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规划建设山水瑶都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规划建设山水瑶都
新型生态城市化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主题。在我县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笔者认为:把xx县城——xx定位在山水瑶都城市的性质上,这是顺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回归,是传统山水瑶族文化在当代的再现,标志着我县城市的发展立足于自然山水和瑶族文化传统的基础
上,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又一体现。如何建设好山水瑶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尤其对于依山傍水的城市来说,分析研究自然山水的利用与瑶都城市特色的塑造很有必要。下面结合我县实际浅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仅供参考。
一、自然资源在xx县城规划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珍贵的自然山水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品牌
(1)、城市品牌是城市面向外界的名片。城市品牌的塑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山水资源则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品牌要素之一。杭州之所以被誉为天堂,得益于湖光山色。自然山水是构成城市的骨架,无论是我国古代风水学说,还是现代的山水城市理论都阐述了自然山水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既是陶渊明笔下理想家园的模式,也是城市选址的重要依据。它虽然受我国传统风水学说“天人合一”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
(2)、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常模拟自然山水,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特色。山、水是构成园林的要素,一个扩大了的园林是山水城市建设的目标,而自然山水则是这个大园林的背景。这个背景的完善,就如同布的底色一样重要。自然山水因其独特的地理因素而各具特色。山的平坦、高低,水的曲折、缓急各不相同,可以说,人们能够造出一幢建筑形式相似的大楼,却不可再塑一座与自然山体一样的山水园林。
2、自然山水资源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要素
(1)、山水城市规划建设最重要的理念转换,是从城市建设公园到使城市成为公园,也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来建设。而强调城市生态是山水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是构成城市整体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就是把城外清新、自然的生态导入现代化的城区。而通过绿地系统恰恰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于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山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便奠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框架。
(2)、我县地处湖南最南端,与粤桂两省相邻,城市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建设山水城市条件得天独厚。我县xx城区94.1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豸山、平头岩、剁子岩、阳华岩、苏家山、狗公山、东边大岭、西边大岭等等,城区的河道有东河、西河、潇水河。点缀在市中心的豸山、平头岩、剁子岩、狗公岭、苏家山,它既是城市的龙脉,也是构成城市立体景观的骨架。而围绕在城市四周或近或远、或高或低分布着形态各异的东边大岭、西边大山、蚂蝗塘山、老县山等,它们星罗棋布、顾盼有致,与城市山脉遥相呼应。穿越城市的沱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它曾寻觅过盘王始祖及瑶族儿女的足迹,也目睹了今日江华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山环水绕的自然山水以其独特的景色给江华县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自然景观财富。
3、自然的民族资源是建设中国瑶都的名牌
罗马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之都,与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同样,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风格,如高山瑶——瑶族山寨吊脚楼;平地瑶——依山傍水建筑群;乡土建筑——宝境大屋等。把这种建筑艺术风格融入xx瑶都的建设之中,并予以光大升华,xx瑶都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中国大地这幅美丽、壮观艺术图画之中,从而成为神州瑶都名牌。
二、自然资源在江华县城规划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合理规划,确定xx瑶都山水园林的开发目标
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是建设山水城市中利用自然山水的首要步骤。每个城市都应把自然山水资源作为城市建设中的自然财富来规划,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的需要,二是维护城市生态的需要。根椐xx县城在新的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确定: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 远期至2020年。规划区总面积为94.1平方公里, 都市区积为32.2平方公里。指导思想是:立足两广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xx瑶都特色,构建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瑶都城市。山水园林绿地的总体布局是:“一心、一带、两圈、三轴”,发展策略是:重点突出“一带、五廊、七园” 等生态建设,2020年,规划区范围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都市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面积绿地达到10平方米。按照这一总体布局,我们要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按照
这一目标开发和建设。
2.深化设计,精心安排,突出xx瑶都建设的民族特色
规划中确定的瑶族文化、瑶族风情、瑶族建筑要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切实把瑶族资源用活用好用够,是发挥瑶族特色的重要举措。要根据城市性质定位、功能、景观设计要求,精心安排瑶族资源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方案主要体现三个特色:
(1)
瑶族历史特色。瑶族历史特色是指瑶族所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的特征。如瑶族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历史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或背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等瑶族历史特征。瑶族历史特色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开发民族特色的基础,要开发建设江华瑶都的民族特色,首先就要尊重瑶族历史、保护瑶族历史遗产。在人工建筑上重要体现城市间瑶族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发展轨迹。城市应该是一部巨厚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的瑶都城里可以追踪到瑶族的每一个历史发展进程,通过瑶都城市的缩影充分展现“中国第一瑶都” 的深沉底蕴。
(2)瑶族建筑景观特色。瑶族建筑景观特色是指瑶族建筑及其景观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属性。瑶族建筑景观特色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布局、建筑形象、园林绿化、广场、街区、雕塑小品等方面。城市建筑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序,不同的建筑由于布局排序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建筑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形象,通过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风格等都可以造就城市的特色。园林绿化是人工化的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品,把城市中的瑶族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理念和方法巧妙地融入自然和历史之中,建造出不同的瑶族园林和绿地。广场、街区既涉及到规划布局,也涉及到自身的建筑风格特征以及蕴涵的文化内涵。富有文化韵味,特色鲜明的城市广场和街区,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持久的印象。雕塑小品内容十分丰富,创意独到,工艺先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瑶文化小品能对城市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瑶族特色的重要因素。总之,瑶族建筑景观特色是形成我县旅游特色的最能动、最广泛、最显见的因素,要予以高度重视。
(3)瑶族文化特色。城市不仅含有物质性旅游吸引,也有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包括城市的经济状况、文化底蕴、信息科技和旅游形象等,使得城市给游客多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享受和旅游体验。如果说瑶族历史特色和瑶族建筑景观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质属性的话,那么瑶族文化特色更多地表现在城市精神属性上。瑶族文化特色是城市旅游特色的深层次内涵,是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旅游特色最具活力的要素。一方面,瑶族按照长期以来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和价值取向来塑造城市,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观点加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城市人们的活动也是城市旅游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人们的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民族语言文字、社会习惯和文明礼节等都是城市的魅力,也是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
3、抓住重点,加大力度,完善xx瑶都山水园林工程
xx瑶都山水园林总体布局是:“一心、一带、两圈、三轴”。一心,即苏家山公园;一带,即西河风光带;两圈,即规划区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通过河道风光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的建设,形成城市林业生态圈,都市区以萌渚路、鲤鱼井路、xx大道及xx路绿化带形成绿化包围圈;三轴,即新207国道、xx大道、萌渚路三条绿轴。山水园林瑶都重点抓好:
一是西河滨水风光带建设。建设西河滨水风光带,采取路堤合一,使沿江雄奇的山势、浩荡的水面、依山傍水的民族建筑、飞架的沱江桥、西佛桥、新建的沱岭桥,使山、水、桥浑然一体,塑造xx沿江景观远山近景天际轮廓线,通过沿江两岸游憩性绿带,滨江公园的建设,平面绿林与空间绿化结合,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绿化景观的整体之美。
二是三轴三绿廊建设。都市区内除重点抓好新207国道、xx大道、萌渚路三条绿轴建设之外,还要抓好沱江路、鲤鱼井路、冯乘路等三条主要绿色通道的隔离带,要结合带状公园形成城市内部绿色走廊。要通过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树种、花种、不同的颜色,使四条交通绿色走廊锦上添花。
三是五个不同特色的城市公园建设。在县城区内,规划新建中兴亭公园、鲤鱼井公园和县府公园等综合性公园;还要新建长征公园、翠华公园、春晓公园等社区公园;重点建设苏家山生态公园;重点改造平头岩公园和豸山公园。特别是平头岩公园要与瑶韵广场的兴建结合在一块,组合成瑶族公园这个主体公园,集休闲、娱乐、旅游、观赏、瑶文化于一体,打造神州瑶都特色的旅游综合性公园。
4、建设绿地,发挥山水资源的生态作用
城市绿地是山水园林瑶都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山林景观的生态要求,结合土壤、地质等立地条件,制定出城市规划区内山头、公园、河流、街道绿化带等植被的详细保护、改造方案,并采用针、阔叶混交林和种植适量的观赏树种,以丰富景观和增加绿地面积,充分发挥瑶都良好的绿化生态功效。重点抓好规划区内的山头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附属绿地建设,按照国家标准,xx瑶都绿地率规划区内达到50%,都市区达到或超过45%以上。
5、糅合瑶族文化,增加山水园林瑶都的意蕴内涵
(1)、山水园林瑶都的建设,离不开瑶族文化。如何使全国的山水园林构筑艺术为我所用,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要根据我县城市的地域特色,把我县的瑶族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伸。瑶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城市的文脉延伸在建设中首推寄情山水,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园林艺术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追求意蕴深厚的诗情画意,而这高于自然的意境离不开文化的启迪。画龙须点睛,点睛之作才能称为上乘之作,因此,在自然山水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但要画好龙,而且要点好睛。画好龙,指的是保护山水、完善植被等基础工作;点好睛,则是要运用我市自己独有的瑶族历史文化去诠释城市的建设。
(2)、山水园林瑶都建设,离不开瑶族历史。我县既是全国瑶族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瑶族服饰、饮食、居住、节日、庆典、歌舞、婚嫁、工艺等为代表的历史民俗风情;又有瑶族历史留下的文物古迹,如人类文化遗址——瑶族盘王;社会经济文化遗址——东田窑址;古城遗址——老县县城遗址;宗教礼制建筑群——豸山寺;国家级文物牌坊——阳华碑刻;特色村落——瑶家山寨;乡土建筑——宝境大屋等民族历史资源,如何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自然山水园林瑶都的开发建设中,创造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景观十分重要。
(3)、山水园林瑶都建设,离不开瑶族建筑。xx县城主题不仅是山水园林,重要的是瑶族为主的民族建筑规划建设。一是有意识地把有代表性的高山瑶、平地瑶、浓厚乡土气息古建筑融入到城市街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处处显示风格各异瑶都风貌;二是在建筑设计上,注意收集整理瑶族建筑的精华,通过筛选整理,学术研究探讨,去粗取精,使瑶族建筑瑰宝光大升华;三是对老城区具有传统建筑特色街道,如依山傍水的“吊脚楼”、“马头墙、滚龙嵴、青砖屋”、“四合院”等要给予保留,修缮改造;四是在街道命名上,要结合江华瑶都建设和瑶族历史、生活习俗做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命名。
6、保护瑶族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xx瑶都——xx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中国社会、瑶族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山水园林瑶都规划建设中,要十分重视繁荣发展瑶族先进文化,要保护好这些优秀的瑶族历史遗迹和遗产,就是要对瑶族的历史、背景、特点、风貌进行研究,在规划建设中加以保护和利用。一是要制定历史遗迹遗产的保护规划、保护原则与措施、保护范围及历史文化街区;二是要形成以瑶族文化内涵为基础的历史遗迹遗产保护内容,核心是有内涵的历史瑶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瑶族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使之留芳后世,永续利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同时,要加强瑶族历史遗产遗迹的保护宣传,树立全社会对瑶族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认知度和自豪感,使瑶族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更加缅丽多彩。
自然山水园林、瑶族文化是人类的天然财富,它渴望人类的保护。同时,自然山水园林、瑶族文化也因为人类的合理开发利用而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营造“滋润”、“活化”山水园林瑶都,让瑶族风情建筑掩映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使江华瑶都在游客中留下难忘的回忆,使江华瑶都成为中国美丽城市的一张特色名片。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规划建设山水瑶都
第二篇:山水瑶城景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山水瑶城景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山水瑶城景区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维护其正常的秩序和良好的游览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山水瑶城景区(县城)规划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规划范围内,是指山水瑶城景区建成区和因县城建设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办法所称的景区管理是指对景区规划与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旅游经营等公共事务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
景区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山水瑶城景区管理委员会是景区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景区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考核。
所涉及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批准的权限开展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金秀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景区管理相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配合做好所在区域的景区管理工作。
第八章 附则
本办法由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解释。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
3、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
4、不可逆的发展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
5、可培育性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
1、气候资源 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
2、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3、土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
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2、地域性 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宏观全局。
3、远近兼顾。
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1、光、热条件优越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
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
1、河川径流总量大。
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
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
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我国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具世界第三。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
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
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
3、农业现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
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方面:
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
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
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
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
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
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
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
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
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
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
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
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
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
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
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
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
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
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
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贵在综合、重在协办。
2、战略性和超前性。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满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匹配性。
4、长期性与阶段性。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3、人类关系理论。
4、农学生态经济理论。
5、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
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
怎样搞好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1、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2、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项长期战略任务。
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
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
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
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
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
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
1、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
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
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的性质:
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
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
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
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
农业发展预测理论。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农业区位论。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
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合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可能多的产出。农业区划的内容:
一、分诶农业区划
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
二、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
三、分级农业区划。
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
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
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
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试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式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
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手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国外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1、动态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2、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3、定量农业区划研究。
4、农业不利因素整治区划研究。
5、农村功能分区研究。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可以分几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
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地貌、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差异。
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南到北分9个温度带:北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农业生产布局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以致农村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在种类和数理上的地区安排。
为何以及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
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主要依据,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若干原
则,种植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1、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改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
2、主攻中部地带、中产田,从地区不平衡性中挖掘耕地的内部潜力。
3、分区、分类实现粮食商品化,以前设商品粮基地位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何瑶布局,建设好一批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础。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国情,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饲料生产淮海平原、新疆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
2、油料作物:我国油料作物生产。
3、糖料作物:我国长期不能自给,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
4、麻类作物:黄红麻是我国主要麻类作物。
5、烟草:烟草生产包括考验、晒烟、琼烟。以烤烟为主。提高饲料转化率上增加畜产品主要途径:
1、发展优质饲料,提高饲料的蛋能比。
2、建立饲料工业,发展配合饲料。
3、合理调整畜禽结构,我国弄去牧业以猪为主。草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利用,主要变现在:
1、按照气候、土壤、草场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想结合的原则。
所谓生产要素的创新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改良,和新兴生产要素的输入两个方面。农业区域开发包括:智力开发、科技开发、资金开发、农用工业建设、农业工程建设、交通开发、农村能源开发。
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1、有利于充分利用各个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4、有利于建立生产、加必须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1、保证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总产量的增长,2、保持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
3、兼顾饲料作物质量的改进和数量的增长。根据这些原则,西北农业大学初步研究了山西饲料三个主要粮食产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统销压迫定购,议价冲击评价,退回同构和地区封锁现象在各地相继出现,进一步加剧矛盾,陷入进退威固的困境,正对这些问题对策:
1、分区、分类逐步实现粮食商品化,通过国家客观控制下的市场调节,改变粮食借个背离价值状况,使农民种植粮食有利可图,增加争产的内在动力,并使粮食社会消费量有所节制。
2、实行粮食分区调整,并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3、加强国家对粮食供需的宏观控制,建立各自范围内的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稳定粮田面积,调整粮食内部结构,要掌握“三保”原则。实行粮食“三保”原则:
1、保高产作增长。
2、保细粮作物。
3、保豆类作物。经济作物的共同点: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严格。
2、绝大部分属商品性生产,要求高、优质。
3、技术性要强。
4、市场需求和粮食供应状况的反映比较敏感。
发展经济作物集中的基本原则:
1、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2、要考虑社会条件,尽量向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比较好,建设容易、投资小、见效快。
3、集中地区要考虑粮食自给的保证程度,或调剂的可能性。
4、比较大的面积上尽可能相连成片,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一批主要经济作物的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先有几种主要大田经济作物如下:
1、棉花: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生产波动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是黄
惊醒畜种和瓶中区域划分,充分发挥不同牧区的各自优势。
2、根据草畜平衡原则。
3、根据草场季节不平衡的特点,发展季节性畜牧业,提高草、料的幼小利用,扭转“冬瘦、春死”的状况。
4、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可以成倍、十几倍提高价格。渔业生产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天然水面,进一步发展人工养殖。
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投资效益,一定的地域单元为对象,有重点、有不足的利用开发区域资源、整治区域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写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区域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成为农业区域开发。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农业区域开发是指以农业区域而不是以行政辖区为单元,是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而不是单向开发。
农业区域开发的内容包括: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广度开发是指开发尚未经人类利用的资源,发掘资源利用的外延潜力。
深度开发是指对已经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不合理的资源,实行集约经营,深挖资源利用的内涵潜力。
资源保护是指对超负荷利用而导致衰退的资源要加强保护和进行人工资源增值,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
环境整治是指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加强整治。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程序:调查、规划、评估、试验。
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原则:
1、统筹安排,择优开发,坚持效益领先的原则。
2、按照“补偿原则”,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
3、生产要素创新与配套开发的原则。
4、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工、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5、有利于集中连片建设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黄淮海区平原。我国粮、棉、油的主要产区之一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大部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整,水土流失严重。
2、气候属北温带向中温带及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光温条件较好,干旱威胁很大,3、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
4、农村经济贫困,温饱尚未完全解决。
农业生产基础特征与存在问题:
1、早作农业为主,夏粮比重高。
2、坡耕地比重大,粗放经费,广种薄收。
3、农业结构第一,商品经济不发达。
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1、始终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实现并保持农村粮食稳定自给。
2、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建立具有优势的农村产业结构。
3、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开发治理的重点和目标:
1、汾清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2、渭北陇东早原的农业开发。
3、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水平高,总量大,商品率高。
2、以水田为主的 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特点,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种植业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体。
3、林木渔业比较发达,与农区关系密切。
4、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5、农业生产发展尚不能适应本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多方面矛盾。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热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好,农林用地少。
3、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水严重不足。
4、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林生态环境脆弱。
5、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锋不变,农村经济比较贫困。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1、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建立自给性与商品生生产协调发展的高度集约化农业。
2、节流为主,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建立节水农林体系。
3、以提高单位为主,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荒地资源。
4、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保护山区资源环境。
第四篇:山水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山水小区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有关部门批文
2、用地红线及地形图
3、甲方设计要求
4、《民用设计通则》
5、《住宅设计规范》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9、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
二、工程概况
1、用地概况
本项目位于庆元县,地块东临大济溪、南临客运汽车站,西临大济路,北临行政中心用地;总用地面积为10016平方米,该项目用途为住宅,居住及相关配套设施
2、现状条件
该地块现状场地较为平整,交通便利,适于开发。
三、规划原则
1、以小区地块的地形因势利导,利用沿城市主要干道作为小区主要
形象展示面。充分挖掘小区组团建筑的的天际轮廓线。
2、充分利用挖掘用地周边自然资源,并注重小区内部中庭景观。
3、建筑形式和布局以所有户型均拥有景观的不同视点,争取户户均有最大朝南面为原则。
4、考虑小区和外部城市公共环境的联系,布置交通路线、商业设施及公建配套等。
四、规划布局
1、本方案规划中地块主要以多层板式楼房为主。小区主入口设置
在小区南侧,车行出入口设置在小区南侧。
2、本方案规划中进入小区主入口即设置一个大的中心绿化区。通
过中心绿化将小区的其它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中心环境的绿化,在视觉上得以延伸,做到环境资源得以共享,做到户户有风景。小区规划上以生态住宅为主题,将小区的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这样的环境布局上富有于变化又不凌乱,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漫步其中,步移景异,微风过处,波光粼粼,风景就这样流动起来。
五、景观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人本原则:在创造景观的同时,兼顾其实用性,从人的活动需求和心理感受出发,将形与内容完美结合。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结构。坚持居住生活,社区生活,休闲生活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功能建设的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居住环境。
(二)设计风格
建筑形式风格在景观中的发展与体现,强调地域景观特点,营造出休闲,康乐,艺术为一体的崭新生活方式,设计在融入了丰富的自然造园要素,加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力求透过景观变化使静态的空间展现出寓意深远的情感内涵。
景观设计中把自然的景观在这里浓缩,如诗如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领会到夕阳下金光碧眼的碧流浅池,静谧秀美的阳光草坪,也可以品茗谈心,观花赏景,更可以听蝉鸣蛙声,卵石似乎也有了生命。
六、户型设计
1、设计原则:
(1)让所有的住户均有较好的朝向及景观;(2)注重平面布局的紧凑,力求减少公摊;
(3)注重住宅功能分区明确,动静分离,干湿分区;
2、平面特点:本方案平面厅房方正完整,客厅均朝向良好的景观;餐厅相对独立,与客厅不失联系;户型平面根据区域位置及景观的差别进行合理布局;总之本方案将住宅本身的功能性、舒适性及审美性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以人为本的居住理念贯穿方案设计全过程。
3.设计方案中的户型结构柱网在将在二次深化设计中优化。
第五篇:安溪:打造现代山水茶都
安溪:打造现代山水茶都
李金枝 本报驻福建记者 吴健芳
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西溪上游的安溪县,铁观音茶业早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素有“中国茶都”之称。日前,记者随省旅游局调研组深入当地紫云山、清水岩、温泉世界等地调研发现,如今的茶乡已不仅仅靠“铁观音”这张名片致富了,而是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了现代休闲旅游业,采取了退茶还林、项目带动、提升服务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现代山水茶都,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退茶还林,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安溪在福建省范围内并不是旅游资源强县,以茶为主,为什么要发展旅游业,并把它列入安溪新一轮跃升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呢?安溪县委书记李建辉给出了答案,“旅游业是广泛公认的‘绿色产业’、最具活力的‘黄金产业’、魅力无限‘朝阳产业’,发展旅游是安溪县委县政府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据了解,原来,随着茶叶价格的提升,安溪茶农每年都在不断加大茶园开发力度。现已开垦茶园面积近60万亩,涉茶人员近80万人。这其中,有很多茶园过度开采,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安溪紧紧抓住加快“海峡旅游”进程的机遇,立足“区位、茶业、对台、人文”等比较优势,突出山水、茶乡、生态特色,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现代山水茶都建设。并出台了《百座茶园山体植树造林绿化规划意见》,每年规划100座茶山“退茶还林”。刚开始,茶农观念难以转变,又加上退茶没有任何补贴,一时还比较难接受。但经过一两年的实践,茶农渐渐尝到甜头,并意识到,“退茶还林”能改善生态环境,茶叶品质大幅提升,卖茶收益还能提高近三成。此外,还邀请专家对茶山绿化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形成景观茶园,让茶园变成公园等。李建辉表示,“退茶还林,不单单是为了更好地保持茶叶的一流品质,还是为实现生态休闲旅游的永续发展。”
近年来,围绕“茶”做文章,安溪已形成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为一体的格局,其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黄金旅游线之一和福建特色的旅游线路,并先后多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省十强县”,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入围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全国百强县行列。
项目带动,打造优秀旅游强县
在参观期间记者看到,很多项目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紫云山的龙藏岩寺的主殿主体结构正在进行封顶作业,其三个山门中的两个也已经进入后期的装修施工阶段;清水岩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游步道、祖师弘法广场(集散中心)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大投入推动大跨越。安溪县县长朱团能告诉记者,“安溪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财团的目光,很多民间资本纷纷投入旅游项目,并已经形成聚集效应。”
据介绍,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安溪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外资、企业及民间资金等参与旅游发展。现有在建重大旅游项目6个,总投资170亿元人民币,很多是由民间资本来参与投资,如天湖旅游项目由香港理源(远东)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计划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安溪温泉世界综合开发项目由福建连捷投资集团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海峡茶博园是由福建七匹狼集团旗下的恒禾置地(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与安溪合作开发建设,总投资达人民币50亿元;紫云山旅游开发项目是由海南国运丰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投资50亿元以上人民币等。
此外,待开工重大项目如海西影视文化产业园也将加强引进和建设力度,规划用地规模1.2万亩,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包括影视拍摄基地、大型摄影棚、影视主题公园、电影学院等八大主题板块,设计规模为年接待100个剧组、1000万人次游客,将成为国内投资额最高、占地面积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
“现有在建的6个重大旅游项目中,今年计划投资 18.6亿元。”县旅游局局长张雪怀告诉记者,安溪将紧抓项目这一重要抓手,重点加快推进列入省旅游局‘六大工程’的5个项目(温泉世界、海峡茶博园、清水岩景区、两岸金融研究中心五星级酒店、尤俊农耕文化园)等,力争全县旅游及服务业项目实现三年投入100亿元的目标。
软硬并举,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在清水岩景区考察期间,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郭恒明在听到新修建的停车场有17950平方米,能够同时停放715部小轿车、40部旅游大巴时,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自驾游游客越来越多,各景区都要认真解决好‘停车难’这个问题,提
升旅游服务水平。”
安溪的旅游发展定位明确了,项目带动旅游跟上了,安溪也在软件和硬件同时下功夫,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更好留住游客。据安溪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梁金良介绍,借“大干150天,实施‘五大战役’”契机,安溪加强了对现有景区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示指示牌、游步道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抓好主要景区旅游公厕星级改造工程。同时,启动《“假日安溪”行动计划》,重点推进“2355”工程,即建设安溪文庙、中国茶都等两个特色街区,湖头、感德、大坪等3个经典小镇,尤俊、赤岭、美庄、仙景、经兜等5个风情村落,八马、魏荫、华祥苑、中闽魏氏、凤山等5个茶庄园及旅游驿站。全面开展自驾游、乡村游活动等各项活动,推进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该县还实行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组织旅游企业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企业恶性削价竞争、虚假广告、“零负团费”等行为,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所有这些努力,共同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集宗教朝圣、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山水茶乡•品质休闲”旅游品牌,推动安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现代山水茶都日益成型。截至目前,安溪已拥有清水岩4A级景区、凤山3A级景区、洪恩岩3A级景区、中国茶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先后获得了“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中国青年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总接待游客量达到1300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39%。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42%,安溪正逐步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构建大茶园,打造富民工程,安溪旅游经济完成了三级跳。李建辉表示,“到2015年,全县茶产业要达到并突破150亿元的产值大关。同时,全县接待旅游者要达到475万人次,旅游收入要突破28.6亿元。”届时,安溪将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崛起于福建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