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刻理解如何做到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深刻理解如何做到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深刻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目的在于要确实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这些要求,创造各方面的条件,从而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党中央站在世纪之交和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论断。归纳出来有以下几点:
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再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必须由人去研究、去开发。因此,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提高重视人的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改革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实
施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4、改革上层建筑,努力实现依法治国。(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不仅要改革经济基础,而
且还要改革上层建筑。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5、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章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开创梅州山区经济发展新路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居首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内涵,并切实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带领全市480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脱贫奔康统揽全局,全面实施“三个希望”战略和特色经济、开放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方针,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初步改变了封闭、贫穷、落后的面貌。
一、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发生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历史上,生产力曾依次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到铁器再到机器生产的不同形态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有量的扩大和积累,而且有质的飞跃和转变。马克思曾经指出:“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大致说来,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依次经过了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等若干个阶段,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到21世纪,人类又进入了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生产力。这种新的生产力是每一个历史时代的“普照光”,它规范和影响着同时代其他的生产力,成为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色。当一种新的改造自然的方式和具有更大改造自然能力的生产力出现以后,它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要比原有的生产力高出不知多少倍。这种新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它给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新的要求。可见,先进生产力给人类社会、世界历史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哪个国家率先掌握了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历史的中心。从古代到现代,世界历史的中心经历了若干次转移,好像花开花落一样,在某一时期,某个国家兴盛了,到另一时期,这个国家衰落了,另外的国家则取而代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世界历史中心的每一次转移,实际上都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结果。并且,一种先进生产力的出现,在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还会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20世纪前半叶,先进生产力的技术体现和代表就是大机器工业生产。而在今天,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滚滚浪潮推动着当代世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先进生产力无疑就有着更新的含义和更高的技术体现,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综观世界,高科技支撑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是近1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同时,科学技术又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起点,为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它应用于生产力诸要素来实现的。当科学技术处于知识形态的时候,还只是“精神生产力”,一旦它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会改变劳动资料的性质和水平,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和范围,提高和强化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最终引起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实现生产力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中叶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实现了从手工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19世纪70年代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正在把世界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
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高科技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以信息技术为例,发达国家信息部门的贡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65%;新兴工业化国家占25%-40%;发展中国家低于25%。欧洲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产业。这些数据表明, 谁掌握高科技的领先权,谁就拥有发展生产力的强大现实优势和发展后劲。拥有发展生产力的强大优势和后劲就拥有了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强势地位。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第一位的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了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因此,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它要求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我们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披荆斩棘,破浪前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体现,是我们党的事业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经验雄辩地证明:什么时候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什么时候背离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奋斗的历史。近代中国的落后,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落后。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旧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未能建立起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因而也未能改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先进政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回顾 8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到,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
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的愿望出发,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
从党的诞生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段历史中可见,我们党之所以由一个几十人的小党迅速崛起于中国政治舞台,就在于它适应了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的愿望,指明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我党之所以历经挫折仍能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大党,就在于所提出的纲领、政策适合中国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掌握生产力发展历史主动权的愿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党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反动派力量异常强大的条件下,我们党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取得政权,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上,政治上翻身做主人的强烈愿望。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打碎了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扫除了障碍。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路。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达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达到的工业化发展规模,在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和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初步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然,历史的道路是不可能笔直的。在探索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党也走过一些弯路。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缺乏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出现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脱离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搞“一大二公三纯”,甚至违背生产力理论出现了用阶级斗争代替经济建设的严重错误,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这是忽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沉重的教训。
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总结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地提出了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改革不断调整和变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但迅速摆脱了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状况,而且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使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特别是邓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的工作的根本标准,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党的性质、宗旨之间的关系,为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一点,是党坚持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坚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决定条件。
我国和我们党的发展史有力地证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特别是体现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正是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也只有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它必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抛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8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党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在新世纪,我们党要更好地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就要善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从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并坚决地贯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确决策。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坚持理论上的科学性。理论上的科学性,说到底是指理论的彻底性,就是能够解释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回答人们面临着的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直接说明的新事物,我们党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给予了科学回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我们党要继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根据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勇于和善于在理论上创新,就是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对新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对新任务作出新的科学解释,从而为制度创新准备条件。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就是要大胆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破除各种落后保守思想观念,改革不合时宜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用先进生产力标准、科学地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这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据此,我们要继续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同时也要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原有的制度、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产力在我国的迅速增长,也只有这样,我们党才算是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而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443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仍然存在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椐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江泽民同志这段话很重要,鲜明指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是伴随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段的任务,而不是某一个阶段、某一段时期内的暂时的任务,这就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发生大的社会震荡。坚持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使之互相推动、相得益彰。
目前,我国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凸现了出来,如果不深入进行改革,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二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以资本市场为重点,建立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三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四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扩大进出口贸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五要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农村金融和供销社改革等,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新体制。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并把它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首先,必须建立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多渠道投入体制,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其次,实施科教兴国,必须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民族之林。最后,实施科教兴国,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 2 1世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的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要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谁掌握了高新技术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和政治博弈的主动权。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抢占制高点,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敏锐地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力争在某些领域能够有所作为。要跟踪前沿,瞄准目标,抓住机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跃式发展。
第四,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劳动和发明,创造新的工具和设备,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通过对劳动对象的优化选择与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公平竞争机制。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产业技术的带头人,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特别是既懂现代科技,又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政治、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 ,关键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政党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并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伟大贡献为中国人民所衷心拥护。我们党 80多年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我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赢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为此,首先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使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次,必须加强“三个代表”的教育,使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和理解,推动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性,并认真学习和研究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成为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行家能手,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组织好,领导好。最后,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我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实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 ,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真心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坚持从严治党,就一定更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结合山区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十多年里,梅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三个基础,走好耕山富民、资源开发加工,引进发展三条路子,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改变了封闭、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做到“不管东西南北风,坚持发展经济不放松” 由于梅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尽量多想办法把经济搞上去,就成为梅州人民的共同心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梅州人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发展的着眼点转移到了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上来,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这十几年中,梅州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山区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五不五坚持”的方针:即不管东西南北风,坚持发展经济不放松,抓机遇求发展,努力改变山区欠发达的面貌;不跟风,不赶浪,不制假,不贩假,不逃废骗税,坚持走正道,脚踏实地打基础,壮实力;不搞高息集资,坚持量力而行搞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高起点上项目;不搞短期行为,坚持从山区长远发展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
在坚持“五不五坚持”的方针的基础上,针对梅州市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工业基础底子薄,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实际,制订振兴山区经济、加快梅州发展的“三个希望”(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中,紧紧围绕“希望在山、出路在山、致富在山”的战略,利用山区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协调发展,全市建立了一批水果、茶叶、烤烟、竹木、禽畜、水产等产品生产基地,使金柚、单丛茶、龙眼等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工业发展上,则注重抓好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和技术改造工作;注重外引内联,积极创造条件上工业发展项目,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使水泥、建材和卷烟等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五叶神香烟、塔牌水泥等更是成为享誉市场的名优产品。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铁路、邮电、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梅州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山变绿、水变清、路变宽、城变美、村变秀、人渐富的喜人景象。
(二)结合梅州实际,实施三大战略,发展特色经济
梅州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与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陆路距离均超过400公里,经济 基础差,底子薄。从实际状况分析,梅州不仅缺乏吸引外部资金大量进入的良好区位条件,而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因而不具备在市场竞争中与发达地区硬碰硬的实力。但是,梅州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表现在拥有比较丰富的发展经济所必须的资源,包括矿产、山林、土地、水力等在内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等人文资源。基于这一认识,梅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依托山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施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培植主导产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路子,拓展生存空间,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从而使梅州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首先,通过实施希望在山的战略,初步开发和发挥了梅州市的山地资源优势,为农村广大农民耕山致富开辟了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三高”农业,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专业户和经济能人承包荒山,治山致富;实行综合开发,发展种养结合的庄园经济,走集约化、基地化、商品化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子。全市建立起了一批水果、茶叶等生产基地。到2001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13.45万亩,总产量达到65.26万吨,其中金柚种植面积达28.56万亩,总产达29.69万吨;茶叶种植面积面积达16.84万亩,总产达8386吨。梅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柚类和单丛茶生产基地,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和 “单丛茶之乡”的称号。
其次,通过实施希望在路的战略,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梅州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交通落后的面貌,梅州市委、市政府除努力争取中央和省的政策扶持,建设航空和铁路之外,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公路建设之上。他们紧紧抓住机遇,大胆决策,以国道省道改造为突破口,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按常规办事,靠公路部门包打天下的老模式,采取政治动员,行政干预,各方支持,全力推动,即通过地方党政领导挂帅,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了梅州公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公路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造和建设了按常规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公路里程,在梅州公路建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九五”期间是梅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据统计,到2002 年末 ,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0219 公里 , 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 64.5 公里。水泥路达1293公里,比1990年增长16倍,全市162个乡镇基本实现县到镇公路水泥硬底化,2102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广梅汕铁路和梅坎铁路也已建成通车。八十年代中还建成了可供中型客机降落的梅县机场,开通了梅州到广州和香港等地的航线。从而使梅州市交通不便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再次,通过实施希望在外的战略,争取了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大量捐资、投资,为梅州经济发展输入了急需的建设资金。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在外人才众多,全市有300多万海外乡亲,当中有不少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梅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得天独厚的有利重要条件。正是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梅州市工农业生产日新月异,有的项目进入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梅州市经济的一大支柱。1992至2001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1564项,实际利用外资9.89亿美元;目前,全市共有“三资”企业1500多家,重点投向“三高”农业、电子、生物制药、纺织、化工、建材、陶瓷、旅游等行业,“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此外,梅州市已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1992至2002年十年间,全市累计出口总额达30.97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的34.22亿美元的90.5%。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94%,初级产品的比重仅为6%,服装、陶瓷、松香、机电产品、文体用品、钟表、塑料制品等成为梅州市出口拳头产品。同时,广大侨胞积极捐资兴办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捐资金额连续10年超亿元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梅州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
第四,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是梅州根据自身实际所提出的发展山区经济的一项主要对策。它主要强调要因地制宜,大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重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深度加工本地资源,具有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公司+农户”的特色经济,变山区的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在实践中,梅州人民充分利用山地发展柚子、茶叶、桉树等经济作物,不但绿化了荒山,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开发产品相结合,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批像雁南飞茶田、华银垦殖场等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2001年11月到梅州视察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梅州在经济发展中,根据本地实际,提出发展特色经济,这对梅州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条非常好的经验。这表明,梅州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是走对了,它对实现山区经济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发挥资源优势,走具有山区特色的的经济发展道路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梅州市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九五”期间,梅州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坚定地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大搞山区综合开发,努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1、坚定不移地走耕山致富的新路。针对山区的特点,特别是从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和农村人口多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搞山区综合开发,发展“三高”农业,走耕山致富的道路,在实践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1)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坚持实施“统一规划,山权不变,连片开发,分户承包,双层经营,共同致富”的农业综合开发方针,做到“面积不变位置变,相对集中边成片”,大力发展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2)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3)小庄园与连片基地建设相结合。以小庄园建设为基础,基地化为方向,实行庄园连基地,基地带庄园,推行“一户承包一面山、经营一园果、放养一口塘、饲养一栏畜、兴建一个沼气池的开发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拳头的战略,把小庄园与大基地融为一体,互相促进,流动发展”。(4)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建立了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社会各界投资为补充的投资机制,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5)治山治水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脱贫,促奔康。
通过十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和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梅州农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结束了长期缺粮的局面。“三高”农业成效显著,梅州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金柚生产基地,梅州金柚被国家评为“名牌产品”;金柚和单丛茶等已成为梅州市农业的主导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
要想壮大梅州的整体经济实力,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和壮大地方工业,这是建设比较发达山区市、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梅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矿产、农林产品和水力等资源,嫁接高新技术,发展资源深加工、精加工,形成了以冶矿、卷烟、建材、机械、煤炭、农林产品加工等为支柱产业,以全民、集体、民营、“三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体系:(1)抓好铜矿资源的系列加工,形成采矿、冶炼、铜制品一条龙的生产经营。(2)利用优质烤烟,形成种烟、烤烟、卷烟一条龙,并带动印刷包装业的发展。(3)利用石灰石资源,建立水泥生产企业。(4)利用铁矿资源,发展铁红、铁氧体永磁、钕铁硼等产品的加工,部分产品实现了替代进口。(5)利用煤炭资源,发展火力发电。(6)依托竹林资源,发展中密度纤维板及其他竹林制品。通过资源的开发加工,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发展了一批优势产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至2001年底,全市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116.97亿元,比1991年的29.86亿元增长了2.91倍,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8.64%,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50.11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1年的46.19亿元增长2.25倍。另外,全市目前已有100多种工业产品荣获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
为了实现把梅州建成发达的山区市的目标,梅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工业发展这个关键,提出实施“抓工业,兴经济”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工业“九条龙”,即梅州具有相对优势的九个工业部门,包括卷烟、建材、电力、铜冶炼、矿产、电子信息、球阀、林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实施工业“九条龙”的发展战略,是梅州市委、市政府落实“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以工业化为重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梅州“十五”工业发展目标的关键。这个战略的实施,对加快梅州工业化进程,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3、充分利用梅州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梅州根据自身山川秀美,自然人文景点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秀丽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客家文化胜迹、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接待海内外游客72.57万人,比增1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6.13万人天,比增76.2%。
面对中国入世的新形势,梅州市为把山区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正以生态资源和客家人文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构建粤东北生态屏障。即突出以梅城为中心,客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为主体旅游点,兴建集客家民俗建筑精华于一处,容客家名人、民俗、风情、文化、工艺、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使之成为世界了解梅州的窗口和弘扬客家文化的中心,建设梅江两岸风光游览带、千佛塔森林公园,扩建和完善泮坑旅游区,加快阴那山旅游区(包括叶帅故居、灵光寺、五指峰、雁南飞茶田、雁鸣湖度假村等)、蕉岭长潭旅游区、丰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兴宁神光山、合水水上娱乐中心、平远五指石自然风景区和梅县上官塘鸿荣西湖度假村等景点建设,同时努力改变梅州市旅游景点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提升旅游品位。
(四)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梅州已初步走出了切合山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即以开发“三高”农业为基础,以发展工业为主体,以繁荣内外贸易为导向,以提高科技教育素质为依托,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个实践中,梅州通过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来全面提高梅州经济的整体素质。
1、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决定未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科教兴国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梅州人民也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性。特别是梅州作为著名的文化之乡,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全市现有科技人才10多万人,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其产生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时在外地生活、工作的梅州人有很多,他们当中有为数众多的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这也是一笔难以估量的宝贵财富。把上述两种人才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对梅州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具备条件的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广泛推广应用微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工艺和环保、节能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梅州卷烟、建材、矿冶、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提高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和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基地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条件吸引一批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姻”,大胆引进和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把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重视抓好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引导支持上市公司和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渠道拓宽科技投入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科技领域。认真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力求在信息产业、工业产品上上档次、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突破。认真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提高其为梅州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梅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工作,不为一时或局部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为此,梅州在最近的几年里,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首先,对破坏环境、造成资源浪费的“五小”企业,该关的坚决关掉。其次,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强化责任制,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环节,使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真正落到实处,创造舒适文明的城市环境。在梅州的城建工作中,“一江两岸”的改造工程尤其引人注目,这项工程不仅使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种成功的开发模式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梅州模式”,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应用。第三,在农村建设中,采取坚决保护好耕地,珍惜每寸土地资源的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恢复植被,保护山林,扩大绿化面积,努力打造“绿色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第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梅州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五,大力开发现代环境保护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环保材料、有机化肥、无公害农药、无公害果菜等,尤其是无公害果菜的生产,已经成为梅州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经济增长点。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契机,构筑起新的产业,这对目前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来说,意义是积极的和深远的。
(五)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进生产力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因此,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发展山区经济的过程中,梅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通过体制创新来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山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体制和投资环境。
1、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国有企业改革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突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上市、嫁接外资和兼并重组、相互参股等形式,发展股份制,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积极推进塔牌集团、无线电厂、磁性材料厂和制药厂等重点企业的改革转制。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力度,促使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特困企业和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五小”企业尽快退出市场。大力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同时,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梅州地区的实践情况,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通过“改、让、联、并、包、租、分、停、托”等十多种不同形式的国企转制办法,在主要的大型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以产权制度为切入口,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对中小型企业和一些微利企业,则进行以职工全员持股或个人及外商参股控股为主的股份合作制改造。通过这些改革,使优势企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困难企业有了新的转机,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收到了阶段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广大干部职工投身于企事业改革的热情增加,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断增强;二是拓宽了“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发展思路,至1998年底,全市经委系统已有145家国有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转机建制,转制面达81.46%,尤其在推行职工内部全员负债持股等深层次转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三是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工业生产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增强梅州经济的综合实力,梅州市在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第三产业,以尽快改变梅州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之下,梅州认真分析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和特点,认清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讨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策略,提出一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淡化所有制观念,强化生产力意识,切实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梅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本着“政府创造环境,民间创造财富”的原则,完善市场竞争的制度框架,同时,要制定优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指导性产业政策,致力培植地方品牌,集中力量建设好工业园区。三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题。四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进行二次创业,开展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以上措施对促进梅州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梅州经济的综合实力,增强梅州经济的发展后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社保费征收和管理工作,增强社保基金的保障能力,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入学难、住房难、就医难、打官司难等“四难”问题。加强就业服务和培训,增加就业岗位。
4、深化其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加强财税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增加财税收入。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规范价格行为。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保护耕地、取消定购、规范批发、放开零售”的方针,逐步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努力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继续深化城镇职工住宅货币化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多年中,梅州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事业,梅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实践证明,梅州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耕山富民、资源开发、引进发展”和“三个希望”的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三个基础,千方百计加快特色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是切合梅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使历史上比较封闭、落后的梅州山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全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是特色经济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外向型经济有新的发展;四是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这就为梅州在新世纪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梅州人民在感到振奋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与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相比,梅州还有许多的不足,经济差距比较大。这主要表现在:到2002年底止,梅州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75%,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0.71%;2002年梅州人均GDP才4200元,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位居后列;梅州的工业也还在欠发达状态,目前全市工业化率只有28%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户,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0.8:36.1:33.1,基本是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尚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此外,梅州目前仍有三个县(丰顺、大埔、五华)还是省级特困县,贫困面还比较大;等等。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梅州比过去已有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梅州还是比较落后,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此,在新的世纪里,梅州市委、市政府决心要努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全面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提出以“五年打基础 , 十年翻两番 ,2020 年全面达康”为总目标来统揽工作全局, 认真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发展战略, 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为重点,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 , 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 全面实现脱贫奔康目标 , 力争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交出一份令全体梅州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作出梅州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试论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生产的代表。今年是我党成立八十周年,八十年的建党历史,也就是一部为解放生产力奋斗的历史。搞革命搞阶级斗争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搞改革搞建设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我党在前进的道路上,曾经遭受过挫折甚至严重的挫折,有过失误甚至严重的失误,但我党自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把错误的教训变成了宝贵的财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经过80年的艰苦卓越的奋斗,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建设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真正站了起来,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并且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放在首位,这既是对建党八十年基本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基于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提出的,是向全党提出的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一切变革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前进。正是对生产力作用及其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决定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历史使命,也正是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对共产党人的全部活动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并最终决定着共产党人的历史地位和命运。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顺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要尽最大努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更加迅速发展。
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时代赋予党的新的历史任务。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制定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装备企业,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一系列措施,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的竞争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落后了就要受制于人。发展先进生产力,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就是要把全党的认识统一到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一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上来,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要地位。放眼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强大的物质基础,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主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要地位。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快科教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最新和最高概括,也是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新情况、新趋势的点睛之笔。当今世界,一场新的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先导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这场科技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在的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主动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要抓住机遇,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改革开放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坚持改革,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不断自觉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对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地配置,就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国策。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的今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因此主动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市场,发展先进生产力,尽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生产力之间的差距,努力跻身于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前列。
第四篇: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
一: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性
(一):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先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产力走上历史舞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二: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
(二)创新也是决定发展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三)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科技的大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看法!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好哪些职责?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目前,我国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如果不深入进行改革,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二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稳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坚持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二,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
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公平竞争机制。全社会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产业技术的带头人、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特别是既懂现代科技,又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第四,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不发达,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经济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很大比重,等等。这些情况说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的一些落后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持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