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论文
论文关键词: 会话含意 因素 关联理论
论文摘要: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1.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在某种场合,有时交际者会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修辞和外交辞令的使用、婉转的批评或拒绝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异议等,有意转弯抹角,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字面之下,作为听话人就只有借助语境(context)、透过字面来推导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则就会使会话中断或者失败。所以,交际的效果与交际者对交际环境,即语境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这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影响和决定推导会话含意的诸因素,以便交际顺利进行。
2.推导会话含意的理论原则
2.1合作原则是产生会话含意的基础理论
合作原则是生成会话含意的初始理论,根据Grice的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质的准则(quality),关联准则(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nner)。如果交际双方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么说话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即话语的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则只能解释听话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说话人又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了听话人的交际行为。
下是因为第一说话人遵循说得“尽量少”的准则,提供极其经济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说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Two friends are chatting in the pub.)
A: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Does yours?
B: I wouldn’t know.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A遵循着说得“尽量少”的准则,用Does yours来询问B的妻子是否欣赏B。但由于Does 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也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显然A意图表达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为后者,他说的“不知道,我从没听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来戏弄同伴,达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实证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此时话语的意义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达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说话人的意图或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作为听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义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即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则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交际行为。要想真正理解这种表达法的目的,还需将话语与话语所发生的环境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关联理论。而关联理论可以解释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信息的成功传递。
2.2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的核心理论
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rule)为基础,也不以准则(maxim)为标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关联原则是:⑴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认知原则);⑵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指的就是说话人的话语在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而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的关联性(译文参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说话人话语+听话人语境假设+演绎推理=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展示关联原则是怎样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 Shall we go to the movies?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从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问题不相关的,因为Mike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他期望对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绝、其他的建议或讨论等,Mary的回答是怎样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关键在于找出关联。为了从Mary的回答中找出关联,Mike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提出语境假设①,并从中推断出语境暗②。
① a.Going to the movies takes some time.b.Studying for exams takes some time.c.If you go to the movies, you cannot study for an exam.d.If you study for an exam, you cannot go to the movies.e.Generally one cannot both go to the movies and study for an exam at the same time.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② I(Mary)cannot go to the movies.③ 既更改了Mike的认知环境,同时得出它所花费的处理努力又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关联度是较大的。因此,Mike认为②是Mary的真实意图。
3.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诸因素
3.1 互明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
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是话语获得关联的基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即话语背后的意思)的明示— 推理过程。首先,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那么说话人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为呢?因为只有通过明示行为,才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说话人将无法改变他人的认知环境。可见,说话人施以明示行为并与听话人达到互明,既有认知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所以,交际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但是,互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交际能否继续,持续多长,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它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中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刘绍忠,1997)。任何一种明示行为在它的信息意图背后都隐藏着交际意图;或者说,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图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听话人必然进一步去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关联理论是与交际者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互明又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冲突。
下面这段对话选自Ernest Hemingway 的《一天的等待》(A Day’ s Wait)。
(3)(Context: The boy was nine years old.He was waiting to die the whole day because he heard the doctor said to his father that his temperature was a hundred and two.)
Boy(B for short):①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fore I die?
Farther(F for short):②What?
B:③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F: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⑤Oh 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F: ⑥People don’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这个话语误解可以用关联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在话语最初①,Boy问Farther他什么时候死,他的明示行为的话语意图显然是让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独自一个人勇敢面对死亡,Farther对儿子的问话感到震惊、不理解,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体温是华氏102,发烧不会危及到生命,并产生出与之最相关联的话语②“ What?” 和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以及⑥“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此时Farther误以为儿子因为发烧而在说糊话,由于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话语意图随时在改变,要时刻达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Sperber和Wilson认为,如果交际双方能始终保持互明,为“完美关联”建立基础,那么它的社会意义就要远远大于认知意义了。
3.2 语境对会话含意的推导和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会话含意的理解而言,语境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要正确理解话语就要纵观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和客观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并使之与话语普遍、有机地发生关联。语境是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所以理解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统一的建构和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
语境:一位母亲抱怨自己儿子调皮。另一位与她谈话者说:
(4)A boy is a boy.如果不联系语境,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交际价值,但遵照会话原则去推断,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意思,而且是话中有话。这时听者就需要靠智力去产生语境含意,这个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个人见解,使听话人自己思量话语的言下之意。如果这位母亲能准确地将语境与话题相联系,并运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这一共有知识,话语后面隐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导出来,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调皮”或者“调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过分指责”。尽管话没有直说,但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这样说,既给这位母亲留了面子,又帮助她解决了困扰她的问题,使人感到这个人讲话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双方更应当仔细地察言观色,以捕捉住每一个语境信息,否则,交际会陷入困境。
3.3 认知能力是建构和谐语境的根本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相互依赖的,听与说的角色也在频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灵犀,那么交际就会十分顺畅。反之,假如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也就是无法将字面意思与说话的时间、场合、环境、讲话人的心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相联系,或发生关联,或者听者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际就会中断或失败。所以,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是语境生成的绝对因素。例如:
语境:在餐厅里。
(5)A: There is a dead fly in my soup.B: Yes, sir.It’s the hot liquid that kills it.理解这组对话,不能只看字面,否则会得到与讲话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释。对于客人的投诉,服务员用幽默的口气回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当然,对于话外音的理解只能靠双方构建的和谐语境,而且双方的和谐程度越高,交际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际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继而他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明白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况且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实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这就需要听话人时刻都要注意调整自己对对方话语的明白度,重新进行推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听话者能否有效理解说话者意图,也影响交际是否能够成功。
4.结论
综上所述,语境是理解话语隐含意义所不可缺的,而且交际双方对语境建构的和谐程度越高,越能够准确把握会话的含意,交际的效果就越好。听话者在处理信息时有许多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是最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对前文、情景的了解,还包括记忆中的世界知识、信念、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相互了解,等等,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就是听话人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目的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有效的理解说话者意图,即说者的会话含意,获得成功交际。
第二篇:关联理论与语文教学
关联理论与语文教学
斯佩珀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于1986年在《相关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解释力极强,本文以关联理论对词汇手段和不相关描写的解释力为例,来谈关联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关联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是作者和潜在读者之间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一种交际。书面语篇仍然是一种明示交际,其中的词、句就是一种明示刺激。这些明示刺激就是一种语境线索,而这些语境线索又构成读者理解语篇时的认知环境;然后,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去寻找关联,推导作者的交际/写作意图。因此,书面的语言交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它也是作者示意和读者推理的过程。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读者能以较小的阅读努力,充分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作者希望读者能领会作品的意义并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
词汇手段便是作者在传递意图时常用来增强效果的一种方式。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认知模式为分析词汇手段的运用提供了更彻底的解释。它使我们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所要传递的意图,有意识地选择特定的词汇手段进行整体的语言运作,从而最终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例如《阿Q正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孔乙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两篇课文中都是写买酒喝,阿Q是从城里回来,“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而孔乙已则是“排出九文大钱”,被打折了腿之后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扔”一词活生生地描绘出了阿Q洋洋得意的炫耀情态。阿Q在城里偷盗抢劫获得不义之财,却不知廉耻,在未庄人面前摆阔,所以故意“扔”,以表现他的目空一切。与阿Q同样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孔乙已对于小偷小摸而得来的钱却是“排”和“摸”,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已生活穷困潦倒,深感钱来之不易。但是孔乙已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读书人”,认为“窃书不能算偷”,所以“排”又表现了孔乙已的酸腐。这些词语的选用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思想内容和性格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贬斥和同情之情。
作者为了使读者把握他的写作意图,分别选用了“扔”、“排”、“摸”这几个动词,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词是表达他意图的最佳关联方式。通过这几个动词,帮助读者调用相关的语境假设,以较小的推理努力在词汇与语境之间建立联系,推理出这两个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掩藏着的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词汇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作者想要达到的语境效果,即阿Q的目空一切,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酸腐。因此,作者通过这些词汇帮助读者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完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了明说与隐含两个概念。隐含指语境假设或语境隐含,是一些语境演绎,是交际者意义的间接表达。隐含的理解有时可能还要加上一些假想的前提,以求得话语的关联性,获得合理的演绎。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有时不惜笔墨,作一些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叙述或描写。但只要读者运用相关知识,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经过推理后便会豁然开朗,因为这些往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或烘托人物,或渲染气氛,让读者在付出了一定的认知努力后找出话语的关联,推导出语境隐含,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含义理解所带来的愉悦。
例如:《边城》(节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有这样的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①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②乍一看,这两段中的人、景、物的描写似乎与“翠翠”“薄薄的凄凉”的心情和“哭”无多大联系。而实际上作者在此不惜笔墨自有其意图。在①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忙碌了的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然而万物都还残留着白天热闹的气息,仍然生机勃勃,而此时“翠翠”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相比之下,“翠翠”不由得感到“凄凉”。在②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悠闲的过渡人,而“翠翠”却是满腹心事无人诉说。船上人的悠闲与“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这正是“翠翠”那看似无由来的“哭”的原因。
读者在阅读这两段文字时,联系相关知识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的解读,体会到作者隐含其中的交际意图:情窦初开的少女,满副腹心事却无人诉说,内心情感的折磨使得少女感到“凄凉”,甚至是莫名其妙地“哭”。通过推理不相关的描写读者享受到审美带来的愉悦。
二、关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阅读中的语用推理,是读者达到理解语篇目的的手段,是读者通过字面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语用意义的必须过程。语用推理以知识为基础,按智能的规律操作,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除了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建立各种图式外,教师还可从智能的操作规律入手,运用语境分析等手段对语篇进行具体分析。
图式知识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的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语篇理解的过程中,读者必须为整个理解创建必要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不同层次的图式知识,并且将这些条件组织成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相互投射的参照域,从而实现有效阅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具体信息;然后引导学生不断激活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各种图式,领会作者的思路和创作手法,把握文体风格,把握语篇的整个精神,促成语篇意义的显现,对语篇作出进一步理解;最后还要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含蓄之处寻找不言之意,寻找象征意义,让未言之物进入想象序列,让所言之物有所延伸,让作者和读者之间配合默契,相互认知,相互推理,相互明了,最终实现对语篇的深入且富有个性的理解。
语境最基本的功能是它的制约性和解释性。对听/读者而言,“制约性”表现在听/读者在理解话语时,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语境的“解释性”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它可以解释词汇意义,语法结构和篇章的含义。关联理论认为语境的选择受关联原则的支配。它把语境视为变量,把关联看成是常项。话语的理解就是从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假设,以便用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找到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故而被称之为动态的语境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语篇。其一是教师根据篇章范围让学生理解有关篇章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以此为理解篇章含义作好准备。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其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会篇章内部的语义联结。语义联结体现在段落与文章中心、段落与段落、句子与段落的中心、句子与句子、语词与语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
参考文献:
①何自然.“关联理论一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3
②陈平.“关联理论对词汇手段和作者意图传达的解释力”.《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6
③成祖堰“认知语境与单句语篇内词汇意义的理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7
④艾琳.“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实践意义”.《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
⑤李佐文.“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⑥于伟昌.“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广州大学学报》.2001.12
叶朝红,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讲师。
第三篇:关联担保小论文
关联担保之法律规制研究
在公司对外担保中,按担保对象不同分为关联担保与非关联担保。关联担保指发生于有关联的企业或间接关联企业间的担保。关联担保是关联交易的一种,其区别于关联交易的关键在于该项交易包含特定的担保方式。由于关联担保处于公司法和担保法规制的交叉点,而其设立又具有特殊性,因而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关联担保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作为公司的一种经营行为,关联担保是社会正常的经济现象,可以使公司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得资金。但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尚不健全的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关联担保的广泛存在客观上增加了被控制股东滥用的风险,其结果是损害了公司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而,针对关联担保的法律规制尚有讨论之余地。
关联担保作为关联交易的下位概念,对其概念、范围的界定应主要围绕关联人及关联关系而展开。
各国立法在界定关联人、关联关系问题上,立法模式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概括式立法,二是列举式立法,三是概括列举结合式。采用概括式的如《国际会计准则》,其将关联人定义为:“在财务或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他们是关联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将关联人认定为:“某一企业所涉及的各方,如果其中一方有能力对他方的管理或经营决策进行控制或重大影响,达到可阻止交易各方中的一方或多方完全追求自身单独利益的程度。”采列举式立法的代表地区是中国香港,其规定关联人包括:公司或其附属公司的董事、行政总裁或主要股东;以及该等董事、行政总裁或主要股东的联系人。并将其进一步分为个人联系人与公司联系人,且扩展了关联人的范围。
我国对关联关系的规定采用概括列举结合式的立法模式。《公司法》217条第四项规定: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笔者以为,我国对于关联人、关联关系所采的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深值赞同。纵观各国立法,采概括式规定能够很好的给关联人定性,但在司法实务中间则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统一。而采列举式规定可以很好的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列举式规定很难估计关联人的全貌。因而,我国将两种立法模式结合,以概括式界定其内涵,以列举式划定其外延,以期对对关联人及关联关系做一个相对周全的定义。但是在实际立法中,我国的217条相关规定还欠缺周延,比如附属公司的懂事、件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属于公司的关联人范围?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近亲属是否与公司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近亲属”的范围又如何界定?因而在概括列举结合式的立法模式下需要对关联人及关联关系进行更细致的规定。
在对关联人及关联关系有一基本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审视一下各国立法对公司关联担保进行规制的情况。
英美法系方面,美国《示范公司法》规定:公司享有不受限制的对外担保权利。因而美国多数州的公司法在原则上允许公司进行担保,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会有一些限制。例如,《华盛顿州公司法》规定:只要担保行为可以合理地被期待对担保公司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利益,公司就可以为包括其股东在内的任何公司提供担保。针对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行为,美国《示范公司法》在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规定:控制股东在行为时,必须是善意的,要以公司里为出发点,在遇到利益冲突时,应当充分公开和披露。英国1989年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在集团公司之间或者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发生的担保是合法的。此公司法只是禁止公司为董事及董事利益相关人进行担保,但是对于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没有禁止性规定。需要指出的是英国1989年公司法第四编规定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时必须进行登记,这也反正了英国允许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立法态度。
大陆法方面,相对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法,德国在关联交易的立法上是较为完备的。首先,在概念的界定上,德国公司法对关联企业、从属企业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其次,在赔偿的规定上,主要规定了当控制企业迫使从属企业从事不利益经营时,控制企业如何对从属企业进行侵害补偿。这些条款,不仅规定了在无支配合同的前提下,对控制企业迫使从属企业做出不利益行为而造成的损失应该采取的补偿措施,而且对于这种不利益行为产生的损害的补偿时限给予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十分具体,更利于实际操作;再者,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德国法律规定在披露相关交易的信息时,信息源要由董事会负责,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董事会要制定与关联企业有关的报告以及关联交易报告。相关法律还规定了少数股东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权利及救济措施,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瑞士债务法》没有就公司对外担保做出特别限制,只是在第670条规定:“对第三人的责任提供的保证和抵押,应当全部单独登记在资产负债表或者相关计划中。由此可能的损失„„应当作为公积金全部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关联交易规定的较为完善。在概念界定上,台湾《公司法》对关系企业、控制公司、控制与从属等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次,在责任承担上,当控制公司迫使从属公司从事不利益经营时,对于从属公司的损失,控制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且控制公司负责人还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此外,该法还规定了从属公司债权人以及部分股东的救济措施等。
笔者以为综合各国立法看来,虽然大体上各国均对关联担保有一定的限制,但英美法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稍有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对关联担保的限制较为宽松,在判断判断担保是否对公司有利逐渐形成了富有弹性的“合理的经营判断"标准:即“在公司董事们的经营判断下,看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是否是为该公司业务经营所必需的或附随的而确定。”而大陆法系国家对于关联担保的限制较为细致和严格。大陆法系公司法主要是从资本维持和债权人的保护角度来规制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认为除了为公司的自身债务而设定抵押外,公司资产原则上不应作为抵押;否则,公司债权人之外的抵押权人就会优先从公司财产中获得清偿,从而使资本确定原则有名无实,并危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同理,公司原则上亦不得为其他债务人的提供担保。日本公司法明文规定的关联担保的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和董事会批
准制度;英国法、瑞士法规定的公司对外担保登记制度;英美的严格审批和信息披露程序都是在规制关联交易的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的。
我国相关法律对关联担保是又是如何规制的呢?《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第125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由是观之,我国对关联担保的规定根据不同的担保对象,批准机构和表决程序有所不同:第一,为普通第三者提供的担保,在批准权限上没有特别的限定,既可以由股东会做出决议,也可以由董事会做出决议;第二,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将受到两个层面的限定:首先,批准机构必须是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其次,关联股东应当回避表决,由出席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这里的关联股东一是指本应参加表决的股东本身就是股东(大)会议案中的被担保人,自然应当回避;二是指本应参加表决的股东受到议案中的被担保人(实际控制人)的支配,当然也应当回避。
笔者对上述规定有如下看法:
一、该规定凸显出立法机关尊重公司意思自治的理念。在公司意思自治的基础上设定若干程序性规定,较以往我国公司法生涩僵化的规定自由灵活了不少,实值肯定。但笔者以为,我国应参考英美法国家,对公司对外担保设定一具体而灵活的标准,如 以“增进公司利益”为标准。以免矫枉过正,在司法操作过程中一昧地强调公司意思自治,导致混乱。
二、《公司法》第16条第3款和第125条已分别初步设置了“股东回避制度”和“董事回避制度”,此乃对关联担保程序上限制之进步。然而,笔者以为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依然偏窄,此处可以参考证监会、联手银监会出台的“120号通知”。“120号通知”中对回避制度的适用扩展到了“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而且,须由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的担保还扩展到另外三种非关联担保,即(1)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超过近一期审计净资产50%以后提供的任何担保;(2)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3)单笔担保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现阶段关联担保的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对公司关联担保进行限制。
一、完善“关联关系”中关联人的范围界定。关于关联人范围的界定,笔者以为可以参考沪、深两证券交易所08年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股票上市规则》在对关联人的规定中,不仅包括现实关联人和潜在关联人,还纳入历史关联人,即过去十二个月内曾经作为
上市公司关联法人或者自然人的主体。对关联自然人以及关联法人的范围均做了扩大,在“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内容也增加“子女配偶的父母”。关联法人和关联自然人的定义中均增加兜底条款“中国证监会、本所或者上市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认定的其他与上市公司有特殊关系,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利益对其倾斜的”其他主体。《股票上市规则》关于关联人的界定范围十分详细,笔者建议尽快将上述规定体现在我国《公司法》中。
二、扩大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由最高人民法院对第16条的规定做扩张解释,将“公司为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方所提供的担保”视同为“公司为股东、实际控制人提供的担保”,这样就更符合公司立法原意,也更符合我国国情。
三、设计对外担保登记制度。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瑞士公司法关于对外担必须进行登记的规定,设计我国担保登记生效制度,即只有经过登记的担保才是有效的担保,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因此,我国应在《公司法》或《证券法》中规定,所有的银行贷款保证、担保合同必须到中国银监会或其直属监管局登记,并同时向全社会公示后方能生效。登记和公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被担保对象的基本财务状况和担保标的;(二)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的事由、决策程序和表决情况;以及(三)银行批准放款的事由、决策程序和表决情况等。
第四篇: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商务交际
论文摘要: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商务会话中常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是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课程,对商务英语的教学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会话含义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即ESP的一个分支,其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此时的西方语言学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67年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作的三次学术报告中指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合作原则是由四条准则构成的:量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质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evantmaxim)——要有关联,即话语要切题。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大多遵守的规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请看下面的例子:
A:What do you intend to do today?
B: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表面上同A的问话毫无关系的话作为回应。这是B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只说她头痛,从而让A明白,她今天不打算做任何事情。只要略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会话含义是人们日常会话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通常人们在口语交往过程中所表达的意义有两种:一是说话人所说句子的字面意义;一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如果谈话的参与者都有把话继续下去的愿望,那么听话人就得借助谈话人的常识、共有知识及推理能力来作语用分析,以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他人成功地进行交易,为达此目的谈判者在会话过程中必然遵循合作的原则。在商务口语交际中,由于受当时的交际环境、交际心态、交际对象以及交际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说话人常常会用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进行交流。如果商务人员能够运用一定的会话含义方面的理论,就可以透过对方话语的字里行间推导出其“会话含义”,以领会对方言外之意,使商务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以下拟就商务英语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予以探讨,以期对商务英语教学及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
(一)违反数量准则
请看以下对话:
A:That’s our proposal.Please give your idea in de-tail·
B: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o much·
在上述的对话中,B的答话显然违反“量”方面的“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所需的信息”这一准则,因为B只是用少量而含糊的信息——“你刚才提到的方案不怎么样”来回答A的提问。从而,可以推导出回答的含义:A的方案并不是最佳方案。在商务会话中,出于利益与礼貌等方面的考虑,谈话者经常用较少或含糊不清的信息来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的事物做出高效处理。
同样的,在商务会话中,也有违反“量”方面的另一准则“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其特点是故意向对方提供“多余”的信息,使对方从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我方情况,以增强与我方进行交易的信心。例如:
A:If your prices are favorable and if l can get thecommission I want,I will place the order right away·
B:I’m sure you’ll find our prices most favorable.Elsewhere prices for hardware have gone up tremendous-ly in recent years.Our prices haven’t changed much·
这里B的第一句话已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从下面多余的话里中,我们可以推导出其含义: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小五金价格比较,你肯定会发现我方的价格是很优惠的,从而说服对方马上定货。
(二)违反质量准则
违反质的准则就是言过其实。除了说谎,说话人多半会使用隐喻、反语、夸张等语用修辞手段来让听话人从中推导出他的隐含意义。在下列对话中,A公司代表团访问B公司,A公司总经理与B公司总经理进行了友好会谈。会谈后,A公司总经理说:I am of theopinion that our meeting is fruitful,but there is only onepoint that I feel disappointed,what I feel disappointed isthat there is no single issue at all that needs debating be-tween our two companies·
A公司总经理的表述不仅说到一半,戛然而止,而且正话反说,把两公司之间“没有任何分歧,看法完全一致”说成“而我只对一点感到失望”,这无疑是对“说真实的话”,“不说自知虚假的话”的“质量”准则是一种违反。然而,正是这种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意”——会谈成果丰硕,因此也更加烘托了两公司会谈友好融洽的气氛。我们再来看一个商务口语教材中关于价格磋商方面的例子。
A:It’s not our price which as you said is low,butit’s your price which is too high·We’re climbing thehill,you know: and we’re doing that in a very difficultway;and we have made it.But you are just standingthere high up on the top not willing to descend.B:We’ve tried to get closer to you several times,and we’re halfway down the hill waiting for you already·
很显然,双方在这段会话中都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格,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由于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都牵涉到语境与背景知识等因素,即双方曾就价格问题进行过磋商,但都认为对方的价格不合理:同时隐喻的使用是基于两类事物间的类同之处——在价格上让步就好比是上下山,因此,我们可以从话语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会话含义,即为了成交合作,A曾很艰难地提高价格并希望B降价,而B也据理力争,表示已几度让价并希望A接受目前的价格。由此可见,使用修辞格可以通过较含蓄的语言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更加生动的表达。
(三)违反关系准则
在商务会话中,违反关系准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谈话的一方常常通过说一些不相关的话题表达其语用含义,听话的一方就要透过字面意思加以推测。如:
A:How do you find our offer?
B:I’m afraid you’re facing a stiff competition fromother suppliers·
对话中,A就其报价向B提出询问,但B故意违背这一准则,转移话题说“恐怕你们正面临与其他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这一违反的会话含义功能在于:避免直接问答A的问题,用一句几乎无关联的语言来表达他的言外之意:你们的报价太高了令人难以接受。再看下面的例子: A:How about the quality of your goods?
B:Well , We have exported our goods to over 4 0countries·
对话中,B并不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有意违反关联准则,其目的是为了让A通过他所提供的事实去推导出“质量好”的结论来。这样的回答比直截了当地说好更具有说服力,能更好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模糊和歧义。而在实际交谈中,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常常会违反该准则,使输出的信息模糊化,做出富有弹性的回答。如:
A:When would you 1ike to visit our company?
B:I’ll certainly visit your company at an appropriatetime·
上例中,B的回答十分含糊,实际上是起了一种间接否定的作用。但同时又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显然比直接拒绝显得更为礼貌、得体。再如当谈到产品质量时,我方谈判人员认为对方的产品质量不怎么样,但又不好意思直说,便说道:Well,we know where you are a-bout the quality of your product.这里运用了“where youare”模糊性的语言,表面上是违反了方式准则,实际上是避免把话说得太死,为谈判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
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商务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能力”(1inguis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的缺陷首次提出的。乔氏的语言能力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所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海姆斯认为这一概念抽出了语言的社会文化特点,舍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他采用了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了进去。用海姆斯自己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谈何内容”。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适应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第一部分相当于乔氏的“语言能力”,体现为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后三部分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常被通称为语用能力。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显然是既包括乔氏的语言能力又包括语用能力,它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过程应是个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尤其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这一点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而是更侧重语言实践和交际技能培训。这就是说,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关于语言系统方面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在特定目标语境中恰当地实施各种言语行为以获得有效交际的能力。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商务口语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无论在商务会议、产品交易会或社交活动及商务谈判中都能准确传递有关参与各方的意思。口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说得流畅,还要求掌握外贸业务知识,并在各种场合中恰如其分地应用。经贸口语的运用能力与谈判的成功与否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商务口语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都认为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而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得体性两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广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体现在言语交际受制于交际语境和社会、文化、人文因素,也体现在话语组织和选择依赖于交际对象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不能缺乏驾驭语境的能力以及依赖语境进行语用推理的能力。交际者必须准确把握话语的承上启下话轮关系和逻辑关系,分析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社会文化背景和相互关系,了解双方的不同认知条件和前提等,才能对话语乃至整个交际作出准确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双方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
在商务会话中,听话人应在掌握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前提下,根据说话时特定的商务语境以及双方所共有某些知识,才能正确推断出会话含义,以达到准确理解所说话语的规约性内容的目的。比如上文我们所举的谈话双方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法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为使对方理解这些话语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交际双方应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并能灵活驾驭和准确把握语境。由此可见,语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之上的,而语言理解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使话语表达既合乎语法的一般规则,又合乎语用原则和语境需求。实际上,运用语用推理以正确理解会话对方话语中的交际意图并能准确、得体地传达我方的商务信息,正是商务口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在商务会话中,谈判者若能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去指导、判断对方的“潜语言”,去领会、推导言外之意,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促使谈判与交易的成功。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并能灵活地用于指导商务会话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庚申·国际科技商务谈判:语言特点与言语技巧[J]·现代外语,1990(4):5-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1997·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2000·
[5]林添湖·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杜,1999·
[6]刘醒吾,陈 坚·经贸英语口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94·
第五篇:大学学习方法与理论论文
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大学生研究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探讨最佳的学习方法已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1979年在一篇关于学习问题的学术报告《学无止境》中指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学习的不足,导致了人类状况的恶化和人类差距的扩大,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令人震惊的落后,这种状况使个人和社会在对付全球问题所提出的挑战方面,仍处于全世界都不发达的水平,? ?学习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失败限制了我们对付许多全球性问题中的其他每个问题的能力。”如此看来,学习对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对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主体人群一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大学生迈人大学校门之后,必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许多不适应。第一,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特点。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同中学有许多不同。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进人大学后,展现在其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无法应对。因此帮助、指导大学生学习、研究、掌握学习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学习素质、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素质、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基本的素质、能力,是自我提高素质的素质、自我提高能力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专业的学习任务获得学历证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西方一些学者把学会学习看作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着的《学会生存》中指出:“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不在于学问有多深,而在于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技能,才能面对新知识、遇到新情况而心不发虚,从容应对”。第三,传统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死板教条,所培养的学生一是观念、知识陈旧;二是不具有独立学习、钻研的能力;三是造成其中一部分人厌恶学习。因此,这样的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很差。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置身于社会当中的人也应当不断发展,只有这样,个人才能适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人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研究财务管理。
二、学习方法观念差异导致不同学习效率、效果的分析有调查表明,学习者对学习方法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习观影响着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率。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的学习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只要有学习欲望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人学习方法一定好;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就越高;勤必能补拙;只要智商高就能学好等。这些观点均或多或少存在偏颇,如:“只有要学习欲望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诚然,学习是自觉的行为,不想学习,即使勉强坐在书桌前也不会见效。但是,有学习欲望和勤奋精神的人仅凭兴趣随意进行学习,往往也是效率极差的。有研究表明,当努力达不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成绩不会好;但当学习时间过多、负担过重、焦虑过甚时,会产生超限压抑,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只有努力适度,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如何掌握这个“度”就是科学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者应根据有关学习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所阐明的种种事实,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1)阅读方法;(2)记忆方法;(3)听课方法;(4)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5)应试方法;(6)引起学习欲望的方法:(7)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8)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等。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可帮助学习者进入有效而协调的学习状态。因此,上述的一些学习方法的观点基本上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科学的学习策略的运
用和培养。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在学习中,人的智力因素要想发挥最大效能,必须要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即科学的学习策略。要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对学习过程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划,选择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的目标。
三、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阶段。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加涅利用现代信息理论提出的学习模式为我们研究学习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其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学习事件所构成。加涅认为,学生的每一个具体和完整的学习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等八个阶段。总结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模式,应为四个阶段:即动机阶段系统、学习的执行系统、学习效果的信息监控系统与反馈系统。而动机阶段显然与其他阶段有所不同,他是学生学习的驱动系统,学习的动机、期望越强烈,其学习的驱动力就越强。而其他阶段是学生在具体实施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与相应心理因素相结合的学习程序,该程序包括了学习的执行与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系统。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比较常见的内部动力机制有三种;自身动力、外在影响与环境压力。自身动力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对未来理想的憧憬而产生的。这种动力最持久。外在影响是外界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这种动力只要持续保持吸引力,便持久。另外,外在影响也常常与自身动力相交融。环境压力是外在的客观现实对学生产生的压力,迫使其从事学习活动。应该说这三种情形均可促使个体进行学习转化为动机,但环境压力不能持久。只有自身动力才可保持持久。在学习动力阶段,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非常现实的内在因素,学习者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定向关注力和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顽强、投入状态。
四、学习策略的掌握
形成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和积累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这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对他们的后续学习的帮助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后续的学习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要比先前的学习深得多和广的多,后续的学习效率将比先前的学习的效率也要高得多。显然没有成功的学习经验的帮助,后续学习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习目标而使用的策略。学习策略不是将学习方法与学习信息监控与反馈的简单堆砌,而是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因此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学习策略。但不同学科学习策略学习执行与学习监控的共性之处,都应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者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学生在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会给他们使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有力的影响;同时,学生知道自己拥有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有效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2)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
学生在完成分析学习情境的步骤之后,如果说,这种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答案,学生应该制订出学习计划,即确定学习的步骤,安排学习的时间表,把学习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几部分,列出可能需要的学习方法。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学生会综合考虑学习情境的有关因素与学习方法的关系。(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的行为。执行学习计划也就是实际地使用学习方法并监控学习的进程。监控学习的进程,其实就是根据确
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一旦学习开始进行,即意味着在执行已经确定的学习计划和使用已经决定选用的学习方法。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监控性地检查自己所有的学习行为,并不断地把有关的学习变量与所实施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检查,以估计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所能达到的学习效果。(4)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具体的学习活动结束以后,学生将会总结性地评价一下为这项学习活动所确定的学习计划与选用的学习方法实施后达到的学习效果情况,作为这次学习的反馈和下次学习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讲,某一种成功的学习经验,仅仅是他们解决某一类学习问题的“套路”。这种“套路”的适应性并不是很强,它只能适用于与“经历过”的相似的情境。这也就是说,这种经验的可迁移性差。因此要使成功的学习经验可迁移性得到加强,要设法把其转化为一种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策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到学习策略的形成,这个过程决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学生经过学习,逐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这是学生从学习到形成和发展学习策略的“量变”的过程。当然,这种“量变”是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内化,才能真正形成学习的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是为了以最有效的方法、最简洁的途径实现学习的目标。毫无疑问,一旦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就学习策略本身而言,它是伴随者学习活动的展开形成的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习的效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沟通的操作系统。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学习策略的作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将学习方法具体地应用起来。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运用的,学生会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期望的学习目标灵活地选择、应用和调整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它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学习策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通用的学习策略、学科学习策略。通用的学习策略包括: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信息编码策略思维策略、元认知策略、阅读策略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学习专业学习条件下,运用学习策略科学调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并使之在具体的学科学习中不断地总结发展。
总之,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点,对大学生更是如此。所谓学会,不仅仅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也指学习者要使自身的学习活动符合自己的个性。构造趋向于目标的步骤,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如地开展学习,并能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调控。学会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其实质性含义就是在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形成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即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走出校门,都能自主、自觉学习。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