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安县鲤鱼灯舞的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小组成员:淦雨星;王东;余志发;
刘淇;夏侯耀伟;何志坚
一、调查背景
吉安县,隶属江西省吉安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东与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水县为邻,南连泰和县,西靠永新县、安福县,北接分宜县、峡江县、新余市渝水区。吉安县总面积2117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吉安县常住人口为469513人。
吉安县,是中国革命老区,有“将军县”之称,为中国“灯彩之乡”。曾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2017年10月,江西省政府批复同意吉安县“脱贫退出”。2019年12月,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吉安县,隶属江西省吉安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东与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水县为邻,南连泰和县,西靠永新县、安福县,北接分宜县、峡江县、新余市渝水区。吉安县总面积2117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吉安县常住人口为469513人
吉安县,是中国革命老区,有“将军县”之称,为中国“灯彩之乡”。曾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2017年10月,江西省政府批复同意吉安县“脱贫退出”。2019年12月,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二、调查时间和地点及方法:学校周末随机抽样法三、正文
据传,鲤鱼灯起源于赣南地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隋书音乐志有“鱼化龙,龙变鱼,黄龙变”的记载,可见一千七百年前的西汉,鱼灯已具极一时之盛。明嘉靖《大埔县志》载:“遗传元夜,上元自十三至十六夜多于通衢结鳌山张燕集为乐”。清乾隆九年《大埔县志》载:“元夜,自初十至十六夜,张莲花灯为鱼龙之戏,迎神出游,街市士女观谓之闹元宵”。这些反映了自明代起乐舞和鱼龙之舞在大埔盛行的历史。
鱼中又以鲤鱼令人喜爱,常以鲤代表鱼。鲤鱼还与鲤鱼跳龙门典故联系在一起。百侯鲤鱼灯舞以显灯为主,吸取汉剧、汉乐艺术特色,在古典悠扬的汉乐节奏下,舞者利用肩、肘、胯的变化多端,具有抒情、优美之舞蹈情态意境,细致刻画出人和鱼的和谐。舞蹈有强烈的虚拟性,动作高度美化,感情得以充分抒发,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后来,兴国移民迁居到吉安县固江棚下村,将鲤鱼灯也带到了棚下,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工发展,演变成了吉安鲤鱼灯
鲤鱼灯组成表演的,是1只外表庄严、昂扬,内心十分慈爱的鳌鱼,9只活泼灵敏的金丝鲤鱼和1只天真、淘气的小虾。它们亲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咬着尾巴前进,为的是要到达幸福美好的境地——龙门。在前进征途中,它们有时迷失方向,有时遇上敌人乌贼的侵犯,但在鳌鱼的带领下,它们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终于在漆黑的夜晚走向了光明。动作结构有16个花节:鳌鱼进场、鲤鱼出洞、单拆篾塔、双拆篾塔、斜拆篾塔、双斜拆篾塔、三盏球、漂带、上水翻潭、劈柴、寻食、跳龙门、穿龙门、积塔、团龙、咬尾。鲤鱼灯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艺术形象生动优美,抓住水的特性和鱼、虾的生活特征,非常细腻地创编了绚丽多姿的舞蹈动作:时而来回游动,时而上下翻滚;一会儿是嬉戏虾鱼,一会儿鱼跃虾腾,构成了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把生活真实和艺术创造融为一体,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鳌鱼、鲤鱼、虾的制作:以竹篾为主要材料,编扎好外形框架,以前用皮纸糊壳,内点蜡烛,现在改用纱布蒙壳,通体层层迭迭贴上片片鱼鳞,内装电池、灯泡照明。形体小巧,头尾活动。舞时,舞灯人穿青色衣服,用脚尖走碎步,观众只见鲤鱼灯轻盈游动,栩栩如生,似鲤鱼又不拘泥于鲤鱼,以神胜形。同时伴以民间唢呐曲牌和打击乐,气氛十分红火热烈。
50年代和60年代,吉安县固江鲤鱼灯曾参加过全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1总理曾接见过演员。当时的中央文工团还将鲤鱼灯带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198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节上,经江西省歌舞团移植的鲤鱼灯又获一等奖。
吉安鲤鱼灯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舞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古代舞蹈是表达人们情绪的一种方式,即使在现在也是一样,用不同的舞蹈代表不同的情绪。这样的文化给整个吉安铺上了一种不一样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