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全国污染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议程
2011全国污染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会
议程
主题演讲人
孙铁珩 院士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 研究员
徐福留 北京大学 教授
束文圣 中山大学 教授
孙红文 南开大学 教授
第二篇:污染生态学论述题
论述题20分
描述一次水污染事件,并表述自己对防止类似事件发生采取的应对措施。
答: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无锡市民饮用水水源来自太湖,造成这次水质突然变化的原因是: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从而引发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水质。
描述一次土地染事件,并表述自己对防止类似事件发生采取的应对措施。湖南省株洲市马家河镇新马村 2006年农历正月,部分村民出现长期浑身无力以及疼痛的症状。接着,村里又有数十名村民出现呕吐、晕厥等症状,恐慌很快就笼罩着整个村庄。株洲市后来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1100多名村民被诊断为镉超标,其中200多人被认定为严重超标。:水稻100%镉超标,叶类菜98%超标。湖南省政府将新马村这片区域划为污染区,污染区的村民不许再种水稻和蔬菜,政府每年给予他们每亩500元的补偿。该村及相邻两村共计千余亩土地已被当地宣布弃耕。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工和矿山,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采矿业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上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意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滥挖滥采使得云南、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的土地被日渐污染。
第三篇:污染生态学论文
城市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创造出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人口密集,经济和社会活动高度集中,并有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流动,又有大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排放出来。因此,城市又是最易于受到污染暴露的区域,也是最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据专家估计,到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拥有三分之二城市人口的国家,正是城市化推动了中国过去2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以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城市化,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生态平衡,由此引发的城市生态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症结为了解决这一关键而复杂的现实问题,城市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有专家认为,影响城市生态健康主要有自然干扰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因素:
(1)自然干扰因素。主要有不稳定的地质地貌结构,如火灾 地震 滑坡 泥石流等,可引起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削弱甚至消失;气候和水文因素的异常变化,主要包括降雨 温度 风的波动或巨变等,直接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减弱。
(2)人类活动干扰因素。主要有过度开发利用城市资源;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任意排放,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下降;过度的城市工业活动,造成地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灾难,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植被破坏以及单一化处理,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6月发表的调查报告表明,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全球城市消耗了四分之三的世界能源,贡献了四分之三的世界污染物.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按其属性通常分为三大类,即环境化学性污染、环境物理性污染、环境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几个方面,而这些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以及汽车尾气、各种化学制剂等。
1.城市大气污染
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仍为煤烟型为主,主要染物是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中国环保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烟尘排放量为1.0698×104 t,2006
4年为1 078.4×10 t,2001年全国粉尘排放量为990.6×10 t,2006 年为
44807.5××10t;2001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947.8××10t,2006年为2 588.8×104 t。分析以上数据发现,随着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工业污染排放,烟尘和粉尘的排放放量有所降低,但二氧化硫排放量仍逐年增加,大气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而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
2.城市水体污染
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104 t,比2004年增加8.7%了。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3.1×108 t,比2004年增加了1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81.4×108 t,比2004年增加了7.7%。其中三。分之二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进行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显示,按照城市水域功能区划进行评价,2006年全国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13%,比2005年下降了7.24%。
3.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包括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2006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比2005年降低了0.23%。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的城市有319个,比2005年增加了45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的城市仍有192个,比2005年加了62个。
4.城市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等。由于机动车辆数量一直在急速增加,道路交通噪声成为影响最广泛的污染。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5年)显示,中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轻度和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5.城市土壤污染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城市土壤污染、侵蚀、酸化和硬化,以及土壤生物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直接危及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归纳起来,造成城市土壤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三废”物质、生活垃圾、交通运输、大气降雨、降尘等。与非城区自然土壤相比,城市土壤的全氮、水解氮含量降低;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偏高,磷在城市土壤中的富集现象严重。
此外,高大的水泥建筑 硬化的道路与地面所形成的热岛效应,不仅增大了对资源的需求,而且已造成空气无法流动,污染物无法扩散,加剧了城市烟雾污染。
以上分析表明,城市环境污染依然严峻,城市生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对污染环境实施必要的修复极其迫切,意义也十分重大。
对城市环境污染修复的建议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首先是生物修复。广义的生物修复既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也包括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修复等。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天然存在的或人为培养的专性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吸收、代谢和降解,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化成无毒物质甚至彻底去除的环境污染修复技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酶降解污染物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清除、分解、吸收或吸附,使污染环境得以恢复的科学技术。植物可以通过其茎、叶表面的气孔吸收并同化大气污染物,或通过根系、根际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清除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土壤或水体中的大气污染物。据测定,植被可以减少90%的污染。利用植物净化大气成本低、废物量小,还具有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促使经济增长等综合效益。
其次是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一种传统的修复方法,在水环境、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污水处理等众多方面广泛应用。主要是利用光、温度、水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物理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电解和加热等方法,清除或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
第三是化学修复。化学修复就是向土壤投入改良剂,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物理和化学修复措施
结合生物修复,是构成生态修复的重要要素。
第四是现代生物技术修复。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 DNA 技术为先导,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目前,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其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处理环境污染物等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在改良环境中没有其他技术所可代替和比拟的。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污水的生物净化。污水的生物净化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过程对污
水中的有
毒物质进行转移和转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目前,污水生物净化技术发展迅速,好氧法、厌氧生物法以及生物发酵法已趋于成熟。
1.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 70 年代末由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限定的空间区域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的一项生物技术。其可以被用来处理一般高浓度有机废水、印染废水、含氮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及其他废水等,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如脱色菌、脱氮、脱磷菌假单胞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有明显优势。
1.2 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主要作用方式有:直接投加特效降解微生物,废水中的微生物可以附着在载体上形成高效生物膜或以游离的状态存在;引入生物强化制剂,主要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有机物的去除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固体物质的产生会减少、硝化作用得以增强,从而提高污水脱氮脱磷效果;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将特定的微生物封闭在高分子网络载体内,使菌体脱落少、活性高,从而提高优势微生物浓度,增加了其在生物处理器中的存留时间。
1.3 生物反应器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生物反应器是利用酶或生物体(如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功能,在体外进行生化反应的装置系统,其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供气或供给的其他反应条件优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时间与微生物接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
2.白色污染的消除。“白色污染”是指被抛弃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包装物及废农膜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约 45000km 面积的废农膜残存在土壤中,若再不采取相应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有:(1)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2)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
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3)大力研发可降解塑料和地膜。降解塑料具有与普通塑料同样的使用功能,但在完成其使用功能而被废弃后,其化学结构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变化,使高分子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分子,最后,被自然环境所同化。降解塑料有三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及双降解塑料。目前在世界上降解塑料还远远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开发使用降解塑料也只能作为解决白色污染的辅助措施。
3.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与治理。目前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造化学物质排放入环境中,对资源和环境构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工业三废的排放,农村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污染。
3.1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1)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去除和消减污染物的环境治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生物修复技术,能在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的状况下,通过植物的根系直接将大量的重金属吸收,从土壤中移去从而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它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2)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细菌、藻类和酵母等)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的亲和吸附或转化为低毒产物,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3.2 使用化学杀虫剂也会造成土壤污染。给农作物使用化学杀虫剂等,在防止病虫草害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利用生物技术降解农药,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1)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其中细菌类对农药分解起主要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生化上的多种适应能力,诱发突变菌株,例如假单胞菌对敌敌畏;曲霉菌、镰孢霉菌对敌百虫;芽孢杆菌、曲霉、青霉、假单胞杆菌、瓶型酵母等对甲胺磷。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 CO2 和H 2O 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他物质。且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2)共代谢作用:共代谢作用是指微生物在有它可利用的唯一碳源存在时,对它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也能分解代谢的现象。通过共代谢作用,即微生物从其他化合物获得碳源和能源后,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甚至完全降解。能进行共代谢反应的微生物,细菌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诺卡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分枝杆菌属、甲基弯曲菌属和节杆菌属等;真菌有青霉属和丝核菌属等。(3)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利用细菌、病毒、真菌、线虫及拮抗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草害的制剂。其具有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等特点,目前已得到国内外农药行业的高度重视。现今,我国对生物农药的研发创制已出具规模,主要研制的农药品种有 B.t.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转基因植物、病毒类农药、真菌类农药、植物生长调节类农药等。随着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工程的不断进步,生物农药以其高效、广谱、对人畜安全及与生态环境相容等优势,将成为农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值得推广使用。
采用何种修复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仅仅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还需用系统的方法进行修复。现代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广泛应用和十分重的技术,在污水的生物净化、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废物资源化、环境生物监测、环境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生物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广泛,且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城市化的推进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城市规划应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优化城市生态布局,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融合;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将森林引入城市,形成由适宜本土生长的草地、灌木、树木构成的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系统,着力城市土地的生态恢复,让自然回归城市;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更符合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孙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2]王秀英,等.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26
(1).[3]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4]唐琼,李正山,尹华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与设备,2002,3(10).[5]刘艳丽.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9,(4).[6]柳萍.环境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J].环境学
学报,2006,26(4).[7]陈双溪.论源头县保护发展民生共赢[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32(2):1-5.舒
[8]惠国.生态经济战略是江西 21 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J].江西气象科技,2001,25
(1):1-6.[9]杜尧东.广东省气候生态环境监测与服务系统的设计框架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浅析
[J].广东气象,———2005,27(1):39-41.[10]杜尧东,毛留喜.广东省气候生态环境监测与服务系统的设计框架Ⅱ SWOC 分析[J].广东气象,2005,27———(2):36-38.[11]邓雪娇,吴兑,铁学熙,等.大城市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氧的影响研究(Ⅰ)国
内外研究现状与———观测事实述评[J].广东气象,2006,28(3):10-17.[12]邓雪娇,铁学熙,吴兑,等.大城市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氧的影响研究(Ⅱ)数
值试验分析[J].———广东气象,2006,28(4):5-11.城 市 环 境 污 染 与 生 态 修 复
环工0801(28)
第四篇:2018全国两会议程
2018全国两会议程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日程 2018年3月5日至3月20日(2018年3月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3月5日(星期一)上午9时 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会)1.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2.审查国务院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3.审查国务院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4.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6日(星期二)上午9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7日(星期三)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 3月8日(星期四)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推选监票人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3月9日(星期五)上午9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1.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 2.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3月10日(星期六)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3月11日(星期日)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建议表决稿,大会关于设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的表决办法草案;酝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的人选 下午3时 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表决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 2.投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 3.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3月12日(星期一)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3月13日(星期二)上午9时 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1.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的说明 2.听取国务委员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3.表决大会关于设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决定草案 4.表决大会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的表决办法草案 5.表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名单草案 6.表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名单草案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监察法草案 3月14日(星期三)上午9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监察法草案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3月15日(星期四)大 会 休 息 3月16日(星期五)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监察法草案修改稿,关于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草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酝酿协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的人选 3月17日(星期六)上午9时 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1.表决关于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草案 2.表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 3.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5.选举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酝酿国务院总理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酝酿协商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人选 3月18日(星期日)上午9时 代表大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1.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 2.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 3.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4.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5.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6.选举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酝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的人选 3月19日(星期一)上午9时 代表大会第七次全体会议 1.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2.分别表决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名单草案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计划、预算、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六个决议草案和监察法草案建议表决稿 3月20日(星期二)上午9时 代表大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闭幕会)1.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2.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 3.表决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 4.表决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 5.表决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6.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7.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讲话 9.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讲话 闭 幕 开会时间:上午9时至11时30分 下午3时至5时30分 日程如需调整,由主席团常务主席决定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方财富网(提示:原网页已由360进行了转码,欢迎反馈)
第五篇:“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6年5月14日
2006年5月13日至15日,“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淮安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国家文物局、国家《清史》编委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聊城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等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淮安市部分文史专家和淮安地方院校的代表也出席了研讨会。此外,国家与省有关部门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103人,多为明史、清史、运河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城市都会史、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历史地理、城市规划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研究领域中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向会议发来了贺信。会议一共收到论文48篇,其中有35位专家作了大会发言。
会议于5月13日上午在淮安市淮州宾馆开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共淮安市委副书记、淮安市市长樊金龙同志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交通部代表王明志、水利部代表祁正卫、国家文物局代表李耀申先后致辞祝贺。之后进行大会交流发言。与会学者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围绕淮安“运河之都”的历史定位、“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地位、作用与特点,围绕淮安城市的兴衰嬗替,淮安城市未来的发展、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申遗,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会议交流发言于5月14日下午结束,宋林飞教授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丁解民同志致答谢辞。15日上午,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淮安市区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
这次会议学术层次高,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中有博士生导师15人,研究员、教授、博士42人。会议主要收获有:
一、对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定位达成共识
与会代表认为,京杭大运河被世界公认为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她不仅是中国历代重要的经济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
与会代表认为,京杭运河贯通五大自然水系,淮安地处古淮河之滨,握邗沟入淮处末口和泗水入淮处清口,在京杭运河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淮安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邗沟,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河段之
一。隋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淮安作为“江船达扬州入淮,汴船自清口达河阴”的中转站,地位重要,商旅辐辏,城市繁荣。元代以后,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明清时期,确立了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并设立统管全国漕运的理漕长官,驻节淮安府。据光绪《淮安府志·漕运》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同时,负责督运的漕运总兵官也驻节于此,与漕运总督并称文、武二院。时转运漕粮的官军曾达12万多人。同时漕运总督兼巡抚南直隶淮扬庐凤四府及徐和滁三州,淮安为苏北与皖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为了方便漕运,明朝廷还在淮安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由工部分司管理,仅1490至1544年的55年中,在清江成造的漕船就达30558艘,占运河漕船的绝大多数。同时,在清江浦建有规模宏大的漕粮转搬仓—————淮安常盈仓,该仓有800间仓房,可容纳150万石漕粮,由户部分司专管。同时,刑部也派有专官驻淮,称漕运理刑刑部,具体负责漕运中的刑事案件问理工作。
明代黄河全流夺泗、夺淮以后,淮安作为黄、淮、运河交汇处,成为治理黄、淮、运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治黄、治淮、治运,根子在治黄,重点则在于保证漕运畅通。“治河、导淮、济运三策,毕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故明代总河一职,多次由总漕兼任。清代漕、河管理机构分设,河道总督初设山东济宁,康熙十六年,始迁于淮安清江浦,便于就近指挥。雍正年间,将河道总督职掌一分为三,涉江苏、安徽之境的,受辖于南河总督;涉山东、河南之境的,受辖于东河总督;涉直隶之境的,受辖于北河总督。其中又以设于淮安的南河总督最关紧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明清时期的淮安,是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运输、治水的指挥中心,其“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名实相符,是他地无可取代、无可相比的。
二、对“运河之都”淮安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与会专家通过多视角、多侧面的深入研讨,认为,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发挥了“五大中心”的重要作用。即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可以说,淮安一带的黄河安,则大运河安;淮安一带的运河通,则漕道通;淮安的支运、兑运顺,则漕运顺;淮安仓的漕粮足,则京城粮足;驻淮安的漕运总督尽职尽责,则国用无虞。在大运河漕运历史上,淮安厥功伟矣!在北京维持作为明、清大一统封建王朝国都的历史上,淮安的贡献大矣!
三、对“运河之都”淮安兴衰的原因高度认同
与会专家广泛认为,“运河之都”淮安,因运河兴而兴,也因运河衰而衰。既得水之利,也受水之害。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的驻节,使淮安城市“俨如省会”。盐商巨贾的云集,更为淮安城市的繁华注入了活力,使淮安城市发展达于鼎盛,从末口到清口,有十多个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使这里的人口聚集度非常高,淮安“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人口规模居于全国名邑大都的前列。
与会专家指出,在当年运河经济兴盛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列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南有苏杭、北有淮扬”之说。同时,虽然当时淮安城市繁荣,但由于常受洪水受害,农业经济条件恶劣,与城市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末,随着漕运改海,津浦铁路开通,运河的作用下降,加之水灾兵燹,淮安城市也逐渐衰落。
鉴于以上认识,与会专家对如何保护“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文化遗产及振兴淮安、再现昔日辉煌,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一、进一步加大保护“运河之都”淮安历史文化遗存的力度
会议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运河之都”历史文化遗存弥足珍贵,挖掘整理、保护利用、积极参与“申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与会专家就此提出:
1、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应以淮扬(淮安至扬州)为主要代表之一;
2、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清江大闸、清晏园、河下古街等,可考虑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建设中国运河博物馆及中国漕运博物馆;
4、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妥善保护老城。
二、建设现代“运河之都”淮安的新战略
与会专家认为,要重现昔日“运河之都”的辉煌,建设现代的“运河之都”,需要增强新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1、规划与建设淮扬镇、淮宁、淮连、淮蚌铁路,加强淮安铁路枢纽建设,促进淮安加快融入长三角;
2、规划与建设机场,为淮安与周边地区提供便捷的航空条件;
3、规划与建设淮(安)扬(州)城际交通,形成淮安与南京都市圈的快速通道;
4、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淮北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疏浚泄洪与水运入海通道。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江苏实施的沿江、沿海、东陇海沿线发展战略,对淮安的覆盖不足。作为江苏的腹地,淮安需要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补充。他们倡议:将江苏腹地淮安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培育江苏第四大都市圈。通过进一步促进淮安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增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2000万左右的人口,形成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
会上,淮安市人民政府还向有关专家学者颁发了“淮安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的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