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1:0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

北洋之虎--段祺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曾名噪一时的段祺瑞,在历史的星河中湮没了他的光辉,散去了他的颜色。成功或是失败,任由世人评说。

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段祺瑞并不陌生,记得鲁迅先生著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经提到过段祺瑞政府,那时或许我们对这个陌生的名字充满了憎恶。但评价一个人绝不能以偏概全。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世间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千里投军造就北洋之虎

段祺瑞生于安徽六安,字芝泉,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期祖父去世,家道没落,1881年,16岁的他怀揣着一块银元从合肥出发,徒步数十天,2000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族叔,被收留在军营中。艰苦的岁月并没有因此结束,更让他雪上加霜的是,1882年,因其父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母亲因悲伤过度不幸去世,抛下他们兄弟姐妹4人。一连串的打击与养家重担,是他变得冷峻而坚毅。

尽管苦难一再的打击着他,但有时苦难却成了他走向成功的不二法宝。的确,蜜可养人,也可害人。苦可折磨人,也可锻炼人。等到2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武备堂炮兵科。两年后,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从此事业一度顺利,不久,被李鸿章赏识。李鸿章把从既定五位同学到德国柏林学习的艺人换成了段祺瑞,并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批准同四位同学到德国柏林学习一年半军事。后来,其余四人相继回国,但只有他一人留在埃森克虏柏兵工厂实习半年。1888年,回国后加入袁世凯府下,于小站练兵,深得袁世凯的器重,任清兵第一、二军统。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

三造共和

段祺瑞在投靠了袁世凯之后,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被称为“北洋之虎”,成为皖系军阀的首领。在**的北洋军阀时代,曾经六次主政,处于权力巅峰十几年。和同期的许多北洋人物一样,既有名垂千史的不朽业绩,也有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的败笔。其中,“三造共和”可以说是段祺瑞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一造共和,兵谏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时,段祺瑞统领前线清军,却屯兵不前,对武昌的革命军停火。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领衔,联合47名北洋高级将领发出通电主张共和。2月4日。又联合八名将领发出通电,敦促清帝退位,把自己的司令部由孝感迁到保定,做出进军的姿态,吓得太后和皇上及五位大臣毛骨悚然。其后段祺瑞率大军直逼京都,在北上途中,再次通电全军将士入京“相威胁”,给清廷连续施压。被逼无奈之下,同样也是气数已尽,清王朝已是无力回天,强弩之末了。因此,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

虽然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起了主要作用,但可以看出,段祺瑞也起了举足轻重、掷地有声的作用,虽是封建地主阶级,军阀的首领,但却在关键时刻,并没有因其地位、权力置国家存亡于不顾,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已得到利益面前做出逼清帝退位是何等的壮举!

二造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深知段祺瑞是他的第一骨干,也是他之后的北洋二号人物,因此,若想复辟成功,首先该把段祺瑞拉拢过去。袁世凯派其长子游说段祺瑞,想让他率北洋将领联名通电,拥袁世凯称帝,却遭到段祺瑞断然拒绝。随着袁世凯活动的逐渐公开,作为一名十足的旧式军人为报袁世凯的恩,段祺瑞这位曾逼清帝退位,拥立袁氏的关键人物,却在此时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一再陈情,表明利害,说:“此时危机国家安危和袁氏的身家性命,万不可做,万不能做!”并且一再请求袁世凯三思。

可袁世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复辟道路。段祺瑞深知倘若拥袁世凯复辟无疑再一次把国家置于水 1

深火热之中,再一次辞职苦谏,他说:“我当年曾发出采取共和之电,如果又拥项城登基,将何以面对国人?恐怕二十四史中,找不出这样的人物吧!所以论公,我即使死也不会参与;论私,我从此退休,决不多言。”尽管段祺瑞以辞职苦谏却仍未能使袁世凯放弃复辟之路。果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登基,册封文武百官,段祺瑞自然不会名列其中。

面对袁世凯对他的知遇之恩,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段祺瑞采取了中庸之道,既不直接采取武力反对袁世凯称帝,也并没有直接倾向袁世凯一方,虽然在后世看来,这种做法无疑有失民族大义,但,后世的我们也无需求全责备,换一种想法,他本是袁世凯的部下,却没有积极配合袁世凯称帝,反而以辞职相威胁,足见段祺瑞还是颇识大体的。

三造共和,粉碎张勋复辟。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大权,1917年7月1日,逊帝溥仪在辩师张勋和康有为等拥护下复辟登基,段祺瑞拍案而起,立即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讨伐张勋,张勋狼狈而逃。7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复辟闹剧匆匆收场。

“三一八”惨案千夫所指

当我们沉浸在他为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时,不禁想到他的弊端。诸如许多杰出的人一样,段祺瑞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就是“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作战期间,日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驻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数十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旧日军舰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无理要求,如果得不到满意答复,将采取“所认为的必要手段”。

3月18日,也就是通牒到期的当天,由李大钊主持2000名爱国群众(学生是主体)游行示威,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在执政府,武装卫队向学生开枪射击,共47人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的著名篇章《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刘和珍与杨德群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女学生。朱自清教授也参与了这次游行,亲身经历了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血腥一幕,作为幸免遇难的见证人,他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详细记述了他的亲身所见所闻,讲述了惨案的全过程。

“三一八”惨案,不仅践踏了为政之德的底线,也越过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制界限。段祺瑞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谴责,在全国抗议声中,于20日宣布下台,他的执政生命从此终结。

当段祺瑞得知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后,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表示愿承担全部责任,亲自慰问和补偿体恤遇难学生家长,从未阻止新闻界报道事件经过,他又宣布自己终身素食,以示忏悔。1934年,段祺瑞得过大病,身体虚弱,医生建议他开荤以增强体质,他却说:“人可死,荤绝不可开!”“三一八”惨案的真正罪魁祸首是谁没有实际证据,但段祺瑞是当时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且又发生在他的官邸,因而他就难逃罪责了。

正气晚节

“九一八”事变,日寇在占领东三省之后,继而谋划组织华北傀儡政权,以控制华北地区,为此日寇在京津竭力物色伪政府首脑的合适人物,在日寇看来倘若段祺瑞能在伪政权中挂名任职,影响会是不小的,于是段祺瑞成了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1932年底,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多次到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让段祺瑞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许愿只要段祺瑞同意,日本将全力支援,但遭到段祺瑞的坚决拒绝。段祺瑞在《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经到情不能恶,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这个人们心目中的亲日派在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表现的如此决绝赢得了国人对他的尊重。段祺瑞的人格可以说在当时战乱年代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人称“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他性格直爽,光明磊落,对家人和下属要求苛刻,他生活简朴,不贪欲,从不收受贵重礼物,只有冯玉祥送他的一个大南瓜全部照收。他的清廉之气的确难能可贵。

段祺瑞1936年11月病逝,享年72岁,南京国民政府给予国葬,很多显要亲临吊唁。他当年的仇敌冯玉祥敬献的挽联云:“白发乡人空余涕泪,黄花晚节尚想功勋。”他的学生和最大的对手吴佩孚不亏为秀才,他的挽联非常精彩:“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知,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临终遗言---八勿

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泉瞑目矣。过虽弱,必有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余平生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简洁,殓以居士服,勿以荤腥馈祭。此嘱。

毛主席曾对他评价:“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功与过,是与非,都付笑谈中!

第二篇:庄子何其人

于丹《庄子》心得

1. 庄子何其人

2. 境界有大小

3. 感悟与超越

4. 认识你自己

5. 总有路可走

6. 谈笑论生死

7. 坚持与顺应

8. 本性与物性

9. 心态与状态

10.大道与自然

第三篇: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其书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

潇洒、逍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其人其书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其书 

庄子其人

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齐宣王(公元前342—前324)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子的生卒年

   庄子活动的大致年代: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三世纪早期。具体的年代,有五种说法:     

1、前369—前286(马叙伦);

2、前355—前275(吕振羽);

3、前328—前286(范文澜);

4、前365—前290(杨荣国);

5、前375—前295(闻一多)。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蒙:

战国时代属宋国,汉代属梁国

称庄子宋人或梁人,意思一样,只是根据不同时代称谓而已 今河南商丘县境内

一说:今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处。

1、楚威王曾礼聘庄子

2、《庄子》中多记载楚国风土人情、宫廷传闻

3、庄子思想灵动浪漫,文字表述多借用神话故事,与楚国文化十分相近。历来被视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崔大华《庄学研究》:

“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可能是在楚国吴起变法时期(约在楚悼王十五年到二十一年,即公元前387—前381年),被迫迁移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宋国的楚国公族后裔。” 庄子故里

     

庄子与楚国的关系

  

 

庄子的家世

    

 没落贵族家庭出身

1、郑樵《通志·氏族略》:

庄氏,芈(音米)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

2、从思想上进行分析,理由有二:

(1)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纯粹精神性思考——以谋生为急务的平民子弟不太可能沉醉其中

(2)深刻的厌世情绪——败落贵族家庭的子弟所容易有的性格。

《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

1、为吏:

“尝为蒙漆园吏。”(《史记》)

2、打草鞋:

“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音巨),槁项黄顑(音砍)。”(《庄子·列御寇》)庄子的生计

        

3、钓鱼: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

4、捕鸟:(《庄子·山木》)

5、授徒:收授弟子规模不大,《庄子》书中记载庄子弟子有名有姓的仅一个蔺且,见《山木》篇。

庄子事迹·枯鱼之肆

    

 

 《庄子·外物》: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终生贫穷,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庄子事迹·贫而不惫

         《庄子·山木》: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音谐)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焉?”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穷且益坚、安贫乐道:

善于从贫穷中超越,物质生活上虽然贫乏,精神心灵上却并不困顿 ——庄子的时代:昏上、乱相

力图为世所用者:处势不便,难免于惫

庄子的追求:无所用于世,故贫而不惫。

庄子事迹·惠子相梁

      

  《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 而吓我邪!”

——视相位如腐鼠:淡泊名利。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庄子事迹·曹商使秦

 

 《庄子·列御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顑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讥邀宠为舐痔:憎恶权势。

槁项黄顑的庄子

选自《古圣贤像略传》

《庄子·列御寇》: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通菽),及其牵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把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看作负累,看作是对自由的牺牲、对生命的耗损。庄子事迹·太庙牺牛

  

李斯的悲叹

 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 :  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史记·李斯列传》

《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诜,音申)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音四)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名辩派大家

长期从政,并卓有建树,是当时魏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庄子与惠子的人生追求、学术思想分歧很大: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音喘)驳,其言也不中。” 他们的友谊是在对某些抽象的哲学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形成和建立的 每一次争论都充满了对立,从来没有一次观点相同。庄子事迹·曳尾涂中

 

 

 

庄子的朋友:惠子

     

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

      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音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匠石之叹

  

 《庄子·徐无鬼》: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死,吾无以为质矣!吾无言之矣!” 嵇康《赠秀才入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庄子事迹:鼓盆而歌

    

 《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音叫)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事迹:天地为棺椁

  

     《庄子·列御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音果),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音基)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音冤)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孔子:“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儒家生命观:人的生命负载着某种社会价值 ——庄子生命观:人生是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

         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       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庄子》篇目

     《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 现存三十三篇,魏晋时郭象整理

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内编》(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

《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子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内篇: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

骈拇、马蹄、胠箧(音区切)、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水、田子方、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庄子》篇目

   

 

《庄子》注释本及研究著作

   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曹慕樊《庄子新义》,重庆出版社2005年 崔大华《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  

《庄子》的文本特点

  

1、言说态度:

——文本作者本人对文本语言有效性充满怀疑与否定: 《庄子·天道》:   

  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也,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秋水》: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的文本特点

      

2、言说方式: 《庄子·寓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天下》: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刘熙载《艺概·文概》: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所有话语都根据情况而改变,不能死抠一时一地的语言层面,而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核心。

《庄子》的意义

南宋·叶适:

 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汩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 郭绍虞:

 谈艺者师其神。

《庄子》的意义

 

 严春友《庄子思想的当代性》(《人文杂志》2007、6):

庄子所提出的问题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都无法回避的终极性的问题,因而,在每个时代都激起思考、引起共鸣,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一种思想,只要它所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且还能激起后人的思考,就没有过时。

庄子早就指出,名、利、权是束缚人的枷锁。尽管我们不能放弃名、利、权,但是如果把它们看得高于生命,那么,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庄子的批判,不止是对他那个时代的批判,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批判,因此具有普遍意义。

庄子教导人类的并不是什么出世,而是要真实地活着,不把虚假当真实,不把有害当有益。

《庄子》的意义 

 

 庄子反对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因为他看到了其中潜在的危险,这些东西一旦成为一种制度,成为社会规范的标准,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外在化、形式化的东西,从而变成虚伪、罪恶的渊薮。

洪胜杓《庄子思想的未来价值》(《人文杂志》07、8):

庄子的世界观能够超越近代世界观的狭隘的限度,为未来社会提供一种“统一体世界观”:一切存在具有超越时空的原始统一性。

人生的本质在于成就本真的自我,而以追求身外之物为目的的生活,必然遮蔽和荒废本真的自我。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是绝对平等的。现代平等思想所讲的是权利、金钱、地位等分配上的平等,庄子讲的是一切事物在根源意义上的平等。

《庄子》的意义

  

 现代自由指的是从外在的约束或束缚中摆脱 出来的外在的自由,而庄子的大自由指的是从自身的欲望中解放出来回归本我的内在自由。康震《庄子的人生境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我爱庄子,首先是因为他让我懂得一个人做事情、一个人做人要有开阔的眼界,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立足长远,要善于提升自己做人的境界。

我爱庄子呢?还因为他让我懂得要尽量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发展中来看问题,来思考问题。

我爱庄子,还因为什么呢?他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我们要保持健康的,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繁忙的工作,而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庄子》的意义

   

 代表着我国哲学与文学的一个极为玄远、高深的境界

论哲学,老、庄并称:我国数千年来三大思想潮流之一——道家的源头

论文学,庄、骚并重:受到历代文学家的顶礼膜拜。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因此,庄子的哲学“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闻一多)《庄子》:诗化的哲学、哲理化的诗。

第四篇: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朱自清(1898-10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六岁随父移居扬州,一九二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二五年被清华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生笔耕不辍,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各类著作二百多万字。他的创作成就以散文创作最为突出,尤其是其中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凝练明快,关于工笔描写,文笔清新秀丽,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公认的白话美文的典范。他的散文名篇《绿》、《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的篇目,为培养文学青年、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归纳起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深挚亲切。这一点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那淡淡的哀伤,拳拳的亲情,总是深深的感染着读者,拨动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写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勾画父亲年迈体哀的背影以及作者的情感体验,处处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给亡妇》中,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与深深自我忏悔,让读者不由得滋生一丝悲恻之情。而《儿女》中洋溢着的幽默情趣和温馨气氛,则让人倍感亲切。

二.意境生动优美。朱自清精深的诗歌造诣使得他的散文创作中保持着诗人的本色,后人评价他的散文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亭亭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素雅而静谧的一切,全然就是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让人留连忘返;在《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中描写灯影波光里的秦淮河夜景,更是笼罩着浓重的六朝脂粉气氛,给人有“夜泊秦淮”这感;又如,作者笔下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构思缜密精巧。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一文,娓娓道来,层层铺垫;人之常情,一吟三叹,收到了“平淡中见真情”的艺术震撼效果;《春》则大笔勾勒,工笔细描,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描述之余,轻松自然地点出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语言清闲典雅。朱自清的散文有其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读起来又有着清秀之气,如朱德熙所说“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如《背影》语言的质朴亲切、《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典雅,而《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值得注意的是,叠字的运用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是朱自清一种独特的节奏感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二十六个叠字,而《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七十二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的听觉美感。朱自清的文章优美,朱自清的人格更美。一九四八年六月,饱受胃病折磨的朱自清的体重不到四十公斤的情况下,坚持签名拒领美国援助的面粉,并嘱告家人的拒买配售的美国面粉,保持了一个民主战士的爱国节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朱自清的铮铮傲骨,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九四八月八月十二日,年仅五十一岁的朱自清先生在北京病逝,安葬于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

第五篇:徐志摩其人其诗

徐志摩其人其诗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下载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段祺瑞其人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雷锋 知其人(含5篇)

    知其人: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分校(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年 月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内容摘要: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时人称为“......

    贾岛其人(推荐五篇)

    唐代诗人贾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http://www.xiexiebang.com/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

    海瑞其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从《我们历史上见》及清官海瑞说开去——如何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海瑞介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

    花木兰其人的真实性探讨[5篇材料]

    北京人才市场 北京找工作 花木兰其人的真实性探讨 《木兰辞》有“民间述史”性质 《木兰辞》说它是北朝(魏)乐府,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秦汉以降的朝廷大多设有专门的乐府官署,南......

    宋江其人——《水浒传》读后感(5篇范例)

    宋江其人——《水浒传》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江......

    红楼 曹雪芹其书其人五篇

    浅谈曹雪芹其人其书 内容摘要:《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中期,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

    邵振青其人与办报思想

    邵振青及其新闻思想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从小在金华长大,自幼聪明好学。1899年考中秀才,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