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

时间:2019-05-14 08:4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

第一篇: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

历史系硕士1班S13500021吕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1月1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史上所召开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全会,它吹响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人热议,各级政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系统等深入贯彻学习的一个触发器、一面旗帜!本文准备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一个简单的学习和解读。以下再次提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将简称为《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共七个方面的改革,而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在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工作主线外,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

到现在为止,党在新世纪先后召开了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共三次党的代表大会。重温这三次党代会的报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对生态文明问题的态度,实现了由过去的间接表述到单独将之列为党和国家工作总体布局之一提出的伟大转变。

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没有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一词的表述。但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论述的最后一项里,是这样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这可以视作党在新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早构想。五年后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在自己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除此之外,通览十七大报告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全部内容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所说的新要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单独列出表述。所以,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布局之一而被独立规划论述。

不过,因为党的十七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涵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个部分的内容,尚属于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加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的提出还需要时间。五位一体布局的形成前,是为了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去年即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报告中,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由此被我们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一节里,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则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做出了今后党和国家工作方向的规划。该部分的标题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文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部分。

以上简要回顾了新世纪近十几年来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历程。我们可以认为党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决定》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继去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党召开的又一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

在《决定》的第十四节,专门辟出一章讲生态文明建设。其标题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内容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四个方面。这一部分共有字数据WORD文档统计为976个。

另外,在《决定》的第一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第四部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也有关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论述。这部分总共有120字左右。

综合《决定》这两部分的内容,对比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我们可以 看到,《决定》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总体上继承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和部署,同时又有创新。

《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对十八大报告的继承体现在四个方面: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框架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将生态文明体制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相提并论。

2.目标相同。即都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两者都强调突出制度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则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两者可谓意思相同。

4.内容都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感。十八大报告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中使用的“大力推进”、“加大”、“加强”、“严守”、“严格”、“必须”、“一定”等字样,《决定》中相应部分“加快”、“最严格”、“管制”、“红线”、“坚定不移”、“加快”等词汇的使用,都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紧迫感和决心。

《决定》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十八大报告相应内容的创新,通过学习其内容,我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具体两个方面考察。

从宏观上看,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

标题下的一个小标题。相反,在刚刚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大标题直接用的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此,我们党将把过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具体来看,有八大理论创新点:

1.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于1872年建立于美国,即黄石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由一国在其领土内所确认、划定并实施保护的当地具有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风情不被开采破坏的区域。但现在我国只有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这一措施,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这将为实现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可承受力相协调提供类似天气预报的量化参照标准。

3.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将减轻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当地领导发展经济的压力,使得他们可以摆脱片面追求GDP总量的政绩考核观的束缚,从而更好地根据当地的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加入,更好地评价当地的发展情况。这一项措施与《决定》第一部分中“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精神一致。

4.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如此以来,必将极大地促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当地发展经济时,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防止竭泽而渔。

5.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这恐怕主要是要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限制重污染工业区向人民的居住生活区扩展,以致于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经济手段的应用,《决定》在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还指出“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6.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减轻单靠政府治理污染的压力,开辟相应的就业岗位,刺激治理污染的技术、手段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

7.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这是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的效率,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十八大报告在第九章“推进依法治国”中也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这将改变面对环境问题时,行政执法部分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现象。

8.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这真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大手笔,必将改变治理环境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弊端。

上面拉拉沓沓的叙述,便是个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点学习心得。希望不致有大的错误!我也真切地盼望这些措施能够最终落到实处。到那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依旧青山绿水和充满鸟语花香,而我们也能静下心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人与自然融洽相处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

2、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

3、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

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篇: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_百度(精)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 历史系 硕士 1班 S13500021 吕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 2013年 11月 9日至 11月 1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 可 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历史上所召开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全会, 它吹响了党和国 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正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人热议, 各级政府,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系统等深入贯彻学习的一个触发器、一面旗 帜!本文准备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角度, 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 进行一个简单的学习和解读。以下再次提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时,将简称为《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 防和党的建设等共七个方面的改革, 而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党在牢牢抓 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工作主线外,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

到现在为止, 党在新世纪先后召开了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共三次党的代表大会。重 温这三次党代会的报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 而且随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对生态文明问题的态度, 实现了由过去的间 接表述到单独将之列为党和国家工作总体布局之一提出的伟大转变。

在十六大报告中, 我们没有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一词的表述。但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的论述的最后一项里, 是这样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这可以视作党在新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早构想。五年后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中,明确提 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 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在自己的代表大会上第 一次系统地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除此之外, 通览十七大报告关于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的全部内 容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所说的新要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 面,每一个方面都是单独列出表述。所以,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成为党 和国家的工作布局之一而被独立规划论述。

不过, 因为党的十七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涵盖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个部分的内容,尚属于四位一 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加上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布 局的提出还需要时间。五位一体布局的形成前, 是为了让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去年即 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报告中,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的基础上,最终 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由此被 我们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一节里, 指出要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 则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做出了今后党和国家工作方向的规 划。该部分的标题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文有“优化国土空间开

发格局”、“全面 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部 分。

以上简要回顾了新世纪近十几年来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历程。我们可以认为党现 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 “建设生态 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 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 《决定》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2013年 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继去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党召开的 又一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简 称《决定》。

在《决定》的第十四节,专门辟出一章讲生态文明建设。其标题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 , 内容包括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 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和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 四个方面。这一部分 共有字数据 WORD 文档统计为 976个。

另外,在《决定》的第一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第四部分“加 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也 有关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论述。这部分总共有 120字左右。

综合《决定》这两部分的内容,对比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我们可以 看到, 《决定》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总体上继承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和部署,同时又 有创新。

《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对十八大报告的继承体现在四个方面: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框架来定 位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将生态文明体制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 建设制度改革相提并论。

2.目标相同。即都强调 “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两者都强调突出制度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则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两 者可谓意思相同。

4.内容都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感。十八大报告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中使用的 “大力 推进”、“加大”、“加强”、“严守”、“严格”、“必须”、“一定”等字样, 《决定》中相应部分 “加快”、“最严格”、“管制”、“红线”、“坚定不移”、“加快”等词汇的使用,都体现了建设 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紧迫感和决心。

《决定》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十八大报告相应内容的创新,通过学习其内容, 我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具体两个方面考察。

从宏观上看,在十八大报告中,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大

标题下的一个小标题。相反,在刚刚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论述生态文明 建设时,大标题直接用的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此,我们党将把过去的生态文明 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具体来看,有八大理论创新点: 1.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于 1872年建立于美国, 即黄石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由一国在其领土内所确认、划定并实施保护的当地具有的

原始自然生态环境, 也 包括人文风情不被开采破坏的区域。但现在我国只有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域, 远远落后于西方 发达国家。实施这一措施,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 行限制性措施。这将为实现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可承受力相协调提供 类似天气预报的量化参照标准。

3.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将 减轻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当地领导发展经济的压力, 使得他 们可以摆脱片面追求 GDP 总量的政绩考核观的束缚,从而更好地根据当地的情况,把生态 环境保护指标加入,更好地评价当地的发展情况。这一项措施与《决定》第一部分中“完善 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 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 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精神一致。

4.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 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如此以来, 必将极大地促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当地发展经济时, 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防止竭泽而渔。

5.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 提高工业用地价格。这恐怕主要是 要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 限制重污染工业区向人民的居住生活区扩展, 以致于影响人民的生 活质量。对于经济手段的应用, 《决定》在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还指出“调整消 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6.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既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有利于减轻单靠政府治理污染的压力, 开辟相应的 就业岗位,刺激治理污染的技术、手段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

7.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 执法。这是运用行政手段, 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 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的效 率,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十八大报告在第九章“推进依法治国”中也指出“深 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减少行政执法层级,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这将改变面对环境问题时,行政执法部分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现象。

8.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这真是治理生态环境的 大手笔,必将改变治理环境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弊端。

上面拉拉沓沓的叙述, 便是个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 《决定》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的一点学习心得。希望不致有大的错误!我也真切地盼望这些措施能够最终落到实处。到那时, 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依旧青山绿水和充满鸟语花香, 而我们也能静下心来, 尽情享受 大自然的美,体会人与自然融洽相处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

2、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

3、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

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三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永宁乡初级中学李红丽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我们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建设生态文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发展生态文明。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加之当前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存在隐患大、矛盾突出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该《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实践,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遵循自然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二)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① http:///ztbd/rdzl/stwm/201210/t20121024_240284.htm

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纲要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的制定,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硬性保障,并且“制度”的推进意味着期待已久的环境立法工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以往长期缺少标准和依据的环保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其次,《决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此项改革意见的提出,明确了要将环保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提出,将对过去野蛮、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效地制约,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存。《决定》还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体现出将生态保护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制度保障。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对于过去资源的无节制使用和浪费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提出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这一举措对于资源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还要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投入不足问题将有望得到

缓解,这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们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努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一)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因为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之所以缺乏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长期考虑,重经济利益轻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薄弱,许多思想观念停留在原先固有的封闭的阶段上。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文明的建立,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是基础。要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生态文明观念宣传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及每个个体,使人们牢固树立起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使其深入人心。

(二)加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建设

生态体制建设是生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破换环境逃脱责任等,原因就在于制度的不健全,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于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还要严格执行,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都发挥应有作用,避免其形同虚设,切实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重要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短板”。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这一措施的提出,无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缺口还很大,所以,还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例如,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财政安排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专项经费,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广泛投资渠道;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国家的重大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旗帜的指引下,努力从生态意识、保障制度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将我国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国家,实现伟大的美丽中国梦想。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决定》明确提出了关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同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新期待相比,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主要的不适应表现在:一是统筹协调困难,顶层设计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强化部门协调、增强环保综合决策能力尤为紧迫。目前体制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新要求,很有必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二是部门职责分散交叉、权责脱节,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等问题突出,既增加管理对象负担,也浪费有限的行政资源。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支撑。由于职能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多头执法、“数”出多门、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总的看,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现行体制难以适应中央对环境保护监管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

第二,必须明确改革原则。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国家管理资源,优化机构设置,避免机构重叠和职责交叉,促进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坚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 综合,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分离。

第三,必须明确改革目标。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对所有污染物,以及所有污染源,所有污染介质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管,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二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对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以及所有保护区域进行整合,实施监管。三是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统一监管民用核设施、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及应急响应体系,形成独立、权威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四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制。需要将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层面,以及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水土保持等领域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评进行管理,避免多头负责、重复审批。五是建立权威的环境执法体制。将环境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明确环境执法地位,强化环境执法权威,建立有力高效的环境执法体制。六是完善国家环境监察制度。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行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环保不当干预行为。七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将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环境监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第五篇: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姓名:永恒

班级:工商114

学号:1106010445

评分:

一、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展望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心。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来共同解决。中国政府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勇于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再加上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却是在20多年里集中出现,使我们难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但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能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就难以避免走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实际上,在经历了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盐田区委、区政府认为,要从根本上减少环境压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为此,盐田区在提出了“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之后,下大力气闯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先机。

有形的生态建设与无形的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

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生态文明最终要落实到公民的生态素养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生态文化建设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也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没有这样一种无形的但又能融入人心的生态文化,实体的生态建设无法真正搞好;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也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如何把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与无形的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也是在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调动企业积极性相结合。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这一方面要求政府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求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生态行政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从做好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保障、狠抓责任落实等多方面入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盐田在生态建设中坚持政府主要领导负全责,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大转变,真正从制度上、程序上把生态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出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企业。企业积极落实自己的生态文明责任,不但是爱护员工的表现,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对生态文明负责和担当,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

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这样我们的家园才能够更美好,才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下载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十八届三中决定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