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的论文[大全]

时间:2019-12-12 08:3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的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的论文[大全]》。

第一篇: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的论文[大全]

心理异常者更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预与影响,诸如为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而忏悔,千方百计想去赎罪,由此构成自虐心理的一类源头。对于感性的人,特别是广大女性,更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成为她们的一大心灵毒瘤。

在铁凝的作品《大浴女》中塑造了一个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耿耿于怀,长时间难以释怀的形象——尹小跳。尹小跳因为自己曾有过的杀人念头,在尹小荃堕井后,受到莫名的“罪行”长期缠绕,难以摆脱,希冀赎罪而痛苦不堪。

《大浴女》讲述了“文革”时五七干校学员章妩为了回城照顾女儿尹小跳和尹小帆,虚开病假条,与唐医生发生婚外恋,生下女儿尹小荃。尹小荃两岁学步时不幸跌入无盖的污水井中死亡,而不远处的两个姐姐却没有阻拦,都保持了沉默和旁观。尹小跳从此就带着一种深深的负罪感生活,她的一切都在痛苦回忆中变形。

其实,尹小荃的死亡并非她一个人的过失。很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共同“犯罪”。而在尹小荃事发前,积极谋划,作好准备工作——事先费力地将井盖儿钩开的唐菲则堪称“罪魁祸首”。但是,这种沉重的负罪感却让尹小跳一个人肩扛了下来,而其他人如唐菲和尹小帆则始终没有明确的自我赎罪的念头。或者说,是尹小跳一个人主动地把罪恶肩扛了下来。然而这一选择,并不轻松。尹小跳似乎觉得尹小荃的死对自己,对父亲都是一种解脱、抚慰,因为她在内心深处早就潜伏着杀死尹小荃的念头:在这之前,她就一直把母亲章妩和唐医生的私生子尹小荃的出生看成是侮辱和灾难。她“杀人”是为了替她的家庭消灭不光彩。所以她才会近乎本能地把这一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她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永远记住了她和尹小帆在眼见尹小荃就要落井时候的拉手和她在尹小帆手上的用力。“那就是阻挠的力量,那就是杀人的力量。”

由此,尹小跳陷入了焦虑性人格障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她的内心与愈加沉重。极具象征意味的三人沙发,不时地在她心里重复闪现。原因很简单:它是尹小荃坐过的,在尹小跳眼里它就成了令自己怨恨的美丽的尹小荃的化身,也就是自己犯罪的象征,令她的生活充满犯罪的恐惧,成为她内心分裂与压抑生活的见证。沉重的负罪感使尹小跳有了一种畸形的“受虐”心理。她甘愿当第三者,甘愿忍受方兢无赖式的爱情逻辑对她纯真情感的捉弄,忍受尹小帆对她的心理“施虐”。当被妹妹尹小帆揭短时,她那“下沉的心理竟然漾起一股绝望的甜蜜”。方兢的情感捉弄被小跳视为不是伤害,而是赎罪的磨练;尹小帆的“施虐”已不是“施虐”,而是值得同情的可以理解的行为。她觉得“自己理当被折磨的,被残忍地,淋漓尽致地大折磨一次。从此她也不欠谁的什么。”

心理上的“身体自虐”笼统地讲,表现为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随意处置自己的身体等。《大浴女》中就展现了这一骇人的现象。典型的就是尹小跳为了表明自己从此将与方兢彻底断绝关系,焚烧方兢写的情书的那一片段:她把情书放进一只不锈钢洗菜盆端进厨房,划根火柴点着它们,还用一双筷子轻轻翻动着火中的纸页。在盆里只剩下一堆轻薄的灰烬后,她把它们收进一只喝果汁的玻璃杯,再冲入一杯白开水。“她有一种把它喝掉的欲望,让那些黑色的文字在她的身体里存活或者灭亡。她就喝它,先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后来就大口吞咽起来,以至喝光。”喝完后,她的肠胃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还居然自信自己的情绪是镇定的。

铁凝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幽婉的笔触深入到复杂深邃的人性世界中去,她的作品中常常将中国传统的反省意识与西方传统的忏悔意识有机结合。《大浴女》就是成功的典型:

是谁让你对生活宽容大量,对你的儿童出版社尽职尽责,对你的同事以及不友好的人充满善意,对伤害着你的人最终也能粲然一笑,对尹小帆的刻薄一忍再忍,对方兢的为所欲为拼命地原谅拼命地原谅?谁能有这样的力量,是谁?尹小跳经常这样问自己。她的心告诉她,单单是爱和善良可没有这么大的能耐,那是尹小荃。

她哭着,任眼泪冲刷脸面打湿衣襟,这哭泣就仿佛是更替另一种心境的预备。之后她进入了冥想,她拉着她自己的手走进了她的心中。从前她以为她的心只像一颗拳头那么大,现在她才知道她错了,她的心房幽深宽广无边无际。她拉着她自己的手往心房深处走,一路上到处是花和花香,她终于走进了她内心深处的花园……她拉着她自己的手走着,惊奇自己能为人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花园,这样的清风和这样的爱意。她是在什么时候开垦的这花园,她是在什么时候拥有的这花园?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的营造?是与生俱来的吧,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园的,你必须拉着你的手往心灵深处,你必须去发现、开垦、拔草、浇灌……当有一天我们头顶波斯菊的时候回望心灵,我们才会庆幸那儿是全世界最宽阔的地方,我不曾让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栖息在杂草之中。……她拉着她自己的手一直往心灵深处走,她的肉体和她的心就共同沉入了万籁俱寂的宁静。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铁凝强烈的反省意识和忏悔意识。反省是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即自我的内心省察,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就是“问心无愧,何所畏惧?”孟子将这样反躬自省的修养方法概括为“反求诸己”。这种被现代学者称为“内在超越”的修养方法,被历代儒家奉为君子之道。

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更多是一种基于日常人性的压抑心理,或自虐。在《大浴女》中,铁凝对尹小跳的处理的虽然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反省,但这回它只是作为大解脱——“忏悔”前的一次预演,只是作为一个解脱的过程。西方宗教忏悔意识的引入,可见铁凝小说已经具有西方的宗教意识。

尹小跳最初选择的是反思,她对当初的罪行不断反思:“那是一个含混而又果断的动作,是大事做成之后的酣畅,还是恐惧之至的痉挛?”尹小跳后悔尹小荃事件的发生,“这个两岁的小美人儿把尹小跳变得鬼鬼祟祟,永远好似人穷志短。人穷志短,背负着一身的还不清的债。她对尹小荃充满惊惧,尹小荃让她终生丧失了清白的可能”,但是她又不得不回头感谢它:“是这个死去的孩子恐吓着她又成全了她。她想象不出一个死的孩子,能养育她的活的品格。她这品格是无人能够说出不好的,那应该是人类的文明所向。”假如没有尹小荃事件,就不可能形成尹小跳的人格追求。她终究不能靠反省达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她又找到了另一根救命稻草——“忏悔”。只不过这回忏悔对象不是西方抽象的耶稣,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尹小跳将方兢的不忠视为难得的救赎机会,把属于她的罪恶告诉陈在,坦然承认她对尹小帆的“拉住”……

如果说“反省”更大程度上是自救的话,那么“忏悔”则更多地带有他救的意味,或求诸某种信仰,或依靠某个对象来帮助自己脱离灵魂的“孤岛”,彻底地摆脱“阴暗”心理。在铁凝笔下,忏悔的功效似乎超越了反省的功效。通过“忏悔”,她终于“头顶波斯菊”,回到无罪的本初,走进了内心深处的花园。因此,如果说《大浴女》中的浴女指的是尹小跳的话,那么她正是一个经历了人生的炼狱——大浴——大磨难后灵魂得以升华的人。通过灵魂的荡涤,走向一个澄静清明的境界。

第二篇:反省及忏悔的注意事项

(1)反省,忏悔须找出错误的原因

前面曾提到反省忏悔的事情,要如何做呢?想要认识真理及完成真理的人格化,特别重视反省忏悔的行为做的彻不彻底,做的彻底的话就比较容易成就,成功。本人的恩师 耕耘先生在开示时常常提到一句话,那就是错误必得烦恼,罪恶终必毁灭。一个人为何会有痛苦,烦恼(简称苦恼)?是因为犯下错误。错误不外乎是看错,听错,想错,说错,做错;而错误的原因不外乎是错误的观念和偏差的个性这两种执着,因此才会产生错误的想念和言行。

我们种种的偏差的个性,诸如贪婪,嗔怒,愚痴,傲慢,猜疑,.....等等,至少是由一项我执所引起,譬如说人若没有喜欢的心态,会贪婪,谄媚吗?人若没有讨厌的心态,会嗔怒,怨恨吗?人若没有自是的心态,会愚痴,顽固吗?人若没有自大的心态,会傲慢,好胜吗?人若没有害怕的心态,会猜疑恐慌吗?人若没有喜欢,自私的心态会偷窃吗?人若没有自大,讨厌的心态,会嫉妒吗?若再这样研究下去,那就可以写一篇关于人类心里毛病的专题报告。讲到这里,在所有我执当中以自是,自大最为可怕。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认为他所想,所做都是对的,没有什么错误;一个自以为大的人,他很难听进别人指正他错误之处的言论,有了以上两种心态他会反省错误吗?(2)反省忏悔须知道的七件事情

在未谈到如何反省忏悔之前,本人先要说明一下七件事情: 1.除了特殊的情形另当别论,一般来讲,所谓罪恶就是自己带给别人苦恼,而罪恶的事情永远都是不可告人,因此对于不可告人的事情断然不做不想。

2.一个人犯下错误会有两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是带给自己苦恼,并没有发生罪恶的事情,自己只需反省即可,第二种是有发生罪恶的事情,因此自己不只要反省,还要忏悔。3.反省先由最近发生的事情反省起,以倒推回朔方式反省出以前发生的,最好是反省到出生以前,譬如由今天反省到昨天,由今年反省到去年,以此类推。

4.反省不能心急,不能赶进度,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进行彻底的反省。

5.反省的事情不光是在道德方面,还包括修养,才能,观念等方面,凡是让内心不能安祥的想念,言行,随时要列入反省的范围。

6.当反省忏悔完后,就把这些糗事忘掉,不要放在心上,以免在自己心上产生新的阴影。

7.所反省,忏悔的事情,除了可以让作为证明人的善知识(即品德良好而不会看轻别人的同行师友)知道外,没有必要对别人讲,以免别人扬人隐私而犯错。(3)反省忏悔的实际做法

反省忏悔的做法是,在不受他人干扰的地方,且在公私事物都处理完毕的空闲时间,一个人静静的坐着,首先真诚的祈请上天神祗善导,让自己能够回想起自己需要反省的事情。若没有往事浮现出来,就耐心的等待;一旦有往事浮现出来就依据客观中道的原则及正确的观念藉由正确的思维找出自己的错误的言行是什么,接着找出自己形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错误的观念?还是什么偏差的个性?以及形成偏差个性的我执是什么?越仔细越好,以免有所遗漏。注:神祗可以是佛陀,菩萨,上帝,先知,正直善神,自己的守护灵

中道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无论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恰好,对你对我对他人,没有一人受伤害。

然后用笔写的方式将错误的事情,错误的原因,正确的做法记录下来。接着凡是能够会想起来而且知道是错误的事情,千万不可隐瞒,都要吐露出来,在心里向上天神祗承认错误,表明自己决心改正错误。认知错误之后要时时提醒自己,在同样或类似的情形之下,拿出勇气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产生错误的言行,平常则要观妄心做到念念自知,不然恶念再度产生,所谓恶念就是带给自己或者别人苦恼的想念。修正自己错误的想念和言行,还真正的修行,这是人人应尽的本分,不是信仰宗教以后才需要修行。反省的事情若有犯下罪恶的事情,需恳请善知识在身旁当做证人,再向上天神祗禀告,并观想被自己伤害的对方,表示由衷的忏悔,除了在心里恳求对方的宽恕外,若知道对方宽宏大量,能够当面道歉并恳求宽恕最好。反省忏悔的事情,若有该感谢的地方,除了在心里真诚的感谢以外,若能当面道谢最好;若有该报答或该偿还的,只要对方目前健在,能够当面报答或偿还就赶快付诸行动。问题来了,怎样忏悔才算是由衷?就是真诚的认错出于内心,在反省忏悔之后接着会流泪而泣,这种真诚由衷的心态很重要。

上面所谈的反省忏悔是专门的做法,其实当一个人观妄心,尤其是做到念念自知时,若发现自己的想念有问题时就要检查当前这个想念是不是恶念,若发觉是恶念的话就要停止恶念继续产生,并且当下将恶念的内容记录下来,利用空闲时间反省形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要求自己将错误的观念改成正确的观念,将偏差的个性改成良好的个性。再次强调,反省忏悔除了要知道犯错的事情,犯错的原因,承认自己的错误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自己不再犯下同错,这样才能做到事事心安,否则就是你丧失反省忏悔的用意了,顺便一提的就是一个人想摆脱苦恼的纠缠,若是只做一个好人那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反省将我执去掉才能完全做到。(4)反省,忏悔的参考案列

修行一定要反省忏悔。修行前,先反思过去习气、业障,让心不安的事情、让心不安的话、不太恰当的事情、伤害过别人的事情、伤害过众生的事情、拿不应该拿的东西…像这些都是我们的业障构成、形成的方向。我们想修行能够顺利一点点、少点障碍、让法能够在我们心里面生根,一定要擅长于反思。不要只是做基础持诵工作。

修行盲点之一,就是马上想成就,而不做反省忏悔,为修行做铺垫的功夫,一下子就想达到非常高超的地方。没有很好的基础,恐怕是承当不下来:就如同没有中空的木头,你怎么倒水进去呢?中间的部分没有挖出去,水是沉不下去的。所以为了修行能够顺利,一定要反省忏悔,只有业障清理掉了,才能承当法,并且你会发现容易得多、不舒服的情况会减少。就如同老人跟年轻人吃板栗。老人一咬下去牙齿都可能会掉,而板栗还很完整。但年轻人身强力壮,一口下去整个板栗都碎了。这跟业障重和业障轻的人承当佛法一样。业障重,你咬不进去的。虽然你很认真地下一阵子功夫做功课,但等一阵子,肯定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发火、让你做错事、说错话。总之,就是把你的功德漏尽!

所以一下子驱入高超的修行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适合宿世基础已经打得很好,这世碰到佛法,能非常快地接纳的这种人。但对于一般的人来讲,想诵《金刚经》没有那么吃力,你还是得忏悔。诵《金刚经》其实也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保任才是正题。

前言:

业障消减,佛性呈现之时,便是一切法门相应的基础稳健之时,学任何正法皆能一一相应,此乃修行得道的捷径!

题纲:

一、为什么要忏悔

二、消业原理及方法

三、忏悔的具体流程

一、为什么要忏悔:生命运行的规律,就是因果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具体而言,就是我们身心对外界有什么样的作用,身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反作用。如果我们有苦痛烦恼,有身与心态的病痛,有不如意的生活,那么依照因果原理,便可依此苦痛的果推朔到我们之前所种的对外界不良作用之因。比如有前列腺炎的人人往往好看一些不良的东西,做些不好的事;有胃病的人,往往对人对事不包容不宽恕,终日忧心重重;心常烦乱的人,往往杀生、发火、对父母不敬、对生活抱怨多多......可见苦痛源于给外界制造苦痛,我们制造苦痛的方式就是错误的想念、言话、行为。显然‚烦恼等于错误,罪恶等于毁灭‛确是真言。

业障如果不解除,那么身心病痛固然难以彻愈,想修行解脱的人因为有债务未清还故,在修行的路上定多障碍。常常想进步,就会被业障拉下来,形成退转。比如,常有人障碍我们,不让我们修行;比如我们刚有所进步,便来一次打击,让你发火,起贪欲,造杀业等,最后损功德,打回原状、、、、、、。那么一生的修行就会不平稳,危机重重。

如果我们明白以上原理,开始反省自已的错误的想念行为,写下来后,有个对境进行表述、忏悔,那么苦痛和推动力就会减弱,且同时我们痛苦的症状会减轻,比如上述所说的几种因果事件的病状就会因承认自已所犯的错误,而得到缓解,对修行之路而言因业力不牵,而相对太平稳健。不少师兄已然印证了这一点。

许多修行人多年修学却未得踏入亲见佛性之门大多问题出在修行之前业障不了之上,结果付出很大的努力却常常进进退退,吃力非常,不堪考验,一击即倒,甚至多年耕耘却一事无成。望着佛门解脱之路而一愁莫展。若您有此种望梅兴叹之憾,何不依此方法做好消业前行?只要能做得彻底,那业垢大辐下降,本心则如日中天,何虑不亲见如来?

二、消业原理及方法:

1. 高效忏悔原理:一定要把大量持颂上边所述的典藉或歌唱禅曲与忏悔的方法相结合,这样才可形成这个高效的消业效果:持颂得正定正见,明鉴因果,清楚发现自已过去错误的想念头行为,益于忏悔;忏悔消业得力,心垢减少,与讲词经文等加持相应的障碍减小,则益于持颂得力,因相应度增加,则更加强正定正见。此便是高效忏悔循环。

定好三个月内每天持颂安祥之美一遍、或持颂金刚经每日持颂金刚连续三遍~六遍、或每日唱禅歌、或颂大悲咒八十遍。每天带本小本子,记下反省出来的东西,晚上去导师相前或佛相前进忏悔。要顶礼佛相或师父的相三十后,把反省到的东西在佛相或师前说出来忏悔。(如千人前忏悔,则在千人前陈述错误,承认并改正)

只需依法上边的方法,每天颂安祥之美、金刚经、大悲咒、或唱禅歌足够的量,加反省自已的过错,再去佛相或导师的相前忏悔。那么消业障熏养佛性的问题就会被解决掉。

导师说错误等于烦恼,但是自己心力不够,就难以对治烦恼。每天持颂安祥之美及经咒等,就是提高学人的心力的。而心力不够的人往往是业障太重,才会欲振乏力,如做不好消业功夫,修行必定不易得力,解脱难有出期。

外在要断邪淫,改嗔心,多付出,多忍让,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多思惟因果,业报。常怜悯别人的苦处,难处。多感谢别人对你关照爱护。尤其是那些 供给你现在得以生存的条件的劳苦大众。

2. 如何反省到自已的错误的方法:

1.依导师所说,大量持颂后,在导师或佛菩萨相前祈祷令反省到错误,择方便时间反省过去心不安的事,写下,去导师或佛前忏悔。

2.现世的业障参照(可依各人经历多做举例列类): 为吃杀生鸡鸭鹅鱼猪狗鸟,海鲜等;小时玩耍杀的小虫、小蚁、蜻蜓、蛇、鱼、各种类的小生命。

邪淫发火,不满挑拨离间偷东西,家里的,别人的,公司的。巧取豪夺。打妄语,骗人,说色情话,恶口伤人,说未证谓证,未悟谓悟的话。对父母不孝敬骂、吵、打的。猜疑别人,嫉妒恨别人,因此而害人的。虚伪的,包庇自已过错的习性,推卸责任的。

3. 可通过持颂典藉,唱禅歌,及颂悲咒后,了解过程中起的妄念头,写下来去忏悔。这些在持颂过程中在心中闪烁的妄念,往往是自已过去做的错事业障,及执着的事情,可推朔自心不良心垢的类别。

4. 身体问题反映出心态问题,需熟识耕云心药录,席以推朔出导至病痛的不良性格,将此性格引发的我们从小到大的错事,一一写下忏悔。可对病痛有舒缓作用。

5. 日常生活中生起的能使内心动荡不安的想法、语言、行为,记录下来去忏悔,可推朔内心的习气类型,方便加强对治。

6. 一些可作引导性的文章,比如反省当往哪个地方去挖掘的提示性文章可以看看,以对照自已过去的言行思惟,方便反省到错误进行忏悔。

3. 忏悔的方法: 1. 群内千人忏悔 2. 导师相前忏悔。

3. 去其它佛教忏悔网发露忏悔。

4. 在佛菩萨相前忏悔。这些佛菩萨相,里边最好装一部安祥之美或金刚经,如是纸质,则在背后贴一部缩小版的金刚经。

三、忏悔的具体流程: 耕云导师讲忏悔的要领:

反省乃生命之回溯,忏悔是灭罪之要决。不反省无由知己过,不忏悔则进德无路。忏而不发露,我执尤在;发露而尚有所保留,罪垢尚存。此而不肯行,‚修行‛也者,无非自欺欺人,纵使少分相应,近成就时不免魔扰,终难证得圣果。凡我弟子,皆当持诵金刚经、大悲咒,抛却闲知解,唯务正法之实证,方不辜负此期圣缘。

忏悔的流程:随身带本小本子,颂讲词或金刚经或唱禅歌、大悲咒标准量的前提下,在生活空余时间反省自已从小到大的身语意的过错,简单记下来,晚上顶礼佛陀,具体忏悔的方法如下:1)斋戒沐浴换净衣,佛前焚香 祝祷曰:弟子某某无明覆盖,不见已过,坠落而不自觉,恳求佛菩萨慈悲,令见已过(三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一拜).2)准备纸簿原子笔,就反省所得一一写出.然后就所反省之事,能弥补者写出弥补计划(须执行,不可忘却).亏欠他人者、对不起他人者,观想其人在面前,向之顶礼乞宽恕.3)以至诚之心就所写于佛前、导师相前跪诵,并誓不重犯,然后誓作新人,誓度众生,焚于佛前.(或在千人前忏悔)4)反省忏悔之事,以后不可再回忆,亦不重犯.5)观每一念起,妄者疾速忏悔.1.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问,你现在真的是在为众生的解脱而修行,还是自私地想逃到净土。如果是后者,你将退堕为小乘。

2.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真的是在为自他超越轮回而修行,还是为了贪图今生的所谓的安乐。如果是后者,你将继续流浪生死。

3.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真的是时时处处对三宝与众生怀有感恩戴德之心,还是经常心怀嗔魔觉得好像谁都在障碍自己或自觉是修行人而看不起他人。如果是后者,你的功德将不会有丝毫增上。

4.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在遭遇逆缘时,真的是如如不动,还是依旧与凡夫一样疯狂。如果是后者,你急需反省自心,看看为何修而无证。

5.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在喜逢赞叹与恭敬时真的是如梦如幻,还是得意忘形或佯作谦虚。如果是后者,那证明你还在波旬魔王的手中,痛苦的命运远没有结束。

6.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真的是把佛法纳入心相续中修持,还是随波逐流地做佛事跑道场。如果是后者,你今生将空耗善根,很难解脱。

7.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为他人传讲佛法时真地是为利乐宿世父母,还是为了贪图赞誉或自谋私欲。如果是后者,你是在欺诳如来,可怜之极。

8.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看到他人佛法或名利兴旺时真地是满心随喜,还是内心嫉妒难耐而只能佯作高兴。如果是后者,说明你的菩提心尚未如实生起,你只是穿了件佛教外套而已。

9.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为佛法或众生做出一些贡献时真的是默默隐秘,还是千方百计地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所谓功德。如果是后者,说明你的心性卑劣之至,需尽快调顺烦恼怨敌。

10.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自修行以来到底是在调伏自心还是在调伏他人。如果是后者,你在佛法中将一无所获,顶多又增加了几个熟人和随之而来的更多烦恼。

11.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真地是实修实证调服自心,还是与凡夫一样只嘴上功夫了得。如果是后者,说明你不了解佛法,愚蠢至极。

12.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你现在对佛法与善知识的信心到底是不是在增上,还是与往昔一样甚至更糟。如果是后者,你急需反省自心,因为留给你的时间可能不多。

13.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啊,请扪心自问,看完上述几条有没有迷梦初醒般的感觉,还是仍旧不以为然。如果是后者,那说明你若不是圣者,就已病入膏肓。

大日恒光:疾风知劲草!艰难险阻面前,正是坚定信念、强健身心、锤炼智慧、任运正见、突破瓶颈之良机,也是打造无坚不摧‚强者意志‛的精彩时刻。未桶底脱落前,考验不断、激越不断、惊喜不断。磨难正是成功之基石。往往惨淡的人生、残酷的现实专门刺痛你的隐处,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哪里有问题,哪里找麻烦;哪里过不了坎,哪里有考验。欲罢不能的痛楚、左右为难的情绪、欲言又止的难处、怕为人知的心结、力不从心的偏执、排山倒海的仇恨、纠缠不清的悔恨、苦求不得的遗憾、万人唾弃的孤独…,考验把心灵深处最让人纠结的隐痛全部翻出来,摆在你面前,逼着你开拓进取燃烧智慧的炉火,逼着你任运真知灼见探索求生之路。行路艰辛,让我不禁想起孟子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尤其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打造铮铮铁骨,浑身是胆,诚敬信具足的铁甲强兵。‚千磨百炼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我常说‚要做修行界里的特种兵‛。扛得住每番击打,顶得住每次考验,发现自身软肋,猛踩错误刹车,力挽倾倒狂澜;待狂风暴雨之后,必是另一番天地,飞跃指日可待。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跟自身习气作战的日子里,倒下去的人不少,止步不前的人不少,甚至呵佛骂祖的人也不少。但错过天赐良机,蹉跎宝贵岁月,再遇正法已是不知轮转多少年月之事了。人人都不用急,考验必会有的。是料子,躲不过摔打磨练,避不开忍辱精进,逃不掉旧业偿还。谁的业?你的业;你不消业,谁去买账?我也时常自嘲,从世俗眼光看,我这趟人生过得窝窝囊囊、冒冒失失、跌跌撞撞,但我不去承担,谁去担当?环境逼着你去接受现实、去看破得失、去放身舍命。要看,就看他个透心凉。不然看不破,就热恼缠身,纠结沉沦。纠结有什么用呢?纠结也要面对,不纠结也要面对!不如心一横,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之精神、壮士断腕之壮烈,去拼搏一场。低下宝贵的头颅,承认自己的过失;跪下尊严的双膝,祈求导师的原谅;誓言昨死今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用忏悔和持诵,跟自己的习气做最殊死的较量,坚忍不拔,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赢得人生美好的明天,无愧上天交给你的使命,把弘法大旗扛在肩上,用大智慧让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共同走向生命的圆满。从此,坚信因果,日常工作生活中精细到心安而思、心安而言、心安而行,每一念、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经得起因果的推敲。唯任安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秒秒安祥、事事无愧。精严慎虑,苛求自己,只在消旧业,不再造新秧。修行之成果,必如阳明‚点石成金‛,转化气质;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你分,人生酣畅淋漓,合理愿望的都会实现,幸福的春天迎接着你。没有诚恳辛苦之耕耘,便没有硕果累累之收获。耕云师父在《修心决》里开篇讲到‚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命运升沉,无关学识,心潜藏了多少业的种子,就代表着路在何方。因此修行人必须猛把人生方向盘,主宰人生、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管理好自己命运的走向。希望大家振奋精神,再接再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一坦率地承认自己,是一个没有爱之人。

二扩大自己的分,其范围,到上述九种分。

三确立:尽分即是爱,唯有尽分才是爱,这观念。

四澈底认识:生命谨在当今这一秒,呈现其生命现象,这铁的事实,而培养起:能尽分之缘生可贵,其感触。

五不羁于自己所具名利权势,而单以:我、你、他,同安祥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最不容易得到。你必须下决心向自己作战,不姑息自己的错误,不包容自己的缺点,彻底反省,把脑子里的东西都反省出来。

台湾有个张XX(按:为尊重这位师兄的隐私,故隐去真名),他很认真地反省,他从现在反省到去年,再反省到前年……,一直反省下去,常常反省,反省不起来就等;反省到妈妈生他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妈妈未生他以前的情况,妈妈生他以前,他是一条牛,在田里工作。他当时痛哭流涕,欢喜得不得了。‘人身难得’,今生得到了,今生很幸福。而且他很努力修行,进步得很快。如果得到人身,再不修行,下一生还会做牛,还会更坏!是人,这立场,去活人生。

第三篇:宗教与文化论文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

学院:建艺学院

班级:工设09.2

姓名:李贝贝

学号:120094701024

序列号:1

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

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意思的,担任讲课的老师很幽默,而且懂得很多东西。于是在下学期选修课的课表里就专门选了赵亮老师担任的“旅游宗教与文化”。转眼间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八周的时间内我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宗教旅游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文化方面谈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与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宗教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看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城乡,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祷、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天下名山僧占多。风景优美的名山被佛、道教徒占后经过多年的修建成为宗教名山,正是这些以宗教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宗教发展与依托的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宗教发展之源地,从这里流传、扩散到各地。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情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二、宗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随着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

也在唐太宗贞观 9年传人我国,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就占优势。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了。佛教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汉末年,势力兴盛则是在东晋之初,到了隋唐时期则为鼎盛时期,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传说在唐朝贞观9年时,唐玄奘就有传门译徒3000余人,可见译传规模之大。仅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论就多达657部。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诏翻译经文,广设译馆,立翻译学土,并广求中外着名僧人对东晋时代南北两地的佛典译着,作出了许多超越前代的业绩。如《河含》、《河毗县》的译创,以及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和一些密教经典的译出,便是如此。因此大量翻译佛经,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这种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佛教的经论讲习,也是在最为鼎盛时期。如岁时节日在寺院举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语言或结合着故事等作宣传,俗讲法师游走村落,向民众说教。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此种影响,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尤甚。如东晋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代伟人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洽华梵的新体裁,形成一种新的翻译文学。如《金刚》、《维摩》等经,文笔的空灵,辞藻的优美,如我国文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庙宇殿堂,以及北朝时期的云岗、龙门石窟、敦煌等各种佛教遗址。我国古代建筑得最多最着名的也要数佛教寺塔,如现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等。还有东晋道安在襄阳擅溪寺铸造的太六释迦金像,产生了顾恺之、吴不兴、晋卫协等着名的佛画家等等。而道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就勿需多言了。总之,中国这些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哲学、历史、文化、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武术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紧密相连的。

三、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祈祭丰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源。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戴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祭神时演唱的歌。而近代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土,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器乐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趣、风格而写作诗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炀帝。唐朝,俗讲流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变图画,在图画中综合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宋代,禅宗盛行,各家语录接近口语,影响了一代文学;俗讲变文一直流行,并逐渐演变为唱曲。到了明代,宗教意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就不胜枚举了。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大批文学名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宗教内容。

四、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的积极影响的原因

概而言之,宗教和艺术审美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想中的满足等方面。

宗教和艺术审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情感既是宗教生成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内在动力,也是艺术审美的巨大的内驱力、内在动力;情感渗透贯穿于宗教观念、宗教形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动的全过程,同样也

渗透于艺术、审美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情惑既在宗教活动中,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求表现并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动自身和艺术、审美活动自身都具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如虔诚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艺术、审美活动也常常出现那种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状态,当宗教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时,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个性与神性交相融溶,无已无我,就很接近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艺术、审美的又一交叉点和共通点。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象、众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文学艺术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这是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而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也离不开形象。宗教常借形象宣传教义,激发情感,巩固信仰,扩展影响,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可否认也有一般的、层次较低的、为数不少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个性特征并不突出,而那些比较精美、层次比较高的宗教塑像,无不塑造得各具情态、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形象感人了。如罗汉、罗刹等实际上已转化为“艺术形象”了。

宗教和艺术、审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满足。艺术所创造的“艺术真实”是一个虚幻世界、幻象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相比,是一个带有虚拟性、幻象性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艺术品虽然是物质形态的,即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体存在,不同于它所赖以构成的物质媒介材料,只能对其作精神性的欣赏,而不能作物质性的享用消耗,如饮食男女等;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时空,不是时钟标示的时间如三维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人们就在这种幻象世界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感,寻求对现实缺憾的补偿,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满足。宗教同样创造的也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经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灾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脱和满足,当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虚假的慰安、解脱与满足了。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精神实质上是“开化”了的。相比之下当然是转化和升华到艺术的幻象世界的创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满足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再说,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强大的渗透性、广袤的弥漫性与阔大的涵摄性。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弥漫于社会生活、浩渺自然和广袤亘远的时空之中;其可以将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统统涵摄于自身之内。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当然不例外。这也就是中国宗教能够流传至今被广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够“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语)的内在原因之一。至于某些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用来作为号召起义反对专制的工具是众人熟知的了。而对宗教意识、经文内容中那些消极的负面价值无疑是应该批判抛弃的。

上面这些就是我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理解,我知道以我的知识对宗教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宗教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2.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2003.

第四篇:民族与宗教论文

一、宗教的本质

(一)神人关系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学说

关于宗教的本质,作为无神论者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给出自己的论断——“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称,宗教是一种依赖感,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觉得人若没有一个异于人的东西可依赖,就不会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觉得他的存在不是由于他自己。这一个意义之下的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宗教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无论如何,“我”总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空气、离开水、离开大地、离开食料而存在的东西,总是一个依靠自然的东西。这种依赖性在动物和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是个不自觉、不自省的依赖性;将它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是进入宗教。

在我看来,费尔巴哈的学说至少表明了宗教对人和神的异化。人把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费尔巴哈学说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论点是,当人还是单纯的自然人时,他的上帝也是单纯的自然神;人住到房子里去,他也就将他的上帝搬进教堂里去;假如上帝是鸟的对象,那么,它就只能把他看作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存在者。总之,人是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多大的价值。在费尔巴哈那里,宗教中被颠倒了的神人关系被颠倒回来了,亦即不是神创造了人,相反,是人创造了神,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人自身。费尔巴哈的这个看法对于任何宗教都具有普适性,尽管各种在那种宗教在神与人的关系上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说法,关于神是如何万能,人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人应该如何崇拜等方面的描述亦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都无一例外地遵守着人把自身异化为神,又通过神来统治自身这一格式,区别仅仅在于,有些宗教是自觉的,有些宗教是不自觉的。

(二)不同学说下的不同宗教本质

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这三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基于不同的宗教本质学说产生的。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 ,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一共有三种中心思想: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这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宗教本质做出的定义,能够帮我全面地认识宗教的本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意义的宗教本质。

现今对宗教本质的概括和说明,仍然以恩格斯对宗教的理解为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界定,把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普遍性都全面概括了出来,说明它的本质在于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从而使宗教这一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的显明特征。恩格斯的这一表述,为国际学术界所肯定,并被视为界定宗教的经典核心思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出,恩格斯的这一界定,只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予以了揭示,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宗教的定义。事实上,宗教除了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外,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组织,还是一种有着诸多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历史现象。所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应该在恩格斯的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从文化的角度、社会系统的角度以及功能分析的角度对它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一)分析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性

纵观以上对宗教本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宗教不管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种制度和设施,还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都体现了宗教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没有功能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是功能主义的公理。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据1991年大英百科年鉴提供的数字,全球信教群众截止到199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四,达42亿人。时至今日,宗教活动与民族问题密切联系,与国际范围内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相关联,并长期存在。这就促使我们不能不对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总述:宗教社会作用的逐日转变

1.消极功能——慰藉和剥削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分析来看,已反映出以往人们需要宗教,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 首先是来自自然世界的压迫,而后又是来自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受苦受难的“生灵”借助宗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无情世界的哀叹和无能为力,虽说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疗法”、一种“止痛麻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能够给那些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以精神慰藉,这也正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虚幻的反映的慰藉功能。当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还包括剥削阶级以其为他们的统治和剥削辩护。

2.积极功能——为受压迫阶层的反抗辩护

除此而外,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还是有过一定的革命作用的,正如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指出:“路德因为翻译了圣经,于是就给平民运动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路德在圣经译本中使得公元最初几世纪的纯朴基督教和当时已经封建化了的基督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一个不知层次的、人为的封建教阶制度为何物的社会和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农民利用这个武器来从各个方面反对诸侯、贵俗、僧侣。”路德从翻译圣经和注释圣经的过程中找到了反对教皇专制制度的理论武器,把早期的基督教的革命意识、潜在的批判要素运用到新生的资产阶级和平民运动中,使新生资产阶级和农民对专制制度反抗运动有了充足的依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般的历史运动都带有宗教的色彩”,这一点,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莫不如此。由此可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就是说宗教既可以为剥削阶级统治辩护,又可以为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辩护。

3.时代的变化和状况的变化

至于说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当代社会似有多大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除个别宗教色彩别特浓的宗教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宗教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基本分离,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的事情。虽然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但凭借宗教来禁锢人的思想已不太可能,就连基督教信仰极为盛行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相当有限,从总统到公民,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都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宗教信仰”。在过去的20世纪一百年里,宗教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并不重要,正像我国著名学者董小川描述的那样,“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也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当人们需要宗教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种精神依托或解释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个人内心世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成为国家与民族不可忽视的心理支柱和道德标准„„”“911事件”之后,美国信教群连同总统齐聚教堂祈祷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当人们面对现实并追求现世生活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处理世俗事务的时候,尽管有宗教界的参与,但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现实世界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天国。”

4.我国的现状

在我国,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上消灭,宗教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基本分离,宗教信仰也已成为个人的私事,从而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那种剥削和压迫功能丧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宗教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现象基本分离,从整体意义上讲,具体表现为宗教剥削和压迫功能的丧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宗教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越加紧密。例如,在文化方面,通过西藏僧团赴欧访问,增进西方社会对中国宗教状况、藏族同胞生活的了解,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西藏人权发展认识的误解;通过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巡展,以及每年一度的妈祖祭祀活动,可以增进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亲情,为最终实现统一奠定文化基础。在道德方面,可以通过宗教改革,充分发挥宗教的弃恶扬善功能,教化信徒多做善事,造福社会。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宗教寺观大力 发展旅游业,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在科技方面,也须借助宗教改革,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宗教教义,以提高我国僧侣的文化水平,达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而宗教要发展,也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这是互动的。在民族问题方面,通过宗教改革,充分发挥宗教的整合功能,将大家团结在政府周围,为民族地区发展努力生产。

(三)宗教积极社会作用的具体阐释

(1)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是通过宗教信仰来发挥。比如长期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最终流散世界115个国家,说着85种不同语言,甚至外貌体形都有了较大差异。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它是非常容易分散瓦解、最终被其他民族同化掉的。历史上这样消失的民族不计其数。然而,犹太民族不仅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亡,相反的是几千年来始终

屹立不倒,创造了人类民族史的一大奇迹。犹太人是靠着什么创造了奇迹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统一的民族信仰——犹太教。犹太教的共同意识、共同信念、共同的宗教生活,使得犹太人虽然流散在世界各地,却始终顽强地维系着民族的存在。当代伊斯兰教也有相似的情形。全世界的13亿伊斯兰教信徒,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国籍,属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但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却使这13亿本来非常不同的人们结成了一个宗教共同体,因此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穆斯林。现在看来,全世界穆斯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比较容易形成某种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意志,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达成某种共同的行动,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特殊群体。这都是宗教在发挥着社会整合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当某一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时,宗教会强化整个社会的认同,会促进社会的稳定。这时宗教的整合就是积极的、正面的。相反,当某一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相脱节、相背离时,宗教会扩大社会的裂痕,会加速社会的分离,这时宗教的整合将是消极的、负面的。因此,看待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其他功能,都必须有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

(2)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控制是指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标,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主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宗教能运用信仰、情感、仪式等手段,尤其是运用教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控制手段相比,宗教在社会控制方面的特殊性在于它对人们的约束往往涂上神圣而神秘的色彩,具有神圣的合法性和神秘的权威性,从而对信徒构成强有力的约束。各种宗教几乎都有一整套的教规与戒律,如佛教的五戒、八戒,基督教的十诫等。在这些教规与戒律中,除了纯宗教内容以外,又都包含着许多社会道德的共性要求,还有一些惩恶扬善、讲利他、讲仁慈等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主张。在基督教著名的十诫中,从第五条开始的“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他人财物”,都以神学的形式反映了某些社会道德的共性要求,在社会伦

理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佛教“不杀生”的著名戒条,其背后则潜藏着某种积极的“非暴力”的社会主张。这就使得很多宗教通过教规和戒律对信徒的约束和控制,在客观上对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宗教是超世的,因而宗教对世俗生活从根本上是否定的。宗教不会主张用一种社会制度去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在宗教徒眼中任何世俗社会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宗教想要改变的是人,而不是社会。宗教不是对具体社会不满,而是超越社会生活本身。正是宗教的这种超越性,使宗教采取了与世俗社会相容与合作的态度。当今世界的各大主流宗教基本上都是主张与世俗社会和谐共处的,对信徒的引导都是趋向宽容、趋向温和的,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某种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当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有少数信仰狂热、观念偏激、行为极端的宗教和教派,与世俗社会关系紧张,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个别地区的宗教争端以至宗教冲突还有加剧之势,这些现象和问题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3)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

社会是由具体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多数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与平衡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历史上已经有过的任何一个社会中,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一直都在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感,使人们生活在对那些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恐惧中。宗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尽管这种慰藉和安全感可能是短暂而虚幻的。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节功能。

关于宗教,马克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过去我们理解马克思这段论述的含义时,只注重了其批判性,并用以确定宗教的本质,而这种理解是存在一定偏颇的。这种偏颇在主观上与“左”的错误思潮有关,在客观上则与文化背景和文本翻译有关。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类对鸦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时的欧洲主要是从镇咳剂、镇定剂的角度来理解鸦片。而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国,深受鸦片之害,对鸦片深恶痛绝。在这种中外不同的语境下,马克思这段论述翻译成中文时,“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只剩下批判和否定的含义了。事实上,在这段经典论述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宗教虚幻而颠倒的本质,而且指出了甚至是首先指出了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指出了人们在宗教中获得的寄托于空想的自我安慰。

宗教能够通过特定的信念和神秘主义的方式,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贬抑和对神圣价值的推崇,缓解甚至摆脱人们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执著,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当然,依靠宗教进行的心理调节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弊端,容易导致信徒安于现状,逃避现实,退缩保守,这就潜藏着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

(4)宗教具有社会交往功能

交往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融入社会并获得社会认同的必经之途。宗教则是社会交往的途径之一。宗教信徒参加礼拜,进行集体祷告,过宗教节日,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在西方基督教社会,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一个教堂往往会形成周围社区的交往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宗教交往功能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凝聚力极强,它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感觉彼此属于同一群体,因而产生出许多亲近感。共同的宗教信念、宗教情感和宗教生活促进了教徒间的交往,使他们亲密相处并有着不易衰竭的交往内容。

宗教还能促进国际间人民交往的增加。国与国之间本有着许多正式的外交途径,但那只是官方的。宗教却可因为信仰的凝聚力使居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彼此往来,并把各自的文化带给对方。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中间没有任何中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有着开放的品格,始终有外来文化的活水注入。而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入,又都是随着宗教而来的。第一次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第二次是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这两次外来文化随宗教传入中国,都是光照文化史册的大事。今天,宗教作为一种民间交往途径,已成为增加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支社会力量。在国际政局中,当某些国家或地区处于紧张状态中,有时通过宗教交往与对话,推进彼此疏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矛盾,淡化敌意。

三、社会对宗教的道德评价以及社会对宗教的支持

上述对于宗教本质和宗教社会作用的叙述,都是对宗教社会影响的客观

描述,尚未真正涉及到对宗教社会作用的价值评判。宗教的这些功能发挥出来对社会的影响是好还是坏?社会是鼓励它发挥功能还是抑制它发挥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宗教这支人多势众的社会力量呢?在此,我们只截取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的中国作为范围,重新审视宗教,考虑社会对宗教的支持。关键是思考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

宗教从远古一路走到今天,它的未来将向何处去?它的寿命还有多长?这是宗教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曾经乐观地认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这种旧社会遗留的消极落后的现象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无神论将迅速占领人们的头脑。“文革”时期还出现了砸烂佛像、强迫和尚尼姑还俗的人为终止宗教的极端做法。东南欧国家阿尔巴尼亚曾经关闭全国所有宗教

场所,并向全世界郑重宣告“阿尔巴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消灭宗教的国家”。结果可想而知,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宗教势力又得到恢复。直到今天,阿尔巴尼亚仍然是一个有宗教的国家,而且是欧洲唯一一个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事实证明,用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禁止宗教,甚至希望用人为方法加速宗教的消亡,都是行不通的。

随着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我们开始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宗教的前途将是自行消亡,而这种自行消亡将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2001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专门研究宗教工作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代表全党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这就是说,将来到了阶级和国家都消亡的时候,宗教可能仍然存在着,人们可能仍然有宗教信仰的需求。而在现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2)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

2001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由于宗教的这种群众性,宗教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破坏作用。关键是是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宗教,减少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宗教社会作用的二重性——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并指明了宗教工作的重要原则———减少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具体工作中减少宗教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珍藏着一件极其珍贵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2002年2 —3月间,在海峡两岸宗教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枚佛指舍利曾经冲破民进党当局的重重阻挠,成功地到宝岛台湾供奉了37天,引起全台湾空前的轰动。台湾人口约2 300万人,直接参加佛指供奉的就有400万人。护送佛指的车队进入台北市区时,十多万信众在道路两旁恭迎,有的人甚至跟在车队后面三跪九叩,一度造成交通拥堵。在5万人参加的佛指安奉仪式上,台湾星云法师这样致辞:“两岸相隔几十年,佛指现在来台,让两岸的心融在了一起。”第二天,台湾的各大媒体非常少见地出现了几乎清一色的肯定性报道,有的媒体打出了“三通未通,佛祖先通”的大标题,有的媒体评价“佛指来台是两岸最亲切、最自然、最和气的交流”。连战访问大陆期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梳理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其中2002年佛指赴台供奉活动,与汪辜会谈、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八项主张发表、春节包机、《反分裂国家法》出台等一起并列为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这就是通过具体工作减少宗教消极因素、发挥宗教积极因素的一个实例。

可见,对于宗教到底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的问题,我们在明确了宗教社会作用的二重性之后,关键是对宗教进行管理和引导,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减少其消极因素,发挥其积极因素,从而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要十分注意两点:一是“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可以肯定,但不能夸大”,要把握好工作的分寸;二是“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尽量使现有的宗教多起好的作用,少起坏的作用。

(3)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尽管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但宗教主要是一个和谐因素,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也是努力使宗教成为并继续成为一个和谐因素。而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问题就有些复杂,甚至有些麻烦。2000年联合国召开了一个“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大会”,简称世界宗教大会。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宣言上郑重签字,其中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的世界被暴力、灾难、战争和各种毁灭行为所破坏,而这些行为常常被说成以宗教的名义。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的台前幕后都与宗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有的是直接因宗教矛盾引发冲突和战争,有的是因宗教因素的加入而变得扩大化复杂化。从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到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从北爱尔兰问题到波黑内战,从科索沃危机到车臣问题,从印巴矛盾到阿富汗战争..几乎都能发现宗教因素的复杂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现在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和局部战争..绝大多数都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背景。”宗教在当今世界的很多地方更多地充当了一个不和谐的因素,甚至是冲突因素。

与宗教有关的矛盾和问题到底怎样去解决?像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这样的民族今后该何去何从?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也在努力改善现状。现在看来,有一种似乎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修建各式各样的隔离墙。在耶路撒冷,犹太人修建了隔离墙,把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分隔开来。在巴格达市内,仍然可以看到高大的水泥墙,作用是把逊尼派与什叶派分隔开来

;在南亚的克什米尔,印度也修建了长达 550公里的隔离墙。这些都是有形的墙,而有些则是无形的墙。美国纽约有一所以黎巴嫩诗人的名字命名的公立学校“纪伯伦国际学院”,在刚刚成立的几个月时间里,被迫反复搬迁并更换校长,原因是每到一地都会出现抗议的声音,甚至有人指责学校是训练危险分子的地方。而这所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的唯一区别只是采用阿 拉伯语授课。这就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无形的墙。而无论多么坚固的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化解宗教矛盾最终还要靠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切问题的解决思路无非两种:一种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与冲突,强调只有通过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方消灭另一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先选择,这种思维的底蕴是斗争哲学;另一种是多元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矛盾双方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通过沟通协调的方式,达到双方的共存与双赢,这种思维的底蕴是和谐哲学。一个心胸狭窄的灵魂总是习惯于把不同视为对立,把差异变成仇敌,而对于一个襟怀博大的灵魂来说,不同与差异恰恰意味着多姿多彩、生机无限。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关键在于人,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要实现由二元对立向多元统一的转变,实现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我们中国人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东西方文明中都不缺乏这种和谐的智慧。我们主张,种宗教文明应该兼容而不歧视,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排斥,共处而不冲突。在这种宽容的思路的指导下,按中国可以和谐,世界也可以和谐。

第五篇:宗教与文学论文

浅谈道教与李白诗歌关系

学号 :10125406 姓名:张一凡 学院:影院 关键词:道教 李诗 自然 诗仙

摘要: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崇尚道教,不论是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的少年时期,还是他奉诏入京,醉卧长安的壮年时期,以及他“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晚年时期,都与道教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关系。他的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追求理想与未来,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认识了道教;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时代的浪潮中熟悉了道教;为了疗愈痛苦的心灵,摆脱世俗和传统的束缚,他在诗歌的海洋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家思想。总之,道家思想渗透到他整个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之中。

在李白留有的近一千多首诗里,有一百多首是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的。纵观其一生,从“少怀大鹏之志”到“壮浸丹砂之术”“生写然之诗”,从结缘到浸淫,再到对道教糟粕批判,“飘逸”“豪迈”,李白可真谓仙游未曾歇。而李白重道,也是有史可考的:司马承帧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杜甫酒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时为“自称臣是酒中仙”······而历代歌咏李白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系起来。诗与仙本身不分,就说明道教与李白诗之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教及李白简介:

要说道教和李白诗的关系,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道教和李白。

道教简介: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起源: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兴盛:隋唐至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唐朝一度成为国教。

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可以说,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李白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甚至“余常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

前人评李诗 ,有所谓“天马无羁 ,腾空行云”之说,又有“如龙跳天门 ,虎卧风阁 ,威风九苞 ,祥麟独角”之论。其实 ,李诗并非一味的如天人特立独行 ,无所依傍 ,而是有极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其中道教哲学便是影响并形成李诗思维范型和表现模式的不可忽略的文化动因。

诗人以诗传精神,“诗仙”李白的道教思想极重,这一点在其诗歌中体现无遗。士生当以治国为任,李白“大鹏之志”(《大鹏赋》)包含着浓烈的道教思想;记灵丹砂之术的诗歌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其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特色上都蕴含着道教精义。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是诗人和道士同住匡山上,诗人访道士,道士未将其去处告人,致使诗人虽欲寻道士之迹而不可得,看他倚三松以思之而不可得,可见诗人欲见道士之殷切与不遇道士之惆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此诗中不仅是“隐者”且“终南山”亦为道教圣地,诗人遥望胜地,遥寄隐士,充分体现了他对“道”的痴迷。而说到丹砂之术,大概人人知道它被道教宣传为得道成仙的捷径,而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是这一教义的忠实信徒和孜孜不倦地践行者。“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至流放夜郎途中,他还回忆秋浦旧游,还想到秋浦是个炼丹的好地方。“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他甚至把全家都动员起来炼金骨: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骨。” 他在《元丹丘歌》中写道: “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岭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红,身骑飞龙耳生风,我知尔游乐无穷。”李白对炼丹的痴迷和对道教的痴迷可见一斑。

诗透仙风:李白有很多诗有游仙色彩。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么》)“摇羽扇”“云中飞”何其逍遥?这是最能体现李白仙风的代表诗作。

诗显道骨:道教思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具有想象、夸张、神话色彩的间接影响。道教受佛教影响也造出三十六重天,把大部分神仙安置其内。其上下无极,浩然无边的宇宙意识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诗人尽可以忽而彼岸世界,逍遥自在、悠然自得、激昂慷慨、指点江山。主体情感也在往复奔驰中得以痛快淋漓地自由渲染。而且道教典籍本身也是极具想象力与夸张色彩的美学文本。同时,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以及天宫仙阙所独有的绚丽景象,则为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审美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充满了山川、日月、江河等庞大的现实物象,充溢着蓬莱、方壶、瑶池、天台、神龙、明星、王母、天鼓、天鸡、麻姑等表征仙界事物的意象,给诗歌带来神话色彩。

道家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与此同时道家尚侠思想在李白身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把游侠精神作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的准则之一。从而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李白形成浪漫主义诗歌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他思想作风的一个重要构成。他反复的说:”功成拂衣去,归去武陵源.”而道家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思想和游侠精神的结合,又是他一生中以叛逆精神冲击封建秩序与道德规范,以傲岸的态度蔑视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权贵,而不倦的追求着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自然”之诗与道教:

众所周知,道教发展到唐代,道家学说已全融其中,道家大成者庄子被称为“华阳真人”。道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与道教迷信是不能苟同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自谦醉心于探讨炼丹术的李白,却是现实的醒者,特别是在晚年,他基于“道法自然”学说,屡屡发出对道教迷信的批判: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松子栖金液,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这两首诗明显透漏出李白对道教一些教义和观点的质疑。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既为道家学说脊梁,亦为道教思想抛开迷信之后的精髓。同样,它对李白的影响也是至深的。这主要体现在李诗的诗歌内容和 语言特色上。

于诗歌的内容:经过道法自然洗礼的李诗毫无尘土气。除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及“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放不羁外更有极尽诗人风度之洒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尽诗人胸怀之豪迈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极尽诗人心底之宁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诗句无不是李诗之自然与道教提倡之自然的完美结合。

于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与李白同代乃至后人对其诗歌的一致评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之“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惟”;“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决”“触”;“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之“摇”、“凌”;“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之“把”、“蹑”等等作品中的用词看似随意,实则是诗人天然无雕饰诗风的最好例证。

诗人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要求诗整个形象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正是道法自然的完全体现。

李诗受道教影响原因:

李白的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影响他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众多,但我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形成李白道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家乡的道教氛围,孕育了李白的道家思想天府之国的四川,既是李白的家乡,又是道教的发源地,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封闭的自然环境,道教势力有着飞跃的发展。

二、到了唐代,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尊道教教主李耳为其先主,道教遂成为国家的正统宗教,道教势力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领域,道教宫观遍布全国的名山大川。于是李白及自己创作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道教痕迹。

李白诗风与道教关系及其影响:

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常常出语惊人、行文迭宕,其中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游仙色彩,显然受道教的直接影响。寻仙远游、飞升轻举所寓含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之精神。老子和庄子都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也就成为道家哲学极力追求的理想境界。李白诗歌也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的思想和崇尚自然真善美的审美理念。李白没有像大多数儒家学者那样,沿着寻常的科举道路,寻求功名,而是遍干诸侯、游历天下,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一路访仙、一路吟诗、一路弹琴,风流倜傥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的高度评价。可以说,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也正是因为道教神仙思想、境界和意象,李白获得了思想的自由,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创作出瑰丽神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成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某种意义而言,李白其人其诗与道教文化之关系已是水乳交融,我们很难想象,一旦离开道教文化的滋养,是否还能看到一个天才横溢、个性分明、傲岸王侯,向往光明,充满追求的伟大诗人形象?是否还会酿出兼有清新自然与雄奇飘逸的诗仙风格?答案不言而喻。

同时,由于李诗与道教的这种关系,对中国诗坛、文坛乃至中国文学、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由于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加之盛唐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为背景,造就了李白如此之大的胸襟和气魄。而所谓李诗者,也正是由于道家、道教的美学种子在“开元盛世”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结成的艺术花朵,唯其如此,它才显得那样清纯、烂漫,那样绚丽、多姿。不可否认:“诗仙”李白将道家的美学理想推向了盛唐时代的历史峰巅。而从道教给予文学影响的角度看,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这一点,无人能出李白之右。除其影响的深刻广泛外,更重要的是李白在这种影响下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及其对诗歌的贡献,是历史上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参考文献:《李白诗集》 罗宗强:《李白与道教》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 杨晓蔼:《道教清净与李白的飘逸诗风》

下载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的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的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宗教

    科学与宗教 班级:09级041班 学号:091115411824 姓名:王美妹 摘要: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对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科学与宗教论文正文

    摘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宗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对现在学术界......

    护理与人文新论文

    陈伟鸿2010191010 口腔1班 浅谈如何在护理中做到人文关怀 摘 要 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其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把对病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关怀......

    世界宗教论文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

    反思与反省

    张立新反思与反省 集团浩荡推动的“双坚双实”管理改革与轰烈开展的龙成核心文化学习、自省与践行活动已两年有余,特别是集团重大转型跨越的煤高效综合利用项目生产与汉冶特......

    自我批评与反省

    针对本人一贯的具体表现与作风,现在开展积极的自我批评与反省,基本情况如下:1、做事不够认真、谨慎。如上次借别人的相机用,明明人家已经再三叮嘱了注意事项,我却还是把相机弄坏......

    自我批评与反省

    自我批评与反省 从被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在党组织的引导培养和支部内同志的熏陶影响下,本人各方面的思想意识和觉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真正地以党员的严格标准来衡量......

    自我批评与反省

    针对本人一贯的具体表现与作风,现在开展积极的自我批评与反省,基本情况如下:1、做事不够认真、谨慎,自我批评与反省。如上次借别人的相机用,明明人家已经再三叮嘱了注意事项,我却......