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五篇]

时间:2020-11-26 12: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第一篇: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成都制造 2025 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成都市新都区经济科技投资促进和信息化局 2016 年 3 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0(一)基本情况................................................................................0(二)存在的问题.............................................................................1(三)机遇与挑战.............................................................................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3(三)发展目标................................................................................4 三、主要任务..........................................................................................5(一)推进重点产业发展.................................................................5(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9(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11(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益...............................................................12(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12(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13 四、保障措施........................................................................................14(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4(二)强化要素保障机制...............................................................14(三)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15(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15(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15

成都制造 2025 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国发〔2015〕28 号)、《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川府发〔2015〕53 号)、《成都制造 2025规划》(成经信发〔2016〕2 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背景下,抓住新都制造业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都工业新跨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本计划期限为 2016-2025 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新都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大力发展和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了化工、印染、电镀等“三高一低”企业,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加快聚集,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和强大的高端化发展基础,航空动力、能源装备等产业领域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随着中国中车开工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实现了高端产业有突破、低端产业有提升、重点产业有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导,食品、医药、包装、家具等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发展格局,基本搭建了“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重点,质态明显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工业体系。

新都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56%左右,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都工

业经济整体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5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732.94 亿元,同比增长 9.6%,其中,主导产业机电装备完成工业总产值 291.27 亿元,同比增长 13.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 150.56 亿元,同比增加 5.1%,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20.5%。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群发展不够充分。由于新都各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同产业内企业横向分工协作较少,导致空间上集中但并未形成实质性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形聚神散”的特征。此外,缺少带动性强的大型总装企业,龙头企业受其产品特性影响,对周边企业配套需求不高。

2.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方面,新都工业西区已全部建成,东区剩余土地有限(约 1平方公里)且碎片化严重,受土地指标的影响,一批在谈项目难以落地,发展空间的不足已对工业发展形成约束;能源方面,电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新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后,用电有较大缺口(2015 年约 2.2 万 KVA);环境方面,新都处于中心城区上风处,考虑到主城区的环境保护因素,产业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不足。新都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基础较为薄弱,行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有待完整,产品竞争力有待增强。2015 年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为 20%,与全市 30%比重差距较大,且存在产业高端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培育进展较慢、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薄弱环节。

(三)机遇与挑战 推动新都制造业加快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以主动进取的机遇意识,对新都未来制造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要与“成都制造 2025 规划”充分衔接,找准在成都制造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加快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突出高端成长型产业引领带动,实现新都工业新跨越。

1.宏观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从国家、省、市来看,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一些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接连出台,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把东向开放格局,变成了东西双向开放,新都从后队变前卫,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新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机遇,特别是给航空发动机、轨道交通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

2.经济新常态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新都制造业能力水平和竞争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都工业门类多而不强,产业与多个区(市)县的产业存在重合,如龙泉驿和青白江的汽车产业、崇州的家具产业、温江的食品产业等,在项目引进、要素配置等方面竞争压力较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重要理念,大力推进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和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按照成都市《成都制造 2025 规划》和“1313”工业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新都现实区情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借机乘势,突破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突破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医药产业,优化提升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特色产业,以“量质并重、布局优化、机制创新、互动融合”为导向,全面拔高工业发展能级,着力推动新都工业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良性互动。着力把产业带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新载体,积极打造服务集聚新平台、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强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制造与服务、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饮料、家具、服装等传统行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坚持内生增长和外源增长相结合。鼓励企业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本地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积极引导企业“走出

去”,集聚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市场取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立足现实,从现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为全区工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证。

(三)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新都工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到 2020 年,新都区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的地位稳步提升,建设总量领先、业态高端、产城融合的成都北部先进制造业高地。

到 2025 年,制造业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能力达到先进水平,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成都市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总量上,提高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做大工业规模,继续领跑城北。全区工业总量显著提升,2020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300 亿元,2025 年达到 2600 亿元;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到 2020 年达到 90 亿元,到 2025 年达到 150 亿元。

——产业发展上,进一步做大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食品饮料、家具和服装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适合新都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力争到 2020 年高端装备制造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500 亿元,2025 年达到 1000 亿元。

——企业发展上,按照“专精特新尖”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引进

和培育,力争到 2020 年,全区规上企业数量达到 400 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达到 200 户;到 2025 年,规上企业数量达到 500 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达到 260 户。

——园区提升目标。园区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到 2020 年,力争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2025 年达到 2000 亿元,单位产出强度进一步提升,2020 年亩均产值达到 750 万元,2025 年达到 900 万元。

类别 指标 2014 年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 规模总量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亿元)

305.5 325.5 600 1200 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

664.2 732.9 1300 2600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31.6 230.58 500 1000 规上工业利税(亿元)

76.8 78.2 90 150 产业发展 高端装备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270.01 291.27 500 1000 家具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82.8 202.26 300 600 食品饮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74.91 73.99 150 300 医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67.4 72.20 120 240 包装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43.9 51.07 60 120 企业培育 规上企业数量(户)

353 341 400 500 主营收入过亿元企业数量(户)

159 188 200 260 主营收入过 10 亿元企业数量(户)8 12 20 主营收入过 20 亿元企业数量(户)2 5 8 主营收入过 50 亿元企业数量(户)

0 0 3 5 国家、省、市级驰著名商标数量(个)

160 200 园区提升 工业集中度(%)

80.4

≥85 ≥90 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82.07

300 600 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522.2

1000 2000 园区亩均产值(万元)

568.89

750 900 园区亩均利税(万元)

61.55

三、主要任务(一)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在综合分析新都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紧扣改革发展主题,结合新都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引领性、根植性、错位性、前瞻性的原则,从政策导向、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市场前景等四个方面对新都产业定位进行分析,按照突破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三个类别重点打造三大产业板块,即突出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医药产业,优化发展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特色产业。

1.突出发展产业 依托中车、成发集团,引入高端配套项目,进一步做粗延长产业链;加快促进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项目动工建设,实现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以石油大学为依托,促进深基地加快建设。

(1)轨道交通产业 以中车集团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龙头项目加快建成为抓手,着力引入今创、新誉等产业龙头配套项目,完善健全产业链条。从现代有轨电车和地铁车辆入手,通过组装、自行研制整车,带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以及车辆车站机电设备、灭火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促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集成发展,培育工程总承包商,把新都打造成成都市重要的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修、工程总包和教育培训完整产业链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力争到 2025 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500 亿元。

(2)航空产业

依托成发、中航工业泛华、624 所为代表的航空龙头企业及研发机构,发挥新都在航空发动机、飞机燃油系统及发动机点火附件等机载系统、航空发动机配件研发与制造等领域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快拓展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务机制造、航电系统、机载系统、飞机改装、大飞机发动机主要部件、发动机外贸零部件等领域产业。以集群化、体系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为路径,以“小核心、大协作”为方向,以整机研发制造为重点,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为突破口,抓住全市航空产业新一轮布局和国家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机遇,着力培育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力争到 2025 年,聚集核心配套企业 60 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00 亿元。

(3)能源装备产业 立足能源装备领域的产业基础,发挥西南石油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顺应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独一无二、覆盖全产业链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油气钻采装备、井下工具等石油钻采设备,油气集输与处理设备,以及页岩气开采设备等;加快“深基地”成都能源国际高新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加快“深基地”和西南石油大学在“种子-苗圃”合作模式上的对接工作;依托“深基地”引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服务模式,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规模,同时依托斯伦贝谢、威德福、哈里伯顿三家全球油气服务领域巨头,延伸能源装备全产业链。力争到 2025 年,新都能源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00 亿元。

2.加快发展产业 促进科伦药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汽车产业 重点发展商用车、特种车辆、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着力引进环保型、汽柴油发动机、重型商用车发动机、缸盖、控制系统等缺失环节。大力发展配套性生产服务业,扩大新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同时按照市上汽车产业发展导向,跟踪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快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力争到 2025 年,新都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50 亿元。

(2)医药产业 新都区现有医药产业规模企业 14 户。行业龙头科伦药业生产规模及销售居国内同行业前列,2015 年年产 10.55 亿瓶/袋,是全球最大的输液单体生产企业。新都医药产业将以多元化为主攻方向,围绕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重点发展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力争到 2025 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40 亿元。

3.优化发展产业 优化提升食品、家具、包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鼓励达利食品、华润雪花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好

迪家具、帝标家具为重点,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新工业设计,实现家具制造品牌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宝钢制罐、悦得包装等包装企业与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企业协作配套。

(1)食品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改进产品包装,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把品牌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牵动力,实现“多元化 品牌化”发展。力争到 2025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300 亿元。

(2)家具产业 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带动家具企业的提档升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形成区域品牌、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实现家具制造“品牌化、精品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到 2025 年,家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600 亿元。

(3)包装产业 引导企业紧跟包装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轻量、绿色包装,使用符合包装材料,取代传统包装材料;引导宝钢制罐、悦得包装等重点包装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加强与与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本地企业协作配套,做大做强包装产业。到 2025 年,力争包装产业实现产值 200 亿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以高端化为引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根

据新都重点产业发展导向,走出去,引进来,瞄准高端,加快引入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大项目、高端项目,以增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中国中车、中建铝等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在项目的“四个一批”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存量产业企业技术改造,以科伦药业、雪花啤酒、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着力优化产品结构、要素投入结构。

2.强化“ 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的理念优化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流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存量产业中的渗透与应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在这基础上企业大量外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环节,逐渐从以生产全过程为重点向以核心环节和专业优势领域为重点的发展转型。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市场中介等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推行绿色制造。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策体系引导,建立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加快工业西区落后产业的淘汰步伐,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和补偿机制,联合经投、环保、市场监督等部门成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小组,制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市场、行政等手段关停或转移一批不适合新都发展的企业,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空间和资

源。到 202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1.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新要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促进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实施“1676”计划:一个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六个创新创业平台、七个方面扶持政策、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2.突出创新主体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性产品和核心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石油大学国家级科技园等为载体,积极发展一批科技成果试验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

3.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石油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加快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在能源装备、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建一批专业孵化器,充分发挥新都石油大学的创新研发作用,深化促进校企联姻,加快技术研发。加强与川大、电子科大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在新都转化。

(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益 1.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项目促建机制,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按照“四个尽快”(储备项目尽快落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运、投运项目尽快达产)的工作要求,集中力量促进开工、加快建设、竣工投产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率先实现量产达产。

2.落实技改投资。支持航空、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食品、家具、包装等特色优势产业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项目增产增效。

3.招引优质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强项目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瞄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尤其是新都重点发展的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锁定世界 500 强、行业领军企业,引入高端配套项目,针对性地实施补链、强链和扩链招商,以存量企业增值扩股、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实现二次招商。

(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1.加大“ 促优扶强” 力度。按照“服务企业,助力成长”的理念抓好重点优势企业的运行监测,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出台相关倾斜政策,着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鼓励企业将总部留在本地,向外拓展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股权和资产收购等多种

形式做大企业规模。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产能对接、品牌合作、原料采购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打造产业发展“联合舰队”。

2.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服务于产业的担保公司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企业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关节环节给予企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地方产品配套,梳理完善本地名优产品目录,在政府采购、市政建设等方面重点考虑本区产品,为企业发展创造本地需求。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涉及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着力完善法治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以成发集团、泛华、624 所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以军民融合转移转化为方向,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发挥军工技术的优势,推动其产品向民用领域拓展,既着力于帮助成发集团解决当前扩能的需求,又着眼于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军工企业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链就地做粗做长,形成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按照成都市新一轮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及“3+N”工业园区建设大格局,遵循“以城定产”、“三规合一”的原则,以建设“一流园区”为目标,打造“一区两园”、“双千亿”、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

坚持规划提升与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共进的思路,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功能和要素聚集水平。加快启动 21平方公里石板滩拓展区空间布局规划调整工作,加快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工业区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促进集群、集约发展,形成航空发动机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两业引领、多业融合”,产业园区“双园共兴、多点支撑”的格局,打造产城相融的“天府动力新城”。到 2025 年,形成工业区和石板滩拓展区各具发展优势的大产业、大园区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要求,紧密结合新都实际,构建稳定、精准、灵活的政策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梳理和公布“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各级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优先投向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二)强化要素保障机制 整合工业园区产业空间,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的适当调整,按照产业聚集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搞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满足不同类型产业的特殊需求,按照千亿园区建设的要求,加快石板滩拓展区规划研究和推进实施。加大工业用地清闲工作,全面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做好对上土地指标争取工作,抓好年度用地指标的报征、供地等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强电力等能源的保障,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中远期电力需求。

(三)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 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强投资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发挥风险投资公司的作用,积极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推进区内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板”、“四板”挂牌,开拓直接融资途径,扩容“科创贷”和“壮大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更大程度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优化企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项目在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B2G服务平台工作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准入难、留才难、办事难”等问题。按照“五星级”服务的要求,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产业”,深化完善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促建制度,实现服务零距离。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类优惠政策,确保各项工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兑现。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区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新都区制造业发展。编制新都区制造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分解目标和任务,加强

督查和考核。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密切监测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指标运行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运行趋势预研预判,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

第二篇: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一、新都现状。

从区位关系中得知,新都作为北部新区是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成都市的北部中心。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新都有着优越的区位、经济、历史沉淀优势,使之成为成都市北部第一居所、工业高地。本次规划范围是:大件路以西,海都路以北的新都城区用地,包括电子路以北传统意义上的新都老城区和电子路以南原有的工业用地,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

从现状的用地状况中得知,按其现状用地表可以得知,绿化只占总体用地的2.27%,不符合绿化规划的标准。工业占地33.86%,利用情况充分,主要分布在新都的南方,各个区域分布零散,不集中。并且从风玫瑰可以看出,新都常年吹东北风,工业区对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并且工业区部集中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不利于工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对于其交通,占0.12%,可知它对外交通并不发达,也抑制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市内交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交通骨架,交通没有层次感。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若其交通没有规划好,会抑制新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工业、市民居住、文化旅游的各方面的发展。公共设施总占地:14.83%,其中商业占地大,文物宗教占地约1%,可以很好的开发此地的旅游业。

由此可以分析出几大问题:1.新都交通问题严重,其交通没能很好的规划,道路散乱,没有形成层次。从停车场的建设来看,停车场集中建设,有些片区甚至没有停车场。这样会使发展好的片区人口拥挤,而开发落后的片区缺少人口。

2.新都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市内环境、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抑制了旅游业发展,并且没有吸引到更多高层次的居住人口。

3.工业占地零散,增加了物流成本,不利于高效率发展。并且以风向来看,工业会对整个城区产生环境的污染。

结合新都现在的人口容积率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可以看出,各个农贸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商业用地旅游业用地等都集中于由西街、东街、南街、桂湖路围合的旧城核心区域。同时,此地的容积率在2.5~3.0之间,而其他片区都在0~1.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新都的老城区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导致人口过剩,大量的公共服务设置建立在人口密集处,虽然重叠严重,但是还没有能满足所有老城区人口的需要。造成了新都的发展不平衡,其他片区没有能吸引大量有能力消费的人口,没有吸引人口不说,还不能为老城区分流人口。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水体周围的优良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

二、新都规划

规划针对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特色历史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功能的整合、道路交通体系的梳理、环境景观品质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问题,在对新都旧城区历史空间演进、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道路交通现状的改善。

从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以区域TOD规划,围绕老城区的各个片区以社区TOD规划。辐射人口都在一万人口以上,为主城区分流人口。其中社区TOD规划图以公共绿地、商业区位中心发展,区域TOD以公共站点为中心发展各个区域,看到了充分发展交通,使得各个区域的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大,使得成本得到节约。

从其道路交通规划中可以看到,道路规划成了“六横四纵”的形式,其中四条主干骨架,形成方格网状道路体系。由于老城区人口的密集,大量进行了支路的设置,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整个道路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便利后,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整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出,把工业区集体从各个片区移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各个片区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建立工业园区,使物流成本大量节约,即有利于了工业的发展,又改善了新都城区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

从绿化来看,几乎每条道路两旁都有街旁绿地,增加了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滨河带状公园式沿饮马河、赵家河、波水淹、南四支渠及其支流各水系两侧一定宽度形成带状公园。占总用地15.76%,大力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总体说,对于新都的规划:通过延续新都城区历史特色空间格局,疏导车行交通,加强各旅游景点的开发,对小北街、新中路、桂湖中路等进行风貌整治,疏解部分行政单位、居住人口及相关配套设施,在保护中更新城市功能,将旧城区打造为具有新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商业游憩区,从而提升新都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三、新都的开发。

在新都的开发规划中,可以看到新都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到的规划开发。结合其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大力得到开发。

我个人认为新都城区1力发展有水体的区域,结合新都的自然环境,利用新都的自然环境,在水体周围发展商业,或者建设高等学府,吸引高素质高知识分子,有利于新都的发展,个人认为对新都的水体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体现其自然价值。

2.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都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底蕴。成都市新都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人文景观瑰丽,古城格局保存完整。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要在大力发展新都经济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对新都古镇做详细规划: 1统格局保护:古城墙整治与保护,古镇街区的风貌整治,传统街巷尺度的规定。2筑外部形式3地布局调整4镇环境风貌:保护古树名木和古井,保留、恢复“老字号”店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名人纪念馆、文物陈列馆、博物馆,建立标志物系列.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第三篇:成都规划

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未来规划

未来成都将成为总人口约1500万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在总体规划中,成都市自有一番发展战略。具体是整合区域,依托成渝经济区,形成成渝城镇密集区;强化成德绵城市带建设,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关键词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一心多极多轴众星捧月

根据规划,成都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是以中心城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轴向发展,重点向南、北、东3个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南北展开的城市格局。未来的城镇空间格局,将形成“一心多极多轴”的局面。“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4市和4县;“多轴”指由主城区沿各放射道路形成的发展轴,其中重点发展南北轴和东轴。

“一心多极多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4个小城市(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30个重点小城镇,200个一般乡镇所构成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关键词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

规划成渝高速铁路搬迁机场

在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强化成都市交通枢纽地位,在成龙公路南侧规划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形成强大的铁路枢纽。同时,改善火车北站,改造火车南站;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在新都泰兴建设成都北编组站,规划将成都东编组站改造为集装箱节点站。

此外,还要搬迁凤凰山机场、太平寺机场,中远期搬迁黄田坝机场,解放城市净空;加快双流机场二跑道建设,强化航空枢纽的地位。

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组团至少有二条以上的城市道路和一条轨道交通相连接,以实现40分钟的主城区交通战略。

关键词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政府搬家形成两大物流中心

规划中打算将行政办公职能从核心区内迁至城市新区,此外,还要控制中心城工业发展,中心城内工业逐步向外迁移。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航空港开发区、海峡两岸开发区、青白江工业区;重点发展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北部、南部两大区域物流中心,四个区域配送中心,形成现代化的物流运输配送体系。

关键词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水井坊及川大华西校区纳入文化保护

在保护历史文化,强化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上,总规划拓展了保护范围,在上轮总规基础上增加了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及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近现代文化保护片区;将市域范围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段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并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镇。此外,还将加强城市绿化工作。

关键词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城市

远景构想强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总体规划认为,为了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特别制定了2020年后的城市远景发展

构想。远景发展强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轴向开放型城市空间体系和轴向拓展的带状空间形态,空间布局以中心城为核心南北展开;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发展,高新区向东发展,形成集中连片的工业发展区。

数字未来成都

长胖六个周边区县纳入城市规划区

在城市区域的规划范围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是1239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六个周边区县(双流、温江、郫县、新都、青白江、龙泉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范围为368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五城区加高新区,及外环路以内的其它区域,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的成都中心城区的用地范围中,建设用地有400平方公里。而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达到70%。

变大2020年总人口达到1500万

近期(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70万人;总人口1110万人;

中期(2015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655-660万人;

远期(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34-760万人。总人口1400-1500万人。

即将在今冬住博会上亮相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将为市民翔实介绍成都未来15年的发展前景。目前“总规”还在报国务院批准的过程中,总体规划提出成都市将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发展,但是将控制向西发展。据悉,“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将被放在住博会的显眼位置,让大家一眼看到,其大部分内容与目前正在后子门展出的总规展览类似。为了方便市民逛住博会时了解成都前景,记者昨日采访了规划方面的负责人。

前景1 城市中心区少住人

“总规”要求将城市核心区打造成为辐射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商务、商业中心;将其行政办公、居住、高等教育等功能向外疏解;同时,中心城工业向外迁移,在六个片区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强化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根据“总规”,在用地布局方面,成都市将以中心城(外环路以内)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轴向发展(即沿放射道路两侧发展),同时打造六个城市组团(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重点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发展。

前景2 保护城西人居环境

“总规”专门指出控制城市向西发展。此前,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张樵曾表示,之所以要控制城市向西发展,是因为西部都是良田沃土,而东部的土地相对而言较为贫瘠。因此,控制向西发展而要求向东发展主要是为了保护良田。

但城西的发展并非就是要停顿下来。“总规”所称的控制向西发展并不是不准向西发展,而是说要在控制下发展,也就是说相对于东部而言,向西发展的空间较少。具体体现为控制

其发展内容和功能,例如西部上风上水的通风口将严格控制发展,其他区域也将限制上大污染的项目,并最终通过用地指标的分配、基础设施和发展规模等方面来实现。前景3 “半小时成都”呈网状

根据“总规”,成都市在空间结构上将依托放射加网状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网络状城市群;以“一主多心,一带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为基础,推进城镇体系的优化,进而逐步推进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区域一体化进程。

“一主”指主城区,“多心”指规划区外的四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四县(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和重点镇;“一带”指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地带;“三轴”指由主城区沿三条放射道路形成的串珠状发展轴。

前景4 “30分钟主城区”交通

根据“总规”,主城区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地面公交为骨干,普通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交体系,推进公共交通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实现“30分钟主城区”的交通发展战略,即主城区的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外围组团之间的通行时间只需30分钟。

在铁路方面,将强化成都铁路枢纽地位,在成龙公路南侧规划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同时,改善火车北站,改造火车南站;在龙泉驿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在新都泰兴建设成都北编组站。

前景5 保护‘住在成都“原滋味

“总规”还确定了主城区历史文化片区保护的范围,包括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和四川大学老校区等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

第四篇:成都新都西桥医院电梯安全操作规程

成都新都西桥医院电梯安全操作规程电梯必须经检验机构进行验收检验或定期检验,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并对安全检验合格标志予以确认盖章后,方可投入正式运行,电梯运行操作工(使用说明书注明需司机操作的)和电梯维修操作工必须经培训,考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上岗操作。

一、不准超载运行;

二、不允许开启轿厢顶安全窗、安全门运载超长物品;

三、禁止用检修速度作为正常速度运行;

四、电梯运行中不得突然换向;

五、禁止用手以外的物件操纵电梯;

六、客梯不能作为货梯使用;

七、不准运载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八、不许用急停按钮作为消除信号和呼梯信号;

九、轿厢顶部不准放置其它物品;

十、关门启动前禁止乘客在厅、轿门中间逗留、打闹,更不准乘客触动操纵盘上的开关和按钮;

十一、操作工或电梯日常运行负责者下班时,应对电梯进行检查,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检查情况记录在运行检查记录表和交接班记录簿中,并交给接班人。

第五篇: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汇的历史机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深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条件

在“深圳质量”战略指导下,我市制定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奠定了坚定的政策基础,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一定规模的重点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并启动了制造业精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等工作,在全国制造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一)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深圳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大、集聚性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前瞻布局了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不断形成了新的优质产业增量。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7.6%;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时尚产业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全市产业加速向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两端攀升,结构优化的梯级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

深圳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和全球电子产品原型的原产地,拥有众多上下游企业、供应链人才和卓越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具备高端制造业突破式创新的坚实基础。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05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七分之一;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14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境内外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超过200家;通信产业设备研发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基站、交换机、路由器、手机等重点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深圳是首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1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连续十一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640亿元,占GDP比重达4.0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累计达1167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

(四)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深圳不断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获批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标准有较大提高,健全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规规章体系,建立了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品牌建设颇具成效,荣获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服装、钟表和黄金珠宝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五)高端制造细分领域龙头涌现。

深圳在部分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引领了产业集聚发展。华为、中兴等企业领军通讯设备产业发展,华星光电、康佳、创维等企业领跑数字视听产业,腾讯、金蝶等企业领衔互联网及软件产业,迈瑞、三

九、海普瑞等企业领头生物医药产业,中广核、比亚迪、中金岭南、贝特瑞等企业引领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百丽、周大福等企业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富士康等企业成为全球高端制造及服务提供商。

(六)信息化设施和应用国内领先。

深圳在宽带普及提速、无线宽带网络设施、三网融合、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网络向新一代网络演进,端到端的IP化承载和宽带化接入日益普及,网络全光化持续向用户端延伸,基本构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在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中处领先地位。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国内领先,互联网普及率及3G用户普及率全国第一,连续多年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购物额持续快速增长。

虽然我市制造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关键核心技术与零部件以及高端装备对外依赖性较大;二是从整体上看,产品附加值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三是产业融合度较低,传统制造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程度有待提高;四是人才层次和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给以低端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端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级技工、高端研发人才不足;五是空间资源不足,对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影响日益显现。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全面转型升级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夯实工业基础,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努力建成国内制造业的先锋城市、国际知名的高端制造业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高端,转型发展。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带动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升级。完善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服务环境,引导传统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改造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2.巩固优势,特色发展。结合国家与深圳战略发展需求及国际技术趋势,进一步巩固深圳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聚焦数字化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国际科技前沿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以微、精、尖类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为特色,与国内其他城市各细分行业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3.面向世界,合作发展。发挥深圳创新、创业、创投的突出优势,围绕网络化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需求,内培外引,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及研究机构通过自主创新、并购重组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快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抢占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

4.二维驱动,引领发展。在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纵向提升的同时,顺应信息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深圳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管理链的重构,实现制造业横向提升,力争成为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引领者。

(三)战略目标。

力争通过“两步走”,到2025年初步形成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配套完善、服务发达、世界一流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的排头兵。

第一步:到2020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10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5%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建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争取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制造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在通讯设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过两千亿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规模超过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含量”显著提升,万元GDP碳排放、万元GDP能耗及水耗大幅下降。

第二步:到2025年,跻身国际制造业强市之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和创投之都。制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宽带普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控化率显著提高,生产过程、管理体系、服务方式、产业形态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两化融合、转型升级、“互联网+”、开放合作为战略基点,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才资源、金融资源、载体资源与科技创新协作,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围绕深圳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为打造制造强市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推进标准体系改革完善,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及技术标准。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创建创客空间、创办创客实践室、引进国际创客机构、推动孵化器功能升级等方式拓展创客实践空间。

(二)工业强基,夯实制造产业基础。

鼓励企业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的突破。制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加大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向目录中重点领域倾斜力度,引导企业开发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先进节能成型和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产业共性需求的基础专用材料。推动“四基”领域军民技术融合及上下游供需对接,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双向转化,推动“四基”企业和整机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形成供需协同、产用结合的新模式。完善首台(套)政策,支持“四基”的推广应用。

(三)两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跃升。

将智能制造设定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制造启蒙与培训,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紧扣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两大方向,促进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引导企业逐步将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跃升,开展个性化定制、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造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重点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应用示范。

(四)转型升级,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积极布局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品牌和环境效益。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决策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型企业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及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推进资源共享工作,以市场化方式向社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等服务。

(五)业态多元,积极推进“互联网+”。

推进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

(六)开放合作,广泛联接国际资源。

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规模,改善合作结构,吸引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深圳。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推动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引进国际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购并国外企业、委托外包、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等多种路径,形成资源深加工与精加工、集成生产与配套生产、灵活制造和创新制造、占领市场和创造市场相结合的良性创新链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重大科技计划,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深圳布局,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中德合作框架,争取提高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四、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立足深圳市产业基础及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原则,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重点领域。

对应主要任务,聚焦数字化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机器人、精密制造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基因工程装备等11个战略重点。

1.数字化网络设备。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低功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在通讯设备领域,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深度包检测(DPI)、多模多频终端芯片、高效能低成本终端、IPv6/v4双栈网络设备、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设备研发与制造。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结合深圳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优势,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积极开发军用及其他特种用途智能可穿戴产品。

2.新型显示。重点在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以及低功耗、高分辨率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在核心技术环节,推动铟镓锌氧化物(IGZO)和光配向技术、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RG磷光剂和量子点背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透明显示、柔性显示、3D显示、激光显示、曲面显示、超薄显示、高色域显示、4K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图像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研发。在终端产品环节,支持光配向液晶面板、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面板、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面板、3D电视、触摸式平板电脑等新型显示终端的研发生产。

3.集成电路。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装备及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在设计环节,重点支持嵌入式CPU、射频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大力发展面向便携式应用的低功耗多核高性能SoC等芯片设计技术。在制造环节,扩大芯片规模生产能力,加快立体工艺开发,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在封装测试环节,开展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在关键装备和材料环节,研发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

4.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以物联网、新一代宽带通信、新型视听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升级换代。在新型元器件领域,围绕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组织实施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元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在零部件领域,开发全数字开放式数控系统、高精度高效率减速器、高性能低成本控制器、高分辨率绝对式光栅尺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精密主轴、静压导轨、气动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

5.机器人。围绕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环节,突破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特种工艺和精密制造技术、复杂装备系统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新型传感器、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性能优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焊接、重载搬运、柔性装备等产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自动化辅助装备,以及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产品。

6.精密制造装备。加快精密制造装备、数控产品、智能成套设备及智能仪器仪表等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在精密制造领域,瞄准高端装备及关键元器件、精密工具、材料及涂层、智能控制及软件、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五大方向突破精密制造装备的技术和产品。在数控产品领域,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在智能仪器仪表领域,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电子测量和电工仪表、专业仪表、医疗仪器及传感器等。

7.新型材料。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重点发展高通量新材料研发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在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档合成纤维、非硅系半导体光伏等高性能合成材料。在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加快研发非晶纳米晶合金、高性能铁氧体磁性材料、高性能特种钢材、高纯金属有机源、核级海绵锆、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金属合金材料。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积极推进石墨烯复合导电材料、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镍氢动力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在生物材料领域,支持开展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的研制。根据国家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布署,推进高通量新材料精准实验工具、计算工具、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新材料的高通量合成检测、工艺建模等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8.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在核心技术环节,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在产品开发环节,开发动力系统、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加速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及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L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9.航空航天。在北斗及微小卫星、临近空间飞行器、无人机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在北斗与微小卫星领域,重点建设北斗系统地面差分站、位置服务管理系统、北斗时空位置服务平台、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深圳)检测与认证中心等设施。部署低成本商业遥感卫星集群、短数据通信卫星星座及常态化搭载卫星,开展星地同步交互式教学、产品设备空间适应性验证、空间科学试验服务。在临近空间飞行器领域,突破蒙皮材料、能源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悬停系统等核心技术,开发临近空间飞行器,开展新型空间服务运营,提供互联网接入、大数据获取、空间探索及个人空间等新兴领域服务。在无人机领域,重点研发一体化数字航空飞行、高精度飞行姿态、云台控制及自增稳、机间信息共享、数据链通信及导航等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通用地面操控平台、人机交互系统、智能飞行影像系统、动力能源装置、载荷系统等产品,开发基于无人机的娱乐、文化、教育等衍生产品和服务。

10.海洋工程装备。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深海探测监测设备。在新型海工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海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等设施设计与开发。在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领域,重点发展动力定位系统、动力设备、控制系统和循环系统等配套产品设计与开发。在深海探测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海底地形探测系统、深潜器关键技术和装备、海底作业机器人、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及深海装备用新型材料。

11.基因工程装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基因组学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基因测序领域,重点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盒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个人基因组测序、分析、解读业务试点示范。在基因组学领域,建设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平台和诊断检测仪器和试剂制造平台,建立工业化稳定高效生产的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产品资质。

(二)重大工程。

落实主要任务,对应重点领域,围绕11项工程开展具体行动,推动制造强市建设。

1.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符合国家规划布局、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支持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优先聚焦重点领域,围绕5G、机器人、石墨烯、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形成一批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

2.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应用工程。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实施一批研发和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现代焊接、物流分拣、柔性装备等专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辅助装备,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以及智能电子设备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海工成套装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在机械装备类企业、流程制造类企业、个性化定制领域分别实施生产系统、集成制造技术及柔性智能化改造。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及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小微型企业加快使用智能单机设备进行智能生产线改造。

3.互联网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突破“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结合。加速5G网络协议和应用研发,提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突破工业异构异质网络融合技术、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智商技术、工业大数据的存取和利用技术、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技术等关键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面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床,鼓励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工业云平台等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4.新型业态融合创新工程。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3D打印、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重塑产品生产组装方式,大幅提升虚拟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精准制造、数据制造的能力,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

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加快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延伸加工贸易价值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为自主品牌企业。依托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提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能力。

6.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扩大特色工业园区范围,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推进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探测与装备海试基地、大铲湾港区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及总部基地、无人机试飞基地及无人机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服务机器人技术研发基地与孵化平台,加速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支持先进智能制造企业入驻转型升级示范区。

7.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工程。梯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外围中小微配套企业创新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制造型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改造业务流程,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业务,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在制造业集聚区内,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运行监控、信息查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管理咨询、金融保险和法律事务等服务。

9.质量和品牌推广建设工程。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重点在两化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商标、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区域品牌、支柱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动提升发展。加大对品牌培育宣传力度,举办深圳“品牌讲堂”,传播品牌理论知识,指导企业创建知名品牌。

10.绿色制造工程。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跨行业、跨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以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

11.交流合作拓展工程。全面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深设立研发机构。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加速深港创新圈建设,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推进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与广佛肇、珠中江经济圈错位发展、互补互促,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协作分工。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协调,成立深圳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统筹全市的制造业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定位和布局,强化分工协作,引导各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加强和各区、各部门、行业协会间协调,建立制造强市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工作总结考核及部署下工作重点。

(二)机制保障。

进一步创新完善政企合作机制、科技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理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明晰责任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做好规划引导、企业服务和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科技研发资金的引导功能和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公平合理、激发效率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政、产、学、研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推进制造业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

(三)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开放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孔雀计划”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落户深圳,加强面向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定向配租工作。加强本地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深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提高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服务能力。鼓励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相互合作,优化制造业学科建设以对接先进的学科设置,联合培养一批具备理论基础、注重实际操作的制造业创新人才;加大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补贴力度,组织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赴国际名校参加培训,或邀请国际顶尖名师来深开展短期培训。

(四)资金保障。

整合完善政府现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向现代制造业领域的倾斜力度,以产业调控重点领域为导向,确保引导基金及机器人子基金、可穿戴设备子基金等参股子基金投向11大重点领域、海外并购、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创客空间建设等方向。同时,建立基金投资推荐项目库,为项目投资提供对接服务。进一步拓展高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新发或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引入风险投资、众筹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企业融资等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向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

(五)空间保障。

结合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空间统筹建设,优先保障高端制造业用地需求。由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牵头,加快出台高端制造业重点企业用地的优惠政策保障,将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用房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充分发挥深圳高端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国家及广东省智能制造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原特区内外园区基地建设,原特区外重点加强新型高端制造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原特区内重点推进已建成园区转型升级,鼓励各区和企业通过城市更新建设高端制造研发总部基地、生产基地、服务基地等特色产业园。

(六)法制保障。

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和较大市两个立法权优势,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依法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针对“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坚持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特有的法律属性,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推进全市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下载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以下统称......

    广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

    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农业产业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龙头带动和促进科技进步,对农业和 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

    成都地铁规划方案

    )成都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简介 根据修编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成都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组成,线路总长度274.15km,其中地下线长度144.24km,地上线129.91km。......

    成都新都西桥医院放射防护事件应急预案

    成都新都西桥医院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为保障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突发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制定本预案: 一、常备有有效的现场急救物品和急救箱,并......

    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学生专业导师

    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 学生专业导师工作条例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工业制造学院学生专业导师工作条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院的客观要求,是学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规划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规划项目资料项目名称: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规划 面积:6.52km2 Scope: 6.52km2 获奖:2007年度院优秀项目 Award: 2007 Excellent Project of the UPDI......

    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

    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天府新区将建孵化中心 2013-03-18 16:59:1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史建婷 跟帖0条 进入跟帖 成都相继出台四份涉农文件强力推进产业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