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推进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厅发〔20*〕101 号)要求,自治区科技厅组成调研组,于 9 月 21 日至 28 日,采用问卷调查、填报调查表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 12 个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院、所(占区直科研院、所总数为 29 个的 41.38%)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一)科研机构的设置 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机构目前是根据大农业中的农、林、牧、渔、农垦、水利和农机等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
1、*农科院除本部有一批重点开放实验室、研究室、研究中心外,下设 10 个研究所,分别是:水稻、甘蔗、玉米、园艺、经济作物、生物技术、作物品种资源、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科技情报等。
2、自治区农业厅下属科研机构有 3 个:*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柑桔研究所、*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等。
3、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科研机构有 4 个:*水产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及*水牛研究所(挂“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牌子)等。
4、自治区林业局下属科研机构有 1 个:*林业科学研究院。
5、自治区农垦局下属科研机构有 1 个:*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内设茶叶研究所,相对独立)。
6、*科学院下设科研机构有 1 个:*植物研究所(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牌子)。
7、自治区水利厅下属科研机构有 1 个:*水利科学研究院。
8、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属科研机构有 5 个:*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粮油科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
9、自治区气象局下属科研机构有 1 个:*气象减灾研究所。
10、自治区卫生厅下属科研机构有 1 个:*药用植物园。
上述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机构共 29 个,其中除了*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粮油科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属*首批由技术开发类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之外,其余的均属社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见“表一.*自治区级农业(涉农)研究机构一览表”)。
(二)科研人才队伍现状 1、职工队伍职称结构情况:
20*年,29 个区直农业科研机构有职工总人数 2922 人,其中研究员(正高)115 人,占职工总人数 3.94%;副研究员(副高)522 人,占职工总人数的 17.86%;助理研究员(中级)978 人,占职工总数的 33.47%,初级科研人员 805 人,占职工总数的 27.55%,其他职工人数 502 人,占职工总人数 17.18%。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55.27%。反映出我区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中,高、中级人才占据较大的比重,层次结构比较合理(见“表二.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 20*年人才队伍情况统计”)。
2、职工队伍学历结构情况:
20*年,区直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总数 2922 人中,博士 83 人、硕士 509 人、大学本科 1105 人、大学专科 637 人、大专以下 588 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占职工队伍总数的 20.12%。说明我区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工队伍的成份在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知识结构日趋合理(见“表二.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 20*年人才队伍情况统计)。
3、职工队伍年龄结构情况:
20*年,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数 2922 人中,35 以下的 1131 人,36—45 岁的 1010 人,46—55 岁的 583 人,56—65 岁的 198 人。45 岁以
下的中青年人数占全部职工队伍总人数的 73.27%。表明我区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有逐步向年青化发展的趋势(见“表二.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 20*年人才队伍情况统计”)。
4、优秀科研人员 20*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77 人、*优秀专家 43 人、*有突出贡献专家 28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5 人、*“十百千人才工程”46 人。上述各级优秀人才合计 224 人(次)。
(三)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情况 1、科研设施和平台建设近十年来,区直各农业科研机构普遍加强了科研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科研和科技创新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农业科学院现已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现代化低温干燥种质资源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起点较高的科研设施和研究平台;*林业科学研究院 1995年和 20*年分别获得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林繁育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并以 2 个重点实验室为基础,逐步将本院建成*乃至南方林木遗传改良、良种繁育、森林资
源保护、培育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中心,为*及南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水牛研究所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台建设得到了跳跃式发展,2002—2005 年,农业部先后在国债项目中安排了 700多万元,进行良种水牛种牛场的扩建和沼气项目配套工程建设,目前种牛场种牛存栏达 900 多头,每年可为全国提供良种种牛 200 多头。与此同时,自治财政厅和自治科技厅等部门支持 1000 多万元,建“*水牛研究所水牛遗传繁育研究室”科技创新金源单位、“*水牛繁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牛系列中心以及“*水牛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牛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等。目前该所实验室拥有的食品设备已达 315 台(套),其中单价 5—10 万元的有 10 台(套),10 万元以上的有 18 台(套)。
2、科研手段更新 多年来,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不断探索和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手段特别是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科研实践中,使科研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甘蔗研究所应用甘蔗组织快繁育苗技术先后对 20 多个甘蔗新品种进行快繁,生产组培苗 1000 多万株,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与更新换代,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该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所近年还引进消化了“间歇浸没生物反应器系统(简称 TIBS)”进行甘蔗组织培养研究和甘蔗次生代谢物质综合利用与分析的研究,其中,进行甘蔗组织培养每代增殖达 30—40 倍,极大地提高了一代的增殖率,从而使该所在甘蔗健康种苗与组培快繁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该所还率先在国内开发应用 PCR 技术鉴定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病原菌 cxx,使 RSD 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快捷。该技术为*蔗区利用健康种苗防治 RSD 提供了保障,对健康种苗的生产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3、动植物良种基地建设 动植物良种基地建设是农业科研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在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中先后完成了一批农林资源圃建设和水产畜牧良种场建设,为农业良种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农业科学院现有各类种质资源和中间育种材料近6 万份,建立有多个国家品种资源圃和区域性的作物资源圃,保存有各类植物优异基因资源,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甘蔗品种资源保育圃,荔枝品种资源圃,还分别建立了木薯、甘薯、淮山、马铃薯资源圃等;*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杉木良种基因库,营造杉木种子园 1000 多公顷,生产良种 1.8 万公斤以上,推广应用于造林生产;*植物研究所建立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及濒危植物 3100 多种,设立的植物标本馆,藏有 1.2万种、40 多万份的植物标本,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植物标本资源;*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在对区内茶树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源原始圃、标本圃 2.3 亩,共收集保存国内外茶树资源共 492 个,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之一,为*开发利用、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水产研究所在国家农业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国
家级的罗氏沼虾良种场、罗非鱼良种场和南美白对虾良种场,为全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种苗;*水牛研究所把进行良种水牛种牛场建设当作基本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项目。
4、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实现优势互补、借鉴国外区外先进经验,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均有重大意义。*林业科学研究院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美国、日本、越南、泰国等 10 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成效显著,使该院成为我国省级林业研究院所中的亮点;在开展国内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中,积极与中国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云南省林科院、贵州省林科院等区外高校院所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等重要科技项目,争取多出成果;与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成都)建立了*沼气研发技术支撑与服务合作平台;利用相关高等院校资源优势,加强对本院科技骨干和技术人才的送培工作,先后选送了 20多人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倡导并积极参加南方片区省级林业科研院所联谊会,与兄弟院所建立了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农业科学院先后与 30 多个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长期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与美国、巴西、印度、古巴、埃及、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十多个世界蔗糖主要生产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水牛研究所建所 14 年来,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与意大利、保
加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美国、日本、巴西、菲律宾、泰国、越南等 10 多个国家在水牛研究和开发领域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多次应邀参加了在印度、菲律宾和委内瑞拉等国举行的亚洲和世界水牛大会,并于 2006 年 4 月,在南宁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亚洲水牛大会。*畜牧研究所从美国等国家引进一批优良牧草亲本进行繁育和推广,在*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研究方面,与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日本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植物研究所、*兽医研究所、*水产研究所等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5、科研经费投入 在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中,绝大多数是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各项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安排,因此,事业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比较稳定,而且是逐年上升态势,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经费在不同单位,情况有所不同,甚至相差悬殊。普遍反映,事业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偏少,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经费远不能满足科研事业发展需要。
向企业转制的几所农业科研机构中,普遍反映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没有了事业经费来源的渠道,科研项目经费又十分有限,金融信贷渠道也不通,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少。因此,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改制后科研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四)科研项目执行情况
1、科研项目来源 科研项目来源:一是国家有关部门下达;二是自治区有关部门下达;三是市有关部门下达;四是承担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2、科研项目的立项、成果鉴定 1997 年以来,区直农业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厅级农业科研项目共290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4项,占项目总数12.19%;省部级项目 1226 项,占项目总数 42.22%;地(市)厅级项目 1152 项,占项目 39.67%;横向合作项目 167 项,占项目总数 5.75%。自治区级科研院所 157423.51 万元,比十年前 1997 年的 29446.32 万元增加了127977.19 万元,增长 4.35 倍。科研事业费 8664.77 万元,比 1997 年的 5249.36 万元增加了 3415.41 万元,增长 65.06%。离退休人员费用6239.28 万元。财政拨款 29777.97 万元,比 1997 年的 10424.30 万元增加了 19353.67 万元,增长 1.86 倍。纵向科研投入 12647.34 万元,比 1997年的 1190.45 万元增加了 11456.89 万元,增长 9.62%。产品销售收入57824.58 万元,比 1997 年的 6740.06 万元增加了 51*4.52 万元,增长 7.58倍。其他收入 11329.47 万元,比 1997 年的 4104.33 万元增加了 7225.*万元,增长 1.76 倍。(见“表三.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构成统计”)
十年来,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各级成果鉴定,并经自治区成果登记的农业科研项目成果共 279 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
项,占 46.24%。获奖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获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2 项。(见“表四.自治区级农业科研单位 1997-20*年科研成果(登记)及获奖项目情况”)
3、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上述一批批优秀的农业科研成果,必须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认真推广应用于生产,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农业推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不断地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消化吸收,进行技术的组装配套,开展试验示范,然后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大范围的应用推广,使农业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 111 项成果得到了转化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中个别项目能产生直接效益,年新增产值 2.4 亿多元,对促进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区直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现状 (一)科研机构的定位 1、公益类科研机构
在科研体制改革进程中,有 24 所区直农业科研单位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公益类科研机构,按照事业单位实行管理。这些单位分别是:*农业科学院及其下设的 10 个独立科研机构、自治区农业厅下属的 3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的 4 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林业局下属的 1 个科研机构、*科学院下设的 1 个科研机构、自治区农垦局下属的 2 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水利厅下属的 1 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气象局下属的 1 个科研机构和自治区卫生厅下属的 1 个科研机构。
2、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科技厅等 12 个部门关于自治区直属 27 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36 号)文件精神,有 5 所区直农业科研单位由技术开发类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按照企业单位进行管理。这 5 所区直农业科研单位分别是:*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粮油科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见“表五.自治区级转制农业科研院所基本情况统计”)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 多年来,区直农业科研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特别是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密切联系实际,认真抓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主要是严格科研立项的评
估和可行性论证,严格科研项目计划和执行中的规范化管理,严格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成果管理,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科研机构朝着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为“三农”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2、科研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海洋研究所是*唯一的一家海洋综合研究机构,建所 20 余年来,形成了专业学科基本齐全的科研体系,通过多年立项调查,基本模清了*海洋资源家底,为政府开发和保护海洋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承担了17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全国省级研究所中名列前茅,为*经济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纵观国内省级以上的海洋或水产研究机构,无一不是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展研究工作,国内省级以上海洋或水产研究院所转企仅*海洋所一家,转制后,生存压力大,研究领域逐步压缩,要出成果十分艰难,海洋科研事业遭受严重影响。改制后的*生物研究所和*农机研究院也感到人才、资金不足。迫于生存的压力,要安排大部分科研人员从事开发创收,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锐减,要出科研成果难度很大。
3、资金严重短缺 由于改制后农业科研机构事业费已经停拨,单位收入来源不畅,生存压力大,转企后,归自治区国资委管理,没有独立的土地和房产,住房无法解决。*生物研究所反映,该所 80%以上的职工是中高级知识
分子,现在 70%左右的职工还居住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修建的大板房中,高级职称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的住房不超过 70平方米,中级职称不超过 50平方米。他们直言:不能安居,何以乐业?(二)区直农业科研机构隶属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当前区直农业科研机构隶属管理体制大体上分为两类:
1、人、财、物统一管理 主要是*农业科学院下设的农业科研单位(玉米研究所和甘蔗研究所除外),其组织人事和事业经费归院部统一管理,呈现有机结合,有利于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资源优势,投入科研工作。
2、人、财、物交叉管理 主要是有关厅、局下属的农业科研单位,其组织人事归本厅、局管理,事业经费则划归自治区科技厅管理,组织人事与财务分开管理,不利于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者比较,各有利弊,有待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中,通过机构整合和人、财、物等科研资源的整合来进一步理顺。
(三)科研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大多数的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都存在科研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素质偏低,与国外、区外相比,差距太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
题。*水牛研究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较好,但面对如何开发我区、我国水牛资源优势的科研难题,仍然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人才,而目前该所只有区区几十人的科研队伍,显然是难以完成此重任;*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数量、结构、配置等也与我区优势突出的林业资源不相适应,能领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人才太少;*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反映,该所科研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后备人才不足,由于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吸引不了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目前高职称、高学历、30 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已寥寥无几;*水产研究所担负全区海、淡水渔业科研的繁重任务,而在职人员编制却由上世纪 90 年代前的 168 人减至现在的 150 人,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少,学科带头人更少。
(四)科研手段落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1、科研手段落后近年来,区直各农业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和科研手段不断改进,但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进展比较慢,直接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植物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院、*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畜牧研究所等单位都反映基础设施陈旧简陋,仪器设备老化,设置不配套,利用效率低等,部分科研和办公条件多年没有改善。
2、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农业科研投入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总量投入严重不足。自治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增长幅度大大地低于全国平均数(*12.31%,全国平均 28.8%,贵州 31.98%,湖南 35.72%,云南 43.28%),总量也最少,20*年云南省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为 5 亿元、贵州省 2 亿元、湖南省 2.5 亿元,*为 1.7 亿元。2006 年,我区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仅为 0.3%,低于全国和全区所有行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数(1.49%和 0.38%)。在农业科研投入中,政府的投资强度为 0.17%,低于政府对全社会科研的总投资强度 0.21%。*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农业科研经费少、比重低,农业科技投入“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科研投入对比分析(见“表八.农业科研投入对比分析”)。
(五)科研机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区直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反映,目前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林业科学研究院目前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只有 33655.21 元/人,其中财政工资 27967.63 元/人·年,科技开发创收提成 5687.58 元/人·年;*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正处级)月工资只有 2450 元;新来农业研究所工作的博士月工资只有 1472 元,硕士月工资只有 1100 元。如此等等,与同等学位、同等资历的工、财科单位人员相比,差别很大,与机关公务员相比,差别更大。虽然制定有一些激励政策,但由于不完善,所以作用不明显,特别是绩效奖励工资很难得到落实,反映比较强烈。
对于政府部门至今还没有出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励措施的作为,大家感到很失望。
(六)科研成果管理不够完善 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科研成果已经成为科技人员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个别投机分子搞以权谋私的工具,在鉴定成果、评审成果奖、评审技术职称和优秀专家时,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张冠李戴、不劳而获,滥竽充数虚报成果等,影响极坏。因此,严格规范各项科研成果管理,把好质量关是十分重要。
四、深化区直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确定农业科研机构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明确其今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 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社会大局。农业科研机构肩负着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和为“三农”服务的重任,其研究成果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但更多的是公益性的社会效益。建议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批准,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在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今后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是建立、健全完善科研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科研资源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重点在于理顺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高科研效能。因而,要把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放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1、要对区直农业科研院所的机构进行调整,整合科研资源,优化队伍结构。
要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的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科研机构的调整拟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建设*农口三支科研“航母”联合舰队,建立 3 个农林科学院。一是对农业系统的科研机构进行调整,将农业、农垦、粮食等部门所属的农业科研院所合并,归属*农科院管理,形成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机制,成为统筹全区农业科研力量的农业科研体系;二是对*林业科学院进行充实提高,升格管理,加强学科建设,成为能担负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经营和林产、林化等研究重任的、具有我国南方特色的综合性的林业科学研究院;三是建立畜牧水产科学院,把现有的水产畜牧兽医系统所属的研究所、品种改良站统一归到*畜牧水产科学院,升格管理,增强*特色畜牧水产业科学研究实力。
第二步进行科研机构的大整合。待条件成熟时,适时进行“三院”合并,把归属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包括种植、养殖、农
机、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划归*农科院管理,完成机构调整和优化组合,打造*农业科研的“航母”舰队。
2、要实行科研机构的纵向管理和协调,形成区、市、县三级三个层次的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和我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区域性科研分院,按桂西南、桂东南、桂中、桂西北、桂东北等各个不同自然区域特点,以原有的农、林、畜牧水产研究所为基础,分别建立分院,由*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院、畜牧水产科学院分别对口统一管理,直接调配人力资源。鼓励和支持以现有县级农、林科研所为基础,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网络,加强与隶属区域的研究分院的技术合作。
3、在进行大规模科研机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工:自治区一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高校农业科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为主,县级农业科研机构以成果应用示范、推广为主。市县级科研机构,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不搞一刀切。鼓励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没有条件保留科研机构的,应转为试验场站或良种场、繁殖场。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1、用好现有人才
区直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相对密集,拥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好各项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作出新贡献。与此同时,也让他们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政策,解决目前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太低的问题,以稳定队伍,留住人才。
2、培养在职人才 除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之外,还要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愿意,定时选拔优秀科技人员和业务骨干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学习,继续进行再教育,可以参加短期进修学习,也可以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更新知识,学成归来后,委予重任,再创佳绩。
3、引进高素质人才 可以从高等院校选择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毕业生,重点是硕士生、博士生,也可以从区外、国外引进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引进以后,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与此同时,建议建立“引进人才基金”,创建引进人才的保障机制。“引进人才基金”拟由自治区主管科技工作的副主席直接支配。
4、注重农业科研熟练技术工人的配备和培养
农业科研的研究基地、试验场等,需要有一支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随着岁月流转,农业科研单位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招收技术工人都已经或很快退休了,技工出现断层的情况相当严重。建议政府从定编、劳动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科研单位要把培养熟练技工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计划进行实施。
(四)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调查情况表明,近十年来,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自己前后比,确实增加了不少,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与邻近省区同类比,与目前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的任务比,差距是很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太少,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农业科研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投入的水平,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目前财政只管人头费,没有或很少有科研经费的局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设备,改善条件提高创新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是加强内部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严格科研机构的科学管理,明确干部和职工的责、权、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意义重大。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是:院、所长责任制、职工岗位责任制、干部竞聘上岗制、职工双向选择聘任制、组织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
激励机制主要是绩效工资奖、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年终考核优秀奖、先进工作者奖、先进集体奖等。
第二篇:农业科研实习报告
农业科研实习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农业科研实习报告范文,文章主要对农药试验设计做了具体介绍,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实习的总体情况
1、实习时间:2015年7月15日―7月26日;
2、实习人员:江志利、王宏年、冯岗、张静、牛晓磊、杜晓峰、苏冠奇、袁旭超、刘晓明、罗利、王建斌、李春霄共12人;
3、实习地点:渭南市大荔县及埝桥乡东埝村、黄营村;
4、实习人员的分工
指导老师江志利,基地指导老师:靳志义;总负责:王宏年;科研负责:冯岗、张静。
二、实习的前期准备
1、计划、方案的制定
由王宏年负责完成,主要是参考“中心”2003、2004年赴渭南实践实习小组的方案,根据今年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制定,并报科研部批准;
2、物品等的准备
2.1 试验物品的准备
做到责任到人,将所有实习人员分成两队,一队购买实验用品和准备药剂制剂;另一队准备仪器等;
2.2 个人物品的准备
主要是由实习成员成员依据自己情况准备。
三、试验内容
在大荔县的12天里,我们按照实践实习方案做了以下实验: 完成了哒螨灵等9种常用药剂的红蜘蛛抗性监测试验、“果叶绿”、“绿悦丰”两种营养液剂对果树黄花病的防治试验。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坚持书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科研实践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的原则,在驻地东埝村和临近的黄营村、县城农资市尝伯士乡、黄河滩区等地,通过与农户交谈、邀请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做报告、田间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现状、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设施农业现状、农药市场调查与农药使用状况、芦笋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黄河滩区抗虫棉虫害等多项调查。
四、对“中心”新研究生培训
对新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每年“中心”赴渭南实践实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今年也不例外。其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1、作物病虫草害解说
主要是由基地靳志义老师完成。由他负责给新研究生,尤其是非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进行这方面的讲解,以提高他们对植保专业知识了解与认识,主要是在实验和调查期间根据田间发生的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讲解;
2、农药试验设计和调查的学习
主要是由江志利老师和张静、冯岗来负责。主要是结合我们的制订的试验方案与内容同时进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训新研究生自己设计试验和独立完成试验的技能。
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渭南实习小组
2015年“中心”暑期赴渭南实习小组科研工作总结
2015年7月15日到7月26日,“中心”赴渭南实践小组在渭南市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村完成了50%甲基对硫磷乳油等10种常用药剂的红蜘蛛抗性监测试验、“果叶绿””、“绿悦丰”两种营养液剂对果树黄花病的防治试验。在驻地东埝村和临近的黄营村、县城农资市尝伯士乡、黄河滩区等地,通过与农户交谈、邀请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做报告、田间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现状、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设施农业现状、农药市场调查与农药使用状况、芦笋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黄河滩区抗虫棉虫害等多项调查。
由于没有合适虫源,棉蚜抗性监测试验没能完成。
现将试验结果及调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50%甲基对硫磷乳油等9种药剂的棉红蜘蛛抗性监测试验
1.供试试虫及药剂
供试棉红蜘蛛,采自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村大豆田,试验当日采回带虫叶片,挑取个体大小一致、健康、活泼的成螨供试。
供试药剂:50%甲基对硫磷乳油(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50%甲胺磷乳油(石家庄志诚农药化工有限公司);1.8%Avermectin乳油(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40%氧化乐果乳油(天津农药厂);15%哒嗪灵(扫螨净)乳油(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氰菊酯(功夫)乳油(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4%久效磷乳油(南通江山农药化工有限公司);10%浏阳霉素(齐鲁制药厂平阴分厂)。
2.测定方法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玻片浸渍法。具体方法是在洁净的载玻片一端粘上两面胶,用毛笔轻轻挑取棉叶上成螨并将其背部粘在两面胶上,放置2h后于解剖镜下检查两面胶上的红蜘蛛,用拨针剔除死虫和爬在或侧粘在两面胶上的红蜘蛛,每载玻片粘红蜘蛛不少于30头。把供试药剂稀释成6~7个浓度梯度后,将载玻片粘有红蜘蛛的一端在药液中浸5s,取出后用吸水纸轻轻吸取两面胶上滞留的残留药液,把载玻片片放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滤纸上滴水保湿。每浓度处理设三个重复,以清水为对照。各处理置于T=25±2℃、L/D=12h/12h、RH=70%的条件下。分别于2h、24h后检查死虫数(用拨针轻触虫体,附肢不动者为死亡)。然后计算死亡率,如对照死亡率高于20%,则试验作废重做,否则用Abbott公式校正死亡率。用机率值分析法求出供试药剂的毒力曲线、致死中浓度及其标准误,并进行卡方检验求出LC50及95%置信限。
3.结果与分析
9种杀虫剂对棉红蜘蛛2h的毒力
9种药剂2.5%功夫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15%哒螨灵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34%久效磷乳油、50%甲胺磷乳油、80%甲基1605乳油、10%浏阳霉素2h后对棉红蜘蛛的LC50分别为2.932×10-3mg/L、1070.1077 mg/L、11.1602 mg/L。结果表明棉红蜘蛛对有机磷农药的耐受力最高,其次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棉红蜘蛛对生物农药的耐受力较差。
9种杀虫剂对棉红蜘蛛24h的毒力
24h后,9种药剂对棉红蜘蛛的毒力由高到低排序为:1.8%阿维菌素乳油(4.788×10-3mg/L)15%哒螨灵乳油10%浏阳霉素2.5%功夫乳油34%久效磷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80%甲基1605乳油。
4.结论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棉红蜘蛛的无论是处理2h后,还是处理24h后均很高,表现出较高的耐受力。而对如阿维菌素及浏阳霉素等生物农药或抗生素类农药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一结果的产生也是与当地农药使用情况是相符的。目前当地主要用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防治棉红蜘蛛,且使用量及频度很高,导致棉红蜘蛛对这两类农药产生较高的抗性。与此相反,当地很少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棉红蜘蛛,阿维菌素也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这也是棉红蜘蛛对生物农药更敏感的原因。
二、两种植物营养液剂防治梨树黄化病药效试验
试验设三个药剂处理,即“果叶绿”+“绿悦丰”处理、“果叶绿”处理和绿悦丰处理(均为稀释150倍液)。“果叶绿”+“绿悦丰”处理施药方法为,先喷“果叶绿”150倍液,隔24h再喷“绿悦丰”150倍液;“果叶绿”处理(或绿悦丰处理)则是隔24h各喷一次“果叶绿”150倍液(或“绿悦丰”150倍液)。对所处理的树挂牌,每处理5株,每株选5枝挂牌,每枝选十个黄化叶片。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
从施药后5d、9d、14d观察处理桃树黄化叶的返绿情况,两种营养液剂处理的叶片相对于对照叶片在药后5d、7d均有不同程度的返绿现象。且“果叶绿”+“绿悦丰”处理的叶片返绿现象明显于“果叶绿”处理和“绿悦丰”处理的叶片。观察发现,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其返绿规律相似:即以均匀返绿为主,兼有沿叶脉返绿和点片状返绿;最先为枝顶部叶返绿,后逐渐向基部叶发展,直至变为正常叶色;与对照相比,新生叶色正常。
两种营养液剂对桃树黄化病的治愈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处理中“果叶绿”+“绿悦丰”处理和“果叶绿”处理对桃树黄化病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愈率越高,而“绿悦丰”处理对桃树黄化病的治愈效果不明显。“果叶绿”+“绿悦丰”处理对桃树黄化病的治愈效果最好,药后5d在对桃树黄化病的治愈率仅为29.45%,药后14d,“果叶绿”+“绿悦丰”处理对桃树黄化病的治愈率为40.82%,而“果叶绿”处理和“绿悦丰”处理对桃树黄化病的治愈率分别为29.93和5.05%。
综上分析,三种处理效果由高到低排序为:“果叶绿”+“绿悦丰”处理“果叶绿”处理“绿悦丰”处理。
三、大荔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现状调查
大荔县是陕西省的农业示范县,当地气候适宜,而且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齐全,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被称为“陕西农业第一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大荔县农业种植结构调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农作物种植从传统的单一粮食作物向多种经济作物转变。
由过去的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黄花菜、西瓜、李子、苹果、花生、大枣等)、反季节瓜果(圣女果、油桃、礼品黄瓜等)。
2)农作物种植从零散、小规模种植向集中、大规模种植转变。
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向着同一规划,科学种植,大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生产。
3)农产品从个体经营向产业化,工厂化发展。
通过广泛联系,种植产业化,加工工厂化,农民再也没有了顾虑,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也极大提高。
4)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目前,大荔县有着自己的苜蓿草等大型生产基地,各类草料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已走上正规。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大荔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理念值得推广,使我们意识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用全新的概念打造品牌,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不仅能加快了农业改革步伐、而且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四、大荔县农业及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大荔县主要农作物有棉花、果树、花生、小麦、西瓜等,农作物种植品种多样。其中果树类病虫害发生危害最严重,用药量最大,棉花等其它作物主要是几种常发难防病虫害危害。就病害而言,除几种常发病种如棉花黄萎,果树炭疽,黑星、小麦白粉病等,近年又出现了几种新的难防病害,如棉花红叶茎枯病,枣缩果病等,这类新生病害因对其致病机理了解不够,没有有效的防治药剂,导致大面积发生危害。因此,有关这类病害的深入研究亟待进行,对于此类病害有效防治药剂的研究开发,更是刻不容缓,具有广阔的市常虫害方面,以前的一些次要害虫逐步上升为主要害虫,如棉花上的棉蚜、红蜘蛛,果树上的盲蝽及黄花菜上的蓟马等。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使得早些年棉花上的主要害虫棉铃虫得以控制,从而造成了以往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其次,农药的长期使用,尤其是单一农药品种的长期使用,诱导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增强,导致最初可以防治的害虫变得较难防治,甚至无法防治,成为主要害虫。第三,也可能由于某种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为害虫的大暴发创造了条件。总之,大荔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主次要病虫害的变化更替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大荔县东埝村设施农业现状调查
经过我们的走访,我们对大荔县东埝村设施农业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该村的设施农业经营情况相对较好,呈现良性发展。
基本上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温棚的收益相当可观;第二,温棚的建设已具相当规模;第三,产品对外开拓有一定的市场,收获季节能及时销售。第四,有相应的政策,加速设施农业的发展。第五,农民经过摸索,有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来经营设施农业。但是,有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比如,把农业技术和温棚的种植更加紧密结合,实现“双赢”,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开拓市场,摸清市场变化的规律,为农服务。总之,东埝村大规模设施农业的发展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当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六、大荔县农药市场调查与农药使用状况调查
在大荔县农药市场一条街中调查,共发现有62种农药品种,其中杀虫剂占调查总数的26%,杀菌剂占58%,除草剂占11%。化学农药仍处于主要地位,而新生的生物源农药在市场占有额很校
农药使用调查中我们发现呈现出以下特点: 用药缺乏科学指导,不能对症下药,打药过于频繁。
在东埝村我们就遇见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果农辛辛苦苦种了将近两亩的桃树,但在我们到达那里时看到80%以上的树得了黄花病,而且很严重,并引发了如桃穿孔、桃缩叶等病害,已无力挽回。果农为救这片桃树,四处求救方,但大家说法不一,于是果农在用一种药不起作用后,就用另一种,如此这样,钱花了不少,但这病却一天天加重。在其他地方我们也见到了类似情况,“急病乱求医”是我们农民朋友用药普遍存在的问题。用药不规范,缺乏基本常识。
村民用药单一,不知道施药的最佳时间,不注重农药的稀释倍数,只看重结果,导致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由于各类植物抗虫品种的使用,增加了农民对它的依赖性,把它当作是万能的,以至于忽视了一些次要病虫害的防治。
大荔县在大量种植抗虫棉后,有效地消除了棉铃虫的危害,但两三年过后,原本很少见的黄萎病逐渐蔓延起来,而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在播种前及时种子拌种,相反在生长期大水灌溉,导致此病大面积流行,棉花一株株倒下,而农民朋友却无计可施。
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①农药售后服务不到位,农药售出后,商家不去调查农药的使用情况。而农民朋友自我保护意识差,买到假药后,不去有关部门申诉,自认倒霉,很被动。因此也给了许多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
②
农药市场管理不规范,不严格。一些厂家趁机钻空子,大套生产“一品多名”、“超范围使用”产品,以牟取暴利。甚至有些厂家抱着“有奶便是娘”的态度,什么产品能赚钱就生产什么,使一些正规厂家的产品频频受到冷遇。
③药农思想落后,在农民的脑海中只有用药意识,没有残留意识,用药只注重眼前结果,导致用药量逐渐增大,用药次数逐渐频繁,而病害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残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调查时,一位种大棚的村民向我们诉说,去年他种植的八分地圣女果,收获后运到城里被检测农药残留超标,损失3000―4000元左右。
七、大荔芦笋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调查
芦笋嫩茎质地细腻,有鲜美芳香的风味,纤维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芦笋病虫害较多,主要有茎枯并立枯并炭疽并茎腐并夜蛾类害虫、蚜虫、蓟马等。大荔芦笋种植面积达6万亩,经过我们调查,结果表明:
大荔万亩芦笋地未发生明显可见的病虫害,仅见少量棉铃虫,缘蝽,蓟马等害虫及危害状。可能与当地农民的栽培管理及化学防治及时、有效有关。
八、大荔县黄河滩区抗虫棉虫害调查
在对大荔县黄河滩区种植的抗虫棉害虫调查后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棉蚜、红蜘蛛等上升为主要害虫
生产上推广的抗虫棉绝大部分是转Bt 基因棉,它仅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有抗性,而对棉蚜、红蜘蛛等害虫无抗性,所以在抗虫棉区,棉蚜、红蜘蛛上升为主要害虫。抗虫棉区对天敌的有利影响
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由于用药时间推迟,用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减小了,有利于棉田天敌群落的建立和自然控制作用的发挥,减轻了害虫的为害。黄河滩区病虫害发生较少的原因
我们所调查的抗虫棉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它位于黄河滩上,平均每3-4年要被黄河水冲刷一次,这样就使本地区虫源大大减少,害益虫的生活周期不能正常完成,加之黄河滩区与其他棉区相距较远,害虫较难迁如本区。在本地区我们没有发现棉铃虫的卵和幼虫,这也说明了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抗虫棉害益虫之间的比较
通过2015年和2002年黄河滩区抗虫棉田害、益虫的比较,我们发现2015年黄河滩区抗虫棉上的害虫,如棉蚜、蓟马等,比2002年明显增多,而益虫如草蛉等有所减少。
第三篇:农业科研毕业实习报告
农业科研毕业实习报告范文1
本人于xx年xx月底在广东省xxx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红农业研究所实习至今,通过实习,对我国剑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剑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实习单位简介
广东省xxx集团是一家以剑麻名优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而其领导下的农业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剑麻专业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家剑麻研究所,集科研与生产经营于一体,为我国剑麻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在职人员62人,其中科技干部6人,管理人员3人,试验辅助工10人,生产工43人;大专及本科学历6人、中专学历2人、高级工程师1名、助师6名、技术员1名。拥有耕地面积2567亩,其中剑麻试验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分别为240亩和2170亩,其它200亩。
科研主要从事剑麻选育种、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及剑麻生产专用机械的研究(研制)、创新、示范与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承担国家农业部或省项目多个,并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院所合作攻关,如开展剑麻粉蚧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天敌、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防治技术)、剑麻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剑麻选育种等项目的试验研究,特别是xx年来在麻类体系及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本所加大对产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实习内容
(1)认识阶段
初来单位那几天,什么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知道,像农业研究所这种单位一般都是在小地方的,而且还有点偏僻,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幕让我有些迷茫,没有了以往的激情。但经过几天与领导和同事们的谈话,我更好的认识了我实习的这个单位,原来它曾经有这么辉煌的时候,还是全国唯一一家剑麻研究所。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又有了原来的干劲——要在这里好好做,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来单位的前两个星期,我都是以学习为主,跟着有经验的同事去基地调查与记录,慢慢的认识了剑麻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剑麻,又称龙舌兰麻,属多年生单子叶、异花授粉植物。目前我国大规模种植的剑麻主要品种为h·11648,正常生产情况下,从大田种植到开花死亡,全生育周期为14~,即其采叶期平均为xx年,年均可采叶量为50片左右。一个月的学习之后,单位领导对我们进行了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进行评分,一个月的学习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2)学习摸索阶段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掌握了不少知识,也熟悉了工作的内容,单位领导也放心交待一些事让我去做,但主要还是跟着其他同事学习。这个阶段我也慢慢开始摸索着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有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我会试着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解决的,我会虚心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或者向学校的老师请教。在这个阶段,我慢慢学会了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了一些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3)独立解决问题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他们也愿意把一些事情交给我去做,特别是与我所学专业相关的在我实习这段时间,我们单位协助国营东方红农场完成了xx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实际操作了如何采集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在工作期间,我还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3414”肥料试验中的数据处理问题我不是很明白,致使此试验总结一度搁浅,但在我不懈努力,以及询问相关老师和通过网上学习后,我还是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最后还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此外,在实习期间,本研究所正式成为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湛江剑麻试验站,在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所肩负的责任将更加艰巨。
三、实习总结与感想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触颇深。首先,我发现自己很多专业知识都不是很明白,以至于很多事情都很难开展。例如,在进行试验总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数据处理问题,像用sas、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我都有很多不明白,所以,在领导和同事面前都很不好意思。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该掌握的知识弄明白。其次,我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勤思考,多动手。最后,这段时间与领导和同事们的相处中,我懂得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与上级领导和基地工人的关系,工作积极负责,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
实习这段时间,我迷茫过,累过,但最多的还是欣慰,为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而欣慰,为自己慢慢的成熟而欣慰。在此,本人对给我提供这次实习机会的老师和单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农业科研毕业实习报告范文2
本人于xx年xx月底在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红农业研究所实习至今,通过实习,对我国剑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剑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实习单位简介
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是一家以剑麻名优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而其领导下的农业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剑麻专业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家剑麻研究所,集科研与生产经营于一体,为我国剑麻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在职人员62人,其中科技干部6人,管理人员3人,试验辅助工10人,生产工43人;大专及本科学历6人、中专学历2人、高级工程师1名、助师6名、技术员1名.拥有耕地面积2567亩,其中剑麻试验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分别为240亩和2170亩,其它200亩.
科研主要从事剑麻选育种、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及剑麻生产专用机械的研究(研制)、创新、示范与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承担国家农业部或省项目多个,并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院所合作攻关,如开展剑麻粉蚧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天敌、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防治技术)、剑麻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剑麻选育种等项目的试验研究,特别是xx年来在麻类体系及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本所加大对产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实习内容
(1)认识阶段
初来单位那几天,什么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知道,像农业研究所这种单位一般都是在小地方的,而且还有点偏僻,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幕让我有些迷茫,没有了以往的激情.但经过几天与领导和同事们的谈话,我更好的认识了我实习的这个单位,原来它曾经有这么辉煌的时候,还是全国唯一一家剑麻研究所.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又有了原来的干劲——要在这里好好做,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来单位的前两个星期,我都是以学习为主,跟着有经验的同事去基地调查与记录,慢慢的认识了剑麻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剑麻,又称龙舌兰麻,属多年生单子叶、异花授粉植物.目前我国大规模种植的'剑麻主要品种为h·11648,正常生产情况下,从大田种植到开花死亡,全生育周期为14~15年,即其采叶期平均为xx年,年均可采叶量为50片左右.一个月的学习之后,单位领导对我们进行了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进行评分,一个月的学习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2)学习摸索阶段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掌握了不少知识,也熟悉了工作的内容,单位领导也放心交待一些事让我去做,但主要还是跟着其他同事学习.这个阶段我也慢慢开始摸索着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有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我会试着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解决的,我会虚心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或者向学校的老师请教.在这个阶段,我慢慢学会了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了一些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3)独立解决问题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他们也愿意把一些事情交给我去做,特别是与我所学专业相关的.在我实习这段时间,我们单位协助国营东方红农场完成了xx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实际操作了如何采集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在工作期间,我还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3414”肥料试验中的数据处理问题我不是很明白,致使此试验总结一度搁浅,但在我不懈努力,以及询问相关老师和通过网上学习后,我还是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最后还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此外,在实习期间,本研究所正式成为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湛江剑麻试验站,在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所肩负的责任将更加艰巨.
三、实习总结与感想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触颇深.首先,我发现自己很多专业知识都不是很明白,以至于很多事情都很难开展.例如,在进行试验总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数据处理问题,像用sas、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我都有很多不明白,所以,在领导和同事面前都很不好意思.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该掌握的知识弄明白.其次,我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勤思考,多动手.最后,这段时间与领导和同事们的相处中,我懂得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与上级领导和基地工人的关系,工作积极负责,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
实习这段时间,我迷茫过,累过,但最多的还是欣慰,为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而欣慰,为自己慢慢的成熟而欣慰.在此,本人对给我提供这次实习机会的老师和单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普兰店市水管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普兰店市水务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我市积极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通过实施水务改革,使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理顺,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有力地保障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水务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普兰店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大委办发[2009]32号),设立普兰店市林业水利局,正科级建制,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市林业水利局履行市政府规定的职责。
1、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省及地方颁布的有关林业、水利法律、方针政策和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拟订全市林业、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林业、水利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
(三)负责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科学配置和保障; 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含地表水、地下水),会同有关部门对地热水、矿泉水资源进行管理;组织拟订全市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统一调配城乡水资源,组织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布全市水资源公报;协调全市水文工作。
(四)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拟订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组织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组织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参与全市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政策、规划的拟订工作;组织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的管理工作;指导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工作。
(五)拟订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节约用水工作;指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承担市节约用水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六)负责落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调度命令,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全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组织实施防洪论证制度;编制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承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主管全市河道(水库、行洪区、闸坝)的规划设计工作;组织指导全市水利设施、水域及岸线的管理和保护;负责全市河道堤防及沿海防潮堤的治理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管理河道采砂,组织实施河道采砂许可制度;负责全市占河、占滩、清淤费、采砂管理费及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的征收工作。
(七)负责城市供水行业管理及供水企业资质审核、发证和源水价格、自来水价格核定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中水设施的验收、发证工作。
(八)负责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排水费征收工作,组织实施排水许可制度,负责排水行业的管理;负责对市政排水管道和入户支管排放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和监督。
(九)组织实施林业水利行政监察及执法工作;负责林水监察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协调部门间和乡镇间的林(水)事纠纷;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受理和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
(十)主管各类水利工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组织指 2 导水利工程设施水域及岸线的管理和保护;组织建设和管理具有控制性的或跨乡镇界的重要水利工程;组织指导全市重要水利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水利技术质量标准和水利工程规程、规范。
(十一)指导全市农村水利、乡镇供水、人畜饮水工作;组织指导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指导全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负责水土流失补偿费的征收工作;承担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日常工作。
(十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市造林绿化工作;指导公益林、商品林和苗木花卉的培育、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工作,指导、监督全民义务植树;承担市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三)承担与市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监督管理的责任,组织指导森林资源的管理;分配和监督森木采限额;监督和检查林木凭证采伐、运输,组织指导林地、林权管理并依法审核征用、占用林地项目,管理重点国有森林资源。
(十四)承担推进全市林业改革,维护农民经营林业合法权益的责任;拟订全市重大林业改革意见并指导监督实施;拟订全市农村林业发展、维护农民经营林业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指导、监督农村林地承包经营和林权流转,指导林权纠纷调处和林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依法负责退耕还林工作。
(十五)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市湿地保护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拟定全市湿地保护和防沙治沙、石漠化防治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规划,监督湿地和沙化土地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全市有关国 3 际公约的履约工作。
(十六)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依法打击滥捕、乱猎等违法行为。
(十七)负责全市林水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依法指导森林、湿地荒漠化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按分工负责生物多样性的有关保护工作。
(十八)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承担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指导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检疫工作。
(十九)监管国有林业水利资产,负责机关及所属单位的财务审计;负责林业生态补偿制度的资金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林业水利统计工作。
(二十)负责全市性的林业水利科技、信息化建设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指导全市林业水利队伍建设和培训。
(二十一)组织、指导、监督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二十二)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普兰店市林业水利局设8个内设机构。行政科、党务办公室、工程管理科(挂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牌子)、农村水利科(挂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牌子)、城乡供排水科(挂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牌子)、水政水资源科、造林科(挂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牌子)、林政科。
城市供水、城市节水及污水处理回用资金投入及来源渠道:普兰店市政府自筹、大连市和国家投资。
二、实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我市自实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把原由城建部门承担的城市供水和城市防汛管理职能划归水利局,市自来水公司的人、财、物整体移交到水利局。实现水务统一管理后,水利局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供水、城市防汛、节水等水资源统管职能,实现了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改变了水管体制传统的“政出多门”的局面,为统一管理水资源,发展城乡供水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有利于公众参与水管理。二是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有利于改革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后,水利局优先解决水的生态问题,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城区水环境普遍得到改善,水生态系统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品位,推动地产升值,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现代化。同时,城市防洪工程与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有效发挥综合效益。水利局在辖区范围内合理利用并通过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三是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合理调配水资源。水务一体化使水利部门能对城乡供水实施统一调度,相互补充,协调城乡间的供水量,有效缓解水的供需矛盾。能较好的解决城乡供水不足和供水不平衡的问题,使农业水利向城市水利拓展,城市水利向农村水利延伸,优势互补,改善城乡生态质量,实行开源、节流与联合调度并举。四是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水利局可以充分发挥统一管理水资源的职能,在保证供水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节水、排 水对环境的影响,对水质实施监测和治理。五是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有利于统一调度城乡防洪。实施水务改革后将城市与农村防汛纳为一体,对城乡防洪进行统一规划,有利于统一调度城乡泄洪,提高整体防洪能力。六是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实现供水工程良性循环和节约用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从价格机制上理顺收费机制,建立起包括成本、资源消耗补偿和污水处理运行费在内的新水价核算机制,促使广大用水户节约用水,实现供水工程良性循环。
普兰店市在水管体制改革前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基本上是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水库原水,水质低劣,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而原先的自来水公司,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能力投入资金建设净化水厂,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水利局经多方筹集资金,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净化水厂,使普兰店城区居民喝上了水质优良的自来水。在提高城区居民用水质量的同时,普兰店市林水局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对偏僻村庄,则按照一村一处的标准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并在皮口镇、安波镇等建设了多处集中供水项目。集中供水具有投资省、供水足、统一 管理等多方面的优点。通过集中连片、水源共享,互为补充,统一调度,相互调节,既保证了各供水工程的正常供水,又为农灌储备了水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
三、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我市在水务体制改革工作中,为了稳步推进,真正抓出实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按步实施,从而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经验是:首先,对本市的水资源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准确掌握所辖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第二,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交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对现有体制下管理水资源所带来的弊端进行认真、客观地总结。第三,根据现行的体制弊端进行认真梳理,借鉴外省、地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具体实际,探讨合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形成综合意见。第四,将形成的意见及时报当地市政府研究,由市政府做出科学决策,并增加和强化水利局的行政职能。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使我市水务体制改革科学、稳妥地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改革体制,有效地克服了过去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为我市的水务一体化改革探索了经验。
从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效看,水利局有利于发挥水务统一管理的优势,使水资源管理、防洪、城乡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项工作更加顺畅。普兰店市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市做好水务工作、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开了个好头,根据我市实施水务管理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完善管理体制,将我市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向制度化、规范化。
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也收到了明 显的成效,但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没有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或一体化管理的程度有待提高,与城建系统、环保系统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致使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没有得到更好落实;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渠道尚未形成,水务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三是在政策法规方面,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水政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使河道采砂乱采乱挖等涉水违规违法得以彻底遏制;四是在队伍建设上,水务系统的思想观念、人员结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这些问题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新旧体制交替中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很难完全避免的,这些问题都将在我市水务改革的进一步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使新体制更加完善。
五、建议
1、大力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力度、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2、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3、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水型社会。
(普兰店 徐峰)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杨陵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区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区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学生5715(城区1524名、农村4191名)名,小学生7236(城区2484名、农村4752名)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名,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名,农村小学教师467名。
自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2008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2007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08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5、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工作逐步落实,办学条件得到提高。自2005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村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杨村乡乔家底小学、李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汤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新建了杨村乡川口小学、李台乡陈小寨小学、杨村乡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王上小学等5所学校。抢抓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了18所农村中小学新农村卫生新校园。“两基”工作中,全区共配制课桌凳2200套,价值40万元,购买价值78万元的实验器材,添置30万元的各类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上设立了基础教育资金管理专户,教育经费拨付达到了三个增长中的“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师工资、学校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到了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期拨付经费、严格审批报帐、审计监督制度,理顺了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保证了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合理使用,增强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宣传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虽然“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三年多,但社会对这种管理体制的形式和职责了解不多,习惯于多年来的老管理模式。乡镇对此认识不够,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在学校建设、合校后的学校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常常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个别学校用地产权不明,存在租用关系等问题,影响了学校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3、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占40%),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体、音、美等学科);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代课现象严重(占34.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门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知识老化等现象,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21所农村小学除李台乡永安小学外(99年购置22台微机,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没有微机室,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开设,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艰巨。我区学校多年来因“两基”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危漏校舍改造和“两基”提高等共举债1666.8万元。近几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经过努力以偿还655.5万元,尚欠债务(含利息)共计1123.9万元。债务化解任务给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齐抓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后,乡镇、村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减弱,学校本身又无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投入,影响了教育发展。因此,区政府应积极执行上级相关精神,保证教育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特别是教育建设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减少浪费,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到位,真正体现“以县为主”,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办好杨凌教育网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和交流服务。完善教育人事体制改革,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整合师资结构,科学配套师资,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充实紧缺教师。强化教师队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4、加快农村小学合校并点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网点调整布局,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主”的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5、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两政一教”债务化解情况复杂,牵扯面广,欠债年限较长,数额较大,要一次性解决存在一定难度。建议政府成立清欠小组,制定清欠计划,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各部门协调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债务,彻底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绝新的教育债务发生,给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