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姓名:王全亮班级:工业091学号:2009021173
一、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 ⋯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片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掼与宗旨。
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
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缺点,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而在我国,一贯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吸收,而是应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相反,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向欧美建筑师传授的经验。
3)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却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一般而言,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设计也比较复杂,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尚不理想的现状。
4)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够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应该尽量使用普通技术,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选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不少问题是无法用普通技术解决的,至少在目前还不得不通过高新技术才能达到减少对自然破坏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高新的生态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有关生态建筑技术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广大建筑师对生态技术亦缺少较深的了解。
二、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对策
建筑生态化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1.加强全民的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
生态建筑的发展首先涉及教育问题,离开了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生态建筑只能是一种理想。有关生态建筑的教育所涉及的对象远非仅
是建筑师,它涉及到业主、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等一系列成员,这些人的生态意识水平往往对生态建筑的实现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全民的生态教育。
2.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在运用生态哲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自发的、朴素的。当代生态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国外目前在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进展,我国目前对这类技术虽有部分介绍,但尚无全面系统的介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情况,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我国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
3.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除了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与宣传教育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特别是在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建筑的法规的前提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动生态建筑发展的办法。
三、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我国传统建筑在节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本地材料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反映出融合自然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哲理为我国古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然而,尽管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注重材料的无害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全
社会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随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日趋了解。我国的建筑师一定能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剖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篇: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
1、中国生态聚居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赋予“天”以“人道”,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这种观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也相当早,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支配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应用。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观点也包含了一些封建的因素在内,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但在本质上,这些古朴的观点还是体现了生态价值理论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它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它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
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学术、政策上,1972年我国参加了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我国建立了MAB研究委员会;1979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1982年,在首届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座谈会上,提出了“重视城市问题,发展城市科学”的重要思想,并把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人1983—1985年的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的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一书,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一书从战略高度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最近,在2006年4月,建设部筹划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人2006软科学研究课题。在2006年8月7日,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些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美好向往。建设生态城市,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西方国家的生态城市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
西方的生态城市思想的出现晚于中国,不过其生态城市的思想极其丰富,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
型城市的向往。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城市建设经验,主张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布局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在城市用地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思想。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建城思想也反映出朴素的生态意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美洲的印第安人村落的建设也反映了朴素的生态城市的思想。
而早期“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宜布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中心,人类居住区在迅速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业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过快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在掠夺式的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城市”的观点和相关研究。1820年欧文提出了“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其“自然、低密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花园城市。他的思想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有相似之处,本质上是对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德国人韦伯的《城市发展》,英国人吴温的《过分拥挤的城市》等,也都是该领域很有影响的论著。20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1915)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为研究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1916年,美国人帕克在其《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几点建议》一书中,将支配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某些规律,如竞争、共生、演替等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创了城市环境生态研究的新领域。1933年,《雅典宪章》规定“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居住、工作、游憩、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丹尼斯·米都斯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为代表的著作中,较为系统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担优,更加激起了人们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兴趣,生态城市研究也进人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及至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AB第11项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并且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
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莱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与会的12个国家70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根据生态学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其中包括伯克莱生态城计划、旧金山绿色城计划、丹麦生态村计划等,内容涉及城市、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各个方面,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阿德雷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大会就生态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具体地探讨,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也举办了未来生态城市全球最高论坛。1996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1997年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也将生态城市作为主要议题之一。同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组织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的宪章,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此后,有关探讨“生态城市”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的书籍、会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生态城市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生态城市实际建设也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很多世界著名的城市先后开展了这方面实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都比较重视实际效果和公众参与。国外的生态城市规划在确定整体目标外,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可能并没有考虑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只是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出发的,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从解决交通问题人手进行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城市规划年限较长,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参照“影子规划”方式,其设计时间跨度将近300年。
总的来看,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特点可大致概括为:(l)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资源的再利用、生活消耗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的3R原则;(3)促进地方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3、我国生态城市可行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对策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济、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经验也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过于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功能结构单一化,生态基础差,这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只有在工业化城市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并尽量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来进行改进和建设。当前,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还应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使城市的生态形象和生态功能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投人大量的政策、社会、经济、科技、经济和公众的参与等。我国目前的远期规划年限一般在20—30年左右,而这种全面深人的规划在20—30年内往往难以实现,会出现铺的摊子过大,效果差,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规划目标不能全部实现。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可行的对策主要有:
1.优先利用城市周围先天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周边区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开辟城市生态走廊,加强对城市地区自然和生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及生态预留地。新规划的城市应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老城市应结合城市危改工程等,预留出一部分区域用于绿化,对于有历史文脉的遗址或建筑应加以保护,开发时可以适当加以结合。
3.推进生态节能住宅区建设。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对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有驱动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建议新建普通住宅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高档住宅区不应低于50%。
4.城市中的工厂要实现清洁生产,逐步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各类垃圾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安全从城市运出。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可持续的时常、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要尽量使用清洁能源,逐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活动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
6.合理规划卫星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小城镇是比较明智的策略。小城镇在规划时要注意生态绿化工程和绿化设计和养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水平施工相结合。
7.编制和修订科学可行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和改进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尽可能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公众参与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支持生态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保证。
当前,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我国城市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凯里市义务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凯里市城乡义务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板溪附中:龙安先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思路和办学现状,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研教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探究出适合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二、研究的内容
(一)制约城乡初中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
(二)制约城乡小学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
(三)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基本功的监测评估。
三、研究的步骤
(一)选定被调查的学校,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
(二)制定符合实际的调查指标体系、研制调查提纲、访谈提纲和各类调查问卷。
(三)深入学校进行研究调查,收集材料。
(四)整理调查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并作归纳分析,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五)对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查回访,修改研究报告,同时统计相关数据,完善调查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阶段与时间
第一阶段(2010年8月中旬)确定课题、选定被调查的学校。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驻点学校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
第三阶段(2011年3月)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1年10月)调查回访,修改研究报告。
五、调查情况与分析
我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分析:课堂观察;教师调查问卷;校园环境观察;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查阅教案;校长访谈;家长问卷调查;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情况;全市中小学教材教法能力测试分析。
六、我市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原因
1.教学常规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贫乏,语言不严密,层次不明,缺乏适
当的量化处理,形同堆物,无主次之分,语调也缺少抑扬顿挫。在讲解时,往往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都想讲深讲透,没有整体观念,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应接不暇。练习次数少,分不清内容的重点,解决不了学习疑点,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目中无人”。备课时,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复地做演示,虽然教师理解透彻,但是学生却难以接受。课堂上,只顾自己发挥,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和表情,课堂气氛沉闷。即使安排一些体现主体地位的活动,也往往因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有些教师经常运用“提问法”,以此作为调动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却因试问不科学,不适应或者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起到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依照参考书的方法设计平铺直叙,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新颖的练习。教学中不注意鼓励、表扬、启发学生,批评、指责学生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因此
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2)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备课环节简单,大部分教案没有体现教学的重
点、难点,章节备课、总课时数、授课时间也没有体现,甚至有的教案的教学过
程过于简单,让学生不知道这节课到底在讲什么内容。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课本,很少备学生。备课中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一般性的发
展目标,如学生学习的态度、对所学过程的情感及基本价值观等,更加忽视学生
对学习对学科探究的方法及过程的了解。
(3)作业布置和批改存在的问题:有些作业的内容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不
利于巩固所学知识,不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业批改格式不够规范,评语欠客观、准确,缺少鼓励性。学
校对所谓的“副科”重视程度不够,作业布置很少,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布置;
作文布置和批改的情况较差,有的布置不及时,上交的作业没有及时批改,有的批改过于简单。
2.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下滑,敬业思想缺失。一些教师出现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
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化。
3.教育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也不强,教育观念滞后。有相当一部分的教
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更没有千方百计抓质量的意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外部原因
除了上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市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外,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和制约我市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经费与投入不足,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不断
加大,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义务阶段寄宿制项目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
“两免一补”工程,但是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我市还明显。教育经费不足的主要有
两个原因:一是“举债普九”,由于落实“普九”、进行“两基”达标验收和改善
办学条件时,多数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改善校容校貌和办学条件,因而负债。二是
农村“费改税”改革对教育经费来源也有一定的冲击。农村的“费改税”后,特
别是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经费“只够吃饭,难以发展”。政府投入跟不上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我市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狭小,生均占地面积严
重不足,学生没有虫子的活动场所;如某九年制学校有833个学生,学校只有一
个篮球场。有些学校教室不够用,造成大班额教学,如在某中学七年级的两个班,一个班80多人,好多学生是三个挤在一张桌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备
设施不齐全,教学仪器、计算机、图书室等设施不够;政府对教师培训所划拨的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极少。
2、校长的办学思想、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滞后,教学常规管理机械
化,多年来一成不变,虽有检查,但是检查的方法程序化、机械化,不同程度的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应查”的风气。
3、农村学校工作条件艰苦,优秀教师资源流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教育发展不平
衡。一些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教书,致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
素质偏低。现行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些想要进来的大学毕业生进不来,而一些骨干教师又大量往城里调。造成农村学校没有学科
骨干教师,没有音体美教师,在农村任教,教师往往是“全才全能”,什么课程
都教,可想其教学质量。如此循环的人才流动,使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加大,造成了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城市教育基本
上达到了现代化,而农村中小学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器材、教学条件无从谈起。农村与城市相比,教师
素质相差悬殊,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差悬殊,教学的设备、条件相差悬殊,致使农
村的教学质量滑坡,城市和农村的教学质量相差越来越悬殊。
4、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开发能力弱。教师教研意识不强,有能力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
更是寥寥无几。教师进修的机会极少,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有限。许
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自学自研能力的低下和客观条件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信息收集处理及综合应用等能力在农村学校遭到挑战。如学生获取知
识和信息的重要资源-----图书馆资源缺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历史、社
会、文化及学科知识等综合理解的场所没有;与外界沟通、获取信息最便利的方
式-----网络资源也因设备、电力、指导教师等的不足而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资
源的挖掘、开发有一定难度。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因其开发课程资源能
力的局限性而固守教本,死抱教材,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师照本宣科。正是因
为我们的教师缺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农村地区的很多丰富的自
然、社会、人文、历史资源,也包括硬件和软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充
分的开发。无视资源、浪费资源、闲置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
5、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专业支持。当前校长和教师培训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政策
强行规定而被迫差加培训。培训工作的滞后性、培训内容的缺乏针对性、培训方
法的单一性、培训对象的被动性、培训效果的低效性,极大地影响着教师专业的发展,一些教师甚至是校长认为参加培训是负担,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并不是是因
为自己感到难以适应教学需要,主动要求参加培训,而是迫于行政命令被动培训。
6、评价制度的严重滞后。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是以“打分划等,甄别优劣”为主要
目的。教师评价学生是这样,领导评价教师是这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也是这样。
评价的功能单一,评价内容简单,多数评价仍然沿袭传统的评价制度,一个考试
分数,决定了学生发展的命运,也决定了教师业绩考评的高低。一个成绩排名、“末位淘汰”,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太多太大的压力。很多“量化考核”看似公
正合理,实则不符合实际“以偏概全”。由于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不科学,获
得的结果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多是积极性的受挫和自尊的伤害。
7、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前途理想迷失,吃苦精
神缺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被动,消极思想泛滥、积极主动进取精神的匮乏,钻研探讨的毅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时间的利用存在误
区,因而耗时费力,学习效率低下。
8、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很多农村的家庭不愿意承担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开始出
现,并逐渐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上升、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
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
孩子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
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家的事情,不知道送适龄孩子读书是家长
法定的义务。一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做长远打算,让学生辍学打工赚钱养
家糊口,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家长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认为把孩子
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事情。或者把孩子留给老人看守,父母自己出去外面打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留守儿童”。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是尽量满足什
么,而对孩子的学习却很少过问、引导和督促,没有真正的关爱,加上孩子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长期以往自然造成孩子懒散习气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孩
子教育更是缺少耐心,动辄打骂,更谈不上激励表扬。这些因素也成为了我们提
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
七、对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力量
提倡从我做起,向优秀教师学习。真正让教师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和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职业道德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动员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进修,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二)加强调控和指导,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
1.各个学校要实事求是的认真深入分析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
强化教学管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对策,真正把教学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控。
2.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成立从教育局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目标管理领导机构和监测机构,设立各级教学质量监测资料数据库,使我市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监测从宏观调控到微观指导都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主要领导和骨干齐抓共管教学的制度,做到人员落实,管理到位,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
3.重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抓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工作组织
实施的督促,实施有效管理。同时,特别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级各类学校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用好现成的教育资源,开发音效的教育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4.实行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强化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落实。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要通
过学期各个阶段工作的检查和评价等,实行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落实。
5.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要由重视评价的鉴别
功能向重视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的转变。各级、各类检查、监测、评估都要注意分析被查对象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对策,提出指导性意见,改进工作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经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点带面,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6.建立和完善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考评制度,不断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
力的提高。结合校长的任期目标,定期对校长,教导主任及其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勤奋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中学及城区小学、各乡镇这些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有教育局组织考核,面上小学有面上小学管理组织考核。
(三)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师短训
1.狠抓教学中教师感到吃力、疑问、甚至模糊地热点问题,有针对的开展教师业务短训。
制定有效措施,把效果理论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争取在段时间解
决教师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2.狠抓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学习。制定培训培养目标,从语言表达到书面表达,从教学基
本功训练到理论学习提高,都要充分发挥专家和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发挥区域教研的优势互补,强调能者为师,让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在教研领域内真正形成人人讲教育,个个说教研的良好氛围。
3.通过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督促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多学知识,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各校应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坚持“新课程、新标准、新方法”,以校本培训为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终生学习、自觉提高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新型教师队伍。
(四)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学校工作和教师教学
工作评价体系
实行诊断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鉴别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构建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有利于发挥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制定出一系列教学工作评价方法,既能根据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业绩给予奖惩,作为教师晋升、提级、评优的依据,又能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既能发挥评价的鉴定和诊断作用,又能使教师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各校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活动,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坚持把教师当做一个发展的人来看,要使教学管理与评价成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要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检查、督促,把教学管理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教学管理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
(五)加强对学生学业成绩监测,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1.教学管理要把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查。要发挥班级和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在自我监测、自我评价中不断进步;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重视符合学生个体实际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进行反思的习惯,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等,训练学生结合知识,运用已有经验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优质教育资源趋于平衡
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应该加大幅度向农村的倾斜,加大经费的投入,用来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教学环境、师资状况等。教研部门要多多开展城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不定期举行城乡基础教育研讨会,送教下乡等活动,多方面增进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构建科学文明发展的和谐教育。
第四篇: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来自月期刊网 http:/
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付征
摘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不在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它是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结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一环,绿色建筑将是我们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手段。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绿色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展望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这一崭新的概念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绿色,自然,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创造力,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的城市建设体系。作为生态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绿色建筑将是我们不得不讨论的话题。作为一个城市建设人员,如何构建和谐生态系统,如何正确看待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是我们日后工作中的关键。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要求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当然,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者,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做好生态城市概念范围内的事情,而要往更高层面考虑,我们要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而努力。一个城市的真正繁华,必须建立在所在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二)生态城市的要求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首先标志着它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关于这一点,我们真应该向古代人学习。古代的建筑学家可以说将“自然资源”运用的淋漓尽致,各种建筑的设计建造都是建立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础上的。但是现代人却往往缺乏这样的思想,他们经常为了追求独特做一些移山填海的事情,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自己。幸好,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提高,当代的城市建设工作者开始注保护自然环境,回归自然。
其次,我们必须把绿色建筑纳入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非常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各种绿色建筑的兴建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资源紧缺等现象效果明显。
最后,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
二、浅析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和要求看,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经之路。
(一)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
总的来讲,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屋顶花园,它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在于提倡我们在搞生态城市建设中,从建筑物的产生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降低污染,尽量保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当然,在当今社会,由于各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建筑物要做到完全的没有污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绿色建筑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推崇,而且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现今社会,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多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只有跟自然界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得到自身的发展。倡导绿色建筑,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产生的。节能环保的思想是绿色建筑产生的必要条件。各项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也为绿色建筑做了很好的铺垫。总而言之,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的现状
一方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外绿色建筑的现状:
绿色建筑学的诞生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以美国学者麦克翰在1969年所编写的《自然设计》为标志的。由于发达国家接连发生能源危机,所以保护资源,节省能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时兴,自此绿色建筑也被正式搬上了台面。“自给建筑” 是较早出现的绿色建筑。这个学说的创始人在自己设计住宅时,不仅考虑到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把周围的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才是业界最佩服他的地方。从他的整个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界的无穷力量,体会到绿色建筑的绝对优势,整个住宅环境都非常符合生态原则。欧洲是当今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前哨,对建筑生态环保的研究是当今欧洲建筑科技发展最迅速和最活跃的领域,欧洲建筑生态节能技术日新月异,其先进的生态节能理念、技术与实施体系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丹麦的绿色建筑是欧洲可持续建筑的典范,其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独树一帜,最新提出的被动式节能方法和主动式节能方法,就是有力的证明。被动式节能方法就是加强建筑的保温;合理设计建筑结构,构建重型建筑,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包括使用水环热泵,增加建筑的透光性,通过利用日光照明等措施尽量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主动式节能方法就是采用太阳能热驱动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利用地下水、室外空气和海水为建筑降温,建立温室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等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非常良好。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一下我国绿色建筑现状: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大城市集中。从数量上看,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建筑面积11亿至l2亿m,其中真正属于绿色建筑的并不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2007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在内的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 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为生体城市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三)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在全球都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绿色建筑的情况下,合理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将是建筑工作者工作的基本动力。
总的来讲,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快,而且工业化进程连同企业,人们的思想都在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国建筑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本身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说发展绿色建筑不管从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独具优势的。
首先,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现有的建筑有四百多亿平方米,而且每年还在新建十六亿至二十亿平方米,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百分之九十五伊桑的建筑都属于高耗能建筑,跟发达国家相比,如果达到他们同样的室内舒适度,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耗能将是他们的两到三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节约的能源潜力非常大。在“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百分之二十的任务。现今社会,绿色建筑的节能已不再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为目标了,它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前景十分广阔。
其次,发展绿色建筑效益比较高。根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果要达到同样的节能效果,建筑行业比工业投入少很多。而且,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过发展绿色建筑,构建生态城市的成本明显降低,这与我国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侧面说也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明显优势所在。
再次,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目前为止,我国在很多国际性的科研项目上还停留在初步阶段,甚至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办法预测。但是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像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在节能,节水,改善建筑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的验证。使得绿色建筑完全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洪流中。
最后,我国传统文化有利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安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居,这些建筑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界的各种手段,有利于通风等;当然,南方的园林更是体现了建筑设计师们对于自然界的崇尚和尊重,它可以说是自然的缩影。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给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总结
综合全文,建设生态城市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则是考量生态城市系统好坏的关键。作为一名城市工作者,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以最小的耗能来设计整个生态城市的建筑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惠萍.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建筑[J].广西城镇建设,2011,(3).[2] 李曙雁.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2).[3]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20).
第五篇:旬阳县农家乐发展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旬阳县农家乐发展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近几年,以“观田园风光、品民俗风情、吃乡村土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在我县大量兴起,推动了整个餐饮业的发展。到农家乐,人们可以直接在果园、鱼塘、林地、田野„„,亲身体验农家生活,迎合了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清新的乡村空气,价廉物美的农家饭菜,亲切怡人的农家小院,使农家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了准确把握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局就此组织了专题研究:
一、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的兴起,缘于久住繁华城区的人们厌倦了城市的繁杂和喧哗,渴望到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满足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亲身体验。农家乐凭借地道的农家饭菜,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及廉价收费吸引了大量游客,且发展态势看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旬阳有70户左右的“农家乐”,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经营规模,形成了集吃、住、玩、会议接待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实体体系。在旅游局登记的30户中,星级以上的有11户,其中一星级5户,二星级6户,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农家乐现已成为我县餐饮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呈 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
农家乐立足时间不长,在餐饮业中属一支新军。2001年,仅有县城周边的三、五户,到2004年底已发展到近70户,范围也由县城周边扩充到各乡镇。
2、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据调查,在全县农家乐经营户中,硬件设施稍好的经营户每月可接待客人600-1000人次,周末、节假日高峰期,每天接待人数更多,按照平均每人(次)18元消费计算,正常经营情况下每户每月营业收入可达1-1.8万元,这对普通农民家庭来讲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传统耕作收入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缓解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3、经营模式多样化
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滨江临湖式、田园风光式、花园式、观景式。旬阳是山区,江、河、湖、山自然景观随处可见,汉江两岸、达铭湖畔、太极观景台„„农家乐星罗棋布,一般是利用城郊优势,依托江湖、果园的自然特点,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城郊花园。人工培植的乔灌木郁郁葱葱,四季鲜花不断,透过婆娑的树影,石桌、石凳相间其中,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欣赏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在喧嚣都市的边缘为人们提供了难得的宁静天地,江岸湖畔还为垂钓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休闲环境。
4、经营特色各异
虽然都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菜”为主,但却各具特色。如太极观景台农家乐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地域让人们能欣赏到美丽的太极城全景;羊山避暑山庄是夏季避暑的最佳去处,是以自然山水为优势而经营的特色农家乐,硬件配置较好,有较宽敞的会议接待场地,可品尝地道的山珍野味;达名湖农家乐则是以水上游船快艇为主要特色的,身临其中,其乐融融;小河北周家沟、构元龙源山庄主要以游泳为主调;果园农家乐则在每年水果成熟的季节,让游客自己采摘,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在农家乐,人们吃的菜有灰条汗、王八叉、水芹菜、地饭、神仙豆腐、石磨磨的懒豆腐、小河鱼、土鸡、野兔、野猪肉等地道农家菜;主食是浆粑馍、玉米糁、锅盔、搅团、浆水面、手工面、麻食等,游客可以自定饮食标准;喝的是当地农民自己酿的杆杆儿酒。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以“农家乐”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建设,使我县的秦风汉韵得到充分展示。
二、农家乐壮大探秘
农家乐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1、适应现实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方面,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城市人已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另一方面,由于游客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他们希望在安全、洁净、卫生的前提下,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当地特色民俗风土人情。农家乐旅游由于游客数不多,农户和游客之间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这样还可以营造出家庭式的温馨氛围,也更容易实现个性化服务。
2、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家乐旅游收费较为低廉。由于农家乐大部分是由农民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相对而言,具有投资小、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收费较为低廉,这对城市工薪阶层具有较大吸引力;二是交通、通讯较为方便。从目前我县农家乐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农家乐选址都在城郊结合部和旅游区附近,交通通讯较为方便,对于发展城市周边一日游、二日游,具有较大市场;三是环境优雅。农家乐一般都是依托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兴建,山水相依,对现代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是沟通城乡居民的桥梁
长期以来,久居都市的人们有一种鄙视农村人的意识,他们认为农村人穷,农村人脏,长此以往,城乡居民间产生一种隔膜。而农家乐的兴起使城乡居民又走到了一起,城里人乘节假日领着妻儿老小、老同学、好朋友去享受大自然赐给农村人的那份恬静与温馨。在那里,认不清麦苗和韭菜、分不出梨子和桐子的城里孩子可以直接走进农田,还可以看到有趣的牛耕、养蚕、放羊、挑水;樱桃成熟的季节,孩子们可以自己爬上樱桃树采摘樱桃,欣喜的品尝自己亲手劳动的“成果”,这对城里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快乐的事情;他们还可交几个农村小朋友,并帮他们干干农活;到小溪边去摸鱼、捉螃蟹„„这样,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找不到的东西,同时,可以体会到农村孩子小小年纪就要跟大人一起到田里干活、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的艰辛,对城里孩子来说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鞭策和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家乐正在不断升温,渐成时尚。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大多是自发的,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规划,精品较少,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设施简陋、规模不大、接待能力差、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档次较低。目前农家乐娱乐普遍以麻将、扑克牌等传统项目为主,格调单一。带有参与性质的活动内容和农村文化元素太少,缺乏文化内涵较高的休闲项目,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如:唱花姑子、放风筝、农家骑马、射箭、对歌等都值得提倡;部分农家乐“味道”失真,农家乐里,农家野菜吃不到、钓鱼没鱼钩、山歌听不到,影响了农家乐形象。
2、发展无序。眼下的“农家乐”有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如果听之任之,不对其进行规范引导的话,或许有一天,“农家乐”游将走进“死胡同”。
3、基础设施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调查发现,许多农家乐的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落后,尤其在较偏远的地方,治安靠狗、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有的至今尚未安装自来水,这都将大大限制农家乐的发展;在环境卫生方面,目前多数农家乐卫生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厨房和厕所环境较差,道路狭窄,使游客的车辆出入、停放极为不便。
4、尚未开发精品主导产业园或特色农业休闲观赏园。
四、思考及建议
1、加强管理,规范农家乐旅游服务
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各有关部门应在加强农家乐规划的同时,加大管理协调力度,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管理。农家乐大多地处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涉及安全的各方面工作应给以重视,相关部门应把农家乐的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二是卫生问题。农家乐旅游者大多吃、住、玩在农家,食品卫生、公共卫生都直接关系到游客的身体健康,搞好卫生管理极为重要。要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卫生操作的良好习惯;三是日常经营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教育农家乐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实守信,以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风格吸引广大游客;四是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良好的效益还得从规范服务上狠下功夫,要提高农家乐服务人员的整体素
质,有组织地加强各方面的技术培训,并到外地去学习取经,从而真正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农家乐旅游接待新形象。
2、引导建设精品主导产业园或特色农业观赏农家乐。为推进主导产业建设和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政府应在城镇周围引导、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高规格的精品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业农家乐,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深化产业链,形成对上对口接待,对下龙头示范的集观光、休闲、参观、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人物质文化所需和市场所需,而且是推进我县农业向纵深发展的样板模式。
3、要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家乐要发展,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农家乐所在村的道路硬化,通讯、电网改造、自来水供应、广播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问题。困扰当地群众的饮水、交通、用电、通讯等问题解决了,居住环境美化了,农家乐接待水平、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将大大改观。
4、开发旅游纪念产品,提升旅游附加值
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民间刺绣、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柿饼、洋芋粉、板栗、农家洋芋粉条、红苕粉条、红苕干儿、熏腊肉;布鞋、小孩儿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绣花荷包、香包;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入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高农家乐的旅游附加值。
5、在红色旅游区—红军纪念馆周围兴建农家乐
近几年,红色旅游在各地兴起,我县红军纪念馆游客日益增多,为适应游客需要,应引导周边条件较好的农户开办农家乐,以适应不同游客的消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