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检察院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近三年以来,XX县检察院先后办理了“XX县伟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北旭明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北光佑珠宝有限公司”、“邯郸生泰食品有限公司”、“XX县金吉宝养鸡专业合作社”、“张燕销售假药案”等30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这些案件不仅直接损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发诸多不安定因素,成为危害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
一、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XX年XX县检察院院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年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年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
XX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X件X人,批捕X件X人,起诉X件X人;XX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立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销售假药案X件X人,批捕X件X人。
二、犯罪特点
一是骗局紧随市场热点,呈现合法投资外衣。
犯罪分子精心设立各种骗局,利用新生事物,结合市场热点,以新的投资模式、新的经济概念、新的市场招牌诱骗投资人。二是犯罪活动升级迅速,采取职业化运作。
从发展演变过程看,涉众型经济犯罪在近十年间实现了“三级跳”,已从较为单一的非法传销活动,由以非法吸存、集资为主的诈骗类涉众型经济犯罪,过渡到多元化涉众型经济犯罪阶段。三是犯罪组织结构严密,呈现传销式、家族式特点。
上下线利益关系紧密依附,犯罪组织结构严密。特殊的亲情关系既巩固了犯罪组织结构,又易形成案发后的“攻守同盟”,给查处打击治理工作带来障碍。四是现代手段立体包装,公开化、网络化明显。
一改传统的偷偷摸摸形象,大张旗鼓宣传,藉此夸大经营规模、盈利前景,已成为典型。同时涉众型经济犯罪纷纷触网,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施。五是侵害目标的针对性强,受害群体多元化。涉众型经济犯罪侵害目标针对性强,对于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型犯罪,预先圈定受骗人群,导致受害人呈现出群体化、多元化等新特点。六是疑难争议交集,办案难点相对集中。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是用“合法外衣”与违法犯罪相衬托、真实项目与虚假承诺相交织、正常交易与违规操作相混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等受害人甄别的难度,也造成了打击处理中的“六难”,即取证难、定性难、查处难、追赃难、协作难、案了难。三、原因分析
一是民众投资需求扩大、金融制度供给不足、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矛盾,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的经济诱因。
一方面是社会闲散资金、民间资本相对充足,另一方面是传统投资渠道的分流能力下降,造成资本与投资的相对落差。部分群众急于投资,对犯罪分子虚构的高额回报项目,完全消除了防范意识,最终导致纠纷不断、损失惨重。二是投资者理性投资意识的欠缺和市场诚信的缺失,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多发的社会因素。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结构要素之间未能得到协调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公众投资的乱象、市场诚信的缺失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失衡,不仅造成盲目投资、不当投资占多数,而且投资经验远远不足,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投资风险的规避、投资项目的监督等方面缺乏理性投资意识,为犯罪者实施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三是管理机制失调和预警机制失灵,是导致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防范不力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旧的体制已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不仅存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盲区,而且存在审批把关不严、对失范行为疏于防范、跟踪监管机制滞后、网络监控不及时、媒体对于各类投资广告怠于审核等现象。四是协作机制不完善,司法对接不畅通是造成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惩治相对滞后的机制原因。
在打防涉众型经济犯罪工作中,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没有建立高效、协调到位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对接上,行政执法机关主动配合上仍须进一步加强。五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条件限制高,发放金额不大,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为了生存或发展不得不面向社会进行高息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营运成本,造成企业营运艰难,恶性循环导致崩盘。四、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宣传预防工作机制,解决早提醒、早教育、早引导,将防线纳入社会公众之中防范得早的问题。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典型案例宣传,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深刻揭露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特点、表现形式和惯用手法,促使民众增强识别和判断能力。二是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得快的问题。
不仅要建立全国性联网资料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要着力发挥信息情报优势作用,做好基础性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围绕重点区域,加强收集成因信息;围绕重点群体,收集掌握动态信息;围绕敏感时期,收集反馈维稳信息。三是建立完善专业化的破案打击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得准的问题。
针对涉众型犯罪案件的特点,公检法机关有必要组建专业化的办案小组,把打击重点放在案值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恶劣的非法吸存、集资诈骗、非法传销、合同诈骗等大要案上。四是建立长效化的追赃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追得到赃”的问题。
坚持“人赃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预审时财产申报与登记、财产举报奖励、长期化追赃、涉案财产公开处置等机制,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积极追赃,尽可能地防止涉案财产流失,保障追赃的效益最大化。五是建立完善联动式司法办案协调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司法处理刑罚得严的问题。
正确认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法律、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的精神,正确把握从严与从宽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效果,达到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综治效果。六是建立完善预防处置危机工作机制,解决因涉众型经济犯罪引发群体性事件控制得住的问题。
建立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定期将案件办理进程等情况以适当方式公布。完善告权工作规范以保障知情权,可借鉴法院在案件审理中的公告告知制度。加强受害人沟通安抚工作,建立受害人对话机制,探索受害人诉讼代表人制度。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动态、多元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的粗放、零散、被动等难题也进一步暴露和显现。
问题一:行政机关有失职渎职行为
第一,行政失职。犯罪分子先行骗取招商引资的县政府人员信任,随后与政府签订开发协议,县政府等单位“一路绿灯”批准立项。
第二,行政执法不严,未及时查处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如“金吉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查明涉嫌非法吸存公众存款8600万元的情况下未严格执法,造成了损失的扩大化。
问题二:媒体等机构的社会责任缺失
首先,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实践中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甚至连同广告主在内“三位一体”,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制约,导致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其次,中介机构一味讲求经济利益,暴露出会计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问题。
问题三:司法办案机关的协调处理问题
其一,受害人接访处理问题。前期疏导解释不够,导致受害群体与政府或办案机关对立情绪持续。
其二,司法办案不同步、不协调难题。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刑民交叉问题、补充起诉等相关程序处理难题。
其三,追赃“老大难”问题。追赃率极低。
其四,政府补偿问题。在攀比性信访严重的状况下,“政府埋单式”解决可能会成为示范,助长一些受害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预期。
(二)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核心内容包括预防、控制和打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逐步建立完善一体化防范、全程化预警、流程化处置、多元化治理的工作格局。
一是双管齐下,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金融机构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以及不同的资金量而量身定制适宜的理财产品。适时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民间融资的风险机制、利率管理等方面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对推向市场的一些新兴行业(如托管造林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投资渠道。二是加强监管,健全完善投资主体的有效监督途径。
政府各职能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升综合监管能力,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加强市场外部监督的基础上,要加强投资主体的内部监督。三是严格执法,健全严格的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加强对执法者经济法律和金融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和执法能力。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对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企业投资能力、相关资质要严格审核,慎发批复性文件。四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改变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局面。
健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深化“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加强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履行,要从立法上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强化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责任。五是加强自我防范,理性对待投资,增强甄别能力。
强化理性投资意识,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投资者。各类新型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推出时,切实做好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