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30)》行动计划范文大全

时间:2020-09-29 12: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30)》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30)》行动计划》。

第一篇:《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30)》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0)》行动计划

重点任务 工作内容 工作阶段 促进传统冰雪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 升级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创新度假区管理机制、扩大初级雪场规模、增强目的地消费中心吸引力、开发其他类别冰雪旅游产品(户外滑冰区、越野雪道、冰雪网红打卡、雪鞋徒步之旅、亚布力冰雪护照、雪地轮胎公园、雪橇山道、雪上摄影、冬季儿童冒险乐园、夜间冰火秀、中医药健康体验)、开发非冬季旅游产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可达性。

近期 升级牡丹江市“中国雪城” 打造“大雪乡”品牌、加强“哈亚雪牡镜”冬季冰雪旅游产品融合。

近期 促进北极村旅游转型 增加漠河冬季航班数量、开发冰雪主题的影视制作宣传、开发独特的冰雪旅游产品、以“低温”主题打造其他旅游活动、开发温泉度假酒店、确保漠河机场到北极村及其他景区景点的快速可达性。

近期 发展特色新冰雪旅游目的地 打造新冰雪旅游旗舰型景区 打造 3—5 个全年性冰雪旅游旗舰型景区。

中远期 培育重点旅游区的冬季冰雪旅游 打造五大连池“冰火”旅游目的地、建设黑河市冰雪文化艺术旅游目的地、发展镜泊湖及兴凯湖冬季冰湖旅游区。

中远期

推出新型冰雪旅游产品 探索发展冰晶世界项目 与国际品牌合作打造冰晶世界未来旗舰景点项目。

中远期 发展冰雪温泉度假 开发冰雪品牌温泉度假产品、开发冰雪(或极寒)相关标志性康养疗程。

中远期 开发滑冰表演 发展黑龙江省冰雪艺术秀及冰雪巡游等、增强哈尔滨“冰秀”及冰雪马戏、冰球的影响力。

近中期 打造室内冰上探险世界 开发包括冰雕、冰迷宫、冰滑梯、冰城堡、冰酒吧、冰商店等在内的大型室内冰上冒险世界。

近中期 开发冰雪博物馆 开发现代互动的冰雪博物馆。

中远期 构建冰雪旅游品牌线路 打造中国一号冰雪旅游路线 修建连接雪乡周边地区与镜泊湖的冰雪旅游道路、线路沿线发展和实施现代基础设施系统、创建网站并纳入省推广计划、进一步开发沿线旅游景点。

近中期 打造黑龙江省冰火体验旅游路线 整合打造哈尔滨市经五大连池市至漠河市沿线旅游资源、沿线发展和实施现代基础设施系统、纳入网站及省推广计划、进一步开发沿线旅游景点。

中远期 发展城市冰雪旅游线路 每个城市规划设计体现本地特色旅游冰雪旅游线路。

近中期 扩大各地冬季体育活动群众基础 发展城市冬季运动活动中心 重点冰雪旅游城市发展至少一个冬季体育运动中心。

近中期 设立冬季运动日/儿童营地/初学者营地 新冰雪旅游目的地为儿童/初学者设立冬季运动日/营地。

近期 开展冬令营活动 开展冰雪运动主题冬令营活动、建立健全冰雪项目 U 系列赛事体系、组织全国青少年冰雪赛事。

近中期

提高冰雪旅游产品的品牌认知度 实施目标市场冰雪旅游营销活动 开展以国内冰雪旅游市场为重点、东南亚客源市场等国际市场为辅的营销活动。

近中期 发展冰雪旅游媒体 设立冰雪旅游电视频道、开发冰雪娱乐节目。

中远期 鼓励与冰雪旅游有关的活动/比赛 开展专业运动员冬季运动比赛、业余运动员冬季运动比赛。

近中期 设置省冰雪旅游品牌形象大使 在目标市场设置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品牌形象大使。

近期 合作宣传黑龙江省冰雪旅游 与黑龙江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宣传黑龙江省冰雪旅游。

近中期 监测游客满意度 举办黑龙江冰雪知识挑战年度赛事、在线检测游客满意度。

近中远期 打造网红冰雪旅游打卡地 主要交通枢纽、冰雪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冰雪相关的著名照片打卡地。

近期 增加冰雪旅游商品种类和数量 创新开发冰雪旅游商品 专门设计冰雪旅游商品。

近期 发展黑龙江冰雪旅游商店 发展冰雪商店、出售冰雪旅游纪念品。

近中期 建设中国冰雪旅游产业中心 发展冰雪培训教育产业 设立冰雪旅游学院。

中远期 发展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业 建设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冰雪旅游体验、教育、培训及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

中远期 举办各类冰雪旅游国际会议会展 举办各类冰雪旅游国际性会议、会展。

近中远期 注:近期为 2020—2023 年,中期为 2024—2027 年,远期为 2028—2030 年。

第二篇: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要求,严控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主要大气污染物,严防雾霾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发生,进一步提升我省大气环境质量,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主要目标

到2017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基本消除我省重污染天气,全省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5%以上。

具体指标:到2017年,哈尔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齐齐哈尔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下降8%,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绥化市下降5%,伊春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不高于2012年浓度值。

二、重点任务

(一)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

1.加大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积极推进“三供两治”工程项目建设,加大城市及周边现有燃煤发电机组的供热改造力度,推进大型集中供热企业接收分散供热小锅炉,拔除小烟筒。积极推进城镇供热锅炉并网工作,加快完善热网和热源基础设施建设及供热老旧管网改造,提高集中供热管网输送能力,扩大集中供热面积,争取到2015年年底,完成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67亿平方米,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亿平方米以上。到2017年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3%以上,哈尔滨市达到93%以上。从2014年起,禁止新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到2015年年底,除保留必要的应急、调峰供热锅炉外,哈尔滨建成区要全部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到2017年年底,除必要保留外,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集中供热工作,到2017年年底,现有各类工业园区与工业集中区应基本完成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改造。供热供气管网覆盖不到的城乡结合部,要改用电、新能源、洁净煤或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

2.加强扬尘控制,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各地要大力推进园林城市建设,提高街道两侧硬化率、绿化率,减少市区、城乡结合部街路裸露地面。运输渣土、沙石等车辆必须采取密闭措施,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高效、低尘作业方式。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全封闭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大力推广预拌砂浆,减少施工现场污染。建筑施工场地出口道路必须硬化并设置车辆清洗平台,对出场车辆逐台进行清洗。大型堆场应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露天堆放的应建设防风抑尘网等;长期堆放的废弃物,应采取覆绿、铺装、硬化、定期喷洒抑尘剂或稳定剂等措施,控制扬尘污染。

3.加强对餐饮行业的污染治理。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加强对街头路边烧烤摊点的管理,各地要在2014年6月底前划定专用区域,规范管理,禁止在居民区、休闲娱乐广场等公共场合进行燃炉烧烤。

(二)突出重点,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

1.加强电力、冶金、石油石化、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治理。所有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的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都要安装脱硫设施。除循环硫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到2015年年底,完成对燃煤电厂、钢铁烧结机、石油炼化、新型干法水泥窑、炼焦炉、工业炉窑等重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的安装运行,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2.加强对燃煤锅炉及窑炉等治理。规模在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要实施烟气脱硫,确保达标排放。循环硫化床锅炉要全部安装静电、布袋等高效除尘设施,实现达标排放,抛煤机和往复炉排等层燃锅炉要使用含硫量低于0.5%、灰分小于27%、全水分15%以下、低位发热量不低于4700千卡/公斤的洁净配煤,并综合考虑加大动力煤洗选力度、清洁能源替代等多种措施。冲天炉完成电炉改造,或实施每小时5吨以上热风炉和湿式除尘器改造,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燃煤窑炉完成煤气发生炉、水煤浆燃烧器等技术改造或使用清洁能源,实现达标排放。

3.加强有机废气污染治理。各地要制定辖区内石化、有机化工、医药、农药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重点加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机废气处理。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运用,实施溶剂替代,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溶剂的使用和逸散,对有机废气安装后处理设施,对产生的废气集中治理。石化行业要开展LDAR(泄漏与修复技术)技术改造和有机废气综合整治,加强对生产、输送和储存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泄露的监测和监管。制药行业要重点解决发酵尾气的无组织排放,对污水处理站加盖密闭,安装喷淋吸收装置和生物脱硫装置,使气体的分离效率达到95%以上。到2015年年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完成率达到50%以上,到2017年年底,整治方案所列项目全部完成,治理设施稳定运行。

4.加强对污水、污泥、垃圾的处理。采取适当方式对工业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和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所产生的恶臭废气进行收集和净化。鼓励回收利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禁止直接排空。各地要统筹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及污染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处置和利用技术研究。到2015年年底,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以上,哈尔滨、大庆市达到90%以上。逐步开展垃圾填埋场废气治理。加强垃圾焚烧设施产生的废气治理,确保废气治理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提高小区、街道、公共场所垃圾收集和转运效率。

5.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禁止没有油气回收功能或经检测未达标的油罐车进行汽油成品油运输。新建加油站、储油库要同步配套建设油气回收设施。到2014年年底,基本完成我省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大庆市等涉油企业较多的城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提前开展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有条件的市地可建设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平台试点,实现对重点加油站和储油库油气回收远程集中监测、管理和控制。

(三)疏堵结合,积极推动农业污染源治理。

1.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的禁烧。各地要按照“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原则,对机场、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沿线、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实行分片包干,严厉查处露天焚烧秸秆、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行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推广和使用秸秆还田新技术,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2.加强种植业引导。大力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化肥、农药污染区域综合治理试点,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或者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氨逸出和挥发,控制农业氨污染。

(四)严格节能环保准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1.严格产业环境准入。严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全省不再审批新增加产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严重过剩产能项目。到2014年6月底,完成制定违规产能清理整顿实施方案,并严格推进落实。哈尔滨市建成区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要逐步向外转移;建成区以外的市辖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建火电、石化、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以及燃煤锅炉等项目。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作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关单位不得供电、供水。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各地要结合国家及我省“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政策,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到2014年年底,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至2017年,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空气质量状况,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治理。对整改、整顿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予以关停,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纳入园区管理。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重大建设项目原则上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严禁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到2014年6月底,各地要完成制定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实施方案,尽快完成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污染企业搬迁工作以及涉重金属的电镀企业进园工作。到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市地城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改造。

4.加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加强钢铁、电力、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年底,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

5.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各地要把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增加大气污染治理装备、产品、服务产业产值,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严格煤炭管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1.全面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强煤炭质量管理,严格控制含硫量超过0.5%、灰份超过27%煤炭的开采与使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新建煤矿应同步建设煤炭洗选设施,现有煤矿要加快建设与改造,到2017年年底,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提高煤炭使用效率,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推进配煤中心建设,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推广使用洁净煤和型煤。到2017年年底,哈尔滨市基本建立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和覆盖所有乡镇、村的洁净煤供应网络,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年底,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加大风电、液化石油气、煤制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推广力度,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3.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到2014年年底,各地要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和调整工作,并向社会公布。禁燃区面积不低于建成区面积的80%,并根据城市建成区的发展不断调整划定范围。禁燃区内禁止散烧原煤以及煤焦油、重油、渣油等燃料,禁止燃烧各种可燃废物,禁止燃用生物质燃料及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柴油、煤油等高污染燃料。已建成的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各类设施要限期拆除或改造成使用管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17年年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50%以上的各类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各类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钢铁的循环再生比重达到40%左右。

(六)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1.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缓解城市拥堵。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强枢纽场站的衔接,合理调配人流、物流及其运输方式,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减少因道路拥堵加剧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加气站建设,扩大清洁能源的气源覆盖面,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提高公共交通清洁能源车辆所占比重,具备气源的市地在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共交通车辆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2.提升燃油品质。从2014年开始,全省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2014年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2017年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油品升级价格政策按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规定执行。加强油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建立健全炼化企业油品质量控制制度,全面提升油品质量。

3.加快淘汰黄标车等高排放车辆。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黄标车限行、严格车辆检测、制定提前淘汰补贴政策等措施,加强黄标车等高排放车辆管控,加快其淘汰进程。到2015年年底,基本淘汰2005年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到2017年年底,基本淘汰全省范围内的高排放老旧车辆。推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运输车集中治理和更新淘汰,杜绝车辆“冒黑烟”现象。

4.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严格落实《黑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黑政办发〔2012〕83号),加强新车注册登记、在用车检测、车辆上路、车辆报废、注销以及外地车转入等管理。对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的新车和转入车辆,公安机关不予登记注册或办理转入手续;对经环保检验机构检测,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不予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未取得有效环保标志的车辆,不得通过年审,不得上路行驶。到2015年年底,全省机动车环保检测率达到80%以上,标志核发率达到85%以上。加强环保检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到2014年年底,建成全省机动车环保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

(七)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1.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市4个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站要与省、国家联网。其他城市的3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要加强PM2.5监测能力建设,争取到2014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加快建设省级监测信息发布平台,建成覆盖全省的在线监控专网,每月对全省各市地空气质量进行排名、公布,并在当地主要媒体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2.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加强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及信息共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到2015年年底,完成省级和哈尔滨市2个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等研究,加强重污染天气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3.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哈尔滨、齐齐哈尔、七台河、鹤岗市要制定和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预报及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根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实施重污染企业限产停产、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中小学停课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督促和指导各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各地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严格落实责任考核机制。省政府同各市(地)政府(行署)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后,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结合国家考核,省政府每年初对各地、各部门上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没有完成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恶化的城市,要实施区域限批。对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进度缓慢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地区和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积极创新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价格、税收、信贷和土地等环境经济政策,结合调整销售电价,完善脱硝电价政策;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全面落实“合同能源管理”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和税收政策等。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各地要将环境监测、监管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整合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专项资金,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涉及民生的“煤改气”项目、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等列入行动计划的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

(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推进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停止建设,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加强对在线监测设备监测点安装位置、仪表完好情况、联网情况的检查,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与治污设施运行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改善空气质量行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倡导社会各界依法有序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篇:黑龙江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11‟20号)精神,加快发展我省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截至2011年3月,全省有各类幼儿园431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85所,占幼儿园总数的21%;民办幼儿园3429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9%。全省共有3至5周岁适龄幼儿97万人,在园幼儿49.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1%,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25.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24.4万人。全省现有幼儿园教职工2.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1万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1.3万人,在编7722人,占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59%。

(二)主要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较低;公办幼儿园数量过少,主导作用弱化;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差;师资队伍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经费投入水平较低,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力量不足,对民办幼儿园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保育教育质量不高,“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体制机制不健全,各项政策措施不完善。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扩大资源供给,合理配置保教人员,整体提升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与普惠性原则。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低收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原则。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园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与服务群众原则。以幼儿为本,从幼儿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安全适用、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

——坚持提升质量与规模发展并重原则。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坚持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重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坚持改革创新与重点突破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努力形成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到2013年,全省幼儿园总数达到5500所以上,其中公办和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新增1500所,达到2400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40%以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新增25万人(含撤销学前班11万人),达到6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新增3.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新增1.6万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利用3年时间培训幼儿园园长、教师2.3万人,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60%以上;80%以上的教师、保育员和保健人员实现持证上岗。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规范管理明显增强,保教质量明显提高。通过3年努力,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并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育教育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目标。

——2011年,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全省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0所,新增10万名以上在园幼儿(其中含撤销学前班需解决的5万名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增专任教师6500人,培训幼儿园园长和在职教师6000人;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2012年,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全省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0所,新增10万名以上在园幼儿(其中含撤销学前班需解决的6万名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增专任教师6500人,培训在职教师8000人;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2013年,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0所,新增5万名以上在园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增专任教师3000人,培训在职教师9000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等进一步完善,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四、具体措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重点在公办幼儿园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省定120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重点在城区和乡镇,着力构建学前教育骨干体系。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其他社会公共资源,优先改、扩建幼儿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利用国有、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

2.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通过保证合理用地、依法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举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维护民办幼儿园合法权益,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保障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在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同等待遇。

3.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民人口规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采取调剂用房,改、扩建等方式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管理,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改正,恢复使用性质和用途。省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教育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

4.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制度。政府举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方式应参照乡镇中心学校,落实独立法人地位,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举办分园或办园点,支持利用村小学富余校舍改建幼儿园(点),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入园。

(二)健全保障机制,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1.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2.畅通其他投入来源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家庭承受能力和办园类别,科学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

3.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学前教育家庭贫困儿童资助办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入园,确保公平接受学前教育。

(三)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加强对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的管理,幼儿园编制标准按教职工与幼儿16的比例配备。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并依权限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创新幼儿园编制管理办法,建立富有活力的幼儿教师补充机制和编制使用模式。对公办幼儿园可采取全额核编、编内聘用、定编定人与定编不定人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对符合条件的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和在岗优秀幼儿园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编制的政策导向机制。

2.完善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做到持证上岗。不具备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在3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不得任用。建立民办幼儿园园长报备制度。严把保教人员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工作。

3.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合法权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幼儿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研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社会保障政策。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监督。

4.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师范类院校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继续扩大初中毕业起点5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规模;依托医学院校培养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原则上不再新设学前教育专业,非师范类中等学校停止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实施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建立每5年1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完善学前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幼儿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普通高校和教师进修院校学前教育资源,分批组织对中小学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培训合格的可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不适合做专任教师的,可安排从事保育、管理或后勤等工作。实施“晨曦计划”,加强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名园长、名教师。各地要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四)强化规范管理,保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研力量。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研工作管理,充实管理力量,完善省、市(地)、县(市、区)三级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网络。

2.完善幼儿园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幼儿保教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辖区内各类幼儿园。对已批准设立的幼儿园,要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在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管理和收费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省农垦总局行使审批和管理区域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行政职能。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不得举办幼儿园。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逐步整改,重点把好安全、卫生和质量关。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经整改仍未达到标准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2012年7月底前,城市小学举办的学前班要全部撤销,农村小学举办的学前班要完成向1至3年制幼儿园过渡,过渡不合格的,要坚决撤销。各类幼儿园招生不得与小学入学挂钩。

3.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各地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和治安保卫工作的相关规定,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和安保设施,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严防幼儿园食物中毒、火灾、人身伤害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强幼儿通勤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4.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相关政策。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收费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建园费、赞助费等。实行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1.坚持科学保教。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依托示范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健全城乡教研指导网络,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

2.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各地要建设一批办园规范、保教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示范性幼儿园,作为当地幼儿园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信息资源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支持示范性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活动,建立示范性幼儿园对薄弱园、农村园的帮扶制度,扶持城乡之间、不同园所之间共同发展。要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3.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配备的管理与指导,鼓励城镇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农村幼儿园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研究开发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完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和选用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和学前教育服务平台。依托公办幼儿园加快建设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为0至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工作机制。

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落实各级政府在投入、编制、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市(地)政府(行署)负责对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行规划,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学前教育各项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筹措资金大力发展辖区内学前教育。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管理,负责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建设,指导保育教育工作。乡镇政府应按照县级政府规划,协调落实幼儿园建设用地,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指导村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做好学前教育机构相关管理工作。

2.完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的合力。

(1)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至2次,通报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把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为督导检查的重点,作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督促各级政府落实职责,加大投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表彰奖励机制。完善学前教育责任追究制度,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缓慢、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加强指导和问责;对因管理不严或违法、违规操作等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或事故的,人为因素影响项目进度或延误工期的,挤占、挪用、截留、滞留、套取项目资金的,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出现其他重大责任事故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启动学前教育先进市(地)、县(市、区)创建工作,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

3.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组织机构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各地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指导学前教育有序推进。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主要目标:根据《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要求,2011至2013年,分三年建设1200所公办幼儿园,其中,2011年建设450所,2012年建设450所,2013年建设300所。主要措施:省定120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坚持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省政府按照同建同补、以奖代补的原则适当予以奖励补助。

(二)国家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2010年我省被确定为全国10个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省份之一,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的指导意见》(教发厅„2010‟8号)要求,全面启动该项工程。

(三)黑龙江省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要求,2011年,我省已全面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四)幼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主要目标:建立每5年1周期的全省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5年内全体教师轮训一遍。主要措施:创新培训模式,实施“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幼儿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建立学前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培训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五)晨曦计划。主要目标:到2015年,培养500名专家型园长、3000名骨干教师。主要措施:完善园长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保障机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或学前教育先进省市联合举办研究生学历班、研修班以及课题研究、考察交流等形式加强对专家型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四篇:黑龙江省冰雪特色学校遴选标准

黑龙江省“冰雪特色学校”遴选标准

一、组织领导机构:

1、各申报单位要成立由主管校长牵头的冰雪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工明确、专人负责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

2、各申报单位将冰雪体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确定目标,并有专门的建设规划和活动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监督、有总结。

3、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相关部门年终考核内容,有相关奖 励制度。

二、师资配备:

1、按国家规定配齐体育教师,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

2、冰雪特色项目教师(教练)不少于2名,有特色项目教师梯队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

3、有教师进修和培训制度。对冰雪特色教师(教练)在进修、学习、工作量计算和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

三、冰雪体育课和课外活动:

1、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认真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保障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2、开设冰雪特色课程或冰雪特色课外活动,冬季保证学生每周三次冰雪活动。

3、广泛开展校内外学生冰雪体育活动,活动有组织,效果有保障。

4、学校为学生制定冰雪体育假期作业和活动,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总结。

5、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并按照要求上报教育部门。

四、课余训练和竞赛:

1、学校有冰雪特色项目代表队,代表队训练计划齐全、规范,有检查和监督机制。

2、校冰雪代表队每周训练3-5次,每次训练不少于90分钟,或赛前有集训,赛后有总结。

3、校代表队学生梯队建设完整,有相应地输送渠道或训练基地。

4、有计划地开展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学校每举办1次以上的冰雪体育竞赛或冰雪趣味运动会。

5、校代表队有一定规模,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有参赛方案和赛后总结。

五、冰雪人才培养:

1、注重冰雪特色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各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运动队等建立冰雪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2、学生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3、学校代表队在各级、各类冰雪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每年培养出3名以上具有运动等级的学生运动员。

六、场地设施:

1、体育场地器材符合国家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标准。

2、有能够满足特色冰雪项目教学、训练和比赛要求的冰雪器材和设施。

3、每年至少浇一块冰场或雪场,或利用校外冰雪资源能满足学生冰雪运动需求。

七、经费保障:

1、学校有保障冰雪特色项目开展的专项经费。

2、学校有支持学生参加比赛的经费,并对有成绩的教练和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八、学校特色:

1、学校冰雪特色项目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学校形成冰雪竞赛和活动品牌,参与人数较多,宣传范围广,影响力较大。

第五篇: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材料产业现状与发展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在新材料领域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力量。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8%。

黑龙江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72%。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7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的377%。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0种,水气矿产2种。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省新材料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新材料、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石墨材料、建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产品及技术水平具有特色与优势,初步形成了以大庆为中心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以牡丹江为主的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基地,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建筑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和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化基地,以黑河、绥化为中心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在纳米材料、玻璃钢、石墨材料、焊接材料等方面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此外,还有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发展新材料产业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少规划指导,缺乏相应的有效政策、有效组织机制的支撑,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新材料研发环节技术集成不够。研发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与技术优势发挥不够,资源及人才浪费。三是材料基础研究与生产技术研究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企业与研究机构脱节,许多新材料研究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产业没有做大做强,规模效益差。四是新材料产业层次较低,尚未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虽然新材料产业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大,但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初加工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发展资金短缺。企业研发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贷款难,风险投资少。六是缺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薄弱,缺少有影响力且常年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交易、投融资市场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以培育未来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既有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建设5个新材料基地,培育5个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打造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二)发展原则。

——坚持与“八大经济区”等规划相衔接的原则。按照“八大经济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新材料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八大经济区”建设。

——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把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瓶颈问题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既要解决现阶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根据长期发展目标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技术、重点产品给予支持,尽快形成新材料产业优势。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造宽松、开放的吸引人才环境,发现、培育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1.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总量规模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至15家,产学研联合体15个至20个,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显著增加。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围绕重点领域,培育5个至6个龙头企业,形成1个至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国内行业龙头企业、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发展。集中建设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哈大齐化工新材料产业带、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黑河和绥化硅基材料产业基地、佳木斯钛合金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以哈尔滨市为主建设先进复合材料产业群、焊接材料、技术与装备产业群、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群、以鸡西市和鹤岗市为主建设石墨及深加工产业群、以中心城市为主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等5个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群。

2.提档升级发展阶段(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比重明显增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培育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5个至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省内行业龙头企业。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金属新材料。

——铝镁合金。以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内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生产线改造项目建设,增加铝镁合金型材、铸件、精密件规格品种,延伸产业链;巩固高技术加工产品市场优势地位,保持合金板在国内领先地位,发展大规格铝型材、管材和锻件制品,重点发展高精板、带材、中厚板材、挤压环锻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铝镁粉制品和铝镁合金制品。

——镁锂合金。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金属国家重点试验室为依托,加快研发镁锂合金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性能指标,尽快实现产业化。

——钛合金。以佳泰钛业公司3万吨海绵钛项目为依托,加快钛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钛及钛合金板、管、棒、丝及锻件等钛深加工产品,达产后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5%。

——新型合金钢。以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改造升级力度,开发生产非调质钢、高纯高碳铬轴承钢及渗碳轴承钢及合金钢等产品。

——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以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推进与四海数控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生产新型焊接材料及设备,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保护药芯焊丝、硬面堆、药芯焊线等产品。

——特种铜合金材料。以黑河市嫩江县多宝山铜矿开发为依托,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铜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超薄铜带、高强度耐磨铜合金、电解铜箔、艺术用铜合金及铜制品等产品。

(二)纤维及复合材料。

——碳纤维。以哈尔滨天顺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中试生产线为技术支撑,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带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为航天航空、休闲体育用品、汽车等行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聚对苯撑并苯双口恶唑(PBO)纤维。在开展中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形成百吨级产业化规模,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玄武岩纤维。以牡丹江金石玄武岩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玄武岩纤维项目为依托,带动玄武岩纤维深加工产业发展,力争在交通、环保、建筑等领域应用。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技术支撑,在输电设施、风电叶片、休闲体育用品等方面加快研发,形成规模化生产。

(三)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专用塑料。依托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公司、华安塑料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大庆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机遇,重点支持生产高端牌号专用材料生产,改变高性能专用树脂进口局面。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管材塑料PE63、PE80、PE100专用材料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发展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从而获得高倍率聚丙烯发泡体,拓宽其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支持发展丁苯树脂。

——工程塑料。抓住国家“十一五”期间将工程塑料纳入国家产业调整鼓励类项目的机遇,依托大庆市在原料、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又称有机玻璃)、聚碳酸酯(PC)等在电视屏幕、汽车及飞机玻璃、照明器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性能胶粘剂。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低甲醛、无甲醛型、无溶剂型环保胶粘剂和有机硅类及环氧类高性能胶粘剂,为汽车、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等行业配套。

——阻燃剂。以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技术支撑,重点支持黑龙江润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实现用于聚烯烃类材料使用的高效有机膨胀阻燃剂的产业化。

——变性淀粉。依托我省丰富的玉米和马铃薯淀粉资源,采取引进技术和自我研发并举的手段,做大做强变性淀粉产业,扩大其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建材等行业的应用范围。

(四)硅基新材料。

以绥化、黑河硅基新材料园区等为依托,提高化学硅、有机硅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支持硅产业链的形成,重点支持发展化学级工业硅的研发生产。

——化学硅材料。利用已有工业硅材料基础,发展高纯度硅基材料。

——有机硅单体。支持甲基有机硅单体发展,适度发展苯基有机硅单体。

——有机硅材料。支持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和白炭黑研发。

——有机硅制品。支持低污染、低能耗高效提纯多晶硅生产技术,支持硅橡胶制品、硅油制品、硅树脂制品、硅丙涂料发展。

——无机硅系列。支持三氯氢硅、单晶硅发展,适度发展多晶硅,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

(五)新型陶瓷材料。

以牡丹江圣戈班陶瓷材料有限公司、黑龙江宝通石英公司、牡丹江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哈博森公司、鸡西市远大磨料磨具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硼化硅超细微粉、高纯超细石英粉、球形硅微粉、硼化物陶瓷粉体、高纯硼化钙等产品。以哈轴集团、鸡西市宏泰陶瓷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碳化硅陶瓷材料、碳化硅陶瓷轴承球、陶瓷轴承、石英陶瓷及制品等产品。

(六)光电材料。

以哈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以哈尔滨宾西蓝宝石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及大尺寸光电窗口用蓝宝石器件,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中LED产品规模化生产中提供所需衬底材料。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等为技术支撑,进一步壮大磷化锗锌晶体生长与器件制造和砷化镓单晶及甲硅烷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中芯国际、台湾亿光、台湾固态照明等国际知名大企业,形成完整的LED产业链。以牡丹江北京东旭集团为依托,发展液晶玻璃基板材。

(七)石墨及深加工。

以鸡西市和鹤岗市萝北县石墨优势资源为依托,引进高水平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加大技术引进与研发,重点发展石墨微粉、高碳高纯石墨、氟化石墨、可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石墨乳、电池石墨、天然石墨电极及高档石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在“十二五”期间,把石墨产业做大做强。

(八)纳米材料。

——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开展高绝缘高导热材料、耐电晕材料、纳米阻燃材料、500千伏直流电缆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和半导电屏蔽材料等原创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支持哈尔滨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材料。

——积极发展其他纳米材料。发展环保方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突破纳米滤膜、纳米催化降解技术,发展纳米催化剂、纳米抗菌剂等复合材料。

(九)新型建材。

——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以双鸭山东方墙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渣为原材料的烧结空心砖、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轻质高强、符合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发展利用农业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生产的节能建筑板材、木塑复合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黑龙江勃陶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多功能弹性水泥及抗菌、多孔陶瓷材料。以哈尔滨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雪佳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恒信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发展氟碳建筑乳液,水溶性工业漆等建筑用漆,以及有机硅防水建材等,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沸石开发。依托我省天然沸石储量大的优势,加大应用开发和改性研究,不断拓展在农业、环保、医药、轻工、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

(十)生物材料。

以哈尔滨翰邦医疗科技公司、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公司、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为依托,扩大安可胶、生物法丙烯酰胺、生物蛋白海绵医用材料的生产规模,发展新型医用生物手术材料。加快r-聚谷氨酸中试进程,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快糖工程和新型碳吸附材料的研发。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政府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强化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强化军民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黑龙江省航空航天、船舶动力、兵器工业等产业优势,在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协调,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组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产业协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和市场投资的软环境。完善相应科技及产业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材料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定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政府采购、人才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

(三)整合新材料领域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扶持相关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关标准,通过股份制、捆绑式项目开发等组织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产学研创新环节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统筹现有创新资源和新材料研发平台,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为新材料领域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推广、项目转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加强军用民用新材料产业领域合作,加快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加大对军用民用结合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明显的军转民项目,依托省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军用民用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用民用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实施军用民用结合产品的特色品牌战略。以轻合金、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黑龙江省特色和优势的军用民用结合知名品牌。

(五)广辟渠道,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现有支持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要向新材料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倾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金融机构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信贷规模、简化信贷手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

(七)加强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支持新材料聚才计划,制定吸引省外、国(境)外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优惠政策。

(八)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国(境)外资本和技术进入我省。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广度,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和范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下载《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30)》行动计划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规划(—2030)》行动计划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生物医药。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 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动......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

    学校发展规划(2011-2013三年行动计划)

    “出名师 育英才 创特色 上水平”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2011—2013年) 白水县白水中学 2011年3月 白 水 中 学 “出名师 育英才 创特色 上水平”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2011—201......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旅游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11-08 【生效日期】2000-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

    潞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被列为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之一。作为长治市唯一的县级市,潞城有着悠远深邃的骄人历史和辉煌厚重的灿烂文化,殷商时即设微子......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二○○六年四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清徐县旅游发展规划

    清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和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和晋商发祥地之一,有“文化名城、醋都葡乡”的美誉。2500多年的历......

    上高县旅游发展规划

    上高县旅游发展规划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以“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目的的生态旅游逐渐升温。上高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