的规划真的有些糟糕。我们的生态城市规划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需要好好的探讨。

其实在不久之前,我刚刚稍微读了一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里面有一章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很清楚,一个没有绿化的城市被视为没有生命的城市,不重视绿化城市的领导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决策者。自然界的地理景观,人类集聚区的生态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度量其自身存在的一种视觉事物,她因人的视觉而存在,她因人类追求而精美。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应该多增加一些绿化。但绿化并不是只单单增加一些树和草的数量。我们可以把这些都转化成一个个小的街心公园。小小的街心公园里不仅有成片的树木,绿油油的草地,还有供附近居民休息歇脚的凉亭与石凳。这样,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增加了绿化面积,还方便了附近居民的游玩与休息,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其实公园并非要最大的好,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小的街心公园岂不是更方便附近居民的出行。所以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也成了我们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笔。

但是看看我们的城市规划,各个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给定的绿化面积不惜占用了耕地来植树种草。举一个小例子,就发生在我身边。为了完成北京市给的绿化面积的任务,丰台区政府就强行吞掉了我所居住地方的耕地,并且把地里种的植被铲倒,又重新种上新的树木。这一举动惹恼了当地的居民,并和政府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其实,政府大可不必这样做,就算是为了增加绿化面积,又何必放倒耕地里原有的数目呢。这样岂不是又费力又费钱好没有落的百姓的支持,造成民怨四起。所以对于增加绿化面积,我们应该更好地制定政策,不能盲目,更不能跟风。我们现代人不仅要追求富裕丰度的物质生活享受,而且还追求优美的生态城市中的人居环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具有原始意味的深刻联系是十分有趣的,但也与现代城市中的各种植物、生物环境相互依存也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第三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四篇: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

国内外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ecological urban environment planning Research Development

冯嫄 10260134

5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1)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低碳”一词的兴起,更是引起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道路的热烈讨论。介绍了生态城市从发展初期到现代建设的探索过程,其中包括生态城市概念的发展历程,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措施,并且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型与类型分析,对比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同时也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基本内容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198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虽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久远,研究时间也较为短暂,但是其理论早已深植人心。中国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歌或者画作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他们寄居与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望,然而从现实角度出发,如果想要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而在欧洲古代城镇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也可以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态理念体系。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英国社会活动家E.How ard 与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近似于理想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思想是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但是真正有意识、有组织的对生态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从1990年至今的20年中,在全球范围内共召开了7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每一次的会议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体制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逐步的完善。

但迄今为止,生态城市的概念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有关生态城市的建设还在探索当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ky(1981)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强调人类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以期最大限度达到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追求“物质、能量、信息”城市生态系统三要素的高效利用,以及系统整体的良性循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生态城市系统是由社会、自然、经济三个子系统组成,与1984年提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王如松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沿用O.Yanisky的定义,提出生态城市是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王如松,1988)。

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念被提出后,也被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而概念与建设目标中。王如松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角度对生态城市做出了更全面的解释,认为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可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王如松,2009)。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在发展历程中,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其的诠释也在逐步发展着变化并且不断完善。

1.2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回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率、景美的生态景观。生态城市通过其结构,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适度增长,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和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1.3生态城市的特征

1.3.1 生态城市首先应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

1.3.2 生态城市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不会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无酸雨、扬沙之虑。河水清澈,可供居民安全饮用和鱼类生存。城市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城市通风良好,排水通畅。

1.3.3 生态城市是一个宁静的城市。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工厂、铁等噪音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高墙等隔开,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

1.3.4 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建筑密度较低,留有充分的空地,高层建筑被严格限制,保证城市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从全世界角度而言,生态城市规划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园林景观、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共同协作。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适宜向以下几个方向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1)生态城市建设方向;(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3)生态城的评判标准与指标体系;(4)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形态;(5)生态城市的住区;(6)生态城市的交通;(7)生态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8)生态城市的循环系统;(9)生态产业建设与旧有产业结构的调整;(10)生态城的城乡协调关系;(11)生态城的规划设计方法;(12)生态城的管理与调控机制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以为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应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建设道路。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2.2.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价值。

2.2.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2.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

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2.3.1 充分利用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把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周围加以绿化和美化。植树种草、整治水体,营造青山碧水的风景区,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没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规划建造环城森林带等。

2.3.2 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市区绿地,建设花园城市。新规划城市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老城市应结合城市改造,舍得拿出空地搞绿化,以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

2.3.3 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住宅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新建一般住宅小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高档住宅小区不应低于50%。

2.3.4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环节,蓝天碧水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工厂必须实现清洁化生产:污水、废水和噪声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垃圾必须经处理后安全输送出城市。对那些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则应毫不留情地加以关闭。

2.3.5 要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今后应多开发水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代替以煤发电,以天然气发动汽车,以太阳能供热等,并组织力量开发煤的洁净化处理技术,减少空气污染。

2.3.6 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如将污水集中处理后循环使用,将工业废渣用作建筑材料,将生活垃圾送入 专门工厂封闭焚烧用来发电和生产有机肥料等。

3.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类型分析

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提出至今,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尝试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其他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也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参考与借鉴。通过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可将其建设模式划分为规划调控型、环境美化型、污染治理型、资源循环型以及功能转化型五大类。

3.1规划调控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宏观调控层面上,应用生态学原理,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原则和途径,并指导和落实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阿德莱德成功实践了R.Regis-ter提出的“影子规划”。其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了从1836年早期欧洲移民到澳大利亚,到2136年生态城市建成,时间跨度为300年的生态城

市建设发展规划,该规划由代表阶段性目标的6幅规划图组成,并针对各阶段性目标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交国等,2005)。阿德莱德的案例展示了在具有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如何创建生态城市。

3.2环境美化型

都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优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E.Howard所追求的理想中的城市。其田园都市理论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体现了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合、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是城市与自然平衡的良好展示。“花园城市”新加坡,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龙泳合,2008),是环境美化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在城市建设初期开始引入“花园城市”的理论,并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将城市与自然紧密结合(鞠美庭,2007)。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经过几十年努力, 新加坡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

3.3 污染治理型

继工业革命使欧洲城市出现严重环境问题后,20世纪50年代来,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工业化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其工业的大发展,城市环境也逐渐恶化。全球范围内都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灾难性事件频发,逐渐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针对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和生态窘状,从治理污染、维护居民健康、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对以世界七大公害,即大气污染、水质污浊、土壤污染、噪音、震动、地基下沉、恶臭为对象进行环境治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德国弗莱堡即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进

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

德国弗莱堡在制定了可行的环境、能源和气候保护等方面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各项具体措施的实施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此外,弗莱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推广节能建筑,广泛应用高技术节能设备,并注重城市空间绿化,使得该市的城市环境保护对德国其他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德国的“环保首都”。

3.4 资源循环型

循环型城市的建设将循环经济模式贯穿和渗透在城市发展的产业

结构、生产过程、基础设施、居民生活以及生态保护各个方面,是建立在城市功能的合理定位、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高科技基础之上进行生产消费活动的城市,是新形势下实现城市新发展思路的重要探索。日本北九州即是该类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

从20世纪90年代,在对城市污染进行强化治理的基础上,日本北九州市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侯爱敏等,006)。此外,日本川崎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环境大为改善,成为以高科技和先进环保技术著称的清洁城市,在日本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3.5 功能转化型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城市的功能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通过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功能转型是这些城市发展新的出路。法国洛林的城市转型即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法国洛林(煤钢城)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一是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

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经过大约30年的时间,洛林变成了蓝天绿地、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区,由衰退走向了新生(徐敏,2007)。

4.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发展

4.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历程

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城市与城市生态研究及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1980年代后期,上海市进行了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研究。我国也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发展中国家之一(张坤民,等,2003),其重要标志是于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

其后,国家环保局于1996年编制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目标是在2050年全国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50%左右。199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在2010年基本改变城乡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进行基于以生态原理的规划实践。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生态城市规划试点,如长春、阜新、娄底、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扬州、常州于2001年开展中德合作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135座城市在不同层次及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黄兴宇,2004)。国家环保局在2003年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近期,从追求城市管理的合理性与生活便利性出发,提出数字化城市、智能化城市的建设;在全球变暖问题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焦点的当今,生态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低碳社会构建的新阶段。不难看出,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正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4.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方面,我国与国外城市具有相似之处。深圳在建市之初,即提出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生态理念贯穿于其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是我国规划调控型模式的典型代表;环境美化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是杭州,当城市建设走过了设置完善、布局合理的过程后,是否具有美感成为杭州城市建设的重心,“交通美学”也成为其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山东威海、辽宁大连等也属此类型;由于中国城市大都面临着多多少少的工业、交通等污染问题,污染治理是其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资源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天津、南京和贵阳等城市的主要目标;而矿产资源丰富的淮北、抚顺、大庆等城市则面临着资源枯竭,城市发展亟需功能转型的挑战,国际上功能转化型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们逐渐对开放空间的存在价值取得了共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居环境对自身的存在影响,因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实施也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课题,并且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生态城市才是长久可持续之路。

由于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城市成功的建设案例,以期找到适合自身的建设方案,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条建议:

(1)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2)实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平等协调发展

(3)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4)加强公众教育,加强文化建设,普及生态文化,引导公民广泛参与。

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一的不断创新与实践的新理念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是自然与社会物质空间的融合过程,更是对新文化、新理念、新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通过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改造的不仅是人类的聚居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生存发展模式。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必须走城乡生态化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伟 王磊 董磊,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浅谈,2008(2)

[2]姚焕英,生态城市——— 环境战略的新认识,陕西环境,2003(6)

[3]黄敏,如何实现城市的生态规划,科技创新导报,2011

[4]李玉文 闫娜,环境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环境科学动态,NO.1 2005

[5]达良俊田志慧陈晓双,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7)

[6]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N0.3 Jun.2001

[7]黄肇义 杨东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国外城市规划,NO.3,2001

[8]张坤民 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No.6 Dec.2001

[10]郭怀成 尚金成 张天柱,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第五篇:浅谈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开始重视生态环保。现今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如果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无法改善环境,除了对国民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外,连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将受到严重威害,这样的城市规划无疑是失败的。所以,经过综合分析考虑,我国在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改进时提出生态城市的理念。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我国需要结合经济理念,科学对待城市规划布局设计,在确保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城市的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战

略,加强绿地和公园等生态项目的建设,科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将“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当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为城市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1导言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重视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是主要解决办法和唯一选择。只有将生态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环保效果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求。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有效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拥有很多魅力吸引着外来人员,大量的农民工和各种择业者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有效运转造成很大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城市科学负载的能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发展中很多矛盾突出出来,以交通拥堵为例,就能形象表明人口涌入造成的城市病。基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想要确保城市的生态良好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适当地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以保证实现城市的承载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促使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健康发展。

2.3遵守城市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做城市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根据城市的不断发展而进行适时的变化调整,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将城市的成长性这一原则应运于城市规划中,就是尽可能地将一个城市中的文化、建筑、经济、环境等作为一个生命体征对待,我们人类要尽最大的能力来维护生命体成长,不断帮助它发展壮大。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土地利用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条件、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

3.2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环保程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3.3重视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有效地强调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城市规划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细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2种循环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不断地合成新物质,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3.4调整人力资源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进行人员分配上,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只有合理分配生态城市建设者的职能和责任,优化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保证整个自然资源的的使用率达到最佳效果,有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3.5明确城市交通设计及要求

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所以对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尽可能完善、便捷。能源清洁,秩序井然。健康安全,美化环境的效果。提倡人们低碳生活,文明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投放力度。建设完备的地下轨道交通。多途径多方法地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3.6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上做好控制污染物排放,并要建立完善的预防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功能区目标的不同为根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逐步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应当用生态视角来探索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模式,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下载生态城市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城市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韩生态城市规划总结5篇

    从日、韩低碳型生态城市探讨相关生态城规划实践(上) 日期:2013-05-10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提 要: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视,最近国内外的城市发展政策都......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综述[5篇材料]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综述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9-15 23:10:50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引发了越来越越多人的关注,使得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样例5)

    无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摘要: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中就指出,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试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五篇材料]

    摘 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之本,生态城市的规划是21世纪人类城市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本文就首先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提出生态城......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并且向多方面渗透,城市由单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更新的全面......

    舞好城市规划龙头建设生态家园

    舞好规划龙头建设生态家园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城市......

    以生态文化理念强化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建设

    以生态文化理念强化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建设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 姓名 赵军学号 w0949136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城市规划》专题

    《城市规划》专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 1、现代城市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2、雅典宪章 3、城市规划的任务 4、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5、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6、城市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