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生态农业的定义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条件: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②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③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④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⑤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控制牧场载畜量;⑦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⑧不使用抗生素;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 %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概况: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在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多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0.5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0.4万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食品消费市场之
一。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 1997年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52.55亿美元,1999年约为63亿美元,2000年为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7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值约为18亿美元,1999年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值的1.2%,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德国生态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美国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5年生态食品的销售值达28亿美元,1999年达到60亿美元,2000年达到75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生态奶制品尚属新兴市场。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其产品为加工品、冷冻蔬菜、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95年欧盟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不到农业生产者总数的1.0%,1997年达到
1.3%。1998年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总数达到10万个,这一数字显示,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出现了3种区别于以往在自然形态下生产的重要特征,这就是:1.在农业上采用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意在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产过程是种生物学过程。采用工业连续生产工艺要符合不同的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举例来说,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而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采用这方法虽然效益提高了,但是,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受到了破坏。疯牛病是一种病毒,是牛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牛羊等反刍动物蛋白做的肉骨粉所致。虽然第一批反刍动物肉骨粉怎样被感染疯牛病病原因子还不得而知,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这样的看法,即这种蛋白毒是因为同类吃同类产生的变异而产生的,并逐步积累使其扩大。欧洲的农民在实行肉类工厂化生产时,用牛羊肉骨粉来代替植物蛋白作饲料,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使疯牛病病毒潜伏越来越多,遂酿成了今日的疯牛病灾难。
2.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一种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1999年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经调查,比利时的这次二恶英事件,是由生产动物饲料原料的厂家向生产动物饲料的工厂提供含二恶英的原料造成的。这家工厂叫福格拉公司。该公司的某些员工在原本是装废植物油的一些油罐里注入了大量的废机油,在与动物油和废植物油混合加热时产生了二恶英。该公司将含有二恶英的原料提供给油脂加工厂比利时维克斯特公司。该公司在油脂加工后,将8万多公斤混有二恶英的动物油脂卖给了10家比利时饲料公司、1家法国公司和1家荷兰公司。这些公司把添加了维克斯特公司油脂的饲料卖给了比利时500家鸡场、500家猪场、70家牛场,从而引起了这次污染事件。
3.转基因食物出现。2000年,世界在转基因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作为世界上转基因产品商品化最发达的国家,美国1/4的耕地种植了转基因作物,50种转基因植物已获批准生产,市场上流通的60%的加工食品含转基因成分。2000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墨西哥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全球七大科学院在华盛顿联合发表白皮书,公开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认为消除全球饥饿贫穷,生物技术责无旁贷。实际上,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动植物的产量,而且可以改变其品质,提高产品质量。但是,2000年反转基因作物势力也有所发展,一些国家的有关人士认为转基因作物制造了“基因污染”。现在,赞成者无法证明生物技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反对者也难以证明农业生物技术不安全。在英国等一些欧盟国家,采用反刍动物肉骨粉等非天然饲料饲喂牛羊造成能传染人克雅氏病的疯牛病蔓延的事件曝光后,人们为疯牛病的肆虐而忧心忡忡;比利时等国家一些畜牧场 给畜禽饲喂了含剧毒致癌物质二恶英的配合饲料的事件被证实后,消费者对人工合成饲料产生了不信任感,担心饲料不安全;许多家庭为转基因食物的发展担惊受怕。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环保食品。
(二)生态环境保护呼唤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瑞士人缪勒发明了DDT,推动了世界农业植保方式的革命,在这之后的30年里使用范围不断扩展,风靡全球,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球用于对付害虫的农药达12000多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农药达3亿公顷次。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的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当人们为层出不穷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烦恼时,也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即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700多个团体加入了这一组织。
(三)政府的支持
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第一产业部门的农业如何采取行动,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生态农业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消除传统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政府已认识到过度依赖现代商品投入物的常规农业对资源、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现已重视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的研究和推广。欧盟国家已开始对化学农药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以促进生态食品生产方式替代常规农业生产的发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并开始制订《绿色食品生产法》。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 可补助2/3。
四、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德国,现在顾客购买生态牛肉要比购买常规方法生产的牛肉至少贵30%,但消费者认为,由于生产生态牛肉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因此,付这个价格值得。近年来,德国牛肉销售量下降了50%,但生态牛肉销售量增加了30%。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西欧是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消费市场, 2000年生态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95.5亿美元,其消费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保持连年增长。到2005年,生态农产品的零售总额将占西欧食品市场的5%~10%。在政府方面,《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各国也大都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例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2001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农业部长会议将帮助养牛农民从现在的集约式经营向粗放式生态饲养转化列为七点建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德国农业部长建议欧盟在10年内使生态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0%。在经营企业方面,美国有机农业商业联合会主席凯瑟琳·迪马特奥说:“有机农产品已不再限于健康食品店,现在它们正不断涌进大型连锁超市。”2000年春季,英国最大的销售连锁商冰岛公司宣布:该公司将把货架上的所有食品都换成生态农产品,而且价格和原来一样。这个举动随即在整个市场引起连锁反应。生态食品已不再只是一种时髦。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生态农业有朝一日将会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二)生产和贸易的相互促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的监控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食品生产的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由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获得一张“绿色通行证”。目前,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已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以前制定的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所不同的是,后者侧重于企业的 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而前者侧重于企业的活动和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
现在,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三是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为了指导全球生态食品的发展,消除贸易歧视,今后各国生态食品标准将在以下3个方向迈向国际间协调与统一:一是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国际质量认证组织、WTO等制定的有关产品标准趋向协调、统一;二是非政府组织做好地区和国家之间标准的协调;三是地区和国际标准进一步得到互相认可,以削弱和淡化因标准歧视所引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四)各国生态食品的发展将进一步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生态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今后将主要在4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二是如何保持生态食品生产技术本身的可持续进步;三是以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为切入点,提高生态食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四是加强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天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志超:《国外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世界农业》2002年第1期。
2.李蕾、丁汉凤:《德国的生态农业》,《世界农业》2002年第6期。
3.丁言强:《有机农业的概况与展望》,《世界农业》2001年第8期。
4.俞东平等:《有机农业发展概况》,《世界农业》2002年第4期。
5.布莱恩·哈尔韦尔:《农业的革命》,《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12期。
6.高振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农业生态环境》2001年第17期。
7.林祥金:《欧洲农业的灾难及其教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01年第52期。
8.莫鸿钧:《2000年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综述》,《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1年第7期。
9.刘飞:《欧盟重视发展有机农业》,《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12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责任编辑:益 农)
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谈
远景设计研究院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谈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虽然农业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模式粗放,特别是人们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农业发展不仅速度缓慢,而且生态状况日益恶化。2013年下半年,对农业生态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也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生态农业受到重视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定为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调研的主要方向,多位专家提到,“农村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农村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量仅占施用量的30%,有近7成浪费,进一步造成了水源地的污染。此外,农村生活垃圾、秸秆燃烧造成空气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化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领域有望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态农业”将取代“石油农业”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2、农业生态系统遭长期破坏
农业文明所依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与社会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密切相关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内的环境调控、功能调控乃至生物结构调控。虽然其基本依附土地系统来进行生产,但却是一个地方生态适宜性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最基本保障。即使在拥有高度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水平的北美、欧洲,政府仍旧出台大量的政策和给予大量的补贴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观中国,却往往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滥用化肥、地膜、农药,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地膜污染也更加严重。近20年来,随着大棚农业和地膜玉米的普及,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大量残留地膜不仅造成了白色污染,而且导致了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
此外,我国每年有废弃的农作物秸秆6.5亿吨,它们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变成有机污染物,对大气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3、如何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生态农业不可能回归到若干年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田园式生活”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延续了现代农业的生命力,靠的是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系统。通过这个体系,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
要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而要打造一个这样的技术体系,远景设计研究院认为关键还在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会不断地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进而促进市场结构的改善,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农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绩效。因此,培育农业产业组织,完善其组织体系,就成为提高生态农业市场竞争力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已经在就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问题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其中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2013年文件中被重点提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文件中的明确表述,正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组织形式发生转变,以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正在成为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
4、国家生态安全理念下的生态农业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发展的长期课题。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地球基本生物系统格局的转变以及石油储量的枯竭,将是未来一个国家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类对地下水、矿产、海上渔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争夺,已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引发了不少冲突。
过去的几十年中,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型外延式扩张。这种靠着
化肥、农药等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不仅大量消耗资源,而且造成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由于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我们实际上已不具备继续沿用粗放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第三篇: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精选)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今年前两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分别增长0.4%和1.0%,远低于去年各季度增速。经济复苏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减弱,同时私人部门持续疲弱,无法有效接续经济增长动力。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按年率仅增长0.4%,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为复苏以来最低水平。前两季度美国投资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分别仅为3.8%和6.4%,远低于去年同期31.5%和26.4%的水平。二季度出口按年率增长3.1%,拉动经济增长0.41个百分点,也创下自复苏以来最低水平。目前,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8月失业率仍在9.1%的高位。
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等因素影响,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仅为0.2%,明显低于一季度的0.8%。其中,6月工业产出指数环比下降0.7%,降幅为2009年下半年以来最高。
三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依然乏力,7月工业产出指数仅与上半年平均水平持平。同时,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工业产出指数7月环比进一步下降,降幅分别为0.7%、0.7%和3.0%;德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工业产出指数7月环比增速高达4.1%。欧元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季节调整后的7月失业率仍高达10%,较去年同期仅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失业率升至21.2%,为金融危机后的最高位。
日本经济上半年连续负增长,但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9%,其中3月工业生产环比降幅高达15.5%,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二季度日本经济延续下滑态势,环比负增长0.5%,其中,出口降幅环比高达4.9%,对外贸易转为赤字;私人住宅投资和私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季度下滑1.8%和0.9%。
随着地震造成的供给端约束逐渐消除和灾后重建展开,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工业生产4、5、6月持续环比正增长,7月工业生产排除季节性因素已恢复至震前水平;出口在3、4月环比分别下降8.0%和7.0%后,5月开始恢复环比正增长,7月已接近震前水平。同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恢复,私人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投资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而增加,二季度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日本经济仍未走出通货紧缩,8月最新修订数据显示,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物价指数一季度和二季度同比下降0.8%和0.3%,7月与去年同比持平。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普遍回落。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巴西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0.8%,分别低于一季度的4.2%和3.2%;印度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一季度7.8%的增长率,为18个月以来最低;俄罗斯二季度GDP同比增长由一季度的4.1%下滑至3.4%;墨西哥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为3.3%,为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
(二)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世界经济处在新的危险阶段,近期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4.0%。从发展态势看,虽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甚至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只要有关国家携手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还是能够避免出现二次衰退,明年世界经济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1.美国经济复苏仍将保持缓慢态势,再次陷入衰退可能性不大
美国经济复苏仍将保持缓慢态势。首先,受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胀率上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下降。今年前两季度,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按年率分别增长1.2%和1.0%,明显低于去年各季度增速。8月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44.5,为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次,受经济整体不景气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二季度美国CEO信心指数由一季度的67大幅降至55。7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50.9,为2009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目前,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经济学家和大型商业机构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对美国经济2011和2012年的增速预测,从6月的2.5%和2.7%分别下调至1.5%和1.8%;美国白宫预算与管理办公室9月预测从2.7%和3.6%分别下调至1.7%和2.6%;费城联储发布的3季度经济学家调查预测,从2.7%和3.0%分别下调至1.7%和2.6%;花旗银行8月预测则分别从1.7%和2.7%下调至1.6%和2.1%。
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可能性不大。首先,去年10月以来,美国消费者信贷按年率一直保持正增长,今年7月已接近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扩张。其次,今年3-7月,美国房价已连续5个月保持上涨态势,房价回升有助于提升消费能力和投资信心,减少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损失。第三,今年4月以来,美国工业生产一直保持扩张态势,7月工业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率提升都较为明显。第四,美国银行体系状况逐步改善,今年前两季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分别实现3.6%和15.2%的正增长,二季度银行贷款违约率降至1.68%,已接近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第五,美国刺激性财政政策获得新的空间。今年8月2日国会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为美国政府继续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9月8日奥巴马总统推出4470亿美元的就业创造计划,拟从减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为美国经济继续注入动力。第六,美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态势,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超低水平将一直维持至2013年6月底,美联储已宣布延长4000亿美元的国债期限,未来美联储仍有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环境的可能性。
2.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二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持续下滑。8月为98.3,较7月下滑了4.7,今年以来首次低于长期平均水平(100),在17个成员国中,只有德国的经济信心指数高于长期平均水平。预计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南欧诸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仍旧高企等因素影响,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较2011年将明显回落,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高盛已于8月将欧元区2011和2012年经济增长率由2%和1.2%下调至1.7%和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9月将欧元区2011年和2012年GDP增长率由6月的2.0%和1.7%下调至1.6%和1.1%。
3.日本经济将缓慢复苏
虽然今年日本经济仍将出现负增长,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动下,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日本央行预测,经济从今年3季度恢复环比正增长,4季度开始进入温和复苏轨道,但日本经济仍面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日本央行7月的货币政策会议将2011财年(今年2季度-明年1季度)经济增长率从0.6%下调到0.4%,2012财年仍维持在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5%,但明年有望实现2.3%的增长。
4.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将继续放缓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给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9月以来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巴西央行将今年GDP增长率预期从3.84%下调到3.79%,2012年从4%下调到3.9%。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将今年GDP增长率预期由原来的4.2%下调至4.1%,同时预计经济恢复快速增长不会早于2014年。墨西哥银行最新估计今年经济增长率将为3.8%-4.8%,比此前的预期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在9月报告中,将印度本财年(今年4月1日到明年3月底)经济增长预期从8.2%下调至7.9%,并把下一财年增长预期从8.8%下调至8.3%。
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在放缓,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减弱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将有利于缓解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加之发达国家延长低利率货币政策执行时间,新兴经济体有可能适度放松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显著好于发达国家,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仍将分别增长6.4%和6.1%,其中,俄罗斯分别增长4.3%和4.1%,印度分别增长7.8%和7.5%,巴西分别增长3.8%和3.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别增长5.2%和5.8%。
二、全球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一)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剧烈震荡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剧烈。年初,受世界经济复苏较快,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原油价格)由年初的91美元/桶增至5月初的110美元/桶左右,增幅达21%;而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BRT原油价格)则由年初的95美元/桶增至5月初的 126美元/桶,增幅达30%。随后,由于诸多宏观经济指标显示未来全球经济增速可能趋缓,市场对未来大宗商品供求关系预期有所缓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入高位小幅震荡状态。
8月以来,市场对未来全球经济减速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加之受标普下调美债评级、意大利和西班牙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一度大幅震荡,相当一部分资本出于避险考虑撤离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曾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回落。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价格一度由7月底的100美元/桶左右降至8月底的80美元/桶左右。但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状态并未根本改变,2011年9月16日,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收于87.05美元/桶,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收于500美元/吨,仍处较高水平。
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仍将受到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动性状况、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其中供求基本面是根本性因素。2012年全球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较为强劲,将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提供稳定支撑,预计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仍将处于高位。但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较2011年将更为剧烈,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幅度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若美国和欧元区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再次恶化,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
(二)发达国家通胀压力明显上升
美国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今年5-7月,美国总体通胀率一直保持在3.6%,为2008年11月以来的历史高位。能源消费价格上涨是拉升美国总体通胀率的主要因素。5-7月居民能源消费价格指数年增长率分别达21.5%、20.1%和19%。7月美国核心通胀率为1.8%,已接近美联储2%的警戒线。
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4月欧元区通胀率高达2.8%,目前仍维持在2.5%的较高水平,显著超出欧央行2%的警戒线。9月欧洲央行的月度报告预测2011年欧元区通胀率将在2.5%-2.7%之间。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震荡状态的可能性较大,欧洲央行也需要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预计欧元区仍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
(三)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8月巴西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37%,高于7月的0.16%。截至8月,巴西消费者价格指数12个月累计涨幅7.23%,再次突破7月6.87%的当年纪录,创下自2005年6月(7.27%)以来的新高。巴西2011年官方通胀预期已由6.28%上调到6.31%,2012年通胀预期为5.20%,与4.5%的通胀控制目标相距甚远。韩国8月CPI同比上升5.3%,创3年来高位;央行调查显示消费者预计未来12个月通货膨胀率将达到4.2%,亦创下近两年半高点。印度衡量通胀的批发价格指数8月同比上涨9.78%,为一年来最高水平,迫使印度央行于9月16日上调关键利率25个基点,这是印度央行自去年3月以来第12次加息。亚行9月报告将本财年印度通胀预期由7.8%上调为8.5%,并将2011年亚洲通货膨胀率预期从此前的5.3%上调至5.8%,同时指出通货膨胀仍将是亚洲决策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和扩散,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不断上升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一是部分国家已经无力清偿债务。危机前希腊已长期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危机后实施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大幅提高了主权债务规模。2009年12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2010年起希腊政府已无力依靠自身财力清偿到期债务。二是危机已经蔓延到欧元区核心经济体。随着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债务规模的持续上升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市场对两国出现主权债务违约的担忧明显加剧。2011年9月,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德国国债收益率差明显上升,意大利/德国国债收益率利差一度达到444个基点的历史最高位。同时,德、法两大欧元区核心经济体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也有所上升,标普已经警告法国长期国债主权评级有可能遭到下调。三是危机已经严重波及欧洲银行业。欧洲银行业存在对“欧猪五国”的巨大风险敞口,如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兴银行对“欧猪五国”的风险敞口分别达到1983亿、1356亿和470亿欧元。“欧猪五国”一旦出现主权债务违约,将会严重恶化欧洲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欧洲银行融资高度依赖银行间同业拆借,一旦各大银行资产负债表开始恶化,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将明显上升,甚至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
目前,“欧猪五国”削减财政赤字的计划在国内面临重重反对。德、法等欧盟核心成员国国内存在着反对政府用纳税人金钱救助他国的压力,刚刚结束的欧盟财长会议也并未就债务危机达成新的协议。在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欧猪五国”主权债务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进一步升级。中银香港内部报告称,2012-2013年仍是“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到期的高峰期,“欧猪五国”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可能将高于2011年。
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欧元区一旦解体,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将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均会达成有效的短期救助方案;而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制度调整,主权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以解决。
(二)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
7月中旬以来,对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担忧引发金融市场反复大幅剧烈震荡。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全球股市出现抛盘,美国标普500指数收盘下跌6.6%,是2008年12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德国DAX股指收盘下跌5%,法国CAC股指下跌4.7%,英国富时100指数则下跌3.4%。8月前两周,全球股市市值缩水约4万亿美元。9月5日,意大利、西班牙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升高,最新公布的多国经济数据走弱,引发全球股市再次暴跌。美国标普500指数较4月底触及的年内高位回落了14.5%,德国DAX指数和日本日经指数均创年内新低。截至9月15日,与年初相比,美国标普500指数已下跌4.9%,德国DAX股指下跌21%,法国CAC股指下跌22%,伦敦富时100股指下跌11.2%,日本日经指数下跌17%。
资金纷纷涌入黄金和债券市场寻求避险,9月初金价一度攀升至每盎司1920美元的纪录高点。9月2日,美国国债收益率自1950年以来首次收盘降至2%以下的水平。9月5日,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85%,为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升至5.58%,为8月8日以来新高。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亦升至5.328%的近一个月高点。
避险资金的涌入推动日元和瑞士法郎大幅升值。尽管日本当局今年已经两度入市干预,但日元对美元汇率仍然在8月中旬创下战后新高,达到1美元兑75.95日元的高点。为打压瑞士法郎强劲升值趋势,瑞士央行于9月初采取强硬措施将欧元对瑞士法郎下线设定为1.2瑞士法郎。同时,部分投资者开始逃离新兴市场。9月9日起,新兴市场货币开始对美元贬值,韩国、印尼、巴西等国央行纷纷入市干预阻止本币快速下跌。截至9月23日,与9月8日对美元汇率收盘价相比,短短两周内韩元已下跌8.5%,印尼盾下跌6%,俄罗斯卢布下跌9.3%,巴西雷亚尔和墨西哥比索下跌幅度分别高达15.6%和12.7%。
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发达国家内生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只能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承诺将零利率维持至2013年,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5%不变,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的纪录低位,同时将定量宽松计划下的债券购买规模维持在2000亿英镑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新兴经济体货币紧缩步伐放慢。土耳其央行8月初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也于8月31日突然将利率从12.5%下调至12%,结束了始于年初的最新一轮加息周期;俄罗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央行均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只有印度央行于9月中旬再次加息。
目前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协调难度必然加大,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第四篇: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大发展的世纪,也是教育理念发生急剧的转变和变革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过的新特点。
21世纪教育的特点
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权利,而应该是所有社会大众都能享受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还仍然是紧密围绕着尖端科技、知识精英和国家实力等展开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理念,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少数精英及其所掌握的尖端知识,而是取决于全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主题。
1990年3月5日~9日在泰国宗迪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宣言呼吁:“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宣言》把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不应使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受到任何歧视,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等等。
2000年4月26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达喀尔行动纲领》是一项集体的行动承诺,目的是保证为每个公民和每个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各国政府有义务确保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并长期保持下去。要有效地履行这一责任,不仅需要各国国内开展广泛的合作,而且需要与地区和国际机构合作。重申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接受教育的人权,这种教育应能真正地和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并应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开发每个人的才智和潜力与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和改造社会。此外,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提出了: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在各类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等。由此可见,全民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声音和全球的共识。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人们不再是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受益终身。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是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的时代,学校里的学习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教育应回归其根本,即人的社会生活。
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来“迈向学习型社会”。1990年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理念与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相关的和一致的。学习型社会从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理想逐渐转变成了各国的实践和现实。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有的国家把学校建设成社区的学习中心,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并开展一些校外学习计划。有些国家的城市和地区、社会各部门的人们共同结成各种终身学习的组织。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脑终端的利用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国际化是每一个教育机构要面对的工作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都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通过推动教育国际化进行教育服务输出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争夺国际优秀人才,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扩大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在积极开拓和争夺国际教育市场,教育服务出口收入在对外贸易和国家总税收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通过鼓励教育国际化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型人才,为其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国际体系作准备。
其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特别是像数据库、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学习内容和获取信息来源、学习的组织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方面都越来越国际化。无论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参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所面对和从事的工作。21世纪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例如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粮食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族歧视、***暴力、毒品泛滥„„等等,这些都是伴随工业现代化进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实际上已演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面对这类危机,并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平等、并列的,正如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所指出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众所周知,“人与人相处之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这是因为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和信息评价;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这就是21世纪对新型人材需求的特点。
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论文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论文关键词 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884,论文页数 7~12页2002年2002月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paper_59734771/ 本文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方面简明阐述了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据此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相应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07-0007-12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认识到了教育在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1世纪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谁掌握了在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个道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将对21世纪初世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趋势作一简要阐述,并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而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在扩大教育机会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基础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消除文盲、减缓人口压力、促进环境保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赢得广泛的承认而成为全球携手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基础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积极的进展。在新世纪,健全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教育和培训的基石,是任何国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其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基本趋势:
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
这仍然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直至当前,全球仍有8.85亿文盲,1.3亿校外失学儿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107页)。因此,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必然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国际上已有的经验表明,常规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只有扩大教育手段、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从广义上说,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 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只有“量体裁衣”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2、提高教育质量和相关性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即基础教育数量上的增加必须与质量上的提高并肩作战,教育质量不限于正规学校是衡量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和教学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都是衡量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基础教育的效益要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或在毕业之后无法为本社区服务的教育浪费现象将逐渐减少。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吸收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等做法将普遍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将打破传统的学科划分,简化沉重的学科内容,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兼顾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知识的快速增长使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有责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如何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长远目标下,保证课程对当前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保证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定义核心课程并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确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成人生活;所有这些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4、提高教师质量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其中特别强调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认为互联网介入教育带来了教学方式从“教学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上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技术,给教育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信心地使用新技术,信息技术是不能真正有益于教育的。只有教师对新技术表现出兴趣和应有的批判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在如潮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和取舍,不囫囵吞枣。因此,加强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是师资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5、加强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的高级官员奥德内斯认为,虽然20世纪造就了一代在计算机和知识开发领域里的专家,而这些专家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能、对多样化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方面却不那么完美。换句话说,这个世纪的教育在倡导人类和平共处方面存在缺陷,如何加强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其变革急剧加速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成为民族、社区、个人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上可以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没有适当的高等教育,均不可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新世纪,尽管全球各地区及各国面临的挑战往往很不相同,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将形成下面一些基本趋势:
1、高等教育将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
在未来的新世纪,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将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公正、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等,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 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的这种普及可能有别于中等教育的普及,也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以不间断学习的方式直接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都能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但这是分散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进行的。
2、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针对性
高等教育的社会针对性,主要指高等教育的整个体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它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派生的研究与服务,以及高等教育与最广泛意义上的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与其它程度和形式的教育的相互作用等。在未来的新世纪,面对变革世界的国际、地区和国家各级所引发的挑战,高等教育必将更有效地调动其全部资源,必将扩展其功能,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人类、为整个社会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将努力行使以下主要使命:(1)高等教育将继续其以往的传统的基本使命,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智力创作和知识创新,以保存、扩展、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其文化和伦理使命。高等教育应保持和体现文化特性,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创造,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2)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是为人类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将通过其研究工作、教学和培训计划以及合作活动,利用其知识资源,从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指明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预测和服务。高等教育将积极参与解决全球、地区和地方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满足经济与文化生活的需求。
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
在新世纪,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是真正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领域,被融入全面的全民终身教育计划和广阔的终生学习结构之中。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将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学校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其期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技术,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等。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捷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从全民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变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应当为每个公民获得高级技能、培养、知识和信息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机会。
4、高等教育将为提高其自身质量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包括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的质量,课程的质量,以及作为教学和科研之间必然结果的学习质量,还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意味着提高高等教育的各种职能,以及参与其活动的所有人员的质量。
高等教育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知识的进步、发展、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出现的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为此,在未来的新世纪,高等教育必将适时地修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计划,必将加强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必将根据信息与交流的迅速发展,采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和评估手段。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其质量与针对性,才能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
5、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教学与科技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人员的高度流动上,即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教学、科研、生活和交流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数目将不断增加。除了个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之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还体现为跨国科研、国际合作等将得到加强。由于知识与研究本身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 的深化、发展与传播愈将通过国际学术界的集体努力来实现。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而科研上的国际合作必将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能作出贡献。此外,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还表现在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频繁合作,以及伙伴与网络关系。
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部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将显现以下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定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和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展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
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为: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2)加强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日益关注职业教育中的环保问题,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开设环保科目,在课程中增加环境教育模块。(3)以能力为本位。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4)培养创业能力(entrepreneurship)。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5)教育新技术的运用。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革命,消除了学习的距离感,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辅助学习将对终生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向学习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教育和培训需要。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发展技术辅助学习(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简称TBL)。
4、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 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体指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一个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成为新世纪构建成人教育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发展将显现出如下趋势:
1、成人教育将面向所有社会群体
21世纪的种种挑战,需要男女平等、公正地参与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以每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和公正的发展。必须树立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成人教育不仅要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握有权威的社会精英阶层,而且更要面向社会边缘人群和文盲人口。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是建立一个全纳型的学习社会。因此,以下人群也将成为成人教育关注的重点:失学青少年、下岗转岗人员、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移民、在押犯人。
2、成人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在21世纪,成人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任务。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划分为补偿教育(含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它们将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21世纪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多样性的,它对培养有知识的胸襟开阔的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扫盲、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都可以做出巨大贡献。
3、参与成人教育的机构和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举办,形成一种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区间的合作关系。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发挥自己的不同优势,多渠道地吸收社会资金,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未来学校、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都将成为成人教育的场所,高等教育也会对成人更加开放。利用因特网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形式。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一、21 世纪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新世纪必将对人才市场提出新的需求,会引起人才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的新变化。基于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判断,21 世纪对下列人才的需求将趋于兴旺:
1.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到30%,未来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升。相应地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多,其中特别是对可能在下世纪引起革命性变革的生命科学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需求将更趋强劲。
2.生态环境人才
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人口剧增、耕地减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表了《21 世纪议程》以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中国政府于1994 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全国各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因此,下世纪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与可 持续发展相关的人口问题研究与计划生育工作者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
3.绿色食品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对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空前热衷,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这类食品的人才便会受到欢迎。
4.金融人才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工具日益增多,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筹资融资方式日新月异。可以说,没有金融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经济的繁荣;不懂金融知识,也就不能理解现代经济。特别是本世纪末墨西哥、东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世界敲起了警钟。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注意经济安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必然涉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新世纪里对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5.复合型人才
如前所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以及经济与技术的交叉、生产与营销的融合,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工程师与经济师、经理与律师、教师与专家、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将逐渐合二而一,至少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而且趋向“一肩双挑”。
6.战略人才
战略人才是一种宏观决策人才,他们不是专门家,而是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谋略家”。随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流的范围日益广阔,对决策的速度和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就越需要专门的战略人才。不论各级政府,还是各类企业都需要这类智囊型的人才。国外有的大企业,目前除了有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之外,还有“策划师”,也反映了对战略人才的需求。
值得重视的是,下世纪对就业者学历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如果说20世纪是大专、本科毕业生的世纪,那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对下世纪的就业者来说,将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工作岗位上对高级专门人才,如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律师的需求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的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复杂化,社会对老年人才的需求也将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在长期人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与信息以及各种关系网,将越来越被视为重要的资产。所以,已经离开原有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才将会重新受到社会重视。当然,也说明老年人接受再教育将日益成为必要。
二、21 世纪教育的若干新特征
(一)教育内容向未来教育、综合教育和东方文化倾斜
1.未来分析预测知识的教育会多于对历史知识的教育
美国未来学家席科尼希说过:“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
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到下个世纪,人们将认识到并在教育内容上逐渐体现出:研究和了解未来比研究和了解历史更重要。
2.对综合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将迅速增加
知识过于专门,过于狭窄,就接近没有知识,所以未来教育的内容,将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知识。当然许多专门知识还会发展并且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3.对东方文化的教育将大为增加
新世纪里文化潮流的第一个特点是东方文化的崛起。我国著名比较文化学者季羡林强调:“21 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正确的做法是继承西方文化在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光辉灿烂的业绩,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融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长,把全人类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过去我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丰厚的东方文化,否定多于肯定,抛弃 多于弘扬,当今西方文化在中国长驱直入,与此关系甚大。21 世纪,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东方文化将成为我们的主体文化,当然我们不会也不应该排斥优秀的西方文化。
(二)教育对象全民化
千百年来,教育的对象只是青少年。“人过三十不学艺”、“青年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论已经提出,实践中也在推行,但从整体上看,还远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格局。当然,即使在久远的未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还将是受教育,但教育的对象决不仅仅是青少年,教育的对象将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有青少年,有中年,有老年。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全过程都要接受教育。进一步说,就是教育对象将走向全民化。
(三)教育主体多元化
如果说,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是教育的主体。千百年来,教育主体就是学校,好像除了学校就没有别的教育机构,这在未来的教育将会得到改变。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行,除了专门的学校继续发挥教育职能外,家庭和企业、机关及一切社会团体,都将具有教育职能。也就是说,教育机构和工作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合二而一。这样,人们在脱离了青少年时期的专门学习阶段后,将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经受知识更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多元化的教育主体也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
(四)教育层次将显著提升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规定:“到200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左右。”而1994年,我国两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已达515.1万人,2000年,本专科在校生已大大突破这一数额。尽管如此,我国在校本专科生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和的比例到1994年仅为1.49%,,仍然十分低微,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低至0.43%。在校研究生数1994年达到12.97万人,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0.069%,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略高于万分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水平对于过去来说,已是巨大的成就;但对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新世纪里,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等教育还将继续高速增长,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即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增长的速度还会高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增长速度。
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状况,未必适合我国情况。据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经济起飞初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提高;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毛入学率就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并呈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高教适龄人口数同步增长的现象。我认为,出现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的这一现象,不一定反映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更多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即经济在起飞阶段高速增长后就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一个高速增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并由此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但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教育还要为整个社会进步服务,特别是教育还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于上述各国。
(五)教育手段将高科技化
依靠教室、实验室、黑板、粉笔以及教师口授、学生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以及将军和工程师。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里,教育手段将逐渐高科技化。
据有关材料介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出现了。它是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同学生对话;学生在学习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多种信息的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变革,教材将不再是印刷体的书本,而是融文字、声音、数字、图形、图像等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它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修改教材、变动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可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供学生浏览。学生能通过输入的指令来选择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网络,可以使现代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实现课程多样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软件化、课程积木化和课程模块化。
多媒体技术有可能使教育由以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而继续教育可能完全走向家庭。这样,教育也就可以超越空间,实现远程教育。以往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内才可能得到的图书资料,都可通过“电子借阅系统”在家中得到。可见,在新世纪的一定阶段上,学生无需进入学校大门就能按计划学习多种课程。
(六)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将接近普遍化
有三种原因将使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大量增加:一是日益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二是教学手段的高科技化,将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从事兼职工作;三是教师收入的增加也有赖于兼职。
(七)教育体制将变政府包办为公民合办
今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局面,同官方(政府)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官方包办教育并不是完全有利无弊的事情,其不利的方面将日益显露:第一,政府包办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潜力,从而不利于教育的大发展。第二,政府包办教育就不能不强调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甚至教学组织的统一,这样就容易扼杀教育的生机,不利于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第三,政府包办教育必然加大财政负担,妨碍其他需要财政支持的事业的发展。所以,对政府办教育的体制,不能固定化。事实上,它只适合于经济不够发达、初中教育尚未普及的社会发展阶段;一旦经济发达了,初中教育已经普及了,而整个教育事业还需要大发展的时期,就应该打破政府包办教育、一律是公立学校的格局,应大力发展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以广辟财源、充分挖掘多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事业大发展。
发展民办教育而又避免过度商业化,这是全世界都还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实行公立与私立学校并举体制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和对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八)在发展教育产业浪潮中,学校不应变成企业
目前发展教育产业的呼声甚高,主要是主张高等教育或一部分大专院校按产业经营要求办学,即学生交费入学,学校经费由学校自筹,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应向学校支付相应费用。在推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将进入学校,等价交换和竞争机制将通行于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为教育部门培养的是人,而不是普通的商品,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不仅负有经济上的责任,更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校培养人同工厂生产商品不同,它不是供人消费,而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所以,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同于企业,校长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企业家。
第五篇:世界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日本经济上半年连续负增长,但逐渐呈现好转迹象。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普遍回落。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
(二)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世界经济处在新的危险阶段,近期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4.0%。从发展态势看,虽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甚至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只要有关国家携手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还是能够避免出现二次衰退,明年世界经济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1.美国经济复苏仍将保持缓慢态势,再次陷入衰退可能性不大
2.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3.日本经济将缓慢复苏
4.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将继续放缓
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在放缓,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减弱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将有利于缓解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加之发达国家延长低利率货币政策执行时间,新兴经济体有可能适度放松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全球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一)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剧烈震荡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剧烈。年初,受世界经济复苏较快,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
(二)发达国家通胀压力明显上升
(三)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三、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和扩散,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不断上升
(二)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
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发达国家内生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只能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目前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协调难度必然加大,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