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

时间:2019-05-14 08:1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

第一篇: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

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

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即: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

一、X理论与Y理论所包含的主要观点

X理论是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

1.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2.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3.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4.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2.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3.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

4.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5.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二、X理论与Y理论区别

从X理论Y理论所强调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们截然不同,甚至对立。Y理论是建立在排除外在因素对人性干扰的基础上。在Y理论假设下,人类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以挖掘员工的潜力,并使员工在为组织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实现个人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或监督者,而是辅助者,他的职责就是给员工以支持和帮助,使员工实现自己的愿望乃至梦想。组织在管理制度方面要留给工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实行自我控制,同时吸收员工参与有关自身利益的管理决策,以实现真正的分权。激励则主要来自工作本身,通过让员工担当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的高绩效,同时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概括起来,X理论下,组织和管理是导演;Y理论下,组织和管理给员工提供舞台。

三、一点认识

理论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没有什么理论是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

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我们应该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环境,员工特点来应变的选择最佳的管理模式。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

相对于技术含量低,员工素质较低的团体,则X理论相对更为适用。多数人适宜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通过增加金钱奖励,来取得更高的产量。同时也很重视惩罚,惩罚是很有效的管理工具。

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团队里高素质人才多,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这样的团队则Y理论更为适用。这里面的员工多数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团队管理者应该努力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并使员工在为团队发展贡献力量时,也能实现个人发展。在管理制度方面要留给工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吸收员工参与有关自身利益的管理决策,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让员工担当重任,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总之,应用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最主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去使用。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潜能,达到目标的最捷径路径为原则,综合去运用X理论与Y理论,并注重创新。

第二篇:X理论和y理论优缺点

X理论和y理论introduction

在资本主义管理理论中,根据人的行为看法不同划分的两种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于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和Y理论,在1960年发表的“企业的人的方面”一文中,他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这是关于人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本上消极的X理论;另外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通过观察管理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

麦格雷戈的X理论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相反地,Y理论是较为传统的X理论的合理替代物。

麦格雷戈的Y理论观点: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对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Theory X and theory y the introduction

In capitalist management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views of the two theories of different division.Douglas Mcgregor(Douglas Mcgregor, 1906-1964), a professo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57 proposed the theory X and theory Y, published in 1960, “enterprise of people”, he compares the two theories.This is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one kind is basically negative theory X;The other is basically positive theory Y.By looking at the way management deals with employee relations, McGregor found that managers view about human nature is based on some assumptions, and managers according to these assumptions of the staff to shape their own behavior.McGregor's theory X view that human nature is bad, generally has the property of indolence, as far as possible to avoid work;Due to the nature of people work with disgust, so for most people, only by reward is not enough to overcome the tendency of its aversion to work, must be forced, command,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for threats, to make them enough effort to accomplish a given goal;Generally the heart, often meet to smooth finish the work in and don't like to have a “pressure” the difficulty of creative work.On the contrary, theory Y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X.McGregor's theory Y view that people are not lazy,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 of work depends on the job to him is a kind of meet or a punishment;In normal human willing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People are keen to use of their talents and creativity.X理论的优缺点:

二者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它的优点是准确,直接的给工人下达指令,减少工人对工作怠慢的机会,增加工作效率。缺点是强制的指挥和监督使工人产生压迫感。

Y理论的优缺点:

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个个人目标。Y理论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潜质,使员工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工作。它的缺点是这种方式只针对于有良好自觉性的员工,但是对于喜欢逃避责任的员工来说,这种方式使他们更加逃避工作。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ory X: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the need for workers view is different, so the management method is not the same.To view the needs of the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ory X management will take strict control, to enforce way;It has the advantage of accurate, directly to the workers of an order, reduce the workers for working opportunity to snub, increase work efficiency.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the compulsory command and supervision, make the worker produces oppressive feeling.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ory Y:

If the theory Y think about the needs of the workers, managers must create a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workers in many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 make people wisdom and ability to full play,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organizational a personal goal.Theory Y i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personal potential of employees, make employees in a relaxed and happy environment.Its disadvantage is that only in this way have good consciousness of employees, but for employees like to evade responsibility, this way to make them more to avoid work.

第三篇: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精髓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并生成新的制度、体制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线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相关重要论断上。1985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同年又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从这种新的实践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跳出传统思思想的桎梏,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就不存在矛盾。因为,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看,市场经济通过调动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来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能够极大限度地释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空间。总书记已经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来看,市场经济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激励创新,源源不断地生成新的就业岗位,保障大多数人获取收入的机会;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构筑公平竞争的起点、校正市场竞争的结果,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和面临风险的人。即使是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一些重要目标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如麦克米兰就指出:“市场并非天生与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理论特色。开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始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的认识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质的飞跃。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蕴含的重要原则和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凝练出许多重要理论原则和观点,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学中历久弥新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是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政府与市场角色的重新定位。我国改革开放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出发点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申了这一理论和实践原则,勾画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清晰线索。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改革初期的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到十二大报告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四大的“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发挥政府作用”,我们的认识一直向纵深推进,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科学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首先,需要认真领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用体现在,绝大多数经济资源,无论是消费品(包括重要消费品)还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等,都需要经由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和环节上去。市场的优势源自于它能够合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偏好,将它们转化为简单的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作出合理的选择;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利用无数分散而隐匿的知识和信息,使资源的配置动态优化;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内在激励驱动资源不停地流动,使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不断激励创新和创业,成为不断获取新知识、淘汰旧知识的有机体,从而也是创造新经济和开拓新生产力的有机体。总之,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潜藏在千百万人中的智慧和力量,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市场原则无限制地扩大到公共产品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市场设计并不是要么市场、要么政府的问题,而是市场加上政府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科学界定政府作用。资源的配置活动基本交给市场,政府就应该从纷繁复杂的资源配置活动中退出来而专注于自己的应尽职能。政府职能内生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性,可以概括为构建四大框架。一是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包括良好的法治秩序、有效的产权制度、公正透明的竞争规则和权威的监管制度。二是总体生产力框架,包括资源、能源、交通、通信、信息、数据、生态等领域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和骨干网络,形成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骨架。三是宏观经济稳定框架,通过营造均衡、平稳的经济运行环境,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公众生活预期。四是社会福利框架,通过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制度防范社会风险,保障基本民生。当然,政府在建构这四大框架的过程中,也可以引进和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动员和效率提升。

(二)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所有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核心是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化,并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新的历史条件,所有制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样不可侵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等。201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原则,澄清了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模糊认识,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巩固和发展了已有理论成果。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形成了线条较为清晰的所有制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所有制理论基础。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但主体地位没有变,仍控制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和优质资产;非公有制经济在产值、投资、就业、税收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创新重要性突凸现、消费个性化增强。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推动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所有制基础。第一,科学认识和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科学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进一步认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收入分配的重要理论原则,涉及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公平与效率关系、共同富裕等诸多重要方面。

确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克服平均主义,强调按劳分配原则,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的质的飞跃。在随后的发展中,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明晰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引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居民的收入渠道多元化了,财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快速增长,为市场机制运转提供了强劲动力。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内在一致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的一般原理,即“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它激发了亿万人民创造财富、获取收入和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积极性,驱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不停地流动和重新配置,从而奠定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契合的分配制度基础。

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003年之前,我们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起点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同时经济严重缺乏效率和活力密切相关。2004年开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等已纳入到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之中。同时,对“公平”的理解也趋于其本质。十八大报告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这种“公平”观不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相一致,也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相一致,为确立科学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时间的分配,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个人收入分配也要受到价值规律的重大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必须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进行了论述,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启迪。例如,马克思认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条“自然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这与我们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理论上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强调商品交换中所有权、自由、平等的重要性,他认为,“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是“处在平等的关系中”,“除了平等的规定以外,还要加上自由的规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有许多重要的论述。第一,强调培育完备的市场体系。马克思指出:“市场……采取总体的形态”。只有完备的市场体系才足以支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体系的完备性不仅指各类市场齐全和发育良好,还指它们之间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相互作用而趋向动态一般均衡。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期货市场。迄今为止,各类市场业已存在,许多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第二,强调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向市场主体开放机会,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权利,同时又让他们承担决策的风险,硬化预算约束;市场规则公开透明,商品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第三,实施有效市场监管。监管是政府最为重要的微观经济职能,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消除垄断,保障食品、药品、环境和生产场所安全等。

(五)对外开放理论

在马克思所构想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无论是“五篇结构计划”还是“六册结构计划”,都包含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说明经典作家当时已经充分意识到生产力发展国际化、资源配置国际化和利益分配国际化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资本国际流动的基础。它们反过来又有力推动国际分工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发展。在谈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时,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价值规律同样在国际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调节着生产国际化所生成的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其中技术先进、劳动复杂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占据较大利益份额,从而导致“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马克思同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经济国际化的性质,他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理论观点,认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等;主要政策主张包括,通过开办经济特区和全方位开放、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实施“一带一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逐步深度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之中。

对外开放理论仍需要探讨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在新技术条件下国际分工和产业演进的规律,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利益链条中的位置,实现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第二,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形式,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保证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中得到合理的份额;第三,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与国内市场相比,世界市场更不完善,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低,壁垒众多,资本门槛高,因此,竞争规则和参与规则的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都可以大有作为。

第四篇: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理论创新有时也称知识创新。它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我们党80年的奋斗史,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说明,理论创新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进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 1 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 2 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且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形态,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通过新的实践,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这一伟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意境辽阔高远,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胜利前进的指南,对我们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理论创新是“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标志

注重理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回顾党的80年奋斗历程,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针对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就无法应对时代的新挑战,也就不可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正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发表了鼓舞人 3 心的“七一”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回答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那么,《讲话》中新的理论观点究竟在哪里呢?新就新在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洞察并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回答了新世纪建党治国强军中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就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升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新就新在以开拓创新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整体结构,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党的先进性的内在本质和衡量标准,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等敏感性问题,理直气壮地作出了新的阐释和概括;新就新在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为我们党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从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说出了具有科学根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表明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理论上更加成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是贯穿整个讲话的主线和灵魂。“三个代表”作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我们党80年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地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高度,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提供了根本指导,也为我们观察形势,判断是非,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理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里,江泽民同志从民族、国家兴旺发达和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高度论述了创新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随着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共产党人只能站在世界高度,时代潮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党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生存。这不仅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失败中明显看出来,而且从资本主义国家兴衰成败中也能看出来。比如法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到二战结束,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大力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二战期间不失时机地举起捍卫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旗帜,赢得了人民群众支持。二战结束,法共如日中天,可谓是“兵强马壮”,1946年达到发展的顶峰,而同期法国的社会党由于主要热衷于议会斗争,当时影 5 响并不大,然而5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两党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法共一路下滑,到1988年党员人数比1946年下降了近70%,传统阵营大部分丢失。而社会党虽然也遭受过挫折,但很快走上了复兴之路。法共为什么由盛而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理论实践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只能是基础越来越薄、威信越来越低、路子越来越窄。事实证明,一个党要长盛不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我们党80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怎样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时代课题,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而且较好摆脱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不断巩固了执政地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李立

三、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照搬照抄,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井冈山时期,王明号称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满口马列主义词句,把毛泽东称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居高临下,不可一世,坚持把俄国革命的道路和革命战争的模式生硬地搬到中国,其结果却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苏区丧失,党和红军的力量受到严重打击,迫使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上,我们党彻底清算了王明的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建国初期,我们党并没有照搬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那 6 一套做法,而是从我国的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在后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又犯了僵化的错误,不顾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客观实际,提出了“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指导思想,导致“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脱离国情,对国内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的错误判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面对“文革”的灾难性后果、极左思潮的泛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全面分析国际形势,正确判断国情,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适时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基本政策,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纵观党80年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什么时候党的指导思想僵化、脱离实际,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什么时候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取得成功,党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抚今思昔,兴衰成败,的确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供吸取。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追求什么样的理论创新呢?江泽民同志在《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一文中针对我国理论创新的实际情况,指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在论述理论创新有何功能、应当发挥什么作用时,江泽民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得出一个科学的论断:“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他认为,我们所取得的一切创新,都是理论创新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一切创新的成果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 7 最伟大成果。他指出:“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化代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成果。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现在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共识,开辟新境界。”我们正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的建设也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缺乏积极主动大胆的创新精神,没有一套积极有效的创新办法,就根本无法取得这两项伟大事业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紧紧抓住新时代所提供的新机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摸索、开拓和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概括,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得到了科学的回答和解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发展的科学理论,深刻地蕴涵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本质,蕴涵着理论创新的本质。“三个代表”所概括的“发展要求”、“前进方向”、“根本利益”,也必定会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充实,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我们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回答时代提出的挑战,认真解决发展过程中工作上遇到的矛盾和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使之更好地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前进。

四、理论创新是指导我们创造性地推进部队建设的科学思维方式

江泽民同志8月31日在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如何从政治上认识和理解“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全党全军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殷切期望军队高度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广大官兵思想是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已经摆在各级党委工作的首要位置。我们要掌握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解读新的理论需要有新的视角,实践新的理论更需要新的思路。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变化、新挑战及其对我们党和军队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才能在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关头,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的立场,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党的最新理论,积极探索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如何运用理论创新成果进行创新呢?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思想解放,观念新颖,思路开阔,从而掌握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对于武警部队干部来说,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落实“两个武装”的要求,大兴学习之风。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主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打牢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头脑,在掌握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上下功夫,在应用高科技知识指导部队建设上下功夫,打牢创新的科技基础。

2、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理论的意义全在于指导实践,我们的思想、意见、方案、决策等,都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离开实践,人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来源于实践的创新,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在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时又强调:“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见创新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新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条条、框框和本本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深刻认识客观对象,揭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为科学决策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使创新真正产生强大的原动力,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新的实际。当前,结合武警部队实际,就是要切实用“七一”讲话精神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地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部队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牢固确立“三个代表”在部队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部队建设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把官兵培养成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并以此为根本要求,高度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确保党对武警部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政令军令畅通,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努力提高现代条件下的执勤处突能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3、创新源于实践,又必须为实践服务。现在各级都十分注重创新,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但在实践中也要防止走入误区。如搞花样翻新,今天一个战略工程,明天一个发展思路,左一个点子,右一个思路,明明有政策规定的东西,还要变子法子另搞一套;或热衷于文字游戏,提新口号,编顺口溜,甚至拿 10 别人的创新成果“移花接木”等等。这种名不符实的创新是应该坚决防止和摒弃的。创新的内涵很广,从领导角度讲,我认为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创造性的抓好各项工作。这里有理解上的创新,有思路上的创新,也有方法上的创新,但归根结底,必须着眼于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检验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准。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总之,创新一定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解决的问题越多,创新的成绩就越大,绝不能把创新仅仅停留在写文章、搞试点、开研讨会上,更不能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所以,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各级都应当明确。

第五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纲: 主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再从实践角度谈现实生活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再总结三者的联系。结构安排: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多项具体制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实践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整体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理论读书的方法

    虽然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元好问则诗云:“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但我还是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读理论书的方法。 说到读理论书,其目的无非有三:其一,是为了提......

    对商务谈判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精选五篇)

    “双赢” 谈判策略 对商务谈判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 “双赢”谈判策略 摘要: 谈判进入实际的磋商阶段以后,谈判各方往往由于某种原因而相持不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只有极其原则的设想。马克......

    Y理论对推进社区网格化的启示[5篇材料]

    Y理论对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现代管理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一个单位或一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及Z理论

    X理论、Y理论及Z理论 一、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概述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把对人的基本假设作了区分,即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逃避工作,不......

    谈谈对市场营销认识

    《市场营销学》 院系:外国语学院 学号:2010022502 姓名:王某某 谈谈我对校园营销方式的认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各种营销方式在校园里并不少见,比如新生刚开学,移动通信和天翼通......

    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理论的理解和看法5篇范文

    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理论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学习中国少数民族理论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理论和知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