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教学过程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资料练习P50,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提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对河流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那我们如何对河流进行综合开发呢?在河流流域综合开发时应注意那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翻开课本42页,一起学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承接】课本P42探索,《反思1998年中国特大洪灾》,思考:32字方针涉及哪些方面?是如何反映全流域治理观点的?(中国政府制定“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脘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答案:(1)32字方针所讲的是针对洪水的国土整治的基本内容,讲到山、湖、河、人。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湖:退田还湖、平脘行洪,提高蓄洪能力;河:加固干堤、疏浚河道,提高排洪能力;人:以工代赈、移民建镇,解决贫困地区的生活问题,解决退田还湖、平脘行洪、建设水利工程的移民生活问题。(2)上中下游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体现了全流域综合治理的观点。
新课教授:讲述本章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再提醒同学拿出导学案(总体阐述解决的问题),根据预习案一起学习《内容一: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内容二: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过程》。(资料P51)
以下两个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部分学生,可分组进行解答。内容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或说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
1、区域位置:
2、气候:
3、地形:
4、矿产资源:
5、水系:
6、植被:
内容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
1、流域的早起开发及其后果
2、开发前存在的问题
3、流域的综合开发(重点)
【练习】训练案的第1、2题,讲解,布置课后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1、位置及范围
2、气候
3、地形
4、矿产资源
5、水系
6、植被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
1、流域的早起开发及其后果
2、开发前存在的问题
3、流域的综合开发
第二篇:高二必修三第二章_第二节_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教案)
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图版)必修三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课标分析: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 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教材主要分为四部分对其进行讲解。首先从人类文明与河流的紧密关系引入河流合理开发的重要性,接着导入本节标题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其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了几个基本概念(流域、水系)。第二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概况、地形、气候、水系、矿产资源),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流域地理背景与流域开发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意识。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19世纪后期,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期间穿插了18世纪下半叶开发的影响,从而对比可以得出导致流域开发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最后一部分:详细讲解了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包括其采用综合开发的原因、采取的具体开发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益。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资料,从流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
3、掌握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资料,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
2、以我国塔里木河为例,讨论其开发与治理的对策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重视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3、树立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的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影响。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课时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介绍98年中国洪水的概况(播放98年洪水的视频)
2、问题:导致98长江大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3、思考:怎样进行治理?全流域开发整治(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从而引入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治理过程也是流域开发的过程)新课设计:
一、流域 几个基本概念
(1)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2)流域的特性:①特殊性:每个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适宜人类生存,先形成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②整体性: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堪称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区域位置:美国东南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2)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3)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插入讲解教材上的思考第二题。
点拨:第一问从灌溉不足、资源浪费、农业减产等方面思考; 第二问从修建水库等方式进行调整季节分配等方面考虑。(4)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图3.15)。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思考: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 航运条件? 点拨:第一问:在径流量小的季节影响航运的顺利进行。第二问从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方面进行调整河流的径流量。
(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农业较为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1、18世纪下半叶(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环境较好。(3)原因:人口较少,对自然索取少 2、19世纪后期(1)土地退化——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带 所产生的问(2)植被破坏——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伐木炼铜
题及原因(3)环境污染——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四、活动
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点拨:图3.16给我们的信息是: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其组成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其他诸多因素的改变。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这种关系,任意对自然环境加以改变,最终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图中,农业需要灌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灌溉引起了自然界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最终造成了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种种灾难:牲畜质量下降、鱼类减少、土地盐碱化。其实,这幅关系图还远未把许多影响表示出来。比如,湿地的减少,会造成鸟类减少;鸟类减少,会造成虫灾增多;人类如使用杀虫剂则又会加剧环境的污染……
2、点拨:从图中可以分析出:由于降水量多的东部和东南部水库众多,拦截了大量河水;该区分布的大片灌溉区消耗掉了支流的大部分径流。这样,汇入干流的流量大量减少;加上部分干流流经干旱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又消耗掉部分河水;而下游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上游来水减少,必定导致河水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极度干旱时,就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从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水资源的数量掌握不清。导致引 用过多的河水灌溉,使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板书设计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1)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2)流域的特性①特殊性
②整体性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概况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2)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3)水系: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2.19世纪后期(1)土地退化(2)植被破坏(3)环境污染
第三篇: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
中山一中高二地理备课组 金万超
一、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课标”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并能够归纳其特点;二是会基于该流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规划该流域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即开发和利用的方向;三是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基于以上理解:对本条标准进行细化,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明确水系、流域、干流、支流等概念。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
3、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分析流域开发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4、通过认识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更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教学内容解析
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因此,本节课虽然是以美国的田納西河流域开发整治作为案例学习,但其重点并不是田納西河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要概括出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以前的中学教材很少将流域作为一种区域进行讲述,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区域,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较为陌生。因此,本节教材在介绍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前,通过一张图片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流域和水系的组成和特点。按照案例分析(区域地理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的一常规思路,本节教材内容分成三个部分:①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②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③流域的综合开发。其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是重点内容。自然背景从地形、气候、水系和矿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归结出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及不足,探讨开发利用的方向;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整体性为原则,把握住“梯级开发”这个核心和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教材三个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弄清了“流域的自然背景”,“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就不难理解。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相信只要落实好课标的要求,学生对流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实施
引入: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河流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河流和流域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在区域整体性的层面上进一步学习对一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一)流域和水系
1、展示图3.12“流域和水系”: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和水系的形态,并补充介绍干流、支流、分水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图上判定河流的流向。
2、展示图 “流域的组成与环境保护”: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3.13分析一个流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重要性在哪里?生态保护的侧重点是什么?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流域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3、过渡:我们刚才对河流和水系的概念和组成有了形象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来探讨一下怎样对一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田纳西河流域所处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田纳西河的发源地和汇入的河流,使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个形象的认识。
2、展示“田纳西河流域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归纳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这样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可以进行怎样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及开发利用的方向。
3、展示“美国气候分区图”和图3.14“诺克斯维尔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并结合P50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①阅读图例,找出田纳西河流域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②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③这样的气候特点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④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水资源发展农业?
展示“诺克斯维尔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和“广州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城市降水季节分配有什么不同?探究思考:两地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什么降水季节分配不同?并引导学生P50思考1,田纳西河水量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4、展示图3.15“田纳西河在全国航运体系中的地位”和图3.22“田纳西河流域电站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田纳西河的水系特点,并结合流域地形和气候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5、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流域矿产资源有何特点?阅读图例,找出流域主要的矿产资源有哪些?
6、过渡: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在开发早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流域在开发早期出现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表现在什么方面?
2、完成P51—P52面活动,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析一个流域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入手,结合人类的开发活动,讨论:①过度灌溉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②我们从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可吸取哪些教训?
3、过渡:每个流域的自然条件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在早期的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流域的特点,怎样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呢?现在,我们就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探讨一下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明白要结合流域的整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开发的核心在于河流的利用与治理。综合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核心是什么?
2、展示图3.19“田纳西河干流的梯级开发示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梯级开发?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分为几级?在每年的什么季节防洪水库开始放水?为什么?
3、展示图3.18“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引导学生田纳西河流域在哪几个方面实现了统一的开发和管理?具体措施是什么?都带来了哪些效益
4、探究、过渡:展示“长江、珠江水系图”和“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引导学生找出长江流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哪些河段?珠江流域呢?引出红水河的梯级开发。
5、P55阅读:引导学生明白,红水河河段的地理位置?红水河河段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红水河梯级电站建设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五)方法总结
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案例分析思路:
(六)课堂小结
四、教学检测命题思路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和流域的开发建设:对本知识点的教学检测多以其他流域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方面入手分析给定流域的地理条件,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这些自然条件,该流域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对流域地理条件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思路是学生解题的重要知识基础。
2、流域综合治理对策措施:河流的梯级开发、具体措施和开发效益是命题的重点。一般是以某一流域的自然条件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要求学生通过该流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与治理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开发后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试题设计以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典型流域作为重点。
第四篇:高中地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教案 中图版必修3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中地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教案
中图版必修3
重点与难点:
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问题:导致98长江大洪水的原因是什么?(山湖河人)
怎样进行治理?全流域开发整治(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田纳西河的治理(这一治理过程也是流域开发的过程)
一、基本条件:
1、自然条件:
(1)区域位置:美东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包括:田纳西州的全部和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的一部分。
(2)自然环境条件:
A、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B、地形:地形起伏大,河床比降大。比降:单位距离的落差,以‰表示。C、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3)自然资源:
A、矿产资料(煤、P、铅锌)丰富 B、水能资源丰富(比降大决定)
2、人文条件:
(1)生产力水平低下
(2)经济基础差、许多地方没有电力(3)交通航运条件差,交通困难
二、现在的状况:
1、贫穷落后——工农业发达
2、环境优美
3、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4、经济增长快
三、治理措施: 分析基本条件中哪些是有利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发展方向 不利因素——对策 措施: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
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
梯级开发——发电(1949火电与核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电力能源基地
[问题]从长远看,田纳西河流域的工业类型是否该作适当调整?(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
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1)种植业:
A、坡地:果树、蔬菜
B、平原:玉米、棉花、大豆等。
C、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2)林业:(覆盖率>85%)具有生态效益(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经济效益(解决劳动就业、稳定农业生产)(3)渔业(4)畜牧业
4、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旅游发展
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
四、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 开发经验:
1、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专门的开发机构,行政上不受各州政府的管理,保证了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2、因地制宜的开发:一定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一开始是基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再不断促进其发展。
4、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加强对外联系。
长江与田纳西河对比: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称为黄金水道,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洪涝灾害频繁;田纳西河经济落后,航运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是美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因此后者的开发难度更大。启示:
1、中国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2、流域开发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总结:
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第五篇:教育学《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对称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的对称性的最根本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在整体的意义上,教与学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对待、相反相成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对成关系,是教学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关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解决矛盾与产生矛盾的过程代表着一个周期。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
(二)认知性与体验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重视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的基本特征,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且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师生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三)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的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构建、具体改变或能动作用的规定性。
教学过程的社会性,是指教学在社会历史中发生、存在、演化,是社会的产物。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每个个体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基本来源。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这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二者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与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2)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3)防止重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
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只能造成高分低能。
3、给学生尽兴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四)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解耦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倾向是单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对教学过程规律的基本概括。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它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三、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学过程的阶段,又有人称为环节或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由开始到结束的合理顺序。教学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教学阶段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阶段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解决各阶段的特殊任务,有助于提高教学过程的效果。
我们主要分析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过程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材料。
3.巩固知识——功过知识即通过复习把所学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和认知状态。
4.运用阶段——运用是指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拓展、延伸已巩固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设置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创设一种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培养情感的诱因,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情境所引发思考的主题后,教师应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性结论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作为探索者去发现所研究的问题,同时,收集足够的实际资料,应付有问题已发的各种思考。
3.讨论、辨析——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必要的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以及讨论、辨析,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形成概念,获得结论等。
4.归纳、交流、内化——通过讨论、辨析,学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然后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简单的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再进行交流和研讨,讲最终成果通过同化或顺应,使其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有机构成部分。
5.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即通过自己的发展得出的结论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